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白皙 悉心 哂笑 另辟蹊径 熙熙攘攘 B.诡谲 攻讦 崛起 大放厥词 精神矍铄 C.皈依 龟缩 闺女 规行矩步 瑰丽多姿 D.湮没 殷红 哽咽 恹恹欲睡 姹紫嫣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哂”,读作shěn,其他读作xī;‎ B项,“讦”,读作jié,其他读作jué;‎ C项,全部都读作 guī ;‎ D项,“咽”,读作yè,其他读作yān。‎ 故选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纠葛 缠绵 蛾眉 不易捉磨 深恶痛绝 B.凝练 干燥 羡妒 点金成铁 酩酊大醉 C.斟酌 注销 辩别 不求甚解 丰富多采 D.洗练 俨然 流弊 套语烂调 空中楼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A项,“不易捉磨”,应为“不易捉摸”;‎ C项,“丰富多采”,应为“丰富多彩”;‎ D项,“套语烂调”,应为“套语滥调”;‎ 故选B。‎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人们被陈道明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绘声绘色的表演深深吸引了。‎ B.经过多次推迟,运行了15年之久的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终于在2001年3月寿终正寝,离轨销毁。‎ C.我市数百名公安干警倾巢出动,经过数夜蹲守,终于抓获了这起枪杀案的犯罪嫌疑人。‎ D.在“学雷锋,做好事”总结会上,班长高屋建瓴地作总结发言:“我们一定要向李明学习,心中有着他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此类题型,第一要逐字解释成语,把握大意;第二要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要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要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A项,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这里形容的是“表演”,使用不恰当。‎ B项,寿终正寝:旧时指年老病死在家中。比喻事物的消亡(正寝:旧式住宅的正屋。人死后,一般停灵在正屋正中的房间)。这里形容“和平”号空间站离轨销毁,使用恰当。‎ C项,倾巢出动:倾,倒出;巢,巢穴。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这里的使用对象是“我市数百名公安干警”,使用不恰当。‎ D项,高屋建瓴:在高屋的顶上把瓶子中的水倒下来。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有利形势。这里用来形容班长的发言,使用不恰当。‎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面对人类,失去 之心的医学是冰冷的,有缺陷的。‎ ‎(2)只要是那些彰显正义、美德,代表了先进文明的人,都有 得到树碑的殊荣。‎ ‎(3)沙丘上独行的山狮,虽然没有动作,没有吼声,但仍能使人感觉到那股潜在的 。‎ ‎(4)国庆节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 各国贵宾。‎ A.慈善 权利 雄姿 接待 B.慈悲 权利 雄威 招待 C.慈善 权力 雄威 接待 D.慈悲 权力 雄姿 招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为了减少题量,将词语(实词和虚词)和熟语(成语、惯用语等)合并起来考查,结合语境分析是关健。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第(1)题,慈善:指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慈悲:佛教用语。称给予人们安乐叫慈,拔除人们痛苦叫悲。后用慈悲泛指对人的同情和怜悯。这里的语境应和“冰冷”“有缺陷”相反,更偏向于对人类的同情,所以应选择“慈悲”。第(2)题,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享有的权力和利益。与“义务”相对。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这里形容的是“得到树碑的殊荣”,应选择“权利”。第(3)题,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雄威:雄壮威武、强大的威势。这里形容的是山狮“潜在的”风采而非实体的姿态,应选择“雄威”。第(4)题,接待:迎接、接洽、招待。招待:对宾客或顾客表示欢迎并给以应有的待遇。这里形容的是“各国贵宾”,应选择“招待”。‎ 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大自然的生命母体中,缺乏理性的人类就是癌细胞,它们得意洋洋地膨胀着,扩张着,癌变着,最终的结果就是与母体一起同归于尽。‎ B.在美国所信奉的“民主、自由、人权”背后,不得不支付着沉重的代价。‎ C.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动脑子,这样才能避免少捅娄子少出错。‎ D.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的少数商场年终时使用代金券购物的不良现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A项,成分赘余。“一起”和“同归于尽”的“同”词义重复,应删去“一起”。‎ B项,成分残缺。“不得不支付”之前缺少主语,应在“不得不支付”前加上 “政府”。‎ C项,不合逻辑。“避免少捅娄子少出错”与逻辑不相符,应改为“避免捅娄子出错”。‎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6.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B.有一天傍晚,她丈夫得意扬扬地回家来,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呀,”他说:“这里有点东西给你。”‎ C.对于青年学生,主要的不是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D.一个没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不但不知道明天走到哪里?做什么?就是连今天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弄不清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特点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 B项,“他说”后面应该用逗号。主语(说话者)是同一个人的时候,“某某说”在句首用冒号,句中用逗号,句尾用句号。‎ C项,句末的感叹号应该改为句号。感叹号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标点符号,凡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句末都要用感叹号。本句没有表达强烈感情。‎ D项,应改为“不但不知道明天走到哪里,做什么,就连今天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弄不清楚。” 句子里虽然有疑问代词“哪里”“什么”“为什么”,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语气,作者表达的是一个确切的观点,问号都应改为逗号。‎ 故选A。‎ ‎【点睛】标点符号分为两大类,一是点号,一是标号。点号有七种: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间隔号、连接号、着重号、专名号。点号主要是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和语气的,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本专题主要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2010年《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考查能力为D级,即表达应用。标点符号简称标点,是辅助文字记录的一套符号。在汉语表达中,它对表情达意起着一种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帮 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对阅读和写作都很重要,是语言运用的一项基本功。其涉及的知识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能够正确理解语义,辨别语气,分析语言结构,这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前提。2.掌握七种点号和九种标号的用法,这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基础。3.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4.具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5.具有识别、改正错误标点符号的能力。‎ 二、名句填空(12分)‎ ‎7.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 ‎(1)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答案】 (1)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 (2)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倦”“景”“翳”“渔”“彭蠡”“抟”“扶摇”“息”。‎ 三、(10分)‎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试结合所学知识鉴赏这首诗写夜雪时采用的侧面烘托手法。‎ ‎【答案】这首诗简练朴实,不直接描摹雪的状态,况且夜晚也看不到雪,而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描写。首句写触觉,二句写视觉,三四句写听觉。诗人以不同感觉,不断变换角度,处处写人,又处处写雪。竹枝被积雪压断的声音,既说明雪下得紧,也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雪夜的静寂。如果景中悟情的话,大雪严寒,长夜难挨,如是而已,但如果注意到这是作者谪居江州时所写的,《琵琶行》中熟悉的诗句便跃然而出:“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据此,我们不难理解,诗人借天寒写艰难凄冷的处境;借雪重写孤寂沉重的心情。这是一个自命为 ‎“天涯沦落人”的谪居生活的艺术写照,抒写凄凉痛苦的失意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本题要求分析“侧面烘托”的手法,所谓“侧面烘托”,就是不对该事物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来烘托出该事物的特点。本诗第一句是写“冷”,暗示外面下雪,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第二句是写雪强烈的反光,但并没有亲眼看到雪,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第三句从心理的角度来猜测雪大,第四句写听到了雪压垮竹枝的“折竹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这四句全是对雪的间接反映,而并非直接感受。‎ 四、阅读欣赏 (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答案】9.D 10.C 11.B 12.D ‎ ‎13.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 ‎14.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 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D项,“易”的解释错误,此处是说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易”应译为“改变”。‎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因为”;‎ 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顺承;‎ D项,两个“者”都是助词,可译为“……的人”。‎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补,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B项,“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D项,“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说法错误,以偏概全。通读全文可知,本文第1自然段主要分析了周代实行分封制的弊端,以及始皇采纳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第2、3自然段是苏子的看法,认为圣人不能强行改变时势和分封制存在的必然性;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赞同柳宗元的看法,认为分封是“争之端而乱之始也”。故全文只是 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提出了自己不认同分封制的观点,并没有谈到郡县制的好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补,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字词:“时”,时势;“为”,造就;“不失”,把握;“而已”,罢了;“三代”,夏商周代;“以”,用;“至”,到……的程度;“措”,搁置;“然”,但是;“终”,最终;“已”,终止;“篡”,篡位;“弑”,弑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先要阅读题目,弄清需要阅读的不同文段;再分别简要梳理文段的主要内容,从中找出相同、相似的部分加以概括;最后再比较文段中不同的部分,分别归纳整理。题干中明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判断的直接依据”,根据文中“故柳宗元曰”可知,前面的分析,即柳宗元说这句话的依据,也是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而前面的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房分封诸侯王的事情,所以可概括表达为: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点睛】回答文言文阅读的主观题目时,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其次要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最后到文中筛选信息,看清楚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是用原文回答,抑或两者皆可。‎ 参考译文:‎ 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 ‎ 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 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阅读下文,回答。‎ 国学要对现实有用 我一向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对国学的看法也不例外。‎ 所谓国学,在我看来就是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的学问。这种学问有什么用?可以先从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来说,这种思维经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古人总结的某种思维经验,现在已有更为高深、准确的认识乃至理论了,然而古人在对道理的阐释中却有其独特的感悟,今人看了仍能启益心智 ‎,这便有用。例如《老子》讲的辩证法是朴素的,当然不及现代的唯物辩证法高深、准确,但《老子》的有些阐述却相当精辟,因此至今看来仍有打动人心的力度。例如他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说“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老子》第十一章,用任继愈先生译文)。现在造房子用砖块、预制板之类,这便是“有”;但如果“有”过了度,整个空间都被建筑材料砌满了,请问那房子还有什么用?因此今人分配住房十分重视究竟有多少“使用面积”。当然他也应该知道,倘若没有“建筑面积”,那么“使用面积”也便不存在了。再把这个实例提高到一般来说,《老子》就作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 又如欧阳修的名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其中反对天命论的彻底性不仅比不上后世的唯物论,甚至还比不上某些先秦思想家。文中所讲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也很一般化,近似“老生常谈”。但欧阳修在论证这些道理的时候,却用了生动的事例,并以富有感情色彩的笔墨表述了他的深刻体会,于是这篇文章便也能打动人心。“人心”这个东西有时很冥顽不灵,往往需要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式来打动它,方能形成比较牢固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所以说“真理是不怕重复的”,只要不是简单的重复就行。‎ 第二个层次是传统文化中有些思维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显然更表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因而不但有用,而且大有研究之必要。这种思维经验在中国思想史中是不乏其例的(如儒家学说中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的思想),但为了更少疑义而易于论述,不妨以中国艺术史中的思维经验为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从那以后,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中国有经验的欣赏者也都能从优秀的画作中感知“气韵”,这说明“气韵”作为一种美的表现的确存在,然而至今无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推而广之来看,像“气韵”这样在中国艺术史上频繁出现的独特概念无虑数十。每一个概念都像一把钥匙,有可能打开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的宝库,那真是大大有用有益的事情。‎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用有益的东西,加以 、 、 ,便是国学的任务。这个国学的概念,其内涵比旧的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国学”是大得多了;研究的动机也不完全相同。因为从前研究“国学”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在,现在研究国学则是面向现实的。因此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增加对现实有用有益的内容,以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国学的发展也必将因此而获得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新的国学研究既然有艰巨的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任务,那就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真求实、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也必须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的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国学要真正能对现实有用,看来一方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玩儿”的态度,更不能把它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一味强调“坐冷板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任何学问要对现实有用,都必须了解现实,甚至还要转变观念,才能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选自《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5.对于至今无人能说清楚“气韵”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这一现象中蕴涵的道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中有些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 B.“气韵”和“气韵生动”这些独特概念只可感知,难以具体去表述。‎ C.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气韵”是一个美的表现,它只能存在于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中。‎ ‎16.文中画线处应填的短语是( ) ‎ A.挖掘、阐释、筛选与发扬 B.筛选、挖掘、阐释与发扬 C.挖掘、筛选、发扬与阐释 D.挖掘、筛选、阐释与发扬 ‎17.下列属于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注意的方面是( ) ‎ A.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实求真的优良学风。‎ B.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C.必须了解现实,转变观念,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D.彻底改变旧的国学研究中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研究方式。‎ ‎18.对“更不能把传统文化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中所蕴涵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强调国学研究要了解现实,转变观念。‎ B.强调新国学研究要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C.不能只注意传统文化的形式上的翻新,而要对现实有用。‎ D.新的国学研究要去伪存真、去芜存精。‎ ‎1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国学”的概念有三: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作者持第三种说法。‎ B.作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大多数都是古人的独特感悟,具有独创性,今人理论难以取而代之。‎ C.作者主张国学研究要对现实有用,因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 D.“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说法虽好,能为人感知,但在理论上是不可知的。‎ E.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的优良学风,利用其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答案】15.A 16.D 17.D 18.C 19.BD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分析“这一现象中蕴涵的道理理解”,首先要弄清楚“这一现象”蕴涵的道理是什么。“气韵”一句出现在文章第5自然段,‎ 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论述了国学可以挖掘的思维经验中的第二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传统文化中有些思维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由此可知“这一现象中蕴涵的道理”即是这一句。而后文为了阐述这个道理,又特地以中国艺术史中思维经验的“气韵”为例来进行说明。只有A选项完全符合“第二个层次是传统文化中有些思维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要求选择适合的词语,观察语境,“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是国学的任务”,再结合选项,可知三根横线内要填入递进关系的词语。‎ A项,“筛选”应该在“阐释”之前;‎ B项,“挖掘”应该在“筛选”之前;‎ C项,“发扬与阐释”应为“阐释与发扬”;‎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本题要求选择“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注意的方面”,阅读全文可知,文章的前半部分(2、3、4、5自然段)都在“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第6自然段才谈到了“新的国学研究”应有的传承和改变,因此,答题的范围应圈定在第6自然段。所谓“大大注意”,就是新的国学研究中要特别注意、尤其引起重视的方面,结合原文中“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增加对现实有用有益的内容”可知,新的国学研究不能像以前那样,“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在”,不能只是“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几则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再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最后根据赋分分值,整理出答案。本题要求理解“更不能把传统文化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这句话的内涵,句中 的“模特”指的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的内核,“时装”比喻的是各种翻新的形式。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光是将它的形式翻新,还要“对现实有用”“都必须了解现实”。‎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也要注意积累,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B项,“大多数都……难以取而代之”说法错误,第3段中说“古人总结的某种思维经验,现在已有更为高深、准确的认识乃至理论了”,说明今人的某些理论相较古人总结的而言,更高深、更准确,并不是“难以取而代之”。‎ D项,“但在理论上是不可知的”说法错误,第5段中说“这说明‘气韵’作为一种美的表现的确存在,然而至今无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至今无人能说清楚”不等于未来无人能说清楚,更不等于理论上不可知。‎ 故选BD。‎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6分,每小题2分)‎ 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这是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这表明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一般地存在一个时间尺度,初始状态下的小改变在这个时间 尺度将增长到两倍。在地球大气的情形下,这个时间尺度是五天的数量级,大约为空气绕地球吹一圈的时间。人们可以在五天之内作相当准确的天气预报,但是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就既需要大气现状的准确知识,又需要一种不可逾越的复杂计算。我们除了给出季度平均值以外,没有办法对六个月以后做具体的天气预报。‎ 我们还知道制约化学和生物的基本定律,这样在原则上,我们应能确定大脑如何工作。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这样,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或者甚至它有没有未来。其危险在于,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 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似乎最终会变成混沌,尽管其时间尺度很长。这表明随着时间流逝,任何预言的误差将越来越大。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我们能相当地肯定,地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和金星相撞。但是我们不能肯定,在轨道上的微小扰动会不会积累起来,引起在十几亿年后发生这种碰撞。太阳和其他恒星绕着银河系的运动,以及银河系绕着其局部星系团的运动也是混沌的。我们观测到,其他星系正离开我们运动而去,而且它们离开我们越远,就离开得越快。这意味着我们周围的宇宙正在膨胀:不同星系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加。‎ ‎20.下列不属于“我们不能预言遥远的未来”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知道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 B.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 C.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D.宇宙的运行也可能有其混沌性,我们的认识受时间尺度的限制。‎ ‎2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因为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方程也可能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准确地预言十分困难。‎ B.虽然人类对人类社会不能准确预言,但这不影响人类在非常大的尺度下预言宇宙的未来。‎ C.我们目前知道了化学和生物学的基本定律,这使我们能确定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D.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人类的行为对宇宙的影响微乎其微。‎ ‎22.本文在论述过程中,采用了一些生动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改变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即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B.“在地球大气的情形下,这个时间尺度是五天的数量级,大约为空气绕地球吹一圈的时间”,用拟人手法形象说明人们没有办法对具体的天气预报做出准确的预报。‎ C.“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用拟人手法说明在一段时间 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 D.作者举地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和金星相撞,但不能肯定在十几亿年后不会发生碰撞的例子是采用了例证法,说明准确预言未来的困难。‎ ‎【答案】20.A 21.C 22.B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A项,“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知道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不属于“我们不能预言遥远的未来”的原因。文章开头就说“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由此可知,无论我们知不知道制约宇宙的有关规律,都是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未来的,换言之,不能预言未来,与我们是否知道有关规律没有必然联系,更构不成因果关系。‎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这使我们能确定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表述不符合文意。从文中“这样在原则上,我们应能确定大脑如何工作”可知,我们是“应能确定”,是推测、不绝对的语气,而不是绝对性的“能确定”。‎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述类文本写作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用拟人手法形象说明……”说法错误,这句话并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所谓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而这句话并没有将事物人格化,只是针对现状的一种客观说明。‎ 故选B。‎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五、语言运用(10分)‎ ‎23.江西滕王阁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经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下联:阁中帝子,问江上才人,古今才一瞬,比当年风景如何 下联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的分析把握能力。写对联要做到“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还要与主题契合,题中对联由词性结合平仄考虑,即可得出答案。对联的基本规则,基本要求,概括地说,是八个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1)对仗工整。对仗工整的要求是四点: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一幅对联出句字数的多少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六字、七字,甚至几十个字都可以,但两边的字数必须相等,决不能一多一少,否则就不叫对联。二是两边的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介词对介词、……。三是两边的句式结构相同。如主谓桔构式、动宾结构式、复句结构式等,上下联的句式结构必须相同,不能更改。题中考查的是七字对联。(2)平仄协调。平仄协调是对联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即平声对仄音,仄声对平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对联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情形。对联的平仄协调还有一条重要规则,那就是:不论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上联的句脚必须为仄音,下联的句脚务必为平音。题中依据平仄,可以确定上下联。本题,解答时首先分析上联的特点,然后根据上下联字数相同、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的原则调整。根据上联字数,很容易确定“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的位置。再根据“看”为动词,“落霞”“孤鹜”为名词,可以确定“问江上才人”与之相对应。所以对量的正确顺序为: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24.下面是“中国家长妈妈和爸爸对家庭教育中关注问题的态度对比”调查结果,请根据图表信息,概括所反映出的几点结论。(不需要运用具体数据)‎ ‎【答案】(1)爸爸仅在学习成绩、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比妈妈要求高,其他都相对较低。‎ ‎(2)中国父母在道德品质方面对孩子要求高,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 ‎(3)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比较低。‎ ‎【解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中国家长妈妈和爸爸对家庭教育中关注问题的态度对比”调查结果,注意调查的要素及数据的比例等分析。‎ 点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是概括图文反应的内容,针对反应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类型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爸爸仅在在学习成绩,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比妈妈要求高,其他都相对较低。‎ 六、作文 (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对世界不再有好奇心时,你不是在变大,而是在变老。‎ 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 感谢上帝没有让我的好奇心硬化,好奇心让我渴望知道大大小小的事情,这样的好奇心,有如钟表发条、发电机、喷射机的推进器,它给了我全然的生命。‎ ‎(约翰•曼森•布朗)‎ 是的,好奇心对于一个人的活力和创造极为重要,它会改写你的人生,而且它对人类、对世界也极为重要。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和看法?请以“好奇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好奇心,也需有度 当第一条鱼过腻了泥水中的生活,为绚丽多彩的陆地所诱惑时,它挣扎着从泥土中爬上岸,这是好奇心。‎ 当第一只古猿也过腻了在树上爬来爬去的生活,而对陆地平坦的环境感兴趣时,它试图爬下树,走出第一步,这也是好奇心。‎ 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好奇心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为什么眼睛会眨、为什么星星会闪、为什么太阳发热、为什么这为什么那,一大堆的为什么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的世界就像一座伸手不见五指的城堡,而我们就生活在城堡的最下面,而好奇心,则是上帝为我们准备的照明灯,有的人用它越走越高,最终走上城堡最高处进入光明的天堂。而有的人则用一系列的借口将它抛弃,结果只能永远生活在黑暗之中。‎ 好奇心,我们每个人都曾拥有过,夜空中出现一颗流星,我们充满期待的希望再出现一颗,并不断向四周的人询问出现流星的原因,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往往激发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激发起人们心中的斗志,从而专注而长久的进行某一项工作而不觉得劳累,不觉得乏味,这就是好奇心的魅力。‎ 好奇心并不是孩子的专利,对世界未知的探索,是伴随人们终身的。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说明人类因好奇而探索真理和光明的艰辛。‎ 人的好奇心有强有弱,正所谓浅滩捉鱼鳖,深海擒蛟龙。‎ 好奇心不能过分的强。正如鲁迅先生笔下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驱使国民也兴致勃勃观看杀人节目的是好奇心、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这些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不存在。像这样,好奇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失去好奇心真正的意义。那么,没有,也罢!‎ 好奇心亦不能弱到没有。又见生活之间与机遇擦肩而过的是弱到没有好奇心;一个苹果砸到你的头上,你摸摸脑袋,抬屁股走人,是弱到没有好奇心,若是多一点,想想除了牛顿的发现,是否还有别的?也许,你会成为第二个牛顿;诸如此类,有颗心,却丧失了好奇,这样的,没有,也罢!‎ 好奇心还是一把双刃剑。为了找寻过去的点点滴滴,考古学家踏上了探索之旅;为了一览广寒蟾殿的景色,人类飞上了月球;为了寻找另一个世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切的一切,来源于人们的好奇心,亦是好奇心是人类找寻另一种幸福感。而另一种好奇心,却把人们带入了黑暗的深渊。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快感,好奇的人们走上了吸毒这条不归路;为了寻求自己一刻的享受,好奇的吧这一万丈深渊;我们的好奇心,有时会把自己带入一条绝路。‎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切需要我们好奇心去发现、去探索。但,要有度。‎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此题考查学生话题作文写作能力。本题是“材料+话题”的话题作文。对于话题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话题,真正吃透话题,总结出话题的主旨,紧扣话题,从话题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 ‎1.审题:首先阅读材料中约翰•曼森•布朗的这段话,它明确地指出了“好奇心”对人的重要。第一句可理解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好奇心,就是变老了;换言之,好奇心可以使人保持青春活力。第二句的意思是,健康的好奇心能让人知识丰富,但是要注意“健康”二字;换言之,不健康的好奇心,是无法达到这个效果的。第三句是说,好奇心使人的求知欲变得旺盛,生命因此而焕发出全新的色彩。再结合题干中“以‘好奇心’为话题”的要求,可以确定本文必须围绕着“好奇心”来行文,文章的内容不能偏离“好奇心”这个表述对象。‎ ‎2.参考立意:好奇心使人常保青春;好奇心能带来第二次生命;好奇心是知识的翅膀;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途径;好奇心是成功的第一步;好奇心也要有“度”;好奇心也要“健康”;‎ ‎3.行文结构:首先提出话题,明确阐述对象;然后可以分三个层面来对“好奇心”作论述:第一层,论述“好奇心”使人永远充满求知欲,永远渴望知识的丰盈;第二层,可以论述“好奇心”给人类带来的进步;第三层,谈一谈“健康的好奇心”才是人类应该追寻的宝物,“不健康的好奇心”不能叫“好奇”,只能叫做窥探、觊觎、获取……再次,可以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健康的好奇心”;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话题,注意回扣题目,照应 开头。‎ ‎4.写作素材:‎ ‎(1)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问题。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小鸡为什么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后来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2)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想试一试,弄个明白。有一次他看见花园的篱笆边有一个野蜂窝,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拨,想看个究竟,结果脸被野蜂蜇得肿了起来,他还是不甘心,非看清楚蜂窝的构造才行。爱迪生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3)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奇的遐想,好奇的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4)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5)德国着名化学家李比希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红棕色的液体。他虽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断地认为这不过是碘的化合物,只在瓶上贴张标签了事。直到以后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称这个瓶子为“失误瓶”,以告诫自己。‎ ‎(6)牛顿曾经说过:真理世界就像一片汪洋的大海,而我只是一个好奇的孩子,偶尔拾起一两块美丽的贝壳,这是多么谦逊的话,一个创立了经典力学和微积分的伟大科学家,岂止是一个好奇的孩子,而 他的伟大的成就又岂止是一两块美丽的贝壳,不,当然不是!我们在感叹牛顿伟大成就的时候,是否还记得那个故事,即牛顿被苹果砸到的故事,且不管故事是否真实,我都想说,牛顿的确是一个孩子,只不过,他的好奇心特别强罢了。正是因这份强烈的好奇心,才使牛顿被苹果砸了之后,提出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 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进行解读,由表及里把握材料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藏含义,挖掘出寓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材料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材料,审题时要全面准确,从不同的材料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