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异构3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异构3套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异构 3 套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出混合算式的过程,理解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 2.能初步学会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列式或者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3.体会“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以及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简单的整数混合运算(两 步),激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第 1 课时 小熊购物(一)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2.会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课件、食物面包、饼干、饮料的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及时间 一、情境引 入(5 分) 出示“小熊购物”课 件。谈话引入:今天, 小熊胖胖和乐乐听 说下午要开联欢会, 就来到商店买些东 西。你们看商店里有 什么?(出示主题 图) 学生根据问题,独 立读图,找到图中 的数学信息。 说出商店里有面包 每个 3 元,饼干每 包 4 元,饮料每瓶 6 元,花生每包 7 元, 糖果每袋 5 元。 二、探究新 知(25 分) 1.建立模型 提出问题:小熊胖胖 要买什么呢?买这 些东西需要多少钱 呢 ? 快 帮 算 算 吧 ! (小组同学交流) (1)怎样列算式? (2)每个算式分别 求的什么问题? (3)如果把这两个 算式合在一起,就可 以列一个综合算式 3 ×4+6 或 6+3×4 2.小组讨论:这两个 算式有乘法又有加 法,先算什么?为什 么? (1)选择算式试算。 (2)探究运算顺序 和书写格式 引 导 学 生 讲 一 看胖胖,读出胖胖 的问题:我要买 4 个面包和 1 瓶饮料。 3×4=12(元) 12+6=18(元)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先算 乘法,得出 4 个面 包多少钱。再算出 和 饮 料 一 共 多 少 钱。 如果先算 4+6 就 是把 4 个加上 6 元, 没有道理;同理如 果先算 6+3 得出 1 个面包和 1 瓶饮料 的价钱,再乘以 4 就求出共买 4 个的 讲思考过程,为什么 先算乘法,后算加 法?结合情境说清 楚。 (3)再次体验运算 的顺序 在 会 书 写 一 个 算式的基础上,选择 另一个算式算一算。 提问:6+3 在情 境图中表示什么意 思? 通 过 与 情 境 图 中的实际问题进行 比较,发现运算顺序 的道理。 (4)交流书写体会 (5)离开具体情境, 掌握混合运算的一 般方法。 (6)总结计算方法。 3.介绍脱式写法 价钱。 在计算乘加、乘 减 混 合 运 算 的 题 时,先算乘法后算 加减法。 脱 式 计 算 时 等 号要对齐,不计算 的部分要照着写下 来。 三、巩固练 习(10 分) 课后练习 1、2 题 1.引 导 学 生 先 读 懂题意,再列式计 算,可以画图帮助理 解。 2.根 据 运 算 顺 序 直接进行计算。 根 据 自 己 画 图 找 到 题 目 中 的 数 据,再根据理解说 一说算式表示的意 思,应该先算哪一 步,再算哪一步。 根 据 理 解 进 行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 分步: 3×4=12(元) 综 合:3×4+6 12+6=18(元) =12+6 =18(元) 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 2 课时 小熊购物(二)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2.会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课件、食物面包、饼干、饮料的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脱式计算。 一、情境引 入(5 分) 出示“小熊购物”课件 情境。 谈话引入:小熊壮壮有 20 元钱,买 3 包饼干应 找回多少元? 学生根据问题,独 立读图,找到图中 的数学信息。 说出商店饼干每包 4 元。 二、探究新 知(25 分) 1.小熊壮壮拿 20 元钱, 买 3 包饼干应找回多少 钱?怎样列算式? (1)引 导 学 生 独 立 思 考 (2)组 织 学 生 全 班 交 流展示。 (3)引 导 学 生 在 小 组 内讨论交流乘加、乘减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理解应用。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作 为答辩人对自己解决问 题的办法接受其他同学 提问。 (1)每一个算式分别解 决什么问题? (2)混合运算的算式先 算什么?再算什么?为 什么?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 发现了什么? 3. (1)你知道这个算式解 决什么问题吗? 独立思考,要 解决壮壮购物找钱 的问题,必须收集 那些有用的数学信 息?尝试画图表示 数量关系,借助直 观图解决问题。 在 一 个 算 式 中,有加减法,又 有乘除法时,要先 算 乘 法 后 算 加 减 法。 思考我们是如何学 习和理解混合运算 的实际问题的?结 合实例说一说为什 么先算乘法后算加 7×3+5 30-4×5 7+6×2 (2)讨论:在算式中既 有减法又有乘法,说说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如果给你 20 元钱, 你准备买什么?你还能 提出哪些需要解决的问 题?大家解决。 你有什么收获? 减法。 三、巩固练 习(10 分) 结合小熊购物图, 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 义?再算一算。 20-2×7 5×3+4 4×6-20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 哪些问题可以用这种方 法来解决。 看 图 找 到 题 目 中的数据,再根据 理解说一说算式表 示的意思,应该先 算哪一步,再算哪 一步。 根 据 理 解 进 行 脱式计算。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二) 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第 3 课时 买文具(一)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 性。 2.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除加、除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 入(5 分) 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 1.提问:“原价每本 3 元”、“现价每本 5 元” 和“现价 5 本 10 元”表 示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 题。 学生从图中读懂数 学信息。 理解原价和现价的 含义,从复杂句子 中分析数学信息。 学生提出问题:笑 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钱? 二、探究新 知(25 分) 解决问题一: 1.提出问题(笑笑一共 需要多少元钱?)后, 要求学生先独立解决问 题。 2.讨论交流,总结解决 问题的方法。 怎样列算式?这样列 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在交流时让学 生说一说每幅图表示的 意思,再引导他们说一 说怎样用算式表示; 还可以怎样列式?这 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二:让学生对应图 示,说说每部分表示的 实际含义。 方法三:结合情境说说 思考的过程,以及每部 分的实际含义。 3.怎样书写呢? 有除法又有减法,先算 什么?为什么? 解决问题二: 1.出示:每本算术本现 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探 究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独 立 列 式 解 决 问 题。 三种方法: 1.直接画图解决问 题 画图并分布列式解 决问题 2. 3.列综合算式解决 问题 再 次 体 验 运 算 顺 序,根据算式说说 每 部 分 的 实 际 意 义,并算一算。 读题明确题意。 分析题中要求。 独 立 尝 试 解 决 问 题。 有减法,又有除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解 决这个问题你,必须知 道哪些信息,需要先求 什么 3.独立解决 4.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为什么先算 10÷5,为什么 3-要写在 10÷5 前面? 有减法,又有除法,要 先算什么? 5.集体计算 3-10÷5。 要先算除法再算减 法。 三、讨论总 结(10 分) 哪种做法对?让学生说 一说,选择合适的方法 判断算式的正误。 适时追问:为什么这样 做是对的? 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 你有没有好办法介绍给 大家。 总结除加、除减的 计算方法和注意事 项:在算式中既有 加减法,又有除法, 要先算除法,后算 加减法;不参加运 算的部分照抄,保 证等号两边相等。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分步: 10÷5=2(元) 综合:3-10÷5 3-2=1(元) =3-2 =1(元) 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第 4 课时 买文具(二)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 性。 4.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5.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除加、除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 入(5 分) 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 1.提 问:“ 原 价每 支 5 元”、“现价 4 支 12 元” 表示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 题。 学生从图中读懂数学信 息。 理 解 原 价 和 现 价 的 含 义,从复杂句子中分析 数学信息。 学生提出问题:淘气买 的钢笔比现在文具店里 的钢笔每支贵多少元? 二、探究新 知(25 分) 解决问题一: 1.提出问题(淘气买的 钢笔比现在文具店里的 钢笔每支贵多少元?) 后,引导学生理解,要 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 知道哪些信息?从情境 中选择哪些信息可以解 决问题。 2.要求学生先独立解决 问题。 3.讨论交流,总结解决 问题的方法。 怎样列算式?这样列 你是怎么想的? 4.怎样书写呢? 有除法又有减法,先算 什么?为什么? 解决问题二: 结合上面的情境说一说 下面算式的意思,并算 一算。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乘法算是在情境图中表 示什么,12 表示什么, 然后完整的说说这个算 式表示的意义。即“买 3 支钢笔和 4 支自动铅笔, 一共花了多少元?” 根 据 问 题 提 取 有 用 信 息。 说清解决问题的思考过 程,为什么先求淘气买 的钢笔每支多少元,再 说说算式每部分表示的 实际含义。 再次体验运算顺序,根 据算式说说每部分的实 际意义,并算一算。 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 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 习(10 分) 课后练习 3 题、第 4 题。 先独立解决,再集体讨 论。 板书设计: 买文具(二) 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第 5 课时 过河(一) (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小括号纸板、计算评比星。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 入(5 分) 1.二年三班的小朋友到公 园游玩,他们要租船到河 的对岸去,他们遇到了什 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呢? 2. 2.出示主题图,请同学提 出问题。 仔细看图,找到图中有 用的数学信息。 男生 29 人,女生 25 人, 每只船限乘 9 人。 至少需要几只船? 二、探究新 知(25 分) 1.问题:男生 29 人,女生 25 人,每只船限乘 9 人, 需要几只船? 2.解决问题:独立列算式。 想要先求出男女生总人数 是多少,再计算需要几只 船。 3.全班汇报。 4.这样列算式你是怎么想 的? 5.要想先算加法,就需要 请小括号来帮忙:(29+25) ÷9 才能先算小括号里面 的加法。 6.在混合运算的算式中, 一般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 法,有小括号的话,就先 算括号里的。 7.提出问题:如果 54 人都 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你会做吗? 1.29+25=54(人)54÷ 9=5(只) 2.(29+25)÷9 学 生 有 可 能 出 现 : 29+25÷9 结合情境思考应该先 算哪个,再算哪个。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 问题。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 号,要先算小括号里 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解 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小括 号的作用。 思考算式中每部分表 示的实际含义。 小组讨论:带小括号 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的。 三、巩固练 习(10 分) 1.有 25 个苹果,吃了 4 个 后,剩下的平均放在 3 个 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 个? 2.超市的苹果和橘子都卖 2 元钱 1 斤,妈妈买了 3 斤苹果,4 斤桔子,共花 了多少元? 3.算一算(小组比赛) (24+25)÷7 (30-16)÷2 (100-75)÷5 (90-87)×9 学生独立完成,说 一说这样列式你是怎 样想的。 (25-4)÷3 = 21÷3 = 7(个) 3×2+4×2 = 6+8 = 14(元) 或 2×(3+4) = 2×7 = 14(元) 学生独立完成,小 组比赛,看谁算得又对 又快。 板书设计: 过河 分步: 29+25=54(元) 综合:(29+25)÷9 54÷9=5(元)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第 6 课时 过河(二) (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小括号纸板、计算评比星。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 入(5 分)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 理解“限乘”是什么意 思? “限乘”即大客车 最 多 能 坐 46 位 乘 客,面包车 最多能 坐 8 位乘客。 二、探究新 知(25 分) 1.提出问题:一共 70 人, 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 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 小车?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 题 3.全班交流:说一说先 学 生 独 立 画 图 列式解决问题。 结 合 情 境 解 释 自己的算法 总 结 带 小 括 号 算什么,再算什么。 4.结合情境讨论,带有 小括号的算式所表达的 含义及其运算顺序。 5. 6.看一看,说一说,用 (70-46)÷8 还能解决 什么问题? 的混合运算要先算 小括号里的。 学 生 先 观 察 情 境图。结合实例说 说算式的意思。 三、巩固练 习(10 分) 书后练习 练习时引导学生说 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再进行计算。 先理解题意 交流思考 独立计算 交流检验 板书设计: 过河(二)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对于一些问题在计算时没有小括号行不行?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想象、验证的过程,逐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 3 个面,并 能根据具体的事物、照片、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观察、想象、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及空间想象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合作观察交流的活动中,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体验观察和想象的乐趣,积极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第 1 课时 看一看(一) (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三个面和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 经验。 3.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实物、学生从家中带的小动物玩具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 入(5 分) 出示主题情境图,说一 说图中小朋友们都在做 什么? 他们分别站在什么 位置?从哪个角度观察 长方体纸箱的? 观察情境图,说出 淘气、笑笑、妙想 站在不同位置观察 一个投票箱。 明确笑笑站在箱子 左边观察;淘气站 在箱子后面的椅子 上观察;妙想站在 右前方对着箱子的 一个角观察。 二、探究新 知(25 分) 1.观察情境图,独立想 象判断。 (1)出示问题中的三幅 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和 判断:分别是哪个小朋 友看到的?连一连。 (2)完成后组织同桌之 间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 么想的? (3)组织集体交流:这 三 幅 图 分 别 是 谁 看 到 的,你是如何判断的? 引导学生说清楚在哪个 位置能看到几个面。 教师要适时的找学 力有困难的学生观察实 际物体,进而排除难点。 独 立 观 察 三 幅 图,思考和判断并 连线。 和 同 桌 交 流 自 己的想法。 第 一 幅 图 是 淘 气从上面观察的, 只能看到一个面; 第二幅图是笑笑从 左边观察到的,能 看到两个面;第三 幅图是妙想从右前 方观察到的,能看 到三个面。 2.站在不同位置,每次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分析提问的意思,“每次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是 什么意思? (1)先引导学生不看, 想一想:站在不同位置, 看到的物体的面有什么 不同?最多可以看到几 个面? (2)看一看,观察站在 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 到几个面? 先观察纸箱验证自 己 之 前 的 猜 想 是 否 正 确,再让小组内同学模 拟主题图中的情境,站 在与图中相符的位置轮 流观察,互相说一说自 己看到了几个面?分别 是哪几个面? (3)说一说,讨论:为 什么每次最多只能看到 三个面? 先独立思考,然 后与同桌说说自己 的想法。 通 过 实 践 观 察 得到:能看到四个 面 的 想 象 是 错 误 的,站在不同位置 最 多 能 看 到 三 个 面。 三、巩固练 习(10 分) 1.出 示 观 察 小 熊 情 境 图,让学生说说四名同 学都是站在什么位置观 察小熊的? 2.出示问题下面的四幅 图,让学生尝试独立判 断分别是谁看到的。也 学生独立判断 各 自 说 说 思 考 过程。 初步感知:从相 可以借助实物观察。 3.集体交流。 4.活动小结:通过刚才 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 什么? 对位置观察同一个 物体,看到的画面 正好是相反的。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情境图打印粘贴,连线三幅图。 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第 2 课时 看一看(二) (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 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教学难点: 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观察用实物。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 入(5 分) 在观察一个物体时,站 在不同位置最多可以 看到几个面? 找同学到前面演示,其 他同学说一说她看到 的是物体的哪个面? 学生思考并复习。 二、探究新 知(30 分) 情境一,出示情境图。 1.下面两幅图分别是 谁看到的? 引导学生说说这 三个小朋友分别是从 哪个角度观察桌子上 的牙膏盒和茶杯的,他 们看到的画面应该是 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观察奇 思和淘气的相对位置, 以及他们两个看到物 体的位置关系。 讨论淘气和奇思 看到的两幅图有什么 不同。 2.笑笑说她看不到牙 膏盒,她说的对吗? 学生独立观察。 交流思考小朋友们 的位置关系。 通过想象和推理进 行判断,并说说自己判 断的理由。 根据情境图,想象 笑笑的位置和画面的 关系,用自己的话简单 描述。 小组合作时说说为 什么茶杯会把牙膏盒 先说说笑笑看到的画 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再讨论笑笑能否看到 牙膏盒。 小组合作模拟观察。 情景二:淘气从窗外看 到的情景会是下面哪 幅图? 1.引导学生看清笑笑 在桌子的哪一边? 2.出示四幅画面,从中 选择哪幅图是从窗外 看到的。 3.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选择的结果和思考的 过程。 挡住。 独立观察,说清图 意。 学生尝试独立判断,并 与同伴说明理由。 三、课堂小 结(5 分)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 了什么?和同伴说一 说。 2.同伴合作,模拟练习 题中的情景,做一做, 说一说你看到的物体 是什么。 再遇到这样的问 题你会解决吗? 和同伴交流今天的 收获与体会。 板书设计: 看一看(二) 当前面物体比后面宽、高的时候,后面的物体会被挡住。 第三单元 加与减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连加和连减法的意义,感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借助简单的直观图等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地表达 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勇于 表达、反思质疑、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第 1 课时 捐书活动 (三位数连加)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法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 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2.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发展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集体指 导 1 . 创 设 “ 捐 书 活 动 ” 的 情境,启发 学 生 根 据 图 表 中 提 供 的 信 息 提出问题。 2. 哪 个 年 级 捐 的 书 多一些? ·以图表形式呈现两所小 学捐书的情况: 一小捐书情况 二小捐书情况 年 级 数量/本 一年级 103 二年级 109 三年级 98 年 级 数量/本 一年级 118 二年级 104 三年级 95 ·学生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 些数学信息? ·一小一共捐书多少本? ·二小一共捐书多少本? ·哪个学校捐的书多一些? ·一小: 120+100+100=320(本) 二小: 100+110+100=310(本) 所以一小捐的多一些。方 法。 ·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 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请大家试着估一估,哪 个年级捐的多? ·说说你估算的方法。 二、小组和 个别学习 1. 独 立 完 成 2. 小 组 交 流并汇报 3. 小 结 竖 式 计 算 应 注 意 的 问 题。 三、个别学 习 检 测 诊 断 学习结果 ·一小一共捐书多少本? 1.出示学习指南,组织学 生独立完成检测卡。 教师巡视,对遇到困 难的同学给予帮助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 注意些什么 ·二小一共捐书多少本?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注 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标好进位,在计算时 一定要加进去。 2.选择适合自己的方 1.学生认真阅读学习,有困 难的同学向老师询问。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生汇报: ·118 +104 +95=317 先算 100+100+100=300 再算 18+4-5=17 最后算 300+17=317 第 2 课 时 运白菜 ( 三 位数连减)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两步)及其验算。 2.进一步结合加减混合运算的现实背景,积累从多角度分析数量关系的活动经验,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交流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计算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精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课件、投影。 【教学流程】 法独立完成。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集体指导 出示书 中“运白菜” 的情境图。 二、小组和个 别学习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 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 题? ·学生提出问题: 共有白菜 1000 棵,运 走两车后,还剩多少 棵?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 进行汇报交流。 1.估算 2.学生独立 计算 3.小组交流 并汇报 4.小结竖式 计算应注意 的问题。 5.算一算、 再进行验算。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 习结果 1.解决问题:还剩多 少棵白菜? 提问:你能试着先 估计还剩多少棵白 菜吗? 说一说自己估算的 过程和方法。 2·用竖式计算的时候 应该注意些什么? 3.让学生尝试独立计 算 1000-372-210 4.集体交流。 ·相同数位要对齐; ·符号要写准确; ·标好进位和退位点, 在计算时一定要算进 去。 在同桌之间说一说自 己的计算过程和计算 方法。 ·把256和280都看成 30,850-300-300=250; 也可以把256看成250, 把 280 看 成 300 , 850-250-300=300。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 法。 学生汇报: · 850-256-280=314 (棵) 850 594 - 256 - 280 594 314 ·850 - 256 - 280 = 594 - 280 =314(棵) 850 594 - 256 - 280 594 314 ·850-(256+280) =850-536 =314(棵) 第 3 课 时 节余多少钱 ( 三 位 数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 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直观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集体指导 二、小组和个 别学习 1·观察主题图,你发现 了什么? 2.出示问题1“亮亮和奶 奶8月份花了745元,8月 份节余了多少元?” ·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 么想的? ·学生独立观察主题 图,说一说图意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 列出算式,并计算出 结果。 ·组织集体交流解决问 题的策略和方法。 ·算式中的每一步求的 是什么? ·还有其他不同的解决 方法吗?说一说。 3·出示问题 2“九月份 节余 260 元,十月份节 余 的钱 比九 月 份少 30 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 多少元?” ·提问:求两个月一共 节余了多少元需要知道 哪两个信息? 哪个信息已经知道?不 知道的信息是什么?通 过 哪 两 个 信 息 能 求 出 来? ·独立解决,可以画一 画,做一做。 ·集体交流,全班汇报。 ·260 为什么用了两次? 4·试一试:平均每个月 节余 225 元,估一估几 个月节约的钱可以买一 ·独立思考 ·独立尝试列算式计 算 ·学生独立观察说一 说要图意和要解决的 问题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 方式将解决问题的过 程记录下来。 第 4 课 时 里程表(一) ( 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 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 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 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 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 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 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流程】 台洗衣机? ·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 行估算 ·组织集体交流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 结果 1.出示学习指南,组织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卡。 教师巡视,对遇到困难 的同学给予帮助。 2.引导检测卡有错误的 同学改错,全部正确及 改完错误的同学继续做 发展卡。 3.做完发展卡,提醒学 生到答案区对答案,引 导发展卡有错的同学改 错,理解有困难的题可 以在组内交也可以求助 老师。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集体指导 二、小组和个 别学习 ·总结反思 1·出示行车路线图 和里程表。 ·找出表格中的每 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 是哪一段?并指一指。 2·出示问题:保定 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有没有其他的表 示方法? ·有什么异同? ·集体试着画一画。 ·你能试着独立解决这 个问题吗? ·集体交流汇报 3·解决:保定到郑州有 多少千米? ·结合行车路线图和里 程表,在图上找一找、 ·学生独立观察,从 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同桌两个人互相说 一说。 ·学生动手在路线图 上画一画,并在图上 标 出 相 应 路 段 的 数 据。 ·相同点:每一段表 示的数据都一样,不 同点:淘气画图是“线 段”并改变了方向。 ·学生独立试画 ·画完后和同桌说一 说图中每一部分所表 示的意义。 ·学生独立计算 ·277-146=131(千米)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 问题 689-146=543(千米) ·画一画、说一说 第 5 课 时 里程表(二) ( 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 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 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 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 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 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资源】 课件、投影 【教学流程】 画一画、说一说。 ·813-689 求的是哪两个 城市之间的路程? ·“直观图和线段图”是 如 何 帮 助 你 解 决 问 题 的?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 习结果 1.练一练:25 页 1 题。 2.25 页 2 题。 3.25 页 3 题。 .学生画一画之后独 立解决问题。 .三位数的加减法计 算 .读懂数学信息后再 独立计算。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集体指导 二、小组和个 别学习 ·总结反思 1·回顾交流:我们昨天 是怎样学习“火车里程 表”这节课的? 2·怎样利用线段图来理 解题意的? 3·出示问题情境和汽车 里程表。独立读题,想 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 那些数学信息? 4·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 个图,你能看懂吗? 图中的 35 千米是什么 意思? 星期一的 160 千米包 括哪两个数据? ·在图中星期一表示的 是哪部分?实际上行驶 多少千米? ·尝试画一画直观图 或线段图。 · 怎样计算每天行驶 的路程呢? 5·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 最多?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比 ·学生汇报 ·学生独立观察,从中 获取相关的信息。 ·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和同桌议一议。 35 千米是星期一之前 行驶的路程;160 千米 包括星期一行驶的路 程 35 千米,也包括星 期一当天行驶的路程。 ·160-35=125(千米) ·全体学生模仿画图 ·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 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 的里程数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 题 ·同伴交流 第四单元 乘与除 第 1 节 小 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 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 过程中发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表内乘法的复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流程: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较出来? ·集体交流汇报 6·通过学习“里程表” 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新 的思考? ·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 题?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 习结果 1.练一练:27 页 1 题。 2.25 页 2 题。 3.25 页 4 题。 .学生画一画之后独立 解决问题。 .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读懂数学信息后再独 立计算并集体交流 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问 题导入。 独立探索 组际交流 口算“20×3” 的方法 独立探索 检测诊断 学习结果 学校想在教学楼周围种一些 树来绿化校园,给同学们创 设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学 校购买了一些树苗,请看主 题图。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 究思索。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的 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 口算方法。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 究思索。 完成数学书 P30 算一算 观察主题图,找出所需 的数学信息。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 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 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介绍组内认可的口 算方法。 ──比较不同方法的异 同。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 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 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完成数学书中的练习。 第 2 节 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尝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合作;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问 题导入。 独立探索 组际交流 口算“12×3” 的方法 独立探索 巩固练习 诊断学习结 果 星期天,甜甜、淘淘和明明 一起来到海边,仔细观察 图,他们在做什么呢?你能 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 究思索。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的 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 计算方法。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 究思索。 完成数学书 P33 练一练 观察主题图,找出所需 的数学信息。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 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 习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介绍组内认可的 坟算方法。 ──比较不同方法的 异同。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 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 习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完成数学书中的练习。 板书设计: 问题一:买 3 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问题二: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 4 倍,一个小皮艇多少元? 12×3=36(元) 18×4=72(元) 第 3 节 丰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表内除法的复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能够积极地参与数学的研究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学具模型、课件。 教学流程: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 问题导入。 独立探索 “60÷2” 的口算方 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从中 获得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 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 究思索。 观察主题图,找出所需 的数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 列出算式。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 务。 法。 组际交流 口算“60÷ 2”的方法 独立探索 巩固练习 诊断学习 结果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的 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 口算方法。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 究思索。 完成数学书 P35 的练一练。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 习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介绍组内认可的 口算方法。 ──比较不同方法的 异同。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 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 习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完成数学书中的相应 练习,并交流收获与困 惑。 板书设计: 问题: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 山羊伯伯要把这些白菜运回家,需要运多少次? 60÷2=30(根) 160÷8=20(次) 第 4 节 植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尝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合作;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 问题导入。 独立探索 “36÷3” 的计算方 法。 组际交流 口算“36÷ 3”的方法 独立探索 仔细观察主题图,他们 在做什么呢?你能从中 获得那些数学信息?能 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 生探究思索。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 同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 同的计算方法。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 生探究思索。 完成数学书 P37 的练一 练。 观察主题图,找出所需 的数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 列出算式。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 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 习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介绍组内认可的 口算方法。 ──比较不同方法的 异同。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 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 习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完成数学书中的相应 巩固练习 诊断学习 结果 练习,并交流收获与困 惑。 板书设计: 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三(1)班共有 48 人参加植树,每 4 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36÷3=12(棵) 48÷4=12(组) 第五单元 周长 第 1 节 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感知周长 教学难点:感知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树叶 教学流程: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 境,问题导 入。(集体学 习)。欣赏图 片。 二、解 决 问 题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 节?请大家欣赏老师收集 到得各种各样的树叶图 片,欣赏一下。拿出一张 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 叶,用彩色笔沿着树叶的 边一笔描出它的轮廓。 1、学习新知。找出身边的 自己喜欢的图形,量一下 它的周长。 2、量生活中的物体的周 长。 如:腰围、裤子长度等 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 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 察,爱动脑筋,所以想要 请同学们参加下面的闯关 比赛。 让学生找出情境图中的每 1、用笔画出树叶的 边,汇报,指出从 哪里开始,到哪里 结束。 2、自己选择你喜欢 的图形,用一笔描 出来它的周长。 找一找,摸一摸。 从我们身边找一个 例子说一说什么是 周长。 学习任务: 1.独立学习,自己选择喜 欢 的 图 形 沿 着 边 画 一 圈。说出从哪里开始画, 在哪里结束的。 2.小组学习,小组内轮流 说 说 你 画 的 图 形 的 周 长。 第 2 节 长方形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正 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长、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三、巩固练习 诊断学习结 果 段的距离,然后求出周长 是多少米。 闯关比赛。书中 P46 试一试。说出每段 的距离是多少,然 后 计 算 周 长 是 多 少。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 问题导入。 独立探索 组际交流 长方形周 长的计算 方法 正方形周 长的计算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解决 长 方形周长与正方形周长 的问题,请看大屏幕。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 同的周长计算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 同的方法。 观察主题图,思考要解 决的问题。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 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 习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介绍组内认可的 周长计算方法。 ──比较不同方法的 异同。 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长×2 + 宽×2=(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第六单元 乘法 单元学习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 会乘法的实际意义,感受乘法计算在 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 兴趣。 2.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 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 能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运算,以及运用乘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右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表内的乘除法,并且会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乘除法口算,为 本单元学习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奠定了基础。本单元第一次学习乘法的竖式,理解竖式的每一步所表达的实际含义、竖式 的书写方式以及在竖式中出现的一次进位、连续进位等情况,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第 1 课时 蚂蚁做操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方法 独立探索 检测诊断 学习结果 数学书 P49 练一练,进 行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测 与诊断。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 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 习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独立完成数学书P49习 题,并进行集体交流。 学习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 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用竖式计算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乘法运算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 引入—— 集体学习 1.出示课件,观察情境 图。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 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 问题吗? 师:谁能列出算式? 1.学生观察情境图,回 答问题。 每排有 12 只小蚂蚁, 共有 4 排,一共有多少 只小蚂蚁? 12×4= 二、探究 新知 个人学习 小组学习 2.研究 12×4 的计算方 法。 (1)拿出书,先在点 子图上圈一圈,再在右边 的空白处写出相应的算 式。 (2)想一想,还有其 他方法吗? (3)在小组内说一说 你的想法。 3.组内交流。 师:在组内说一说你的 2.学生利用点子图,独 立圈一圈,算一算。 3.两组学生汇报,方法 不同的可以补充说明。 4.学生尝试用乘法竖式 集体学习 想法。 师:组长总结组内共有 几种不同的算法。 4.全班汇报。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 你们的算法? 师:还有不一样的算法 吗? 5.理解乘法竖式。 师:你会用竖式计算 吗? (你能说一说,乘 法 竖 式 每 一 步 的 含 义 吗?) 6.板书乘法竖式的计算 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含 义。 给出乘法竖式通常的写 法,解释含义。 7.跟踪练习:算一算,并 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 思。 8.独立计算:三位数乘一 计算。 说一说,乘法竖式每 一步的含义。 (竖式展开形式) 5.独立在练习本上算一 算,然后与同桌说一说 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每人分别说一道题。 6.学生独立计算。 第 2 课时 去游乐场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 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 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会表达自己 的想法。 3. 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 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竖式的计算方法,明确在乘法计算中“个位 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竖式的计算方法,明确在乘法计算中“个位 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位数。 师:你敢接受新的挑战 吗? 出示题目: 213×3= 师 : 你 能 口 算 出 结 果 吗? 师 : 你 能 用 竖 式 计 算 吗? 9.同桌交流。 师:同桌间互相说一 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三、巩固 练习 10.跟踪练习: 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 每一步的意思。 11.小结:两、三位数乘 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7.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同桌间轮流说一说。 8.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明即可。 一、情境引 入 1.出示公园游乐场相关图 片。 2.出示“去游乐园”情境 图。 师:从图中,你获得哪 些信息? 师:你能解决 3 人和 4 人坐太空船各需要多少钱 吗? 3.独立完成书中问题 1 和 问题 2。 4.全班汇报。 1.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 学生独立完成问题 1 和问题 2。 2. 找 两 人 分 别 说 一 说,问题 1 和 问题 2 的算法及算理。 二、探究新 知 5.尝试独立完成问题 3。 师找出学生做错的典型 例子。 6.展示错误例子。 师将错误例子,抄写在 黑板上。供学生讨论分析。 7.全班讨论竖式的正确算 法及每一步的意思。 8.规范有进位时竖式的写 法。 4.小组内交流。 (1)讨论分析组内 错误例子。 (2)讨论分析,黑 板上的错误例子。 三、巩固练 习 9.完成问题 4。 10. 完 成 数 学 书 P55 — 2 题。 11.小结:今天学习的竖式 计算,与前面的有什么不 同? 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 么问题? 5.独立完成问题 4。 6.学生在数学书上直 接写。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第 3 课时 乘火车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乘法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 入 1.小调查:中长途旅行,你 一般选择哪种交通工具? 2.出示情境图。 师:根据图上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飞机、火车、汽车 等。 2.卧铺车厢一共能坐 多少人? 硬座车厢一共能坐 多少人? 这列火车一共能坐 多少人? …… 二、探究新 知 3.独立完成问题 1 和问题 2。 组内交流算法。 学习指南: (1)每人说一说自已的 算法。 (2)比较竖式计算与前 面所学竖式计算的区 3.独立完成问题 1 和 问题 2。 4.学生要说清楚,竖 式 计 算 每 一 步 的 意 思。 这个竖式与前面所 学竖式的区别是,有 两次连续进位。 别。 (3)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吗? 5.全班交流算法。 6.规范竖式书写方法。 个位满几十,就向 十位进几;十位满几 十,就向百位进几。 三、巩固练 习 7.跟踪练习: 5.学生在数学书 P57 直接写。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第 4 课时 去奶奶家 (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去奶奶家”的具体情境,学习综合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利用示意图化繁为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和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到合适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 入 1.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看图。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从图中获得的信息 吗? 师:看得出来,图中的 信息比较多,你有什么好 办法,理顺一下吗? 1.采用画图的办法。 二、探究新 知 2.画图。 师:在练习本上,用画 图的办法分析问题,表示 出题目中的相关信息。 3.小组内交流。 (1)与同学说一说,你 所画图的意思。 (2)组内推荐出好的画 法,准备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 重点介绍线段图画法。 5.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师:完成问题 2。 6. 完成问题 3。 师:与同桌说一说,你 是怎么想的? 2.独立完成问题 1。 学生可能的画法: 3.两组同学汇报,展 示。 4.独立完成问题 2。 115×4= 45×2= 5. 独立完成问题 3。 与同桌交流想法。 三、巩固练 习 7.完成数学书 P59,练一 练第 1 题。 8.全班交流。 6.在练习本上,按题目 要求独立完成。 第 5 课时 0×5=? (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 学习目标: 1.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知道 0 乘任何数都得 0,理解并掌握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发现 0 乘任何数都得 0 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和惊奇,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0 乘任何数都得 0 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 引入 1.神奇的“0”。 师:0,可以说同学们对它 是既既熟悉又陌生。你了解 0 吗? (1)5+0=5 5-0=5 可以说 0 表示什么也没有。 (2)温度计上的 0 度,有实 际温度的,并不是什么也没 有。 可以说,0 表示分界线。 (3)直尺上的 0。 可以说,表示的起点。 (4)说你的压岁钱达到了 10000 元。 可以说,这些 0 都是在占 1.0 表示什么也没有; (0 度有温度) 0 可以用来占位; 0 可以表示起点。 位。 2.讲故事:0 的来历。 二、探究 新知 集 体 学 习 3.理解“0 乘任何数都得 0”。 师:在乘法中,0 有什么神 奇的作用呢? 师:你知道,为什么 0 乘 任何数都得 0 吗? 4.探讨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 有 0 的乘法竖式计算。 (1)出示 4 道题,学生独 立试做。 (2)指导乘数末尾有 0 的 乘 法 竖 式 简 写 形 式 。 2.比如,0×5=0,0× 19=0,0×100=0 等 0 乘任何数都得 0。 比如,0×5,表示 5 个 0 相 加 , 即 0+0+0+0+0+0,结果是 0,所以 0×5=0。 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 立完成。 三、巩固 练习 5.跟踪练习: 6.“0 乘任何数都得 0”与“0 加任何数都得原数”的比较。 4.学生在练习本上独 立完成相关练习。 5.“0乘任何数都得0” 与“0 加任何数都得原 数数”。 第 6 课时 买矿泉水 (连乘) 学习目标: 1.结合“买矿泉水”的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连乘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体会连乘运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连乘法。 教学难点 体会连乘的实际含义,初步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 引入 1.出示情境图——买矿泉 水。 师:仔细看图,你获得 了什么信息? 1. 学生回答。 2.尽量往大了估, 24×2=48,比 50 2.指导估算方法。 师:如果准备 150 元够 吗?估一估。 小, 50×3=150,150 元够了。 二、探究 新知 3.列式计算。 师:算一算,张老师买 矿泉水共花多少元? 4.组内交流。 师:小组内说一说,自 己的计算过程。 全班汇报。 师:无论哪种方式, 它 们 的 共 同 点 是 什 么?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3.学生独立计算。 可能会有两种列式 方法:分步计算和综 合计算。 4.计算的结果是相同 的。 计算过程的意义是 相同的。 5.(如果学生提到:3 ×2×24 要帮助学生分析每 一步算式的意思。) 三、巩固 练习 6.跟踪练习: 7.课堂练习。 6.学生先独立完成, 再全班交流汇报。 第七单元 年、月、日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和闰年;会看日历,能够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期,认识 24 时记时法、并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会看简单的作息时间表,能根据作息时间表中呈现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合理安排时间和惜时守信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看日历(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2.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认识。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 期吗? 教师板书日期。 2.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 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 些什么?(教师可以提示: 谁能告诉老师你的生日是 什么时候?你还能告诉大 家哪些难忘的日子呢……) 教师板书日期。 学生倾听、思考。 回答问题:今天是 2014 年×月×日。 学生思考、作答。 学生倾听。 3.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 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 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 分、秒外,还有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年、月、日。 教师板书课题。 学习任务 ——认识大 月、小月 猜谜语:一物生来真稀 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 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 皮。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借助日 历来完成我们接下来的学 习。 一、独立学习 观察教科书后面的附页 1,把 2013-2016 年各月份 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 二、小组学习 (1)先在组内互相核对 订正所填数据,确保结果的 正确。 (2)在组内轮流说一说 你的发现。 例如:各个月份的天数 有什么不同等。 (3)小组内选出有代表 性的结论,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有困 难的同学完成。 学生:日历。 学生阅读,明确学 习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合 作交流。 学生汇报发现。 1.一年中12个月的 天数有所不同,其中 1,3,5,7,8,10,12 月每 月是 31 天;4,6,9,11 月每月是 30 天;2 月的 天数很特殊,分别是 28 天和 29 天。有 31 天的 月份是大月,30 天的月 份是小月 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各个 月份的天数吗? 1.组织全班同学举起左拳 头指一指、说一说,检查数 的对不对。 2.组织同学们翻开书读一 读、记一记。 2.2 月有 28 天的年份 是平年,有 29 天的是 闰年。 教师提问:哪两个月是 连续的大月? 学生回答: 1.“拳头记忆法” 2.歌诀记忆法 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说 说自己的学习体会。 学生回顾总结。 第二课时 看日历 (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平年、闰年,能初步判断平年、闰年。 2.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平年、闰年的认识。 教学难点: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学习任务 ——认识 闰年、平 年 组织同学们把附页 2 中 2009-2016 年 2 月份的天数 记录在表格中。 一、独立学习 学生明确学习任 务。 把教科书后面的附页 2 中 2009-2016 年 2 月份的天数 记录在表格中。 二、小组学习 (1)先在组内互相核对 订正所填数据,确保结果的 正确。 (2)在组内轮流说一说 你的发现。 (3)小组内选出有代表 性的结论,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有困难 的同学完成记录。 独立学习。 小组交流。 集 体 学 习。 1.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1)2 月份 29 天的年份是 2012 年、2016 年,其他年 份都是 28 天。 (2)4 年里有一个闰年。 2.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第 二个问题。 你知道你 18 岁那一年是平 年还是闰年吗? 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推 断方法。 3.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 年呢? (1)说一说一年有多少天, 你是怎么知道的? (2)算一算。 组织学生根据我们刚 学习的知识算一算,并说一 说自己的算法。集体交流。 学生汇报。 学生独立推断。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书中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 全班对照交流。 第三课时 一天的时间 (24 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知道一天有 24 时,认识 24 时计时法,能够对 24 时计时法与 12 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 并能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在借助直观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 24 时计时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 24 时计时法,与 12 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初步感 知 24 时计 时法) 观察主题情境,从这两 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几时的时候淘气正在做什 么? 这两个“1时”有什么不同? 结论:虽然钟表上显示的都 是 1 时,但表示的确不是同 一个时刻。 学生观察情境图, 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 题。 介绍 24 时 计时法 1.你知道下午 1 时还可以 表示为几时吗? 2.认识一天的开始 ①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 么时刻开始的么?(学生发 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②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 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 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 联欢晚会上大家一起在迎 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景。 (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③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 了,钟面上是几时,是什么 时候的 12 时?(夜里 12 时) ④师:到了夜里 12 时,就 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 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 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 又把夜里 12 时说成凌晨 0 时。 ⑤师:凌晨 0 时我们通常在 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 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候 了么?一起说说看。(凌晨 0 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 一天的经过。 ①师:那么一天的时间有多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教师提问 思考问题,并回答。 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一 天的经过吧!大家可以一边 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 演。(课件演示) ②师:现在是凌晨 0 时,在 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 天,在时钟的嘀嗒嘀嗒声中 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天 色渐渐亮起来了。 ③(钟面停在早晨 6 时), 提问:天亮了,太阳升起来 了,现在是什么时候?该起 床了。 ④(钟面停在中午 12 时), 提问:时间真快,现在是什 么时候呀?到了吃午饭的 时间了。 ⑤(钟面停在下午 6 时), 提问:回家了。 ⑥不知不觉中,忙碌而充实 的白天又过去了,天已经黑 了,很晚了,现在钟面上是 几时?(钟面停在晚上 9 时)这时大家应该干什么? (晚上 9 时,小朋友们应该 睡觉了,养足精神准备第二 天的学习。)⑦师:大家在 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 了什么时候?(夜里 12 时) 学生:一圈是 12 个 小时,再加上 1 小时, 就是 13 时 经过时间 巩固练习 到了夜里 12 时,这一天就 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 了! 4.认识 24 时记时法 ①师:小朋友们回想 一下刚才一天里,钟面上的 时针转了几圈?(两圈)第 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 什么时候结束?(课件出 示) ②师:对,从凌晨 0 时到中午 12 时,是一天中 的前 12 个小时,我们也可 以用直接用 0 时到 12 时来 表示。(课件钟面上出示 0 时-12 时) ③师:(指着钟面上 的 12 时),提问:这时一 天结束了吗?(没有)时针 还要从中午 12 时接着走第 二圈。(课件演示时针又转 过一大格) ④师:时针又走了一 大格,现在是下午几时? (下午 1 时)我们把一天分 成 24 个小时,那么下午 1 时是一天中的第几个小 时?你是怎么想的?请一 个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下午 2 时 就是 14 时,12 时加 2 时就是 14 时。 学生独立思考怎样 计算两次取信时间间 隔几个小时几分钟。 (一圈是 12 个小时,再加 上 1 小时,就是 13 时)那 么下午 1 时可以说是几 时?(13 时) ⑤师:对,钟面上第 二圈开始的下午 1 时我们 还可以说成是 13 时(出 示)。 ⑥师:时针又走了一 大格,现在是下午几时?也 可是说成几时?你又是怎 么想的? 指名学生回答。 ( 下午 2 时就是 14 时,12 时加 2 时就是 14 时。) ⑦师:依此类推,下 午 3 时、下午 4 时直到晚上 12 时的时间接着写下去, 又可以说成几时呢,你能写 出来么?请大家在作业纸 上把钟面上第二圈的时间 写出来。 ⑧提问:时针走的第 二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 什么时候结束?师述:从中 午 12 时到夜里 12 时,是一 天中的后 12 个小时,可以 接着用 12、13、14 直到 24 时表示,(课件直条出示 12 时到 24 时)指着课件上 的直条图提问:从直条上可 以看出,一天一共有多少个 小时?(24 小时) ⑨师:我们用 0 时、1 时、2 时……直到 24 时来 表示一天时间,我们给这种 记时的方法起个什么名字 合适呢?(板书:24 时计 时法)。 ⑩师:为了和 24 时记 时法区别,我们把这种我们 熟悉的记时方法叫 12 时记 时法。 出示邮政局取信时间。 说一说有哪些信息? 完成书中练一练。 第四课时 时间表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3.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 24 时计时法和计算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 24 时计时法和计算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趣味导入 1.观察情境图,请同学 们 说 一 说 每 幅 图 的 意 思。 2.教师提问:从中你发 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 充,了解为什么两地的 时差会差两个小时。 (北京属于东八时区, 而乌鲁木齐所在的是东 六时区,也就是说,北 京和新疆乌鲁木齐时间 上相差两个小时,实际 是相差两个多小时。) 3.出示小兰和古丽所在 学校的上课时间表,集 体交流,请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 题。 说一说什么时间谁在做 什么。 知道原因的同学可以讲 一讲。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数学好玩 第一课时 校园中的测量 教学目标:1.经历完整的测量活动过程,了解并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2.在完成测量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获得测量活动的实际经验。 3.在回顾、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了解评价方法,逐步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课前安排 课 上 讨 论、交流 课前到操场上进行观察,选 择适合自己测量的对象,并 思考如何开展测量活动。 组织学生课上交流,各小组 根据实际条件确定本组的实 际内容,也可根据学校的实 际情况选择其他对象进行测 量。 小组成员提前考察。并 研究出开展测量活动 的计划。 交流各组的测量对象。 讨论活动 有关事项 1.组织学生讨论: 测量方法、测量工具,以及需 要记录哪些数据。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 时给出建议,帮助学生梳理 互动 中需要 完成 的具体 任 务,各项任务分别需要几个 人,指导学生根据特长来具 体分配;提醒注意安全事项。 学生在组内讨论,确定 分工。 学生交流各组分工,相 互补充、启发,完善方 案。 实际开展 测量活动 1.先估测测量对象的高度或 长度,小组成员可各自估计, 记录下结果,测量后进行对 照;也可在组内集体讨论一 个共同的估计结果。 2.组织学生进行测量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必要 时参与互动,在学生遇到困 难时给予一定的帮助。 学生实际测量,记录。 反思回顾 1.按照“想一想”中的问题提 示,回顾整个测量过程,对 测量工具、方法以及测量情 况等进行总结。 2.组织学生汇报各小组的记 录,并说一说这些数据有什 么用。 3.谈一谈活动体会。 学生交流经验、总结。 自我评价 组织学生完成自我评价以及 互评。 完成后可与组内同学进行交 流, 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课时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任务一、搭 配服装 独立学习 小组学习 集体交流 展示成果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 一位新朋友,想知道他是 谁吗?(出示马戏团丑图 片) 这是马戏团的小丑,他 有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 他今天要去表演节目,可 是不知道怎样穿戴好,想 请我们帮忙选一顶帽子和 一条裤子,你们愿意吗? 可以怎样搭配呢?试 一试。 1.独立学习 先利用学具摆一摆。 2.小组学习 在组内轮流说一说,有 几种搭配方法,展示一下 你是怎么摆的。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 的同学,对其给予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搭配方法。 比较搭配的方法。 搭配时,我们需要注 意什么才不至于遗漏也不 重复? 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 图片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可如果我们没有图片,你 怎样把你的过程记录下来 展示给大家看呢? 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 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 一摆。 小组交流。 1.没有顺序,随意搭 配。 2.帽子搭配裤子。 3.裤子搭配帽子。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问 题:只要是按顺序搭 配,就会不重复也不遗 漏。 任务二、营 养配餐 任务三、去 动物园路线 回顾总结。 这几种搭配全找出来?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 重点讨论用字母表示的方 法。理解各个字母所代表 的含义。 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 字母,来体验一下用字母 表示的好处。 我们为小丑搭配了服 装,他非常感谢我们,想 请我们吃午餐,出示午餐 信息。一种主食搭配一种 炒菜,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你能表示出来吗?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搭配方 案。 吃完午餐,小丑要带我 们去动物园,这里面也有 数学问题。 出示路线图,明确学校到 少年宫有 2 条路,少年宫 到动物园有 3 条路。 提问:学校到动物园一共 有几条路?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 示出所有路线。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 完成搭配方法。 1.用汉字代替图片 2.用图形代替。 3.用字母代替等 学生独立完成搭配方 法。 学生独立完成。 画图时,都是先选择一 类中的一个,跟另一类 中的每一个进行搭配, 再选择下一个同样跟 另一类中的每一个搭 配,方法都是一样的。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展示 成果。 观察比较解决前面三个问 题时所画的图示,你发现 了什么? 第三课时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集合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任 务 一 (共同休 息日) 小结 认识集合 出示情境,教师提出问 题,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 每工作 3 天后休息 1 天。奇思 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 1 天后休息 1 天。奇思是周六、 周日休息。 说一说每个人的休息日都 有什么规律? 如何能从日历中清楚地看 出每个人的休息日是哪几天? 教师组织学生在日历中用 不同符号标出父亲和母亲的休 息日。 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 现? 教师组织学生在日历中用 “√”标出奇思的休息日,并 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刚才我们是如何找到全家 的共同休息日的?用这样的方 学生认真倾听,理解题 意。 分别回答奇思一家每个 人休息的规律。 学生认真思考。 在日历中用不同符号做 标记。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发现。 学生明确任务,独立完 成。 独立学习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任 务 二 (日历中 的规律) 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法,你能找到父子或母子的休 息日吗? 出示集合圈。 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父母 的共同休息日。你能用这样的 方式表示出其他的共同休息日 吗?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 同学。 组织完成后的小组在组内 轮流说一说自己的答案。并讨 论运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有 什么好处?我们用这样的图来 表示共同的休息日有什么好 处? 出示日历。 引导学生观察方框中的 4 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换一组数。 同学们可以自己圈一组 数,验证一下,刚才我们总结 的规律是否正确。 看来这样的一组数中蕴含 着相同的规律。 出示日历。 观察日历中有阴影的 9 个 数,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同学 们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轮流说 学生独立完成集合圈。 完成后在组内相互交流 答案。 学生观察,认真思考。 1.右边数比左边数多 1。 2.下边数比上边数多 7。 3. 斜 对 角 数 相 加 和 相 等。 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相 同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在组内 汇报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相 同的规律。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 题。 一说你的发现。 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什 么? 从左往右观察,发现了什 么? 斜着看又发现了什么? 换一组数。 同学们自己圈一组数,验 证一下,刚才的规律是否准确。 教师提问:选了横着两个 相邻的日期,它们的和是 25, 你知道我选的是哪两个日期 吗? 看来日历中有这么多有趣 的学问,请同学们自己给同伴 出一个问题,让你的同伴来猜 一猜吧! 学生找到组内伙伴,互 相交流。 第八单元 认识小数 第一课时 文具店 教学目标: 1.在生活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掌握小数的读法。 2.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价格的内容,初步体会小数的产生。 3.扩展学生对数的认识范围,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体会和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学会小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教师带有标价的小食品.刊物等。 学生也带几样有标价的小物品。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汇报调 查结果,提 出问题。(集 体学习) 二、解决问 题,学习新 知。 1.独立解 决,小组交 流有关小数 的问题。 课前准备活动布置: 走进超市,调查 5 种商品 的价格,并抄下来,如有 所需的商品可以买下。 1.汇报调查到的一 些商品的价格。 2.将一些价格写在 黑板上:3.15 元等。 3.这些商品的标签 是用什么样的数体现出它 的价格的?这样的数是什 么数?你在哪还见过这样 的数?这节课来研究这样 的数。 4.在学生学习过程 中,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 进行个别指导。 1.独立学习。思考问 题。 2.小组学习。小组内 交流问题,准备进行全班 汇报。 1.生到超市收集一 些商品的价格 2.汇报调查到的商 品的价格。 3.商品的标签是用 带“点”的数体现出它 的价格的,这样的数是 小数。 1.独立完成,并完 成小组交流。 认真倾听,明确学 习任务。 明 确 学 习 学 习 要 求。 2.集体探索 交流有关小 数的问题。 1.分组汇报。 2.小数可以借助小数 点分成整数部分和小数部 分两部分。小圆点叫小数 点。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 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 分。 整数部分的读法与学 过的数读法相同,小数部 分只读出数字,不用读出 计数单位。 3.用小数表示价格统 一、简洁、便于交流。 4.在人民币的意义下 的小数,整数部分表示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 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 示分。 独立思考,解决问 题。 2.小组内交流。 —介绍,并说明道 理。 — 倾 听 他 人 的 方 法,并进行质疑。 —小组推荐大家共 同认可的方法。 全班交流。 三、检测诊 断 学 习 结 果。 ( 独 立 学 习) 组织同学进行检测。 批阅检测卡,对遇到 问题的同学进行指导。 完成检测卡并到答 案区对答案,有问题的 请教老师或同学。 第二课时 货比三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体会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 情境,引 入 新 课 。 (集体学 习) 二、解决 第一个问 题,学习 新知。 1.解决去 哪家文具 店买铅笔 盒便宜的 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 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想不 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师出示 下图: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呢? 1.出示问题 1, 在学生学习过 程中,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 个别指导。 2.独立学习问题 1。 3.小组学习。小组内交流学习 卡片的问题,准备进行全班汇报。 1.分组汇报。 2.方法一: 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奇奇文具店 丁丁玩具店 豆豆玩具店 铅笔盒 4.90 元 橡皮 2.63 元 尺子 2.50 元 橡皮 2.36 元 书包 8.20 元 铅笔盒 5.10 元 书包 8.50 元 橡皮 2.65 元 水彩笔 3.05 元 1.了解每个文具 店里商品的价格。 1.独立完成, 并完成小组交流。 认真倾听,明 确学习任务。 独立思考,解决问 题。 2. 小 组 内 交 流。 —倾听他人的 方法,并进行质疑。 2.探索交 流是如何 解决这个 问 题 的 。 (集体学 习) 4.9元比5.1元少 方法二: 5.1的整数部分是5,而4.9的整 数部分是4,这样就可以直接得出 5.1大于4.9。 —小组推荐大 家 共 同 认 可 的 方 法。 3.全班交流 二、解决 第二个问 题,进一 步理解新 知。 1.解决去 哪家文具 店买橡皮 便宜的问 题。 2.探索交 流是如何 1.出示问题 2, 在学生学习过 程中,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 个别指导。 2.独立学习。 3.小组学习。小组内交流问题, 准备进行全班汇报。 1.分组汇报。 2.2.63 元、2.65 元和 2.36 元 它们的整数部分都是 2,但 2.63 元 和 2.65 元的十分位是 6 代表 6 角, 而 2.36 元的十分位是 3 代表 3 角, 这 样 就可 以 直 接 得 出 2.36 元 比 2.63 元和 2.65 元小。 3.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 数部分大,此小数就大;整数部分 相同,再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十 分位大的,此小数就大;十分位相 同,比较小数的百分位,百分位大, 1.阅读问题 2, 独立完成,并完成 小组交流。 认真倾听,明 确学习任务。 明 确 学 习 要 求。 独立思考,解 决问题。 2. 小 组 内 交 流。 —倾听他人的 方法,并进行质疑。 —小组推荐大 家 共 同 认 可 的 方 解决这个 问 题 的 。 (集体学 习) 此小数就大;以此类推。 法。 全班交流。 四、检测 诊断学习 结果。 (独立学 习) 组织同学进行检测。对遇到问 题的同学进行指导 完成检测卡并 到答案区对答案, 有问题的请教老师 或同学。 第 3 课时 存零用钱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小数加减法算法的过程中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在探索小数加减法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 (2)通过与同伴交流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人民币等学习素材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独立探索 小数加减 法的算理 和算法。 1.出示买书的实际问题,组 织学 生寻找 解决 问题的 策 略。 2.出示“探索小数加减法算 理和算法”的学习。 3.组织学生完成“探索小数 加减法算理和算法的”的学 习。 4.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进 行个别指导。 1.认真倾听,明确学习 任务 2.明确学习要求。 3.独立小组内交流 1.介绍自己的算法,并 说明道理。 2.倾听他人的方法,并 进行质疑。 3.小组内推荐大家共 同认可的方法。思考, 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 小数加减 法的算理 和算法。 了解各组交流中出现的情 况并及时指导。 全班交流 小数加减 法的算理 和算法。 1. 组织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及过程。 2.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 的方法。 全班交流 1. 介绍组内认可的计 算方法。 2. 比较不同方法的异 同。 3. 沟通算法之间的联 系。 独立探索 竖式的计 算方法 1.出示“探索竖式”。 2.巡视 学生竖 式完 成的情 况。 1.独立思考,探索小数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 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巡视学生完成的情 况。 小组交流 竖式计算 方法 全班交流 竖式计算 方法 了解各组交组织全班交流, 介绍不同写法。流中出现的 情况并及时指导。 小组介绍自己的竖式 写法,并说明道理。 1. 倾听他人的讲解并 进行质疑。 2. 小组推荐大家共同 认可的书写方法。 3. 参观、学习其他小 组完成的情况,分 析异同。 第 4 课时 寄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寄书”的问题情境,能正确处理小数加法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的算法问题。 (2)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的哪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 (2)在探索小数进位加法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 (2)通过与同伴交流小数加法进位计算方法的过程,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加法需要进位的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人民币等学习素材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独立探索小 数加法中需 要进位的计 算方法。 1.出示寄书的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 策略。 2.出示“探索小数进位加 法计算方法”的学习。 3.组织学生完成“探索小 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 4.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 进行个别指导。 1.认真倾听,明确学习 任务 2.明确学习要求。 3.独立思考,解决问 题。 小组交流小 数进位加法 的估算和计 算的方法。 了解各组交流中出现的 情况并及时指导。 小组内交流 1.介绍自己的估算方 法和计算方法,并说明 道理。 2.倾听他人的方法,并 进行质疑。 3.小组内推荐大家共 同认可的方法。 全班交流小 数进位加法 的估算和计 算的方法。 1.组织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及过程。 2.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 同的方法。 全班交流 1.介绍组内认可的方 法。 2.比较不同方法的异 同。 3.沟通算法之间的联 系。 独立探索小 数进位加法 竖式的计算 方法 1.出示“探索竖式”。 2.巡视学生竖式完成的情 况。 1.独立思考,探索小数 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方 法。 2.巡视学生完成的情 况。 小组交流小 数进位加法 竖式计算方 法 了解各组交流中出现的情 况并及时指导。 1.小组介绍自己的竖 式写法,并说明道理。 2.倾听他人的讲解并 进行质疑。 3.小组推荐大家共同 认可的书写方法。 4 参观、学习其他小组 完成的情况,分析异 同。 全班交流小 数进位加法 的竖式计算 方法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 写法。 全班交流 1.介绍组内认可的写 法。2.比较不同写法 的异同。3.确定一种 写法。4.将竖式与横 式建立联系。 第 5 课时 能通过吗 教学目标: 1.在生活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 2.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价格的内容,初步体会小数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理解小数的换算知识。 教学重点: 体会和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并应用小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带有小数的图片等。 学生也带几样有小数标价的小物品。 教学流程: 教 学 环 节 及 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 提出问 题。(集体学 习) 课前准备活动布置: 走进超市,调查 5 种商品 的价格,并抄下来,如有 所需的商品可以买下。 1.说一说 3.25 米有 多高,3.5 米呢? 2.将一些价格写在 1.生到超市收集一 些商品的价格 2.汇报调查到的商 品的价格。 二 、 解 决 问 题 , 学 习 新 知。 1.独立解决, 小 组 交 流 有 关 小 数 的 问 题。 2.集体探索 交 流 有 关 小 数的问题。 黑板上:如瘦肉价格是 12.5 元,50 米成绩是 7.98 秒等等 3.这些商品的标签 是用什么样的数体现出它 的价格的?这样的数是什 么数?你在哪还见过这样 的数?这节课来研究这样 的数。 4.出示问题 在学生 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遇 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2.独立学习。思考四 个问题。 3.小组学习。小组内 交流准备进行全班汇报。 1.分组汇报。 2.小数在生活中到处 都存在,跟我们的生活密 切相关。 3.用小数表示价格统 一、简洁、便于交流。 4.在人民币的意义下 的小数,整数部分表示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 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 示分。 3.商品的标签是用 带“点”的数体现出它 的价格的,这样的数是 小数。 1.阅读完成学习, 并完成小组交流。 认真倾听,明确学 习任务。 明确学习学习要 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 题。 2.小组内交流。 —倾听他人的方 法,并进行质疑。 —小组推荐大家 共同认可的方法。 全班交流。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册分析 新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册一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包括: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乘 法、年月日和认识小数。图形与几何包括:观察物体、周长。除此之外,还有“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和“总 复习”。 “观察物体”设计了两个课时,从更多的不同位置观察一个或两个物体,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 想象、推理、模拟、观察、验证,获得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以此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综合与实践” 设计了“校园中的测量”,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工具和方法在开展测量活动,经历活动全过程,积累实际活动经验,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整理与复习”、“总复习”按照整套教材的整体编排重新设计,具体设计思路请见整套教材 的修订方案。 1.借助画直观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化繁为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 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册教材特别注重 运用画直观图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学信息,理清数量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通 过画图方式呈现、筛选有用信息,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观察、解释和比较中体会“化繁为简”的过程,学 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本册教材在前几册教科书已有渗透和铺垫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以往的呈现形式,结合生活或具体情境,不仅展 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即:“从哪里来”;还在试一试和练习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算式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的活动,即: “到哪里去”。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每个算式所表示的实际含义,理解其意义,增强应用意识。 2.借助最熟悉的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探索计算方法。 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根据十进制的位值原则,把十进分数仿照整数的写法写成不带分母的形 式,就是小数。相比分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更加广泛,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接触到过一些小数。 因此教材安排先学习小数,再学习分数。 “元、角、分”是小数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的现实模型,学生生活中有接触,并不陌生。因此教材主要利用 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并结合购物情境来应用小数。 无论是“认识小数”还是“小数简单的计算”,大都在购物情境中进行, 借助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来帮 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表示单价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理解计算小数加减法为什么数位对齐的道理。 为丰富对小数的认识,教材还借助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十进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小数。教材选择 “能 通过吗” 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在理解用小数表示的“栏杆和汽车”高度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教学时需要注意,本单元只是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关 键的问题是把 1 角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1 角=( )元;把 1 分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1 分米=( )米。 一旦突破了这个难点,其他问题就容易了。例如,由 1 元=10 角,1 角=0.1 元,就可以推知 10 个 0.1 元等于 1 元 等。但是,在这里不用介绍“一位、两位小数”这样的概念,也不用抽象出“10 个 0.1 是 1”这样的结论。只要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会即可。 整套教材在注重科学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关注了教材的潜在功能,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学本, 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教材,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沿着有序的知识链条,在读教材、学知识、促能力的过程中, 逐步的学会学习,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 混合运算 小熊购物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学习重难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学 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课时:2 教学准备:挂图,实物,课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对话平台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 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2) 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指名汇报。 (3) 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 可板书问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 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3) 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4) 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三、学中做 1、 做一做。 (1) 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任选一题,做一做。 (2) 指名汇报。 2、 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 20 元钱,买 3 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 试着做一做。 (2) 小组议一议。 (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 并成一个算式解答) (3) 说一说。 结合刚才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 试一试 (1) 如果用 20 元钱买 3 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2) 如果用 50 元钱买 7 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2) 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3) 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2、全课总结。 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食品专柜,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到信息。(出示食品单价课件) 生:面包每个 3 元 饼干每包 4 元 饮料每瓶 6 元 花生每包 7 元 糖果每袋 5 元 (1)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什么东西呢?(指名回答) (2)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什么呢?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胖胖买了什么食品?(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2)那么,小熊胖胖该付多少钱?请你帮它算一算。 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步式写成综合式。 说一说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4+6 或 6+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1)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 6+3×4= 提问: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含有乘法和加法的计算的分布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想一想,议一议 (1)小熊乐乐有 20 元钱,买 3 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出示乐乐课件) 同桌互相探究,并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 二、课堂延伸(巩固练习) (1)出示饮料课件 (2)说一说,下面各题要先算什么?然后再解答。 50-4×5= 7+6×2= 7×3+4= 6×9-7 学生练习本中完成解答。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强调书写格式。 三、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买文具 学习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 法:引导发现 学 法: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2 教具准备:口算卡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 P5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 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3. 解决问题。 (1)列算式。 笑笑: 18÷3+4 每本算数本现价比原价便宜:3 -10÷2 =6+4 =3-2 =10(元) 答:(略) =1(元)答:(略)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小组讨论:3-10÷5 表示上意思。 算式“3-10÷5”中的“10”表示 5 本算术本 10 元,“10÷5”表示 1 本算术本多少元。所以“3-10÷5”表示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因此计算“3-10÷5”的时候,应先算 10÷5=2,再算 3-2=1,用脱式计算式 (3)引导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买 1 本算术本和 1 本英文本共花多少元?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P6“试一试”。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2.P6“练一练”。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放手独立完成。 四、总结 五、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买文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2 28÷7+3 36÷6+3 24÷8+7 81÷9+4 15÷3+8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除加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二、解决问题 1、钢笔每只 7 元 圆珠笔每支 6 元 自动笔原价每支 5 元,现价 4 支 12 元 淘气上次买了 2 支钢笔,花了 16 元,淘气买的钢笔比现在文具店里的钢笔每支贵了多少元? (1)说说解题思路(同桌之间) (2)独立完成 2、结合上面的情景说说下面的算式的意思,并算一算。 3x7+12 5-12÷4 三、巩固提高 课本第 6 页“练一练”1、2、3 小组检查 四、课后小结 买文具 (第三课时)练习课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2 28÷7+3 36÷6+3 24÷8+7 81÷9+4 15÷3+8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除加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二、解决问题 1、 鲜花图片每套 20 元,一套 4 张 风景图片每张 2 元,一套 4 张 鲜花图片每张 3 元,一套 4 张 (1) 每张风景图片比没张鲜花图片便宜多少元? (2) 一套风景图片和一套动物图片一共多少元? (3) 请你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2、课堂达标 配套练习册 第三页 1、2、3 三、课后小结:在混合运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四、课后反思 过 河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 括号的算式。 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和实物展示图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2 教法:指导练习 学法:练习交流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6×9= 30+15= 42÷6= 2 、脱式计算 7×2+30 46-6×4 63÷9+7 二、解决新知 1.合作探究数学问题。小组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自行编写完整的数学问题。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例如:二年级,有男生 29 人,女生 25 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 9 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2.展示思维,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总人数----限乘客人数----需要多少条船 分步计算: 29+25=54(人) 54÷9=6(人)综合算式:29+25÷9 你有怎样的办法呢?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加法。 引入:“( )”----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再计算除法。 看看这样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呢?学生独立完成,感受这样的方法带来的成功喜悦。 (29+25)÷9 =54÷9 =6(条) 答:至少需要 6 条船。 理论,记忆理解: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分段 理解,记忆) 三、体验知识,形成模块 完成 P9 中的“连一连”第 2 题。 5×(36-29) (83-35)÷6 94-(25+19) 完成之后,再次体验: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四、课堂小节 五、作业设计 1.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课后反思: 过河(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 括号的算式。 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2+13)÷5 12+45÷9 3x5+10 72÷9+12 2、回答:混合运算里面有括号,应该怎么算? 二、解决问题 1、大班车限乘 46 人,小班车限乘 8 人, (1)一共 70 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a、解题思路(同桌之间说说) b、独立解决问题 2、看看说说,用(70-46)÷8 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已经看了 46 页,余下的想用 8 天看完。平均....... 70 页 书包每个 46 元,日记本每本 8 元,有 70 元,买一个书包,余下的钱...... 三、当堂检测 课本第 9 页第 1、2 题 四、谈收获 课后反思: 二 观察物体 看一看(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 相对位置。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学生对数学 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小黑板、课件、小正方体。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观察法、操作法、自学法、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在观察、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 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4、学生交流。 (三)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示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三、 学习检测:课件出示。(教师自编图完成下面各题)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搭一搭,连一连。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 的图形有( )个,分别是( )。 3、搭一搭,填一填。 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 A 的有( )。 ⑵、从正面看是图 B 的有( )。 ⑶、还有什么样的立体图形从侧面看是图 A?还有什么样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 B?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四、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针对学习检测情况进行精讲。 五、学生全课总结,拓展升华 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教材第 15 页的练习题。 七、作业布置: 1、搭建组合图形,并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完成 p14 页“练一练”4 道题目。 八、板书设计: 搭一搭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课后反思: 看一看(二)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力目标: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情感目标: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法:引导复习法。 学法:自主学习、练习法。 教学准备:水杯、牙膏盒、每人至少准备两个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昨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好不好? 二、出示自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叫人说说课本 p15 页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四、出示自学自导:(8 分钟)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2、教师发出指令:用 4 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 3 个正方形。 3、教师发出指令:从上面看有 4 个正方形。 4、教师发出指令:从侧面看有 2 个正方形。 5、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五、反馈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学生分小组相互指令做拼搭游戏。 六、精讲: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七、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拓展延伸:观察家里的物体,比如冰箱,电视机等,观察后画出正面、上面、侧面的平面图形。 九、作业布置:练一练 1234 题。 课后反思: 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3、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 教 具: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切入: 玩中学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图,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1) 出示图表。这里就是当年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们能提出和加法有关的问题呢? A、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104=222(本) B、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04+95=199(本) C、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95=213(本) 2、想一想。 (1) 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列式:118+104+95= (2) 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以前学的不太一样。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 (3) 估算。老师请大家先来估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本? (4)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算一算。 你们认为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呢?好,请你拿出练习本,动手算一算。 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和好朋友交流一下。 3、做一做 4、(1)后来呀,我们的兄弟学校东宇小学也发起了捐书活动,这是他们的捐书情况,估计一下,他们捐了多少本? (2)汇报算式,结果。 二、学中做 1、计算比赛,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 2 题。 3、完成练一练第 4 题。 (1) 独立思考,什么叫买 1000 送 100? (2) 小组交流。 三、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捐书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2、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口算 100+130= 200+140= 150+30= 300+240= 200-150= 350-240= 860-460= 512-12= 2、 说说你是怎么估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 二、 解决问题 1、 每袋 50 块 每袋 100 块 每袋 150 块 (1) 要买 200 块糖,可以怎么买?(想出两种办法) (2) 如果每种糖各买 2 袋。够 500 块吗? A、 独立思考,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B、 完成(1)(2),并交流 2、 课本 18 页第 4 题 三、 巩固提高 配套练习册 12 页“夯实基础”第 3 题 四、 谈收获 课后反思: 运白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运白菜”的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过程中,思考、体会择优方法的方便之处,从而能灵活地选择最佳策略进行解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反复检验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 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和了解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并探索其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教 法: 学 法: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李老师邀请到淘气与笑笑一起到郊外农场去秋游,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去玩玩吗?看!白菜地里农民伯伯正忙 着收白菜。淘气与笑笑在这里找到许多数学信息,你猜猜他们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告诉大家。你能提出数学 问题吗?(让学生先看主题图,自己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自己所提的数学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师:原来有850棵,运走两车后,求还剩多少棵?(师板书出完整的题目)能一步完成吗?(不行)该怎样列式? (二)计算,解决问题 生1:850-256-280 生2:850-280-256 =594-280 =562-256 =314(棵) =314(棵) 生3:850-(280+256) 生4:850-(256+280) =850-536 =850-536 =314(棵) =314(棵) 师:强调计算时要注意进退位问题,做到认真、细心。 师:说出式子中各数各步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生1和生2所提出850-256-280和850-280-256都表示从总棵数中去掉第一车后,再从剩下的棵数中再去掉第二 车,得出最后的剩下棵数。 生3和生4提出850-(280+256)和850-(256+280)都表示从总棵数中去掉第一车和第两车的总棵数的和,得出最后 的剩下棵数。 师: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你们能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连减”的两种计算方法。 三、练习: 试一试 1000-207-168 436-179-36 456-278-132 930-(80+480) 368-(168+127) 1000-185-145 练一练1. (1)妈妈买了一件衣服和一顶帽子,付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指明学生说出如何列式,集体订正。 3.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368+235 (2)712-284 (3)94+438 (4)432-158 指明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4. 小军的爸爸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每天收车时,小军都记录了当时里 程表读数,共记录了五天。(单位:千米) 星期 一 星期 二 星期 三 星期 四 星期五 162 410 745 745 928 四、今天你们都有什么收获?谁愿意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 无论用什么方法去计算,计算时注意进位与退位,做到认真、细心。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设计 1、淘气和笑笑在菜地里学到了新知识,高高兴兴地往前走,他们来到池塘边,饲养员告诉他们,这里养了 800 只 鸭子,白鸭子有 250 只,花鸭子有 350 只,黑鸭子有多少只? 2、离开了池塘,来到植物园,花农伯伯告诉他们这里种了 1000 枝玫瑰花,红玫瑰和黄玫瑰的枝数都是 320 枝,剩 下的是白玫瑰,白玫瑰有多少枝? (两种方法计算) 课后反思: 节余多少钱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磁力板、图片、胶卷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2009 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二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一家人是如何节钱的。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八月结余了多少钱?”) 【意图: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 探究“八月结余了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 800+185-745 或 800-745+185,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5)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意图:通过这种互问答的学生交流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 1、2 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意图:注意数学与生活联系,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内容,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 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评价: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评价。【意图: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全面了 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 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课后反思: 里程表(一) 学习目标: 1、巩固三位数加减法以及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 际生活中的作用。 3、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学习重点: 1、掌握观察里程表的方法。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学习难点: 1、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讲授新课。 (1)保定到石家庄多少千米?画一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813-689 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说一说,画一画。 (3)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在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4)请你再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 2 题和第 3 题。 四、课堂总结。 课 后反 思: 里程千米 北京——保定 146 北京——石家庄 277 北京——郑州 689 北京——洛阳 813 北京——西安 1200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掌握知识情况 277-168= 369+108+98= 680-198= 509-137= 2、借助上节课的图表,说说 277-146 的意义 二、新授 (一)出示课件 (1)从上面的图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九江到芜湖有多少千米?画一画,算一算。 说说你的解题思路,独立完成 (3)733-637 求得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航程?画一画,说一说。 (4)一艘客轮从武汉出发,沿航线已经行驶了约 600 千米,在图中标出客轮的大概位置。 航程/千米 武汉-九江 269 武汉-芜湖 637 武汉-南京 733 (二)练习 653+285= 165+435+377 700-399+125 800-672 500-196-204 652-(97+355) 三、巩固提高 课本 25 页练一练第 3 题 四、总结 课后反思: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 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4、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2、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都做过车没? 学生:做过。 老师:那你们有观察过,汽车的里程表嘛? 学生:没有。 老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里程表吗? 学生 1:不知道啊! 学生 2:是汽车一天行驶的路程吗? 老师:不是。 学生 3:好像是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吧? 老师:恩,是的。就是起床从开始行驶到现在行驶的距离就是里程。 老师:今天呢,我们就来解决一下有关于汽车的里程的问题。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 里程表的度数是 35 千米。淘气记录了数数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度数。同学们现在根据 PPT 上面的 每天行驶的里程来讨论一下什么是里程。 学生 1:160 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路程,应该是........。 老师:星期一出发时度数是 35 千米,回家时是 160 千米,160 - 35 才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学生 2:我知道了,用当天的度数减去前一天的度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老师:恩,回答正确。 二、玩中学,带领学生一起做教材第 25 页“练一练”第 1 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2)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解里程的含义。 (3)让学生独立完成。 (4)12 月底比 6 月底多用了多少度电?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多用呢?有哪些原因呢?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 2 题和第 3 题。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1234 题 课后反思: 四 乘与除 小树有多少棵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具准备: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2 分钟) 同学们,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 不喜欢。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买来了三捆树苗,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请大家看看。 二、自主学习:(8 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 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小黑板出示)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 30 页主图内容,解决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的数学问题。 4.思考:哪种算法最简单。 三、反馈交流:(10 分钟)(出示数字卡片)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精讲点拨:(8 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五、当堂训练:(练一练第 5 题)(10 分钟) 香蕉每堆 200 根,小象每天吃 60 根,大象每天要吃 90 根。 ⑴3 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 1 天吃吗? ⑵1 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课堂小结:(2 分钟)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作业布置:第 2 页 3 题。 板书设计: 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方法一: 20+20+20=60(棵) 方法二: 2×3=6 20×3=60(棵) 方法三: 20×2+20=60(棵) 答:小树有 60 棵。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小黑板出示) 比一比谁最棒! 70×2 40×3 50×4 60×7 30×5 40×5 70×6 80×4 60×9 30×8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多媒体出示) ⒈填一填。 ⑴60+60+60+60+60 = × ⑵40+40+40+40+40+40 = × ⑶80×4 = + + + ⑷70×5 = + + + + 2.在( )里填上“>”、“<”或“=”。 3×70( ) 21 90×9( ) 810 40×4 ( )20×7 20×9 ( )30×6 3.去年学校共植树 300 棵,今年植树的棵树是去年的 2 倍。今年植树多少棵? 选做题: 4.张师傅将一根电线剪了 3 次,剪后的每段都长 40 米,这根电线原来长多少米? 三、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 3 页的 1、2、3 题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订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课堂小结:同桌之间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计算: 50×7= 80×4= 600×6= 7×400= 9×80= 30×5= 7×900= 300×6= 70×8= 40×5= 500×9= 8×500= 板书设计: 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的练习课 300 × 2 = 600(课) 答:今年植树 600 课 课后反思: 需要多少钱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 分钟)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自主学习:(8 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技巧。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自学课本第 4 页“试一试”以上内容,并解决以下问题: 1、观察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精选最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尝试计算:买 3 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三、反馈交流:(10 分钟) 1.小组交流,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全班交流算法。 2.解决问题:(小黑板出示) 买 3 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四、精讲点拨: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五、当堂训练: 课本“练一练”的 1、2 题,学生独立完成 课本“练一练”的 3 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讨论交流。 作业布置:第 33 页 1、2 题。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12+12+12=36 (元) 12×3=36(元) 先算:10×3=30 再算:2×3=6 最后算:30+6=36(元) 答:需要 36 元。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小黑板出示) 必做题: ⒈填一填。 ⑴ 口算 13×3 时,应先算( )×( )=( ),再算( )×( )=( ),最后算( )+( )=( )。 ⑵ 口算 24×4 时,应先算( )×( )=( ),再算( )×( )=( ),最后算( )+( )=( )。 ⒉计算。 15×6= 16×3= 5×13= 17×4= 21×4= 80×7= 34×2= 3×31= 3×18= 13×7= 23×3= 7×40= 3.在( )里填上“>”、“<”或“=”。 32×3( ) 95 28×2( ) 65 90( ) 15×6 100( ) 23×4 24×4( ) 96 70×4 ( )270 4×16( ) 10×6 15×6 ( )12×8 4. 一共有 16 个桃子,苹果的数量是桃子的 3 倍。苹果有多少个? 选做题:(有时间的学生做,教师只进行点拨) 5.王师傅要做 200 个零件,每小时做 38 个,请你帮他算一下,5 时能做完吗?如果不能,那每时多做几个,才能 在 5 时内完成任务?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讲解自己的解法,教师结合学生讲解的情况进行补充讲解。) 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10 分钟)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第 5 页第 3 题出示的信息提出问题。 2.全班交流: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三、反馈交流、巩固提高。 1.出示口算训练卡片,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训练,适当抽几题让学生说 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独立完成课本第 33 页第 4、5 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的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课 4、 16×3 = 48(个) 答:苹果有 48 个。 5、 38×5 = 190(个) 38×6 = 208(个) 答:5 时做不完,每小时多做 1 个,才能在 5 小时内完成。 课后反思: 丰收了 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 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 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位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口答: (1)30 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是多少? (2)24 里面有几个 8? (3)20 里面有几个十? (4)48 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 个 20 是多少? 2、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学习用品。有两个同学一共买了 16 枝铅笔,平均每个同学买了多少枝? 问:怎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会用竖式计算吗? 3、谈话:那边还有两组同学在买铅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买铅笔中的数学问题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课件出示:情景图左半部分。 ①问:从这两个兔子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②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怎样列式? 板书:60÷2= ③师:60÷2 等于多少?独立思考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与同桌相互说说,并把结果填在书上。 ④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A.因为 6÷2=3,所以 60÷2=30。 B.6 个十除以 2 等于 3 个十,3 个十就是 30。 C.6 捆胡萝卜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 3 捆,就是 30。 (2)完成“练一练”第 2 题: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问:你在做题时是横着做的还是竖着做的?为什么竖着做? 让学生比较每组上下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3)、完成“练一练”第 3 题: ①先让学生完成前两题,指名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问:这两题都是分几步算?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商分别写在哪里?②独立完成后两题,集体订正。 ③问:每次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注意余数。 你认为除法笔算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师:在买铅笔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应的口算和笔算,下面就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1、完成“练一练”的第 1 题: (1)让学生仔细看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课后反思: 植 树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们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 分钟) 同学们,秋天到了。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自主学习:(8 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自学课本第 10 页“试一试”以上内容,并解决以下问题。 1.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 3 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列出算式后,思考怎么计算。 三、反馈交流:(10 分钟) 提问:1.与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2.全班汇报交流,鼓励不同的思考方法。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四、精讲点拨:(8 分钟) 让同桌互相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互相讨论讲解。 五、当堂训练:(10 分钟) 做试一试第 1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抽几题让学生说方法,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 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 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第 11 页的 1 题。 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36÷3=12(组) 12×3=36;30÷3=10 6÷3=2 10+2=12;竖式 答:可以分 12 组。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 分钟) 必做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思路,教师补充讲解) 1. 计算。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84÷4= 96÷3= 68÷2= 77÷7= 39÷3= 48÷4= 280÷7= 500÷5= 2.一副手套 7 元,一双鞋 84 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在( )里填上“>”“<”或“=”。 48÷4 ( )84÷4 720÷8( )720÷9 24 × 3( )24 × 2 26÷2( ) 26 × 2 选做题: (有时间的学生完成,教师简略讲解) 2.有 3 个装有相同质量油的油桶,如果从每个桶中倒出 60 千克油,那么 3 个桶里剩下油的质量正好等于原来 1 桶油的质量,原来每桶装多少千克的油?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提问回答)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第 11 页第 2 题出示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除法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3.交流计算方法:重点交流你是怎样计算 48÷2=24 和 90÷6=15 两道算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课本第 37 页第 2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讲评。 2、一双鞋子:7 元 ,一副手套:12 元 ,一双鞋: 84 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在 ○ 里填上“>”“<”或“=”。 48÷4 ○ 84÷4 720÷8 ○ 720÷9 24 × 3 ○ 24 × 2 26÷2 ○ 26 × 2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谈谈自己在本结课中的收获。 作业布置:课本 37 页 3 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 分钟) 星期天,妈妈到超市采购了很多物品。(出示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品所用的钱数)(小黑板出示)。 1.学生从图上了解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品所用的钱数。 2.根据以上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10 分钟)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出示信息提出并解决除法问题。 2.全班交流: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除法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3.交流计算方法:重点交流你是怎样计算 48÷2=24 和 90÷6=15 两道算式。 三、反馈交流、巩固提高。 1.出示口算训练卡片,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训练,适当抽几题让学生说 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教材第 37 页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3.教材第 37 页第 4 题,学生独立完成。 4.教材第 37 页第 5 题。先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然后再交流、反馈。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进一步练习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并且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课堂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0÷2= 30÷3= 6000÷2= 36÷3= 800÷4= 300÷3= 48÷2= 99÷9= 26÷2= 600÷3= 38÷1= 93÷3= 77÷7= 400÷2= 800÷4= 5000÷5= 500÷5= 84÷4= 900÷9= 400÷5= 二、填空 1.“48÷4”可以读作( )也可以读作( )等于( )。 2.300÷3 的商是( )位数。 3.8 除 88 的商是多少的算式是( )。 三、计算题 1.商店卖掉 800 千克的橘子,卖掉的是剩下的 4 倍,剩下的橘子是多少千克? 2.一个数除以 8 等于 300,这个数除以 4,商是几?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复习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巩固一位数乘除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进一 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乘除法口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一位数乘除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计算过程中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法:指导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星期天,同学们一起到科技馆去参观(出示相关的数学信息)(小黑板出示) 1.学生找数学信息:每张门票 8 元,一共花了 80 元。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一共有多少名同学?80÷8=10(人) 3.变换信息及问题:每张门票 8 元,10 人一共花了多少钱? 4.学生独立解答:8×10=80(元) 5.观察“80÷8=10”和“8×10=80”这两个算式,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三个数 8、10、80,用 8 和 10 相乘得 80,用 80 除以 8 得 10,用 80 除以 10 就得 8,乘除法运算刚好相反。(小黑板出示) 2.根据以上规律尝试写出几组相关的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收获?” 你是怎样判断两个算式的大小的? 课后作业布置:(小黑板出示) 必做题:一、口算下面各题。 80÷2= 150÷3 = 300÷6= 630÷9= 490÷7= 560÷7= 210÷7 = 480÷6 = 540÷9= 480÷8 = 400÷8 = 250÷5= 240÷6 = 180÷2 = 440÷4= 二、列式计算: 1.3 除 2700 的商是多少? 2.5 个 20 连加,和是多少? 3.1200 里面有多少个 6? 4.把 3600 平均分成 9 份,每份是多少? 三、涛涛和丽丽跳绳比赛,涛涛 3 分钟跳了 300 下,丽丽 2 分钟跳了 240 下,谁跳得快? 选做题: 一个数(整数)加 1,乘 3,再加 1,再加上这个数,告诉我得数。我把你的得数减 4 后再除以 4 就得到你想的数。 请试一试,并想想为什么? 课后反思: 五 周长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测量和计算具体事物和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2、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法:操作演示法、引导法 学法:操作实践法 教具:线、直尺、皮尺。 学具:树叶、四边形、五边形纸卡、彩笔、直尺 教学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什么形状的?小蚂蚁沿着树叶的的边缘爬一周,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 树叶的周长。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小黑板出示)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 45 页图片上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 2、小组汇报学生各自尝试画的树叶。 3、解决问题:你们有办法量出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4、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边缘的长度。 三、反馈交流 1、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子来量线的长度。 (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 2、同学合作完成 摸一摸:(a)课桌面的边线。(b)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3、实践活动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 (2)量一量一片树叶一周的长度,并与同伴说说你的方法。 4、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四、精讲点拨: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 45 页第 1 题: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六、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测量餐桌面的周长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小黑板出示) 比一比谁最棒! 236×6= 3600÷6= 250×4= 79×9= 125×8= 630÷3= 45×2= 8100÷9=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2、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1) (2) 三、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 45 页的 2 题 2、填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订正 (1)、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 )条边长的(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指的是( )条边长的( )。 (2)、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30 米,其中一条边是 10 米,另一条边是 15 米,第三条边是( )米。 (3)、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 11 米、15 米、18 米、9 米,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 )米。 (4)、长方形是( )相等,正方形是( )相等。 五、课堂小结:同桌之间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完成本课配练 课后反思: 长方形周长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索、讨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 通过摸一摸、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体验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发现的喜悦。 2、经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过程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引导点拨法、分析归纳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小黑板。 学具:长方形图形 教学课时:2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 我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 常生活中的运用。 (小黑板出示)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 4 页插图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说说长方形的周长; 2、汇报各自的算法: 方法一: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5+ 3 + 5 +3 = 16(厘米) 方法二:我把 2 个长和 2 个宽加起来。 5× 2 + 3 × 2 =16(厘米) 方法三: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 2。 (5 + 3)× 2 = 16(厘米) 三、反馈交流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2、优化算法,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精讲。 五、当堂训练 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7cm 44cm 15cm 22cm 六、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给黑板绕花边,黑板的长是 36 分米,宽是 15 分米,花边至少要多长? 板书设计 花边有多长 黑板长 34 分米,宽 12 分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1、34+12+34+12=92(分米) 2、34 ×2+12× 2=92(分米) 3、(34+12)×2=92(分米) 答:花边至少长 92 分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小黑板出示) (一)、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 78×5= 250÷5= 123×4= 550÷5= 25×8= 63÷2= 125×4= 1200÷6= 124×5= 204×9= (二)、计算。 2700÷3-500 25×2+68 950-45×4 (三)、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运动场的长是 25 米,宽是 20 米,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学校操场是个长方形,长是 200 米,宽 150 米, 小明沿着足球场跑了 2 圈,小明跑了多少米? 3、用一根长 240 厘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是 80 厘米的长方形,宽是多少厘米? (四)、选择(把正确的答案前面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1、一块长方形菜地的宽是 30 米,长是宽的 2 倍,菜地的周长是( )米。 ①60 ②90 ③120 ④180 2、用 20 分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是 7 分米的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宽应该是( )分米。 ①6 ②2 ③3 ④13 (五)、填空 1、长方形的周长=( )或( ) 2、把两个边长是 4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二、反馈交流:交流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三、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 四、拓展延伸: 1、看图。图 A 和图 B 的周长比较长短,应该是( )。 ①图 A 的短 ②2 图 B 的短 ③周长一样 ④没办法比较周长的长短 2、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原来长方形的周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相比较,是( )。 ① 长方形的周长较长 ②长方形的周长较短 ③两个图形周长一样长 ④无法比较周长的长短 3、把一个大长方形剪成两个小长方形后,周长之和比原来的长方形周长相比( ) ①变长 ②变短 ③不变 ④无法比较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你的收获和疑惑。 六、完成相关配练 课后反思: 六 乘法 蚂蚁做操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练习纸、练习本、课件 教学重难点: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1.出示“蚂蚁做操”的情境图。 独立观察画面,说一说情境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讲一个数学故事。 2.结合数学信息尝试提出乘法问题。 即:每排有 12 只小蚂蚁,有 4 排,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3.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与同伴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圈的?结合圈的结果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一些圈法和口算方法: 4、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 (1).你能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 12×4 吗? 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加法竖式;方法二:完整呈现计算过程的竖式;方法三:简写后的一般竖式。) A 交流方法一,对用加法竖式计算的,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尝试写出乘法竖式。 B 交流方法二,在黑板上呈现出竖式的计算过程。 结合点子图说一说竖式计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思,即每一步求出的是电子图中的哪个部分。 回顾列表计算的方法,表格中的每一步与竖式中的哪一步是对应的? (体会乘法竖式与点子图、列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 8、40、48 的含义。) 第一步,4 乘 2 结果是 8 个点,所以 8 写在个位; 第二步,4 个 10 是 40 个点,写在第二层,相同数位对齐; 第三步,再把 8 和 40 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得 48。 (3)交流方法三,学习乘法竖式规范的简写形式。 与方法二的竖式进行比较,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结合前面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 8 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 写在十位,表示什么?合起来是什么? 3.练一练,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53 页练一练 1 题:圈一圈、算一算。) (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交流方法,巩固口算。 (2)用竖式算一算,并与同伴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每一步表示的含义,巩固竖式方法。 出示“213×3= ”,你会算吗?试试看!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计算方法 口算方法:200×3=600 10×3=30 3×3=9 600+30+9=639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①具体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②说一说竖式计算每一步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③比较一下列表的方法和竖式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都是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它们的算理相同。) 3.练一练,巩固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53 页练一练 2 题 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我们用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就请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乘法问题吧! 课后反思: 去游乐园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自主探究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自主学习:(8 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1、自学课本第 54 页内容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给同桌讲一讲; 3、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10 分钟)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3 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2 ×3 =36(元) 4、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小组交流、组际解疑) 四、精讲点拨(8 分钟)结合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10 分钟) 1、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 2 12 12 × 3 × 4 × 5 ×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5 18×3 15×6 27×3 43×3 (组内检查、全体交流) 六、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 ) 七、布置作业: 计算 15×5 17×4 19×6 27×2 25×3 板书设计: 去游乐园 (1)5 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2)13 座电动火车要多少元? 列式: 列式: 竖式 竖式 (3)8 人玩电动火车,5 人玩蹦蹦床,共需要多少元? (4)8 人玩电动火车,5 人玩太空船,50 元够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小黑板出示)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 1、运用竖式计算练一练第一题 4 个进位乘法的计算。 2、连一连。 2 × 32 15 × 4 16 × 5 26 × 8 5 × 12 19 × 5 60 × 7 4 × 30 3 × 16 24 × 2 52 × 4 15 × 6 17 × 5 4 × 16 3 × 40 84 × 5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一条裤子 18 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 2 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2、每盒乒乓球 15 元 ,买 6 盒乒乓球,需要多少钱? 三、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 四、拓展延伸; 光明小学 3 名教师带 45 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 400 元钱买门票够吗? 海洋馆售票处 成人票:15 元 儿童票:8 元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你的收获和疑惑。 作业布置:完成课本 31 页第四题 课后反思: 乘火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自主探究法 学法: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4 分钟)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坐火车时也会遇到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 数学问题。 二、自主学习:(8 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 56 页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10 分钟)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如果不会,可以在组内进行请教。 4.组织全班交流。 (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同学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写上答语。 四、精讲点拨: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1、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5 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72 × 5 = ( )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70 × 5 = 350, (2) 7 2 2 × 5=10, × 5 350 + 10 = 360。 答: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10 分钟) 1、 完成试一试 2、 1 1 8 3 4 8 4 3 2 × 5 × 4 × 3 × 6 六、课堂总结:今天学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完成相关配练 板书设计: 乘 火 车 (1)5 节卧铺车厢可以乘多少人?(2)7 节硬座车厢可以乘坐多少人? 列式:72 ×5= 列式:118×5= 竖式: 竖式: (3)这列火车一共可以乘坐多少人?(4)什么车厢乘坐的人多?多多少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内容自选(4 分钟) 1、认真完成(课本第 57 页“练一练”的第 2 题) 同桌互查,小组长汇报完成情况。 2、纠错 做错的同学进行板演,小组长检查错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粗心、不会计算)。并让其进行更正。 二、巩固练习,当堂检测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 1 题、第 3 题、第 4 题。 要求: 第 1 题: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做完互批。 第 2 题:优秀生必须完成,学困生在做完第 1 问的基础上可以尝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课后反思: 去奶奶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 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要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1. 口算 400×2= 300×= 100×2= 5×300= 400×6= 300×9= 700×9= 53×3= 学生边回答边说出口算的方法。 2. 笔算 24×4= 48×3= 这是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 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学生在做完后师强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个位相乘时,乘得的积满几十 就向下一位进几。) 二.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谈话:刚才同学们可真细心,真会观察。其实不仅仅是数学课堂上有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数 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信,你瞧!(课件出示例题:淘气去奶奶家的场 面) 咦,淘气在做什么呢? 学生:坐火车 他可真是个爱锻炼的好孩子!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生 1:淘气家离奶奶家有多少米? 生 2:奶奶家离新站有多少米? 生 3:他们俩家相距多少米? 生 4:新站到奶奶家有多少米? 教师提示做答(板书竖式)你们能计算出这个竖式的结果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尝试探索计算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115×4= 竖式: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老师巡察学生的探索情况) (三)全班汇报。 今天就我们要解决的这道乘法计算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一个乘数是三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 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那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百位上到底应该写几?(6)为什么应该写 6 呢? 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教师把竖式板书完整。 1 1 5 × 4 4 6 0 方法点播:从个位起,用 4 分别乘 115 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4 和个位上的 5 相乘得 20,这里的 20 表示 20 个一,也就是 2 个十,在积的个位上写 0,并向十位进 2,,4 和十位的 1 相乘得 4,这里的 4 表示 4 个十,再加上 十位的进位数 2 个十是 6 个十,所以在积的十位上写 6 ,4 和百位上的 1 相乘得 4,表示 4 个百,所以在百位上写 4.(板书,强调要补充完整横式) (四).自己探究学习 152×4=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我们会计算 152×4 了,解决了小华家到体育场的距离,那我们能否计算出大生家到体育场有多远吗?怎 样列式?生:248×4= 师:请你们自己尝试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248 × 4 992 3、观察、比较。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处?什么不同处? 师: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汇报。 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地演算。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交流,知道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吗? 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指出: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个位和十位都出现了进位的情况,这就是乘法笔算中的连续进位。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看一看聪明的你能拿到这份礼物吗?(黑板出示下题) 1 3 1 × 4 × 6 4 9 2 1 9 1 4 四、质疑反思 师:这节课,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的? 板书设计: 去奶奶家 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4×115=460(千米) 1 1 5 × 2 4 4 6 0 答: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460千米. 课后反思: 0 × 5 = ?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0 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这个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0 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法:自主探究法 学法: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课件 、挂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4 分钟) 1、 口算 0 + 5 = 7 — 0 = 0 + 26 = 100— 0 = 2、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0”表示什么含义吗?0 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任何数减 0 都得任何数,那么你们想知道“0” 乘任何数得多少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8 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探索并掌握“0 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这个规律。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1、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 60 页上内容。 2、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3、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三、反馈交流:(10 分钟) 1、谁能结合数学情境,说说你的算法? 2、汇报算法: (1)5 个 0 相加得 0。 (2) 结合“5 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0” 如 :3 × 5 = 15, 2 × 5 = 10, 1 × 5 = 5, 0 × 5 = 0, 四、精讲点拨: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10 分钟) 1、算一算 0 × 5 7 × 0 0 × 26 0 × 1000 2、让学生任意出几道 0 和任何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3、你发现了什么? 4、试一试: (1)130 × 5 = 2)402 × 3 = ①、400 × 3 = 1200, ② 4 0 2 2 × 3 = 6, × 3 1200 + 6 = 1206。 5、练一练。 240 × 2 302 × 5 105 × 3 205 × 4 204 × 2 320 × 5 150 × 3 250 × 4 6、小狗送信。(完成课本 35 页第二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根据学习情况重点精讲。 7、比一比 105 × 6 ○ 600 190 × 5 ○ 1000 180 × 4 ○ 800 140 × 7 ○ 980 六、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完成第 61 页的 2 题。 板书设计: 0×5=? 0×5 =0 130×5 =450 402×3 =1206 0×50 =0 130 402 0×100 =0 × 5 × 3 0×1000 =0 ———— ———— 0×0 = 0 “0 乘任何数都得 0” 课后反思: 买 矿 泉 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自主探究法 学法: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4 分钟) 同学们,我们学校要举行运动会,老师准备给大家买一些饮料,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老师在买饮料时遇到的 数学问题。 二、自主学习:(8 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1、认真自学课本 62 页上的内容。 2、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独立进行计算 3、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三、反馈交流:(10 分钟) 1、 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2、汇报算法: (1)24 × 3 = 72(元) 72 × 2 = 144(元) (2) 24 × 3 × 2 = = (元) (3)还可以怎样算?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四、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10 分钟) 1、15 × 4 × 7 125 × 8 × 6 102 × 4 × 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⑴、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⑵、0 × 1 × 2 × 3 × 4 × 6 × 7 × 8 × 9 ( ) 5、我每分大约打 41 个字 (1)小明 5 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 325 个字,5 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 3 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6、杨树 168 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 5 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六、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完成课本第 63 页的 1、4 题。 板书设计: 买矿泉水 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 2 箱矿泉水,一箱矿泉水 24 瓶,每瓶 3 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方法一:24×3 = 72(元) 方法二: 24×3×2 72×2 = 144(元) = 72×2 = 144(元) 方法三:24×2 = 48(瓶) 方法四:24×2×3 48×3 = 144(元) = 48×3 = 144(元) 答:一共花了 144 元。 课后反思: 七、年、月、日 看日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2、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说一说、练一练、猜一猜等活动,总结看日历的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2、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教法:观察分析法、引导讲授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今年的日历。 学习用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份2014年的日历 培优辅差: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看日历吗?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日历上面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1、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2、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 2、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二)自学指导 1、完成课本 72 页内容:说一说、练一练、猜一猜等活动,总结看日历的方法。 2、学生独自观察今年的日历,学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3、在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教师节、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 三、反馈交流: 1、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观察结果。 2、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重要节日? 3、与同伴说说各个重要节日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 四、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 68 页练一练:1、2 题 3.填空。 (1)一个世纪等于( )年,现在第( )世纪。 (2)一年有( )个月,一年有( )季度。 (3)平年全年有( )天,闰年全年有( )天。 (4)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5)一般每( )年里有一个闰年,1951 年是( )年,1996 年是( )年,2700 年是( )年,3200 年是 ( )年。 (6)1992 年的一月、二月、三月共( )天。 (7)1 年=( )个月 半年=( )个月 (8) 1 年有( )个季度 1 个季度有( )个月 (9)闰年有( )天 ,平年有( )天。 六、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七、作业布置:完成相应的配练 板书设计: 看日历 课后反思: 一天的时间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 24 时记时法,能够对 24 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相互换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展示、观察发现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2、 经历时间的长短探究以及互换过程,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遵守作息制度的良好习惯和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 24 时记时法,能够对 24 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 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用具:模拟时钟、时钟卡片 培优辅差: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看时间吗?知道一天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 24 时记时法,能够对 24 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相互换算。 2、经历展示、观察发现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 70 页“练一练”上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结合实际经验说一说:一天有几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几圈? 2、出示挂图并观察,图上有什么。 3、组内交流,说说 18:30;19:00;19:33 等表示晚上什么时刻。 4、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操作学具,研究 24 时记时法与 12 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关系。 三、反馈交流 1、得出 12 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和 24 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化的方法。 2、完成课本 71 页想一想;并与同伴交流 四、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 71 页第 1 题;并与同伴交流 2、完成课本 71 页第 4 题;并与同伴交流 3、用 24 时记时法表示出下列的时刻。 凌晨 5 时 晚上 9 时 上午 9 时 下午 4 时 中午 12 时 晚上 12 时 4、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的时刻。 6 时 11 时 14 时 16 时 19 时 23 时 四、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本 74 页练一练 1、2、3 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 24 时计时法---------------12 时计时法 两次(起止)时刻的差=经过的时间 课后反思: 时 间 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音乐课上都学习过一首歌叫《时间是小马车》,大家还记得吗? 齐唱《时间是小马车》。 是啊,时间匆匆而过,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共同制作作息时 间表,做爱惜时间的小模范。 二、玩中学 (一)做一做。 请你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要求:可制作上学时间的作息时间表,也可制作休息时间的作息时间表,学生自主选择。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因此学生的兴趣浓厚,以此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遵守作息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2、说一说。 (1)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2)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3)上午 10:00 同学们在干什么?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把完成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展示、交流,然后结合上学的作息时间表,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也可以鼓励 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 1、2 题。 不要求列出算式,只要结果正确就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可让学生借助钟面算出经过的时间,通过想一想、拨一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一场足球比赛进行了 80 分,到 10:10 结束,这场足球赛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小丽 1 秒跑 7 米,跑了 9 秒,小红 8 秒跑了 60 米。小丽和小红共跑多少米? (2)小强 6:00 起床,6:30 上学,7:10 到校,小强上学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解决这两道题要让学生弄清楚哪个已知条件是解题所需要的,哪个已知条件与解题无关,不要盲目用上所有的条 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儿童游泳队测试 100 米蛙泳成绩,小强 2 分 28 秒,小刚 3 分 5 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 (4)动脑筋,回答问题。 ①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②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一条直线? ③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④从 12:00 开始,时针走一圈,分针和时针重合多少次? (这道题学生一定会十分感兴趣。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拨一拨,学生能独立完成。) 2、实践应用。 (1)实践活动。 你上学时,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在小组内说一说。 (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上学时间的长短。可先引导学生估计大致时间,然后再实际记录出发时间、到校时间。最后讨 论出经过的时间。) (2)一天共营业几小时? 建设银行门口挂着营业时间的牌子,上午 8:00—12:00,下午 1:30—5:30,算一算:该银行一天共营业几个小 时? (这道题的设计是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从 7 时 40 分上的,到几时几分下课?从上课到下课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增长了 哪些本领? 以后,我们要按照自己做的作息时间表,按时上学、按时上、下课,并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课后反思: 数学好玩 校园中的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和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 1 毫米、1 分米和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情景图,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厘米) 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1 米=100 厘米)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 1 米大约有多长?1 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1、估测校园周边物体的长、宽、厚的长度。 (1)师:今天你能估计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吗?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 实际测量 沙坑的长 小树的的高 篮球场的宽 (2)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长、宽、高,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 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教师直接演示, 四、师生共同小结 五、课堂练习 完成做一做 课后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 规律。 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渗透“符号化” 思想。 情感: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的过程,能有序地找出简单的组合数。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培养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 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住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 T 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 师: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 件上衣,3 件下衣) 师: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师: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 (学生思考) 师:相信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同时思考:怎 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 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 三件不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 2 个 3 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 6 种不同的穿法。 (2) 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 2 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 3 个 2 种不同的穿法,也 就是 6 种不同穿法。 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与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 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师: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 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 6 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 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 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 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 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 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二、巩固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 师: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 早餐了,我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老师一次吗?(课件出示) 2.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 师: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 师: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 师: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 生: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师: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 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 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三、课堂小结 和你们一起学习真是愉快!我们在数学广角中不仅学会了连线搭配,还帮小红解决了许多问题,可见在生活中, 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数学奥秘! 四、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2 × 3 = 6 (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一、设计问题情境,探索日历中的数学。 师:同学们,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星期几? 生:今天是 9 月 6 日,星期二。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看日历。 师:好。这是一张 9 月份的日历表。(师点击,屏幕上显示 9 月份的日历表。)请你们看一下,9 月 1 日是星 期几? 生:9 月 1 日是星期四。 师:我们正常情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生: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师:在 9 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生:是星期六的有 9 月 3 日、10 日、17 日和 24 日。 师: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他叫飞飞。听听他说什么。(师点击,屏幕上出现一个小男孩,同时声 音:我叫飞飞,我周六、周日休息。我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 3 天后休息 1 天。我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 员,她每工作 1 天后休息 1 天。)听了飞飞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 1:我知道了飞飞的父亲是工作 3 天休息 1 天,也就是每 4 天休息 1 天。 生 2:我知道了飞飞和我们一样,也是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的。 生 3:我还知道飞飞的母亲工作 1 天休息 1 天,也就是每 2 天里有一个休息日。 师:飞飞想和父母一起去森林公园玩,他们可以选择哪一天? 生迟疑,看日历。 生 1:他们可以 10 日去。 生 2:不对,10 日飞飞的父亲不休息。 师:我们可以在日历上做些什么,就可以很快很明确地知道飞飞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生:可以在日历中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用标记标出来。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来试试,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师点击,出现日 历表以及日历表上方的一段话。)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生读:从 9 月 1 日算起,请用 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 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 师:小组里讨论一下,怎么做可以又快又准确。 (学生讨论) 师:好,你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了,把相应的标记拖动到飞飞以及父亲、母亲相应的休息日里。 生小组或自己操作。 (师点击,转播某个小组屏幕上的内容)师:这是第三小组完成的。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生 1:我们是这样想的。父亲是工作 3 天休息 1 天,所以是每 4 天就有 1 个休息日。第一个休息日是 4 日,第 二个休息日就是 8 日,然后是 12 日、16 日,依次类推。母亲是工作 1 天休息 1 天,就是两天有 1 个休息日,我们 还发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双数。飞飞是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只要在周六、周日的这两行都标上√就行了。 生 2:我们发现父亲的休息日都是 4 的倍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 2 的倍数。 师:你们都很善于思考。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飞飞他们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吗? 生:他们全家在 4 日、24 日共同休息,所以他们可以在这两天一起去森林公园玩。 师:在日历表中,我们除了能看到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之外,还可以看到什么? 生:还可以看到飞飞和父亲共同的休息日、飞飞和母亲共同的休息日、父亲和母亲共同的休息日。 师:现在你们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以及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输入到相应的圆圈图中。 父亲的休息日 母亲的休息日 飞飞的休息日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 母子共同的休息日 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生自己操作。 (师点击,转播某小组的内容)师:这是第五小组完成的,帮他们检查一下。 生 1:飞飞的休息日,我们填的和他们组的顺序不一样。他们小组是按日期的先后顺序填的,我们是先填周六 的几个日期,再填周日的几个日期。 生 2:老师,我们认为 4 日、24 日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不能再作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了。 生 3:你说的不对。4 日、24 日既然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父亲和飞飞当然是同时休息了,也应该是父子 共同的休息日,同时也是母子共同的休息日,还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呢。 生 4:我们同意他的观点。4 日、24 日是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师:真不错。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解决了。原来日历表中还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还想继续探讨 吗? 生:想。 (师点击,出现一个单独的 9 月份的日历表。7、8、14、15 四个日期被红色矩形框框住。)师:请仔细观察 这四个日期,你能发现什么? 生 1 观察片刻:老师,我发现 7 和 8 相差 1,14 和 15 也相差 1。 师:哦,这个小朋友是横着来观察的。很不错。 生 2:我发现,竖着看,7 比 14 少 7,8 比 15 少 7。 生 3:我是斜着看的,7 和 15 加起来是 22,而 8 和 14 加起来也是 22,这两个和是一样的。 师:你们太棒了!我们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 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 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 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再看一组数。 (师点击,在日历表中又框住四个日期。)请你们想想,这组数还存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生观察片刻:老师,是的。横着看两个数相差 1;竖着看两个数相差 7;斜着看相加的和相等。 师:你们还想以哪组数来进行观察,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小组讨论。) 师:四个数有这样的规律。那么 9 个数呢?(师点击,日历表中框住 9 个数: 7、8、9、 14、15、16、 21、22、23) 生 1 高兴地:老师,我发现了!横着看,7 和 8 相差 1,8 和 9 相差 1,下一行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 行相邻的两个数相差 1;竖着看,7 和 14 相差 7,14 和 21 相差 7,其他两列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列相 邻的两个数相差 7。 师:你很棒,孩子。 生 2:我也发现了,7 和 23 相加是 30,8 和 22 相加也是 30,9 和 21 相加也是 30。 生 3:老师,7+15+23=45,9+15+21=45,8+15+22=45,他们的和相等。 师:你可真善于观察。 二、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日历表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以后再去研究好吗?其实生活中 的数学问题也有很多呢,请你们选择屏幕上的两朵花,每朵花后面都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看清要求,就可以进 行操作了。 (生自由操作。)(师转播某个小组的内容) 师:这是第二小组完成的。我们先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生 1:我们观察到,父亲是一步跨三个台阶,所以父亲踏到的台阶数应该是 3,6,9 这样的数。儿子是一步两 个台阶,所以他踏到的台阶是 2,4,6 这样的数。他们都要踏到的第一阶是第 6 阶,都要踏到的第二阶是第 12 阶, 也就是父子都要踏到的台阶的数是 6 的倍数。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观察的怎么样? 生 2:他们说的很详细,观察地很正确。 生 3:我们还发现父亲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 3 的倍数,儿子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 2 的倍数。 师:你们真棒。我们看看另一个有趣的问题。(点击,转播另一小组屏幕的内容)这是第一小组完成的。请他 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生:我们观察到,1 路车是每 3 分钟发一次车,所以从 7 时起,它发车的时间是 7 点 03 分,7 点 06 分,7 点 09 分,7 点 12 分,7 点 15 分,7 点 18 分等这样。2 路车是每 5 分钟发一次车,所以从 7 时起,2 路车发车时间是 7 点 05 分,7 点 10 分,7 点 15 分,7 点 20 分等这样。1 路车和 2 路车从 7 时起,同时发车的时间有 7 点,7 点 15 分,下一个同时发车的时间是 7 点 30 分,他们每隔 15 分,会同时发一次车。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仅善于观察,还很会动脑筋思考。 三、小结。 师:这一节我们探讨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自由畅谈。 生 1:我没想到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 生 2:老师,原来数学也这么有趣,并不枯燥。 …… 八 认识小数 文具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意义,通过类比、猜想,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从多角度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渗透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全身心的投入中,感 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难点: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结果。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文具店一角”主题图、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口算(小黑板出示) 15+0.4= 1.4+4= 3.7+5.2= 6.3+8.9= 15×4= 125×8= 1000×2= 7×11= 9+9+9+9+9=( )×( )=( ) 5×2 表示( )。 2、提问:你能结合算式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吗?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 3、揭题,这节课我们来探索小数乘法的意义。 板书:文具店-----小数乘法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在黑板的一角粘上各种学习用具,演示文具店一角。 有一家文具店开业啦,这是老师调查到的文具店的部分文具和价钱。仔细观察,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 什么数学问题? (指多名学生回答) 铅笔每枝 0.3 元 直尺每把 1.06 元 笔记本每本 3.15 元 钢笔每支 6066 元 …… ①每本笔记本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 ②每支钢笔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 ③买 2 枝铅笔多元? …… (通过购物情境,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选一个来解决。买 4 支铅笔一共需要多少钱?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几种方法? 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同桌互相交流后汇报: 方法 1: 0.3+0.3+0.3+0.3= 1.2(元) 方法 2: 0.3 元=3 角 3×4=8(角) 12 角=1.2 元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4、提问: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指导列出乘法算式:0.3×4 5、引导生观察这几种方法,说说 0.3×4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 个 0.3 相加的和) 6、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意义。 引导生观察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它们都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那么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 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把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做对比,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能力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运用模型,深化拓展。 请一名同学来当售货员,其他同学买文具,通过演示买文具情景,深化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1)汇报“练一练” 对正确的方法给予鼓励表扬,不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纠正。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3、填空(小黑板出示) 0.5+0.5+0.5=( )×( )=( ) 0.6×5=( )+( )+( )+( )+( )=( ) 0.4+0.4+0.4+0.4+0.4=( )×( )=( ) (练习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总结回顾,实践应用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再次总结小数乘法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计算 0.4×4 0.08×5 8×0.9 1.3×2 0.01×25 0.4×10 2.3×2 0.6×9 2、每千克苹果 3 元,2 千克苹果多少元?1.5 千克呢?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零件 8 个,他 2.5 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 六、拓展延伸,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后请同学们用心观察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货比三家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经历与同学交流独立算法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共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熟练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其小数比较的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节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在买东西或者陪爸爸妈妈买东西时,你有什么经验,或者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可能有的回答: (1)买东西时,要会讨价还价…… (2)买时还注意东西的质量…… (3)买一样东西时,要多跑几家店,挑最便宜的一家买…… 2.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在买东西,一般都要多走几家店,看看哪家的最便宜,再买,也就是要货比三 家。今天我们就来货比三家,板书:货比三家。 二、讲授新课,学习新知。 1.开学了,你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我来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出示 图片。 2.谁愿意来当奇奇、丁丁、豆豆,来介绍一下他们文具店里的商品及价钱? 3.师:淘气和笑笑想去买文具盒,你认为到哪家去买好呢?(提醒:文具盒是一样的) 学生思考后可以和同桌讨论。 4.提问:为什么要到奇奇店去买呢?你是怎么比较的?(大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奇奇店的要便宜。)小组之间交 流,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1)奇奇店的只要 4.9 元,丁丁店的却要 5.1 元,4.9 比 5.1 元要少。 (2)4.9 元=4 元 9 角,5.1 元=5 元 1 角,4 元 9 角小于 5 元 1 角。 (3)5.1 元比 5 元大,4.9 元比 5 元小,所以 4.9 小于 5.1。 师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 上的数,大的就大,如果还相同,那我们要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二位,就这样比下去。 5.小数点的后面末尾有 0 的写法: 4.90 元可以写作 4.9 元 5.10 元可以写作 5.1 元 6.看着这张图片,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同桌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2)全班集体交流。 在三个小数比较的过程中,多让几个学生说说,加深同学们在头脑中的印象。 三、练一练。 1.书本第 83 页第 3 题。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选几道让学生说一说。 2.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1)学生独立思考,到哪家店便宜。 (2)说一说为什么?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3)你还想买什么?到哪个商店去? 3.独立完成计算题,并集体反馈。 五、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 3 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们比一比同一种商品的价格, 课后反思: 存零用钱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并知道每种单位的人民币各有那些。 3、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初步学会使用人民币购物。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和节约用钱、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元是元、角、分,并知道每种单位的人民币各有那些。 教学难点: 会灵活使用人民币购物。 教学准备: 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师出示玩具猪问同学们:瞧,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玩具猪),猜一猜它是用多少钱买来的, (点几名同学猜)师鼓励:同学们猜的很好! 二、说人民币的用处 1、师: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会用到钱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的例子。 生:(买吃的东西的时候。买衣服的时候。买车,给车加油用到钱。妈妈发工资。) 师鼓励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2、师:老师这也有些例子,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上车投币;到超市购物。)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们有过坐公交车和到超市去买过东西的经历吗?一定有,那么你们买东西的钱从哪儿来的那?(学生说 爸妈给的、自己的压岁钱等)。 3、让学生观看第 3 幅图并提问:你们看,小朋友在做什么那?存钱是为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 师:零花钱除了可以用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外,还可以用来干什么?(点名学生答)。 学生想不出,这时师出示小朋友存零花钱课件问学生,师提醒前年汶川地震你们把你们的钱拿来干什么了?(学生 答献爱心)。 教育学生养成存钱的良好习惯,告诉学生积少存多、不乱花钱的道理,别人有需要帮助时可献出自己的一份爱 心。将平时零花钱攒起来,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如买书,捐赠给贫困的同学。 师:看来钱的用处非常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用到钱。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生:人民币。 师: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 三、认识人民币 (一)、认一认 1、师:课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简单的认识了人民币,并准备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把学具拿 出来。 2、师:你们都认识那些人民币呢?同坐的几个小朋友合作把你认识的钱拿给对方看看,看谁认得最多。(老师巡 视并提醒边认边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3、师:刚才我看到小朋友们认得都很不错,那么我来考考你们,到底认识哪些人民币。出示各种面值的课件分别 问学生。 4、师:小朋友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人民币。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学生发表不 同意见。) 生 1:我是根据颜色认的,我知道 100 元是红色的。 师:你说得很对,那是不是只有 100 元是红色的呢?只根据颜色认行吗? 生 2:我是根据大小认的,大点的是 100 元的,小点的是 1 元、2 元的。 师:那差不多大的怎么区分? 生 3:我是根据上面的数字认的? 师:只看数字行吗?那 1 元和 1 角都写着 1。 生 4:除了看数字还要看上面的汉字。 师:数字后面都有哪些汉字? 生 5:有圆、角、分。 师板书:圆(元)角、分,这就是人民币的单位,一齐读一下。 5、师:你们静静地观察这些人民币,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小秘密? 生 1:我发现上面有毛主席的头像。师介绍毛主席让学生了解他是个伟大的人物,教育学生更要爱护人民币 生 2:我发现上面有花卉。 生 3:我发现上面有国徽。 6、师:“国徽”你找到了吗?你在哪还看见过??(在警察衣服和警察车上或是天安门上看到过),(它是我们 国家的标志,所以我们在使用人民币时一定要爱护它,不要乱写乱画同时我们小朋友要勤俭节约,不能浪费一分钱。 7、师:识记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这样的人民币你还能认识它的面值是多少 吗?课件出示不全的人民币,让学生来认一认。 8、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书 46—47 页,看看书上的人民币都认识吗?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人民币 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出它们左下角有一条红色的斜线)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答出这是样币)师述:样 币是不可以用的。 (二)、分一分。 课间出示各种放得凌乱的人民币录像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么多的人民币都放在桌子上面,小朋友们觉得怎么样?(学生答很乱)如果我要带钱 去买我想要的东西,我能随便把这些钱就这样放在钱夹子里吗?(学生说不能)我们得怎么办?(学生答须理整齐)。 2、请同学们按规律分一分,把钱摆整齐。(先自己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再和同桌商量商量,一起在桌子上把 它整理好) 小组代表发言,点名各种分法不同的学生到讲台前分给同学们看并介绍出你们组是怎样分。 师: 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分一分?说说你按什么来分的? 生:按数字分。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硬币纸币分。 生:按元、角、分来分。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谁来给他们三兄弟排排队? 生:元是老大,角是老二,分是老三(随小朋友说,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由学生的分类引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板书: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师:同学们整理得都不错,不过小朋友们要注意,因为人民币有很多人都用过,上面难免会留下病毒和细菌,所以 为了保障小朋友们的健康,要养成用完人民币及时洗手的好习惯。 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打开课本 55 页 ,书上的人民币你都认识吗? (三)、简单的角与角的换算 1、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了人民币按单位可以分成元、角、分,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让 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 (课件出示)一张两角可以换--( )张一角,一张五角可以换--( )张一角。 师:(教师演示换 2 角,请小朋友拿自己准备的钱上来换!) 同桌小朋友动手相互换一换 5 角 (教师巡视) 师:(汇报成果)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一下? (分别请两个小朋友上讲台拿 5 角与其他小朋友换 1 角) 师: 换好了吗?你是怎么换的,谁愿意来告诉老师?(分别请 3 组小朋友)。 2、学习 1 元=10 角 师:老师这里有些玩具,一元一个,谁愿意来买? (将学生来买的钱拿给小朋友看,说明小朋友拿 1 元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师:老师可以卖给他吗?还有不同的付法吗?(进行 3-4 组,用不同的分法进行) 师:我们从来买的小朋友付的 1 元钱中发现什么? 师:对,不管用什么方法付,是不是加在一起都是 10 角? 1 元=10 角 (板书,课件出示) 师:那你们能猜猜 1 角等于多少分吗?用你手里的学具来验证一下。 生:1 角=10 分(师板书) 3、师:好!下面我们来看这些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练习 20 角=( )元 3 元=( )角 1 元 2 角=( )角) (四)游戏,逛超市 师: 你们想不想用手里的钱去买你想要的东西? 师:好!下面我们去小小超市逛一逛,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售货员,谁愿意(准备卡通售货员的帽子) 师:谁愿意来买,带上你需要的零用钱! (操作中,教师指导:你把他的钱数了吗?问售货员:你觉得当一名售货员责任是什么?并穿插进行礼貌教育) 师:下面小组合作,先请小组长当售货员,四人轮流,两人买,一人监督,付钱的数目对否? 师:小朋友都用自己手中的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以后小朋友可以不要每件事情都麻烦爸爸妈妈,有些东西可以自 己去买,但我们自己的零花钱不能乱用,要积累起来,用在该用的地方,好吗? 四、存零用钱 1、学生自学课本上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2)淘气想买一个 29.9 元的书包送给灾区小朋友,他至少还要存多少钱? 2、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人民币,你们学会了什么?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肯定有 很多小朋友会独立到使用人民币了,但我们还是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乱花钱。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寄书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简单问题。 2、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3、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此类题型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 程。 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小数加减过程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英才小学的小红同学参加了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星期天她到邮局给她的好朋友寄去了 两包书,邮递员告诉了她每包书需要多少邮费,可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们能帮帮她吗? 投影出示情景图。 二、 探究新知。 1、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师:通过观察情景图,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 1:我知道了小红寄的两包书的邮费分别是 1.6 元和 12.8 元。 生 2:我还知道: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邮费? 2、 先进行估算。 师:小红大约一共需要多少元的邮费?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1) 分组讨论。 (2) 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师总结:小红所需邮费不会多于 15 元,不会少于 13 元。 3、 解决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 (1)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 师巡视。 (3) 小组长展示本组的解决方法。 第一种:1.6 元=16 角 12.8 元=128 角 16 角+128 角=144 角=14.4 元 第二种:1 元+12 元=13 元 6 角+4 角=10 角=1 元 13 元+1 元=14 元 第三种:1.6+12.8=144 元 1.6 +12.8 ----------- 14.4 (3) 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4、 计算两包邮费相差多少元? 师鼓励学生用第三种方法去做。 (1) 让学生独立去做,师巡视。 (2) 展示做题情况。 12.8—1.6=11.2(元) 12.4 — 1.6 ———— 11.2 答:2 包邮费相差 11.2 元。 5、 总结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 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投影出示该法则。 三、 巩固练习 1、 基本练习。 2、 提高练习。 3、 拓展练习。 四、 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寄书 1.6+12.8=14.4(元) 1.6 +12.4 ———— 14.4 答:一共需要 14.4 元。 课后反思: 能通过吗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人民币的单位及温度的单位。 2.能对长度单位等作初步估计。 3.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对长度单位等作估计 教、学具准备: 1 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 1 根较长的绳子,1 米的卷尺,刻度尺,温度计。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 2、让学生量一量黑板的长度。(通过量一量,让学生发现用学生尺子不方便) 3、老师拿出一把米尺,让学生量,让学生发现认识到量黑板等长的物体的长度时,用长的尺子比较方便。直接说 出:我们把这把尺子的长度叫做米尺。 4、让学生小组观察认识认识米尺。观察米尺上有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米尺上也有刻度线、米尺上也有数字、每两个数字之间的间隔都是一样的、还是和学生尺 子一样把零刻度线作为起点。 教师揭示:我们把这统一把尺子的长度叫做一米,长度是一米的尺子叫做米尺。 5、教学生认识温度计。 二、一米到底有多长呢? (1)学生拿出自己 的米尺,用两手掌夹住米尺的两端,说说两手间相距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说说 1 米大约有几枝铅笔长、有几本数学书的长。 (3)用米尺比比自己的身高,1 米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 (4)用米尺量量课桌长的一边,看比 1 米长还是比 1 米短。长(短多少)?(用手比划) 说明:课桌长的一边接近 1 米。你还能说出大约长 1 米的物体吗? 学生讨论生活中大约是一米的长度的物体。 三、出示教册图示,提问卡车能不能通过呢? 1、说说 3.25 米和 3.5 米有多高呢? 2、指名字举例,让学生感受长度。 3、教师指导完成讨论。 3、拓展、活动 教师指出:在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我们除了可以用米尺量,随着人们的实际需要还发明了软尺和卷尺等。 告知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 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活动:学生可以互相量一量身高,或选择教室的物品量。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利用课余时间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实践一下。 七、板书设计 能通过吗 3.5-3.25=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出混合算式的过程,理解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初步学会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列式或者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有条理地叙述 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3.体会“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以及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简单的整数混合运算(两步),激发运用数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 1 课时 小熊购物(一)(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2.会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 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课件、食物面包、饼干、饮料的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5 分) 出示“小熊购物”课件。谈话引入:今天,小 熊胖胖和乐乐听说下午要开联欢会,就来到商 店买些东西。你们看商店里有什么?(出示主 题图)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 学生根据问题,独立读图,找到图 中的数学信息。 说出商店里有面包每个 3 元,饼干 每包 4 元,饮料每瓶 6 元,花生每 包 7 元,糖果每袋 5 元。 关注学生对于问题的 表述能力。 关注学生读图的有序 性 和 表 达 能 力 的 培 养。 二、探究新知(25 分) 2.建立模型 提出问题:小熊胖胖要买什么呢?买这些东西 需要多少钱呢?快帮算算吧!(小组同学交流) (1)怎样列算式? (2)每个算式分别求的什么问题? (3)如果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就可以列一 个综合算式 3×4+6 或 6+3×4 2.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先 算什么?为什么? (1)选择算式试算。 (2)探究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引导学生讲一讲思考过程,为什么先算乘 法,后算加法?结合情境说清楚。 (4)再次体验运算的顺序 在会书写一个算式的基础上,选择另一个 算式算一算。 提问:6+3 在情境图中表示什么意思? 通过与情境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比较,发 现运算顺序的道理。 (4)交流书写体会 (5)离开具体情境,掌握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 (6)总结计算方法。 3.介绍脱式写法 看胖胖,读出胖胖的问题:我要买 4 个面包和 1 瓶饮料。 3×4=12(元) 12+6=18(元)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先算乘法,得出 4 个 面包多少钱。再算出和饮料一共多 少钱。 如果先算 4+6 就是把 4 个加上 6 元,没有道理;同理如果先算 6+3 得出 1 个面包和 1 瓶饮料的价钱, 再乘以 4 就求出共买 4 个的价钱。 在计算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题 时,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脱式计算时等号要对齐,不计算 的部分要照着写下来。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 中对于画图策略的应 用。 关注交流讨论的实效 性。 再次体验先算乘法后 算加法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10 分) 课后练习 1、2 题 3.引导学生先读懂题意,再列式计算,可以 画图帮助理解。 4.根据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根据自己画图找到题目中的数 据,再根据理解说一说算式表示的 意思,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 步。 根据理解进行脱式计算。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 分步: 3×4=12(元) 综合:3×4+6 12+6=18(元) =12+6 =18(元) 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 2 课时 小熊购物(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2.会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 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课件、食物面包、饼干、饮料的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5 分) 出示“小熊购物”课件情境。 谈话引入:小熊壮壮有 20 元钱,买 3 包饼干应 找回多少元? 学生根据问题,独立读图,找到图 中的数学信息。 说出商店饼干每包 4 元。 关注学生对于问题的 表述能力。 关注学生读图的有序 性 和 表 达 能 力 的 培 养。 二、探究新知(25 分) 2.小熊壮壮拿 20 元钱,买 3 包饼干应找回多少 钱?怎样列算式? (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5)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展示。 (6)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乘加、乘减混 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理解应用。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作为答辩人对自己解决问 题的办法接受其他同学提问。 (1)每一个算式分别解决什么问题? (2)混合运算的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 什么?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 (1)你知道这个算式解决什么问题吗? 7×3+5 30-4×5 7+6×2 (2)讨论:在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说说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如果给你 20 元钱,你准备买什么?你还能 提出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家解决。 你有什么收获? 独立思考,要解决壮壮购物找 钱的问题,必须收集那些有用的数 学信息?尝试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借助直观图解决问题。 在一个算式中,有加减法,又 有乘除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法。 思考我们是如何学习和理解混合运 算的实际问题的?结合实例说一说 为什么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 中对于画图策略的应 用。 关注学生对于算式意 义的理解,不要形成 固定思维。 关注学生对于乘加、 乘 减 运 算 算 理 的 理 解。 三、巩固练习(10 分) 结合小熊购物图,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 义?再算一算。 20-2×7 5×3+4 4×6-20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这种方 法来解决。 看图找到题目中的数据,再根据 理解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应该 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根据理解进行脱式计算。 沟通混合运算与现实 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二) 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第 3 课时 买文具(一)(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6.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7.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除加、除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5 分) 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 1.提问:“原价每本 3 元”、“现价每本 5 元”和 “现价 5 本 10 元”表示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从图中读懂数学信息。 理解原价和现价的含义,从复杂句 子中分析数学信息。 学生提出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 元钱? 关 注 语 言 表 达 的 能 力。 二、探究新知(25 分) 解决问题一: 1.提出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钱?)后, 要求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 4.讨论交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怎样列算式?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在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表示的 意思,再引导他们说一说怎样用算式表示; 还可以怎样列式?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二:让学生对应图示,说说每部分表示的 实际含义。 方法三:结合情境说说思考的过程,以及每部 分的实际含义。 5.怎样书写呢? 有除法又有减法,先算什么?为什么? 解决问题二: 3.出示: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知 道哪些信息,需要先求什么 5.独立解决 6.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为什么先算 10÷5,为什么 3-要写 在 10÷5 前面? 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三种方法: 2.直接画图解决问题 画图并分布列式解决问题 3. 4.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再次体验运算顺序,根据算式说说 每部分的实际意义,并算一算。 读题明确题意。 分析题中要求。 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 减法。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 中对于画图策略的应 用。 关注交流讨论的实效 性。 关注学生对于算式意 义的理解。 关注算理的理解。 渗透解决问题的思考 方式。 通过计算全班体验先 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什么? 5.集体计算 3-10÷5。 除后减的运算顺序。 三、讨论总结(10 分) 哪种做法对?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合适的方法 判断算式的正误。 适时追问: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 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你有没有好办法介绍给 大家。 总结除加、除减的计算方法和注意 事项:在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 除法,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不参加运算的部分照抄,保证等号 两边相等。 强化除加、除减的运 算顺序。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分步: 10÷5=2(元) 综合:3-10÷5 3-2=1(元) =3-2 =1(元) 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第 4 课时 买文具(二)(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8.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9.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除加、除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5 分) 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 2.提问:“原价每支 5 元”、“现价 4 支 12 元” 表示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从图中读懂数学信息。 理解原价和现价的含义,从复杂句 子中分析数学信息。 学生提出问题:淘气买的钢笔比现 在文具店里的钢笔每支贵多少元? 关注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25 分) 解决问题一: 2.提出问题(淘气买的钢笔比现在文具店里的 钢笔每支贵多少元?)后,引导学生理解,要 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从情境 中选择哪些信息可以解决问题。 2.要求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 5.讨论交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怎样列算式?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6.怎样书写呢? 有除法又有减法,先算什么?为什么? 解决问题二: 根据问题提取有用信息。 说清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为什么 先求淘气买的钢笔每支多少元,再 说说算式每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 关注学生对于众多信 息的提取能力和对于 问题的理解能力。 关注交流讨论的实效 性。 结合上面的情境说一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算 一算。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乘法算是在情境图中表示什么,12 表示什么, 然后完整的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即“买 3 支钢笔和 4 支自动铅笔,一共花了多少元?” 再次体验运算顺序,根据算式说说 每部分的实际意义,并算一算。 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 减法。 关注学生对于算式意 义的理解。 关注算理的理解。 渗透解决问题的思考 方式。 三、巩固练习(10 分) 课后练习 3 题、第 4 题。 先独立解决,再集体讨论。 强化对除加、除减的 运算顺序的理解。 板书设计: 买文具(二) 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第 5 课时 过河(一)(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4.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5.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6.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小括号纸板、计算评比星。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5 分) 3.二年三班的小朋友到公园游玩,他们要租船 到河的对岸去,他们遇到了什么需要解决的问 题呢? 4. 2.出示主题图,请同学提出问题。 仔细看图,找到图中有用的数学信 息。 男生 29 人,女生 25 人,每只船限 乘 9 人。 至少需要几只船? 关注学生能否准确找 到图中有用的数学信 息。 并能够根据信息提出 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25 分) 1.问题:男生 29 人,女生 25 人,每只船限乘 9 人,需要几只船? 2.解决问题:独立列算式。 想要先求出男女生总人数是多少,再计算需要 几只船。 8.全班汇报。 9.这样列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10.要想先算加法,就需要请小括号来帮忙: (29+25)÷9 才能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 11.在混合运算的算式中,一般先算乘除法后算 加减法,有小括号的话,就先算括号里的。 12.提出问题:如果 54 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 条船?你会做吗? 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 小括号的作用。 思考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 小组讨论: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 序。 1.29+25=54(人)54÷9=5(只) 2.(29+25)÷9 学生有可能出现:29+25÷9 结合情境思考应该先算哪个,再算 哪个。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 括号里的。 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当需要改变算式原来 的运算顺序时,需要 用到小括号。 明确带小括号的算式 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10 分) 1.有 25 个苹果,吃了 4 个后,剩下的平均放在 3 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 2.超市的苹果和橘子都卖 2 元钱 1 斤,妈妈买 了 3 斤苹果,4 斤桔子,共花了多少元? 3.算一算(小组比赛) (24+25)÷7 (30-16)÷2 (100-75)÷5 (90-87)×9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这样列式 你是怎样想的。 (25-4)÷3 = 21÷3 = 7(个) 3×2+4×2 = 6+8 = 14(元) 或 2×(3+4) = 2×7 = 14(元)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比赛,看谁 算得又对又快。 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理 解题意、列式并准确 计算。 板书设计: 过河 分步: 29+25=54(元) 综合:(29+25)÷9 54÷9=5(元) =54÷9 =6(元)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第 6 课时 过河(二)(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小括号纸板、计算评比星。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5 分)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限乘”是什么意 思? “限乘”即大客车最多能坐 46 位乘 客,面包车 最多能坐 8 位乘客。 重点关注学生对于题 意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25 分) 7.提出问题:一共 70 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 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8.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9.全班交流: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0.结合情境讨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所表达的 含义及其运算顺序。 11. 12.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 还能解决 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画图列式解决问题。 结合情境解释自己的算法 总结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 算小括号里的。 学生先观察情境图。结合实例说 说算式的意思。 注意算式与实际情景 相结合。 重点理解 70-46 为什 么要加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10 分) 书后练习 练习时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再进行计算。 先理解题意 交流思考 独立计算 交流检验 巩固带有小括号的四 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会 进 行 两 步 混 合 运 算。 板书设计: 过河(二)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对于一些问题在计算时没有小括号行不行? 第 7 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学过的混合运算来解决,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深对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带括号的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运用。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复习引入(5 分) 1.在计算乘加、乘减或除加、除减的问题时要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在计算带小括号的问题时按照什么顺序计 算? 思考并回答,先算乘除法,再算加 减法。 先算小括号内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关注学生对混合运算 顺序的理解。 二、练习巩固(30 分) 教材 11 页、12 页练习一 1.说一说,算一算。 要让学生边画图边列算式,比如第一小题先将 4 个 5 圈起来写出 5×4,然后在加 6。 2、3 计算并回答问题 4.赢 1 场得 3 分,平 1 场得 1 分,星星足球队 赢了 4 场,平了 3 场,星星足球队一共得了多 少分? 引导学生先读题分析题意。 先画图 再列式 最后列脱式计算。 先独立计算,然后回答题中的问题。 读题并分析题意 知道星星足球队的分数由两部分组 成:取胜场次的得分和平局场次的 关注学生借助实物图 和示意图理解题意的 能力。 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分 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后根据题意画图或直接列式计算。 列式后让学生说说每步算式求出的是哪部 分的得分。 6.黑天鹅的只数是白天鹅的几倍? 复习倍的意思?谁是谁的几倍是什么意 思?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先求出白天鹅的只 数,再列式计算。 提醒倍的问题不加单位名称。 7.动物游乐园 (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 (3)结合情境说说下面算式表示的意思,并算 一算。 3×6-4 48÷(8-2) 得分。 那就是看黑天鹅的只数有几个白天 鹅那么多。 列式先求白天鹅的只数,正确运用 小括号。 45÷(45-36)=5 学生找出图中数学信息,学会有序 观察。 独立解决问题。 关注学生对和倍有关 的问题的理解。 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 使用小括号。 关注学生综合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巩固(5 分) 玩“24 点”游戏。 游戏时 4 人一组,每人分得同样多的扑克 牌,游戏开始后,每人从手里的扑克牌里任选 一张,4 个人就有 4 张牌,借助加减混合四则运 算,可以运用小括号,用牌上的 4 个数凑出 24, 谁先凑出这 4 张牌就归谁,游戏结束时谁手中 的牌多,谁就获胜。 4 人一组玩游戏。 巩固练习混合运算,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 兴趣。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4.经历观察、想象、验证的过程,逐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 3 个面,并能根据具体的事物、 照片、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5.在观察、想象、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及空间想象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6.在与他人合作观察交流的活动中,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体验观察和想象的乐趣,积极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第 1 课时 看一看(一)(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三个面和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标: 5.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6.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7.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 8.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实物、学生从家中带的小动物玩具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5 分) 出示主题情境图,说一说图中小朋友们都在做 什么? 他们分别站在什么位置?从哪个角度观察 长方体纸箱的? 观察情境图,说出淘气、笑笑、妙 想站在不同位置观察一个投票箱。 明确笑笑站在箱子左边观察;淘气 站在箱子后面的椅子上观察;妙想 站在右前方对着箱子的一个角观 察。 关注学生观察的有序 性。 二、探究新知(25 分) 2.观察情境图,独立想象判断。 (1)出示问题中的三幅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和 判断: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连一连。 (2)完成后组织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 么想的? (3)组织集体交流: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你是如何判断的?引导学生说清楚在哪个位置 能看到几个面。 教师要适时的找学力有困难的学生观察实 际物体,进而排除难点。 3.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分析提问的意思,“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是 什么意思? (3)先引导学生不看,想一想:站在不同位置, 看到的物体的面有什么不同?最多可以看到几 独立观察三幅图,思考和判断并 连线。 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一幅图是淘气从上面观察的, 只能看到一个面;第二幅图是笑笑 从左边观察到的,能看到两个面; 第三幅图是妙想从右前方观察到 的,能看到三个面。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说说自 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时关注学生 对问题的表述能力。 个面? (4)看一看,观察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 到几个面? 先观察纸箱验证自己之前的猜想是否正 确,再让小组内同学模拟主题图中的情境,站 在与图中相符的位置轮流观察,互相说一说自 己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3)说一说,讨论:为什么每次最多只能看到 三个面? 通过实践观察得到:能看到四个 面的想象是错误的,站在不同位置 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关注学生观察实践的 过程及对之前猜测的 验证过程。 三、巩固练习(10 分) 5.出示观察小熊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四名同学 都是站在什么位置观察小熊的? 6.出示问题下面的四幅图,让学生尝试独立判 断分别是谁看到的。也可以借助实物观察。 7.集体交流。 8.活动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 什么? 学生独立判断 各自说说思考过程。 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同一 个物体,看到的画面正好是相反的。 结合思考过程,体验 现实情境中观察物体 的角度和看到的简单 物 体 之 间 的 对 应 关 系。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情境图打印粘贴,连线三幅图。 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第 2 课时 看一看(二)(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 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教学难点: 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观察用实物。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复习引入(5 分) 在观察一个物体时,站在不同位置最多可以看 到几个面? 找同学到前面演示,其他同学说一说她看到的 是物体的哪个面? 学生思考并复习。 关注学生能否简单描 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 观察结果。 二、探究新知(30 分) 情境一,出示情境图。 2.下面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引导学生说说这三个小朋友分别是从哪个 角度观察桌子上的牙膏盒和茶杯的,他们看到 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观察奇思和淘气的相对位置,以 及他们两个看到物体的位置关系。 讨论淘气和奇思看到的两幅图有什么不 同。 3.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先说说笑笑看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再讨论笑笑能否看到牙膏盒。 小组合作模拟观察。 学生独立观察。 交流思考小朋友们的位置关系。 通过想象和推理进行判断,并说 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根据情境图,想象笑笑的位置和 画面的关系,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 小组合作时说说为什么茶杯会 把牙膏盒挡住。 重点体会当前面物体 比后面宽、高的时候, 后 面 的 物 体 会 被 挡 住。 情景二:淘气从窗外看到的情景会是下面哪幅 图? 4.引导学生看清笑笑在桌子的哪一边? 5.出示四幅画面,从中选择哪幅图是从窗外看 到的。 6.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选择的结果和思考的过 程。 独立观察,说清图意。 学生尝试独立判断,并与同伴说明 理由。 关注学生能否简单描 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 观察结果。 三、课堂小结(5 分)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伴说一说。 2.同伴合作,模拟练习题中的情景,做一做, 说一说你看到的物体是什么。 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解决吗? 和同伴交流今天的收获与体会。 板书设计: 看一看(二) 当前面物体比后面宽、高的时候,后面的物体会被挡住。 第三单元 加与减 单元教学目标: 4. 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连加和连减法的意义,感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 5. 会借助简单的直观图等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逐步积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6.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勇于表达、反思质疑、 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第 1 课时 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法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2.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发展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及时间 一、集体指导 1.创设“捐 书活动”的情境, 启发学生根据图 表中提供的信息 提出问题。 2.哪个年级捐的 ·以图表形式呈现两所小学捐书的情况: 一附小捐书情况 二附小捐书情况 ·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年 级 数量/本 一年级 103 二年级 109 三年级 98 年 级 数量/本 一年级 118 二年级 104 三年级 95 ·学生汇报在图中得到了 哪些数学信息? ·一附 小一共捐 书多少 本? ·二附 小一共捐 书多少 本? ·哪个 学校捐的 书多一 些? ·一附小: 1.关注学生能否根据 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 数学问题 书多一些? ·请大家试着估一估,哪个年级捐的多? ·说说你估算的方法。 120+100+100=320(本) 二附小: 100+110+100=310(本) 所以一附小捐的多一些。 方法。 2.关注学生能否独立 尝试估算出结果,并 培 养 学 生 的 估 算 意 识。 二、小组和个别学 习 1.独立完成学习 卡片。 2.小组交流并汇 报 ·一附小一共捐书多少本? 1.出示学习指南,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卡。 教师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 1.学生认真阅读学习指南 后独立完成检测卡,有困 难的同学向老师询问。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生汇报: ·118 +104 +95=317 先算 100+100+100=300 再算 18+4-5=17 最后算 300+17=317 ·118 +104 +95=317(本) 3.关注小组是否分工 明确,活动有序。 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 自己的困惑,其他同 学是否认真倾听. 学习指南 1.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连加法该如何 计算? 2.尝试着独立完成学习卡片,可以写出多种方 法。 3. 小组交流,组员要轮流介绍方法,各自发表 意见,最后挑选出一种简洁并易于理解的方法, 准备全班交流。 建议时间:8 分钟 3.小结竖式计算 应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18 222 + 104 + 95 222 317 ·118 +104 +95=317(本) 118 + 104 222 + 95 317 ·118 +104 +95=317(本) 118 104 + 95 317 · 118 + 104 + 95 = 222 + 95 =317(本)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注 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标好进位,在计算时 学习卡片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 果 ·二附小一共捐书多少本? 2.引导检测卡有错误的同学改错,全部正确及改完错误的同 学继续做发展卡。 3.做完发展卡,提醒学生到答案区对答案,引导发展卡有错 的同学改错,理解有困难的题可以在组内交流也可以求助老 师。 一定要加进去。 2.选择适合自己的方 法独立完成。 3.完成检测卡的同学到批 改区批阅,有错误的改错, 遇到困难的向同学和老师 请教。全部正确的和改完 错的同学做发展卡。 4.做完发展卡的同学到答 案区对答案,有错误的改 错,有困难的可以与同学 交流或向老师求助。 4.关注学生对发展卡 上 的 检 测 题 是 否 理 解,遇到了哪些困难。 5.关注学生是否能独 立改错,能否听懂别 人的讲解。 6.关注学生在做发展 卡中遇到的问题,改 错的情况,理解的程 度。 第 2 课时 运白菜(三位数连减)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两步)及其验算。 2.进一步结合加减混合运算的现实背景,积累从多角度分析数量关系的活动经验,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交流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计算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精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集体指导 出 示 书 中 “运白菜”的情境 图。 二、小组和个别学 习 1.估算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解决问题:还剩多少棵白菜? 提问:你能试着先估计还剩多少棵白菜吗? ·学生提出问题: 共有白菜 1000 棵,运走两 车后,还剩多少棵?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进 行汇报交流。 ·把256和280都看成30, 850-300-300=250;也可以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提 供的数学信息提出相 应的数学问题。 关注学生能否对自己 的估算方法进行合理 的解释。 2.学生独立计算 3.小组交流并汇 报 说一说自己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2.出示学习指南: 把256看成250,把280看成 300,850-250-300=300。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生汇报: ·850-256-280=314(棵) 850 594 - 256 - 280 594 314 ·850 - 256 - 280 = 594 - 280 =314(棵) 850 594 - 256 - 280 594 314 ·850-(256+280) 关注学生能否学会用 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 连减法问题并正确运 用脱式计算的方法。 关注学生竖式计算的 准确率。 .关注小组是否分工 明确,活动有序。 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 自己的困惑,其他同 学是否认真倾听. 学习指南 1.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连减法该如何 计算? 2.尝试着独立完成学习卡片,可以写出多种方 法。 3. 小组交流,组员要轮流介绍方法,各自发表 意见,最后挑选出一种简洁并易于理解的方法, 准备全班交流。 建议时间:8 分钟 4.小结竖式计算 应注意的问题。 5.算一算、再进 行验算。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 果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3.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1000-372-210 4.集体交流。 1.完成检测卡,到教师处进行批阅。(合格的同学进入到练 习卡片的学习,没合格的同学需要改正错误后才可以进入到 练习卡片的学习。) 2.练习卡片完成后到相应的答案区对答案,改正错误时,可 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学讨论或请老师帮助。 =850-536 =314(棵) 256 850 + 280 - 536 536 314 ·相同数位要对齐; ·符号要写准确; ·标好进位和退位点,在 计算时一定要算进去。 在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的 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 ·学生完成相应的卡片 .完成检测卡的同学到批 改区批阅,有错误的改错, 遇到困难的向同学和老师 请教。全部正确的和改完 错的同学做发展卡。 .做完发展卡的同学到答 案区对答案,有错误的改 错,有困难的可以与同学 交流或向老师求助。 学习卡片 3.完成练习卡后进入发展学习。 第 3 课时 节余多少钱(三位数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直观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资源】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集体指导 二、小组和个别学 习 1·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问题1“亮亮和奶奶8月份花了745元,8月份节余了多 少元?” ·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 说一说图意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列 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讨论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 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 数学问题 ·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组织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算式中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还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吗?说一说。 3·出示问题 2“九月份节余 260 元,十月份节余的钱比九月 份少 30 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提问:求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 哪个信息已经知道?不知道的信息是什么?通过哪两个信 息能求出来? ·独立解决,可以画一画,做一做。 ·集体交流,全班汇报。 ·260 为什么用了两次? ·800+185-745 =985-745 =240(元) ·800-745+185 =55+185 =240(元) ·独立思考 ·独立尝试列算式计算 ·260-30=230(元) 260+230=490(元) ·260+(260-30) =260+30 =290(元) ·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要 .关注学生能否独立 尝试计算出结果。 .关注小组是否分工 明确,活动有序。 学习卡片 4·试一试:平均每个月节余 225 元,估一估几个月节约的 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 ·组织集体交流 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 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录下 来。 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 自己的困惑,其他同 学是否认真倾听.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 果 1.出示学习指南,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卡。 教师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 2.引导检测卡有错误的同学改错,全部正确及改完错误的同 学继续做发展卡。 3.做完发展卡,提醒学生到答案区对答案,引导发展卡有错 的同学改错,理解有困难的题可以在组内交也可以求助老 师。 1.学生认真阅读学习指南 后独立完成检测卡,有困 难的同学向老师询问。 2.完成检测卡的同学到批 改区批阅,有错误的改错, 遇到困难的向同学和老师 请教。全部正确的和改完 错的同学做发展卡。 3.做完发展卡的同学到答 案区对答案,有错误的改 错,有困难的可以与同学 交流或向老师求助。 .关注学生对发展卡 上 的 检 测 题 是 否 理 解,遇到了哪些困难。 关注学生在做发展卡 中遇到的问题,改错 的情况,理解的程度。 第 4 课时 里程表(一)(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资源】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集体指导 二、小组和个别学 习 1·出示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 ·找出表格中的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并 指一指。 2·出示问题: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观察,从中获 取相关的信息。 ·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动手在路线图上画 一画,并在图上标出相应 路段的数据。 .关注学生能否看懂 图意 .关注学生是否会正 确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总结反思 ·有没有其他的表示方法? ·有什么异同? ·集体试着画一画。 ·你能试着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集体交流汇报 3·解决: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 ·结合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在图上找一找、画一画、说一 说。 ·813-689 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 ·“直观图和线段图”是如何帮助你解决问题的? ·相同点:每一段表示的 数据都一样,不同点:淘 气画图是“线段”并改变 了方向。 ·学生独立试画 ·画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图 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 义。 ·学生独立计算 ·277-146=131(千米)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689-146=543(千米) ·画一画、说一说 ·关注学生能否明确 图中每一步所表示的 意义 第 5 课时 里程表(二)(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资源】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教学流程】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 果 1.练一练:25 页 1 题。 2.25 页 2 题。 3.25 页 3 题。 .学生画一画之后独立解 决问题。 .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读懂数学信息后再独立 计算。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集体指导 二、小组和个别学 习 1·回顾交流:我们昨天是怎样学习“火车里程表”这节课 的? 2·怎样利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的? 3·出示问题情境和汽车里程表。独立读题,想一想、说一 ·学生汇报 ·学生独立观察,从中获 取相关的信息。 ·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关注学生回顾反思的 能力 说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4·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能看懂吗? 图中的 35 千米是什么意思? 星期一的 160 千米包括哪两个数据? ·在图中星期一表示的是哪部分?实际上行驶多少千米? ·尝试画一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 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 5·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比较出来?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 ·集体交流汇报 6·通过学习“里程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思考? ·和同桌议一议。 35 千米是星期一之前行驶 的路程;160 千米包括星期 一行驶的路程 35 千米,也 包括星期一当天行驶的路 程。 ·160-35=125(千米) ·全体学生模仿画图 ·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 天的读数,就是当天的里 程数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60-35=125(千米) ·350-160=190(千米) ·555-350=205(千米) ·745-555=190(千米) ·同伴交流 ·关注学生能否明确 图中每一步所表示的 意义 .关注学生是否会正 确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第 6 课时 练习 2 ·总结反思 ·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 果 1.练一练:27 页 1 题。 2.25 页 2 题。 3.25 页 4 题。 .学生画一画之后独立解 决问题。 .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读懂数学信息后再独立 计算并集体交流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1.28页1题。先让学生弄清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28页2题。巩固三位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3.28 页 3 题。 4.28 页 4 题。运用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28 页 5 题。方法不唯一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 ·256-142+150=264(人) ·关注学生读题获取 信息的能力 ·关注学生独立选择 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6.28 页 6 题,方法不唯一 7.28 页 7 题。解决有关里程表的问题 8·28页8题。 或 256+(150-142)=264 (人) ·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 过程 ·学生在图中画一画后再 独立解决 ·学生独立尝试寻找答案 第四单元 乘与除 第 1 节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表内乘法的复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能够积极地参与数学的研究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学具模型、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流程: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独立探索 组际交流 口算“20×3”的方法 独立探索 学校想在教学楼周围种一些 树来绿化校园,给同学们创设 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学校购 买了一些树苗,请看主题图。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 思索。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的口 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口 算方法。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 思索。 观察主题图,找出所需的数 学信息。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 确学 习指 南中 的 学习 要 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介绍组内认可的口算方 法。 ──比较不同方法的异同。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 确学 习指 南中 的 学习 要 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情境引入,激发解决问题的 欲望。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学习流程。 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 方法。 认真倾听,并理解不同口算 方法的道理。 针对方法提出质疑。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 确学 习指 南中 的 学习 要 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学习流程。 学习任务: 3捆一共多少棵?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前面学习的表内乘法知识,尝试独立探索计算 “20×3”的结果。 (2)记录计算过程,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3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习卡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学习任务: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多少棵? 1.独立学习(建议2分钟) (1)运用刚刚学习“问题一”的收获,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二, 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2)记录计算过程,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检测诊断 学习结果 完成数学书 P30 算一算 完成数学书中的练习。 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 方法。 学生是否掌握整十、整百、 整 千数 乘一 位数 的 口算 方 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板书设计: 问题一:3 捆一共多少棵? 问题二:园林工人运走了 3 车树苗,一共多少棵? 20×3=60(棵) 500×3=1500(棵) 第 2 节 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尝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合作;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流程: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独立探索 组际交流 口算“12×3”的方法 星期天,甜甜、淘淘和明明 一起来到海边,仔细观察图, 他们在做什么呢?你能从中 获得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 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 究思索。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的 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 观察主题图,找出所需的数 学信息。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 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介绍组内认可的坟算 方法。 情境引入,激发解决问题的欲 望。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学习流程。 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 法。 认真倾听,并理解不同计算方 法的道理。 针对方法提出质疑。 学习任务: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前面学习的乘法知识,独立探索用不同方法 计算“12×3”的结果。 (2)记录计算的过程,准备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3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习卡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独立探索 巩固练习 诊断学习结果 计算方法。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 究思索。 完成数学书 P33 练一练 ──比较不同方法的异同。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 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完成数学书中的练习。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学习流程。 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 法。 学生是否掌握两位数乘一位 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 行口算。 板书设计: 问题一:买 3 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问题二: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 4 倍,一个小皮艇多少元? 12×3=36(元) 18×4=72(元) 第 3 节 丰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学习任务: 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一个小皮艇多少 元? 1.独立学习(建议2分钟) (1)运用刚刚学习“问题一”的收获,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二, 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2)记录计算过程,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2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习卡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表内除法的复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能够积极地参与数学的研究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学具模型、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流程: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问题导 入。 独立探索 “60÷2”的口算方 法。 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从中获 得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 么数学问题?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 思索。 学习任务: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前面学习的除法知识,在课堂练习本上尝试独立探索 计算“60÷2”的结果。 (2)记录计算的过程,准备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3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习卡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观察主题图,找出所需的数 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 列出算式。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 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情境引入,激发解决问题的欲 望。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学习流程。 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 法。 组际交流 口算“60÷2”的方 法 独立探索 巩固练习 诊断学习结果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的口 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口 算方法。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 思索。 学习任务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刚刚学到的除法计算 方法,在数学书P34,独立解决 山羊伯伯的问题。 (2)记录计算的过程,准备全 班交流。 2. 全班交流(建议3分钟) 完成数学书 P35 的练一练。 全班交流。 ──介绍组内认可的口算 方法。 ──比较不同方法的异同。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 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完成数学书中的相应练习, 并交流收获与困惑。 认真倾听,并理解不同口算方 法的道理。 针对方法提出质疑。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学习流程。 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 法。 学生是否掌握整十、整百、整 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板书设计: 问题: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 山羊伯伯要把这些白菜运回家,需要运多少次? 60÷2=30(根) 160÷8=20(次) 第 4 节 植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尝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合作;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流程: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独立探索 “36÷3”的计算方法。 仔细观察主题图,他们在做什 么呢?你能从中获得那些数 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 题?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 思索。 观察主题图,找出所需的 数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 列出算式。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 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 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情境引入,激发解决问题的欲 望。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学习流程。 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 法。 组际交流 口算“36÷3”的方法 独立探索 巩固练习 诊断学习结果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前面学习的除法知识,独立探索用不同方法计算 “36÷3”的结果。 (2)记录计算的过程,准备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3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习卡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学习任务一: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的计 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计 算方法。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 思索。 学习任务二: 三(1)班共有48人参加植树, 1.独立学习(建议2分钟) (1)运用刚刚学习“任务一”的收获,尝试独立解决“任务二”, 列出算式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结果。 (2)记录计算过程,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2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习卡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全班交流。 ──介绍组内认可的口 算方法。 ──比较不同方法的异 同。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 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 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完成数学书中的相应练 习,并交流收获与困惑。 认真倾听,并理解不同口算方 法的道理。 针对方法提出质疑。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学习流程。 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 法。 学生是否掌握两位数除以一 位数的口算方法。 完成数学书 P37 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 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三(1)班共有 48 人参加植树,每 4 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36÷3=12(棵) 48÷4=12(组)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经历整理一至四单元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观察物体”、“加减法”、“乘除法”的相关知识, 初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结合现实情境,提出问题,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养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4.初步学习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所学,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一.板块一。 二.板块二。 三.板块三。 一.我学到了什么。 看图说一说你都学到了什么? 看一看: 小调查: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阳光体育:复习和巩固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 二.我的成长足迹。 1.你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一.知识归类。 1.混合运算 2.观察物体 3.加与减 4.乘与除 .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并交流 思考过程 .介绍一个正确计算多位数的好 办法并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先找出图中有哪些数学信 息,再独立完成问题. 二.我的成长足迹。 1.我最喜欢的一种方法 2.我最喜欢的一次数学活动 3.我最满意的一个作品 通过对学过的知识进行 系统地整理与回顾,使学生进 一步掌握所学,同时又培养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 维。 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反 思,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板块四。 2.你最喜欢的数学活动是哪一次? 3.你最满意的一次发言或者作品是 什么? 三.我提出的问题 1.学过这几个单元,你还有哪些问题 没有解决? 2.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 四.巩固应用 1.借助直观图呈现数量关系 2.借助点子图,小棒,表格等多种形 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巩固乘除法口算 4.巩固混合运算 5,进一步明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和计算方法 6.复习巩固观察物体的有关知识 7.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8.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9.巩固解决汽车里程表问题的解决 方法 三.我提出的问题 .学生写一写,并与同伴交流 四.巩固应用 .学生从中获取数学信息,运用 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 立完成 .学生先自己观察,再与同伴说 一说自己的发现,最后全班 交流汇报 .学生从情境中获取有用信息然 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先说一说表格中每个数据 表示的实际意思,并画图表 示出来. 通过综合练习,培养学生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 周长 第 1 节 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感知周长 教学难点:感知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树叶 教学流程: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集体学习)。欣赏图片。 三、解决问题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 节?请大家欣赏老师收集 到得各种各样的树叶图 片,欣赏一下。拿出一张 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 叶,用彩色笔沿着树叶的 边一笔描出它的轮廓。 1、用笔画出树叶的边,汇 报,指出从哪里开始,到 哪里结束。 2、自己选择你喜欢的图 形,用一笔描出来它的周 长。 找一找,摸一摸。从我们 1、初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C、 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D、 能够自己测量周围物体的 学习任务: 1.独立学习,自己选择喜 欢 的 图 形 沿 着 边 画 一 圈。说出从哪里开始画, 在哪里结束的。 2.小组学习,小组内轮流 说 说 你 画 的 图 形 的 周 长。 第 2 节 长方形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诊断学习结果 1、学习新知。找出身边的 自己喜欢的图形,量一下 它的周长。 2、量生活中的物体的周 长。 如:腰围、裤子长度等 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 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 察,爱动脑筋,所以想要 请同学们参加下面的闯关 比赛。 让学生找出情境图中的每 段的距离,然后求出周长 是多少米。 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 么是周长。 闯关比赛。书中 P46 试一 试。说出每段的距离是多 少,然后计算周长是多少。 周长。 4.根据情境图,探索求平面图形 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长、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独立探索 组际交流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独立探索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解决长 方形周长与正方形周长的 问题,请看大屏幕。 学习任务: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独立思考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能想出几种不同方法? (2)独立思考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你能想出几种不同方法? (3)尝试梳理、总结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准备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3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习卡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 的周长计算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 的方法。 观察主题图,思考要解决 的问题。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 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介绍组内认可的周长 计算方法。 ──比较不同方法的异 同。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 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情境引入,激发解决问题的欲 望。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学习流程。 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 法。 认真倾听,并理解不同周长计 算方法的道理。 针对方法提出质疑。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学习流程。 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 法。学习任务:数学书P48 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长×2 + 宽×2=(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第六单元 乘法 单元学习目标 4.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实际意义,感受乘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检测诊断 学习结果 数学书 P49 练一练,进行 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测与诊 断。 独立完成数学书 P49 习 题,并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是否掌握了长方形、正方 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否能熟 练应用。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刚刚学到的周长计 算方法,在数学书P48上,独 立解决淘气的问题。 (2)记录计算的过程,准备 全班交流。 5.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适合自己的 计算方法。 6. 能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运算, 以及运用乘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右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表内的乘除法,并 且会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乘 除法口算,为本单元学习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奠定 了基础。本单元第一次学习乘法的竖式,理解竖式的每一步所 表 达 的实际含义、竖式的书写方式以及在竖式中出现的一次进 位 、 连续进位等情况,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参见《教师教学用书》P127。 课 时 安排建议 第 1 课时 蚂蚁做操(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学习目标: 4.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5. 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6. 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用竖式计算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乘法运算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 集体学习 1.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列出算式? 1.学生观察情境图,回答问题。 每排有 12 只小蚂蚁,共有 4 排, 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12×4= 关注有用的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 个人学习 小组学习 集体学习 2.研究 12×4 的计算方法。 出示学习指南: (1)拿出《学习卡片 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 圈,再在右边的空白处写出相应的算式。 (2)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3.组内交流。 师:在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组长总结组内共有几种不同的算法。 4.全班汇报。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算法? 师:还有不一样的算法吗? 5.理解乘法竖式。 师: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你能说一说,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吗?) 6.板书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 含义。 给出乘法竖式通常的写法,解释含义。 (竖式的简缩形式) 7.跟踪练习: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 意思。 2.学生利用点子图,独立圈一圈, 算一算。 3.两组学生汇报,方法不同的可以 补充说明。 4.学生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 说一说,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竖式展开形式) 5.独立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与 同桌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关注个别不会圈的学 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关注组内成员发言情 况,保证每人都要表 达自己的想法。 结合点子图及对应的 算式解释。 提示竖式计算两个重 要 步 骤 与 口 算 的 联 系。 8.独立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师:你敢接受新的挑战吗? 出示题目: 213×3= 师: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9.同桌交流。 师: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每人分别说一道题。 6.学生独立计算。 三、巩固练习 10.跟踪练习: 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11.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7.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同桌间轮流说一说。 8.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即可。 不要求程式化的语言 描述。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第 2 课时 去游乐场(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教学目标: 4.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5.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6. 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的计算方法,明确在乘法计算中“个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的计算方法,明确在乘法计算中“个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 1.出示长春胜利公园游乐场相关图片。 2.出示“去游乐园”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师:你能解决 3 人和 4 人坐太空船各需要多 1.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3. 学生在《学习卡片 2》独立完成 激发学习兴趣,吸引 注意力。 少钱吗? 3.独立完成《学习卡片 2》问题 1 和问题 2。 4.全班汇报。 问题 1 和问题 2。 4. 找两人分别说一说,问题 1 和 问题 2 的算法及算理。 关注个别学困生,给 予指导。 二、探究新知 5.尝试独立完成《学习卡片 2》问题 3。 师找出学生做错的典型例子。 6.展示错误例子。 师将错误例子,抄写在黑板上。供学生讨论 分析。 7.全班讨论竖式的正确算法及每一步的意思。 8.规范有进位时竖式的写法。 4.小组内交流。 (1)讨论分析组内错误例子。 (2)讨论分析,黑板上的错误例 子。 从分析错误入手,理 解乘法竖式进位的算 法。 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 几。 三、巩固练习 9.完成《学习卡片 2》问题 4。 10.完成数学书 P55—2 题。 11.小结:今天学习的竖式计算,与前面的有什 么不同? 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5.独立完成《学习卡片 2》问题 4。 6.学生在数学书上直接写。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第 3 课时 乘火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学习目标: 4.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5. 能运用乘法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 1.小调查:中长途旅行,你一般选择哪种交通 工具? 2.出示情境图。 师:根据图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 问题? 1.飞机、火车、汽车等。 2.卧铺车厢一共能坐多少人? 硬座车厢一共能坐多少人? 这列火车一共能坐多少人? …… 关注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关注所提问题,应是 用乘法解决。 二、探究新知 3.独立完成《学习卡片 3》中的问题 1 和问题 2。 5. 组内交流算法。 学习指南: (1)每人说一说自已的算法。 (2)比较竖式计算与前面所学竖式计算的 区别。 (3)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5.全班交流算法。 6.规范竖式书写方法。 3.独立完成《学习卡片 3》问题 1 和问题 2。 4.学生要说清楚,竖式计算每一步 的意思。 这个竖式与前面所学竖式的区别 是,有两次连续进位。 个位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十 位满几十,就向百位进几。 哪一位上满几十,就 向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 7.跟踪练习: 5.学生在数学书 P57 直接写。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第 4 课时 去奶奶家(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去奶奶家”的具体情境,学习综合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利用示意图化繁为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和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到合适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看图。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图中获得的 信息吗? 师:看得出来,图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有什 么好办法,理顺一下吗?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 1.采用画图的办法。 关注学生提出的分析 问题的办法,看看除 了用画图法,是否还 有其他好方法。 二、探究新知 2.画图。 师:在《学习卡片 4》上,用画图的办法分析 问题,表示出题目中的相关信息。 3.小组内交流。 学习指南: (1)与同学说一说,你所画图的意思。 (2)组内推荐出好的画法,准备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 重点介绍线段图画法。 5.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师:完成《学习卡片 4》问题 2。 2.独立完成《学习卡片 4》问题 1。 学生可能的画法: 3.两组同学汇报,展示。 4.独立完成《学习卡片 4》问题 2。 115×4= 6. 完成《学习卡片 4》问题 3。 师: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5×2= 5. 独立完成《学习卡片 4》问题 3。 与同桌交流想法。 三、巩固练习 7.完成数学书 P59,练一练第 1 题。 8.全班交流。 6.在练习本上,按题目要求独立完 成。 第 5 课时 0×5=?(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 学习目标: 4. 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知道 0 乘任何数都得 0,理解并掌握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5.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6. 在发现 0 乘任何数都得 0 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和惊奇,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0 乘任何数都得 0 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 1.神奇的“0”。 师:0,可以说同学们对它是既既熟悉又陌生。 你了解 0 吗? (1)5+0=5 5-0=5 可以说 0 表示什么也没有。 (2)温度计上的 0 度,有实际温度的,并不是 什么也没有。 可以说,0 表示分界线。 (3)直尺上的 0。 可以说,表示的起点。 (4)说你的压岁钱达到了 10000 元。 可以说,这些 0 都是在占位。 2.讲故事:0 的来历。 1.0 表示什么也没有;(0 度有温度) 0 可以用来占位; 0 可以表示起点。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 际例子理解。 二、探究新知 集体学习 3.理解“0 乘任何数都得 0”。 师:在乘法中,0 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 师:你知道,为什么 0 乘任何数都得 0 吗? 4.探讨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竖式计 算。 (1)出示 4 道题,学生独立试做。 (2)指导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竖式简写形式。 2.比如,0×5=0,0×19=0,0× 100=0 等 0 乘任何数都得 0。 比如,0×5,表示 5 个 0 相加, 即 0+0+0+0+0+0,结果是 0,所以 0 ×5=0。 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用加法解释乘法,乘 法是加法的一种简便 运算。 这 样 写 的 理 由 : 把 “个”为单位的乘法 变成“十”为单位的 乘法。 三、巩固练习 5.跟踪练习: 6.“0 乘任何数都得 0”与“0 加任何数都得原 数”的比较。 4.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相关练 习。 5. “0 乘任何数都得 0”与“0 加 任何数都得原数数”。 理解 0 在加法和乘法 计算中的不同作用。 板书设计: 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 0 乘任何数都得 0 第 6 课时 买矿泉水(连乘) 学习目标: 4. 结合“买矿泉水”的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连乘法。 5.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初步体会连乘运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连乘法。 教学难点 体会连乘的实际含义,初步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情境图——买矿泉水。 师:仔细看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2.指导估算方法。 师:如果准备 150 元够吗?估一估。 2. 学生回答。 2.尽量往大了估, 24×2=48,比 50 小, 50×3=150,150 元够了。 估算的策略,是往大 估?还是往小估?还 是在精算? 二、探究新知 3.列式计算。 师:算一算,张老师买矿泉水共花多少元? 4.组内交流。 师: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6. 全班汇报。 师:无论哪种方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3.学生独立计算。 可能会有两种列式方法:分步计 算和综合计算。 4.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 计算过程的意义是相同的。 5.(如果学生提到:3×2×24 要帮助学生分析每一步算式的意 思。) 对于分步列式,还是 综合列式,不做统一 要求。 三、巩固练习 6.跟踪练习: 6.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汇 报。 7.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连 乘 第 7 课时 练习五 学习目标: 1. 侧重算理的理解。 2. 侧重巩固乘法的计算方法。 3. 侧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反思 第 1~3 题 答案:90 96 答案:216 819 714 侧重算理的理解。 第 4~8 题 侧重巩固乘法的计算 方法。 第 9~13 侧重综合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 14 题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 能力 第七单元 年、月、日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和闰年;会看日历,能够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期,认识 24 时记时法、并能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会看简单的作息时间表,能根据作息时间表中呈现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合理安排时间和惜时守信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看日历(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2.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认识。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趣导 入 1.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 教师板书日期。 2.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关于年、月、日, 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可以提示:谁能告诉 老师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你还能告诉大家哪 些难忘的日子呢……) 教师板书日期。 3.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 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外, 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倾听、思考。 回答问题:今天是 2014 年×月× 日。 学生思考、作答。 学生倾听。 能够认真倾听。 体 会 数 学 来 源 于 生 活。 学习任务 ——认识大月、小 月 猜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借助日历来完成我们接 下来的学习。请同学们先看一下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一、独立学习 观察教科书后面的附页 1,把 2013-2016 年各 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 二、小组学习 (1)先在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数据,确保 结果的正确。 (2)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你的发现。 例如:各个月份的天数有什么不同等。 (3)小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结论,准备全班 汇报。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同学完成记录。 学生:日历。 学生阅读学习指南,明确学习任 务。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能够整理和记录 各月份的天数,观察 并初步体会、发现年、 月、日的有关知识及 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够和组内同学交流 自己的想法,认真倾 听、参与讨论、提出 质疑。 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小结: 1.一年中 12 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其中 1,3,5,7,8,10,12 月每月是 31 天;4,6,9,11 月 每月是 30 天;2 月的天数很特殊,分别是 28 天 和 29 天。有 31 天的月份是大月,30 天的月份 是小月。 2.2 月有 28 天的年份是平年,有 29 天的是闰年。 教师提问: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 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各个月份的天数吗? 1.组织全班同学举起左拳头指一指、说一说, 检查数的对不对。 学生汇报发现。 学生回答: 1.“拳头记忆法” 2.组织同学们翻开书读一读、记一记。 2.歌诀记忆法 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 学生回顾总结。 能够回顾总结学习和 解决问题的过程,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看日历(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平年、闰年,能初步判断平年、闰年。 2.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平年、闰年的认识。 教学难点: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学习任务——认 识闰年、平年 组织同学们把附页 2 中 2009-2016 年 2 月份的天 数记录在表格中。 学习指南 一、独立学习 把教科书后面的附页 2 中 2009-2016 年 2 月份的天 数记录在表格中。 二、小组学习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能够明确学习 任务,认真完成,并 能够初步发现规律。 (1)先在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数据,确保结果 的正确。 (2)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你的发现。 (3)小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结论,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同学完成记录。 独立学习。 小组交流。 能够养成与同伴合 作交流的习惯。 集体学习。 1.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1)2 月份 29 天的年份是 2012 年、2016 年,其他 年份都是 28 天。 (2)4 年里有一个闰年。 2.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第二个问题。 你知道你 18 岁那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吗? 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推断方法。 3.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呢? (1)说一说一年有多少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2)算一算。 组织学生根据我们刚学习的知识算一算,并说 一说自己的算法。集体交流。 学生汇报。 学生独立推断。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书中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对照交 流。 熟练掌握大月、小 月、平年、闰年的判 断方法,巩固所学知 识。 第三课时 一天的时间(24 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知道一天有 24 时,认识 24 时计时法,能够对 24 时计时法与 12 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并能推算出从一个 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在借助直观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 24 时计时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 24 时计时法,与 12 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初步 感 知 24 时 计 时 法) 观察主题情境,从这两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几时的时候淘气正在做什么? 这两个“1 时”有什么不同? 结论:虽然钟表上显示的都是 1 时,但表示的确不 是同一个时刻。 学生观察情境图,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介绍24时计时法 1.你知道下午 1 时还可以表示为几时吗? 2.认识一天的开始 ①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么?(学 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②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 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一 起在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景。(课件播放倒计 时的录像) ③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是什 么时候的 12 时?(夜里 12 时) ④师:到了夜里 12 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 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 们一般又把夜里 12 时说成凌晨 0 时。 ⑤师:凌晨 0 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 学生回答。 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候了么?一起说说看。 (凌晨 0 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①师:那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 下一天的经过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 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 ②师:现在是凌晨 0 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 一天,在时钟的嘀嗒嘀嗒声中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 了,天色渐渐亮起来了。 ③(钟面停在早晨 6 时),提问:天亮了,太阳升 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该起床了。 ④(钟面停在中午 12 时),提问:时间真快,现在 是什么时候呀?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 ⑤(钟面停在下午 6 时),提问:回家了。 ⑥不知不觉中,忙碌而充实的白天又过去了,天已 经黑了,很晚了,现在钟面上是几时?(钟面停在 晚上 9 时)这时大家应该干什么?(晚上 9 时,小 朋友们应该睡觉了,养足精神准备第二天的学习。) ⑦师: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 候?(夜里 12 时)到了夜里 12 时,这一天就结束 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4.认识 24 时记时法 ①师:小朋友们回想一下刚才一天里,钟面上 的时针转了几圈?(两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开 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课件出示) ②师:对,从凌晨 0 时到中午 12 时,是一天 中的前 12 个小时,我们也可以用直接用 0 时到 12 时来表示。(课件钟面上出示 0 时-12 时) 学生根据教师提问思考问题, 并回答。 ③师:(指着钟面上的 12 时),提问:这时 一天结束了吗?(没有)时针还要从中午 12 时接着 走第二圈。(课件演示时针又转过一大格) ④师:时针又走了一大格,现在是下午几时? (下午 1 时)我们把一天分成 24 个小时,那么下午 1 时是一天中的第几个小时?你是怎么想的?请一 个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一圈是 12 个小时,再加 上 1 小时,就是 13 时)那么下午 1 时可以说是几时? (13 时) ⑤师:对,钟面上第二圈开始的下午 1 时我们 还可以说成是 13 时(出示)。 ⑥师:时针又走了一大格,现在是下午几时? 也可是说成几时?你又是怎么想的? 指名学生回 答。( 下午 2 时就是 14 时,12 时加 2 时就是 14 时。) ⑦师:依此类推,下午 3 时、下午 4 时直到晚 上 12 时的时间接着写下去,又可以说成几时呢,你 能写出来么?请大家在作业纸上把钟面上第二圈的 时间写出来。 ⑧提问:时针走的第二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 什么时候结束?师述:从中午 12 时到夜里 12 时, 是一天中的后 12 个小时,可以接着用 12、13、14 直到 24 时表示,(课件直条出示 12 时到 24 时)指 着课件上的直条图提问:从直条上可以看出,一天 一共有多少个小时?(24 小时) ⑨师:我们用 0 时、1 时、2 时……直到 24 时 来表示一天时间,我们给这种记时的方法起个什么 名字合适呢?(板书:24 时计时法)。 ⑩师:为了和 24 时记时法区别,我们把这种 学生:一圈是 12 个小时,再加 上 1 小时,就是 13 时 学生:下午 2 时就是 14 时, 12 时加 2 时就是 14 时。 经过时间 巩固练习 我们熟悉的记时方法叫 12 时记时法。 出示邮政局取信时间。 说一说有哪些信息? 完成书中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两次取 信时间间隔几个小时几分钟。 进一步巩固两种计 时法所表示的时刻 关系,掌握互化方 法。 巩固推算时间的基 本方法。 第四课时 时间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3.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 24 时计时法和计算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 24 时计时法和计算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趣味导入 1.观察情境图,请同学们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 2.教师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了解为什么两地的 时差会差两个小时。 (北京属于东八时区,而乌鲁木齐所在的是东 六时区,也就是说,北京和新疆乌鲁木齐时间 上相差两个小时,实际是相差两个多小时。) 3.出示小兰和古丽所在学校的上课时间表,集 体交流,请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说一说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知道原因的同学可以讲一讲。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说一说自 己的发现。 感受北京和乌鲁木齐 两地的作息时间有所 不同。 解决实际问题 任务一 独立完成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任务二 任务一 上午第二课时,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 她们看到可能分别是右边的哪两个时刻? 学习指南 1.独立学习 对照上面的上课时间表,独立思考,想一想第 二课时所在哪个时间段?再找出可能的时刻。 2.小组学习 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组织同学进行适时补充。 或教师进行补充提示。 任务二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任务。 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 1.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上找到上午第 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 2.分析这段时间分针和时针的位置 特征。 3.排除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 特征的钟面所示的时刻。 4.保留下来的两个时刻就是答案。 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找 到 解 决 问 题 的 途 径。 学会与同伴分享自己 的成果。 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 方法。 独立完成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根据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将时间表补充完整。 出示情境图,先读一读,说一说是怎么理解这 个问题的? 出示学习指南 1.独立学习 根据对话内容,将时间表补充完整。 2.小组学习 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组织同学进行适时补充。 或教师进行补充提示。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任务。 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 北京启明小学 1.北京启明小学第五节课上课时刻 是 13:00,经过 40 分钟就到了下课 的时刻 13:40。 2.大课间紧接着第五节课,所以大 课间的开始时刻是 13:40,经过 1 个小时,大课间结束了,此时是 14:40。 3.大课间结束的时刻也是第六节课 开始上课的时刻 14:40,经过 40 分 钟,下课时刻是 15:20。 新疆民族小学 1.新疆民族小学的第五节课上课时 刻是 15:00,下课时刻是 15:40。 2.第六节课上课时刻是 15:50,下 课时刻是 16:30; 3.课外活动开始的时刻是 16:30, 结束的时刻是 17:30。 能够读懂问题,明确 要求。 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 方法。 总结 练习巩固 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书中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 数学好玩 第一课时 校园中的测量 教学目标:1.经历完整的测量活动过程,了解并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2.在完成测量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获得测量活动的实际经验。 3.在回顾、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了解评价方法,逐步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课前安排 课上讨论、交流 课前到操场上进行观察,选择适合自己测量的 对象,并思考如何开展测量活动。 组织学生课上交流,各小组根据实际条件确定 本组的实际内容,也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 择其他对象进行测量。 小组成员提前考察。并研究出开展 测量活动的计划。 交流各组的测量对象。 体验如何发现和选择 合 适 自 己 的 测 量 对 象,如何做好准备活 动,如何开展实际测 量活动。 讨论活动有关事 项 1.组织学生讨论: 测量方法、测量工具,以及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给出建议,帮助 学生梳理互动中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各项任 务分别需要几个人,指导学生根据特长来具体 分配;提醒注意安全事项。 学生在组内讨论,确定分工。 学生交流各组分工,相互补充、启 发,完善方案。 初步合作意识。 实际开展测量活 动 1.先估测测量对象的高度或长度,小组成员可各 自估计,记录下结果,测量后进行对照;也可 在组内集体讨论一个共同的估计结果。 2.组织学生进行测量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必要时参与互动,在学 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帮助。 学生实际测量,记录。 反思回顾 1.按照“想一想”中的问题提示,回顾整个测量 过程,对测量工具、方法以及测量情况等进行 总结。 2.组织学生汇报各小组的记录,并说一说这些数 据有什么用。 3.谈一谈活动体会。 学生交流经验、总结。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 养成及时总结的好习 惯。 自我评价 组织学生完成自我评价以及互评。 完成后可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客 观 了 解 自 己 的 表 现,向他人学习。 第二课时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教学流程: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任务一、搭配服装 独立学习 小组学习 集体交流 展示成果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想知道 他是谁吗?(出示马戏团丑图片) 这是马戏团的小丑,他有两顶帽子和三条裤 子,他今天要去表演节目,可是不知道怎样穿 戴好,想请我们帮忙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 你们愿意吗? 可以怎样搭配呢?试一试。 出示学习指南 1.独立学习 先利用学具摆一摆。 2.小组学习 在组内轮流说一说,有几种搭配方法,展示 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对其给予指 导。 组织学生展示搭配方法。 比较搭配的方法。 搭配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才不至于遗漏 也不重复? 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图片得到了问题的答 案,可如果我们没有图片,你怎样把你的过程 记录下来展示给大家看呢? 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几种搭配全找出 来?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 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 小组交流。 1.没有顺序,随意搭配。 2.帽子搭配裤子。 3.裤子搭配帽子。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问题:只要是 按顺序搭配,就会不重复也不遗漏。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搭配方 法。 1.用汉字代替图片 2.用图形代替。 明确学习任务,认真 完成。 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 观点。 初步感知按顺序搭配 的好处。 初步形成符号意识。 任务二、营养配餐 任务三、去动物园 路线 回顾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重点讨论用字母表示 的方法。理解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母,来体验一下用 字母表示的好处。 我们为小丑搭配了服装,他非常感谢我们, 想请我们吃午餐,出示午餐信息。一种主食搭 配一种炒菜,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你能表示出 来吗?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搭配方案。 吃完午餐,小丑要带我们去动物园,这里面 也有数学问题。 出示路线图,明确学校到少年宫有 2 条路,少 年宫到动物园有 3 条路。 提问:学校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所有路线。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展示成果。 观察比较解决前面三个问题时所画的图示,你 发现了什么? 3.用字母代替等 学生独立完成搭配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画图时,都是先选择一类中的一个, 跟另一类中的每一个进行搭配,再 选择下一个同样跟另一类中的每一 个搭配,方法都是一样的。 进一步掌握利用符号 表示搭配的成果。 能 够 有 序 的 思 考 问 题。 第三课时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集合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任务一(共同休息 日) 小结 认识集合 出示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奇思的父亲是 火车司机,每工作 3 天后休息 1 天。奇思的母 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 1 天后休息 1 天。奇 思是周六、周日休息。 说一说每个人的休息日都有什么规律? 如何能从日历中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休息 日是哪几天? 教师组织学生在日历中用不同符号标出父 亲和母亲的休息日。 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组织学生在日历中用“√”标出奇思 的休息日,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刚才我们是如何找到全家的共同休息日 的?用这样的方法,你能找到父子或母子的休 息日吗? 出示集合圈。 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父母的共同休息日。 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出其他的共同休息日 学生认真倾听,理解题意。 分别回答奇思一家每个人休息的规 律。 学生认真思考。 在日历中用不同符号做标记。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发现。 学生明确任务,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集合圈。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 法。 独立学习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任务二(日历中的 规律) 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吗?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组织完成后的小组在组内轮流说一说自己 的答案。并讨论运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有什 么好处? 我们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共同的休息日有什 么好处? 出示日历。 引导学生观察方框中的 4 个数,你发现了 什么规律? 换一组数。 同学们可以自己圈一组数,验证一下,刚 才我们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看来这样的一组数中蕴含着相同的规律。 出示日历。 观察日历中有阴影的 9 个数,你又发现了 什么?请同学们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轮流说一 说你的发现。 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什么? 从左往右观察,发现了什么? 斜着看又发现了什么? 完成后在组内相互交流答案。 学生观察,认真思考。 1.右边数比左边数多 1。 2.下边数比上边数多 7。 3.斜对角数相加和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相同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在组内汇报交流。 初步感受用集合表示 的优点。 能够有条理的思考, 发 现 这 组 数 中 的 规 律。 猜一猜、说一说 换一组数。 同学们自己圈一组数,验证一下,刚才的 规律是否准确。 教师提问:选了横着两个相邻的日期,它 们的和是 25,你知道我选的是哪两个日期吗? 看来日历中有这么多有趣的学问,请同学 们自己给同伴出一个问题,让你的同伴来猜一 猜吧! 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相同的规律。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找到组内伙伴,互相交流。 感受日历中蕴含丰富 的数学信息。 第八单元 认识小数 第一课时 文具店 教学目标: 1.在生活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掌握小数的读法。 2.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价格的内容,初步体会小数的产生。 3.扩展学生对数的认识范围,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体会和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学会小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教师带有标价的小食品.刊物等。 学生也带几样有标价的小物品。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一、汇报调查结果, 提出问题。(集体学 习) 二、解决问题,学 习新知。 1.独立解决,小组 交流有关小数的问 题。 课前准备活动布置:走进超市,调查 5 种商品的价格,并抄下来,如有所需的商品可 以买下。 1.汇报调查到的一些商品的价格。 2.将一些价格写在黑板上:3.15 元等。 3.这些商品的标签是用什么样的数体现 出它的价格的?这样的数是什么数?你在哪 还见过这样的数?这节课来研究这样的数。 4.出示学习指南 1.出示学习指南,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了 解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1.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商品的价格 2.汇报调查到的商品的价格。 3.商品的标签是用带“点”的数 体现出它的价格的,这样的数是小数。 1.阅读学习指南,独立完成学习 卡片,并完成小组交流。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汇 报 调 查 结 果,引入新知。 初识小数,知 道小数的存在及小 数 在 生 活 中 的 应 用。 理解要解决的 问题。 明 确 学 习 流 程。 独立思考,找到解 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指南: 1.独立完成学习卡片。 2.小组交流时,组员要轮流介绍方 法,各自发表意见,准备全班交流。 3. 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 问题并交流各自的方法。 2.集体探索交流学 习卡片有关小数的 问题。 2.独立学习。填写学习卡片,思考四个 问题。 3.小组学习。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的问 题,准备进行全班汇报。 1.分组汇报。 2.小数可以借助小数点分成整数部分和 小数部分两部分。小圆点叫小数点。小数点左 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 整数部分的读法与学过的数读法相同,小 数部分只读出数字,不用读出计数单位。 3.用小数表示价格统一、简洁、便于交 2.小组内交流。 —介绍自己的学习卡片,并说明 道理。 —倾听他人的方法,并进行质疑。 —小组推荐大家共同认可的方 法。 全班交流。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 小数的存在。 认真倾听,积 极思考。 清晰介绍自己 的方法,并说明理 由。 理解小数的意 义,认识小数的特 征,掌握小数的读 学习卡片 0.50 元 3.50 元 16.85 元 1.06 元 8.00 元 0.68 元 请你结合上述小数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读出上面的数吗? 2.你知道小数可以分成几部分,都叫什 么吗?这几部分都是怎样读的? 3.用小数表示价格有什么好处吗?小数 是怎样表示价格的? 4.关于小数,你还知道些什么? 流。 4.在人民币的意义下的小数,整数部分 表示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小数点右 边第二位表示分。 法。 三、检测诊断学习 结果。 (独立学习) 组织同学进行检测。 批阅检测卡,对遇到问题的同学进行指 导。 完成检测卡并到答案区对答案, 有问题的请教老师或同学。 学生是否掌握这节 课所学知识,并能 正确应用。 检 测 卡 三年 班 姓名: 1.写出下面小数的读法。 读作: 读作: 读作: 读作: 2.完成书第 2 页和第 3 页练一练的 1、2 题。 第二课时 货比三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体会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我的玩具 熊 8.30 元 我 的 电 动 手枪 12.03 元 我的小木 马 20.05 元 我 的 毛 绒 小兔 6.45 元 理解体会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 入新课。(集体学 习) 二、解决第一个问 题,学习新知。 1.解决去哪家文具 店买铅笔盒便宜的 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 学知识,这节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 走?师出示下图: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呢? 1.出示学习指南 1,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奇奇文具店 丁丁玩具店 豆豆玩具店 铅笔盒 4.90 元 橡皮 2.63 元 尺子 2.50 元 橡皮 2.36 元 书包 8.20 元 铅笔盒 5.10 元 书包 8.50 元 橡皮 2.65 元 水彩笔 3.05 元 1.了解每个文具店里商品的价格。 1.阅读学习指南,独立完成学习 卡片,并完成小组交流。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了解每个文具 店里商品的价格, 为比较文具的价格 做铺垫。 提出问题,引发学 生的思考。 理解要解决的 问题。 明 确 学 习 流 程。 独立思考,找 到 解 决 问 题 的 办 法。学习卡片 1 奇奇文具店 丁丁玩具店 豆豆玩具店 铅笔盒 4.90 元 橡皮 2.63 元 尺子 2.50 元 橡皮 2.36 元 书包 8.20 元 铅笔盒 5.10 元 书包 8.50 元 橡皮 2.65 元 水彩笔 3.05 元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2.探索交流是如何 解决这个问题的。 (集体学习) 2.独立学习。填写学习卡片 1。 3.小组学习。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的问 题,准备进行全班汇报。 1.分组汇报。 2.方法一: 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4.9元比5.1元少 方法二: 5.1的整数部分是5,而4.9的整数部分是 4,这样就可以直接得出5.1大于4.9。 2.小组内交流。 —介绍自己的学习卡片,并说明 道理。 —倾听他人的方法,并进行质疑。 —小组推荐大家共同认可的方 法。 3.全班交流。 。 认真倾听,积 极思考。 清晰介绍自己 的方法,并说明理 由。 理解整数部分不相 同的小数的比较方 法。 二、解决第二个问 题,进一步理解新 知。 1.解决去哪家文具 店买橡皮便宜的问 题。 2.探索交流是如何 解决这个问题的。 (集体学习) 1.出示学习指南 2,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2.独立学习。填写学习卡片 1。 3.小组学习。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的问 题,准备进行全班汇报。 1.阅读学习指南 2,独立完成学 习卡片,并完成小组交流。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小组内交流。 —介绍自己的学习卡片,并说明 道理。 理 解 要 解 决 的 问 题。 明 确 学 习 流 程。 独立思考,找 到 解 决 问 题 的 办 法。 。 认真倾听,积极思 考。 学习指南 2: 1.独立完成学习卡片 1。 2.小组交流时,组员要轮流介绍方法, 各自发表意见,准备全班交流。 3. 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 并交流各自的方法。 学习卡片 2 奇奇文具店 丁丁玩具店 豆豆玩具店 铅笔盒 4.90 元 橡皮 2.63 元 尺子 2.50 元 橡皮 2.36 元 书包 8.20 元 铅笔盒 5.10 元 书包 8.50 元 橡皮 2.65 元 水彩笔 3.05 元 1.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你是怎样 得出来的,与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1.分组汇报。 2.2.63 元、2.65 元和 2.36 元它们的整 数部分都是 2,但 2.63 元和 2.65 元的十分位 是 6 代表 6 角,而 2.36 元的十分位是 3 代表 3 角,这样就可以直接得出 2.36 元比 2.63 元 和 2.65 元小。 3.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 此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的小 数部分,十分位大的,此小数就大;十分位相 同,比较小数的百分位,百分位大,此小数就 大;以此类推。 —倾听他人的方法,并进行质疑。 —小组推荐大家共同认可的方 法。 全班交流。 清晰介绍自己 的方法,并说明理 由。 总结比较小数大小 的方法。 四、检测诊断学习 结果。 (独立学习) 组织同学进行检测。 批阅检测卡,对遇到问题的同学进行指 导。 完成检测卡并到答案区对答案, 有问题的请教老师或同学。 学生是否掌握这节 课所学知识,并能 正确应用。 检 测 卡 三年 班 姓名: 完成教课书第 4 页和第 5 页的 1、2 题。 第 3 课时 存零用钱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小数加减法算法的过程中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在探索小数加减法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 (2)通过与同伴交流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学习卡片、人民币等学习素材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独立探索小数加 减法的算理和算 法。 (约 7 分钟) 1.出示买书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寻找解决问 题的策略。 2.出示“探索小数加减法算理和算法”的学习 指南。 3.组织学生完成“探索小数加减法算理和算法 的”的学习卡。 4.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1.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2.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求。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找到解决 问题的办法。 小组交流小数加 减法的算理和算 法。 (约 5 分钟) 了解各组交流中出现的情况并及时指导。 小组内交流 1.介绍自己的算法,并说明道理。 2.倾听他人的方法,并进行质疑。 3.小组内推荐大家共同认可的方 法。 1.认真倾听,积极思 考。 2.清晰介绍自己的方 法,并说明理由。 3.判断挑选哪一种方 法。 全班交流小数加 减法的算理和算 法。 (约 7 分) 2. 组织全班交流解题思路及过程。 2.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方法。 全班交流 4. 介绍组内认可的计算方法。 5. 比较不同方法的异同。 6. 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 1.认真倾听并理解不 同方法的道理。 2. 针 对 方 法 提 出 质 疑。 3.建立不同算法之间 的联系。 独立探索竖式的 计算方法 (约 5 分钟) 1.出示“探索竖式”学习指南。 2.巡视学生竖式完成的情况。 1.独立思考,探索小数不进位加法 和不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 借助已有竖式经验进 行探索。 小组交流竖式计 算方法 (约 3 分钟) 了解各组交流中出现的情况并及时指导。 小组介绍自己的竖式写法,并说明 道理。 4. 倾听他人的讲解并进行质疑。 5. 小组推荐大家共同认可的书写 方法。 6. 参观、学习其他小组完成的情 况,分析异同。 全班交流竖式计 算方法 (约 3 分钟)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写法。 全班交流 1. 介绍组内认可的写法。 2. 比较不同写法的异同。 3. 确定一种写法。 4. 将竖式与横式建立联系。 1.辨析多种竖式写法 的异同。挑选出最简 洁、合理的书写形式。 2.将竖式与横式建立 联系,理解竖式中每 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检测诊断学习结 果 (约 5 分钟) 1.组织同学进行检测。 2.批阅检测卡,对遇到问题的同学进行指导。 1.完成检测卡。 2.批阅合格的同学进入发展学习。 有问题的请教老师或同学。 学生能掌握小数不进 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的计算方法。 发展学习形成换 算技能 (约 5 分钟) 组织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发展学习。 1.独立完成发展卡上的学习内容。 2.自己到答案区对答案。 3.有错误的进行独立反思或与老 师、同学进行讨论。 1.能够认真对答案, 进行自我诊断。 2.针对个人的困惑到 交流区进行交流。 学习指南一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办法(建议 7 分钟) 1.运用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想办法计算出结果,并写出计算过程。 2.结合算理尝试着用纸币图片圈一圈来计算解决问题。 学习指南二 学习指南三 探索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建议 5 分钟) 1.结合学过的整数加法的竖式,将认为合理的竖式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成员轮流介绍自己的写法,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 3.小组推荐一种大家都喜欢的竖式,想好推荐理由并把它写在小黑板上。 4.写完后看一看其他小组推荐的竖式,比较一下与本组写法的异同。 检测练习(建议 5 分钟) 1.完成检测卡片,到教师处进行批阅。(合格的同学禁入到练习本卡片的学习, 没有合格的同学需要改正错误后才可以进入到练习卡的学习) 2.练习卡片完成后到相应的答案区对答案,改正错误时,可以独立思考,也 可以与同学讨论或请老师帮助。 3.完成练习卡片后进入发展区学习。 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 3.2 元。他又买了 一本《数学世界》,花了 11.5 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一本《数 学世界》比一本通话故事多多少元? 学习卡片 1.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 我列的算式: 3.2 +11.5 = (元) 我是这样计算结果的: 2. 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通话故事多多少元? 我列的算式:11.5-3.2= (元) 我是这样计算结果的: 方法一: 方法三:方法二: 方法二: 方法三:方法一: 检测卡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7.5 元+0.4 元= 10.6 元-4.1 元= 2.竖式计算。 16.5+4.2= 17.8-0.4= 3.解决问题 15.40 元 4.20 元 (1) 小名买这两个玩具共花多少钱? (2) 玩具熊比玩具车便宜多少元? 发展卡 1. 1.2 元 8.8 元 15.4 元 3.6 元 5.2 元 2.3 元 A、 买一个牙刷和一个牙膏共花多少元钱? B、 买一瓶洗手液和一个皂盒共花多少元钱? C、 一个牙膏比一条毛巾便宜多少元钱? 第 4 课时 寄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寄书”的问题情境,能正确处理小数加法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的算法问题。 (2)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的哪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 (2)在探索小数进位加法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 (2)通过与同伴交流小数加法进位计算方法的过程,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加法需要进位的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学习卡片、人民币等学习素材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独立探索小数加 法中需要进位的 计算方法。 (约 7 分钟) 1.出示寄书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寻找解决问 题的策略。 2.出示“探索小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学习 指南。 3.组织学生完成“探索小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 的学习卡。 1.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2.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求。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找到解决 问题的办法。 4.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小组交流小数进 位加法的估算和 计算的方法。 (约 5 分钟) 了解各组交流中出现的情况并及时指导。 小组内交流 1.介绍自己的估算方法和计算方 法,并说明道理。 2.倾听他人的方法,并进行质疑。 3.小组内推荐大家共同认可的方 法。 1.认真倾听,积极思 考。 2.清晰介绍自己的方 法,并说明理由。 3.判断挑选哪一种方 法。 全班交流小数进 位加法的估算和 计算的方法。(约 7 分) 1.组织全班交流解题思路及过程。 2.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方法。 全班交流 1.介绍组内认可的方法。 2.比较不同方法的异同。 3.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 1.认真倾听并理解不 同方法的道理。 2. 针 对 方 法 提 出 质 疑。 3.建立不同算法之间 的联系。 独立探索小数进 位加法竖式的计 算方法 (约 5 分钟) 1.出示“探索竖式”学习指南。 2.巡视学生竖式完成的情况。 1.独立思考,探索小数进位加法竖 式计算方法。 2.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 借助已有竖式经验进 行探索。 小组交流小数进 位加法竖式计算 方法 (约 3 分钟) 了解各组交流中出现的情况并及时指导。 1.小组介绍自己的竖式写法,并说 明道理。 2.倾听他人的讲解并进行质疑。 3.小组推荐大家共同认可的书写方 法。 7. 参观、学习其他小组完成的情 况,分析异同。 全班交流小数进 位加法的竖式计 算方法 (约 3 分钟)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写法。 全班交流 1.介绍组内认可的写法。 2.比较不同写法的异同。 3.确定一种写法。 4.将竖式与横式建立联系。 1.辨析多种竖式写法 的异同。挑选出最简 洁、合理的书写形式。 2.将竖式与横式建立 联系,理解竖式中每 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检测诊断学习结 果 (约 5 分钟) 1.组织同学进行检测。 2.批阅检测卡,对遇到问题的同学进行指导。 1.完成检测卡。 2.批阅合格的同学进入发展学习。 有问题的请教老师或同学。 学生能掌握小数进位 加法的估算和计算方 法。 发展学习形成换 算技能 (约 5 分钟) 组织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发展学习。 1.独立完成发展卡上的学习内容。 2.自己到答案区对答案。 3.有错误的进行独立反思或与老 师、同学进行讨论。 1.能够认真对答案, 进行自我诊断。 2.针对个人的困惑到 交流区进行交流。 学习指南一 学习指南二 学习指南三 探索小数进位加法的算法(建议 7 分钟) 1.运用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想办法计算出结果,并写出计算过程。 2.结合算理尝试着用纸币图片圈一圈来计算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时,组员要轮流介绍方法,各自发表意见,最后推选一种简洁并 易于理解的方法,准备全班交流。 4.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并交流各自的方法。 探索小数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方法(建议 5 分钟) 1.结合学过的不进位小数加法的竖式,将认为合理的竖式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成员轮流介绍自己的写法,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 3.小组推荐一种大家都喜欢的竖式,想好推荐理由并把它写在小黑板上。 4.写完后看一看其他小组推荐的竖式,比较一下与本组写法的异同。 检测练习(建议 5 分钟) 1.完成检测卡片,到教师处进行批阅。(合格的同学禁入到练习本卡片的学习, 没有合格的同学需要改正错误后才可以进入到练习卡的学习) 2.练习卡片完成后到相应的答案区对答案,改正错误时,可以独立思考,也 可以与同学讨论或请老师帮助。 3.完成练习卡片后进入发展区学习。 1.我列的算式: 1.6+12.8= ( )元 2.估计大约需要( )元,你是怎么估算的? 我的估算方法是: 3.我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 4.利用人民币圈一圈计算出结果。 一共需要花( )元。 方法一: 方法三:方法二: 检测卡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9.6 元+0.4 元= 10.8 元+4.9 元= 2.竖式计算。 11.5+2.7= 8.3+6.7= 小新要寄两本书邮费分别是 1.6 元和 12.8 元,他一共需要花多少元? 学习卡 第 5 课时 能通过吗 教学目标: 21.8 元 14.5 元 小东想买这两本书,他只有 40 元够吗? 发展卡 解决问题 8.6 元 12.5 元 7.5 元 15.5 元 6.4 元 (1)小熊和小火车一共多少元钱? (2)小汽车比小鱼贵多少元钱? (3)小芳有 20 元钱,买一个小牛,还剩多少元钱? 1.在生活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 2.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价格的内容,初步体会小数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理解小数的换算知识。 教学重点: 体会和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并应用小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带有小数的图片等。 学生也带几样有小数标价的小物品。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一、 提出问题。(集 体学习) 二、解决问题,学 习新知。 1.独立解决,小组 交流有关小数的问 题。 课前准备活动布置:走进超市,调查 5 种商品的价格,并抄下来,如有所需的商品可 以买下。 1.说一说 3.25 米有多高,3.5 米呢? 2.将一些价格写在黑板上:如瘦肉价格 是 12.5 元,50 米成绩是 7.98 秒等等 3.这些商品的标签是用什么样的数体现 出它的价格的?这样的数是什么数?你在哪 还见过这样的数?这节课来研究这样的数。 4.出示学习指南 1.出示学习指南,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了 解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1.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商品的价格 2.汇报调查到的商品的价格。 3.商品的标签是用带“点”的数 体现出它的价格的,这样的数是小数。 1.阅读学习指南,独立完成学习 卡片,并完成小组交流。 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求。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汇 报 调 查 结 果,引入新知。 初识小数,知 道小数的存在及小 数 在 生 活 中 的 应 用。 理解要解决的 问题。 明 确 学 习 流 程。 独立思考,找到解 决问题的办法。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 小数的存在。 学习指南: 1.独立完成学习卡片。 2.小组交流时,组员要轮流介绍方 法,各自发表意见,准备全班交流。 3. 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 问题并交流各自的方法。 学习卡片 7.9 元 7.98 元 1.41 米 38.2 度 8.00 元 0.68 元 请你结合上述小数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读出上面的数吗? 2.你知道小数可以分成几部分,都叫什 么吗?这几部分都是怎样读的? 3.数一数,写一写。 4.关于小数,你还知道些什么? 2.集体探索交流学 习卡片有关小数的 问题。 2.独立学习。填写学习卡片,思考四个 问题。 3.小组学习。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的问 题,准备进行全班汇报。 1.分组汇报。 2.小数在生活中到处都存在,跟我们的 生活密切相关。 3.用小数表示价格统一、简洁、便于交 流。 4.在人民币的意义下的小数,整数部分 表示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小数点右 边第二位表示分。 2.小组内交流。 —介绍自己的学习卡片,并说明 道理。 —倾听他人的方法,并进行质疑。 —小组推荐大家共同认可的方 法。 全班交流。 认真倾听,积 极思考。 清晰介绍自己 的方法,并说明理 由。 理解小数的意 义,认识小数的特 征,掌握小数的读 法。 检 测 卡 三年 班 姓名: 1.写出下面小数的读法。 读作: 读作: 读作: 读作: 2.完成书第 89 页练一练的题 第 7 课时 练习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认识小数及计算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问 题。 瘦肉的价 格是 7.9 元 我 的 身 高是 1.41 米。 我的体温 是 38.2 度。 我的 50 米 成 绩 是 7.98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具体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小数加减法算法的过程中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在探索小数加减法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巩固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学习卡片、人民币等学习素材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达成目标 独立完成书中题 目 (约 7 分钟) 1.出示书中题目,用小数表示人民币。 2.用元,角,分表示物品的价钱。 3.比较小数的大小,把符号填在括号里。 4.说一说物品的价格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1.认真倾听,明确学习任务 2.明确学习指南中的学习要求。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找到解决 问题的办法。 小组交流小数加 减法的算理和算 法。 (约 5 分钟) 5.算一算。 1.8 元+3.6 元= 8.3 元+6.5 元= 小组内交流 1.介绍自己的算法,并说明道理。 2.倾听他人的方法,并进行质疑。 3.小组内推荐大家共同认可的方 法。 1.认真倾听,积极思 考。 2.清晰介绍自己的方 法,并说明理由。 3.判断挑选哪一种方 法。 全班交流小数加 减法的算理和算 法。 (约 7 分) 1.调查一下你的各种书的价钱是多少元,用小 数怎么写。怎么读。 2.帮助妈妈看一看,本月家庭水,电支出是多 少元。 全班交流 7. 介绍组内认可的计算方法。 8. 比较不同方法的异同。 9. 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 1.认真倾听并理解不 同方法的道理。 2. 针 对 方 法 提 出 质 疑。 3.建立不同算法之间 的联系。 独立探索竖式的 计算方法 (约 5 分钟) 1.出示“探索竖式”学习指南。 2.巡视学生竖式完成的情况。 1.独立思考,探索小数不进位加法 和不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 借助已有竖式经验进 行探索。 小组交流竖式计 算方法 (约 3 分钟) 了解各组交流中出现的情况并及时指导。 小组介绍自己的竖式写法,并说明 道理。 8. 倾听他人的讲解并进行质疑。 9. 小组推荐大家共同认可的书写 方法。 10. 参观、学习其他小组完成的情 况,分析异同。 全班交流竖式计 算方法 (约 3 分钟)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写法。 全班交流 5. 介绍组内认可的写法。 6. 比较不同写法的异同。 7. 确定一种写法。 8. 将竖式与横式建立联系。 1.辨析多种竖式写法 的异同。挑选出最简 洁、合理的书写形式。 2.将竖式与横式建立 联系,理解竖式中每 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学习指南一 学习指南二 探索认识小数及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建议 7 分钟) 1.运用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想办法计算出结果,并写出计算过程。 2.小组交流时,组员要轮流介绍方法,各自发表意见,最后推选一种简洁并 易于理解的方法,准备全班交流。 3.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并交流各自的方法。 探索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建议 5 分钟) 1.结合学过的整数加法的竖式,将认为合理的竖式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成员轮流介绍自己的写法,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 3.小组推荐一种大家都喜欢的竖式,想好推荐理由并把它写在小黑板上。 4.写完后看一看其他小组推荐的竖式,比较一下与本组写法的异同。 学习指南三 第一单元 第一课:小熊购物 教学内容:P2 --4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点:口算题卡、ppt 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3×5= 4×8= 7×6= 36-17= 80-43= 9×3= 8×5= 37-15= 8+15= 36+7= 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5-18 45-18+20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小熊购物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你能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引出例题:胖胖要买 1 个蛋糕和 4 个面包需付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列算式:3×4+6 6+3×4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3×4+6 6+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 4 块面包共付 12 元,所以 3 和 4 要先乘。12+6=18 (元)表示 4 块面包和 1 个蛋糕共付 18 元。 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 4 块面包共付 12 元,所以 3 和 4 也要先乘。6+12=18 检测练习(建议 5 分钟) 1.完成检测卡片,到教师处进行批阅。(合格的同学禁入到练习本卡片的学习, 没有合格的同学需要改正错误后才可以进入到练习卡的学习) 2.练习卡片完成后到相应的答案区对答案,改正错误时,可以独立思考,也 可以与同学讨论或请老师帮助。 3.完成练习卡片后进入发展区学习。 (元)表示 1 个蛋糕和 4 块面包共付 18 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所以,3×4+6 与 6+3×4 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 买 1 个蛋糕和 4 个面包共付多少元。 (3)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 6+3×4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 讨论: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板书)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 =6+12 =18(元) =18(元) 答:该付 18 元。 三、尝试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1、提问:壮壮有 20 元,买 3 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2、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解答。 a. 3×4=12(元) 20-12=8(元) 答:应找回 8 元。 b. 20-3×4 (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20-12 =8(元) 答:应找回 8 元。 3、重点讨论解法 b。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5、小结: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以上三个算式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式 题。) 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提问: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巩固练习: 1、P3“结合主题图,说说下面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2、试一试第 1 题注意注意提醒学生讨论先算什么,把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3、试一试第 2 题学生板演并订正。 五、拓展练习: 1、第 3 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进行小组讨论,写出算式并把现算什么标记出来。 第二问根据题目创设的情景来叙述算式的意义。 2、第 4、5 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 6 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再根据题目意思选择方法进行计算。 六、总结强调: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 =6+12 =18(元) =18(元) 答:该付 18 元。 第二课:买文具 教学内容:P5 ~ 7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 40-6×4 二、探索新知 出示 P5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3 本作文本一共 18 元。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 少元? 3、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 4 元 3 本作文本一共 18 元 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2)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 . 18÷3=6(元), 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 10 元。 b .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 10 元。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18÷3+4 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3+4”中的“18”表示 3 本作文本 18 元, “18÷3”表示 1 本作文本 多少元。所以“18÷3+4”表示 1 本作文本和 1 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计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 18÷3=6,再算 6+4=10,用脱式计算。 (4)引导学生发现: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 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课题巩固练习 P6“试一试”。 1、提示: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 四、巩固练习: P6~7 连一连全部内容。 五、总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板书设计: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18÷3=6(元), 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 10 元。 解法二: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 10 元。 第三课:过河 教学内容:P8 ~ 10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题: (1) 2+7×5,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 40-36÷4,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计算 32-8÷8 20+16÷4 30-4×5 二、探索新知 出示 P8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 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 男女生总人数,即 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 )”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 读作:29 与 25 的和除以 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 6 条船。 5、提问:如果 54 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因此算式为:54÷(9-3) 三、课堂练习 P9 试一试 1、提示:先计算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再计算需要多少辆小车。 算式:(70-46)÷8 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题? 3、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 (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 以计算顺序、结果不一样。 6.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四、巩固练习 P9——10 练一练所以内容。 五、总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板书设计: 过河(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9+25)÷9 读作:29 与 25 的和除以 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 6 条船。 练习一 教学内容:p11-1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 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 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 1 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 3 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 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 3 种方法: 解法一: 12÷6=2(元) 解法二: 3×6=18(元) 解法三: 12÷3=4(瓶) 3>2 18>12 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 答:每瓶便宜 1 元。 6、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 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 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 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 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 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 体的形状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 美。 重点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时间为 3 课时 第一课 看一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让学生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那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 面、背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通过观察讲台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 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只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语言表述自己观察到的 物体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观察。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课前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 景 创 设 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都离不开 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离不开讲台。 今天,老师就 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 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 不同的形状 倾听 1、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 察讲台。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 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 说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 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 学生活动。 注意:按照老师引导有序的观察。如, 先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 观察后,再调换其位置,使其他小组 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体 验 感 悟 得出什么结论?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 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 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 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 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 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 到三个面。 交流: 总结活动体验 探 究 新 知 1.讲解每个面的名称 2.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3.拿出物体变换摆放,指出不同的 面 4.组织学生互相摆放,指出不同的 面 1.学生试说,老师纠正强调 2.学生齐读每个面的名称 3.学生按照老师摆放说出不同的面 4.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实 践 完成练一练 1、 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 (2)、反馈: 1.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应 用 2、 口算 3、 连一连, 4、观察一个物体, 3.说一说。 4.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 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较好,积极举手,大胆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第二课 看一看(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活动,能使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辨认简单物体。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动手拼摆书中要求的图形从上,侧,正面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用语 言表述出来 2.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积极动手操作愿望 2.培养小组意识建立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辨认由多个正方体搭成的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课前准备: 每组四块大小相等的正方体积木、投影仪。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长方体的 倾听回答 景 创 设 三个面的名称(举起一个长方体)。 可是机灵狗没学会,谁愿意教一教 他? 问 题 探 究 与 体 验 感 悟 1.指导学生模仿书上的积木图排列, 2.现在请一些同学来说一说,你是 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的是什 么形状?为什么呢? 3.发现站在其中的两个位置看到的 形状是一样的。谁来说说? 4.完成连一连 5.做一做 1.观察后交流。 2.生:我是站在机灵狗的位置,看到了 三个横着排列的正方形。 生:我站在笑笑的位置,看到积木 的上面和侧面, 生:你说得不对。图上的积木很高, 笑笑根本就看不到上面 3.是在上面和正面看。 4.由学生独立完成并且同桌交 5.弄清题意。搭积木,小组观察、交流。 实 践 应 用 “练一练” 1.完成第一题。 2.完成第 2 题 3.成第 3 题。 4.完成第 4 题。 1.审题。根据图形进行想象,连一连 2.发挥想象力,说一说从上面、正面、 侧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动手操作、观察并交流。 3.(1)填图号。 (2)搭一搭。 4.动手连线。 集体交流。 教学后记: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能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能正确指出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但要 给学生提供观察、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来参与的时间不够。 第三单元 加与减 第一课 捐书活动 教材分析 教材用图表的形式呈现了两个小学捐书的情况,从而创设出“捐书活动”的情境,启发 学生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列出数学问题,并独立列出算式,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并自己尝 试算出得数,然后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的方法。教材还提供了三个 数连加的两种列竖式的方法,教师要进行格式的指导。 学情分析 1、 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数(三位 数)的加法运算。本课正是在两个知识点基础上继续学习的。 2、 大部分学生具备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利用旧知,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也能独立正确进行计算。但同样也有部分学生需要进行学习后反复练习才能正确计算。 3、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有较多的独立思考空间,以及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 程。 学习目标 1、能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及进行简单的估算,说出估算的方法。 2、结合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加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大家,你们愿意帮忙吗?我们数学经常要进行单元 考试是不是,这些试卷都我们老师们轮流着自己出,自己印的哦,接下去的这个单元要轮到 蓝老师去印试卷,我在想,试卷是每个小朋友都要有一份的,可我不知道我们二年级到底有 多少个小朋友,但我知道我们二年级有五个班,你觉得老师大概要印多少份试卷才够呢呢? 一、提供材料 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一堆书) 师:这是什么,(书),我们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部就举行为贫困地区儿童的捐书活动,这 是我们学校四、五、六年级同学捐的课外书,你知道有多少本吗?(学生说)大家都说不出 来吧,老师也估不出来,想知道大概有几本吗?那怎么办?蓝老师有办法啊?我去大队部去 找一个人! 2、看看、说说 :找出数学信息 结果啊,姜老师给我这样一个东西,(课件出示)出示统计表:航埠小学四、五、六年级 捐书活动情况统计)。 仔细观察这张表格,看看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 3、提出问题 师: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又该怎样列式?(同桌互相先说说) 反馈:直接说出问题并同时列式,其它小朋友可要注意听了,如果回答对了,请你用掌 声鼓励一下好吗? 4、分类引出新问题 师:现在小朋友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也列了一些式子,观察这些式子,哪些式子的计 算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我们还没学过? 师:哦,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说法吗?那这些学过的算式你们都会做了吗?真的?好, 那我们选取其中一个加法来算一下。算之前,老师要问一下,两个三位数相加,我们一般可 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反馈:反馈,拿一个小朋友的展示一下。 好,看来二个三位数相加,小朋友们真得会了,那我们就把它也擦了,剩下的这是三个 数……(连加)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老师记性不好,谁还记得这个式子是根据哪个问题列出来的吗? 板书问题:四、五、六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师:刚才一大堆书我们大家都估不出大概有多少,因为信息不够,现在,老师给了我们 这张统计表,我们能不能估一下这三个年级一共大约捐了这么多的书吗? 可能估的结果会有: 100+100+90=290 100+100+100=300 110+100+90=300 120+100+100=320 反馈:注意学生的讲法,并提问:根据刚才小朋友们的估算,你觉得哪些结果是少估的, 哪些结果是多估的呢? 根据小朋友们的回答:我们知道,正确的结果肯定比 290 大,比……小,也就是在 290 到 320 之间。 2、我们刚才估算了它的大概结果,那我们把它结果大概估出来有什么用呢?(有时, 不要求准确结果的,我们也可以估一个大概结果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的过程,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 3、算一算:(学生独立演算) 但是,我们学校最终要把这些书捐到灾区去,那得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可不能是一笔糊 涂帐是不是。 师:那你有办法算出正确的结果吗?哦,这么多小朋友都会啊,那让我们在草稿本上试 着来做一做好吗? (学生独立尝试):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 尝试情况,对有特点的进行收集) 如果已经有同学尝试算完了一种方法:试试你还能想到第二种方法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根据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3、四人小组交流: 请把你的方法在四人小组中介绍一下,来看看你组里的同学的方法跟你想的一样吗?你 能看懂他的算法吗?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并在其中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合作学习能力。 4、全班汇报: 第一种:两个数相加 方法 1、118+104+95 1 1 8 2 2 2 =222+95 + 1 0 4 + 9 5 =317(本) 2 2 2 3 1 7 师:根据题目的意思,118 加 104 表示是四、五年级共捐书多少,再加 95 就表示……(请 学生回答),你的方法和这个一样吗?这种计算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吗?看来,有时旧知识可 用来解决新问题的是吗? 方法 2、 1 1 8 + 1 0 4 2 2 2 + 9 5 3 1 7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以前学过的吗?如果让它和刚才的那种方法比较一下,你 觉得你的这处方法怎么样? 方法 3、 1 1 8 1 0 4 + 9 5 3 1 7 师:和这个小朋友一样做法的举手,这种方法你以前学过了吗?哦,没学过也能想得到啊, 还敢试一下,真了不起,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的这种尝试精神。但是,你怎么会想到有这种 方法来计算呢?(两个数相加可以放一起,三个数也可以放一起的) 还有其它不同的做法吗? 方法 4、 100+100+100=300 18+4-5=17 300+17=317 师:你是怎么想的?哦,小朋友们,把 118 看成 100,你想到了什么?(估算)对,这其实 是对估算的一种精确化,是一种口算的方法。先把这些数看成整十,整百地相加,然后把少 估的加上去,多估的减去。它在计算时,能使数字变简单方便容易记忆。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板演的算式,听,说计算的过程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 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深刻体会计算的方法。 5、对比估值与计算结果观察,写答语 师:今天我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建设小学三个年级一共捐书 317 本,我们还要在横式写 出答案 ,让我们和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是不是在我们的估算范围之内?那你觉得我们前 面的估算有没有价值?(一种初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 师:由此,我们对估算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估算可以初步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师:到现在为止,这道题我们解决完了吗?(没有),对了,还应该写答语,把问题回 答完整。 [设计意图]计算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相比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也体会估算可以验证计算 的结果。 三、方法优化 1、教师:我们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捐了这么多的书,我们低年级的小朋友是不是也 该……,于是我又问姜老师:姜老师啊,高年级的同学捐书这么积极,那低年级的小朋友怎 么样啊?你猜姜老师怎么做的。她二话不说,又给了我一张……(出示课件) 大家自己找一下数学信息好不好。 大家找好了,你估计老师会问什么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口答一下) 师:在动笔计算准确结果之前,我们要对这个式子的结果进行……做什么? (估一估 结果大约是多少)有必要吗?真聪明!那先估计一下结果在哪个范围之内,并和你同桌说说, 完了之后用今天学习的新方法算一算,好吗! 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将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说一说。 来全班汇报:刚才老师转了一下,找了几种不同算法的小朋友,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 么算的(实物投影展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用的是一种凑十法,凑十法在我们数学里经常会用到,它能给我们的计算 带来方便。 [设计意图]优化计算的方法,引导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巩固算法: 今天学的三位数连加你觉得已经学会了吗?有没有信心跟老师去进行闯关活动。 第一关: 竖式计算: 475 + 263 + 149 7 2 4+114+86 四、综合应用 第二关: 购物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的连加,想不想到实际生活中用一用? (课件出示)师:再过几天又是周末了,听说有个商场刚开张正在进行促销活动呢!买 1000 送大礼包。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每样商品的价格? 师:先来看它的第一个问题:(课件)妈妈想买一个电饭锅、一辆自行车和一台一块手表。 你能帮妈妈估算大概要带多少钱?你是怎么估的? 反馈教师板书,之后问:生活中的数学要符合实际,看看以上几位小朋友估的结果,你觉得 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可能不合理。同桌说说。 (感受数学用到生活中要符合生活实际) 课件出示:妈妈至少要买哪几种商品才能获得大礼包? 师:在这句话,我觉得有一个词在我们数学里面经常会出现的,也很重要的,(至少), 说说是什么意思?怎样能用同样的钱买最少的东西呢? (尽量买贵的商品,那么所得的件数就会更少) 师:可惜妈妈今天只带了 500 元,想买三样商品回家,你帮妈妈参谋一下,妈妈可以买哪三 种商品? 你可以先跟你同桌商量商量,再算一算。 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带的钱比较少,那就先把商品往便宜挑)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三位数连加的知识,我们一般会有黑板上的这几种解法,你会比较喜欢哪 些解法?平常计算时,你会进行选择吗?这节课你还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三个年级共捐书多少本? 110+100+90=300 118+104+95=317(本) 估:100+100+100=300 1 1 8 120+100+100=320 1 0 4 + 9 5 3 1 7 答:三个年级共捐书 317 本。 第二课 运白菜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学内容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二节《运白菜》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减计算,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教材创设了“运 白菜”的情景。教学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连减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 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 题,并运用学会的知识正确计算。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 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教材通过运白菜的问题情境提出连减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体会连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三 学情分析 这一课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 元又学习了万以内三位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许多孩子对“连减问题”已有初步的了 解,特别是在购物中有很好的经验和体现。低年级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 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在 课堂上创设具体情境,便于理解。用两种方法解决连减的问题,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 过,并且有一定与连减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积累,认知范围相对广泛,有一定的迁移学习能 力。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情境中探索连减具体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解决问题不同策略的过程,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 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灵活地选用不同算法,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明确解题思路。 六 教学方法 讲解法 练习法 七 教学具准备 课件 草稿纸 八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师:五一劳动节到了,淘气和笑笑也去农民伯伯的菜园里帮忙收白菜。 (出示主题图)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幅图,我们从图中都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一:一共收了白菜 850 棵。 预设二:第一次运走白菜 288 棵。 预设三:第二次运走白菜 256 棵。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那我们能根据我们找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预设一:一共运走多少棵? 预设二:第一车运走之后,还剩多少棵? 预设三:运走两车之后,还剩下多少棵? (预设一、预设二边回答边解决,预设三边说边板书) 师:同学们想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并把算式写在自己的草稿本上。 (只列式,不解答)(巡视全班,取代表) 板演:式子一:850-256-288 式子二:850-(256+288) 师:那老师请你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算呢?(式子一) 预设:我是先求第一辆车运走之后剩余的白菜,在减去第二辆车运走的白菜。 师:那谁能告诉老师,这个式子又是怎么列的呢?(式子二) 预设:我是先求两辆车一共运走的白菜,再把总的棵树减去运走的数量。 二 探求新知 师:下面我们来估一估,运走了两次之后,农田里还剩下多少棵呢? 预设:还剩 300 棵。 师:你是怎么估的呢? 预设:850 不变,把 256 看成 260,把 288 看成 290,那么 850-260-300=300(棵) 师:还有谁有不同的答案呢? 预设:大约还有 290 棵。 师:你又是怎么估的呢? 预设:850 不变,把 256 看成 260,把 288 看成 300,那么 850-260-300=290(棵) 师:看来同学们有很多不同的答案,那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菜园里到底还剩下多少棵白菜呢?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回指导,请学生板演) 师:你是如何计算这第一个式子呢?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的呢? 预设:我是列竖式计算的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师:那要注意什么吗? 预设: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够向前借一。 师:有谁是算第二个算式的呢?是怎么算的呢? 预设:我也是列竖式计算的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师:列递等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么? 预设:等号对齐。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式子,你们有什么发现么? 预设:有两个减号,都是三位数。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三位数连减。 那老师再考考同学们,这样的式子是按什么顺序做的呢? 预设: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师:如果有括号呢? 预设:先算括号里的。 师: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这两个式子,你们能发现什么异同点么? 预设:一个式子减号变成了加号,还多了一个括号。 师:也就是说,一个数连续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三 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师:同学们非常棒,下面我们来做这几道题。 456-278-132 930-(80+480) 368-(168+70) =178-132 =930-560 =368-168-70 =46 =370 =200-70 =130 二)巩固练习 四 全课小结 同学们说说你们今天学了什么啊?你又学会了什么?生活中有很多连减的数 学问题,就像今天研究的运白菜一样,同学们要善于发现这些数学问题,并且要学会选择合 理的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 板书设计 运白菜 估一估 运走两车后,还剩下多少棵? 850-260-290=300(棵) 850-256-288 850-(256+288) 850-250-290=310(棵) =594-288 =850-544 =306(棵) =306(棵) 十 教学反思 1、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 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 3、站在学生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自 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 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总之,教师要精心的组织、要有效的引导、真诚的合作,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单元 乘与除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 活中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 方法,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 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 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 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 断。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 2、能正确地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 3、能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教学内容 (一)小树有多少棵(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 (二)需要多少钱(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练习一 (四)参观科技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 (五)植树(一位数除两位数) (六)练习二 四、单元预备课时:7-8 课时 第一课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 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 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8 = 9×6 = 6×5 = 8×5 = 4×6 = 2、70、100 里面有多少个十?500、2000 各有多少个百?4000 里面有多少个千? 3、4 个十、11 个十是多少?5 个百、13 个百是多少?6 个千是多少? (复习数的组成,为口算乘法做准备。) 二、新授。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先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明确一共有几捆树,每捆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 (4)小组交流。 2、探索口算方法。 (1)20×3 =60 中的“20”表示每捆有 20 棵,“3”表示有 3 捆,“60”表示 有 60 棵小树。 (2)20+20+20=20×3=60(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3)3 个 20 棵就是 6 个 10 棵,等于 60 棵。 (4)因为 2×3=6,所以 20×3=60。 (5)还可以理解成再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 3、小结:20×3 表示的意义与我们学过的表内乘法的意义相同,也就是求几个 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4、找规律。(发现了什么?) 2×3=6 20×3=60 200×3=600 (2 个百乘以 3 是 6 个百,是 600) 2000× 3=6000(2 个千乘以 3 是 6 个千,是 6000)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算式有什么特点?(这些算式都是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 千数)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可以先用乘法口诀算出 乘数和被乘数零前面的数相乘的积,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添 几个零。) 思路:提出问题 → 算法多样化 → 建立数学模型 → 摆学具 → 讨论算式的表 示方法 → 类比推理。 三、试一试。 1、4 捆一共有多少棵?5 捆呢? 2、30×4= 50×8= 9×600= 四、练一练。 1、每箱草莓有 40 个,8 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 2、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3、看图解决实际问题。 (1)让学生理解图意,说说情境表达的意思,明确有几堆香蕉,每堆香蕉有几 根,大象和小象每天各吃几根。 (2)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交流。 方法一:60×3=180(根),再计算 200-180=20(根),说明够吃一天。 方法二:60×3=180(根),再比较大小,因为 180 根比 200 根少,所以够吃一 天。 (3)解决问题(2),先找出“一个星期有 7 天”这个条件。 (4)解决问题(3),因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所以要从不同的 角度提出问题。 问题一:一共有多少根香蕉? 问题二:一头大象和一头小象每天吃多少根香蕉? 问题三:它们 3 天吃多少根香蕉?……………… 五、数学游戏。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数乘 一位数的口算。 作业设计:书上第 3 页的第 2 题。 板书设计: 小数有多少棵 每捆 20 棵 有 3 捆 20+20+20=60(棵) 20×3=60(棵) 课后记: 第二课 需要多少钱 教学内容: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 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 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 主题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20×4 50×3 60×5 5000×2 200×4 500×3 600×5 500×2 23+23 34+34 42+42 31+31 二、出示主题图。 1、引导学生说说图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个游泳圈 12 元,买 3 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2、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12×3= 3、全班交流算法,组织学生讨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倡算法的多 样化) 方法一:12×3 就是 3 个 12 相加:12+12+12=36(元) 方法二:12×3 就是 3 个 10 再加上 3 个 2,10×3=30,2×3=6,30+6=36 方法三:如果每个球是 10 元,3 个球是 10×3=30(元),每个球少算了 2 元,3 个球还要 2×3=6(元),一共要 30+6=36(元) 方法四:可以把 12 看成 4×3,这样 12×3 可以变成 4×9=36(元) 方法五:12×3=6×2×3=6×(2×3)=6×6=36(元) 方法六:学具操作 ………… 4、扩展:如果一个游泳圈 120 元,买 3 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120×3= 120 是由 1 个百和 2 个十组成的,120×3 是求:3 个 120 是多少,就是 3 个百和 3 个 20 的和。计算时这样想:100×3=300,20×3=60,300+60=360。 如果有的学生想出把 120 看作 12 个十,先用 12×3,再在乘得的积后面补 0,应 给予鼓励。 重点讨论两部分积的得出与求和 5、解决问题:买 3 个球需要多少钱? 15×3= 学具操作中认识进位乘法,再进行口算与学具的对比。 15+15+15=45(元) 10×3=30(元),5×3=15(元),15+30=45(元) 6、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小结:一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把一个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另一个因 数相乘后再相加。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明买了 2 卷胶卷,每卷 18 元,每卷 36 张。 小玲买了 3 卷胶卷,每卷 13 元,每卷 24 张。 1、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同样多)、 36×2=72(张) 24×3=72(张) 2、谁买的胶卷合算? 18×2=36(元) 13×3=39(元) 36 小于 39 (每卷 36 张的胶卷合算) 四、作业。 作业设计:书上第 5 页的第 1 题。 思路是:提出问题 →学具操作 →重点讨论两部分积的得出与求和→学具操作中 认识进位乘法→再进行口算与学具的对比 。 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 12×3 =? 方法一 12+12+12=36 方法二 10×3=30 2×3=6 。。。。。。 30+6=36 课后记: 第四课时 植树 p36、37 教学内容:一位数除两位数(植树) 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提倡 算法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 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用具: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主题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先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明确有 36 人植树,每组 3 人。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可以分成多少组?”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36÷3 (4)小组交流。“与同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探索口算方法。(可以通过摆小棒来帮助思考) (1)12×3=36,所以 36÷3=12 (2)30÷3=10,6÷3=2,所以 10+2=12 (3)可以通过摆小棒来帮助思考 36 根小棒有 3 捆(每捆 10 根)和 6 根,也就是 36 可以分成 3 个十和 6 个一; 先分整捆的,就是把 3 个十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 1 个十;再分单根的,就是 把 6 个一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 2 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单根合起来就 是所求的结果。 ……………… 3、读法。 36 除以 3 等于 12,或 3 除 36 等于 12。 思路:从整十数引入 → 模型比较异同 → 讨论先分谁 → 书写算式表示方法 → 看算式说模型 二、试一试。 1、60÷3 40÷2 80÷4 66÷3 46÷2 84÷4 69÷3 48÷2 88÷4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比如 60÷3 和 66÷3。其中 60÷3 只要算十位即可,而 66÷3,先要算十位“60 ÷3”再算个位“6÷3” ,最后将两个结果合起来得 22。 2、有 48 个球,每盒 4 个,应该准备多少个盒子才能装完? 48÷4=12(个) 答:应该准备 12 个盒子才能装完。 三、图文应用题。 1、一副手套 7 元,一双鞋子 84 元。 (1)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84÷7=12 (2)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钱?84-7=77(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一:买一双鞋子和 5 一副手套共多少元? 问题二:100 元可以买几双鞋子和几副手套? 问题三:2 双鞋子和 3 一副手套共多少元? 问题四:150 元买一双鞋子后,还可以买几副手套?………… 2、铅笔盒每个 5 元,彩笔每盒 6 元,日记本每个 4 元,圆珠笔每枝 2 元,三角 尺每个 3 元。王老师带 100 元钱给同学们买文具。 (1)如果只买圆珠笔,可以买多少枝? (2)如果买 10 本日记本,剩下的钱可以买多少副三角尺?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内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碰到困难,教师可以参与讨论或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应重视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作业。 作业设计:书上第 11 页的第 1 题。 板书设计: 植树 共 36 人,每组 3 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36÷3=12(组) 课后记: 教学内容:练习三 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巩固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 断。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巩固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 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知识解 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填空。 80 160 320 ÷ 4= 二、图文应用题。 1、每筐苹果 60 个,2 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多少袋?如果 3 个苹果装一袋,可 以装多少袋?如果 6 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多少袋? 60÷2=30(袋) 60÷3=20(袋) 60÷6=10(袋) 答:2 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 30 袋。如果 3 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 20 袋。如果 6 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 10 袋。 2、一种树苗每捆 3 棵,共 36 元,另一种树苗每捆 4 棵,共 40 元,哪种树苗便 宜些? 36÷3=12(元) 40÷4=10(元) 12 > 10 答:右边的树苗便宜些。 3、李老师给售货员 100 元钱,买 3 个球,找回了 4 元,每个足球多少钱? 100-4=96(元) 96÷3=32(元) 答:每个足球 32 元钱。 三、在○里填上“>”,“<”或“=”。 48÷4○ 84÷4 720÷8○ 720÷9 24×3○ 24×2 26÷2 ○26×2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再组织学生交流判断的方法, 可以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来填符号,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四、填表。 被除数 320 64 96 2800 除数 8 4 2 15 3 25 7 商 600 4 3 五、生活实践题。 小丽借了一本故事书,共 150 页,她 3 天看了 60 页,照这样的速度,一个星期 她能看完吗?如果不能按时看完,请你给她提个建议。 方法一:可以先计算:60÷3 =20(页) 7 天可以看: 20×7 =140(页) 140 < 150 ,所以看不完。 方法二:她 3 天看了 60 页,照这样的速度,6 天看 120 页,剩下 30 页一天看不 完,所以一个星期她能看不完。 六、作业。 作业设计:书上第 13 页的第 8 题。 板书设计: 练习三 被除数 320 64 96 2800 除数 8 4 2 15 3 25 7 商 600 4 3 课后记: 第五单元 周长 【课题】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初步体验周长的意义。 【教学准备】树叶,毛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请同学们用一笔划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 2、请学生汇报:你画了那些漂亮的树叶? 3、你有办法得出那片树叶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请学生单独测量或者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 4、请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5、定义:周长: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二、测量和计算图形的周长。 1、讨论:要想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几条边?为什么? 2、学生活动。 3、汇报结果。 三、每题中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做出判断。 2、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四、总结: 关于周长这个概念你在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 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作业设计:试着量一量某个物体的周长。 板书设计: 课后记: 【教学内容】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从实际情境出发,通过观察、操作、归纳出长方形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尺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1、观察公园图: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2、怎样求公园的周长? 3、汇报计算方法。 4、引导学生体验简便方法的好处。 5、计算周长。 二、探索长方形的周长。 27CM 15CM 1、想一想你怎样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2、请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计算方法: (1)27+27+15+15 (2)27+15+27+15 (3)(27+15)×2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你认为那种方法比较简便? 4 总结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三、应用。 求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1、数学书。 2、黑板长 34 分米,宽 12 分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设计:测量笔记本的周长。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课后记: 【课题】地砖的周长 【教学内容】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从实际情境出发,通过观察、操作、归纳出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出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出示地砖图片。 提问:这是我们常见的装修地面的瓷砖,在这节课上你 最想研究它的哪方面的问题? 出示课题:地砖的周长 2、要想研究地砖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量一量地砖的边长。 4、独立计算出地砖的周长。 5、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1)60+60+60+60=240 (2)60×4=240 (3)(60+60)×2=240 6、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7、用求地砖周长的方法去求其他正方形可以吗?试一试。 8、总结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周长=边长×4 二、练一练。 1、完成 1、2 题。 使学生明确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 求篱笆的周长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 作业设计:测量一件正方形物体的周长。 板书设计:正方形周长=边长×4 课后记: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情境巩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复习周长计算方法,强化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桌布、尺子。 【教学内容】 一、计算各图形的周长。 1、什么是周长?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给这些图形分类。 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 这两个图形可以用刚才我们找到的规律求周长吗? 3、计算周长; 长 20cm 6dm 15cm 宽 10cm 4dm 6cm 周长 边长 7cm 14cm 周长 二、解决实际问题。 1、求长方形草坪的周长。 2、求正方形桌布四周的花边的长度。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求画边长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3、求张明跑了多少米?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明确跑两圈就是周长×2。 4、求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先剪一剪或者折一折,帮助理解题意。 然后再求小正方形的周长。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1)18+18 (2)18×2 (3)18÷2×4 (4)18×4÷2 5、用 48cm 的铁丝围成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体会到将周长平均分成 4 份,每份的长度就是这个正方形 最大的周长。 6、用 16 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 此题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操作的形式,边操作边记录,边 讨论,最终总结出规律。 7、数学故事。 (1)先求出正方形桌子的边长,再乘拼出的长方形的边长数。 (2)先求出正方形桌子的边长,再算出拼成的长方形的 长和宽,最后用长方形公式求出周长。 (3)先将正方形的周长乘桌子张数,再根据每两张桌子拼 一次就减掉两条边的规律从积里面减去减少的边的长度。 8、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解决方法,再集中讨论,进 一步体会周长的定义。 作业设计:摆小棒。 板书设计:(1)18+18 (2)18×2 (3)18÷2×4 (4)18×4÷2 课后记: 六、乘法 【课题】去游乐场 【教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图,提出问题。 2、16 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怎样列式? 16×4= b)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 二、探索算法。 1.摆小棒,探索算理。 2.回报摆的结果。 3.试着算一算。 4.讨论计算方法。 a)口算:16×4= 先用 10×4=40,再用 6×4=24,最后用 40+24=64 b)竖式计算: 16×4=64(元) 1 6 × 2 4 6 4 答:需要 64 元。 引导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进上来的数可以不写。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如果我们班同学去游乐场,可以玩什么游戏,需要多少元?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来。 2、完成试一试。 3、讨论练一练第 3 题。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法:18×2+18 18×3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自编 5 道题尝试。 板书设计:16×4=64(元 1 6 × 2 4 6 4 课后记: 【课题】乘火车 【教学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 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找出数学信息。 2、在看懂题意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 3、提取问题,例如:卧铺车厢一共可以坐多少人?硬座车厢可以坐多少人? 4、列出算式: 72×5= 二、索计算方法。 1、请学生试着算一算。 2、讨论算法。 (1)你发现这道题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2)引出课题: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 (3)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口算: 72×5=360 先用 70×5=350,再用 2×5=10,最后用 350+10=360 竖式计算: 72×5=360(人) 7 2 × 5 3 6 0 答:5 节卧铺车厢可以乘坐 360 人。 引导学生思考在书市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特别是末尾“0”问题。 (4)试一试:7 节硬座车厢可以车坐多少人? 118×7=926(人) 118 × 7 9 2 6 答: 。 三、用所学解决问题。 1、谁的年龄大? 练习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注意计算顺序。 2、讨论第四题: (1)标位置:可以将小朋家到最后一站的铁路长度进行 4 等分后确定出发 2 小 时的大概位置。也可以有其他方法,自要分析的有道理就可以。 (2)一共有多少千米? 此题需要 3 步计算,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120×4+45×2 其中 120×4 的计算方法可以请学生讨论。 作业设计: 125×5 324×3 180×2 板书设计: 118×7=926(人) 118 × 7 9 2 6 答: 。 课后记: 【课题】0×5=? 【教学内容】带“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 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算式:0+5=? 讨论: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得多少? 2、0×5=? 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从算是表示的意义去理解。 3、独立完成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 0 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0 二、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因数末尾有 0。 130×5= 此题重点体会末尾 0 的简算。0 与任何数相乘都得 0 练习 240×2 320×5 3、 因数中间有 0。 402×3= 4 0 2 × 3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练习 204×2 302×5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体会 0 的运算规律。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带“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作业设计:练习 206×2 402×5 板书设计: 402×3= 4 0 2 × 3 课后记: 【课题】买饮料 【教学内容】连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试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连乘试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结合图引入新课; 1、观察图,有哪些数学信息? 2、进行估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连乘试题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计算。 2、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可以分步计算: 24×3=72(元) 72×2=144(元) 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脱式计算。 24×3×2 =72×2 =144(元) 3、小结: 连乘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4、完成试一试。 5、估计一下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讨论估计方法: (1)可以根据本班的人数和班级数来估算。 (2)可以根据本年级的人数来估计。 三、练习。 1、要求:先估算再计算。 2、第 3 问引导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寻求适当的办法, 可以先求 41×3=123(页),123 大于 120,所以能打完。 也可以每分打 40 字,3 分就能打 120 字,所以能打完。 3、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判断,在组织交流各自的想法。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根据 0 的规律去判断。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作业设计:一瓶黄豆多少个。 板书设计: 24×3×2 =72×2 =144(元) 课后记: 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 看日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与这堂课相关的信息,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交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知识的过 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尽可能大的 收获。 教具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年月日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今天是几年几月几日? 猜谜语导入“年历” 二、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 1、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知道什么? 2、感受年月日的形成。 (媒体)出示关于“年、月、日”形成的知识。 A、有关日的形成。B、 有关月的形成。C、 有关"年"的形成 研究“年历” (媒体)出示“2003年”的日历,通过观察年历,你发现了什么? A、一年有( )几个月? B、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 C、每个月有多少天? 闰年解说 二月解说 A、解说相关知识 B、记录附页中二月份的天数在课本第70页的 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C、观察表格(媒体)出示,进一步发现了什么? 6、(媒体)出示练习 7、学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四、六、 九、十一30天,平年二月29天,闰年二月28天。 8、常识介绍:我们所学习的历法是公历。 二、总结。 1、 关于时间单位,你还有哪些问题? 2、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特别详细,得想个办法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 并有个好的方式展现给大家,你有办法吗? 三、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一天的时间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 24 时记时法,能够对 24 时记时法与 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 间。 4、培养遵守作息制度的良好习惯和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 24 时记时法,能够对 24 时 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会看时间吗?知道一天的时 间到底由多长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结合实际经验说一说:一天有几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 好走几圈? 2、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 3、组内交流,说说 18:30,19:00, 19:33 等表示晚上什么时刻。 4、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操作学具研究 24 时记时法与 12 时记时法所 表示的时间关系。 5、全班交流,得出 12 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和 24 时记时法所表示 的时刻进行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一、填一填(课本第73页的填一填) 第二次取信时间是下午 14:00~16:30 也就是下午 时。 第二次取信到第三次 时到下午 时 分,取信间 隔 时 分。 全天共开放 时 分。 画一画(课本第74页的画一画) 练一练(课本第74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四、()课本第74页第3题)小明从家到火车站要 20 分,他最晚 要在下午 时 分从家里出发才不会误火车。 开车前 5 分停止检票 三、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 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 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 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 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 3 天后休息 1 天。飞飞的母 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 1 天后休息 1 天。从 9 月 1 日开始算 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 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 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 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 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 4 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 比 11 多 1,……18 比 11 多 7,…… 嘿!我发现了:11+19=30,…… 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四、教学反思: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 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 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 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 78 页的 2、3 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 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 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第一课时 文具店(教材 p80—81) 学习目标 1、 结合“文具店”的具体情境,借助元角分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 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能把几角几分的人民币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3、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评价设计: 目标(1)达成的评价方案:依据教师的提问、讲解与学生的汇报、学生回 答、小组讨论及小组汇报的情况,作为评价标准。 目标(2)达成的评价方案:依据教师的提问、变式训练、学生的回答情况, 作为评价标准。 目标(3)达成的评价方案:依据学生的回答、变式训练、汇报情况作为评 价标准。 学习过程: 环节 学习过程 设计意 图 一 、 导 入新知 孩子们今天来上课带文具了吗?这些文具都是在 哪买的?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文具店里有哪些数学知 识。 由 身 边 事物导入,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讲 授 新 知 任务一 从这幅图中可以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这些数你 们以前见过吗?在哪里?它们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呢? 那你能说说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和你的同桌说说并完成“填 一填,说一说” 全班汇报、总结。 写一写每种商品的价格,感受小数与元、角、分之 间的对应关系。 任务二 观察小数和我们之前见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你们知道这样的数叫什么吗?(像 3.15 、0.50、 1.06、6.66,…这样的数,都是小数。) 介绍小数的来历。 详细认识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三 个部分组成。 ( 借 助 元角分初步 理解小数的 意义,完成 目标一) 认识小数, 实现目标 2 和目标 3 元 角 分 3 . 1 5 0 . 0 5 1 . 0 6 6 . 6 6 3.15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任务三 小数的读法 3.15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按整数的读法 读作“点” 逐个读出 逐个读出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一个地读出)。 指导读法:3.15 整数部分按整数的方法应该怎么 读?(三) 小数点读作“点” 小数部分一个一个地读出怎么读?(一五) 3.15 读作:三点一五 你会读吗? 16.85 60.67 60.60 3.05 3.05 0.80 任务四 说一说:你能用小数表示你的文具价格吗? 写一写:你们已经能用小数来表示文具的价钱,那 你们会写小数吗? 出示:想一想,填一填 学习小数的 读法, 实现目标 2 完成目标 1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货比三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82—83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小数大小。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的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小黑板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学了,笑笑去买铅笔盒,他分别到三家文具店看了看铅笔盒的 价钱,不知道哪个店的便宜,请你们帮帮他。 二、探究新知 1、 观察文具盒的价钱,并读一读标价。 2、 解决到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1)比较 4.9 和 5.1 元两者的大小。 (2)在小组内说说想法,交流各自比的方法。 和目标 2 三、提 高练习 练一练 1、2、3 完成目标 1、 目标 2 四 、 总 结 请大家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想想你都学到了哪些 知识?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3、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比较大小的问题,互相提出问题,并说 说比较的方法。 4、试一试 1 题:观察题中哪边的人民币多,填上合适的符号。 2 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1)学生独立尝试比较数的大小 (2)同桌互相纠正,说说比较的方法,再找找错误的原因。 5、练一练 1 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拣其中的 1、2 道题说说是如何比 较的。 2 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 题 :(1)学生观察各文具店毛巾和牙刷的价钱。 (2)指名学生说说哪个文具店的便宜。 (3)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三、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 3 种商品的价格。 (1)学生自己到商店调查 3 种商品的价格。 (2)小组向全班发布商品信息,哪种商品到哪家商店买便宜。 教学反思: 寄书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86—87 页。 教学目标:1、能独立计算小数加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估算的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中进位、退位的算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小黑板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山区的学生贫穷上不起学,笑笑听到以后就号召全班学生向山区 学生捐书,全班学生共捐两捆书。邮费分别是 1.6 元和 12.4 元,请同 学们帮笑笑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元? 二、利用投影仪观察图画。 (1)算一下邮费一共需要多少钱? (2)计算学生先自己探索独立解决邮费共需要多少元? (3)交流说说小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4)提问:再计算小数加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一、 试一试。 1、 2 让学生独立解题,提醒学生必须注意那些问题。 二、 练一练。 1、 第一题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下面练习。 2、 第二题森林医生。 (1)学生独立找出错误的原因,在全班交流。 (2)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改正错误。 3、(1)第 3 题先让学生看懂题意,构思解法。 (2)交流说说解题方法。 (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观察。 4、第四题,学生读题,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5、(1)第五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题中的 4 各小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看看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怎样计算。 6、小结:略。 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