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一)

‎2018届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秋永恒停留在童年时代 韩浩月 用不了多少年,人们对中秋的记忆,会仅仅拴系在窗外那个亮晃晃的月亮身上,月亮,这个中秋节的古老符号,恐怕将会是我们对中秋节唯一的念想。‎ 中秋节已永恒停留于我们的童年时代。那个时代母亲东藏西藏直到节日当晚才拿出来给孩子们分享的月饼,是唇齿间最惦念的美味。平时劳碌而焦虑的大人们,眼神会在这天变得柔和,牵着孩子的手看看月亮,这成为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浪漫。‎ 中秋节的文化意味,其实早已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被食欲和娱乐需求所替代。伴随着食品过剩带来的厌食症的普遍存在以及娱乐过剩带来的审美疲劳,中秋节本来就残存不多的文化象征也被湮没了。每到这个时候,人们都会习惯性地叹息几句,想要拯救中秋节,可等到这天过后,它很快就被遗忘到脑后。‎ 想要全面复兴传统节日的想法是徒劳的,以中秋节、端午节、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的凋落无可阻挡。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都拥有节日般的精彩,那些对生活有着敏感体验的人,会试图把每一天当成节日来过,而那些承载着各种压力疲惫生活的人,会对节日无感,甚至对节日带来的开支增加、人情来往等产生厌恶。‎ 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埋葬节日的特殊性。没有哪个时代能比得上今天,人们可以轻易获取身体和精神上的满足,酒店和快餐店24小时营业,互联网联通的世界可获得绝大多数资讯,手机成为人们的肢体组成部分,只要你愿意,庆祝随时都可以进行。于是人们开始说,“节日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大家不再关心节日所赋予人的快乐,更注重对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管理,家人们聚在一起就是节日,恋人们看一场电影也可以是节日。一旦当一种生活方式被写满了寻找快乐的程序并且可以按需启动,那么需要被等待的节日,它的光环便开始消失了。‎ 有心的家庭,开始强调节日的仪式化,并通过这种仪式化来强调节日的意义,这已经是对传统节日有意识的挽留,但这种挽留只能在某一范围内实现,在更年轻的一代面前显得多此一举。90后们和00后们更关心他们的社交网络上哪位朋友刚更新了内容,他们更愿意尽快地脱离餐桌,离开爸妈回到自己的电子世界里去。如果说网络化生存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方向,那么对传统节日凋落的悲叹也可以适可而止。节日为人服务,我们可以惦念节日的美好,但的确没有必要非得通过政府力量、民间力量,人为地组织一些活动来重新繁荣它。而且传统节日的日渐式微,从另一面看,不正说明我们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吗?因此那些为传统文化所掬的那把泪大可以流回去了。‎ 世间一切都在更迭,最终所有传统节日都将如神话传说,‎ 就让它留在书本里和记忆中吧。(有删改)‎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 ‎ ‎6.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答: ‎ ‎7.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 答: ‎ ‎ ‎ 答案精析 ‎5.首先提出月亮这个古老的符号将成为人们中秋节唯一的念想的观点;然后具体呈现童年时代对中秋节的美好记忆;接着深入分析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原因;最后得出强行挽留传统节日徒劳无益,它只能留在记忆中的结论。‎ 解析 分析文本论述层次的前提是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特征,即先提出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接着深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另外考生一定要注意每个层次的分析概括必须落实到具体内容。‎ ‎6.人们在生活中需要快乐;这种快乐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随时都可以找到并得到满足;节日被赋予的快乐意义将会随之减少;它不再像从前那样被人们渴望。‎ 解析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如“寻找快乐”说明人们在生活中是需要快乐的;“程序”和“按需启动”说明人们目前很容易找到快乐;“光环”体现节日中原本满足人们快乐意义的功能,而它现在消失了。注意按点分层回答,每点之间要有层递性。‎ ‎7.要保留住在物质匮乏年代中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心灵慰藉和浪漫的记忆;传统节日可以通过仪式化加以挽留,但无法全面复兴;传统节日的日渐式微,反过来体现了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必感伤。‎ 解析 作答本题,考生要注意文中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如结尾很明显的那句“就让它留在书本里和记忆中吧”,说明作者希望将传统节日的美好留在记忆中;“这已经是对传统节日有意识的挽留,但这种挽留只能在某一范围内实现”“想要全面复兴传统节日的想法是徒劳的”,说明无法全面复兴传统节日;“那些为传统文化所掬的那把泪大可以流回去了”说明作者认为不必为传统节日的日渐式微而感伤。明确这些内容,便不难得出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少年中国的人生观 胡 适 ‎ 现在中国有几种人生观都是我们该反对的。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固然不消说了。还有一些人,如静坐会的人,如坐禅学佛的人,他们都只是一班退缩懦夫,没有生活的胆子,不敢冒险,只求平安。而另外一种人虽不退缩,但为完全自己的私利起见,所以他们不惜利用他人,作他们自己的器具,不惜牺牲别人的人格和自己的人格,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到了紧要关头,不惜作伪,不惜作恶,不顾社会的公共幸福,以求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一切习惯、风俗、制度的改良,都起于一点批评的眼光。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习俗,都最容易陷入机械的习惯,到了“机械的习惯”的时代,样样事都不知不觉的做去,全不理会何以要这样做,只晓得人家都这样做故我也这样做,这样的个人便成了无意识的两脚机器,这样的社会便成了无生气的守旧社会。我们如果发愿要造成少年的中国,必须随时随地都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 我们须要认定这个世界是有很多危险的,是不太平的,是需要冒险的。世界的缺点很多,是要我们来补救的;世界的痛苦很多,是要我们来减少的;世界的危险很多,是要我们来冒险进取的。俗话说得好:“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们要做一个人,岂可贪图自在;我们要想造一个“少年的中国”,岂可不冒险。这个世界是给我们活动的大舞台,我们既上了台,便应该老着面皮,拼着头皮,大着胆子,干将起来;那些缩进后台去静坐的人都是懦夫,那些袖着双手只会看戏的人,也都是懦夫。这个世界岂是给我们静坐旁观的?那些厌恶这个世界梦想到别的世界的人,更是懦夫,不用说了。‎ 上条所说的冒险进取,并不是野心的,自私自利的。我们既认定这个世界是给我们活动的,又须认定人类的生活全是社会的生活,社会是有机的组织,全体影响个人,个人影响全体。社会的活动是互助的,你靠他帮忙,他靠你帮忙,我又靠你同他帮忙,你同他又靠我帮忙;你少说了一句话,我或者不是我现在的样子,我多尽了一份力,你或者也不是你现在这个样子,我和你多尽了一份力,或少做了一点事,社会的全体也许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便是社会协进的观念。有这个观念,我们自然把人人都看作通力合作的伴侣,自然会尊重人人的人格了。有这个观念,我们自然觉得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和社会有关,自然不肯为社会造恶因,自然要努力为社会种善果,自然不致变成自私自利的野心投机家了。‎ 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不可不时时刻刻保存这些正确的人生观。(本文为1919年3月22日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筹备会上 的演讲,原载于1919年《少年中国》第1期,有删改)‎ ‎5.作者认为当时中国社会存在哪些问题?‎ 答: ‎ ‎6.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 ‎ ‎7.根据文本,简析“少年中国的人生观”应该具有的要素。‎ 答: ‎ 答案精析 ‎5.①有些人醉生梦死,无意识地生活;②有些人一味退缩地生活(没有生活的胆子),只求平安(不敢冒险);③有些人为一己私利(为满足自己的野心),不惜利用他人,牺牲人格,作伪作恶,不顾公共幸福。‎ ‎6.首先反对(批评)当时中国存在的几种错误的人生观,接着分析了“少年中国的人生观”应有的内涵(特点、特征),最后强调“中国的少年”要时刻保存正确的人生观。‎ ‎7.①要有批评的精神,打破机械的习惯(遇事不凭习惯);②要有冒险进取的精神;③要有社会协进的观念,相互合作、尊重。‎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 朱铁志 因为在杂志社工作,社会联系较多,各种赠阅报刊和书籍应接不暇,整天沉浸在广泛的阅读之中,真可谓手不释卷,无所不知。‎ 然而时间长了,杂多的信息并没有使我感到充实,相反,还常常在经历了头晕眼花的辛苦阅读之后,心里空落落的。海量信息过分满足了我的“知情权”,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剥夺了我的“不知情权”,我真切地感到了“选择”的必要性。因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如果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和自制的毅力,我们的头脑就会成为叔本华所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开卷”不仅无益,而且多半“有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固然不可取,但人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知情权”吗?如果不是出于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关注,在其它方面真的有必要知道那么多吗?给头脑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空白,以便填充更必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岂不是更好的选择?索尔仁尼琴说过:“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这是极有见地的观点。在我看来,如今泛滥在各种媒体上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信息是“废话”和“空谈”,它们既不提供任何新知,也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智慧含量,不能对丰富人们的思维起到丝毫积极作用。在“后出版时代”,特别是网络微博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日子”固然可以成书,“月子”当然也未尝不可。一个不假思索的读者如果放弃选择,就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放任在别人的“日月”之中,将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任由混乱的思想跑马。问题在于,他有“跑马”的自由,难道我们没有不让他乱跑的自由吗?没有选择的权利吗?‎ 当然有,但我们常常轻率地放弃它。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常是懒惰的、被动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以网络阅读为代表的“浅阅读”省时、省力、轻松、好玩儿,但鱼龙混杂,少数有价值的信息总是淹没在大量垃圾信息之中,不待挖掘出来,早已令人疲惫不堪,忘了自己的目标。虽然表面上是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但很难掩饰“博学的无知”的本来面目。‎ 其实,一个人想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不难,难的是弄明白不要什么。因为人的本性原本贪婪,凡是好事当然多多益善,何况读书又有“好学多思”“博雅俊逸”的美誉,撒开读呗。岂不知,“撒开”就是“束缚”、就是“枷锁”,从此让你失去自我,成为任人摆布的傻瓜。不“撒开”怎么办?当然就要选择,就要有所读,有所不读。谁来选择?自然可以请教饱学之士,可以借鉴“推荐书目”之类。问题在于,真正有学问的家伙往往不喜欢向青年推荐书目,也不屑于某些以权威自居的人推荐的书目。那怎么办?只好靠自己,靠博览基础上的“慧眼”和“专精”吧。(选自《书摘》2008年第9期,有删改)‎ ‎5.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 ‎ ‎6.作者认为要使自己的头脑不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哪些正确做法?‎ 答: ‎ ‎7.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博学的无知”。‎ 答: ‎ 答案精析 ‎5.首先通过反面事例的分析提出人要有“不知情权”的观点;接着分析了拥有太多“知情权”的危害和放弃“不知情权”的原因;最后指出怎样拥有“不知情权”的正确方法。‎ ‎6.面对天天发生的趣闻和与自身利益无关的公共政策,要保持一定的自制力。给自己的头脑留出一点空白,用来填充更有必要、更有价值的东西。面对当今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海量信息,要选择那些能提供新知识、能锻炼和丰富自己思维的加以接收。‎ ‎7.“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就是那些掌握了大量缺乏智慧和思想含量的垃圾信息的人。“博学而无知”指他们每天都在毫无选择的吸纳各种各样的信息,混乱的思想充斥着他们的大脑,从而无法建构起完整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作者借这句话从反面提醒人们对于每天面对的海量信息,要有所选择,在博览的基础上运用慧眼,追求专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