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湘教版:第一部分 专题1 第6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案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湘教版:第一部分 专题1 第6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案Word版含解析

第6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一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2015·高考广东卷)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 解析:(43°32′N~44°32′N)地区,冬季漫长,受到冻融作用的强烈影响,对建筑物的地基破坏大,在阳坡上,冬季白天受太阳辐射比阴坡多,昼夜温差大,导致冻融作用在阳坡上比阴坡上大,所以居民点多分布在阴坡上;阴坡为北坡,是西北风的迎风坡,气候寒冷;阴坡种植春小麦,且积雪较厚不利于牲畜越冬;阴坡采光条件差。‎ 答案:A 历时五年多建设的汉孝高铁,已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通车,汉孝高铁始自汉口火车站,终到孝感东站,全线共设9个车站。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2~3题。‎ ‎2.汉孝高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可能是(  )‎ A.气候严寒      B.喀斯特地貌广布 C.高寒缺氧 D.河流密布 ‎3.汉孝高铁建成后(  )‎ ‎①有利于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 ‎②促进沿线地区人口迁移 ‎③促进沿线地区大宗货物的运输 ‎④有利于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第2题,汉孝高铁经过江汉平原,地形崎岖,河流密布,需要建设的桥梁多,工程量大。第3题,人口迁移与高铁建设关系并不密切;高铁多用于运送旅客,大宗货物的运输多用普通铁路。‎ 答案:2.D 3.C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6·高考浙江卷)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题。‎ ‎4.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解析:云杉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位置移动反映了气候变化。结合图中冰盖的范围变化可知,甲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纬度最低,冰盖范围最大,说明甲时期气温最低;乙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比丙时期的纬度要高,说明丙时期的气温比乙时期要低,则选B项。‎ 答案:B ‎(2016·高考全国卷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5~6题。‎ ‎5.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6.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第5题,由题中材料可知,雪期缩短会加剧冻害,由此判断积雪覆盖一方面通过增加土壤的湿度,起到抵御冻害的作用;另一方面“积雪覆盖”会抵御强风的侵袭,起到“保温”‎ 作用。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A项错;西北坡,不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地区,气温不是最低,B项错;西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日照时数不是最少的,C项错;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势猛烈,积雪易被风力吹散,不易堆积,植被裸露,导致冻害加剧。第6题,气候变暖,一方面,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推后;另一方面,由于温度较高,积雪不易存留堆积,积雪冬季覆盖时间变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积雪的覆盖,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冻害加剧。‎ 答案:5.D 6.C 考点三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015·高考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9.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解析:第7题,读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图可知,甲、乙两地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20~40之间,丙、丁两地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0~20之间。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应当越厚,据此可排除C、D两项;甲地位于渤海内部,远离海岸,海水相对较深,受海洋影响大,虽纬度略高但水温较高,因而结冰期较短且海冰较薄;乙地位于渤海边缘,靠近大陆,海水较浅,受大陆影响大,虽纬度略低但水温较低,因而结冰期较长且冰层厚。故选B项。第8题,比较四个城市,葫芦岛市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 ‎ 的日数介于60~80之间,说明当地海冰结冰期最长、厚度最大,因此,单位面积的海冰资源最丰富。故选A项。第9题,海冰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但目前渤海海冰没有大规模开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过高。故选A项。开采海冰基本不会破坏环境,B项错;图文资料显示渤海海冰资源丰富,C项错;周边地区水资源紧张,市场需求量大,D项错。‎ 答案:7.B 8.A 9.A 考点一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河流地貌与聚落形态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具体如下图所示:‎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题组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 A.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 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 D.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 ‎2.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风景好 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 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好,资源丰 D.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 解析:第1题,在山区修路要尽量沿等高线修建,有些路段,可以修“之”字形线路,降低线路的坡度。图中甲处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修建连续弯曲线路,是为减缓公路的坡度,A项对。弯路线路长,破坏植被更多,不利于生物资源保护,B项错。线路弯曲,导致线路延长,不利于增加交通流量,C项错。弯路与地下矿产是否丰富无关,D项错。第2题,乙地位于黑海沿岸,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风景好,有利于聚落发展,位于海滨,气候利于疗养,A项对。周围地貌主要是沿海平原,并不多样,耕地少,产粮不足,B项错。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较多,夏季降水少,C项错。地处沿海地区,没有洋流的影响,D项错。‎ 答案:1.A 2.A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及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具体表现为:‎ ‎2.全球变暖的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农业 对作物生长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因作物种类和地区条件而异。一般说来,中低纬度地区受损、高纬度地区受益,整体上使世界粮食产量下降 工业 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制冷的能源消耗,刺激了节水、节能技术和耐高温、耐干旱作物培育技术的市场 人类健康 夏季气温持续升高,使死亡率上升,疾病发病率上升,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变广 海平面和海岸带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海岸线改变 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遭受重大损失,进而降低了生物的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受影响更大,特别是渔场的变化,同时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荒漠化可能加剧 水资源不稳定 与供需矛盾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减少 ‎3.全球变暖的具体对策 ‎〉〉题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下图为2011年以来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印度是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B.欧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增大趋势 C.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D.各国对二氧化碳减排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2.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信的是(  )‎ A.北美洲暴雪天气减少 B.印度洋珊瑚大量死亡 C.昆仑山雪线逐年降低 D.内蒙古牧场面积扩大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左侧纵轴表示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量,不是排放量,印度是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最大的国家;根据图中曲线,欧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减少趋势;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各国经济水平、治理能力不同,对二氧化碳减排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第2题,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一些地区出现极端天气,北美洲暴雪天气增多;印度洋珊瑚大量死亡;全球变暖,昆仑山雪线逐年升高;内蒙古牧场沙化,草场面积缩小。‎ 答案:1.D 2.B 下图显示的是近几十年来,大气CO2浓度及气候要素变化对华北平原(某产粮区)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读图,完成3~4题。‎ ‎3.降雨对该区域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并不明显,其合理的解释是(  )‎ A.流域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小 B.春汛利于小麦返青,夏汛利于玉米生长 C.灌溉缓解了降雨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D.小麦和玉米在生长期需水量少 ‎4.近几十年来,该区域小麦和玉米产量变化的差异显著,主要是由于(  )‎ A.CO2浓度增加,日照减少 B.温度上升,降雨减少 C.CO2浓度减少,降雨增加 D.温度下降,日照增加 解析:第3题,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大;华北平原没有春汛;小麦和玉米在生长期需水量都较大;华北平原属于灌溉农业区,人工引水灌溉可以弥补天然降水的不足。第4题,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增加,C、D项排除;温度的变化与降水之间没有必然联系,B项错误;大气中CO2增多,CO2浓度增加,会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日照减少,故A项正确。‎ 答案:3.C 4.A 全球变暖的影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在复习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时,应注重理清思路,防止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高考时,比较注重思路的考查,应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加以分析。如在分析全球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时,主要从全球变暖会引起水循环环节和水资源状况的变化两方面展开,如下图所示:‎ 考点三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 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资源型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①开源 ‎②节流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 ‎(1)特点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 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3.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①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②地区分布不平衡;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71.6%);④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②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③国际能源(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冲击较大。‎ ‎(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能源(石油)储备体系;②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④稳定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⑦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 ‎〉〉题组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影响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读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回答1~2题。‎ ‎1.“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2.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地球生态超载日”逐渐提前,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应提高资源利用率。‎ 答案:1.B 2.C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此次大会的首要目标是要达成全球低碳减排新协议。读法国部分区域示意图,回答3~4题。‎ ‎3.为了低碳减排,若法国建风能发电站,最适宜的地点在(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法国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较多 B.煤的清洁燃烧技术高 C.第三产业发达 D.能源消费以核电为主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法国位于40°~60°N之间的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图中四地,①地位于西部沿海,首当其冲受到西风的吹拂,风力大,故选项A正确。第4题,法国能源结构以核电为主,煤的使用量极少。‎ 答案:3.A 4.D ‎1.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条件评价 开发条件评价应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两方面去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包括本地市场需求量、距外地市场的远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自然条件主要是分析储存量多少。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条件如下:‎ 种类 影响开发的因素 我国分布 水能 河流径流量、河流落差、地形地质条件;河流含沙量大小 西南、中南和西北的黄河上游地区 太阳能 海拔高低,空气的稀薄程度;天气状况,大气的洁净程度 青藏高原、西北内陆 风能 风源远近及稳定程度;周围地形对其阻挡程度;风沙等灾害天气影响程度 我国西北内陆和沿海地区 地热能 板块交界地带;断裂发育地带 西藏地区 潮汐能 海岸线轮廓;日潮汐次数;潮高大小 东南沿海 沼气 生物原料多少;温度高低 南方地区 ‎2.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一、选择题 ‎(2016·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读该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图1)及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图2),完成1~3题。‎ ‎1.图示信息显示(  )‎ A.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并不明显 B.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增加 C.5 ‎000米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2.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 ‎3.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与村相比乡镇选址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时间上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正北方向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非常明显;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减少;5 ‎‎000米 以上的河流源头地区人口密度接近0,所以可能有大片无人区;从图中无法得出流域内人口南北分布的态势。第2题,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土地生产力一般比较大,所以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畜牧业和林业为主,人口稀少。第3题,读图可知,在东南、正南、西南三个向阳方位,乡镇居民点更多,乡镇级居民点对坡向的选择较村级居民点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故A项对。‎ 答案:1.C 2.B 3.A ‎2015年我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地区的冰川发生移动,侵蚀了当地1.5万亩草场,近70户牧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地损伤。据此完成4~5题。‎ ‎4.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地壳活动活跃 B.风力作用加剧 C.全球气候变暖 D.流水侵蚀加剧 ‎5.下列现象与该问题有关的是(  )‎ A.中纬度海域台风活动减少 B.欧洲西北部夏季温度偏低 C.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地震频繁 D.雅鲁藏布江含沙量不断增大 解析:第4题,我国新疆地区的冰川移动是全球变暖的结果,故选C项。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冰川融化,导致欧洲西北部暖流减弱,夏季北冰洋冰川融化,导致欧洲西北部气温偏低。‎ 答案:4.C 5.B ‎(2016·安徽淮北一中等三校联考)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空气温度与土壤或地下水的温度差异,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实现热量从高温热源向低温热源转移的技术。冬季可以利用该技术将土壤或地下水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出来。下图为地源热泵工作原理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对图示地源热泵技术原理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将夏季土壤或地下水吸收的太阳能储存起来,供冬季采暖 ‎②夏季能把室内部分热量释放到土壤或地下水中,降低室内温度 ‎③冬季把供暖设备藏在地下以减少热量损失,提高供暖效率 ‎④冬季能吸收土壤或地下水中的部分热量,提高室内温度 ‎⑤是一种即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7.北欧地区使用地源热泵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第6题,由图文材料可知,冬季地表降温快,温度低,而地下水与土壤吸收了太阳能和地热能,所以温度高于地表,通过地源热泵可以将热量提取出来,供室内取暖。夏季,由于地表升温速度快,地表温度高于地下水与土壤,可以通过地源热泵将地下的冷空气提取出来供室内降温。是一种即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②④⑤对;并非是储存夏季热量等到冬季使用,①错;冬季也不是把供暖设备埋在地下,③错;故选D项。第7题,北欧地区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温和凉爽。利用浅层水源和土壤吸收了太阳能和地热能,温度高于地表温度,地源热泵将土壤或地下水中的热能提取出来,供室内采暖。所以北欧主要在冬季取暖使用。‎ 答案:6.D 7.D ‎(2016·安徽安庆市二模)下图示意中国大陆海岸线纵深度变化,正值表示向海推进,负值表示向陆后退。读图,完成8~9题。‎ ‎8.1990~2012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总体变化趋势是(  )‎ A.向海推进 B.向陆后退 C.保持不变 D.进退各半 ‎9.导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泥沙淤积 B.海平面上升 C.海洋资源开发 D.风暴潮频繁 解析:第8题,中国大陆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经历了岸进与岸退基本平衡阶段、岸进明显阶段和岸进速度强烈增加3个阶段,变化以向海推进为主,向陆后退较小。第9题,海岸线位置变化是各种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影响海岸线向陆后退的主导因素,如海水侵蚀、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均是使海岸线向陆后退,风暴潮等海洋灾害也会导致海岸线向陆后退;人为因素是海岸线向海推进的主导因素,人类围海养殖、港口码头修建、围海造地等用海项目的使用,加速海岸线向海推进。‎ 答案:8.A 9.C ‎(2016·河南新乡质检)下图为某地“雪壁公路”(即平原公路两侧为厚厚的积雪,公路路面铲雪而形成的陡壁)景观。完成10~11题。‎ ‎10.该“雪壁公路”可能为(  )‎ A.3月 日本海沿海公路 B.1月 阿根廷大西洋沿海公路 C.7月 大分水岭东侧沿海公路 D.12月 中亚“丝绸之路”公路 ‎11.春季,该现象最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是(  )‎ A.滑坡灾害 B.洪涝灾害 C.低温冻害 D.沙尘灾害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该“雪壁公路”表明该地的降雪量大。3月,日本海沿岸冬季多暴雪,沿海公路是“雪壁公路”景观,A项对。1月,阿根廷大西洋沿海地区是夏季,沿海公路没有降雪,B项错。7月,大分水岭东侧沿海公路纬度较低,没有降雪,C项错。12月,中亚位于大陆内部,降雪量少,“丝绸之路”公路两侧没有“雪壁公路”形成,D项错。第11题,春季,大量积雪融化,最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是洪涝灾害,B项对。‎ 答案:10.A 11.B 二、非选择题 ‎12.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于‎2015年7月8日至9日在俄罗斯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首府乌法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9日在会上发表题为《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的主旨讲话。结合“金砖四国”能源海运运输量统计图和印度太阳能发电量规划曲线图,回答问题。‎ ‎(1)读“‘金砖四国’能源海运运输量统计图”,分析俄罗斯能源海运运输量为零的原因。‎ ‎(2)读“印度太阳能发电量规划曲线图”,分析印度规划中的太阳能发电量变化特点及主要原因。‎ ‎(3)“金砖四国”的水能资源都很丰富,请分别写出“金砖四国”水能资源分布的最主要地区,并说明其分布地区具有的共同自然地理特征。‎ 解析:第(1)题,考查俄罗斯的主要交通方式。俄罗斯的交通以铁路为主,少量的能源进口主要以铁路为主。俄罗斯出口的能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的出口以管道运输为主。第(2)题,通过曲线图考查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包含两问:一是问印度规划中的太阳能发电量的变化特点,二是问为什么印度会如此规划其太阳能发电量。第一问要求准确描述图中曲线的趋势;第二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同时在答题过程中构建该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新能源开发类题的答题思路:首先,开发新能源是因为能源供给不足;其次,新能源的开发潜力(储量)大;再次,开发新能源的技术可行性;最后,开发新能源带来的好处。第(3)题,要明确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知道如何描述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案:(1)俄罗斯海岸线虽然很长,但除了摩尔曼斯克港因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不冻外,大多数海港都有较长的封冻期;除北冰洋以外,俄罗斯其他各海域港口与外洋联系,必须经过别国海域,对外航运十分不便。所以俄罗斯的能源进出口以铁路、管道运输为主。‎ ‎(2)变化特点:快速增长。主要原因: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量增大,供需矛盾加剧;②印度一年中有300天到330天阳光充足,太阳能丰富;③技术进步使大规模开发太阳能成为现实;④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可以减轻环境污染。‎ ‎(3)中国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印度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俄罗斯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巴西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于巴西高原边缘和安第山脉的东坡。共同自然地理特征:地形起伏大,均为湿润区,河流径流丰富,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 ‎13.(2016·武汉市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兰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图1),由北向南穿过阿勒泰市区,属额尔齐斯河的一条支流。我们把从阿勒泰市以上的河流流域作为克兰河的上游(即阿勒泰水文站以上流域)。‎ 材料二 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气候和水文的影响(图2和图3)。‎ ‎(1)根据材料说出克兰河河水的主要补给水体,并指出克兰河上游水域降水的水汽来源。‎ ‎(2)根据图2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流域气候的影响。‎ ‎(3)根据图3回答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克兰河上游水文特征的变化。并推测其变化对下游的阿勒泰市生产生活的影响。‎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文信息可知, 该河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在4~6月克兰河阿勒泰水文站流量较大,降水却较少,故判断可能是受气温影响,其补给可能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若为冰川融水补给,则7、8月补给量最大,水文站水量峰值应发生于7、8月。克兰河上游在阿尔泰山北坡,根据坡向和所处的风带,可以推出其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第(2)题,读图分析,从图中去分析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读图,克兰河1958~2005年月升温速率(虚线)和月降水变化速率(实线)都是波动上升,从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冬季增温最大,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冬季和初春(11月~次年的4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5~7月)减少。第(3)‎ 题,克兰河主要补给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全球气候变暖,河流径流最大月从6月提前到5月,汛期提前,水量增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该地区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水源不足,到了春季农作物播种时候需要水灌溉,水量增大,有利于缓解春旱;也有不利的影响,气候变暖汛期提前,水量加大,洪灾加剧,同样会导致初夏缺水,影响农业活动。‎ 答案:(1)季节性积雪融水;大西洋或北冰洋。‎ ‎(2)全球气候变暖使克兰河流域降水和气温都表现出波动上升,冬季增温最大,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冬季和初春(11月~次年的4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5~7月)减少。‎ ‎(3)气温增加使得汛期提前(河流径流最大月从6月提前到5月),汛期水量变大。 有利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春旱。不利影响:加剧初夏缺水程度;影响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渔业用水;春季融雪山洪灾害加剧。‎ ‎66666‎ 高考命题探源6| 能源、资源 ‎(2014·高考浙江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下图为❶局部区域图。‎ 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地。简述北海油气田开采的❻和❼。‎ ‎[思维流程] ‎ ‎[答案] 有利条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位于大陆架浅海,便于开采;接近能源消费市场;运输便利。‎ 不利条件:位于西风带,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油气开采作业;开采成本高。‎ ‎1.能源基地的建设原则 能源基地的建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1)把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扩大开采量,提高外运能力(铁路、码头、公路);加强加工转换(电力和焦炭),开展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 ‎(2)追求能源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利用技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的比重;加强“三废”的治理。‎ ‎2.四方面看我国能源问题的解决措施 开源 国内 加大能源勘探和开发;积极发展新能源 国外 拓宽能源的来源渠道,如从中亚、俄罗斯等进口油气,加大与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能源开发合作 节流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储存 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和其他能源基地 调配 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 ‎3.三项评价我国风能资源 我国风力资源分布与电力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况。(1)东南沿海地区电力需求大,风电场接入方便,但沿海土地资源紧张,可用于建设风电场的面积有限。‎ ‎(2)广大的三北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可建设风电场的面积较大,但其电网建设相对薄弱,且电力需求相对较小,需要将电力输送到较远的电力负荷中心。‎ ‎(3)海上风电资源丰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的发展成熟,经济上可行,发展前景势必良好。‎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重要机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能源产业重点分布区域图。‎ 材料二 2015中俄蒙第五届国际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光伏新能源工业博览会于2015年7月31~8月2日在满洲里市举行。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全国50%的风能资源,近年来风电产业发展迅猛,正致力于打造“风电三峡”,建设绿色能源大区。‎ 材料三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依靠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中国首个外资公司投资建设的太阳能电站——迪盛敦煌太阳能有限公司18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日前在敦煌市光伏产业团竣工。该项目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全外资独立开发建成的大型太阳能并网项目。近年来,敦煌市大力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致力于把敦煌建成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和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成为完全不依赖化石能源的“太阳城”。‎ 材料四 中国2005~2007年综合能源平衡表(单位:万吨标准煤)。‎ 年份 ‎2005‎ ‎2006‎ ‎2007‎ 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 ‎223 213‎ ‎244 101‎ ‎261 111‎ 能源消费总量 ‎224 682‎ ‎246 270‎ ‎265 583‎ 平衡差额 ‎-1 469‎ ‎-2 169‎ ‎-4 472‎ ‎(1)根据材料一判断在区域分工中主要承担新能源产业研发、高端制造功能的地区并简述理由。‎ ‎(2)结合材料二,分析内蒙古打造“风电三峡”的可行性。‎ ‎(3)阅读材料三,简述敦煌发展光伏并网发电的优势条件。‎ ‎(4)阅读材料四,我国能源供应________(大于或小于)需求。今后,我国将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个矛盾?‎ 解析:第(1)题,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和高端制造对技术、资金条件要求较高,应布局在经济发达、人才优势明显的区域。第(2)‎ 题,内蒙古建设风能发电基地可从资源、市场、政策等方面分析。第(3)题,敦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光照强。第(4)题,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解决的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分析。‎ 答案:(1)地区: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理由:人才集聚,技术水平高;经济发达,研发资金雄厚;工业基础好。‎ ‎(2)内蒙古靠近冬季风源地,风速大,风能资源丰富;区内、区外能源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支持等。‎ ‎(3)敦煌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云量和雨量极少,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强;夏季日照时间长。‎ ‎(4)小于 措施:①加强勘探工作,开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②实施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加强同中亚、非洲、俄罗斯等国家地区的合作,进口该地石油;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④加大对替代性能源的开发力度;⑤将节约能源和降低能耗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