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5月联考试题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 ‎1.《论语》记载,“叶公语孔子日:‘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日: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体现了孔子 A.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B. 主张礼法并施 C. 认为伦理重于法制 D. 维护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孔子认为在盗窃这件事情上,父子相隐属于“直”,意味着其认为伦理高于法制,C正确;题干主旨是伦理和法制关系,而非构建社会道德,排除A;B是荀子的主张,排除;题干与宗法制无关,排除D。‎ ‎2.公元前348年,秦孝公采取按人口征收田赋的“初为赋”,“淫疲游惰之民”也要交税;秦昭王相蔡泽亦曰: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由此可见,秦国改革 A. 旨在发展小农经济 B. 重在变革土地制度 C. 试图缓和社会矛盾 D.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淫疲游惰之民”也要交税、“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查其俗”可知,秦国的改革使民众安于农业,有利于稳定社会,D正确;根据材料“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可知,秦国的改革具有双重目的,而非单独的经济目的,排除A;征收田赋不属于对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B;征收赋税加重百姓负担,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C。‎ ‎3.北宋时期,文人参政热情高涨,“真、仁之世,范仲淹、欧阳修等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缙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上自皇帝的所作所为,下到州县官的一举动,凡有越礼法者,皆有敢言之土极力弹劾。材料 A. 反映了重文思想 B. 说明了北宋士大夫权力增大 C. 体现了皇权削弱 D. 反映了宋朝士人的道德自觉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人参政热情高涨,“上自皇帝的所作所为,下到州县官的一举动,凡有越礼法者,皆有敢言之土极力弹劾”,说明宋朝士人的道德自觉,D正确;重文思想是政府政策导致,题干未提及政策因素,排除A;重廉耻、维护礼法制度不能说明北宋士大夫权力上升,排除B;皇权受限是因为逾越礼法,不等于皇权削弱,排除C。‎ ‎4.乾隆年间,出现自发移民现象。国内主要由鲁豫两省迁往东北,由福建迁往台湾;国外主要是迁往东南亚。19世纪中叶以后,为谋生而外迁者的数量和地域倍胜从前。清代移民现象反映了 A. 外来商品冲击传统经济模式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C. 国家放松对人口流动的控制 D. 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代中叶以后,政府逐渐放松对人口的限制,而且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因此人口外迁情况更加严重,C正确;乾隆年间闭关锁国,外来商品并未冲击传统经济模式,排除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吸引劳动力,而非排斥劳动力,排除B;题干中人口是自发迁移,与政府无关,排除D。‎ ‎5.咸丰十年设抚夷局,不久改称总理衙门。始终由亲王总领,其地位和影响超越大部并不军机处之下,国史馆中却独不列总理衙门任事者年表。且设立之初即官所“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撒,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说明 A. 统治者改变了传统外交观念 B. 近代化的启动具有艰难性 C. 反侵略的失败引发政制改革 D. 列强逐渐影响清政府内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总理衙门官员不在国史馆中记载任事年表,而且“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撒,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说明总理衙门设立之初有临时性,证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具有艰难性,B正确;总理衙门一开始成为“抚夷局”说明统治者并未改变传统观念,排除A;总理衙门“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撒,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说明并未引发政制改革,排除C;题干未体现出列强的影响因素,排除D。‎ ‎6.1882年,在日本、美国、英国相继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条约后,朝鲜开始谋求改变其中国“附属国”的地位,向清廷提出派遣使节进驻北京的要求。对此,清廷断快拒绝,继续延续双方的旧有关系。朝鲜政府的这种做法 A. 开始冲击中国传统的外交体系 B. 说明列强控制了朝鲜的内政外交 C. 证明旧有宗藩外交已不合时宜 D. 体现其追随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的朝鲜和清朝属于宗藩体制,朝鲜要求派遣使节进驻北京的要求,说明其意图突破这一政策,意味着旧有的宗藩体制已经不合时宜,C正确;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传统的外交体系已经遭受冲击,排除A;题干未提供列强对朝鲜的控制的相关史料,排除B;朝鲜的做法出于其对自身地位的不满,而非想要侵略中国,排除D。‎ ‎7.19世纪末,谭嗣同主张“道器并改,器决定道”,认为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三十余年,器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器决定道”意味着,既然器的层面变了,那么道的层面也要变。谭嗣同的道器观念 A. 论证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B. 割断了与“中体西用”的内在联系 C. 体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融合 D. 开启了清末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既然器的层面变了,那么道的层面也要变”可知,谭嗣同“道器并改,器决定道”论证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A正确;谭嗣同的主张中认为“器决定道”,并未割裂其与“中体西用”的内在联系,排除B;题干中的道和器与儒道两家思想内涵不同,排除C;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排除D。‎ ‎8.由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A. 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B. 美国加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C. 第三产业成为经济主体 D. 迁都促进重庆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1938年以后,债券业实际收益明显上升,受其影响,实体经济收益没有明显上升,部分实体经济收益出现下滑,说明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发展,A正确;题干无法体现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B;第三产业是服务业,题干未提供相关数据,排除C;通过题干收益信息变化无法得出重庆经济发展结论,排除D。‎ ‎9.对下面漫画解析正确的是 A. 说明当时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B. 客观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实际 C. 材料严重失实不能作为史料使用 D. 体现了当时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答案】B ‎【解析】‎ ‎【详解】1859年正值大跃进,漫画中巨大的白菜正是当时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写照,能够反映当时的历史实际,B正确;大跃进中国家重点发展的是钢铁工业,排除A;漫画作品本身带有夸张成分,而且创作时间是1959年,属于当时的作品,可以作为史料,排除C;漫画具有夸张成分,而且1959年我国农业受到大跃进、自然灾害影响,出现困难,排除D。‎ ‎10.1964年1月,中法发表建交公报后,毛泽东在会见法国政府代表团时说:“中法可以合作反对大国的欺侮,法国要把整个欧洲团结起来,可以做日本的工作。建立从欧洲的伦教、巴黎到北京、东京的反对美苏两霸的第三世界。”从中可以看出 A. 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冲击两极格局 B. 中法合作追求全球战略平衡 C. 多极化格局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 D. 资本主义阵营已经濒临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毛泽东主张中法合作反对大国,而且希望法国能联合欧洲,策动日本,建立起反对美苏的第三世界,体现了中法合作追求全球战略平衡的意图,B正确;法国不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排除A;题干只是毛泽东的建议,而非实情,排除C;D夸大了中法建交的影响,排除。‎ ‎11.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并不是以科学为导向的,其代表人物对美学和哲学精神的重视更甚于客观主义和怀疑主义。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中世纪某些思想方式,仍然相信占星术,并与天文学相混淆。据此可知 A. 文艺复兴难以推动科学发展 B. 人们仍深陷宗教蒙昧之中 C. 当时自然科学发展举步维艰 D. 思想解放过程具有渐进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中不是以科学为导向,重视哲学和美学的精神,保留了中世纪某些思想方式,体现了文艺复兴 作为一种思想解放运动具有渐进性,D正确;A不符合史实,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排除;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B;题干主旨是文艺复兴思想中的局限性,而非自然科学的发展情况,C脱离主旨,排除。‎ ‎12.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市场金银贬值,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城乡雇佣工人的名义工资虽然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物价的涨幅。该现象 A. 加速了社会分化 B. 限制了自由劳动力流动 C. 推动了商业革命 D. 减缓了手工业发展速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金属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是价格革命的影响,而价格革命导致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势力衰落,从事商品生产销售的资产阶级力量上升,加速了社会分化,A正确;城乡雇佣工人的名义工资虽然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物价的涨幅,必然导致劳动力转向工资较高领域,排除B;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同时发生,不存在后者对前者的推动,排除C;手工业制造产品,产品价格上升,因此价格革命推动手工业发展,D排除。‎ ‎13.德国率先将焦油染料从实验室转入工厂生产,并从煤炭中提炼人造染料,不久人造染料排挤了植物染料,其化学工业领先欧洲;美国打出世界第一口油井,分解合成技术扩大了石油的用途,与内燃机共同推动石油产量在30年间增加了25倍。材料说明了 A. 美德技术超过同期的其他国家 B. 化工行业引领了产业结构的变革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环境污染 D. 科技进步对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 焦量化生产、煤炭提炼技术、石油分解合成技术等共同推动了石油产量的上升,而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说明科技进步对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D正确;材料未将美德技术与其他国家对比,排除A;题干未涉及产业结构变化相关内容,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 ‎14.1914年圣诞节,已对战5个月的英德士兵走出战壕,一起唱颂歌,用挖战壕的镐充当门柱,进行了足球比赛。最后长官下令重回战壕。一名德国士兵告诉英国士兵:“今天我们和平共处,明天你就将为你的国家而战,我也会为国尽忠,祝你好运。”这 A. 体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开始淡化 B. 说明一战的非正义性 C. 表明反战和平主义思潮已兴起 D. 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德两国士兵在圣诞节一起踢足球比赛,但是回到战壕后就成为敌人,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D正确;“明天你就将为你的国家而战,我也会为国尽忠”说明民族主义并未淡化,排除A;题干与一战性质无关,排除B;和平思潮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 ‎15.有学者指出,今日俄国新政之实施,“大半皆手段也,非目的也。”“俄国新政府遂行社会主义之手段,然行之难通,而不得不取与他种阶级相妥协之方法者(如与资本家妥协等),说者或谓其主义之变更与矛盾,实亦不然。”这反映了俄国 A. 经济举措和政治目的的矛盾性 B.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C. 经济政策的国家资本主义特点 D. 经济政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描述“俄国新政府遂行社会主义之手段,然行之难通,而不得不取与他种阶级相妥协之方法者”可知,这里所指俄国的妥协办法是新经济政策,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手段不是目的,与社会主义并不矛盾,反映了俄国新经济政策中国家资本特点,C正确;A与题干观点相反,排除;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建立的,排除B;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经济规律,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6.制度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认识社会动态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形成,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建立、巩固的成果。促进了都县制的普遍推行,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它包括以宰相制度为主的中央中根机构和相应的中央行政管理机制、行政监察制度,以郡县制为结构形式的地方行政制度,还有选拔行政人才的人事选被制度,组建为自上而下、交错契合、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 ‎——摘自刘修明、夏禹龙《中国古代文官体制》‎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和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1933年政府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政府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强调公务员的速任由最高考试机关一考试院负责,根据(考试法》由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简任官以上的文官无须考试,或从有“特殊著作"或“特殊贡献”者中选任,这种“考小不考大”的制度为人所诺病。如戴季陶外甥凭追随戴“革命”有功,从小学校长一跃成为检叙部司长。‎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南京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将点并指出其影响。‎ ‎【答案】(1)政治: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高效,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和促进了社会公平。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思想: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特点:政府主导;吸收中外文官制度的经验;考选结合;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立法规范;开放性(平等性);存在任人唯亲等弊端。‎ 影响:推动了中国政治和人事制度的现代化;容易导致腐败和形成小集团等弊端 ‎【解析】‎ ‎【详解】(1)政治: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形成,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建立、巩固的成果”“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官制度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高效,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根据材料“选拔行政人才的人事选被制度,组建为自上而下、交错契合、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和促进了社会公平。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官制度下国家统一,能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思想: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官制度下,选拔人才以儒家思想为依据,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特点: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和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可知,政府主导;根据材料“南京政府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可知,吸收中外文官制度的经验;根据材料“强调公务员的速任由最高考试机关一考试院负责,根据《考试法》由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简任官以上的文官无须考试”可知,考选结合,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而且立法规范;允许女子考试体现了开放性(平等性);根据材料“从有‘特殊著作’或‘特殊贡献’者中选任”可知,存在任人唯亲等弊端。‎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近代化角度看,南京政府公务员制度推动了中国政治和人事制度的现代化;南京政府公务员制度存在任人唯亲现象,容易导致腐败和形成小集团等弊端。‎ ‎17.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面临巨大的考验,也使人们对疾病防控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空前提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先后制定的(律疏》和(唐律》涉及食品安全的记载有五款,分别为第59条、103条、107条、108条和263条,涉及宫延御膳、百官外膳和民间有毒脯肉。一方面在宫廷中设置尚食局和太官署,专门负责掌管膳食安全,另一方面在民间设立行会制度对基层进行管理,行会的管理也要纳入到官员绩效的考核范畴,并实行问责机制,赏罚有度。同时涌现出一批药学著作。例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门设置(食治》,详细论述了百余种食物的药用价值及食用禁忌。‎ ‎——摘编自赵向豪陈彤《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的历史追溯与反思》‎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牛奶在英国得以普及,但掺水卑达到10%—50%,致命牛结核病感染率持续上升。英国政府强制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同时科学界建议改变喝生鲜牛奶的习惯,喝煮沸的牛奶。政府制定《牛奶和农场法》(《结核病防治法》等,严禁出售携带病菌的牛奶。牛结核病的发病率虽降下来,但并来根绝。1865年巴氏消毒法带来食品工业的革命,但牛奶商借口“巴氏法会增加成本”而拒绝使用,直到1949年巴氏杀菌法才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随后定量分析法、细菌分析法等技术使“当局的实验室能够对牛奶的纯度和卫生程度作出判读",从而加强对牛奶业的监管。《柳叶刀》《泰晤士报》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也为消费者提供了知情权。‎ ‎——摘自魏秀春《英国的食品安全立法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概括唐朝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解决牛奶问题的措施,并谈谈你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答案】(1)重视法律制度建设(立法规范,详尽,分门别类);设置职能机构进行监督;利用民间组织进行管理;融入药食同源的理念。‎ ‎(2)措施:完善制度建设;改变饮食习惯;通过立法规范;依靠科技进步;借助舆论监督。‎ 认识: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民众幸福、社会稳定、民族振兴的大事;依靠科技进步、法律建设、群众参与等保障食品安全。‎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唐朝先后制定的(律疏》和(唐律》涉及食品安全的记载有五款,分别为第59条、103条、107条、108条和263条,涉及宫延御膳、百官外膳和民间有毒脯肉”可知,重视法律制度建设;根据材料“一方面在宫廷中设置尚食局和太官署,专门负责掌管膳食安全”可知,设置职能机构进行监督;根据材料“在民间设立行会制度对基层进行管理,行会的管理也要纳入到官员绩效的考核范畴,并实行问责机制,赏罚有度”可知,利用民间组织进行管理;根据材料“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门设置(食治》,详细论述了百余种食物的药用价值及食用禁忌”可知,融入药食同源的理念。‎ ‎(2)措施:根据材料“英国政府强制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同时科学界建议改变喝生鲜牛奶的习惯,喝煮沸的牛奶”可知,完善制度建设,改变饮食习惯;根据材料“政府制定《牛奶和农场法》(《结核病防治法》等,严禁出售携带病菌的牛奶”可知,通过立法规范;根据材料“1865年巴氏消毒法带来食品工业的革命……随后定量分析法、细菌分析法等技术”可知,依靠科技进步;根据材料“《柳叶刀》《泰晤士报》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也为消费者提供了知情权”可知,借助舆论监督。‎ 认识:开放性试题,从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民众幸福、社会稳定、民族振兴的大事、科技进步、法律建设以及群众监督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等角度回答即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1)根据图1井结合所学,指出根据地建设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 ‎(2)与图1相比,指出图2在政权建设上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答案】(1)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出了中国革命道路;政权建设上,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创建人民政权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经济建设上,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2)不同:设立边区政府,隶属于国民政府;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精兵简政。‎ 原因: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解析】‎ ‎【详解】(1)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至1933年正值土地革命时期可知,这一时期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出了中国革命道路;政权建设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创建人民政权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上,实行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2)不同:根据图二中陕甘宁边区可知,这是中共抗战时期开创根据地,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是边区政府,隶属于国民政府;在政权建设方面,中共在政权组织中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在延安时期,实行精兵简政。‎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所处时期正值抗战时期,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中共这一时期的政权建设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6年第10期《民族论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综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主要有“阶段论”和“代表人物论”两种观点。阶段论学者认为“一是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新的世界意识和民族危机意识,救国是这一时期民族主义的主要目标;二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民族主义更完善也更符合中国国情,随着民国的建立,民族主义开始影响到普通民众;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主义发展到前所来有的高度和广泛度;四是新中国的成立,民族主义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代表人物论学者认为“梁启超是近代第一个比较科学解释‘民族’一词的中国人,梁氏论述了由‘合种’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进而提出建立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经历了从狭隘民族主义到民族平等、民族联合的过程,其三民主义包含完整的民族主义理论体系,辛亥革命把民族民主国家付诸于实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受重大历史事件和领袖人物的双重影响,最终形成真正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论坛》总第386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闸释。(要求:①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②明确指出不同时期民族主义的内涵。③深化主题,得出结论。)‎ ‎【答案】观点:‎ ‎(1)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 ‎(2)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 ‎(3)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 论证参考:①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腐败清政府无力捍卫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②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民族危机,面对西方列强瓜分危机,维新派引进进化论,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宣传变法救亡。③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倡导排满革命,后又修改了这一不切实际的革命理念,提出了“五族共和”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观念的发展。④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中国民众广泛参与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独立,开启了现代民族主义运动的新高潮。⑤1924年,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主张,推动国民大革命发展。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抗日战争逐步变成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民族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标志着民族精神上升等到空前高度。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建立统一独立的民族国家的任务基本完成,民族主义的内涵转向巩固新生政权和进行经济建设。‎ 结论:‎ ‎(1)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引领、推动中国前进的强大生命力。‎ ‎(2)关键人物赋予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以新的内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解析】‎ ‎【详解】观点:根据材料中不同阶段民族主义内容可以得出观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论证过程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与民族主义发展的程度、内容进行论证。如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腐败清政府无力捍卫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根据材料“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新的世界意识和民族危机意识,救国是这一时期民族主义的主要目标”可以得出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民族危机,面对西方列强瓜分危机,维新派引进进化论,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宣传变法救亡。以此类推,对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等各个时期进行论证。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结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引领、推动中国前进的强大生命力。‎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评价人 论述 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 ‎“只有拥有充足保证的美元才有资格担当国际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应该直接与美元挂钩,这样的选择不仅是为了美国,而是为了全世界。”“美元是一种伟大的货币,也是唯一实力得到普遍承认的货币,它可能将成为战后稳定的货币体系的基石。”‎ 苏联联合国代表尤利 ‎“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衡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 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 以主权货币(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条件下,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需要美国通过经常的账户递差不断输出美元以保持清偿力(即支付手段),但长期递差将影响对美元兑换的信心,势必导致各国争相将美元兑换成黄金,从而导致美国黄金储备的枯竭,最终将损害布雷顿森林体系“双挂钩"根基。‎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 在西方国家中最早严厉斥责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霸权”。1965年,他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从经济学逻辑的角度详细解释了关于“美元霸权”的结论。‎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 ‎“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根源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量不再受黄金储备的约束所导致的”。“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受益。”‎ 从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论述中选取三种观点,分别简述形成原因。(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逻辑严密)‎ ‎【答案】(1)观点:只有美元才能充当国际货币的基石。‎ 原因: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企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其主导地位,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二战后各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2)观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争夺霸权的工具。‎ 原因:美苏冷战,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对抗;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控制了世界金融,确立并维护其经济霸权。‎ ‎(3)观点;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 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基础是美国必须拥有充足黄金储备;美元国际支付手段要.求美国必须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越南战争、日本、西欧的竞争却使美国长期逆差;美元的滥发、贬值导致对美元信心动摇,各国兑换黄金,导致美国黄金储备减少,“双挂钩”不能维持。‎ ‎(4)观点;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霸权”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制度确立了美元霸权。日本崛起、欧共体的建立、多极化趋势,西方国家内部不满美国的控制,力图独立自主,反抗美国的霸权。‎ ‎(5)观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原因: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秩序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经济危机频发,证明了固定汇率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 ‎【解析】‎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只有拥有充足保证的美元才有资格担当国际货币”可以得出结论只有美元才能充当国际货币的基石。‎ 原因:根据提出者的身份“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可知,怀特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企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其主导地位,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各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美元依靠美国强大的实力成为国际货币。‎ ‎(2)观点:根据材料“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衡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在西方国家中最早严厉斥责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霸权’”可以提出观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争夺霸权的工具。‎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对抗,因此苏联认为美国通过实现称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控制了世界金融,确立并维护其经济霸权。‎ ‎(3)观点;根据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的言论可以得出观点: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 原因:根据材料“长期递差将影响对美元兑换的信心,势必导致各国争相将美元兑换成黄金,从而导致美国黄金储备的枯竭”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基础是美国必须拥有充足黄金储备,但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滥发美元、导致美元贬值,贬值导致对美元信心动摇,各国兑换黄金,导致美国黄金储备减少,“双挂钩”不能维持;根据材料“以主权货币(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条件下,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需要美国通过经常的账户递差不断输出美元以保持清偿力(即支付手段)”可知,美元的国际支付手段要求美国必须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同时日本、西欧的竞争使美国长期逆差。‎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