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创班,含解析)
2020届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文创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论语·季氏》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从“自天子出”到“自诸侯出”说明了: A. 礼乐文明崩坏 B. 井田制度瓦解 C. 分封制度崩溃 D. 铁器牛耕使用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原文大意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这反映了西周后期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割据争霸,周王室衰微,C正确。礼乐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分为礼和乐两部分,材料表述的是礼乐出处的变化,而不是礼乐内容被破坏,A错误。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基本土地制度,材料并未体现,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铁器牛耕使用,排除D 。 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本题易错项是A项,表面上看材料讲述的是礼乐制度,但实际上是通过礼乐制度的出处的变化来说明分封制的崩溃。学生需分辨出材料的主旨,不要被材料的表象迷惑。 2. 西周以来王位继承制度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清朝 A. 强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 B. 皇位继承制度的多样性 C. 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D. 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不断变化,说明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无法维系皇位的传承。这就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所以本题选D。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3. 梁启超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看,材料强调的是: A. 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原因 B. 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作用 C.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趋势 D. 中国古代地方权力的发展趋势 - 17 -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整体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正确。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说明武力兼并的问题,也不是国家统一的问题,而是专制程度不断加强的问题,AB错误。材料中的“专制权”指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本题的易错项为A、C项。首先,要区分材料论述表象和实质,虽然材料中出现“分裂”,但只是表象,实质是论述君主专制。其次,要区分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侧重点问题,君主专制是否加强主要看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中央集权是否加强主要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此题不涉及中央、地方关系,所以不涉及中央集权。 4.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下列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中,与材料大意相似的是: ①三公九卿制 ②中外朝制度 ③二府三司制 ④内阁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方面,学生需全面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 - 17 - 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核心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B. 早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 C.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D. 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A与之意思相反,排除;票拟的作用在于对专制皇权有一定的抑制,使行政体制趋于合理,而非否定君主专制,故排除B,选D;材料涉及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故选D。 点睛:本题以明代为时间限定,采用排除法。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标志是清代设立军机处,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思想,排除B;中央集权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 6.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当时任“给事中”的李番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锦衣卫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给事中”的李番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这说明给事中这一官职的职权是负责审核政令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所以他隶属于门下省,故选A;枢密院是负责管理军事的机构,锦衣卫是特务组织,军机处的职权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BCD均不符合题干中的官职要求,故排除。 7.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反映出 A. 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C. 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 秦王赢政的独断专行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特点,故C项正确。避讳在周朝就已经出现,故排除A;BD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可以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避讳”是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一种表面现象,其本质体现了“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8. - 17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A 【解析】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说明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最符合材料原意”的要求,排除BCD项。 点睛:分封制本身存在缺陷,诸侯利用在自己的领地——封国内享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在郡县制下,郡县是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都由皇帝任命调遣,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9. “公民大会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轮流坐庄 C. 君主专制 D. 代议制 【答案】A 【解析】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合法的公民均有各种政治权利,明显地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A正确;由材料中“公职人员从……公民中选举产生”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选举而非轮流坐庄,B排除;“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人民主权而非君主专制,C排除;“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而非代议制,D排除。故选A。 10. 西周时期,中国产生了分封制,同时期希腊却实行公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相比,古希腊所具有的特殊条件包括 ①多山、多岛、环海 ②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③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 ④大河文明和国家统一。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 17 -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分别是古希腊的地理、政治、经济条件,符合设问要求,选B。 大河文明和国家统一是中国的国情的体现,与设问不符,排除④,排除ACD。 点睛:本题以中外的政治制度为切入点,需要掌握古希腊和中国相比形成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古希腊和中国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即可。 11. 穆勒说:“当社会本身就是暴君,社会集体地统治着组合为社会的分散的个人时……它就是在实践一种比许多政治压迫更可怕的社会专制。因为……它几乎没有留下逃脱的手段,它更深地侵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奴役着灵魂本身。”这段话揭示的本质问题是 A. 城邦体制的危害 B. 奴隶主贵族的专政 C. 轮番而治的弊端 D. 多数人暴政的危害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社会集体地统治着……一种比许多政治压迫更为可怕的社会专制”可以看出,民主掌握在集体手中,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最终成为多数人的暴政,所以D项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奴隶主贵族的专政”,排除B。 12.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谈及雅典的民主制时说:好公民必须是有闲暇的人,否则,他就不能出席法庭、公民会议和宗教节日等公共活动,也不能充分地将自己锻炼成为城邦的卫士。这表明雅典的民主政治 A. 使公民拥有平等的实际权利 B. 呈现出高涨的群体意识 C. 带有贵族政治的色彩 D. 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答案】C 【解析】公民不可能拥有平等的实际权利,实际权利会随地位、财富、工作的变化而变化,实际权利不可能完全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群体意识,故B项错误;“好公民必须是有闲暇的人”,一般有闲暇不用为生计四处奔波的人是有钱有势的贵族,而平民必须终日为生计奔波,故C项正确;古希腊的民主标榜全体公民的民主,但却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故D项错误。 点睛:威廉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是具有一定客观性的,他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直接指出。他对好公民的定义是那些闲暇的人,也就是所谓的贵族,可见雅典民主政治是贵族的民主,贵族政治很明显。 13. 雅典民主政治体现了古代希腊的辉煌。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他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然后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共组成了10个行政区。其做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基本上实现了各阶层公民的平等 B. 进一步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 17 - C. 激发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D. 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克利斯提尼改革措施影响的认识。梭伦改革用财产的多寡来划分政治等级,享受政治权利,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特权;克利斯提尼用地域的划分来代替血缘关系,有助于打破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选举制度,进一步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故答案为B项。A项符合梭伦改革的举措;C、D两项属于伯利克里时期措施的影响。 14. 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A. 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B. 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C. 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D. 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因作战失利受到惩罚”,反映的是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A项材料并未反映;B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历史事实。D项说法本身错误。所以答案选C选项。 15. 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B. 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 C. 这一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实质 D. 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愤怒的群众不是奴隶,是公民,故A项错误;废除债务奴隶也不等于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故B - 17 - 项错误;公民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材料也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罗马废除债务奴隶,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故选D。 16. “内阁”是中西方共用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的内阁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 掌握着最高决策权 B. 是最高的行政机构 C. 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 D. 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答案】D 【解析】西方的内阁是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设立的,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而中国明朝的内阁不是作为决策机构出现的,是皇帝的顾问,因而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故选D。A项并非从性质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的内阁不是最高行政机构,只是顾问机构,排除B;内阁都不具有立法权,排除C。 点睛:明代建立后,明太祖吸取前朝丞相专权的弊端,废除丞相,自己直接管辖六部。为了提高效率,逐渐地发展成内阁制度。内阁官员无实权,只备顾问;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政权的附属物,与中国明代的内阁在性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17. 据外媒报道,英国王室凯特王妃于英国时间2013年7月22日下午16时24分,在伦敦圣玛丽医院生下一名7.6斤男婴这是威廉与凯特这对皇家夫妇的第一个孩子,也是英国王位第三顺位继承人,如果小乔治将来成为国王,将会成为英国的乔治七世。你认为他即位后 A. 可以修改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法律 B. 可以直接任命首相 C. 依据《权利法案》履行国王职责 D. 可以决定英国的财政预算 【答案】C 【解析】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国王可以依据《权利法案》履行国王职责,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议会才可以修改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法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王不可以可以直接任命首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议会才可以决定英国的财政预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8. “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驶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A. 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B. 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 C. 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D. 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但国王和议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排除A; - 17 - 英国内阁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国王与议会的利益,有利于英国资产阶级宪政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的增强,排除D。 19. 2009年春夏之交,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补贴门”丑闻(议员冒领国家补贴资金)曝光以后,英国首相布朗领导的工党内阁处境艰难,有近半数内阁大臣宣布辞职,反对党和部分工党下院议员发出要求布朗下台的信号。而布朗却采用改组内阁的办法,拒不辞职。围绕布朗做法是否合法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辩论。下列四条是老师对他们当中所持观点与理由的梳理,正确的是 A. 合法,布朗首相有权决定内阁去留 B. 合法,首相是英国的最高决策者,权力不受限制 C. 不合法,遭到大多议员反对的人不配做首相 D. 不合法,既然有近半数的内阁成员辞职,布朗首相就不再成为多数党领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首相是内阁首脑,有权任命内阁大臣,决定内阁成员去留,故A项正确。英国首相是英国的最高决策者,但首相要对议会负责,权力受法律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表明大多数议员反对布朗,同时除非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才会垮台,故C项错误。多数党领袖是指在下议院中占多数席位而不是以内阁成员数多少来决定,故D项错误。 20.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终方案既兼顾了州又兼顾了人口的数量, - 17 - 这是一个伟大的妥协,也就体现了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权力中枢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也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方案一只兼顾人口,方案二只兼顾州,最终方案是二者均兼顾,这其实是两种方案相互妥协的产物。 21. 下列有关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两国总统都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B. 法国总统比美国总统任期长 C. 两国总统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D. 两国总统的权力都很大 【答案】C 【解析】美国总统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法国不是,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两国总统的确都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国总统任期是比美国总统任期长,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两国总统都掌握行政权,权力都很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2.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B.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加速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C.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首要目标 D. 太平天国运动借鉴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马克思认为英国的殖民侵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属于鸦片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故B项正确;A与材料分析原因不符;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对清王朝为目的,故C错误;D是洋务运动。 【点睛】鸦片战争使中外民族矛盾尖锐,激化了中国社会原有的阶级矛盾;而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23.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A. “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 B. 完全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C.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 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入影响 - 17 -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政府对华夷观念的转变,说明“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完全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入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A。 24. 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和清军水师在镇江江面上交战,岸边聚集了大批中国民众围观,当清军舰船被击沉时,岸上民众并不悲伤反而不时爆发出喝彩声。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这反映出当时的民众 A. 敌我不分愚昧无知 B. 民族国家意识尚未觉醒 C. 对满清政府的痛恨 D. 反封建反侵略意识淡薄 【答案】B 【解析】“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意在强调当时的民众民族国家意识非常淡薄或尚未觉醒,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敌我是能分的,但愚昧无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未体现出对满清政府的痛恨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民族国家意识淡薄而非反封建反侵略意识淡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足以证明民族国家意识何等的淡薄。 25.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具有新的时代特点,最突出的是 A. 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新旧交替的时代 B. 提出了改革土地制度的平均主义纲领 C. 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D. 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历史任务 【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代正是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除具备其他农民运动反封建的性质外,它还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新任务,因此符合题干中“新的时代特点”的含义,故选D项。A、C、B都不符合“新的时代特点”的内涵,故排除。 26. 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 17 - B. “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 C.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准富者请人雇工”,有利于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要求。故答案为B项。A项坚持小农经济,C项体现封建等级秩序,D项不切实际带有空想色彩,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的出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但《资政新篇》只是洪仁玕个人才华和学识的体现,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物;它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也不可能解决太平天国后期面临的问题,在战争环境下也未能实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封闭经济模式,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27. 时人记载:“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罪命.”这实质上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A. 盲目排外 B. 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C. 反对生活西化 D. 主张实施平均主义 【答案】A 【解析】“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罪命”可以看出义和团是对“洋纸一张”反感而杀死了六名学生,据此可以推断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特征,故选A;题干没有体现爱国主义和平均主义,故排除BD;题干中的“洋纸一张”并不能体现生活的西化,故排除C。 点睛:这一题需要先判定题目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信息“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罪命”,据此来推论反映的实质;其实选项B也是义和团运动能够反映的内容,但是因为不符合题意而排除。这提醒我们,无论是什么题目,需要先看材料再推论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而不能只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就盲目作答,导致丢分。 28. 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辽东半岛),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此措施是 A. 阻止签订《马关条约》 B. 联合德、法干涉还辽 C. 组建八国联军侵华 D. 修建满洲铁路 【答案】B - 17 - 【解析】据材料“1895年……日本占领南满(辽东半岛),对我们将是威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俄国联合德、法干涉还辽,故B项正确;当时俄国没有阻止签订《马关条约》,故A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在1900年,故C项错误;当时俄国也没有修建满洲铁路,故D项错误。故选B。 29. 李鸿章说:“他日俄、日若欲分占,我仍可暗结英以合力谋拒,是在钧署与驻英公使随时操纵而联络之,所谓不战而屈人者也。”又说:“韩虽可虑,有俄在旁,日断不遽生心。我当一意联络俄人,使不侵占韩地,则日亦必缩手。”由此可以得出 A. 采取平衡外交政策能够缓和矛盾 B. 以夷制夷是当时外交的出发点 C. 俄日英中在朝鲜的角逐并不激烈 D. 西方列强主张以武力解决争端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俄、日若欲分占,我仍可暗结英以合力谋拒……我当一意联络俄人,使不侵占韩地,则日亦必缩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李鸿章意图在外交中以夷制夷,故B项正确;联合部分列强抗衡另一部分列强不属于平衡外交政策,也不能够缓和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俄日英中在朝鲜的角逐非常激烈,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西方列强主张以武力解决争端,故D项错误。故选B。 3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正确。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属于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故B错误。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错在“由内地向沿海”,故C错误。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属于甲午战争的影响,故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6分,共40分) - 17 - 31. 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答案】(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 (2)指导思想:民族平等。举措: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 (3)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 - 17 -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答案就在材料中,认真找到有效信息即可。措施:根据材料中“便迁徒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可知措施是移民;根据“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可知措施有筑城和设县。关于意义:材料中有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这样的信息直接可用,还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根据”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可知促进民族融合。 (2)根据材料二“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可知唐太宗认为各名族平等,对少数民族平等对待。关于举措,同学们要结合所学来回答,例如在少数民族居住区设置机构,并任用当地人来管理自己;还有册封;另外还有和亲通婚。来体现他的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中“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可知。可以从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等角度回答。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而在中国帝王体制之下,臣民的财产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被抢劫。如前135年,汉武帝将盐、铁、酒等重要行业强行收归官营,同时对民营工商业征收重税。 材料二: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三:……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请回答: (1)材料表明,在私有财产观念上,古代罗马与中国有明显差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差异的政治、经济根源。 (2) - 17 - 材料二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洲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答案】(1)政治:中国实行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而古罗马实行贵族共和制。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体,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而古罗马商品经济充分发展。 (2)注重证据的原则;合理而有节制地使用拷问。 影响: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3)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利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一差异的政治、经济根源其实就是回答出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两个国家的经济形态即可,例如,政治根源就是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古代罗马却是贵族共和制度。 (2)材料二涉及到两个法律原则,一是求助于证据即注重证据,二是合理的拷问。罗马法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二是资产阶级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3)首先必须知道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的主张是妥协,古希腊民主政治建立的方式以及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均充满着妥协,而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更是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的产物,所以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实践了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33. 阅读下列材料: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呈现多样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物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 - 17 - 材料三: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员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请回答: (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中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雅典政治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此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中央和地方、各权力部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的?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答案】(1)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特点:直接民主;少数服从多数。 评价:直接民主与雅典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有关,但过于泛滥的民主易造成权力的滥用或乱用。 (3)实行联邦制,联邦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各州享有一定自治权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总统掌握。实行两党制,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4)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解析】(1)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明朝废除丞相,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其共同表现为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可知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为直接民主,少数服从多数。第二小问,这种民主制度有其产生的建立在雅典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基础上,但是过渡的民主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 (3)依据美国的权力机构及各自的职能进行分析。中央和地方实行联邦制原则,各权力部门之间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政治派别之间实行两党制。 - 17 - - 1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