-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湘教版:第九章第1课时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作业
第九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课时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区域的基本含义 1、2、3、5、6、7、8、9、10、11、13 区域的发展阶段 3、4、12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哈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半陷地下—地热丰富,地温高 B.②房屋高架—风暴海啸多发 C.③墙厚窗小—炎热干燥,光照强 D.④顶尖坡陡—森林资源丰富 2.关于②传统民居建筑所在地自然地理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亚寒带针叶林广布 B.冬暖夏凉 C.多旱涝灾害 D.河流稀少 解析:1.C 2.C 第1题,①阿拉斯加—冰屋,半陷地下,是利用冰雪防风保暖,与地热无关;②东南亚—水屋,房屋高架,是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架高防湿防虫;③北非—碉堡式建筑,墙厚窗小,是因当地是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窗小防风沙减少室外热空气进入,故C正确;④北欧—木屋,顶尖坡陡,是因为当地降水多,尖屋顶利于雨水排泄。第2题,②东南亚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易发旱涝灾害,故C正确。 下面两图分别为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组合合理的是( ) A.草地减少—过度开垦 B.耕地增加—草地退化 C.荒漠扩大—水土流失 D.森林减少—矿山开采 4.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图中大河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河口海岸线后退 ③径流季节变化减小 ④通航能力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3.A 4.C 第3题,图中显示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说明过度开垦导致草地面积减少。第4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含量增多,河床淤积,通航能力下降;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海岸线向海洋延伸。 读“我国某地区潜水位的季节变化柱状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云贵高原 B.松嫩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黄土高原 6.当该地区潜水位达到一年中最低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河套地区出现凌汛现象 B.地中海区域作物灌溉耗水量大 C.东北平原小麦开始收割 D.温带气旋频繁影响欧洲南部地区 解析:5.C 6.B 第5题,地下潜水位年内变化主要取决于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年内变化。该地区6月份地下水位最高,7月份地下水位最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6月份为梅雨季节,多阴雨天,降水丰富,蒸发较弱,地下水位高;7月份为伏旱季节,炎热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位低。第6题,当该地区潜水位达到一年中最低时,北半球为夏季;我国夏季没有凌汛现象;此时地中海沿岸处于夏季干旱季节,农作物灌溉耗水量大;东北平原小麦多是一年一熟,春种秋收;欧洲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下面是东北亚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7~8题: 7.甲所在平原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层薄,肥力不足 B.地势低洼,积水严重 C.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D.可耕地面积小,耕地不足 8.影响乙国工业区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 A.海洋运输 B.消费市场 C.铁路运输 D.技术水平 解析:7.C 8.A 第7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判知甲地位于松嫩平原,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是其粮食单产低于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原因。第8题,乙国为日本,日本能源、矿产短缺,国内市场狭小,工业布局在沿海地区,便于进口原料,出口产品。 如图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读图,回答9~11题: 9.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面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 B.该地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 C.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对环境破坏小,环境质量好 D.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 10.有关该地自然环境的推测不可信的是( ) A.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 B.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C.河流众多,含沙量小 D.该地区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 1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 A.利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发展马铃薯等无公害蔬菜种植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 C.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D.适度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解析:9.A 10.C 11.B 第9题,农牧结合区人口最多,人均耕地面积也最多,所以耕地总面积也最多。草甸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人均耕地面积差异不大,但草甸草原区明显比荒漠草原区人口多,所以耕地总面积要大于荒漠草原区,故A选项正确。图中显示,此地处于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利用不合理,既会发生水土流失,又会发生荒漠化,B、D项错。在三个区中,荒漠草原区是水分条件最差的,生态也最脆弱,C项错误。第10题,以草原景观为主的地区,一般降水较少,河流数量不会很多,故C选项不可信。第11题,草原区降水较少,过度开垦易出现荒漠化问题,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不宜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种植业。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南沙新区发展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南沙新区打造成“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培训基地、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南沙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2000年以来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示意图。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区域划分标准是什么?区域分界线有何特点?(4分) (2)随着南沙新区的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4分) (3)南沙新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有哪些?(9分) (4)从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你认为珠三角地区目前处于区域发展的什么阶段?试说明你判断的理由。(9分) 解析:第(1)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主要呈现的是一些行政区域,其区域划分标准是行政区界线,区界线较为明确。第(2)题,在南沙新区的发展中,交通是先导,交通网络会更密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会上升。第(3)题,据材料一分析其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优势,还可从其土地面积较广来分析。第(4)题,珠三角地区目前处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主要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加工制造业的转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较高等来分析。 答案:(1)行政区界线。 区域界线较为明确。(4分) (2)交通网络更加密集,城市地域不断扩大;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大,产业结构更为优化。(4分) (3)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靠近港澳,受辐射影响较大;土地面积较广,区域发展空间较大。(9分) (4)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现代化的交通信息网络已经形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较高的水平。(9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河南地处中原,古代又称中州,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下图为河南省地形图。 材料二 郑州市政府发布2017年省市拟开工重点项目名单,共计183个项目,总投资超4 300亿元,名单涵盖食品、家居、交通、电力等多个领域。河南作为超亿人口大省,省会郑州作为中原核心,经济活力四射,又是东西南北交通枢纽,目前已是全国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和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目前郑州正利用其优势,欲打造成千亿级现代家居产业群。 (1)从自然角度说明河南成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主要原因。(9分) (2)河南省河流虽多,但通航能力低,分析其原因。(9分) (3)分析郑州市成为全国最大粮食批发市场和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 (4)说明郑州市大力发展家具产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题,文明发源地主要从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河流等角度分析其优势。第(2)题,影响河流通航能力的主要因素有落差(流速)、流量大小及变化、是否相连等。第(3)题,全国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的区位条件主要从粮食来源丰富且稳定、交通、市场及信息、物流、金融等角度分析。第(4)题,大力发展家具产业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环境污染。 答案:(1)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耕,粮食丰富;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地处亚热带与温带交界,气候温和湿润。(每要点3分,答对三点得9分) (2)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快;多为中小河流,径流量小;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多数河流呈平行状,未相连。(答对三点得 9分) (3)郑州位于华北平原,南邻长江中下游平原,北近东北平原等粮食主产区,粮食商品来源丰富;位于中东部人口密集区,粮食消费量大;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或京广、陇海铁路交会处),交通运输便利;郑州是省会,信息、金融、仓储等服务条件好。(答对三点得6分) (4)有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答对四点得4分)不利:加重环境压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