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预测卷试题(A部)(解析版)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预测卷试题 1.假设2017年某国H商品的总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6元。2018年该国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20%,且该国2018年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8次,央行实际发行纸币5000亿元。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8年每件H商品的价格是 A. 24元 B. 20元 C. 12元 D. 10元 【答案】A 【解析】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假设2017年每件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2元,2018年该国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100%,此时每件A商品的价格是12/(1+100%)=6元;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该国2017年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8次,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10000/8=1250亿元;央行实际发行的纸币量为5000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为(5000-1250)/1250*100%=30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8年每件A商品的价格是6*(1+300%)=24元,故本题答案选A。 2.我国某企业需要从美国进口商品甲和从英国进口商品乙进行组装,才能生产出自己的某一特定产品。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6.851变化为6.636时,假定其它条件不变,下图(D1为变化前需求,D2为变化后需求)能够正确反映该企业对进口商品乙需求曲线变化情况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汇率变动的影响、价格变动对互补商品需求的影响。依材料,人民币兑换美元多了,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商品甲和商品乙是组装商品,所以甲乙是互补商品。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美国商品,对商品甲需求增多,对商品乙需求增多,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此种情况下,“其它条件不变”意味着价格不变,价格箭头平移,D正确;A是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不符合题意;B是供给曲线,不符合题意;C是价格不变,需求减少,不符合题意。故选D。 3.2018年5月,由宝钢与武钢联合重组而成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宝武集团对其旗下的线上交易平台欧冶云商股份进行股权开放和员工持股。其中公司开放了 28%的股权,引进战略投资人;并对126名核心员工成立持股平台,共持股5%,共募集资金超过10亿元人民币。此次混合所有制改革 ①有利于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管理的科学性 ②降低了钢铁行业国有股权比重,缩小固有资产的规模 ③有利于不同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推动企业战略转型 ④巩固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体地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由宝钢与武钢联合重组而成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这种改革有利于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不同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①③符合题意;此次混合所有制改革降低了钢铁行业国有股权比重,但没有缩小国有资产的规模,②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所以本题选C。 4.近年来,我国价格改革不断深化,取得显著成效。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共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97%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工作实绩斐然,价格调控机制进一步健全。价格改革不断深化的影响是 ①竞争性领域价格基本放开→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②政府对公共事业等环节定价→提高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扩大公共服务规模 ③健全政府价格调控机制→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④推进价格监管和反垄断工作→形成良好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意味着价格由市场决定,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发展,①传导正确;政府对重要公共事业等环节定价,不一定提高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不一定扩大公共服务规模,②传导错误;健全政府价格调控机制,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发挥政府对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作用,③传导错误;推进价格监管和反垄断工作,有利于公平竞争,形成良好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④传导正确。故选D。 5.老小区加装电梯,为何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因为楼层不同、利益不一。五楼、六楼住户意愿强烈,三楼四楼住户意愿一般,一楼、二楼还有不少反对声音:“装了电梯,高楼层是受益的,低楼层却要因为采光、噪声受影响。”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可行的做法是 ①投票表决,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 ②履行职能,政府做主为老小区加装电梯 ③民主管理,发挥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④政府引导,鼓励居民通过民主协商寻找都能接受的方案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居民自治。解决老小区加装电梯中的矛盾,政府引导,鼓励居民通过民主协商寻找都能接受的方案,应通过民主管理,发挥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③④正确;低楼层居民因为采光、噪声受影响,反对加装电梯,不适宜投票表决,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①错误;小区加装电梯,是小区内部的事情,政府不宜强行做主为老小区加装电梯,②错误。故选B。 6.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的通知》。《通知》提出,从2018年11月10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对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这项举措在于 ①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管理费用 ②推进简政放权,促进创业创新 ③淡化监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 ④创新行政管理模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建设服务型政府。取消审批、优化服务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政府简政放权,激发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企业创业创新,也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促使政府真正把该管的管好,②④符合题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有利于转变职能,但降低行政管理费用不是证照分离的目的,①错误;实施“证照分离”改革,不等于淡化监管,相反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以维护市场秩序,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7.“两会”,即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是观察和了解中国重要窗口,也是中国展示制度自信和道路优势的重要平台。下列关于“两会”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两会”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载体 ②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都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 ③“两会”合理分工、相互监督,能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④“两会”同步进行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意表达互补结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依法治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之处是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①正确;政协委员不是人民选举的,是由社会各界协商产生的,②错误;人大是国家机关,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二者性质不同,不存在分工问题,也不是相互监督的关系,③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同步进行能充分表达民意,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意表达互补结构,④正确。故选B。 8.中国和西方国家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对比 中国 西方国家 讲究“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作共赢、计利当计天下利。 信奉人性自私、权利制衡、利益博弈, 宣扬文明冲突、历史终结论、“修昔底德陷阱”论 对表中信息的正确认识是 ①中国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 ②西方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经济政治根源 ③中国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传承了崇德向善的中华文化基因 ④西方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印证了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国对国际关系的理解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①与题意不符;从中国和西方国家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上看,西方信奉人性自私,利益至上,权力制衡,他们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经济政治根源,②符合题意;中国人历来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作共赢,计利当天下利。其对国际关系的理解是由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所决定,传承了崇德向善的中华文化基因。③符合题意;西方对国际关系的理解有其经济政治根源,但并不体现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④与题意不符。故选C。 9.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①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③精确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④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所以要保持平衡,就要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①符合题意;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内部诸要素决定的,要保持事物的性质,就要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也即保持平衡,②符合题意;平衡要求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而不是把握变化发展的条件,③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平衡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2018年8月,我国发射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这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技术手段,为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②技术创新为人们开辟了新的认识对象 ③科技进步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 ④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科技进步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①③适合题意;②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1.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下列引用的古典名句与其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排除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排除②。“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得民”体现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哲学道理,③④选项入选。选D。 12.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变化推动整体发展 ②联系是普遍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方向总会反复的 ④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事物发展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辩证否定观。变化具有方向性,有向好、向坏的变化,发展是前进的和上升的变化,部分变化不一定推动整体发展,①错误;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符合题意;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③错误;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体现了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事物发展,④符合题意。故选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某省政府坚持在发展中满足群众需求和实现民生幸福:一方面,适应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更好地满足中高端需求;另一方面,促进公平、振兴乡村、协调区域,在促进科学发展的同时,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系列制度的落实、政策的出台、方案的践行,使得该省人民对改革发展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感更加迫切。 请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角度,说明该省相关举措的合理性。 【答案】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更好地满足中高端需求。 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该省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使得该省人民对改革发展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感更加迫切。 【解析】本题以某省政府坚持努力满足群众需求和实现民生幸福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的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事物、调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角度,说明该省相关举措的合理性。知识限定明确而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回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知识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然后结合材料信息:采取措施促进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更好地满足中高端需求;落实振兴乡村的制度、出台振兴乡村的政策、践行振兴乡村的方案;落实协调区域的制度、出台协调区域的政策、践行协调区域的方案;把知识点与材料信息对应起来,适当延展,组织作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工智能时代正向我们大步走来。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养老、家政服务等诸多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各科技强国都相继将人工智能纳入发展战略,希望抓住这只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领头雁”。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利用作出顶层谋划和设计,明确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 【答案】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是党坚持科学执政,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体现。③我国政府对人民负责,履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等职能,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是政府的职责所在。④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解析】本题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为背景话题,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原因,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观题答案的三种来源,课本理论、材料信息、时政术语,就本题而言,材料信息明确指向了课本理论,但仅仅就信息找理论是不够的,还要跳出信息本身,防止就事论事,从宏观根本向更宽广的国际视角考虑问题。 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的原因。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在没有明确知识范围和行为主体的情况下,需要精准解读设问,既要从细微信息着手,又要有宏观思维,从根本原因和国际背景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具体来讲,材料中出现的行为主体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可以从党的地位、执政方式、性质和政府的原则、职能进行分析,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因就从国家性质进行分析,国际背景角度分析,可以从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对高度重视人工智能进行分析。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人有自己的基因,一个家族有自己家族的基因,一个民族有本民族的基因。21世纪的世界,各种思潮汹涌澎湃,各种学说潮起潮落,人们更需要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和而不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为世界贡献“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提供了文化养料,这些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可。习近平认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分析中国方案为什么能为世界文化作贡献? (3)某高中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校本研讨活动,请你拟定两个研讨话题。 【答案】(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有利于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推动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立足于中国实践、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方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与普遍规律,所以中国方案能够为世界文化贡献中国智慧。 (3)示例:传统文化与中学生成长,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 【解析】本题属于学科综合类试题,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创新发展和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国方案为话题设置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分别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维度分析相应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考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的意义。知识限定不明确,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认真研读材料结合试题设问进一步确定答题的知识角度。结合材料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然后回归材料说明“意义”,可从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国家治理能力、综合国力等角度展开。 第(2)问,本题考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分析中国方案为什么能为世界文化作贡献。知识范围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应该根据“矛盾问题的精髓”想到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回顾这一原理的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然后指出“中国方案”和世界各国文化是怎么反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考生把这些知识要点和对材料的解读有机融合,能够形成答案要点。 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拟定两个以“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主题的研讨话题,表面上没有知识范围限定,但从主题上看,应该是从文化生活角度思考作答。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考生只要围绕主题,符合设问要求作答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