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邯郸市(大名县、永年区、磁县、邯山区)四县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2017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联考 历史试题 2017.4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旨在强调 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 B.封邦建国利于统治 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 D.家国亲情本是一体 2.“这种制度带有武装殖民的性质,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由此形成的国家不是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整体。”这一状况的改变得益于国家实行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3.“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材料品级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选趋向严格 D.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4.2013年5月16日,希腊总理萨马拉斯在社科院发表演说:”、“中国文明与希腊文明都为世界提供了超越时间的理念、原则、道德和审美,滋养着人类精神。”下列表述不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A.“认识你自己”—— 人文主义理念 B. 公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主权原则 C. 陶片放逐法 —— 人民民主原则 D.《十二铜表法》 ——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 5.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说明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修建柏林墙 划定三八线 组建北约 A.美苏两极对峙 B.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 C.两极格局瓦解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6.“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朝廷设置江淮转运使,负责粮食北运京畿。这一现象发生于 A.战国 B.秦代 C.东晋 D.唐代 7.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这样一条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淸朝后期形成捐纳(买官)制度,买官成为商人进人仕途和升迁的途径。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以后中国社会 A.科举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重商观念成为主流思潮 D.科举考试逐渐失去吸引力 8.1874年,日本犯我台湾,李鸿章上《筹议海防折》指出,“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他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这说明李鸿章 A. 偏向于政治体制改革 B. 首次提出“海防高于陆防” C. 主张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D. 欲革新军制以适应新形势 9.有学者研究发现:长安的优势在于地形,洛阳的优势在于交通,隋唐五代时期洛阳地位日益超过长安。隋炀帝在位期间大多数时间都驻留在东都洛阳,唐朝皇帝武则天等也常驻洛阳,唐末至五代的政治中心基本上都是洛阳。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决定性因素是 A. 经济角度 B. 思想文化 C. 教育水平 D. 社会形态 10.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 A.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 B.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C.夸大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人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 D.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 11.按照雅典城邦旧制,公民担任公职是尽义务,一律不给工资。到伯利克里时期,城邦为担任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五百人会议成员和包括执政官在内的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务时皆由国家提供膳费,后来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即可领取津贴。雅典城邦的这些变化表明 A.参政津贴成为公民主要收入 B.公民广泛参政有了经济保障 C.官员借助公务增强经济实力 D.津贴制让公民成为职业官僚 12.据金融时报、美国广播公司等外媒报道,当地时间2017年2月3日晚上,西雅图一名联邦法官詹姆斯·罗伯特批准了华盛顿州总检察长鲍勃·弗格森的申请,停止执行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七个穆斯林国家难民和旅行者的禁令,该裁决适用于美国全国范围。这则材料说明 A.司法独立有利于对行政命令监督 B.联邦法院依据宪法干预行政权 C.美国总统难以独立行使行政权 D.联邦法院权力高于美国总统权 13.1931年时,苏联全国粮食产量相比去年减少了16.8%,而粮食出口相比去年增加了7.2%。这表明苏联 A.一五计划期间放开售粮限制 B.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C.计划经济提高了农业开放度 D.工业发展减少对粮食进口的依赖 14.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科举制度 A.选拔用人方面行之有效 B.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臃肿 C.严重束缚了士人思想 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15.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观察右图,与之相对应的标语最可能是 A.“中华民国万岁”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万岁” C.“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6.罗马帝国时期,除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外,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材料中所述的罗马法是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17.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该修正案体现的是 A.三权分立 B.维护自由 C.信仰自由 D.分权制衡 18.右下图是近代中国轻工业生产月平均指数增长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措施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19.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为热闹。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 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 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 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20.2016年9月28日,美国参众两院先后以97:1和348:77压倒性的投票结果推翻了总统奥巴马此前做出的否决,强行通过允许“9·11”恐怖袭击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法案。这表明美国政治体制中 A.总统没有实权 B.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C.出现权力混乱现象 D.国会立法权独断专行 21.“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标志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其作用主要在于上层政治统治的变动,而未能伴随社会革命。” A.具有伟大的丰功伟绩 B.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实质是一场政治革命 D.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 22.“天地之生万物,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 董仲舒这一言论 A.体现了汉代迷信色彩浓厚 B.成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C.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 D.是对传统儒学的严重背离 23.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因地制宜的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A.改变原有经济结构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24.依据下图材料中所列事件,该时间轴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工业化进程中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 B.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C.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与演变的过程 D.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25.鲁国和晋国先后公布了成文法典,孔子评论说:“贵贱不乱,才是法度。现在造了刑鼎,使百姓的眼光都集中在鼎上,还用什么来尊重贵族呢? 贵贱失了次序,还用什么来治国呢?”材料反映出 A.春秋时儒家思想的进步性 B.战国时法家思想已成主流 C.孔子思想中有保守性成分 D.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成文法的国家 2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27.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28.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有一句名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准确揭示了人的本性 ②表达了作者的民主意识 ③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政治环境 ④体现了公民政治的理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9.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认为,“人们对自由的爱好与对平等的爱好,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事情。我甚至敢补充一句,在民主国家,它们还是两码不调和的事情”。对于均分财产的那种所谓经济民主,托克维尔是反对的。这说明 A.托克维尔反对法国大革命对原制度的破坏 B.在托克维尔看来平等往往比自由更为重要 C.托克维尔更加理性现实地诠释了启蒙思想 D.通过革命方式获取的自由和民主不能相容 30.在民间文化中, 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 A.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 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 C.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 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3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40分。 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地方自治是族治、绅治,即族长、地方士绅等联合而成的长老之治。这成为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础,是政府控制地方社会的需要,儒学伦理教化贯穿其中。“绅士者,立于官与民之中间,而为地方行政之一种补助机关也。”康有为在《公民自治篇》中曾以广东省为例指出,因一县人口众多而导致行政人手难及,所以“地方之保卫,不能不民自为谋;学校、道路、桥梁、博施院、医院,不能不民自为理。于是有绅士、乡老、族正以断其狱,选人为更练壮勇以卫其乡,以及堤堰、庙堂、学校、道路、桥梁、公所、祭祀一切,不能不民自为理。”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地方自治权力由乡扩展到省,为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熊文钊郑毅《地方自治与辛亥革命》 材料二 西方近代地方自治的思想可追溯到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学说,然而其制度实践却要早得多。以英国为例,可追溯至撒克逊时期。到13世纪时,大城市基本上都已有自主管理权,以地方议会为中心,建立市法院并有自己的法官,处理地方争端,并有权派出代表出席全国议会。市民自治机构处理地方公共事务,管理地方财政,反映了地方对王权的制约。近代地方自治权基本上是中央以立法授权的方式赋予的。英国1889年通过了《伦敦政府法》,确立了“郡”这一行政层级的自治地位,自治政府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政府间的职责范围大多相互分立,地方政府以地方议会为核心具有法律人格和独立地位。 ——摘编自韩雪峰《西方国家地方自治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士绅阶层在中国传统地方自治中承担的基本职能,并分析这种地方自治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与中国地方自治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10分) 32.(12分)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四日(1902年4月21日),谕令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办“新政”的机关陆续实行了一些新政,诸如废科举、兴学校、派遣留学生、鼓励农工商业、编练新军、调整一些政府机构等。但是,在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点滴的改良已经无济于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四日(1902年4月21日),谕令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办“新政”的机关陆续实行了一些新政,诸如废科举、兴学校、派遣留学生、鼓励农工商业、编练新军、调整一些政府机构等。但是,在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点滴的改良已经无济于事。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区别。(4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就图示中至少2个角度进行史实论证,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青定或提出新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1-5 DBDDA 6-10 DBDAB 11-15 BABAC 16-20 DBDBB 21-25 BCBDC 26-30 CABCC 31.(16分) (1)职能:官与民联系的桥梁;发展乡里经济;发展地方文化教育;调节地方纠纷;主持地方公益事业;协助地方防务。(3分) 影响:有助于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有助于维护乡里安宁;近代地方自治权力由乡扩展到省,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3分) (2)不同:贯穿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学说; 中国:儒家伦理。 与中央关系:西方:地方独立性强,反对中央越权干预; 中国:缺少充分的独立,为中央服务。 权力:西方:对地方事务有行政等完全自主管理权;中国:主要负责地方公益事业。 确立形式:西方:立法保障;中国:传统赋予。 人员西方:选民选举;中国:由族长、地方士绅等组成,无经过选举。 组织形式:西方:三权分立;中国:无。(任答三个方面,6分) 原因:由中世纪晚期反王权的斗争中发展而来,有地方自治的传统;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启蒙思想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分) 32.(12分) (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或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答出1点或意思相近即可)(2分) 说明: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条件方面;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不满,如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新政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主力。(答出任意3点即可)(6分) (2)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4分) 33.(12分)示例: 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4分) 论证:角度一: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角度二: 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角度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角度四 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分) 注意:以上任选2个角度回答、且每个角度有史实论述即可得8分。若考生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观点,只要符合问题要求,亦可得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