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中外科学家学案
第2讲 “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中外科学家 一、“亚洲觉醒”的先驱 1.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1)追求救国之路 ①求学期间接受西方教育。 ②澳门、广州行医期间,开始从事政治活动。 ③上书李鸿章受挫使其走上革命的道路。 (2)创建组织: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3)筹划起义 ①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武装起义的第一步。 ②1900年,策划广东惠州起义失败。 (4)组建政党:1905年,在日本创建同盟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缔造民国 ①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力图从外交方面寻求外国支持。 ②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组建临时政府。 ③1912年2月,清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④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6)捍卫共和 ①1913年,组织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 ②1915年,积极参与反袁护国运动。 ③1917年,发动护法运动。 (7)与时俱进 ①1923年,改组国民党。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实现。 ③为谋求国家和平统一,1924年11月,应邀扶病北上,发表《北上宣言》。 2.圣雄甘地 (1)理论来源:用印度教的仁爱主张结合《圣经》《古兰经》的仁爱思想,形成“非暴力主义”的思想。 (2)理论内容:以仁慈改造人类,创造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 (3)理论实践 ①反种族歧视:迫使南非政府废除歧视印度人的法律。 ②反殖民掠夺:倡导土布运动。坚持身穿土布“拖地”,宣传非暴力抵抗的思想。 ③1919年到1931年,发动和领导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土耳其之父”凯末尔 (1)领导民族革命 ①1919年冬,议会通过《国民公约》,被称为“新土耳其的独立宣言”。 ②1920年,组建了以凯末尔为首的国民议会政府。 ③取得萨卡里亚河之战的胜利,成为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④1923年7月,签订《洛桑和约》,为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铺平了外交上的道路。 (2)成立共和国:1923年10月,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并当选为总统,使土耳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无产阶级革命家 1.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①条件: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工人斗争实践。理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②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③意义:使无产阶级有了反对资本主义的锐利理论武器。 (2)投身“武器的批判”:参加法国二月革命;参加德国柏林革命;创办《新莱茵报》。 (3)不朽的《资本论》 ①编写:1867年9月,马克思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由恩格斯整理。 ②内容: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指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③传播:《资本论》出版后,很快便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开来。 (4)从第一国际到第二国际 ①第一国际 a.成立1864年9月,第一国际成立。 b.意义: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加速了无产阶级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促成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②第二国际 a.成立标志: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 b.意义:从第一国际到第二国际,是科学社会主义逐渐被无产阶级掌握的过程。 2.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 (1)列宁主义诞生 ①标志:1903年7—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形成了布尔什维主义。 ②内容: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拥护列宁的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派。 (2)领导十月革命 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 ③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了。 ④攻克冬宫: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1918年3月,《布列斯特和约》签订,苏俄退出一战;新生的苏维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 ②内容:实行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实行严厉的余粮征集制。 ③结果:捍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独立,保住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块根据地。 (4)新经济政策 ①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难以克服的严重矛盾,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当时的严峻问题。 ②内容:农业: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经济:帮助私人小工业、小商品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租让制;容许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等。 ③评价:调动了农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各行各业的生产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5)伟人的告别: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终年54岁。 3.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20年11月,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成为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 ②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③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④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写成《矛盾论》和《实践论》。 ⑤1938年,在延安窑洞里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 ⑥1940年1月,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纲领,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⑦1945年8月,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建国的谈判。 ⑧领导人民军队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 ②派陈云去上海工作,平抑全国物价和统一财经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③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新中国即将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3)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①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②20世纪70年代,调整外交战略,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探索道路出现重大波折。 4.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走向革命,领导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 ②参加创建抗日根据地。 ③指挥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④直接部署和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2)开国之初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①进军大西南,解放成都,完成进军西藏计划,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贡献。 ②中共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随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③1961年初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④“文化大革命”逆境中全面整顿。 (3)改革开放的引路人 ①恢复高考制度,尊重知识分子。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开辟改革开放的新道路。 ③以“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杰出的中外科学家 1.中国科技之光 (1)李时珍 ①主要成就:编纂《本草纲目》,创造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②评价:李时珍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詹天佑:完成修建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被誉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3)李四光 ①主要成就:创立地质力学,进行石油勘探, 摘掉贫油帽子;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等。 ②评价: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打破两个“洋神话”,被称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2.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科学巨人 (1)牛顿 ①主要成就: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系列的概念。 ②评价:牛顿是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爱因斯坦 ①主要成就: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②评价: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标志着物理学的重大突破。关心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是一位坚定的和平捍卫者。 1.全面理解甘地思想及活动的局限性 甘地是印度的民族英雄,其思想与实践的局限性要注意全面分析。政治上,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动摇性与妥协性。经济上,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对外上,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精神的表现 (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毛泽东就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发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从哲学上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 (2)1953年,毛泽东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领导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3)1956年以来,毛泽东认识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做了理论和思想上的重要准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3. 中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 (1)胸怀宽广、志向高远,以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事业为己任。 (2)勤奋好学、积极探索,以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3)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结合实践不断检验、完善和更新已有的思想理论体系,不盲从迷信权威和经验。 4.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共同原因 (1)个人品格:几乎每一个科学家都有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良好品格,这是古今中外科学家获得成功的内因,也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因素。 (2)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最深层的动力,国家和社会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是科学家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外因。 (3)内外交流:内外交流的发展有利于科学家取长补短,近代留学教育是内外交流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落后国家的科技较快地赶超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成就。 (4)爱国思想:爱国精神是众多科学家最深厚的精神动力,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一因素的作用更大,更是调动科学家科技救国的强大动力。 [例1]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第(1)问,郑板桥绘画艺术的特点要根据材料前三句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概括。第(2)问,首先根据所给材料确定历史背景的时间,然后结合康雍乾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经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例2] (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 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 【答案】 (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蔡先生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的表现。陈独秀悼念蔡元培写道:“一般地说来,蔡先生乃是一位无可无不可的老好人;然而有时有关大节的事或是他已下决心的事,都很倔强地坚持着,不肯通融,虽然态度还很温和;这是他老先生可令人佩服的第一点。” 材料二 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 ——以上摘编自《角色·个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材料一、二对蔡元培先生的评价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蔡元培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社会实践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然而有时有关大节的事或是他已下决心的事,都很倔强地坚持着,不肯通融,虽然态度还很温和”可知,注重的是蔡元培的个人品格;材料二中主要讲述的是蔡元培主持北大时“兼容并包”,倡导思想自由。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认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材料二提出宣扬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答案】 (1)不同:材料一着重个人品格,认为蔡元培性格温和又坚持原则;材料二着重社会行动,认为蔡元培在北大兼容并蓄,推动了思想自由。 (2)特征:既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又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 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 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管经济工作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周密策划,统一部署,调运和集中全国范围内的粮食、棉纱、棉布等重要物资,于1949年11月2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集中抛售。连续抛售10天后,粮、棉等商品价格猛降30%到40%,各地市场趋向稳定。 ——《五十年国事纪要》 材料二 1956年,在中共八大发言中,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总体构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陈云把这种构想称之为“大计划小自由”。 ——《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及陈云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云所提构想的价值,并分析该构想未能推行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材料一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米棉之战”。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困难、投机倒把严重、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等知识回答“形势”。“米棉之战”打击了投机倒把,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推动了经济复苏,据此回答“贡献”。第(2)问,“大计划小自由”思想体现了对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据此回答“价值”。联系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回答“原因”。 【答案】 (1)经济形势:百废待兴;市场混乱(投机倒把,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答出两点即可) 贡献: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安定民心;巩固政权;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2)价值:尝试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原因: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出现“左”倾错误。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为使节气与月份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日历制度,即十二节气历法。……它完全以太阳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即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沈括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 【解析】 第(1)问,材料中“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体现了实地考察,材料中“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此有以知其如丸也”体现了模拟实验,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对经验和规律总结的结果。 第(2)问,可以从沈括积极探索、思考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回答,还与他注重实践、突破陈见、勇于创新有关。 【答案】 (1)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 (2)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勤于思考;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践;突破陈见,勇于创新。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成就,如在北京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 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光启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 【解析】 第(1)问应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徐光启引进西方科技、撰写专业巨著等方面作答。第(2)问应结合材料围绕徐光启关注民生等方面分析说明。 【答案】 (1)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科技向近代转型;撰写总结性的专业科技巨著,有利于近代科技的继承与发展。 (2)关注国计民生、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胸怀;他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明朝统治的需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