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2020.06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兰亭集序》) (2)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_________,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3)杜甫的《登楼》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此地有崇山峻岭 (2). 王羲之 (3). 望故乡渺邈 (4). 锦江春 色来 (5). 浮云变古今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文学常识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 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 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 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崇”“羲”“渺邈”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 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 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 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诗句表现出了一年中不同的时节,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以下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④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算子·咏梅》) A. ①③②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②①③ D. ②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 2 - 比如本题要求理解诗句内容,根据表现的时节顺序进行排列;然后翻译诗句,结合标题、意 象或关键词语等提示信息明确其所表现的时节;最后根据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①句大意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 丝带。根据意象特征可知,诗中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所以时节是早春。 ②句大意是: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每一片荷叶都挺 出水面。通过“清圆的荷叶”这一意象,可知所写时节为夏季。 ③句大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 枝。根据“春”“飞花”“寒食”等内容可知所写时令为暮春。 ④句大意是: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结合意象“梅” 及报春的内容可知,所写时令为冬末。 故选 A。 3.按要求选择。 (2)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的空白处,使语义最通畅的一组关联词是( ) 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 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 引起小 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 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 遇。 ,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 实需要一点“禅机”。 A. 所以 因为 因而 B. 因此 虽然 因而 C. 但是 因为 并且 D. 但是 尽管 并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选项所给出的关联词 语的类型及作用;然后回归原文,分析题干所涉及的语句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最后将选定 的关联词语放到句中进行确认。本题是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要求选择“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 的空白处,使语义最通畅的一组关联词”。 第一处,所以:表示因果关系,一般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因此:因为这个,连接词,表示 事情的结果。但是:用在后半句,表示转折的语气,可是。横线前后语句分别说的是“文学 - 3 - 创作”“小小说的作者”怎样,话题转换,所以应选“但是”。 第二处,因为: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虽然:连词,用在上半句, 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尽管:表示不 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老是、总是;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转折。“小小说的 作者更需要有‘慧眼’”的原因是“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 事”,所以此处选“因为”。 第三处,因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并且:用于连接并列的动词 或形容词等,表示几个动作同时进行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用在复句后一个分句里,表示更 进一层的意思。根据语境分析,横线后内容是前面内容的进一层表述,所以应选“并且”。 故选 C。 二、阅读 70 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重返“孤独的个人” 谢有顺 ①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贾平凹的《秦腔》位列榜首。关于《秦腔》的争议,多集中 在故事好不好看这个问题上。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小说的叙事革命是文学的主潮,讲一 个什么样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讲故事。但十几年后,当《秦腔》面世,小说好不 好读,再一次成了尖锐的问题被提出来,这种阅读趣味的变化,透出的是怎样一种文学转型。 ②米兰·昆德拉在论到卡夫卡的小说时说道,要理解卡夫卡的小说,只有一种方法,就 是“像读小说那样地读它们”。 ③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叙事是不同的,叙事才 更接近小说的本质。正如托马斯·曼所说,小说家既要通晓现实,也要通晓魔力。故事所描 述的是一种现实,而叙事则是一种语言的魔力。小说写作不仅是再现经验、讲述故事,它还 是一种形式的建构、语言的创造。写作也不是简单的“讲故事”了,只有建构起自己的叙事 方式的作家,才称得上是有创造性的作家。可是,这个共识被文学界悄悄地遗忘。更多的人, 只是躺在现成的叙事成果里享受别人的探索所留下的碎片,或者回到传统的叙事道路上来; 故事在重获小说核心地位的同时,叙事革命也面临着停顿。 ④这种停顿,表明艺术惰性在生长,写作和阅读耐心在日渐丧失。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 的故事,成了多数作家潜在的写作愿望。然而,文学一旦丧失了语言冒险的乐趣,只单纯地 - 4 - 去满足读者对趣味的追逐,它还是真正的文学吗?说到底,文学的独特价值,许多时候正是 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这样往往能开辟出一条回归文学自性的道路。可是,在 这样一个喧嚣、躁动的时代,有谁愿意去做那些寂寞的叙事探索? ⑤短篇小说艺术在近年的荒芜,或许可以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一个旁证。以前的作家, 常常将一个长篇的材料写成短篇,现在却恰恰相反。长篇小说盛行,短篇小说则已退到文学 的边缘。长篇小说的主题词是故事和冲突,读者对长篇的毛病是容易原谅的。篇幅长了,漏 洞难免会有,但只要故事精彩,就能让人记住。对短篇,要求就要严格得多。作家叶灵风说, 现代的短篇小说“已经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故事”,写短篇就是要“抓住人生的一个断片,爽 快的一刀切下去,将所要显示的清晰地显示出来,不含糊,也不容读者有呼吸的余裕”。要 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没有生活的丰盈积累,没有在叙事上的用心经营,再好的断片,一 些作家也是切割不好的。因此,在这个长篇小说备受推崇的时代,中短篇其实更能见出一个 作家的叙事功底和写作耐心。 ⑥如今,翻开杂志等出版物,举目所见,艺术、叙事、人性和精神的难度逐渐消失,读 者也慢慢习惯了在阅读中享受一种庸常的快乐……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英国文学批 评家迈克尔·伍德才有了这样的论断:“小说正在面临危机,而故事开始得到解放。”很多 人都会感到奇怪,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就是讲故事么,为何要将小说与故事对立起来?按照德 国哲学家本雅明的说法,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而故事的来源则是生活在社群中、有 着可以传递经验的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远离的恰恰是“孤独的个人”。可见 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小说。但在这个崇尚经验、热衷传递经验的当代社会,故事正日渐取代小 说的地位。 ⑦那些善于以私人经验为主要故事内容的人,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故事获得解 放,经验正在扩张,由此所建构起来的消费景观,也就成了文学的主流。在这一片故事的喧 嚣之中,容易让人产生小说正在走向繁荣的幻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国内出版的长篇小说 多达近千部,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就更是不计其数了,难道这还不足以让我们得出小说正在走 向复兴的结论?然而,在故事复兴的过程中,崛起的只是那些可以传递的经验,相反,小说 所需要的“孤独的个人”却正在消失。故事的核心是经验的表达,它所面对的更多是公共趣 味,响应的更多是消费和市场需求的召唤,在经验的形态上,它也是解密的,自我展示的, 并无私人的秘密可言——没有秘密,就决不会有“孤独的个人”,没有“孤独的个人”,就 不会有真正的小说。 ⑧人既然是“叙事动物”,就会有多种叙事冲动,当小说日益变成一种经验的私语和故 - 5 - 事的奴隶,也许必须重申,文学还是一种精神创造,一张叙事地图,一种非功利的审美幻象, 一个语言的乌托邦。 (选自《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有删改) 4. 联系上下文,第⑥段加点词语“孤独的个人”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的小说家。 5.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使读者享受到故事带来的阅读乐趣,小说家就要构建自己的叙事方式。 B. 透过人生的一个断片清晰地显示作家的写作意图,就要在叙事上用心经营。 C. 现成的叙事成果以及传统的叙述模式,也在不断地助长着作家的艺术惰性。 D. 喧嚣时代下人们更易追求单一阅读故事所带来的庸常快乐,缺少深度思考。 7. 依据文意,不能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 若只是单纯追求故事的有趣和好看,那么小说写作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 B. 放弃对叙事的探索,把吸引力奉为旨归,就会引起短篇小说创作的危机。 C. 短篇小说创作要有丰盈的生活积累,断片切割不好,反而缺乏文学价值。 D. 时代建构的消费观会影响文学主流,小说被故事取代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8. 纵观全文,作者将“讲故事”作为“小说叙事”的对立面进行批驳,你认为作者的驳斥是 否有说服力,简述理由。 【答案】4. 注重传递私人秘密,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或“不迎合公共趣味、不响应消费 和市场召唤”) 5. 揭示出当下人们读小说的误区,证明要真正读懂卡夫卡小说的本质应该是读他的叙事,而 不是看他的故事。引出下文当代读者误把小说当成故事来读的现象(或“引出下文对小说的 本质是叙事而不是讲故事的进一步论证”) 6. A 7. D 8. 答案示例一 有说服力。本文中“讲故事”其旨归是经验和社群,它更多是面对公共趣味,响应消费和市 场需求的召唤(对“讲故事”的理解);而“小说叙事”是指形式的建构和语言的创造,作者 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叙事方式(或“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返归个人独有的私人经验”) (对“小说叙事”的理解)。本文首先从指出当今社会读者更关注小说中的具体故事精彩与否 这一现象入手进行批驳,提出自己的观点“小说叙事”不同于“讲故事”,接着分别从两者 本质的区别、中短篇小说的特征、当今社会对于小说和故事的误解与错误需求等不同角度进 - 6 - 一步将两者进行比较和论证,最终得出小说叙事不同于讲故事,不能成为经验的私语和故事 的奴隶,要重返孤独的个人。 答案示例二(不认同,根据文意指出不充分之处并加以阐释): 说服力不够的角度举隅: (1)本文中的“故事”是一个狭义的概念,特指面对公共趣味,响应消费和市场需求的召唤, 崇尚经验、传递经验的故事,并不涵盖所有文学意义上的“故事”内涵,不能形成直接的对 立。 (2)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实也是“讲故事”,所以不可以构成直接的对立。(可能有其他 的角度,可以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补充)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 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 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本文选自《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论述的重点是有关小说“叙事”的问题。第⑥段说,“小 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说明“孤独的个人”是小说的创作者,即小说家。第③段说,“只 有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的作家,才称得上是有创造性的作家”,从中我们知道“孤独的个 人”能够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在如何“叙事”的问题上,第⑦段首先否定了“那些善于 以私人经验为主要故事内容的人”,原因是它“是解密的,自我展示的,并无私人的秘密可 言”;并在第⑦段段尾指出“没有秘密,就决不会有‘孤独的个人’,没有‘孤独的个人’, 就不会有真正的小说”,由此可见“孤独的个人”能够传递私人秘密。对以上内容进行概括, 可以知道第⑥段加点词语“孤独的个人”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注重传递私人秘密,建构起自己 的叙事方式的小说家。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 面要,依据文章整体大意和上下文,分析出句子的含义。结构方面,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 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一般放在 开端是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放在中间是承上启下,放到结尾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理解“像读小说那样地读它们”这个句子的含义,可以结合第③段的内容来看。第③段紧接 - 7 - 着画线句子说“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这就揭示出当下人们读小 说的误区;第③段又说,“故事与叙事是不同的,叙事才更接近小说的本质”,由这句话可 以知道人们读卡夫卡的小说是在读他的故事,没有真正像读小说那样读他的叙事。从作用上 看,画线句子放在第②段,是为了引出下面对小说叙事的议论,批评当代读者误把小说当成 故事来读的现象。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 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A 项,作者小说家构建自己的叙事方式,是为了创作出好的作品,而非“为了使读者享受到故 事带来的阅读乐趣”;文中也说“只单纯地去满足读者对趣味的追逐,它还是真正的文学 吗”,由此可知“为了使读者享受到故事带来的阅读乐趣”说法错误。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和分析、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需要把握文章大意,明确文 章观点,准确把握原文信息,然后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 文,筛选答案。 D 项,时代建构的消费观也许会影响文学主流,但是“小说被故事取代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的 推断却不会成立,因为人是“叙事动物”,文学依然“还是一种精神创造,一张叙事地图, 一种非功利的审美幻象”。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 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 作答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首先对问题进行回答:作者将“讲故事”作为“小 说叙事”的对立面进行批驳,非常具有说服力。第二步,分清什么是“讲故事”,什么“小 说叙事”。依据第④段“只单纯地去满足读者对趣味的追逐”和第⑥段“而故事的来源则是 生活在社群中、有着可以传递经验的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以及第⑦段“故事 的核心是经验的表达,它所面对的更多是公共趣味,响应的更多是消费和市场需求的召唤”, 可知“讲故事”其旨归是经验和社群,它更多是面对公共趣味,响应消费和市场需求的召唤; - 8 - 而依据第③段“只有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的作家,才称得上是有创造性的作家”,可知“小 说叙事”是指形式的建构和语言的创造,作者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叙事方式。明确两种概念后, 第三步,分析作者在本文的论证思路和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本文首先由贾平凹的《秦 腔》获奖惹争议的事实,指出当今社会读者更关注小说中的具体故事精彩与否这一现象,并 进行批驳,提出“小说叙事”不同于“讲故事”的观点,然后分别从两者本质的区别、中短 篇小说的特征、当今社会对于小说和故事的误解与错误需求等不同角度进一步将两者进行比 较和论证,最终得出小说叙事不同于讲故事,不能成为经验的私语和故事的奴隶,要重返孤 独的个人。考生也可依据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来证明,文学是一种精神创造,一张叙事地图, 一种非功利的审美,而非迎合大众和市场的趣味故事。当然,考生也可论证说服力不够,毕 竟“故事”被很多人喜爱,它能够响应消费和市场需求的召唤,崇尚经验、传递经验,它也 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这一点和“小说叙事”的目的是一样的,因为小说的主要任务 之一其实也是“讲故事”,所以不可以构成直接的对立。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 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木瓜河的向日葵 ①老木头在黑板前唾沫横飞,我看着窗外的木瓜河发呆。这节课本来不是老木头的,教 美术的金老头请了长病假,美术课被几门主课瓜分了。 ②我发了一会呆,翻出一本卷边的《圣斗士星矢》,放在课桌里偷偷看。我参加数学竞赛, 提前自学了初中数学,看闲书并不太影响成绩。换作别的老师,也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老木头不能忍。老木头每没收一次我的书,我就拿一道省决赛级别的竞赛题去请教老木头。 老木头拿着题,抓耳挠腮,一筹莫展。两节课后,我再去办公室找老木头,可怜的老木头还 在伏案解题。我装作灵机一动抢过题,写出解题步骤,然后歪着头大声问老木头:穆老师, 您看这样解答对不对呢?老木头只好说,对,对。别的老师都朝这边看过来。几次以后,老 木头就不管我了。 ③这天,老木头走进教室,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的女老师。老木头介绍说,这是霍老师, - 9 - 美院高材生,以后教你们画画。稀稀落落的掌声中,霍老师走上讲台,鞠一躬,捋了头发, 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什么高材生,就是喜欢画画,很高兴认识大家。说完又鞠了一躬。霍 老师个子不高,短头发,有点害羞,样子有点像当时的体操运动员霍尔金娜。后来我们知道, 霍尔金娜当时还没毕业,是来我们中学实习的。 ④小镇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当老师,他们更愿意去乡镇机关,或者进合资企业,哪怕是开 个小饭店或者杂货铺,也比当老师赚得多。八十年代初,一批上海知青落户小镇,其中有不 少中小学教师。等我毕业后,赶上东北国企改革,校长每年去沈阳、长春招聘,能招到不少 重点中学的师资。 ⑤这是后话。 ⑥从前的美术课,老金头上来讲几句,黑板上画个示范,就由着我们各自瞎画。他拉过 一把藤椅,喝茶看报纸,耗到下课铃响,拉倒。霍尔金娜不一样,她讲古希腊和文艺复兴, 讲古典与印象派之争,讲藏经洞和敦煌壁画,虽然我们都听不太懂。我们纪律也不大好,有 时霍尔金娜忍不住训斥几句,自己先脸红了。霍尔金娜喜欢梵高,她曾用一整节课,给我们 讲《星夜》《向日葵》和《麦田里的乌鸦》她引用梵高的话:爱是一种积极的东西,它如此的 纯真,如此的强烈,以致要让人收回他的感情,就像杀死自己一样不可能。霍尔金娜定在那 里,嘴唇颤动,说不出话来许久,她用哽咽的声音说,可能的。 ⑦霍尔金娜上课时,我就趴在桌上画圣斗士和七龙珠,一抬头,霍尔金娜就站在课桌前。 周围一片嗤嗤的笑。我有点尴尬。霍尔金娜拿起我的稿纸,看了看说,画得不错,构图准确, 线条也有力气。停顿了一下,又说,就是阴影没打好,立体感不够。她把画还给我,微笑地 说,请继续画下去吧。 ⑧车匪杵我一肘,说,不会吧,你的脸红了。 ⑨我说,滚。 ⑩即使是车匪也没办法否认,霍尔金娜很好看也许不仅仅是好看,还带着某种陌生的来 自大学草坪的气息。慢慢地,她的课堂纪律好起来,村里因和街上因,一起仰头听讲,眼睛 里有罗纳河上的星光。霍尔金娜说,素描只有三种颜色,黑色是阴影,白色是阳光,灰色是 过渡。我想,一个小孩子,决不会平白无故变成大人,他也需要过渡。他会经过一条河,或 者一道沟,走过去,就成了大人。过不去的,就扑通一声,掉进了河里。霍尔金娜是一座桥 吗,还是一条船?也许有一天,我会像她那样,活成一个不那么讨厌的成年人。 ⑪霍尔金娜说,等实习期满,如果校方满意,她就可以留下来,成为正式老师。我们都 觉得,霍老师课上得那么好,又没有竞争对手,留下是铁板钉钉的事情。所以当那一天,她 - 10 - 告诉我们,这是她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时,我们都懵了。霍尔金娜红着眼眶,几乎讲不下 去。一个女生哇地一下哭了。 ⑫第二天,学校橱窗外贴出一幅素描,是梵高的向日葵。线条粗犷,阴影对比强烈,倔 强的干枯的花朵,在黑白灰的世界里无声地燃烧。花瓶下有一行字—霍××老师留下! ⑬再往下,是我们全班的签名。 ⑭中午再去看,画已经被撕下。 ⑮我去找老木头交作业,正好碰见霍尔金娜从办公室出来。她把我拉到一边,轻声问, 是不是你画的? ⑯我低头看脚尖,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不想让老师走。 ⑰她把手放在我的肩上,叹口气,说,你这样,让老师很为难…… ⑱有校领导叫她,小霍,来,我们再谈一谈。 ⑲毕业后,我回学校看老木头,不知怎么说起了霍尔金娜。我发牢骚说,学校为啥把这 么受欢迎的老师赶走,想不明白。 ⑳老木头说,这你就冤枉学校了,是霍老师自己要走的。学校是想留霍老师,但霍老师 后来又有机会到县一中了。你想嘛,能去县城,谁会不去?人往高处走。 9. 文章第⑤段可否删去,为什么? 10. 请赏析第⑩段中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11. “老木头”这一人物形象在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12. 赏析本文标题“木瓜河的向日葵”。 【答案】9. 不可以删去。“这是后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只写出承上启下不得分),“这”指代的是上文第 4 段交代的小镇老师的情况——当时作者 生活的小镇教师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意当老师的现状。揭示了学校师资缺乏,老师普遍教 学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后话”暗示第 4 段的交代在对后面情节的发展会有重要作用,为文 末霍老师选择离开小镇到县一中做老师(文末我得知霍老师自己离开的失落)埋下伏笔。如 果删去,段落之间衔接不够紧凑。 可以删去。第 5 段在文中看似能起到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的作用。但是,不难看 出第 4 段是一段插叙,交代了小镇老师的情况——当时作者生活的小镇教师收入不高,年轻 人不愿意当老师的现状。揭示了学校师资缺乏,老师普遍教学水平不高的原因。删去第 5 段, 第 4 段与后文看似衔接不够紧密,但文末揭示了霍老师最终选择离开的原因,便不难看出第 4 - 11 - 段是一处重要伏笔。故删去更好,能够留给读者更多的悬念。 10. 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思想)要经历的成长的过程,(比如:青春期的叛 逆)比作成“河”和“沟”,把霍老师的教育比作成“桥”和“船”,(注:只答出比喻,没 有具体分析,不得分)体现了霍老师对“我”成长的引领作用之大,表达了“我”对霍老师 的爱戴/感激之情。 11. “老木头”是那个时代的老一辈教师的代表——教学水平一般、思想刻板、与学生有代 沟。“老木头”是作者学生时代的教师的典型形象。与霍老师形成对比,突出霍老师作为一 个年轻的受过大学教育的老师身上的青春、平等、民主、博学等特点。“老木头”是文章的 线索人物,从霍老师来我们学校到离开到最后离开原因的揭晓等情节,都是由“老木头”串 联起来的。 12. 标题化用“梵高的向日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写作对象—— 霍老师,因为梵高的《向日葵》是她带着“我”了解的,在我们心中,她就是“木瓜河的向 日葵”。梵高的“向日葵”,展示着一种倔强生长的生命张力,作者用“向日葵”来比喻霍 老师,表达对霍老师的赞美,意喻霍老师作为一位美术老师对我们艺术和美的启蒙,教给我 们向阳而生的积极人生态度。 【解析】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 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 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 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本题先确定可不可 以删去,再阐述理由。比如不可以删去。“这是后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 结构完整严谨。(只写出承上启下不得分),“这”指代的是上文第 4 段,“小镇的年轻人不 太喜欢当老师,他们更愿意去乡镇机关,或者进合资企业,哪怕是开个小饭店或者杂货铺, 也比当老师赚得多。八十年代初,一批上海知青落户小镇,其中有不少中小学教师。等我毕 业后,赶上东北国企改革,校长每年去沈阳、长春招聘,能招到不少重点中学的师资”,即 交代的小镇老师的情况——当时作者生活的小镇教师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意当老师的现状。 揭示了学校师资缺乏,老师普遍教学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后话”暗示第 4 段的交代在对后 面情节的发展会有重要作用,“老木头说,这你就冤枉学校了,是霍老师自己要走的。学校 - 12 - 是想留霍老师,但霍老师后来又有机会到县一中了。你想嘛,能去县城,谁会不去?人往高 处走”,即为文末霍老师选择离开小镇到县一中做老师(文末我得知霍老师自己离开的失落) 埋下伏笔。如果删去,段落之间衔接不够紧凑。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 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 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我想,一个小孩子,决不会平白无故变成大人,他也需要过渡。他会经过一条河,或者一 道沟,走过去,就成了大人。过不去的,就扑通一声,掉进了河里。霍尔金娜是一座桥吗, 还是一条船”,修辞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人生路上思想要经历的成长的过程,比作成“河” 和“沟”;把霍老师的教育比作成“桥”和“船”,体现了霍老师对“我”成长的引领作用 之大,表达了“我”对霍老师的感激之情。霍老师对我审美的引导,对我年少心灵的滋润都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每个少年都要经历成长,只是有的少年遇到了引渡人,有的少年 成长路上是空白。庆幸的是我遇到了霍老师。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 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 展。“老木头在黑板前唾沫横飞,我看着窗外的木瓜河发呆”“ 老木头拿着题,抓耳挠腮, 一筹莫展。两节课后,我再去办公室找老木头,可怜的老木头还在伏案解题。我装作灵机一 动抢过题,写出解题步骤,然后歪着头大声问老木头:穆老师,您看这样解答对不对呢?老 木头只好说,对,对。别的老师都朝这边看过来。几次以后,老木头就不管我了”,可知“老 木头”是那个时代的老一辈教师的代表——教学水平一般、思想刻板、与学生有代沟。“霍 老师个子不高,短头发,有点害羞,样子有点像当时的体操运动员霍尔金娜”“ 霍尔金娜不 一样,她讲古希腊和文艺复兴,讲古典与印象派之争,讲藏经洞和敦煌壁画,虽然我们都听 不太懂”,可知“老木头”是作者学生时代的教师的典型形象。与霍老师形成对比,突出霍 老师作为一个年轻的受过大学教育的老师身上的青春、平等、民主、博学等特点。“这天, 老木头走进教室,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的女老师。老木头介绍说,这是霍老师,美院高材生, 以后教你们画画”“老木头说,这你就冤枉学校了,是霍老师自己要走的。学校是想留霍老 师,但霍老师后来又有机会到县一中了。你想嘛,能去县城,谁会不去?人往高处走”,可 - 13 - 知“老木头”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从霍老师来我们学校到离开到最后离开原因的揭晓等情节, 都是由“老木头”串联起来的。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 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 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 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 本题可据此回答。标题“木瓜河的向日葵”化用“梵高的向日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霍 尔金娜喜欢梵高,她曾用一整节课,给我们讲《星夜》《向日葵》和《麦田里的乌鸦》她引用 梵高的话:爱是一种积极的东西,它如此的纯真,如此的强烈,以致要让人收回他的感情, 就像杀死自己一样不可能”,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写作对象——霍老师,因为梵高的《向 日葵》是她带着“我”了解的,在我们心中,她就是“木瓜河的向日葵”。“第二天,学校 橱窗外贴出一幅素描,是梵高的向日葵。线条粗犷,阴影对比强烈,倔强的干枯的花朵,在 黑白灰的世界里无声地燃烧。花瓶下有一行字—霍××老师留下”,梵高的“向日葵”,展 示着一种倔强生长的生命张力,作者用“向日葵”来比喻霍老师,表达对霍老师的赞美,意 喻霍老师作为一位美术老师对我们艺术和美的启蒙,教给我们向阳而生的积极人生态度。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 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 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 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 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 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 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 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各题。 题遗山诗 [清]赵翼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 14 -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注】①遗山:即元代诗人元好问,号遗山,有《山诗》元好问曾仕金朝,金灭亡后,元好 问被囚数年。晚年回故乡,隐居不仕,致力于金朝史料的辑存。②楚弓:典出《孔子家语》, “失楚弓”指丢失宝贵之物,此处“楚弓”喻指金代文献。 13. 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二两句塑造了元好问历经国破家亡之后,放弃创作、孤苦伶仃的悲苦形象。 B. 五六两句借想象金亡后的秋风萧瑟、树木凋零、宫殿凄凉,来抒发黍离之悲。 C. 七八两句为人称道,与“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 全诗对元好问坎坷的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更对其诗词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4. 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A. 激越高亢 B. 深沉蕴藉 C. 哀婉悱恻 D. 悲壮慷慨 15. 赵翼在其诗论名著《瓯北诗话》中曾阐述自己对于“诗中用典”的看法:“诗写性情, 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无 典故驱驾,便似单薄”。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颔联的妙处。 【答案】13. A 14. B 15. 赵翼认为诗中用典是为了性情的抒发和思想感情的表达,倘若没有典故的使用,诗意会 略显单薄浅显。本诗第三句中运用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反用其意,写出元好问虽吃 元朝食物,未如伯夷叔齐之饿死,但却始终未仕元朝,表现其高洁之志第四句运用“失楚弓” 的典故,这一典故常用来形容丢失珍视之物,此处借典故巧妙地把“楚弓”与忠节联系起来, 写出国破家亡时元好问对金朝珍贵历史资料的珍视,形象地表现了元好问的忠贞爱国。因而, 两处典故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元好问忠贞高洁之志的赞赏,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 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放弃创作”错误,首联意思是元好问集两朝文献于一身。注释“致力于金朝史料的辑 存”可知放弃创作不对。金亡于哀宗天兴二年(1233),元好问已四十馀岁,此后近三十年, - 15 - 致力于搜集整理金代文献,编有《壬辰杂编》、《中州集》,并作有大量诗文,为一代文宗。 故选 A。 【14 题详解】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 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B 项,深沉蕴藉:藏在其内,隐藏而不外露,指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题遗山 诗》情感隐而不露,风格属于深沉蕴藉。 故选 B。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 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 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用典作用: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 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其中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 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 之效果。“诗写性情,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 意,写我之情。……无典故驱驾,便似单薄”,意思是,诗中用典是为了性情的抒发和思想 感情的表达,倘若没有典故的使用,诗意会略显单薄浅显。即诗中为什么用典和用典的作用。 “无官”句的意思是,元好问在金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入元不仕,无损大节。周粟,不食 周粟,周武王灭商后,殷商贵族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不食周粟,最后饿死。 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诗句反用其意,写出元好问虽吃元朝食物,未 如伯夷叔齐之饿死,但却始终未仕元朝。“有史”句的意思是:元好问担心有金一代文献之 遗亡。失楚弓,据《孔子家语》载:楚共王出游,遗失一良弓,从人要寻找,他说:“楚人 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认为楚共王心胸还不大,说:“人遗之,人得之,何楚 也。”这里以“楚弓”喻金代文献。这一典故常用来形容丢失珍视之物,此处借典故巧妙地 把“楚弓”与忠节联系起来,写出国破家亡时元好问对金朝珍贵历史资料的珍视,形象地表 现了元好问的忠贞爱国。所以两处典故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元好问忠贞高洁之志的 赞赏。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 16 -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四)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①袁粲,字景倩,陈郡阳夏人。父濯,扬州秀才,蚤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孙。 伯叔并当世荣显,而愍孙饥寒不足。母琅邪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躬事绩纺,以供朝夕。 愍孙少好学,有清才,蚤以操立志行见知。初为扬州从事,及世祖即位,除侍中。孝建七年, 皇太子冠,上临,宴东宫,愍孙劝颜师伯酒;师伯不饮,愍孙因相裁辱。师伯见宠于上,上 怒,出为海陵太守。 ②愍孙清整有风操,自遇甚厚,常著《妙德先生传》以自况,曰:“有妙德先生,气志 渊虚,姿神清映,性孝履顺,有舜之遗风。家贫尝仕,非其好也。混其声迹,晦其心用,故 深交或迕,俗察罔识。修道遂志,终无得而称焉。” ③元徽元年,丁母忧,葬竟,摄令亲职,加卫将军,不受。敦逼备至,中使相望,粲终 不受。二年,桂阳王休范为逆,粲扶曳入殿,诏加兵自随,府置佐史。时兵难危急,贼已至 南掖门,诸将意沮,咸莫能奋。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某受先帝顾 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尔曹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于是陈显达等感激出 战,贼即平殄。 ④三年,徙尚书令,进爵为侯,又不受。粲闲默寡言,不肯当事,主书每往谘决或高咏 对之时立一意则众莫能改。宅宇平素,器物取给。饮酒,善吟讽,独酌园庭,以此自适。居 负南郭,时杖策独游,素寡往来,门无杂客。及受遗当权,四方辐凑,闲居高卧,一无所接, 谈客文士,所见不过一两人。 (选自《宋史·传·卷八十九》,有删改)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皇太子冠.( ) (2)晦.其心用(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1)咸莫能奋.( ) A 出力 B.举起 C.振作 D.抵抗 - 17 - (2)居负.南郭( ) A 担负 B.倚靠 C.享有 D.背负 18. 用“/”为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 主书每往谘决或高咏对之时立一意则众莫能改 19. 将第③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尔曹同死社稷! 20. 分析第②段写袁粲“著《妙德先生传》以自况”的作用。 21. 文中③④段多次写袁粲拜官而“不受”,请结合文本,辨析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答案】16. (1)行冠礼;加冠 (2)隐藏 17. (1)C (2)B 18. 主书每往谘决/或高咏对之/时立一意/则众莫能改 19. 敌人已经逼近,但是大家都人心涣散。我蒙受先帝的嘱托,本来是要以死报答的,今天 应该跟你们这些人共同为国家社稷而死。 20. “自况”即自比,袁粲笔下的妙德先生气质深沉潇洒,性格孝顺,有舜帝遗风。此人家 庭贫困曾经出仕,但为官不是他的爱好,所以一直修炼道德、培育志向,终究不能被人称述。 这样的形象与袁粲的身世遭遇、性格秉性如出一辙,用以自比,实是寄托了袁粲淡泊清高、 不落俗套的人生志趣,也显示出其孤芳自赏的性格特点。 21. 第③段中,先是为母守丧,辞官不受;即使“敦逼备至”,坚决“不受”;表现出袁粲 的尊亲至孝。但一旦大敌当前,众人人心涣散之时,他却挺身而出,不仅鼓舞众人抗敌且当 众表明赴死的决心,足见其对权力的淡泊却对国家无比忠诚。第④段仍然写他不接受加官进 爵,并以他日常生活中的简朴、冷清为衬托,进一步凸显其个性中淡泊名利的特点。两段分 别从为国、为人(己)两个不同的侧面塑造了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 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 词的词性来判断。 (1)冠:加冠,行冠礼。句意:皇太子加冠。 (2)晦:隐藏。句意:隐藏他的心志。 - 18 -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 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 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 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1)奋:振作。句意:没有能振作精神的。 故选 C。 (2)负:倚靠。句意:住所靠近南城。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 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句意:主书每次前来咨询决断,有时就高声念诵答对,经常是一旦决定,大家都不能改变。 本题的断句主要抓住动词。“谘”“决”都是动词,共同作句子的谓语,其后断开;“对” 是动词谓语,“之”为其宾语,“之”后断开;“立”为动词谓语,“一意”为其宾语,“则” 用在假设关系句的下句句首,“则”前断开。最后的断句是:主书每往谘决/或高咏对之/时 立一意/则众莫能改。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 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逼,逼近、迫近;众情离沮,人心涣散;顾托,嘱托; 尔曹,你们。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 大意,对文章的内容要有正确的翻译;其次是要把握住传主的行为轨迹,即是说传主在文中 参与了哪些事件,对应题目的问题,大致圈定与之有关的内容,确定答题区域。最后是分析、 整理事件的前因后果,找出与问题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概括、整理。 分析第二段的结构可知,“愍孙清整有风操,自遇甚厚”是中心句,意思是,愍孙清正自守 讲守风度操守,自视甚高。“常著《妙德先生传》以自况”以下各句具体解说妙德先生的气 质、性情、兴趣、爱好。“自况”即自比。由“气志渊虚,姿神清映,性孝履顺,有舜之遗 - 19 - 风”“家贫尝仕,非其好也”“混其声迹,晦其心用”可知妙德先生的特点。写袁粲“著《妙 德先生传》以自况”的作用在于“自况”,即自比,借写妙德先生,寄托袁粲淡泊清高、不 落俗套的人生志趣,也显示出其孤芳自赏的性格特点。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 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多次写袁粲拜官而“不受”是文中的重要情节,也是人物的行为,分析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的作用,就要分析这一情节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品质。“丁母忧,葬竟,摄令亲职,加卫将 军,不受。敦逼备至,中使相望,粲终不受”表现他尊亲至孝的性情;“三年,徙尚书令, 进爵为侯,又不受”表现他淡泊名利的品质。同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时兵难危急,贼 已至南掖门,诸将意沮,咸莫能奋……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表现他国家危难之时能够 挺身而出,忠于国家的形象。还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宅宇平素,器物取给”“居负南郭, 时杖策独游,素寡往来,门无杂客”写他日常生活中的简朴、冷清,衬托他清贫自守的形象。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 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 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 “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 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 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 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 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 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 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袁粲字景倩,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袁濯,是扬州秀才,早死。祖母怜悯袁粲年幼丧父, 为他起名叫愍孙,伯伯叔叔都是当世的显要人物,而愍孙则饥寒贫困,母亲琅琊王氏,是太 尉长史王诞的女儿,亲自纺织,以供度日之需。袁愍孙少年好学,有清妙的才能,早年凭借 节操和志向被人称道。起初作扬州从事,等到世祖即位,担任侍中。孝建七年,皇太子加冠, 皇上来临,设宴于东官,愍孙劝师伯酒;师伯不饮,愍孙于是侮辱他。因为颜师伯被皇上宠爱, (所以)皇上大怒,把他外贬为海陵太守。 - 20 - 愍孙清正自守讲守风度操守,自视甚高,曾经作《妙德先生传》以自比,说:“有一位 妙德先生,志向深远冲淡,容貌神态清旷明亮,性情孝顺,有舜的遗风。家境贫寒曾经出仕 做官,但不是他的爱好。混迹于官场,隐藏他的本心,因此没有深入交心的朋友,也不交接 俗人。修炼道德、培育志向,终究不能被人称述。” 元徽元年,袁粲母亲去世守母丧去职,葬礼完成后,皇帝下诏,诏令他出任新自职,加 封为卫将军,袁粲不接受诏命。朝廷反复催逼,宫中的使者不绝于道,袁粲终究坚辞不受。 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叛乱,袁粲急忙入宫,诏令让他带着兵追随,充任佐史。当时军情色 急,叛军已经攻到了南掖门,军中诸将都神情沮丧,没有能振作精神的。袁粲慷慨凛然地对 各将说:“反贼已经逼近了,各位却灰心丧气。我深受先帝的厚待和嘱托,本想以死相报, 今天就和各位将军一起为社稷而死吧!”就命令左右准备马匹,言语神情悲壮感人。就这样陈 显达等人被他感动激励,奋然出战,乱军就被镇压了。 元徽三年,调任尚书令,爵位晋升为侯,又没有接受。袁粲沉默不爱说话,不愿承担事 情,主书每次前来咨询决断,有时就高声念诵答对,经常是一旦决定,大家都不能改变。他 的住宅很平常,器物只取所需。喜欢饮酒,善于吟咏背诵,独自在花园庭院中饮酒时,以吟 咏自我陶醉。住所靠近南城,经常独自驾车游览,平时很少与人往来,家里没有闲杂的家人。 等到接受遗命掌权时,四方众人聚集在他周围,他仍然安闲地生活,不加以接待,交谈的文 人,所见的也不过一两个人。 (五)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题闲情小品序 【明】华淑 ①夫闲,清福也,上帝之所吝惜, 世俗之所避也。一吝焉而一避焉,所以能闲者绝少。 仕宦能闲,可扑长安马头前数斛红尘;平等人闲,亦可了却樱桃篮内几番好梦盖面上寒暄, 胸中冰炭。忙时有之,闲则无也;忙人有之,闲则无也。昔苏子瞻晚年遇异人呼之曰:“学 士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夫待得梦醒时,已忙却一生矣。名墦利垄,可悲也夫! ②余今年栖友人山居,泉茗为朋,景况不恶。晨推窗,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 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 以至山扉昼扃,而剥啄①每多闲侣;帖括②困人,而几案几多闲编;绣佛长斋,禅心释谛,而 念多闲想,语多闲辞。闲中自计,尝欲挣闲地数武,构闲屋一椽,颜曰“十闲堂”,度此闲 身。而卒以病废,亦以好闲不能致也。 - 21 - ③长夏草庐,随兴抽捡,得古人佳言韵事,复随意摘录,适意而止,聊以伴我闲日,命 曰《闲情》。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然而庄语足以警世,旷语足以空 世,寓言足以玩世,淡言足以醒世。而世无有醒者,必曰此闲书不宜读而已。人之避闲也, 如是哉!然而吾自成..其非经、非史、非子、非集之闲书而已。 【注】①剥啄——象声词,这里指敲门声。②帖括——科举考试文体之名。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以 B. 而 C. 则 D. 盖 23. 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仕宦之人忙而难闲,追名逐利,沾染满身红尘。 B. 平等人为生计奔波,小本买卖,寄托发财好梦。 C. 世俗之人追名逐利,面上热情,胸中各不相容。 D. 苏子瞻晚年方梦醒,忙却一生,名利俱成坟墓。 24. 对第②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喜欢清闲而清闲是难得到的。 B. 喜欢清闲而十闲堂没能建成。 C. 喜欢清闲而做不到真正清闲。 D. 喜欢清闲而没必要建十闲堂。 25. 简析第③段中两处加点词语“自成”的表达效果。 26. 有学者评价本文“情文兼胜”,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形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22. B 23. D 24. A 25. 第一个“自成”,强调了《闲情》这本书的内容与众不同,有一种编成“闲书”的成就 感和满足感;第二个“自成”,强调了世人“避闲”的不可理喻,包含了一种坚定的信念。 26. 本文开篇议论,表达了对名利俱是虚无的体悟,有振聋发聩的效果;通过描写栖宿友人 山居的景况,表达对清闲脱俗生活的热爱,与世俗之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文末叙述自己在闲 居中编纂《闲情》一书的目的在于警醒世人,流露出对世人忙于追名逐利不能自视和反省的 无奈。语言凝练晓畅,整散结合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音律和节奏;铺陈的手法描写栖息友人 山居的景况,有一种超然世外的闲逸。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及 - 22 - 句子成分结构,分析所填词的词性及大意;再根据平时积累的虚词的知识,与选项中所给词 语进行分析比对,作出判断即可。本题要求选择“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 句意是:它是老天爷轻易舍不得给人的,也是世俗人都躲避的东西。“上帝之所吝惜”“世 俗之所避也”陈述对象都是“闲”,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第①段方框处因填连词且 表并列关系。“盖”用在句首,多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则” 作连词,常表示承接,相当于“就”;表假设,相当于“若”、“如果”;表转折,相当于 “却”;表并列时,多用在对举句中,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以”表示并列或递进 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文中是连接两个并列 关系的句子,所以应选“而”。 故选 B。 【23 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文段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 C。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翻译理解文言文语段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理 解准确、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并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 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比对,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出“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 D 项,“苏子瞻晚年方梦醒”说法有误。原文语句是“昔苏子瞻晚年遇异人呼之曰:‘学士昔 日富贵,一场春梦耳’”,大意是:从前,苏轼晚年遇到异人,喊他对他说:“大学士昔日 的富贵,只不过一场春梦罢了”,所以这里不是说的苏轼醒悟了。 故选 D。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并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 大意;然后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 等。本题要求选择“对第②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翻译第②段划线句时注意:“好”,喜欢;“致”,求取、获得。结合前文语境作者想建闲 屋一栋,用来安度闲身,却最终因为生病没有实现。所以此句大意是:也因此证明喜欢清闲 但却很难获得。 故选 A。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词语所在语段,理解词语 - 23 - 的语境义;然后分析词语的表现手法(贬词褒用、运用修辞等),或所写对象的特点;最后结 合内容,体会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③段第一个“自成”的语境,是写作者于长长夏日的草庐生涯中,随意翻阅,从书中获得 一些古人的好言语及有趣的事,又随意摘录,随意而止,用来打发清闲时光,为这些摘录的 东西取名《闲情》。此书并不是经、史、子、集,自成一种闲书。此处“自成”是说《闲情》 一书有独有的内容、风格,字间洋溢着作者的成就感和自豪的心情。第③段第二个“自成” 的语境,是写现实中的人没有清醒的,肯定会说这种闲书是读不得的。人的避“闲”行为就 是这样啊!然而,作者还是弄出了这非经、非史、非子、非集的闲书。此处“自成”,结合 “然而”一词分析,是说自己与“避闲”的世人志趣不同,自己坚持自己的人生志趣,用“自 成”传达出一种坚定。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评价文章的风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题干所给评价 的含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手法等,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评价的 特点的;最后整理概括,组织语言作答。 题干中的“情文兼胜”指文章所表现的情感态度、遣词用句、所用手法都很美妙。从内容主 旨来看,本文分三段,开篇紧扣“闲”字,以议论表明自己的人生体悟和志趣。开门见山、 简洁干脆;然后“今年栖友人山居”的清闲生活;最后写编纂《闲情小品》以警示世人的追 名逐利之心。此文写作者想建“十闲堂”,风清月朗,闲趣萦绕,寂寂度此闲身。其向往闲 散的愿望不可谓不真切了。闲居之余,偏要编纂《闲情小品》,作者以为小品“非经、非史、 非子、非集”,试图以此“警世”“空世”“玩世”“醒世”,可谓沙里淘金,用心良苦。 所以无论是作者的内心追求,还是写作目的,都足见此文情志之美。从遣词用句来看,“夫 闲,清福也”“名墦利垄,可悲也夫”等,可以看出其用语精炼;“忙时有之,闲则无也; 忙人有之,闲则无也”“红雨乱飞,闲花笑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等整 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音韵流畅,错落有致。从手法来看,第二自然段描述“今年栖友人 山居”的情景,采用铺陈的手法,一气呵成,突出其超然、洒脱的心境。结合以上分析分点 作答即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 24 -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闲,是一种清福,它是老天爷轻易舍不得给人的,也是世俗人都躲避的东西。一方舍不 得给而另一方又不想要,所以能闲下来的人绝对极少。达官贵人有权有钱的人能闲吗?虽然 可以拍去身上在官场的车前马后沾惹的许多灰尘(但你没有权势了);平常老百姓能闲?也可 了却整天守着小摊位尽做挣钱的梦(但你没钱吃饭了)。所以人们都是面上热情,胸中各不相 容。忙的时间总有,闲的时间则没有;忙人总有,闲人则没有。从前,苏轼晚年遇到异人, 喊他对他说:“大学士昔日的富贵,只不过一场春梦罢了。”确实等到梦醒时,已经白忙碌 一生了。名和利只不过是坟墓而已,可悲呀! 我今年在朋友那里的山中居住,一直与泉水沏的茶做朋友,过的还算不错。早晨推开窗 户:花瓣像红雨乱飞,那是闲花在笑;绿树像音乐有声,那是闲鸟在啼;烟云随风消逝,那 是闲云在游荡;水草清晰可数,那是闲池平静;风柔帘不动,林空月相印,那是闲庭安静。 以至于山屋的柴门白天关闭,而敲门的多为闲僧侣;科考复习材料困扰人,而这里的几案上 都是与那无关的闲书;在佛像前持斋念佛,而心中多是闲想,嘴上念的多是闲辞。在这闲居 期间私下计划,曾想弄一块闲地,建闲屋一栋,题名“十闲堂”,用来安度闲身。而最终因 为生病没有实现,也证明好闲得不到的。 长长夏日的草庐生涯中,随意翻阅,从书中获得一些古人的好言语及有趣的事,又随意 摘录,随意而止,用来伴我打发闲时光,为这些摘录的东西取名《闲情》。并非经、史、子、 集,自成一种闲书罢了。然而,庄重的文字足以警示世人,虚幻的文字足以让人看空世界, 寓言足以玩弄世界,平淡的文字足以提醒世人。而现实中的人没有清醒的,肯定会说这种闲 书是读不得的。人的避“闲”行为就是这样啊!然而,我还是弄出了这非经、非史、非子、 非集的闲书罢了。 三、写作 70 分 27.有人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此,你有何 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实践出真知 有人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意 思是说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世界,但认识本身并不是目的, - 25 - 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故曰:实践出真知。 正如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是的,要 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须“登高山”“临深溪”。“不登”“不临”是无法了解 “天”“地”的情况的。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人就会丧失实践的能力。理论是 虚的,通过实践,理论才落到实处。只有付诸行动,认真去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才不至于成 为空洞教条的理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说的。可是却偏偏有人喜欢纸上谈兵, 结果害人害己。赵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扩年轻时熟读兵法,善于谈兵,连他父亲也难不倒他。后 来赵王中秦王反间计,让他替廉颇为赵将。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知空谈兵法的人。 他到了长平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全军官兵离心离德,斗志消 沉。他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在长平之战 中,赵括只知根据兵书作战,不知灵活处理,后被秦军射死,部下 40 万人全部被俘。赵国亡 国。 虽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但是由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指导的战争才是胜算大的。像廉颇虽 是赵国老将,理论知识也许不如赵括记诵丰富,但是廉颇有着攻城掠地的丰富战争实践经验, 他带兵打仗所依靠的主要不是从兵书上背的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的积累。而赵括缺少的恰恰是 实践。谈起理论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而实战中却落得大败者大多是像赵括等缺乏斗争实践 的人 反之,那些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往往就会取得很大的 成就。 曾经有一位医生主持了一项十分着名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成功,标志着困扰人类一千余 年曾夺走无数人的生命的病魔---天花被人制服了,而这位医生就是举世闻名的爱德华.琴纳。 他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到乡村进行实践工作,近 20 年的时间里,他一边行医一边经常到奶牛场, 仔细观察奶牛生牛痘,牛痘又怎样感染到人的身上,人感染了牛痘之后又有哪些症状。他先 在动物身上进行接种牛痘,再接种天花,实验成功。尔后又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实验,结果又 是安然无恙。自此,人们终于发现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了。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漫长时间的实践中才能造就成功。在近 20 年的漫长岁月中,琴纳 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研究,实践,坚持不懈,最后终于取得天花接种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 26 - 实验的成功。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也不能因此而轻视理论,导致唯实践主义。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重视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做事。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 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由两个部分组成, 材料和作文要求。此题材料的本意是马克思说旧哲学们脱离社会实践以不同的方式抽象地议 论说明世界,但至多只是空谈和解释世界,而不可能对人的现实世界有丝毫的改变,不可能 给人类带来丝毫的益处。马克思由此使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人的现实世界,坚持从实践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由此引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 动力,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此基础上理解此材料,是说人们只有 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世界,但认识本身并不是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 实践。理论和认识只有来自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而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并发展自己,才能 达到和实现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宗旨。这才是认识问题的关键所在。故此材料具有辩证的 意味。实际上考查学生的思辨的能力。 立意角度参考: 1.理论要靠实践来检验,要理论也要实践。 2.实践有利于创新,实践就是创新之路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少年人勇于实践,长大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才能改变世界。 5.实践,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无限的知识等。 作文结构示例: 标题:“实践出真知”,文字简介,但直接点明主旨。 文章第一段:引材料,理解材料含义,后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实践出真知”。 文章第二段:引用荀子的名言,进一步阐释观点“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亲身参与 社会实践”,文字有思辨意味,有说服力。 文章第三段:紧紧围绕中心,进一步阐释理论与实践间的辩证关系,运用说理的论证方式强 调“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人就会丧失实践的能力。理论是 虚的,通过实践,理论才落到实处。只有付诸行动,认真去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才不至于成 - 27 - 为空洞教条的理论。”文字简洁凝练而不乏说服力。 文章第四段:引用陆游的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出下面的例证。 文章第五、六段:采用正反相结合的例证法,得出结论:“谈起理论头头是道,口若悬河, 而实战中却落得大败者大多是像赵括等缺乏斗争实践的人”。 文章第七段:一句话,独立成段,有承上启下之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 文章第八、九段:举例论证“那些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往 往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文章第十段:总结上文的论述,站在现实的高度,呼吁当代青年“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做事”。文字简明扼要但不乏呼吁性。 作文素材积累: 一、事例: 1.鲁班被茅草上的小细齿割破手指还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鲁班从中得 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 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 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他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 明了。这个故事虽说是传说,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 智慧。 2.毛泽东用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通过实践人们发现无产阶 级才是领导人民取得政权的核心力量;通过实践人们逐渐淘汰了旧的社会工具,使得人类社 会不段向前发展。 3.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 年 6 月的一天,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那天阴云密 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变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根 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地期待 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 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 筝线上的电引入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通过实践,他 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他提出了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 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并在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4.陆游的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 28 - 5.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 家。 二、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1.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林希元(明) 2.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中)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宋) 4.只有实践能克服经验的错误。——巴人(中) 5.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 瞿秋白(中) 6.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宋) 7.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英。托·富勒 8.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波斯) 9.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10.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廖沫沙(中) 11.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鲁迅(中) 12.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中) 13.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萧伯纳(英) 14.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歌德(德) 15.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小塞涅卡 16.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莎士比亚(英) 17.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18.实践决定理论,真正的理论也有着领导行动的功用。——邹韬奋(中) 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 20.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么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 践法则。——费希特 21.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陆游(宋) 22.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颜元(清) 23.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 此演进于无穷。——陶行知(中) - 29 - 24.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中) 2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26.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李光地(清) 27.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 陀思妥耶夫斯基 28.如果你不带偏见地去考虑问题,如果你思考一下这些准则的一般性质,你就可以得出一个 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所有的准则事实上都是实践上的。——布拉德利 29.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沈从文(中) 30.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 制造宇宙。——克罗齐(意) 3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德) 32.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列宁 33.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毛泽东 34.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 吃一吃。——毛泽东(中) 35.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徐特立(中) - 3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