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中学宁师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2021届会昌中学宁师中学第3次联考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宁师中学 何敏 审题人:温春荣 2019/09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争”的核心问题是( ) A. 争夺政治统治的权力 B. 寻求社会稳定发展的途径 C. 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D. 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途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学派极力宣扬各自社会主张以图稳定混乱的社会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A项,道家并不追求权威,排除。C项,争夺学术霸主地位并不各家思想的最终目标,排除。D项,谋求国家的集权统一为法家思想主张,排除。 2.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主张:“ 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理想的臣民应有粗大的骨胳、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这一学派应该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道家思想。根据“粗大的骨胳、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可知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与儒家、法家和墨家思想不符,故排除A、B、D项,故选C。 【点睛】道家主张清心寡欲和清静无为,由题目中“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空空如也的脑袋”均可判断为道家思想。 3.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 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 以“仁”为思想核心 D. 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未强调学养的重要性,“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一定程度体现个人修养,A项排除;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B项正确;材料“仁以为己任”不能体现“仁”的思想核心,C项排除;材料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而非官本位,D项排除。故选B。 4. 《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A. 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B. 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C. 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 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表明法家思想源于道家,B正确;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黄老学说,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治国,A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C项错误;材料只列举了道家和法家思想,不能体现道家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D项错误。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 5.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下列主张与《诗经》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A. “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B.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C.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D. “治大国,若烹小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习近平……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属于儒家,与《诗经》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这属于孟子的仁政思想,故C正确。“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属于墨家思想,故A排除。“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故B排除。“治大国,若烹小鲜”也属于道家老子思想,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 6.“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子 D. 董仲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理论而非孔子的理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理论而非老子的理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理论而非韩非子的理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名师点睛】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汉儒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明宋濂《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 7.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主要是因为 A. 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化 B. 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C. 选官制度发生大变化 D. 社会环境走向安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初采用的道家思想休养生息,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汉武帝的支持,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故选A;民间向学之风兴起是在确定儒学独尊地位后引发的,B错误;依据材料所述为汉初的功臣多出自于平民,到东汉中兴是则主要是儒家知识分子,由此可见儒家知识分子的地位有所提升,而西汉、东汉的选官制度均为察举制,C错误;社会环境不是出现“儒者气象”的主要原因,排除D。 8. 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据此可知,韩愈主张( ) A. 援佛入法 B. 反佛崇儒 C. 融佛尊儒 D. 三教合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可以看出韩愈认为佛教是外来事物,与儒家三纲五常不符,应予以排斥,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与材料中对佛的态度与材料不符,而且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的“融佛”明显与材料不符,D项三教合一不对,一方面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另一方面材料是反佛不是要合一。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背景 【详解】 9.贵阳市委积极倡导“知行合一、协力办事”的贵阳精神。“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源自于( ) A. 程颐理学 B. 程颢理学 C. 朱熹理学 D. 王守仁心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代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主张通过内心省悟达到圣人境界,故D项正确。AB项,程颐、程颢为北宋理学开创者,二人极力提倡儒家仁义道德,并使其上升到天理高度,排除。C项,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求理,排除。 10.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A. 读圣贤书 B. 诚敬存之 C. 发明本心 D. 端坐澄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是宋代程朱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程朱理学认为存在于人体之外的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若想达到对天理的体悟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向外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实现,所以知识的获取需要向本人以外的世界寻求,读圣贤书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故A项正确;B项包含在A项之中,排除;端坐澄心和发明本心则是心学的主要主张,他们强调应向人的内心寻求知识和天理,故CD项排除。 11.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 儒家与墨家思想正大行其道 C. 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 政治形势推动思想领域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后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国家统一趋势加强,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反应了思想领域上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A项,战国后期,法家思想日益成为各国主流思想,排除。B项,统一属于法家思想主张,题干不能反应儒、墨大行其道,排除。C项,题干不能反映当时治世之道的共识,排除。 12.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所以要通过学习法治和礼仪,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据此可知,荀子( ) A. 超越了儒学范畴 B. 主张无为而治 C. 是儒学集大成者 D. 具有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荀子认为人皆具有自然欲求,应当通过教化的方式管理民众,反映了荀子理性认识人性问题,D项正确。A项,荀子主张通过教化的方式治理社会,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排除。B项,无为而治为道家思想,排除。C项,题干不能反映荀子成为儒家集大成者,排除。 13.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A. 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 B. 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 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D. 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材料“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可知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故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论语》内容的新发现而非儒学独尊的事实,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经典而非秦始皇对文化的破坏,故B项错误;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14.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B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 15.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中国封建士大夫的这种态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 士大夫承认西学的先进地 B. 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已开始 D. 西学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可知,士大夫在承认西学的先进的同时,也反映了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排除A,答案选B;材料并没有体现C、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中外文化 16.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机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 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 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C. 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 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对欧洲文明的影响。关键信息: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A项“否认”的说法错误;由四大发明在欧洲与中国的“生气勃勃”与“停滞在胚胎状态”的反差对比可知,B项理解正确,符合题意;C项“西方科学技术”说法错误;D项“保护作用”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 17.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下列书法作品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 王羲之的《兰亭序》 B.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C. 张旭的《肚痛帖》 D. 赵孟頫的《汉汲默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最能体现这一特征,因此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法 18.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A. 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 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 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 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眼镜传入中国……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重视实用性,忽视理论研究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科技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是解题关键,不能说明中国传统科技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重心也不是说明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故D项错误。故选C。 19.宋朝统治者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大夫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A. 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B. 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C. 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 理学禁锢思想功能缺失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说明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受政治影响较大,由于政治运作的文明和理性才带来文化的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理学的作用,排除D项。 20.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厂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21.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这说明当时 A. 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 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 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 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文字“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反映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并获得了发展,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中国,相对于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来看,中国的传统科学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是立足中国明朝科技的,而不是西方科技,故C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科技层面而不是知识界,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需要掌握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的分析理解。 22.宋代兴起的话本、语录等文艺形式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连皇帝都愿意听话本。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宋代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话本、语录等文艺形式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答案为A项。B项,该项说法错误,君主的好恶不能决定文学艺术发展的方向,而应该是社会现实决定,这种说法夸大了个人对社会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通俗文学兴起的影响,排除;D项,材料中仅说明市民文学的兴起,并未涉及文言文体的发展,排除。 23.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的关系。由此可知 A. 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 B. 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C. 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 D. 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直接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文本来接受小说内容,其获取文本的方式主要有购买、转借及租贷;间接读者则依靠听书、看戏等途径,间接接受通俗小说的内容;直接读者与间接读者又分别确立了明清通俗小说两种基本的传播方式: 版籍传播与曲艺传播;故可知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直接阅读和间接阅读的比较,故无法推断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而是强调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而是强调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排除D。 24.《宣和(宋徽宗年号)画谱•墨竹叙论》说:“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这说明此类画作( ) A. 描绘民间风情 B. 注重规范法度 C. 彰显文人意境 D. 突出生活实用 【答案】C 【解析】 从“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可以看出,当时这类画作是文人画的代表,体现出文人意境,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出的是文人画的内容,没有世俗的内容;B选项错误,不符合“不专于形似”;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实用的内容。 25.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 经济文化交流需要 C.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D. 文字书写工具不同 【答案】B 【解析】 图片显示出“马”字体不断演化过程,体现出由繁到简的过程,适应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故B正确;材料体现是书法演变,不是书写材料变化,故A错误;C属于现象不是原因;书写工具不是书法演变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0分,其中26题27题28题29题 26.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讲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 【答案】(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任答两点即可) 背景:大一统局面出现。 (2)内容:三纲五常, 措施: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 (3)影响:发展先秦儒学;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禁锢人性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从性与善的关系及教化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汉代政治局面进行分析。 (2)一问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思想以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二问根据材料二“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从教育考试、政治手段进行阐述。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推动儒家发展、稳定封建统治、社会风气转变及压抑人性进行分析解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科技奖励起源很早。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对天文、水利方面的奖励。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奖励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天文学、医学、数学、农业、军事科技、建筑等领域都有获奖的记载。对科技的赏赐主要反映君主的个人意愿,赏赐频度最高的是对皇帝有功的人。君王、朝廷官员和一些社会显贵等采用不同形式的科技奖励,来激励创造者的热情,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奖励形式由授官赐爵、赏赐金钱和物质、树碑立传扩展到赐姓、赐名、赐诗文等。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清初顺治帝首开对外国人的科技奖励,他对德国传教士汤若望非常器重,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因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活动往往是个人行为,没有形成科学共同体,对某一技术和产品的奖励难以找到相关技术人员来评定,所以往往通过其外观或以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效果来定。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科学救国”成为时代强音。洋务运动中,晚清政府不仅对中国的科技人才给予一定的鼓励,还对来华工作的技术人员采取激励手段和优惠办法,如给予高薪、授予官衔、金钱奖励等。为鼓励学成回国的留学生,清政府以赐予他们“翰林”“进士”“举人”的出身或“投官”的形式给予奖励。在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同时,西方的专利和奖励制度也引入了中国。1882年,清政府批准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件专利,即郑观应等人创造的机器织布工艺,保护期10年,1898年,在康有为建议下,光绪帝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上海强学会、务农会等学会也在各自的章程中加入了科技创新的奖励内容。民国时期,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已形成了较好的基础,政府奖励、研究院所和学术团体的奖励互为补充,科技奖励体系已具雏形。 ——以上材料据姚昆仑《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科技奖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科技奖励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科技奖励起源早;奖励范围逐步扩大;奖励形式逐步多样化;没有形成制度;开始不限国籍;缺乏科学性。 (2)主要变化:加强对外国人的奖励;科技奖励日益制度化和法制化;政府奖励与学术团休奖励相结合。 原因: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西方的专利和奖励制度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社会转型的影响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科技奖励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科技奖励的特点、晚清科技奖励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中国的科技奖励起源很早”“对科技的赏赐主要反映君主的个人意愿”“奖励形式由授官赐爵、赏赐金钱和物质、树碑立传扩展到赐姓、赐名、赐诗文等”“清初顺治帝首开对外国人的科技奖励”“没有形成科学共同体,对某一技术和产品的奖励难以找到相关技术人员来评定”“通过其外观或以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效果来定”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晚清政府不仅对中国的科技人才给予一定的鼓励,还对来华工作的技术人员采取激励手段和优惠办法”“光绪帝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政府奖励、研究院所和学术团体的奖励互为补充”并结合古代科技奖励,可以从奖励的范围、奖励的主体、奖励的规范性制度性等角度来回答。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科学救国”成为时代强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族危机、救亡图存、西方制度传入和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应当观察各种发明的威力、效能与后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应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由此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星宿,比这三种发明对于人类发生过更大的力量与影响了! ——弗朗西斯·培根 根据材料,就“技术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答案】示例:火药的发明推动了近代文明的进步。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和一些火药武器大规模用于战争,火药的威力显现出来。蒙古人西征,把火药及火药武器传播到阿拉伯国家和西欧。西欧得到火药和火药武器后,为近代资产阶级打破封建壁垒,推翻封建统治,夺取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不仅如此,近代资产阶级还发明了近代火药武器,并利用其船坚炮利,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人类文明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由此可知,火药在近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从“四大发明推动了近代文明的进步”的角度提取观点,论证可以结合所学四大发明对于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来分析回答。比如火药的影响结合所学从发明的时间、西传过程以及对于西方社会转型的作用来论证回答。 29.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 清代书院(有别于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 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德国在统一前后,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着学生转。 材料四 在美国独立之前,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在南北战争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这些为美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技术人才。 (1)依据材料一说明黄宗羲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这一认识有什么积极意义?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从政治因素上分析美、德两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 【答案】(1)发展:认为学校的功能不应仅局限于培养官员,还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相关人才;学校还应该成为评定国家大事是非(或评定天下是非,监督政府、评议政事)的机构。意义: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 (2)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实行男女同校:开办平民学校和夜校。 意义: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推动男女在受教育权上平等或促进妇女解放:有利于提高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比较充分和成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而德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从学校的功能及政治参与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思想启蒙及批判君主专制的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从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男女差别、办学对象进行概括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推动教育近代化、提高妇女地位、提升文化水平及促进思想解放的角度进行阐述。 (3)根据材料三“德国在统一前后,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着学生转。”及材料四“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结合所学从美德两国政治体制的影响及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