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重庆市垫江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重庆市垫江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 A. 分封体制向集权体制转型 B. 国家统一趋势逐步加强 C. 官僚政治向贵族政治转型 D. 天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C.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D.“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3.西周宗法制下唯有大宗才能传宗维统,宗子与嫡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本质上都 A. 体现分封制的深远影响 B. 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 C. 强调政治统治的正统性 D. 根植于封建自然经济基础 4.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具有“三权分立”特色 B.御史大夫应隶属于丞相 C.“三公”地位并不平等 D.太尉掌最高军事决策权 5.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 A. 皇帝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B. 宗法观念对皇权政治仍有影响 C.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 皇帝制度源于宗庙祭祀的需要 6.秦汉时期,君臣之间沟通,除了正式的朝堂召见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请间言事”,即吏民请求于皇帝朝堂召见外的空闲时间,在更隐秘、私人化的场所进行君臣沟通与政事谋议。这一做法 A.提高了政务的执行效率 B.表明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D.反映了君主与外朝矛盾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汉朝皇帝汉高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起初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起从前周朝的分封国的面积要小;而且,它们还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间。这说明 A.汉初在地方普遍推行分封制 B.西汉对秦朝早亡教训做了有益的总结 C.制度的变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D.制度变革有利于稳定汉初的政治秩序 8.汉武帝设置的刺史“秩六百石”,却要监察二千石的郡国守相,正如顾炎武所说:“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这一做法 A. 使地方的贪腐现象得以根除 B. 使得地方监察最终流于形式 C. 起到了相互平衡制约的作用 D. 大大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9.贺昌群在其《论两汉政治制度之得失》中说道:“汉末大一统帝国之解体,先由其政治机构之崩坏,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外戚宦官之祸愈烈,政治上之破坏愈大。” 汉末外戚宦官弄权实质上是 A.君权至上的后果 B.中央集权体制已经崩溃 C.君主专制被颠覆 D.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10.东汉初年,政府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样做法表明当时 A. 地方政府垄断了选官的途径 B. 国家看重官员的实际行政能力 C. 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较严重 D. 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普遍推行 11.南朝萧统所编《文选》收有李陵《答苏武书》,其中有云:“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前人多不疑,然唐代刘知幾指出:“观其文体,不类西汉人,殆后来所为,假称陵作也。”清代章学诚也指出:“伪者何所取乎?当是南北朝时有南人羁北,而事类李陵,不忍明言者,拟此书以见志耳。”今人多将《答苏武书》作为研究古代文学和思想的重要佐证资料。这可以说明 A.伪作未必毫无用处,也有价值可以挖掘 B.历史研究要去伪存真,须摈弃伪作 C.文史虽然不分家,但文学不能印证历史 D.书写历史应避免臆断,需有理有据 12.“敕”是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 一种。唐宋时期,敕书以皇帝的名义颁发,须经宰相副署并由政府机构发布,才能具有法律效力。这表明唐宋时期 A. 官僚体制趋于成熟 B. 中枢权力重心下移 C. 宰相议政权力扩大 D. 政府行政效能提高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所谓“三司”,第一是户部司,第二是盐铁司,第三是度支司。在唐代,由宰相亲自兼领尚书的一个司,如盐铁、度支之类,为对财政问题直捷处理方便起见……而宋代,则此三个司的地位提高了,独立起来掌握全国的财政。这表明 A. 宋政府财政困难凸显 B. 唐代宰相专权现象明显 C. 宋代相权较唐代弱化 D. 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强化 14.宋朝设转运使(俗称漕司),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宋真宗景德四年,转运使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护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实际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转运使 A.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有利于监督通判 C.导致地方政府缺乏行政的财力 D.职掌的权力扩大 15.宋朝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作为叙级、定薪的依据;“职”是一种虚衔,授予某些有名望的官员;“差遣”是官员们担任的实际职务。造成了“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怪现象,其目的是: A.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B.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 C.重文轻武,防止地方割据 D.细化级别,加强官僚管理 16.《元志七》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陔馀丛考》 载:“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 此说明 A.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 C.行省事务须呈报中书省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17.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A. 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B. 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 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D. 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顶峰时期 18. 《中国古代职官》中记载了两宋和明清时期的科举录取情况,具体见以下表格,这反映了科举制度 A.淡化了社会门第的观念 B.人身控制程度有所松弛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变动 19.清朝前期,在木兰围场的秋季行猎活动中,皇帝往往要接见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修建了十二座喇嘛教寺庙群,供西藏、新疆等地上层政教人物觐见皇帝时礼佛之用。上述举措意在 A. 推行政教合一政策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 增强统一国家认同 D. 促进民族文化融合 20.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朝代 秦 西汉 唐 两宋 明 清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6位 47位 182位 11位 4位 0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21.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 ①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③④ 22.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A. 殖民地半殖民地同帝国主义存 矛盾 B. 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 C. 大战期间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苏俄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大力支持 23.1920年,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宣称将在五年内建造137艘军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日本则公布了规模巨大的八八舰队计划。据此可知美国 A. 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 B. 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有其必要性 C. 超越了英国海军力量 D. 成为国际联盟领导者的愿望落空 24.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相同因素是 A. 民族复仇情绪的滋长 B. 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权统治 C. 人民群众的盲目支持 D. 法西斯在议会中获得了多数席位 25.在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中,具有共性的是 A. 武器落后 B. 没有国际援助 C. 政府妥协 D. 英法纵容侵略 26.与下图所示德国疆域相符的时间是 A.1936 年3月~1937年2 月 B.1937 年3月~1938年9 月 C.1938 年9月~1939年2 月 D.1939 年3月~1939年9 月 27.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此句话中“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 A. 粉碎了德国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 B. 为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C. 加强了英国和法间间的联系和合作 D. 鼓舞了英法两国军队反法西斯的斗志 28.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了电影《开罗宣言》。下列关于开罗会议及《开罗宣言》的表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由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蒋介石共同签署 B. 东北、蒙古、台湾、澎湖列岛等领土归还中国 C. 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D. 会议就战后处理日本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进行了商讨 2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联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 A. 西西里岛登陆 B. 阿拉曼战役 C. 中途岛战役 D. 诺曼底登陆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 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杜鲁门指的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31.以核武器为代表的现代武器在二战中的杀伤力促使部分科学家进行反思,《罗素——爱 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份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 A.永远不再发动战争 B. 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C.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 D. 不再把科学成果用于战争目的 32.1978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主要是由于他 A.开启了埃、以之间和平谈判 B.成立“法塔赫”开展武装斗争 C.提出“以土地换和平”原则 D.成功调解了两伊之间矛盾冲突 二、非选择题(第33题24分,第34题16分,第35题12分,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大战起因,因立场和视角不同,观点纷杂。…… 当时的分析与后来的研究,不尽相同。一战导火索,清晰简单。1914年6月28日早晨,奥 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和夫人索菲访问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青年用左轮 枪射杀。谁点燃了战争导火索?哪个因素解释力最强?“德皇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还要打 仗?”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 材料二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法西斯德国对外侵略扩张步步加剧,国际局势日益 严峻。1938年12月苏联提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但最终由于遭到英法等国的 反对无法实现。1939年8月,苏德双方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9月1日,徳国入侵 波兰,欧洲大战爆发。苏联随即宣布“苏联对于同它保持着外交关系的各国将奉行中立政 策”。 ——摘编自万柏连《欧战爆发前后苏联欧洲政策的变化》 材料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某次战役前夕,斯大林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的名义颁发了第227号命令:“德国占领军正冲向……企图不惜任何代价攫取拥有丰富石油资源和粮食的北高加索和库班河流域,我们的领土大大缩小,我们失去了7000多万人口,年产八亿多普特粮食的产粮区以及年产1000多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我们每放弃一寸土地都将极大加强敌人的优势,极大地削弱我们的防御,削弱我们的祖国,是停止退却的时候了,必须顽强坚守苏联每一寸领土,尽最大力量去保卫它,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苏联国防委员会第227号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的角度回答战争的性质;并分析“德皇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还要打仗?”的根本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30年代苏联对欧政策变化的原因。(8分) (3)材料三中“某次战役”指的是什么战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战役苏联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1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防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它已制止了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但是,它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即“灌木林火式”战争。在1962年极度危险的古巴危机或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中,联合国也没有举行任何磋商会议。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联合国与国际联盟成立的相同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未能完全发挥作用的原因。(8分) 35.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一 病毒不分国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德、中欧展现出团结合作的力量,发挥了正能量。 ——习近平(2020年3月25日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 材料二 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1是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2是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阅读以上两则材料材料,围绕“国际合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以世界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论题具体、明确,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32.ADCCB CDCAB AACDB ACDCB ABBBD CBCDD DA 33.(1)性质: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2分);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相对实力发生变化,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3分) (2)原因:法西斯德国的不断扩张;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苏联为确保自身的国家安全;苏联等国对法西斯的本质认识不清。(8分) (3)斯大林格勒战役。(2分)原因:苏联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苏联军民的顽强抗击;综合国力较强,又有盟国支持。(6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意义: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推动了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是苏德战场的转折,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3分) 34.(1)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都是美国倡导建立的;由战胜国主导成立;都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都是普遍性国际组织。(8分) (2)成立初期被大国操纵和控制;由主权国家组成,权力有限;个别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局部冲突不断,矛盾复杂。(8分) 35.论题示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