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山西省平遥中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2016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梁海燕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选择题(7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30分)。 第I卷 (选择题 共70分)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2.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有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军机处 3.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 C.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D.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4.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D.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5. 《汉漠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是太阳神的旨意,《摩奴法典》被称为摩奴神的旨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的旨意。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这表明罗马法 A.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B.重实际而不尚理论 C.体现了自然法精神 D.否定宗教和神学 6.柏拉图曾说:“ 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A.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7.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 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 A.有利于减轻平民疾苦、缓和社会矛盾 B.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C.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 D.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 8.1689年3月,英国下院通过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120万镑的税款,并规定其中60万镑用于宫廷和非军事性开支,其余用作海陆军开支。1697年议会又通过《年金法案》,规定自翌年起,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上述拨款法案的通过旨在 A.确保王室财政独立 B.依法监管王室财政 C.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保障国王的军事权 9.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申国人都设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里的“空前绝后的大意义”是指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C.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10.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11“我认为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是团结人民的全部力量以加快取得胜利。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1917年,这段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诏书说明 A.沙皇试图通过妥协方式维护君主制 B.俄国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C.沙皇专制体制未发生丝毫本质变化 D.二月革命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转型 12.“人们也许会预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无疑,现在已有了种种为了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完全独立而试图统一各自的地区、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全球通史》)如果这些运动证明是成功的,那么 A.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 B.亚非地区将走向联合 C.新的全球多极化状态必将形成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由此建立 13.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指出:“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在当前,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这表明戴高乐 A.认为欧洲的恢复和发展需要得到美国的援助 B.希望进一步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 C.主张主权国家是实现欧洲联合的基础 D.强调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基本前提 14.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是守旧派的代表 B.孔子的某些思想违背了时代潮流 C.作者强调孔子思想的创新性 D.孔子对时代的解释缺乏证据 15.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B.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 C.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D.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16.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对百姓的错误不教育就直接惩罚,那么刑罚虽多,犯罪仍然不能制止。如果只是教育而不惩罚,那坏人就得不到警戒。如果只是惩罚而不奖励,那勤勉的人就得不到鼓励。惩罚和赏赐没有法规依据,那么百姓就会生疑,习俗就会变坏,百姓也不能齐心。这个人最可能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17.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 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B.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 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18.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这实质上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19. 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0.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 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思想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22.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通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反对战争,主张顺应和尊重自然,希望统治阶级清静无为 B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反映了“君权神授”思想 C 明朝王良(1493一1514)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与李贽的某些思想相同 D “民主君客”论、“天下之法”论、“工商皆本”论和“公其非是于学校” 说明黄宗羲从反清民主主义升华到反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3.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24.“天地君亲师” 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25.《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中国封建士大夫的这种态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士大夫承认西学的先进地 B.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已开始 D.西学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26.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家父长的权力日趋巩固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27.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 A.尚力、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进社会进步的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8.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29.《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材料说明古人早期家庭常规教育 A.重视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B.日常行为的教育成人化 C.以传授生活技能为核心 D.强调知识忽视道德教育 30.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这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于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A.重建儒学的信仰 B.完善心学体系 C.否定孔子的权威 D.批判专制思想 31.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体系理论。”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 A.中国古代科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 B.以人伦为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C.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 D.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 32. 温家宝总理曾在一封私人信件中高度评价明清时期黄宗羲(1610~1695)的学术思想:“我喜读黄宗羲的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温家宝总理称赞黄宗羲思想具有民主性,其原因之一是黄宗羲 A.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B.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C.批判程朱理学,提倡个性自由和男女平等 D.批判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3..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34.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 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 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35.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本大题2小题,第36题18分,第37题12分,共30分。 36.阅读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列传》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董仲舒对君权的论证体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证对儒学命运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位君主的相应解决措施。(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4分) (4)有人说:顾炎武与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请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一说明理由。(4分) 37.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和历代统治者都在思考对策,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并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困境。 材料一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清·顾炎武 材料二 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概括顾炎武“转移人心整顿风俗”的主张。(6 分) (2)结合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归纳材料二的观点并概述朱熹的历史地位。(6 分)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梁海燕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选择题(7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30分)。 第I卷 (选择题 共70分)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D D A C B B D D A C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B B C D B B D A A C C B A 题号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C A C B A C D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本大题2小题,36题18分,37题12分。 36. (1)特点:君权与神权(天命)相结合。(2分) 影响:成为封建正统(统治)思想。(2分) (2) 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2分) 措施:实行“推恩令”,分割诸侯领地;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属皇帝。(4分) (3) 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4分) (4) 继承:承认君主的权力。(2分) 发展: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分权和“众治”。 (2分) 37.(1 )实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现儒学教育官方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分) 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3分) (2)观点: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4分) 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