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效仿真模拟练(二)
高效仿真模拟练(二)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 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 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②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 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 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 程中的某些规律。 ③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 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 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 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 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 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④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 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 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 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 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 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⑤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 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其正面效应,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 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 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 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 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 山恶水中被消耗的现象。 (取材于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一种强 制性行政处罚措施。 B.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原因 复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 C.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 国、平天下”,无一例外。 D.典型贬官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以及政 治权力的威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鞭辟 入里。 B.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D.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论题 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命运 沉浮的写照。 B.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 固了专制统治。 C.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关系亲 疏密切相关。 D.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君主专 制制度的残酷暴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老八杂 迟子建 丢丢的水果铺,是老八杂的一叶肺。而老八杂,却是哈尔滨的一截糜烂的盲肠,不切不 行了。 老八杂不是街名,而是一处棚户区的名字。这是一带狭长的房屋,有三十多座,住着百 余户人家。房子是青砖的平房和二层的木屋,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们倚着南岗的马家沟河, 错落着排布开来,远远一望,像是一缕飘拂在暮色中的炊烟。这儿原来叫四辅里,只因它芜 杂而喧闹,住的又多是引车卖浆之流,有阅历的人说它像“八杂市”。因有过“八杂市”和 “新八杂市”,人们就叫它“老八杂市”。不过缀在后面的“市”字有些拗口,时间久了, 它就像蝉身上的壳一样无声无息地蜕去了,演变成为“老八杂”。别看老八杂是暗淡的,破 败的,它的背后,却是近二十年城市建设中新起的幢幢高楼。楼体外墙有粉有黄,有红有蓝, 好像老八杂背后插着的五彩的翎毛。 老八杂的清晨比别处的来得要早。无论冬夏,凌晨四五点钟,那些卖早点的、扫大街的、 开公交车的、卖报的、拾废品的、开烟铺的、修鞋的、打零工的,纷纷从家里出来了。他们 穿着粗布衣服,打着呵欠,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到了夜晚,他们会带着一身的汗味,步态疲 惫地回家。别看他们辛劳,他们却是快乐的,这从入夜飘荡在老八杂的歌声中可以深切地感 悟得到。 老八杂的人清贫而知足地活着,它背后那些高档住宅小区却把它当成了眼皮底下的一个 乞丐,怎么看都不顺眼。春天的哈尔滨风沙较大,大风往往把老八杂屋顶老化了的油毛毡和 院落中的一些废品刮起,树静风止时,那些沿河而行的人,就会看见哈尔滨这条几近干涸的 内河上,一带垃圾缓缓地穿城而过,确实大煞风景。 老八杂除了在风天会向城市飘散垃圾,它还会增加空气的污染度。由于这里没有采暖设 施,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要烧煤取暖,烟囱里喷出一团团的煤烟,逢了气压低的日子,这 些铅色的烟尘聚集在一起,呛得人直咳嗽,好像盘旋在空中的一群黑压压的乌鸦。还有,由 于电线的老化,这里火灾频仍,而老八杂的街巷大都逼仄,消防车出入困难,一旦大火连成 一片,后果不堪设想。 改造老八杂,势在必行了。 政府经过多次论证,下决心要治理这处城市的病灶了。工程立项后,实力雄厚的龙飘集 团取得了对老八杂的开发权。丁香花开的时节,他们就派人来对现有住户的住房面积进行实 地测量,并将动迁补贴的标准公示出来。如果不回迁,按照每平方米两千五百元的标准进行 补偿;如果回迁,每平方米要交纳四百元的小区“增容费”。也就是说,将来你若想在老八 杂生活,即便是住原有的房屋面积,每户至少也要交纳两到三万元,人们对此牢骚满腹。 卖烧饼的张老汉说:“我住旧房子住服帖了,不想挪窝啊!我进了鸟笼子,被他们给吊 在半空了,还得倒贴钱给他们,我疯了?” 开发商设计的住房是沿马家沟河的四幢高楼,在高层住宅的下面,有三层的会所和两层 的游泳馆。其余的地方种花种草,设置健身器材。 尚活泉说:“我天天在外出苦力,晚上回家时腿都软了,那些健身器材,谁他妈用啊!” 王来贵说:“这地段的房价如今涨到四千块一个平方了,他们才给我们两千五,这不是 打发叫花子吗? “我们这里一百多户连一栋楼都使不了,名义上是给我们改善条件,其实他们是靠我们 的地皮发横财,咱们可不能上当啊。”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人嫌住在高楼里不接地气,人会生病;有人嫌自家赖以为生 的架子车没处搁,耽误生计;还有人嫌坐电梯头晕,等于天天踩在云彩上,不会再有好胃口 了。 动迁通知在六月份就张贴出来了,限老八杂的人在七月底以前,必须迁出。但大家不为 所动,一如既往地过着日子。 老八杂的人,但凡遇见难事,都爱凑到丢丢那儿请她拿个主意,虽说她是个女人,但却 是老八杂人的主心骨。 丢丢四十出头,长脖子,瓜子脸,细眯的小眼睛,喜欢戴耳环和梳发髻。喝松花江水长 大的女孩,大都有着高挑的身材,丢丢便是。她有一米七,双腿修长。她的小腿圆润,大腿 结实却不乏柔美,似乎你摆到她面前一双舞鞋,她就能踮起脚尖,轻盈地起舞。丢丢有着男 人一样的剑眉,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凌厉和豪爽;她又有着敦厚的嘴唇,让人能感觉到她为人 的厚道。 老八杂那些暗淡破旧的房子,据说是旧哈尔滨的“马市”。那时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 马车,“马市”也就兴起了。“马市”在,就有养马人。有了养马人,就要有娱乐。老八杂 现存的半座米黄色的小楼,过去就是舞场,是一个俄国商人开的。它位于老八杂的腹地,主 人就是丢丢。 (节选自中篇小说《起舞》)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篇把老八杂比成一截糜烂的盲肠,既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又突出了它的问题。 B.小说详细描写了老八杂对城市风景和空气的污染情况,一方面突出了改造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居民觉悟低下。 C.老八杂居民对开发商的意见很大,所以,虽然动迁通知早就张贴出来了,人们却不 愿搬迁。 D.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如文中的两处画线句,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作 品语言方面的特点。 5.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本,请探究作品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 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 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一词的出现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 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 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 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 是近 50 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摘编自“360 百科”) 材料二: (摘编自《1950—2025 年中国与世界城镇化率比较》) 材料三:依法执政能力是党领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增效剂,具体表现为依法决策能力和 依法行政能力。“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城镇化进程中依法执政对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破解制度难题、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 明,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法治是最好的化解之道。 一方面,建立健全以保障农民权利为核心的法治体系。从人口学意义上看,城镇化的本 质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通过立法保障农民土 地权益,构建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司法保障农民在就业、住房、教育、 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长期帮扶机制;等等。 另一方面,提高党对新型城镇化的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党的十八大提出,法 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党领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制定发展规划,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要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 意识,坚持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城镇化政策的调整、农地征收补偿制度的修改、城镇地址 和规模的确定等都要依法依规进行。 (摘编自焦晓云《加强党的领导,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力》) 材料四: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在过去的城镇 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重物轻人、“兴城不兴业,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违背了城镇化 规律。所以,中央一再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明确提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摘编自彭焕才《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城镇化的关键》)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城镇化率起步低,但是一直在增长,特别是 1980 年以后,我国城镇化率增长迅 速,预计到 2025 年城镇化率将达到 65%。 B.从 1950 年开始,世界城镇化率虽然增长有快有慢,但是一直缓慢上升,预计到 2025 年,世界城镇化率约是 1950 年的两倍。 C.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比中国城镇化率起步高,几乎呈直线式增长,并且曾经长期 高于中国,但是 2005 年之后被中国超过。 D.较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最高,预计到 2025 年将超过 80%;虽然我国的城镇化率与之相 比有差距,但这种差距预计会越来越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这也是各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经历的 反映,在这个过程中,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 B.中国学者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创造了“城镇化”这一概念,并在后 来的研究中获得一批研究成果,富有见解,影响较广。 C.虽然“城镇化”出现的时间比“城市化”要晚,但是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官方文件中使用了“城镇化”,却没有提到“城市化”。 D.中央预见一些地方将会偏离“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的方向,违背城镇化建 设规律,只重“物”而轻“人”,所以一再发声,进行纠偏。 9.我国应如何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何胤,字子季。年八岁,居忧哀毁若成人。既长好学。师事沛国刘献,受《易》及《礼 记》《毛诗..》,又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而纵情诞节,时人未之知也,唯献与汝南 周颙深器异之。起家齐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出为建安太守,为政有恩信,民不忍欺。每伏. 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入为尚书三公郎不拜迁司徒主簿注《易》又解《礼记》于卷背书之 谓为《隐义》永明十年迁侍中领步兵校尉转为国子祭酒。郁林嗣位,胤为后族,甚见亲待。 累迁左民尚书。胤虽贵显,常怀止足。建武初,已筑室郊外,号曰小山,恒与学徒游处其内。 至是,遂卖园宅,欲入东山,未及发,闻谢朏罢吴兴郡不还,胤恐后之,乃拜表辞职,不待 报辄去。明帝大怒,使御史中丞袁昂奏收胤,寻有诏许之。胤以会稽山多灵异,往游焉,居 若邪山云门寺。永元中,征太常、太子詹事,并不就。高祖霸府..建,引胤为军谋祭酒,胤不 至。高祖践阼..,诏为特进、右光禄大夫,亦不就。有敕给白衣尚书禄,胤固辞。有敕山阴库 钱月给五万,胤又不受。于是遣何子朗、孔寿等六人于东山受学。太守衡阳王元简深加礼敬, 月中常命驾式闾,谈论终日。胤以若邪处势迫隘,不容生徒,乃迁秦望山。胤家世年皆不永, 唯祖尚之至七十二。胤年登祖寿,乃移还吴,作《别山诗》一首,言甚凄怆。至吴,居虎丘 西寺讲经论,学徒复随之,东境守宰经途者,莫不毕至。中大通三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梁书·何胤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入为尚书三公郎/不拜/迁司徒主簿/注《易》/又解《礼记》于卷背书之/谓为《隐义》 /永明十年/迁侍中/领步兵校尉/ B.入为尚书三公郎/不拜/迁司徒主簿/注《易》/又解《礼记》/于卷背书之/谓为《隐 义》/永明十年/迁侍中/领步兵校尉/ C.入为尚书三公郎/不拜迁司徒主簿/注《易》/又解《礼记》/于卷背书之/谓为《隐义》 /永明十年/迁侍中/领步兵校尉/ D.入为尚书三公郎/不拜/迁司徒主簿/注《易》/又解《礼记》/于卷背书之/谓为《隐 义》/永明十年/迁侍中领步兵校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毛诗》,指毛亨和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即现流行于世的《诗经》。 B.伏腊,指伏祭和腊祭之日,伏祭在夏季伏日举行,腊祭在农历十月举行。 C.霸府,是指晋、南北朝和五代时势力强大,终成王业的藩王或藩臣的府署。 D.践阼,意为走上台阶主位,常表示即位、登基之意,文中就是指高祖登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何胤谨守孝道,而且好学不倦。年少时为父母守丧,极为悲伤;他曾拜刘献为师, 学习《易经》《礼记》及《毛诗》,又到钟山定林寺听讲佛经。 B.何胤治政仁德,对民恩义有加。他担任建安太守时,每年让囚犯短期回家两次与亲 属相聚,到了规定期限,囚犯们都没有私自逃跑而准时回到牢房。 C.何胤淡泊名利,常怀归隐之心。他卖掉了自己的宅院,只在郊外建造的房子和朋友 游玩;他担心谢朏先他步隐居东山,未等朝廷同意就离京归隐。 D.何胤才德兼备,受到时人敬重。萧元简对他以礼相待,经常到他家中与他整天谈论; 他在虎丘西寺讲论经学,东部地方长官路过时都要到寺中听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而纵情诞节,时人未之知也,唯献与汝南周颙深器异之。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敕给白衣尚书禄,胤固辞。有敕山阴库钱月给五万,胤又不受。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风入松·寄柯敬仲① (元)虞集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 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②。报道先生归也, 杏花春雨江南。 【注】①陶宗仪《辍耕录》云:吾乡柯敬仲先生,际遇文宗,起家为奎章阁鉴书博士, 以避言路居吴下。②银字泥缄:指书信。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从家里生活写起,直抒胸臆,写出即使有美人舞姿的陪伴,自己还是盼望与老 友相聚。 B.上下阕都以春天为背景,画面匀称明艳,意境柔和妩媚、动静相宜,让多少读者为 之迷醉。 C.上阕回忆二人春日在金銮殿当值,被允许传呼执烛宫人、天热可穿轻罗朝衫的礼遇 和安逸。 D.下阕写御沟冰化,冰白水蓝,初融的冰水形态逼真、恰切,燕子的叫声也是流动、 变化的。 15.“杏花春雨江南”乃词中名句,历来为词家所称赏,请赏析此句的妙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 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 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时说道“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9 分) 戈壁滩以其简单的灰褐色顽固地撞击着我的视线,举目所见处,是一片苍茫辽阔的灰暗。 单调的色彩,使人无聊厌倦,昏昏欲睡。亨导把我从迷蒙中震醒,把总想结合在一起的上下 眼睑毫不客气地撑开。车窗外,偶尔有漠风夹杂着沙尘________________,绝尘而去,卷起 几片梭梭草的残枝在空中翻着跟头从眼前飘过。 正当一双眼睛被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一汪绿色的泉水就这样不经意间突兀 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如戴着黄色面具的少女,只露出水汪汪的一只大眼睛。我这双疲惫无神 的眼睛,遇到这碧绿清澈的眼睛时,瞬间明亮了起来。 眼晴锁定目标,________________,大步流星地走近,只想亲近戈壁大漠中那奇特的泉, 那让无数游人________________的泉,那引无数摄影家________________的泉,那令无数文 人雅士咏之记之的泉。离泉不远处有一石竖立,( )。大家喊:“快来合影!快来合影!” 便向那石头处奔去……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正当一双眼睛被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一汪绿色的泉水就这样不经意间 出现在我的面前,如戴着黄色面具的少女,只露出水汪汪的一只大眼睛。 B.正当一双眼睛被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一汪绿色的泉水就这样突兀地出 现在我的面前,如戴着黄色面具的少女,只露出水汪汪的一只大眼睛。 C.正当一双眼睛被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一汪绿色的泉水就这样不经意间 出现在我的面前,如戴着黄色面具的少女,只露出一只水汪汪的大眼睛。 D.正当一双眼睛被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一汪绿色的泉水就这样不经意间 突兀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如戴着黄色面具的少女,只露出一只水汪汪的大眼睛。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上书“第一泉”三个红色大字,字是行书,十分醒目 B.三个红色大字“第一泉”写在上面,字是行书,十分醒目 C.上书“第一泉”三个红色大字,十分醒目的字是行书 D.三个红色大字“第一泉”写在上面,十分醒目的字是行书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款款而来 聚精会神 顶礼膜拜 神魂颠倒 B.款款而来 心无旁骛 五体投地 魂牵梦萦 C.疾驰而来 聚精会神 五体投地 神魂颠倒 D.疾驰而来 心无旁骛 顶礼膜拜 魂牵梦萦 20.下面是雅安 XX 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 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5 分)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雅安 XX 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 现奉上作品《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张晓 2018 年 2 月 11 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6 分) 那“笔”,是太史公的如椽笔,君不见,他正襟危坐,用毕生的心血书写了“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那“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不见,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水”,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不见,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 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 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 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高效仿真模拟练(二) 1.C 原文是“‘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 下’”。 2.C “揭示该制度的成因”“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错误。 3.B “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错,原文说“昏戾 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专制制度恶性膨胀,小人窃柄,邪佞得进,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 挟私报怨,排斥异己,巧为罗织,坏纲乱政,将贬谪变为倾轧的利器”。 4.B B 项,“表现了其居民觉悟低下”分析有误。 5.示例:①交代了老八杂的来历、位置和特点。②为下文故事设定了环境背景。③为 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酌情给分) 6.①中国的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取得巨大进步,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②城市化过 程中充斥着各种利益间的矛盾。③城市棚户区改造困难重重,开发商过度逐利。(酌情给分) 7.A “一直在增长”错误,1970 年、1975 年城镇化率和 1965 年相比下降。 8.A B.“城镇化”这一概念不是辜胜阻创造的,辜胜阻只是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 的概念。C.“却没有提到‘城市化’”于文无据。D.“预见”错误,应是出现了违背城镇化 规律的现象。 9.①依法执政,通过立法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②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对新型城镇 化的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③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④以人为核心, 解决好人的问题。 10.B 据句意即可。 11.B 腊祭在农历十二月举行。 12.C 在郊外建房时间在前,卖掉宅院在后;“只在……”说法有误,原文“恒与学 徒游处其内”中的“恒”是“经常”的意思。 13.(1)但是他随情任性,不拘小节,当时没有人了解他,只有刘献和汝南周颙深深器 重他,认为他是奇才。 (2)高祖又下命令赐给何胤白衣尚书的封号,领取尚书俸禄,何胤坚决拒绝。高祖又命 令从山阴库中每月供给何胤五万钱,何胤又不肯接受。 参考译文: 何胤,字子季。八岁的时候,他为父母亲守丧,像成人一样因哀痛而毁伤了身体。长大 成人之后,他爱好学习。拜沛国刘献为师,学习《易》及《礼记》《毛诗》;又进钟山定林寺 学习佛经。这些东西他都学得精通。但是他随情任性,不拘小节,当时没有人了解他,只有 刘献和汝南周颙深深器重他,认为他是奇才。何胤初仕任齐秘书郎,迁任太子舍人。出京任 建安太守,他施政讲究恩德信义,百姓不忍心欺骗他。每逢伏日腊日,何胤都把关押的囚犯 放回家,这些囚犯也都如期返回。何胤入京任尚书三公郎,还未受任,又迁任司徒主簿。何 胤注解《易》,又解说《礼记》,解说的文句就写在原书书卷的背面,因此称为《礼记隐义》。 永明十年,何胤迁任侍中,领步兵校尉,转为国子祭酒。郁林王继位为帝,何胤因为是皇后 的亲族,所以很受亲宠优待。又积功迁任左民尚书。何胤虽然富贵显赫,但他却常有辞官退 隐之心。建武初年,他已在郊外建了座房子,称之为小山,他常常和士林友人在建造的房子 里栖游。到这时,何胤就卖掉了自己的宅院,想归隐东山。还没开始筹办,何胤就听说谢朏 被免去吴兴郡太守之职后并不回京,他担心谢朏抢先隐居东山,于是就上表辞职,不等朝廷 回复就擅自离京。明帝十分生气,命御史中丞袁昂上表启奏收捕何胤,不久,又下诏准许辞 职。何胤认为会稽的山灵妙神奇,就去那儿游览,住在若邪山云门寺。永元年间,朝廷征召 他为太常、太子詹事,都不赴任。高祖藩王府建立,选拔何胤任军谋祭酒。何胤不肯到王府 任职。高祖登上帝位,下诏任命何胤为特进、右光禄大夫,他也不去就职。高祖又下命令赐 给何胤白衣尚书的封号,领取尚书俸禄,何胤坚决拒绝。高祖又命令从山阴库中每月供给何 胤五万钱,何胤又不肯接受。高祖于是派何子朗、孔寿等六人到东山何胤处去学习。太守衡 阳王萧元简对何胤十分尊崇,以礼相待,每月都常常驾车去何胤家,和他整天谈论。何胤因 为若邪山地势狭隘,容不下学生,于是迁往秦望山。何胤家几代人寿命都不长,只有他祖父 何尚之活到七十二岁。何胤年纪到了七十二岁时,就离开秦望山,迁移到吴,他作了一首《别 山诗》,言辞十分凄怆哀伤。到吴之后,何胤在虎丘西寺讲论经学,学生们又都跟随他学习, 东部地方长官往来途中经过吴,个个都要到寺中听何胤讲经。中大通三年,何胤去世,死时 八十六岁。 14.A 开头从家里生活写起,作者不说自己年迈、盼望与老友相聚,而是以侧写正, 委婉曲致。 15.示例一:“杏花春雨江南”,全是明艳的名词,组合在一起,有声有色,俨然一幅 湿漉漉的江南水墨图画。明明软媚入骨,却坦易明亮,可以长长久久地令人心动。 示例二:“杏花春雨江南”,通过这六个字,仿佛看到: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 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未加任何形容词,以白描笔法写成,把江南春色描绘得淋 漓尽致,可谓妙笔天成。 16.(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7.C 两处错误:“不经意间突兀地”语义重复;“水汪汪的一只”语序不当。 18.A 联系上下文。 19.D 疾驰而来:快速地向一个目标奔驰而来。款款而来:慢慢地走;舒缓地步行走 来。心无旁骛:形容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心中没有另外的杂念。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地看。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顶礼膜拜:形容对人 崇拜崇敬到了极点。五体投地:比喻佩服到了极点。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情切。神魂颠倒: 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人、物或事入迷着魔。 20.(1)“妹仔”改为“女生” (2)“你刊”改为“贵刊” (3)“作品”改为“拙作”或“拙笔” (4)“拜读”改为“指正” (5)“务必”改为“能”或“能够” 21.(示例)曹孟德的碣石山,居高临下,指点江山,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苏东坡的 西湖水,泛舟湖中,看西子湖晴光潋滟,淡妆浓抹总相宜。 22.【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中谈论的内容是对“英雄”的看法,审读材 料时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 只有偶像的年代”两种说法即两种观点;“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 触和思考?限定作文谈论的对象是“当今时代的英雄”不是古代的英雄,不是历史上的英 雄,不是泛泛而谈英雄。由此可以立意为:在时代的洪流中追寻英雄的价值与情怀,反思现 实中对英雄的态度,在新时代传承英雄精神;时代的英雄精神不应该由所谓的偶像明星来担 当,主流价值观始终要回归到为国家社会时代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行文中注意先明确自己 的观点,然后论述,如选择第一种立意,可以分析当代英雄的特质、内涵到底是什么?和平 年代我们该怎样对待英雄?新时代怎样继续传承和发扬英雄精神、英雄情怀?可针对现实中 的现象进行反思,如:偶像在聚光灯下接受万人崇拜,英雄却在民间默默无闻,时代发展不 应该让英雄被遗忘,我们应该把崇拜的目光投到身边的英雄身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