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文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意思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 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正是以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可视之迹、可感之心、可信之道,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笔墨典范的文化表征系统。 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 C.内摹仿是一种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使得笔墨与心性互动互证。 D.笔墨典范对人格理想和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强调笔墨的价值,再具体阐释笔墨典范及其实现的路径,将论证推向深入。 B.文章以士人画的最高境界对应笔墨典范作为文化表征系统的三层结构,行文缜密。 C.文章援引古人“力透纸背”之说,旨在解说笔墨典范的内摹仿这一心理运作机制。 D.文章以中西绘画比较为立论前提,论述笔墨与人格养成、笔墨与社会精神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欣赏中国绘画的笔道墨象,就能感受画家的心境,进而体会画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B.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笔墨典范,都是作者在自修的过程中追求大我、希贤希圣的产物。 C.内摹仿可以丰富完善画家的人格,所以成为中国画家提升自身人格境界的唯一选择。 D.中国画的笔墨如果给人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就能够体现以艺树人的文艺宗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7年,国家海洋局共布设监测站位约13000个,获取监测数据200余万个。监测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夏季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6%,连续三年有所增加。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为5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赤潮灾害累计面积比上年减少51%,绿潮灾害分布面积为5年最小。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冬、春、夏、秋四个季节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的近岸海域面积分别占近岸海域的16%、14%、11%和15%。 (摘编自国家海洋局《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材料二: 今年3月,27吨改性粘土被运到智利,这是我国赤潮治理技术第一次走出国门。 改性粘土到底是一种什么土?海洋所俞志明研究员说:“它就像是专门扑灭赤潮灾害的‘灭火器’。”赤潮,在国际上被称为“红色幽灵”,它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因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上世纪70年代,外国研究人员提出了撒播天然粘土,利用粘土颗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来治理赤潮的方法。但是,天然粘土的絮凝效率低,每平方公里要用土大约200~400吨,耗时费力。俞志明团队从1993年开始研究利用粘土治理赤潮的技术,他们发现,天然粘土之所以絮凝效率低,是因为粘土表面带有负电,而赤潮生物也带有负电,“同性相斥”,粘土与赤潮生物能够发生碰撞然后“抱团”的几率很低。“那就给它改性吧。”俞志明团队运用物理化学原理,通过表面改性的方法,将粘土颗粒表面的负电变为正电,极大提高了粘土的絮凝效率。 如今,运用海洋所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每平方公里只需4~10吨粘土,“就如同你在自己周围的地面上撒了包咖啡粉,这种用量对海洋来说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俞志明说。经过改性的粘土,不仅很容易与身边的赤潮生物发生碰撞、吸附,而且能够发挥“长半径”作用,像是突然拥有了加长的手臂,可以把远处的浮游藻类也“抓”过来,絮凝效率比天然粘土提高几十到几百倍。 (摘编自《改性粘土击退“红色幽灵”》,《青岛日报》2018年11月12日) 材料三: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在创新驱动和政策导向的有力支持下,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至今已在近海建成6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海洋牧场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整体,其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海洋牧场是具备多元功能的综合体。海洋牧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一定海域范围内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藻类移殖和鱼礁投放是改善海洋环境的重要手段。大型藻类在6米 以浅的海域迅速增殖形成人工海藻林,具备净化水体环境、补充食物来源、提供栖息场所等生态功能,以天然饵料为食的小型鱼虾类等饵料生物聚集,吸引其他经济野生海洋生物,从而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品品质。海洋牧场建设融合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海水综合利用、盐碱地耐盐植物栽培利用,可最大限度利用海岸带环境和空间资源,提高海洋产能。海洋牧场建设后期,可以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发展海上观光旅游、垂钓、海底潜水、疗养等海洋第三产业,吸引牧场周边人群参与到海洋牧场的运营中来,打造新型的海岸带绿色田园综合体,充分共享海洋牧场带来的科学、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摘编自杨红生等《着力实现海洋牧场建设的理念、装备、技术、管理现代化》,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年第7期) 材料四: 参考消息网7月19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18日发表题为《中国海洋战略的眼下与远方》的文章称,中国决策者把目光投向了蓝色的大海。 文章称,中国的远洋捕捞业发展迅速,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远洋捕捞渔船数量从2007年到2014年增长了近45%,中国也不断建立完善与国际渔业管理相适应的标准化捕捞日志、渔船船位监控、签发合法捕捞证等监管措施。此外,中国在海洋治理上的角色和影响也日渐凸显。今年5月,中国在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后首次主持主办了条约缔约国年会。随着对海洋权益的重视,中国势必也将承担更大的海洋治理责任。作者认为,大国历来都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相信中国会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将肩负更大海洋治理担当》,参考消息网2017年7月1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7年,我国在提高管辖海域的海水质量、监管陆源入海排污、治理赤潮和绿潮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B.改变颗粒表面的电性,不仅使粘土用量大大减少,而且使赤潮生物对粘土的絮凝作用增强,从而提高治理赤潮的效率。 C.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包括改善海洋环境、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海洋产能、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等一系列关键环节。 D.随着远洋捕捞业迅速发展,中国渔业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中国在海洋治理上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监测工作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中十分重要,只有在大量收集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才能让治理工作具有针对性。 B.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的部分技术已从向国外借鉴的阶段走到了自主研发并向国外推广的阶段。 C.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关系到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所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产品品质是其首要目的。 D.近年来,在对近海和远洋的开发、利用、保护过程中,中国不只是重视海洋经济价值,而且主动承担了海洋治理的责任。 6.同为实用类文本,前三则材料的语言特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魔笛 翌平 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开心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祆上系了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孩子笑毛了。 “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的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风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第三部分《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的。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扭,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部分是《无言曲》,朗风记得梁老师说,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一首《无言曲》,那是奏给自己听的。梁老师独自一人时,会对着山峰和森林吹奏,笛声平静、清澈,梁老师告诉朗风,就像落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样,有时候最简单的声音能吹出最丰富的心灵。朗风的笛声飞扬着,自由地变化,就像梁老师那样,他用笛子感觉自己内在的心思,感觉那些扑面而来的隐在情感。在他的演奏中,《无言曲》越来越远离当初他记录下来的样子,更像是随风而逝的记忆。一会儿,山林呼啸,那尘封的年代,从卡车上下来的那么多戴眼镜的人,梁老师瘦小单薄的身板,脖子上红色的围巾。一会儿,山谷里飘来春天的气息,梁老师给他重新起的名字,睛朗的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一会儿,山风浩荡,他想起梁老师和他一起重奏这段音乐,彼此的呼应像一问一答,也像相互的问候。一会儿,山间大雪弥漫,梁老师没能挺过漫长的严冬,草场边的河滩上,大家为他建了个“家”,这是他的遗愿,他希望留在这里,每年听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的声音。从此,朗风经常来这里,他为梁老师吹笛子,再也没有人指点他,但站在这里,他觉得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老师们沉默着,大个子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拿过朗风的笛子,仔细地端详着,然后递给其他老师,他们传看着。最后笛子被小心地送回到朗风手里。“是把好笛子,孩子。它原来的主人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是个很好的笛师。” 朗风的眼睛有点红,低下头,他想起梁老师生前不止一次对他说的话:“有一天,你会站在音乐学院的乐台上的。”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标题“魔笛”中的“魔”形象生动,既点出梁老师、朗风师徒二人吹奏技巧的出神入化,隐含着他们对音乐的痴迷,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的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他未经允许就吹奏,演奏《无言曲》时即兴发挥,因为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的人。 C.小说中老师们开始想笑又不敢笑,后来“一下子都笑了”,这些细节描写既丰富了朗风的形象,又表现了老师们对考生的尊重、对朗风的喜爱。 D.小说结尾部分用老师们传看笛子的举动和梁老师的话暗示朗风能够考取音乐学院,突出了优秀音乐家梁老师在艰苦条件下培育人才、传承艺术的形象。 8.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把音乐描写得具体可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了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5分)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个小题。 虞美人 秦观①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D.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 15. “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2)荀子在《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状的句子是 ,。 (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疑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侧面描写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________,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________。 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________推进难以完成的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________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B.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D.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 B.建言献策 千钧一发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 C.运筹帷幄 千钧一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 D.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 20.下面是某班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发奋努力,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班风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① 改为; ② 改为;③改为; ④改为; ⑤改为。 21.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6分)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熟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中秋:上联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 重阳:上联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承载着国家的昨天和明天,只有让文化的传承和共享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地释放出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二: “兰州拉面” 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自河南有着厨艺高手的中医世家。熬一锅牛肉汤需要20多种草药。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养生之道,也融合在一碗面汤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碗拉面帮助甘肃、青海的许多百姓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融入城市。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兰州拉面”“青海拉面”之类的招牌。拉面成了老百姓改变命运的“聚宝盆”。 改革开放40年,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加丰富的需求。下馆子更加讲究,哪怕一碗面也要吃得“有情怀、有情调”。可多数拉面馆仍为家庭作坊。一个炉子,几张桌子,简易的招牌,卫生条件急需改善。这种状况,显然难以适应人们对餐饮品质提升的需求。这碗“脱贫面”还能吃多久?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改革开放40年,你周围的生活一定也发生了很多改变,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你的生活,就中华文化传承问题,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不一定能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 2.D【解析】“中西绘画比较”并非文章的立论前提。 3.B【解析】A 项条件推论有误,C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D 项假设推论不当。 4.B【解析】赤潮生物对粘土没有絮凝作用。 5.C【解析】“提高产品品质”不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首要目的。 6.第一问:①第一则材料多用数据,客观准确;②第二则材料运用修辞,通俗易懂;③第三则材料重在阐释,科学严谨。 第二问:三则材料的文体、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不同,因此语言各有特色。 [第一问 4 分,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2 分,答对三点给 4 分;第二问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7.B【解析】朗风“不太守规矩”,不是因为“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的人”。 8.①运用比喻,如将梁老师悠扬的笛声比喻成“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使音乐具体可感; ②运用联想,如写朗风听梁老师吹奏《乌苏里船歌》时,联想到“大河在初春破冰”和“渔民开心的心情”,突显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9.①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写出朗风的考试经历和梁老师对他的教导,使小说内容更丰富;②既突出了梁老师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又塑造了他循循善诱的师长形象,使人物特征更鲜明;③表达了朗风对梁老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3分) 11.A(3分)【解析】“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 12.C(3分)【解析】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13.(1)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蝗旱”名词动用、“济”、“发”各1分,句意2分) (2)(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语”“预”“殆”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厚道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县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调派士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走了调派的士兵,暗中察访流贼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册立章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很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策划阴谋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府。李迪进京朝见皇上,当时章献太后垂帘摄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美好的德行,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后临朝称制,很依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14.C【解析】C项“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分析错误。应该是矛盾的情感以“只怕”二字委婉道出。故选C。 15. “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16.(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2)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17.B【解析】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把“彰显”改为“检验”。 18.A【解析】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它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C、D两项;“矛盾和问题”的前面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B项。 19.A【解析】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用“运筹帷幄”合适。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急”,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这里用“众志成城”更合适。 20.①“抛砖引玉”改为“踊跃发言”②“给予高度评价”改为“感到十分高兴” ③“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暂时不太理想”④“殷切期望”改为“希望”⑤“目前的当务之急”改为“当务之急”(每处1分) 21.中秋: 月静池塘桐叶影,风摇庭幕桂花香。(3分) 重阳: 黄菊倚风村酒熟;紫门临水稻花香。(3分) 22.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