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份试卷合集)江苏省盐城滨海县高中联考2020届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6份试卷合集)江苏省盐城滨海县高中联考2020届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文科综合试卷 -- 历史 24. 孔子本无禁欲思想,宋儒却将之阐发为“存天理灭人欲”;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康有为却附会成 “托古改制”。这些现象 A. 否定了孔子对儒学的贡献 B. 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反映 C.推动了传统儒学健康发展 D.有利于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 25. 东汉崔竇曾在《政论》中引用了一句当时流行的俚语:“今典州郡者,自违诏书,纵意出入⋯⋯州郡 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上述俚语折射出东汉 A. 相权强化专制强化 B. 察举制度流于形式 C.朝廷权威危机重重 D.地方管理效率低下 26.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绘画艺术,它“用书法文字和朱红印章来配合补充画面⋯⋯ 不大的红色印章在一片水墨中增添了沉着、鲜明和力景”。这种绘画艺术 A. 与科举取士制度密切相关 B. 是市民阶层审美发展的结晶 C.典型代表作为《清明上河图》 D.有利于推动传统书法艺术产生 27. 曾国藩在评价外国人代管海关并精确地将关税上交清政府时曾感叹“彼虽商贾之国, 颇有君子之行”。 上述现象说明曾国藩 A. 未能认识到西方侵略者的本质 B.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较深 C.意识到海关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D.主张深入学习西方实现富国强兵 28. 甲午战争后,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 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 办,扭亏为盈。 A. 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的政策业已松动 B. 经营管理方式决定洋务企业发展速度 C.洋务运动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破产 D.甲午战后洋务企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29. 右图为近代漫画家杜宇所作,名为《贪食小犬,死 不足惜》。漫画中左下方之 手粗壮有力,袖口有“抵制日货”字样;右上方之手细软无力,袖口有“政府”字样;鱼身上有“青岛” 字样。该漫画 A. 最有可能出现于国民革命运动北伐之时 B. 主要批判巴黎和会不尊中国主权的行径 C.鲜明讽刺了清政府丧权辱国的丑陋嘴脸 D.见证了群众运动下民族觉醒的历史事实 30. 中共重新印发 1933 年制定的 《关于土地斗争的一些问题的决定》 等文件, 坚持“依靠贫农, 团结中农,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而新发布的土地文件则“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一八 六一年至一八六五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上述现象可能出现亍 A. 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边区 B.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陕甘宁边区 C.解放战争时期的新解放区 D. 过渡时期的新中国 31. 在 1981 年底以前最早创办的 48 家合资企业中,属于华侨、华裔、港澳华商投资的共 28 家,占 60%。 香港、 新加坡和其他城市的华人实业界和金融界人士与中国合办的合营企业所取得的成功, 引起西方企业 家们的注意。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 实施经济特区战略十分科学 B. 单一的公有制开始发生改变 C.西方企业错失投资中国机遇 D.海外华侨推动改革开放启动 32. 公元前 454 年,罗马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 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A. 罗马平民获得立法主导权 B. 共和制下罗马公民矛盾激烈 C.罗马贵族政治权力受到限制 D.成文法成为社会的主要规范 33. 瞿秋白赴苏俄考察期间发现,老工程师屡次怠工,唾骂布尔什维克,被下狱三四次,依旧如此,政府 没有技师,也只能听任也;乡下妇人拿 100 个鸡蛋想换盐,却不愿要政府发行的卢布。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 苏维埃政权缺乏群众基础 B. 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凸显 D. 斯大林模式下民众生活水平低下 34. 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一个人当他己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 脚踢幵,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 ?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这 主要说明李斯特 A. 旨在批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B. 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C.否定自由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D.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 35. 《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一书认为,北约关注阿富汗战争打击所谓的 “恐怖主义”, 但北约不是为阿富汗这样的国家而设计的; 并进而认定“我们面对一个新世界, 用的却是并非为这个世界 而设的体制。”上述观点旨在反思 A. 两极格局 B. 国际恐怖主义 C.国际政治旧秩序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在唐代,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款之多,阶层之广,都是中国古代所罕见的,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众所周知 的马球能手,而且爱好围棋、斗鸡。与前代主要作为宫廷误乐项目和军事训练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相比 较,唐代体育已趋于大众化 . 足球用球和球门已与现代足球非常接近,除两队角逐、竟争胜负的踢法外, 还适应不同参与者产生了其他踢法,女子 不仅和男子一样进行打球、骑马、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而 且还创造出一些自己的专门运动项目。 ——摘编自黄中安《论唐代的体育活动》 材料二 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相继颁布了《公路法》、《城市警察法》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 惩罚,大量以残害动物取乐的娱乐活动在此时也被政府严厉禁止。到了 19 世纪中叶,人们不仅意识到健 康的心智和强健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遵守规則和纪律的习惯, 激发团队精神,培养领导能力,甚至可以提 高人们为帝国服务的能力。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在体育文 化领域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有 组织体育运动的出现,社会中萌发出了一股竞技热。各个公学、大学之间, 社会上各类体 育俱乐部之间频繁举办各种赛事。大量的郊区体育运动俱乐部也开始对女士开放,年轻的 男女可以自由的共享公共运动,不必担心流言蜚语的纠缠。 ——摘编自杨海霞《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中产阶级的休闲娱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体育活动发展的背景。( 8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英国体育活动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13 分)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 (4 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下表内容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论述 : ——据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 围绕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 并就论题进行简要 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 【历史一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材料 明代云南、责州、四川等地,自然条件差别甚大,少数民族众多 . 明初年定西南各省后,承袭元朝的 土司制度,“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土司的官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土知府、土知州、土 知县等,这些土司官职,大多由各族的首领世袭。土司必须定期向明朝朝贡,明朝也回报以丰厚的奖赏 . 土司的士兵听从朝廷和都指挥司的调发。 杨氏在播州统治期间,豢养“涅手军”,土官“人皆世禄,自用其法”,任意压迫和剥削统治区内的各族 人民 . 万历年间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孔后,在该地设遵义、平越二府, 有的地区也先后以各种原因被改 土归流 . 但明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不断反复。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背景。( 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作用。( 9 分) 46. 【历史——选修 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 材料 当德国敗局已定时,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 1945 年 2 月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对加快战争 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安排 . 会议决定在德国 投降后,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并在柏林设置管制委员会。经过激烈讨论,达成了关于波兰的疆界 和政府组成的协议 . 为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决定成立以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 事国的联合国。为争取苏 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美苏秘密缔结协定,其条件包括维持外蒙古的现状,苏 联在大连港拥有特权、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等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 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9 分) 47. 【历史 -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 汤寿潜( 1856 — 1917 年),浙江萧山人。 1892 年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但他却多次辞官。他较早认识 到交通与国家富强有密切关系 .1905 年汤寿潜担任商办浙江铁路公司总理,积 极筹措资金,赶工造路。 1909 年完工的沪杭路工费之低,工程质量之高,为中外所公认。鉴于当时英国等国凯親东南地区路权, 汤寿潜主张废除与英国签订的《苏杭雨铁路草约》,收回自办,以期中国“东南之国防从此巩固”。面对 清政府邮传部提出的借款修路,汤寿潜坚决抵制,并弹劾时任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结果却被清政府革去浙 路总理职务,清政府仍与英方签订借款合同 . 汤寿潜遵旨辞职,不干预路事,并听父命远游。汤寿潜冒死 护路 斗权责的精神激励了浙江绅民,浙路风潮更加风起云涌,迫使邮传部最终废除草约,有利地促进了 全国商办铁路运动。 (1) 根据材料,概括汤寿潜围绕收回浙路权利而开展的主要活动。( 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汤寿潜的上述活动。( 9 分)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 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 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 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本卷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24.西周时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 在册命时, 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 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 这表明西周时期() A.选官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B.产生了维护等级的儒家伦理思想 C.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义务内容 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 25.宋朝建立以后,朝廷多次进行宫廷雅乐改革,以求“用乐以合《周礼》”,但均收效甚微。从北宋周 敦颐到南宋朱熹,理学家们批评这些改革“求古乐太深”,而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音乐纳入心 性修养和天理的范畴,赋予雅乐以新的内涵。这表明当时() A.理学和心学的社会竞争加剧 B.对音乐的理学化解释逐渐形成 C.传统雅乐的思想资源被摈弃 D.雅乐已经丧失社会和政治功能 26.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述真实情 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 A.遵循私法至上 B.重视诉讼程序 C.注重诉讼诚信 D.崇尚科学理性 27.在独立之初,虽然美国组建了邦联政府,但并未赋予它作为一个国家政府所应有的权力; 1787 年联 邦宪法也通过分权制衡、列举政府权力等方式,对联邦政府作了全方位约束,导致这一历史状况的主 要因素是() A.欧洲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B.殖民地时代的经历和认识 C.南北各州存在严重的分歧 D.广大民众的利益无从体现 2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对下面二图 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两者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两者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两者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列强侵略的抗争 D.两者都发生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9.1954 年 10 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 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 映了中国() 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 C.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 D.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30.20 世纪 60 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 1974 年,几乎所有的 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A.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D.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31.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 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32.下表为 1930 年代中期河南省部分城镇地价一览表(单位:元 / 亩)() 由此推知,这一时期的郑州 A.商业中心成为城市核心 B.城市绝对人口数量庞大 C.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开封 D.依然为典型的传统城市 33.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 于其他发达国家。”该现象() 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 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 34.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 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 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35.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缈的梦 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 卜赛女郎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尖锐 C.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得到反映 D.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41 题 ~第 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 45 题 ~第 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 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 都铎王朝时期 (1485- :1603 年), 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 治安法官取代郡长, 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 (1603-1688 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 18 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 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 世纪后期开始出现 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 1835 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 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 1888 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 ,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 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 1894 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 ,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 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二 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在内忧外患之下, :1907 年清政府的地方自治 序幕在江苏的“上江”(上元和江宁)两县拉开,自治局、调查局、调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同 年,清廷令各省设立咨议局。 1908 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洛议局章程》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府 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等,从而形成了由城镇乡自治到府厅州县自治的等级地方自治架构。但地方 自治未脱离“官治”,自治章程严格规定业务范围、活动规则;在相关政策的宣讲过程中,出现了民众误 会、反对等现象。 1909 年,各省议员赴京请愿速开国会,遭到清廷坚决拒绝,矛盾很快激化,地方自治 运动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 ——编自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12 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 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 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 、《天工 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英国地方自治的相同之处,并说明造成 不同结果的原因。 (13 分) 42.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 论结合。) 45.(历史一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材料:唐代科举每次录取少则几人,多则二三十人。宋代重文治,宋太祖时取士仍比较严格,但总数 已有所增加。宋太宗时,因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士人,参加省试的举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每次平均 录取进士 230 人。至徽宗时期,每次平均多达 680 余人。纵观整个宋朝,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二万 人数以上,人数之多,是历代所没有的。录取的人数不仅多,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凡士贡于乡 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 故日特奏名。”真宗成平三年时,赐河北进士、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落第后,自愿考试武艺及 量才录用的,又有五百余人,全部赏赐辦装费抚慰并发遣他们,命礼部列为一次科举。“较艺之祥,推恩 之广,近代所未有也。” ——摘编自梁玉《浅谈宋代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的原因。 (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8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15 分) 材料 1970 年,拉美 21 国通过了《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宣言》 ,宣布各签字国在 200 海里海域 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美苏则鼓吹“公海自由”论,极力抵制拉美国家的海洋权主张。 1973 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海洋法问题的宣言》 ,宣布非洲国家有权建立限度为 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 区或管辖范围。同年,在美苏等国推动下,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开幕,拟缔结《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会期长达 10 年。 1981 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立即宣称对公约中的第十一部分“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不满。 该部分规定, 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洋底土及其资源规定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建立“国际海底管 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这一权利。 还规定海底资源开采者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无偿转让深海采矿技术, 并 要求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时要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到 1982 年,与会国最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该公约,但 美、英、法、德四国反对。 ——摘编自苗蓿蕾《美国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结的原因。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反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行为。 (7 分) 47.(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5 分) 秦汉之际,秦南海龙川令赵佗,攻占桂林、象郡等,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 刘邦遣陆贾使南越。 陆贾至南越, 见赵佗梳南越人的发式, 箕倨而坐, 便生气的说: 足下是中国人, 亲戚和祖坟都在真定。 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予以区区之越与汉抗衡,祸将临头。他继续说:秦失政,诸侯豪杰并起,汉王最 先入关灭秦,项羽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最强。然汉王起巴蜀,率诸侯鞭笞天下,五年 剪灭项羽,平定天下,此天助也。足下非但未助汉王诛暴逆,反而自立为王。汉朝将相对此很生气,欲移 兵诛足下。天子怜悯百姓遭受战争之苦,欲令百姓休息,故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非但不去郊迎, 北面称臣,反而欲以新造未集之越,称强于此。如汉闻之,掘足下先人之冢,夷灭宗族,遣一偏将,率十 万之众临越,越人杀足下降汉,易如反掌。 赵佗听后,承认由于久居蛮夷之中,有失礼仪。后留陆贾数月,相谈甚欢。陆贾拜赵佗为越王,令称 臣,奉汉约。至此汉与越从对立变为一家。刘邦赞赏陆贾出使成功,拜其为太中大夫。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贾出使南越的背景。 (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陆贾此次出使获得成功的原因及意义。 (11 分) 历史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24.【解析】据材料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可知,官员是周天子的受命 官员,但也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体现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义务内容, C 正确;材料中说的是册 命仪式,没有体现血缘关系, A 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等级秩序, B 错误;材料说的是官员的册命仪 式,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最高执政者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与材料无关。 【答案】 C 25.【解析】宋朝进行宫廷雅乐改革的目的是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但复原古乐的改革均收效甚 微,因此理学家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雅乐纳入理学范畴,对音乐进行理学化的解释,故选 B。 材料中关于雅乐改革的主张没有体现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差异,不能表明理学和心学的竞争加剧,故排 除 A 项。雅乐新的思想资源—理学思想主张直接回归儒家原典,是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因而其传统 思想资源并未被摒弃,故排除 C 项。不论朝廷的雅乐改革,还是理学家关于雅乐的主张,其目的都在 于发挥雅乐的社会和政治功能,故排除 D项。 【答案】 B 26.【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中“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 罚’”说明罗马法比较注重诚信的诉讼作用,故 C 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注重诚信的理念,不 是遵循私法至上,故 A 项错误;诉讼程序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科学理性不符合材料中诚 信的理念,故 D项错误。 【答案】 C 27.【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中反映的是美国的地方州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这是由于英国人在 北美进行殖民的时候,殖民地的权利是自由形成的,所以出现材料中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材料 中对联邦政府的约束和对地方各州权力的重视,实际上是殖民地时代的经历和认识,让人们认识到对 权力的制约和民主的重要性,故 B 正确;美国 1787 年宪法是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但并不是最主要因 素,故 A 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南北各州分歧是否严重,故 C排除;材料所体现的与人民利益无关, 故 D排除。 【答案】 B 28.【解析】公车上书是 1895 年康有为等一千三百多名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万 言书”,要求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维新,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 动,两者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列强侵略的抗争,故 C 正确;公车上书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活动,缺 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A 错误;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深远,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排除 B;公车上书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 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错误。 【答案】 C 29.【解析】根据材料“ 1954 年 10 月”“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 平共处,我们也欢迎。”结合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周恩来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 同世界各国的联系。结合所学“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中国的外交思想 从强调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转向了注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外交。故 B 项正确。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 议和万隆会议,表明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与题干无关,故 A 项排除。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表明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政策, 故 C项错误。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故 D项错误。 【答案】 B 30.【解析】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显示出第三世界国家强劲的生命力及联合国大会中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 家的参与, 这都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有利于推动国际民主化进程, 故 D项正确; 1991 年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故 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国际政治力 量并未发生质变,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国际事务,故 B 项错误;题干并不能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 弱化,故 C项错误。 【答案】 D 3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即 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 剥削的关系。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因为他们在选择雇主方面有 一定的权力,故 D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促进土地兼 并严重,土地买卖加剧,不利于自耕农的发展,故 A 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租佃制,与 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与否无关,故 B 选项错误;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 减弱,但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故无法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故 C 选项错 误。 【答案】 D 32.【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并分析数据可知,商业中心地区的地价高于其他用地,表明商业中心 在城市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故答案为 A 项。 BC项,由地价对比可知,作为县城的郑州,其经济发展情 况高于一般县城,但城市人口数和经济发展水平比不上省会开封,排除; D项,郑州的经济发展较好, 说明其地理交通条件优越,且向近代经济转型,排除。 【答案】 A 33.【解析】结合材料“明日无酒找政府”“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时间 20 世纪七 八十年代可知反映的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使人们重视享乐,缺少奋斗的动力,故 C 正确;材料未 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故 A 错误;混合经济是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 制并存的经济形态,与材料不符,故 B 错误;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 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材料不符,故 D错误。 【答案】 C 34.【解析】由材料“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 由于此”可知,嘉庆、道光皇帝都认为小说影响了民风,导致社会上违法乱纪现象增多,说明小说在 社会影响力增加,故 B 正确;理学一直是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故 A 错误;材料只体现小说影响民风, 并未体现社会混乱,故 C 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清代查禁小说的原因是影响民风,未体现文化专制阻碍 小说发展,故 D错误。 【答案】 B 35.【解析】材料中的“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 普赛女郎等等”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 30 年代,欧洲革命战争不断,政治黑 暗不平等,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开始寻求新精神寄托,于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故答 案为 A 项。 B项是现实主义文学兴起的背景,排除; C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 经济危机,排除 D项。 【答案】 A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 25 分) 【解析】 (1)特点:此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考生需要以句子为单位对材料进行概括,才能得到事物 的特点,如依据材料一“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可知,规定 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 1894 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 ,规定民选议会作 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 督”等信息概括即可。 影响:依据材料一, 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 影响是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 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增强了民众的民主管理意识; 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为其他国家的地方自治提供借鉴。 (2)相同之处:对比材料一、二可知,相同点是都以国家颁布的法律为依据;都建立自治机构,体 现了民主管理色彩;中央政府的控制性很强;都推进了近代化进程。原因:结合清朝和近代英国的经济、 政治、思想史实解答即可。 【答案】 (1)特点:以自治传统为依托;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地方自治性由强转弱。 影响: 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 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增强了民众的民主管理意识; 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为其他国家的地方自治提供借鉴。 (2)相同:都以国家颁布的法律为依据;都建立自治机构,体现了民主管理色彩;中央政府的控制 性很强;都推进了近代化进程。 原因:中国:小农经济为基础;清政府以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民 众缺乏民主意识。 英国:资本主义为基础;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目的;自由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民众自 治意识强烈。 42.( 12 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表格,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说明原因即可。“看法”,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 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明之间的交融,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说明”,依据所学知 识从汉武帝以来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的同时,国外的胡 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也传入中国,从而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推动 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 【答案】 示例: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 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 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 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 同进步。 45.( 15 分) 【解析】 (1)由材料“宋代重文治”可以得出宋代重文轻武;由材料“宋太宗时,因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 士人”可以得出官员缺乏,所以扩大录取名额;由材料“参加省试的举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可以得出 参加科举人数众多, 也是扩大录取名额的原因之一; 由材料“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可以得出政府 照顾落地考生。 (2)由材料“真宗成平三年时,赐河北进士、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落第后,自愿考试武 艺及量才录用的,又有五百余人,全部赏赐辦装费抚慰并发遣他们,命礼部列为一次科举”及所学知识可 知,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也增加了士人对政府的认同感;同时读书人的增加也增 加了社会对书籍的需求, 推动了印刷术的改进和印刷业的繁荣; 读书人和书籍的增加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答案】 (1)巩固统治,重文轻武;统治者降低要求;社会官员缺乏;参加科举的人数众多,人民热情高; 落第录取照顾等政策调整。 (2)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技术的改进与印刷业的繁荣;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增强了士人对宋朝政府的认同等。 46.( 15 分) 【解析】 (1)注意从 20 世纪 70—80 年代的世界整体形势、世界国家发展与美苏的关系、沿海国家自身权益 要求、世界多极化、区域集团化趋势等角度回答原因。 (2)主要从美国反对公约的真实目的及其对世界局势破坏、 对世界主题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简评。 【答案】 (1)原因:美苏的全球争夺和发达国家的资源争夺日益激烈;第三世界崛起,反对霸权主义;沿海 国家维护海洋权益;世界多极化和区域化趋势的加强。 (2)简评: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发达国家控制海洋资源的企图;反映了美国对联合国权威的挑 战;不利于海洋秩序的和谐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7.( 15 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中“秦汉之际,秦南海龙川令赵佗,攻占桂林、象郡等,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十一年 (公元前 196 年),刘邦遣陆贾使南越”可以得出背景是赵佗趁中原战乱称王。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中“陆贾”出使南越的言论“足下是中国人,亲戚和祖坟都在真 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予以区区之越与汉抗衡,祸将临头”得出:陆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依据材 料中“如汉闻之, 掘足下先人之冢, 夷灭宗族, 遣一偏将, 率十万之众临越, 越人杀足下降汉, 易如反掌” 得出:汉朝的强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人心所向,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第二小问“意义”,依 据材料中“至此汉与越从对立变为一家”得出:使南越归附了汉朝,有利于维护汉朝的统一;缓和了民族 矛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与越从对立变为一家”将有利于南越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答案】 (1)背景:赵佗趁中原战乱称王,汉朝刚刚建立。 (2)原因:陆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人心所向,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势;汉朝的强大。 意义:有利于南越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使南越归附了汉朝,有利于维护汉朝的统一;缓和了民族 矛盾。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 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 )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2.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 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明朝的特务统治 C.唐朝设置节度使 D .汉初分封同姓王 3.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 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 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 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 这表明隋代史官 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 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 4.某大臣因得到皇帝赏识,飞黄腾达,在六年内先任同知宣政院事,后迁同知枢密院事、御 史大夫等职,并最终做到了中书右丞相。这一史事发生在下列哪一时间段 A. B. C. D. 5.菲洛科罗斯曾描述: “广场的周围围起了栅栏,留出了十个入口,以让公民按照部落进入 广场,公民将写有被放逐者名字的陶片放在一起,九位执政官和五百人会议监督整个投票过 程。” 由此可见陶片放逐法 A.保证了投票时有良好的秩序 B.确保了雅典公民权利的平等 C.正式建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D.实现了对执政者的完全监督 6.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看到奴隶制命运岌岌可危, 便采取措施,以图重振罗马帝国声威, 维系其统治。一方面他发动了对西方的战争。另一方面他对罗马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编撰。 这一论述主要旨在说明 A.罗马皇帝对罗马法贡献大 B.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C.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D.《查士丁尼法》缓和了社会矛盾 7.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常常为战争债务所困扰。 光荣革命后百年, 英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外 战争 ( 见下表 ) ,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这主要得益于 1688—1689 年,英法九年战争 1701—1713 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1718—1720 年,四国同盟战争 1740—1748 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1756—1763 年,英法七年战争 1775—1783 年,北美独立战争 A.宪政制度确立了政府的信用 B.殖民掠夺扩张积累大量财富 C.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议会改革使民众获得酱选权 8.1701 年英国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天主教徒或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丧失继承王位的 资格;法国 1875 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这些规定 A.结束了君主制政体 B.违背了自由、平等的原则 C.巩固了民主政治 D .维护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9.表 2 美国总统的立法成功率 政党 总统 任期年份 提出议案数 通过数 百分比 共和党 艾森豪威尔 1954—56 664 349 52.6 1957—60 851 335 39.4 尼克松 1969—72 669 243 38.4 1973—74 280 90 32.1 福特 1974—75 ? ? 31.5 民主党 肯尼迪 1961—63 1049 414 39.5 约翰逊 1964 217 125 57.6 1968—68 1685 575 40.1 表 2 的统计数字说明 A.民主党人长期控制国会 B.权力制衡影响行政效率 C.党派权力斗争日趋激烈 D.立法程序更加严谨完善 10.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 “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 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 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11.恩格斯评价德意志帝国时说:“德国牢不可破的统一是摆脱它目前的贫困和创造国家财 富的首要条件,统一使它走向了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却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下 列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的是 A.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皇帝 C.帝国议会由公民普选产生 D.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12.下表为 19 世纪 40-60 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人数的统计。导致下表变化的直接原因 是 时间 满人 汉人 1840 年 7 人 8 人 1864—1866 年 0 人 15 人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 B.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 D.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13.下图是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示意图,对此战役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14.民国时期人士指出:“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恐袁 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立法 又多属己党,孙此时以为可以制袁之死命矣。”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看到了限制袁世凯专权的意图 B.觉察到此举犯了因人设法之忌 C.认为这是双向互动的权力制衡 D.对孙中山的评述基本符合史实 15.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 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 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 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 16. 1927 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 “现在可有一种危险, 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 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 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17.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图中党员构 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8.把握历史主干知识和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右 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应该填写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C.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D.抗日救亡,民族复兴 19.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 “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 、 “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 回番穷人”等。这些口号 A.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 B.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C.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右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 .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 .渡江战役结束后 21.“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 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材料充分体现了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 C.空想社会主义的内涵 D.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22.长期以来,俄国二月革命被严重低估了。尤其是 1938 年出版的《联共 ( 布) 党史简明教 程》,更是千方百计贬低二月革命的作用和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二月革命 A.不符合俄国历史发展规律 B .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 C.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23.下图是 1949 年反映一届政协的漫画《步步高升》。寓意各阶 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新中国。下列内容不 属于此次“人民政协”会议的是 A.确立首都、国旗、国徽、国歌 B.成立首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决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D.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24.新华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 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 “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苏联解体 25.“这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现了 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这次会议”召开的初衷是 A.实现中国与邻近国家友好发展 B.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推动广大亚非国家间加强联系 D.谋求国家不结盟对抗美苏控制 26.国务院《 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 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 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 交的特点是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 D.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 27.如表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由 21 个国家的外长或大使在开罗为即将召开的大型 国际会议拟定的人会条件 ( 部分 ) 1.该国应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2.该国不该参加与大国争夺有牵连的多边军事联盟 3.如该国已将军事基地租让给外国,则此种租让不应与大国争夺有任何牵连 4.该国应奉行与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 据此可知,这次即将召开的国际会议 A.引发战后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浪潮 B.冲击超级大国主导国际事务的局面 C.促进世界各国联合反对新殖民主义 D.主导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 28.从西欧六国到十二国,再扩展到包括东欧的二十七 国,欧洲联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宏伟历程,右图中国家中是欧洲煤钢共同体创始国的是 A.①②④ B.②③ C.③⑤ D.①④⑤ 29.下面是 21 世纪初较为流行的一幅漫画。该漫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多极化格局遭遇挑战 B.美国仍未放弃“冷战”思维 C.欧洲国际地位的衰落 D.美国与欧盟军事对抗激烈 30.关于冷战起源, 20 世纪 40、 50 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 60 年 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主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进人 70 年代后,美 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原因,双 方都有责任;而到了 90 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这 表明 A.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无法探求 B.苏联才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 C.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 D.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 二.材料解析题(共 3 题,40 分) 31. ( 10 分)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 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 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 制。 ——百度 材料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 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 展。 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 ?(1 分)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成因。( 2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 ?(2 分) 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 方式”又有哪些不同 ?试举例说明。( 2 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 和发展”的 ?(3 分) 32. (17 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 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 年 11 月,威廉率 1 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 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 12 月 10 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688 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 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清朝( 1644—1912);中华民国( 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 1868— 1912 在位);大正天皇( 1912—1926 在位) 印度 1849 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 1947 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 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 19 世纪英国侵入; 20 世纪 20—30 年代开始 独立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 14 世纪— 1922);土耳其共和国( 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 1796—1925);巴列维王朝( 1925—1979) ——据《辞海》等整理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 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6 分)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 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 “光荣革命” 。请根据材料一、 二,并综合所学知识, 概述“光荣革命” 的历史事实, 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 “光荣革命” 。 (5 分)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 分) 33. ( 13 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外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 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 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 1953 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 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 度。 l972 年 2 月 28 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 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 [ 加拿大 ] 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 《联合国 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 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 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65 周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3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自身原因。( 4 分) (3)分析材料三,论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6 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 1—5CDACA 6 — 10BACBC 11 —15DDDCA 16—20CCDCC 21—25ACDDB 26 —30DBABD 31.(1) 特点:直接民主。( 1 分) 成因: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公民人数少,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没有公民权,只有少数成 年男子才有公民权。( 2 分)(其他合理亦给分) (2) 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 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 2 分) 不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共和制等。( 2 分) (3) 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 度;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 3 分) 32.. 【答案】( 1)美利坚合众国。( 1 分)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为宪法,确立了联邦 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2 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 分)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 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2 分) (2)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 (1 分)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 并成为国王。 (1 分)詹姆斯二世逃亡。( 1 分)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 制转变)。( 2 分) (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中华民国是继美、 法之后的共和制 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 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 民主 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3. (1)国际:两极对峙;亚非出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国内:大力发展民族经济。( 3 分) (2)中美两国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之作为解决双方分歧和处理双边关系的基础。 (1 分) 美国变化的自身原因:经济“滞胀”(或 73 年经济危机);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 越南战争泥潭。( 3 分)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理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体现了其创新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 家主权”平等,这说明其有平等性;从适用范围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从容纳 不同时代内容来看,具有开放性;( 3 分) 总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以“革命外交”走向 “国家和平外交”,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 分)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文综历史试题 24.歌曲《生僻字》 :“跪举火把虔诚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仓” ,唱的是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 属表意文字,多是原生文明,表声文字多是次生文明(中途遭遇了变故) 。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 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这表明中国文化 A.博大精深领先世界 B .源远流长持续稳定 C.一脉相承亘古不变 D .兼收并蓄中西合璧 25.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 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 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 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 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 D .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26.宋仁宗曾说,天下之事若都由君主决定,有错误都很难更正。不如众人商议,交宰相执行,实施过程 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出,改正起来也容易。据此可推知 A.君主专制下也有理性精神 B .宰相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 C.宋代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 D .古代政治制度开始出现转型 27.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 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 增长了 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B .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D .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28.马克思在 1853 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 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并没 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 B.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 C.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隔绝状态 D.“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29.1945 年 9 月,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创作和发表了漫画《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 ,这反映了当时我 国 A.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B .和平成为民心所向 C.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 D .国共签订和平协定 30.1949 年 9 月 7 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 “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 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 ”据此可知,周恩 来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 .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 .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31.1962 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 ,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 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 ”这一规定 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 B .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C.意在调整农村的土地所有制 D .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 32.“古代希腊的经济史研究在这 100 年的争论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史料的基础扩大了,碑铭、考古 与文献等史料,新的理论与方法被综合运用于历史研究之中,不仅工商业的研究继续受到重视,而且 农业、土地制度、信用、交通、奴隶制等都得到深入研究,一些老问题被从新的角度加以解释。 ”对 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对于古代希腊的研究缺乏辩证思维 B .史料的丰富推动史学研究不断拓展 C.史学成果随着研究深入而不断更新 D .老问题解决取决于新史学研究方法 33.尊重女性,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中世纪英国贵族绅士文化的核心。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 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渐成为新的绅士标准, “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到 19 世纪 末,传统的绅士概念被彻底稀释。这说明,英国绅士文化 A.随着经济的转型而嬗变 B .渐朝低俗化的方向发展 C.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 .在商业社会中逐渐消亡 34.下表是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变化情况表(单位: 10 亿美元) 年份 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滞胀”致使美国债务增长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美国抛售黄金以稳定美元汇率 D .美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 35.下边两图反映了当今世界关系格局,这表明 A.新的世界秩序已形成 B .冷战格局产生新变化 C.美国陷入了孤立状态 D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41.(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 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 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 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 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 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 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 、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9 分) 材料二 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绅富教济本地的贫民。光绪 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历史罕见的大旱灾,从 1877 年开始,一直持续到 1879 年,历时三年,蔓延 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 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 李金镛、谢家福等著名的社会救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苏淞、河南、山 西各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 与救济。 ——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 (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 的原因。(12 分) 材料三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准“贫根” ,对 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 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 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 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习近平在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4 分) 42.(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维琴察圆厅别墅 圆厅别墅(府邸)坐落在意大利维琴察,由建筑师帕拉弟奥于 1566 年所设计的。圆厅别墅扬弃 了中世纪时期的(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 转而追求重视现实生活,张扬人性的解放,具 有浓厚世俗化气息。圆厅别墅建筑整体体现和谐、稳定、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力学、数 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上。别墅外有开放式广场。 结合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知识, 从维琴察圆厅别墅建筑风格中提取一个信息, 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 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建筑风格及历史现象,对历史 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请考生在第 44、45、46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考成法”就是考察成效的法规,是由张居正呈请明神宗批准并向全国范围内颁行实施的旨在 整顿吏治及各项弊政的一项制度法令。考核方法是逐级考核,具体做法是:各衙门设置三本簿籍。一 本登记所有来往公文和办理的公务,留为底册;一本交与六部相应的六科备注,实行一件注销一件, 如未按时完成,即由该科具奏请示处理;一本送内阁,以备阁臣随时查考。随后形成随事考成制度: 要求官员遇各章奏必须切实贯彻执行中央政令,并限期考核、有赏有惩。 “若各抚按官奏行事理有嵇 迟延搁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六科缴本具奏有容隐欺蔽者,臣等 举之。”这种规定实际上形成了内阁监督六科、六科监督六部、六部监督其所属官员及地方官的格局。 ——摘编自《张居正考成法被废原因分析》 (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 ( 8 分) (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考成法”的作用。 (7 分) 46.( 15 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法国为了保持其欧洲大国地位,试图阻止德意志的统一。 1870 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德国 把屈辱性的 《法兰克福条约》 强加给法国, 法国被迫割让具有战略意义和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并赔偿 50 亿法郎,这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法兰克福和约》对于法国来说只不过是暂时的休战,法国 将力图而且必须重新得到阿尔萨斯和洛林。 ——摘编自施兴和《近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考虑到, 只有法德两国走出冤冤相报的历史怪圈, 建立和平友好 的两国关系, 法德以致欧洲的发展才有前途。 德国需要借助与法国和解以消除长久以来欧洲大家庭的 恐德情绪,逐渐恢复国家主权,完成两德统一。 1963 年 1 月 22 日,联邦德国与法国在爱丽舍宫签署 了《法德友好合作条约》 (即《爱丽舍条约》 ),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德两国长达千年的敌对状态的结 束,在国家制度层面达成了和解与互信, 有人甚至认为该条约从根本上消除了西欧国家之间的战乱祸 根。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的紧密结合,使得该条约直接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 ——摘编自莫醒《 “化敌为友” :法德的欧洲统一梦》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发动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及《法兰克福条约》对法国的影 响。(8 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德和解的意义。 ( 7 分) 47.( 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当人们探究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罪过时, 不少人会指责从腓特烈大帝到俾斯麦再到希特勒 的扩张主义谱系, 此时俾斯麦的铁血和保守政策会被视为乱源之一, 认为正是俾斯麦令德国错过了向 真正意义上宪政转型的机会, 从而为纳粹的崛起埋下了伏笔⋯⋯终其一生, 俾斯麦眼中的和实际身处 的德国, 都是一个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充满农业色彩的国度, 这解释了为何他在顺应完成德国统一的自 由民族主义的使命后,又“陷入”了保守主义政治的泥淖,从而几乎毁掉了毕生的功业。 ——摘编自苏琦《可疑的遗产:作为“历史助产士”的俾斯麦》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的“功业” 。(6 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保守主义政治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9 分)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B A D A B B A C A C D 41.( 25 分) ( 1)特点:①分类定级,分类扶持;②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③临时性救助与系统 性扶持相结合;④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 (9 分,答出 3 点即可) (2)不同: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 (4 分) 原因: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 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 清廷腐朽, 政府赈贫力度有限; 1877 年至 1879 年发生罕见的大旱灾;李金镛等江南士绅的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 (8 分,答 出 4 点即可) ( 3)意义:①是真正消除贫困的有效路径;②有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④为全球反贫困实践提供借鉴。 (4 分,答出 2 点即可) 42.( 12 分) 示例一: 信息:圆厅别墅扬弃了中世纪时期哥特式建筑的神权主义,追求重视现实生活,张扬人性的解放, 具有浓厚世俗化气息。 (2 分) 历史现象:这一信息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 (2 分) 概述和评价( 8 分):14 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名义,实质 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3 分)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 心,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为近 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但过分的强调自我,造成了个人私欲膨胀。 ( 5 分) 示例二: 信息:力学、数学、透视学等新的科技成果大量运用于建筑之中。 ( 2 分) 历史现象: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2 分) 概述和评价( 8 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牙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开展, 16~19 世纪,近 代自然科学兴起。 (2 分)近代自然科学又称为近代实验自然科学,以天文学的 革命为标志。 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著名科学家和科技成就, 如伽利略发现自由落 体定律、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 (3 分)自然科学产 生后,被大量应用于生产和生活,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思 想观念的变革。 (3 分) 45.( 15 分) ( 1)①考核目标明确;②考核体系健全,实行逐级考核方法;③实行逐级监督与互相监督相结合;④考 核时间实行限期考核;⑤对考核结果赏罚分明。 (8 分,答出 4 点即可) ( 2)①进一步完善了明代监察制度;②加强目标考核,提高了行政效率;③加强内阁权力,打击宦官干 政;④有利于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7 分,答出 3 点即可) 46.( 15 分) ( 1)背景:法兰西第二帝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企图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人民斗争视线;法国为保持 欧洲大国地位极力阻止德意志统一。 (4 分) 影响:与德国矛盾进一步激化;延缓法国工业革命进程。 (4 分。回答法国主权、领土丧失;巴黎公 社成立;一战的重要原因;提高德国的地位;改变欧洲的格局等可酌情给分) ( 2)意义:有利于消除欧洲战乱,实现欧洲持久和平;有利于德国恢复国家主权,完成两德统一;有利 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国家合作化解民族仇恨,给国际社会提供了榜样。 (7 分,答出 3 点即可) 47.( 15 分) (1)功业: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建立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政治。 (6 分) (2)表现:专制色彩浓厚,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盛行,富有侵略性。 (4 分) 原因:德国工业化程度不高,充满农业色彩;深受普鲁士传统影响。 (5 分)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文科综合(历史) 24.据西周 《大盂鼎》 铭文记载,周康王除了分封土地给盂之外,同时还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 其它青铜铭文也载有周王在封鲁、封卫、封唐时,同时赐给“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怀姓九 宗”。这一做法 A .反映了土地私有化趋势 B .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 C .加速了华夏族融合进程 D .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25.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 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A .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 .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 .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 .利于维系封建专制统治 26.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 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 目的是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 .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 .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 D .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27.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孔子,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 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这在当时 A .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B .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 C .开启了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 D .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28.1871 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 10 年前增加了 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 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较多 B .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 .列强侵略势力已经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D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9.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吾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 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 明新文化运动 A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 B .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C .有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D .主张改造传统文化 30.1938 年 11 月,日本首相近卫发表声明,声称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国民政府 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 12 月,为 “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这主要表明 A .国民政府的亲英美路线引起中日冲突 B .日本根本目的在于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 C .日本灭亡中国的策略发生了新的变化 D .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辟引起日本警惕 31.1952 年,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 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 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 待”。这说明当时中国在外交上 A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B .已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C .努力推动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2.在古典时代,一个住在法国和西班牙海岸的希腊人会对远在西西里和土耳其的希腊城市居民更有亲 近感,而不是希腊城邦附近的高卢土著、蛮族邻居。这可能主要得益于 A .直接民主的制度 B .城邦公民的平等理念 C .高度的文化认同 D .小国寡民的历史情结 33.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罗马法成了国王反对罗马教皇以及教皇支配的教会的有 力武器。这反映出罗马法的一项重要特征是 A .维护罗马帝国的国家利益 B .强调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 C .倡导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 D .以人权名义否定宗教信仰 34.18 世纪中期以后,在英国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土地税所占比例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一现 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结构的变化 B .农业生产的衰退 C .对外贸易的发展 D .税收政策的调整 35.1871 年有个德意志观察家说:“我们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现在我们用来获得这种伟大成就的手 段却给我们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由此判断,德意志统一中的局限性是 A .自上而下的统一使德国未能建立起代议制 B .俾斯麦“铁血政策”不利于真正实现统一 C .联邦制体制不利于德国海内外市场的开拓 D .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作为政府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在一次向参议院宣布政见的演说 中,即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不应限制女子所享权利。受传统“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的禁锢,男女 同校在高等小学即无法实行,在大学更是不允许。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努力打破男女不同校惯例, 在他的推动下, 1920 年春北大即准予 9 名女生入校旁听,自秋季起则开始正式招收女生。蔡元培还大力 主张妇女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1922 年 10 月,他就曾抗议北洋政府颁布的《治安警察条例》剥夺女子参 政权,但未有结果。 ——摘编自赖朝霞《蔡元培与中国近代女权运动》(《文史知识》 2004 年第 8 期) 材料二 美国社会中早就形成阻止妇女参政的顽固传统,政党大佬们长期以来反对赋予妇女选举 权。 1897 年,科罗拉多成为第一个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州,到 1914 年,西部 12 个 州也先后实行了类似改 革。意识到改革的不可避免,国家层面的政党领袖开始改变立场,共和党在 1916 年的总统选举中支持赋 予妇女选举权。随着一战期间从事工商业的妇女人数猛增,妇女地位和作用无法否认,改革变得不可抗 拒且势在必行。 1919 年,国会批准了妇女选举权修正案, 1920 年 8 月,第 19 条修正案成为美国宪法的一 部分。 ——摘编自陈其《美国历史中的妇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3 年第 3 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的女权思想并加以简要评价。( 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中国的女权运动与 20 世纪初期美国的女权运动在争 取妇女参政权方面的不同结果,并说明其原因。( 15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电视剧 《鸡毛飞上天》 讲的是 20 世纪 80 年代浙江义乌人通过“鸡毛换糖”起家,发展小商品 经济进而创业的故事。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电视剧故事梗概如下: 陈家村乡民在雪地中捡起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孤儿,取名为鸡毛 (后改名陈江河) 。从小耳濡目染大人 们鸡毛换糖,他学会了怎么快速对货物进行估价交换,获得最大利益。村民出去鸡毛换糖讨生计,被当 作“投机倒把”而被抓,鸡毛火烧仓库救下乡亲,却被迫离乡避难,走南闯北跑遍大半个中国。陈江河 先后倒卖过小商品、承包过袜厂、卖过五金和百货,过五关斩六将,克服了诚信危机、赢得了市场信 任,做出了属于自己品牌的商品,将传统零售业做到极致时又做互联电商,加入到国家“一带一路”的 洪流中将生意铺向世界。 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改革开放时期重大 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 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45.[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15 分) 材料 1978 年 10 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领代表团访华,与中方洽谈合作事 宜。在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中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语词汇“ joint venture ”并将其解释为“合资 经营”。墨菲解释说:“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 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是好比‘结婚’、建 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对此感到新鲜有趣和增长了知识,同时又认为,尽管对方说的有道理, 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美方提到合资经营就好比是“结婚”、“建立共同家庭”,就更不可思 议。中方代表团将谈判内容上报中央后,邓小平作了“合资经营企业可以办”的批示。 1979 年 7 月,《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获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1980 年 4 月,国家外国投资管 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中方代表最初认为美方“合资经营”的提议不可能实现。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9 分) 文科综合历史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C C B D A B C D C B A D 41. (1)思想:①女子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②男女同校; ③妇女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6 分,每点 2 分) 评价:①有利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 ②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女权运动(或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中国教育、政治和文化的近代化进程。( 4 分,任答两点即可) (2)结果:美国妇女获得了参政权(选举权),并上升到法律层面,而中国妇女没有获得参 政权。( 3 分) 原因: ①美国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有利于妇女争取参政权,而中国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剥夺妇女 的参政权; ②启蒙思想宣扬平等自由观念,为美国妇女参政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中国妇女则深受封 建礼教禁锢; ③一战时美国妇女地位提高,推动妇女参政权的改革,而当时中国妇女地位依然低下, 不利于推动妇女参政权的改革。( 12 分) 42. 示例 (1)情节:村民出去鸡毛换糖讨生计,被当作“投机倒把”而被抓。( 2 分) (2)历史现象:改革开放初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国家对个体商贩管理仍很严厉。( 2 分) (3)概述和评价: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但受计划 经济体制的束缚,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国家对个体商贩管理仍很严厉,许多倒卖小商品 的人被以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 “投机倒把” 罪而被抓, 个体商贩只好进行地下商品交易。 (4 分)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的转型,也是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更新;个体商贩被作为不法分 子处理,严重打击了个体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也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艰 难性。( 4 分) 45. (1)原因:①“文革”结束不久,仍受“左”的思想禁锢; ②长期封闭,缺乏信任,对国际经济发展状况缺乏了解。( 6 分) (2)作用:①引进了国外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 ②促进了国内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的改革; 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④带来观念改变,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9 分)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24.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封到鲁地,三年之后到周向周公“报政” ,周公问何以如此 之晚,伯禽说: “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所以晚” 。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周政权的统治区域 B. 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之主 C.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 D. 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 25.魏晋时期, 儒家知识分子对先秦经文的注疏多有相互攻讦之处。 唐代以降, 政府下令编纂 《五经正义》 , 去“异端邪说” ,并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一变化 A. 有利于儒学融合其他学说 B. 导致后世儒学发展僵化 C.有利于扩大唐代统治基础 D. 推动儒学政治地位提升 26.据《宋会要》记载: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 20 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 5 个市舶司, 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这折射出宋代 A.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B .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C.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质变 27.顾炎武在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 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 生民根本大计”。 对那些不关乎“六 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可知,顾炎武 A.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 B .主张学术研究应回归儒家原典 C.强调研究经学要务实 D .倡导用六经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28.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 上呈公文, 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 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 .中华民国时期 29.鸦片战争后, 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 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 路牌广告,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东 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众的消费观发生了改变 B .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C.近代上海广告业发展迅速 D .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30.1945 年 10 月 17 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 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 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由此可知重庆谈判的主要 意义是 A.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31. 下表中的数量变化反映出新中国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表 年份 194 9 1 950 19 51 1 952 19 53 建交国家 数 10 9 1 0 0 A.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 B.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破了西方对华封锁 D.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32.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繁荣,城邦大量职务以抽签的方式在公民中产生,但部分职务在任职期间的 所有费用需自己负担,因此长期被城邦富裕阶层把持,这说明古代雅典 A.财政困难制约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公民难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C.工商业发展加剧城邦的贫富分化 D.经济能力影响公民的参政程度 33.在美国 1787 年宪法的讨论中,很多代表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 决各州立法的条款。这一主张 A.体现了美国加强中央权力的渴求 B.在美国宪法中基本得到落实 C.赋予了中央政府较大的司法权力 D.根植于美国久远的历史传统 34.“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 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A.用市场调节的方式管理经济 B.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以渐进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D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5.《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 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 “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 效忠对象产生迷惑”。这表明 A.全球化助长了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C.全球化使移民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D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1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 42~46 题为选考题,考 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共 135 分。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 分) 材料一 宋代开启了海洋知识积累和传播的新时代,形成了综合运用牵星术、地表目标、水情导航的成熟的导 航技术,首次将指南针运用于导航。宋代近海贸易的发展促成了近海区域市场的形成,加强了近海地区的 市场联系,推动了海洋性地域特点的形成,为远洋贸易及其与内地市场的联系奠定了新的运行机制。水上 信仰有了巨大发展,形成了完整有序的水上神灵信仰体系,催生出圣妃信仰等若干新的信仰因素。宋人对 亚洲海域的地理方位、航路、季风、潮汐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宋人的观念中海洋不再是虚幻的神仙 世界,而是充满风险和财富,可生财取利的生存空间。 ——选编自黄纯燕《造船业视域下的宋代社会》 材料二 14 世纪,鼠疫席卷欧洲,带走了 2400 多万人的性命。 1453 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欧亚商路关闭,奥 斯曼土耳其人在之后不到 50 年的时间理,将自己的国土推进到了欧洲的中心维也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的宗教斗争几乎在争夺土地的过程中同步打响。幸运的是,体魄强健、免疫力强大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 在鼠疫流行的灾难中受到的损失远小于其他欧洲各国。在伊比利亚半岛上,人口急剧膨胀,各种奢侈品和 日用品的价格高涨起来,黄金供应的不足,使得市场上货币成色下降,信用降低,国内矛盾都开始激化。 生产力的水平与稀缺的资源已经无力在内部解决整个国家出现的危机。 此时的欧洲, 文艺复兴带来了经济、 艺术上的复苏和思想上的解放; 地圆说的出现, 让航海家和水手们不再担心向着大海航行最终会掉进地狱; 在从阿拉伯人和中国人那里学到一些航海技术的同时, 欧洲人自己在船舶制造和航海仪器的发明上也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仅 1200 年至 1500 年间,欧洲普通船舶的吨位便整整增加了两倍;罗盘、直角仪、海图、 三角帆、艉舵也相继出现。恰在此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造船家发明了三桅帆船。 ——选编自《大航海时代: 1434—1644》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航海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4 世纪欧洲社会面临哪些历史机遇和挑战?( 8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晚期,东西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命运产生的共同 影响。( 5 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度, 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 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法律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为所 有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公正; 在公共生活中, 优先承担公职所考 虑的是一个人的才能, 而不是社会地位或者属于哪个阶级; 我们 在政治生活中享有自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 BC5世纪,伯利克里 《在雅典阵亡将士葬礼 上的演讲》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或同一个机构 之中, 就不会有自由存在。 因为人们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 暴虐的法律并强制执行这些法律。 ” 1748 年,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 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 的条件。” 1848 年,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外国革命是由争自由而起, 奋斗了两三百年, 生出了大风 潮,才得到自由, 才得到民权。 ⋯⋯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自由, 但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 ⋯⋯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 中国 便是强盛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 ” 1924 年,孙中山 《民权主义第二讲》 材料涉及到关于“自由”的诸多探讨。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 (要求: 概括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二)选考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给出的 2 道地理题、 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 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2.[ 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 ] (10 分) 始建于 1937 年的丰满水电站坐落于吉林省吉林市,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有“中国水电之母” 之称。 1998 年松花江流域的嫩江发大水。由于丰满大坝的存在,很好地发挥了调蓄和错峰功能,保住了 松花江流域黑龙江段的安全。由于当时的施工水平有限,运行至今的丰满水电站老坝存在诸多缺陷,虽经 多年补强加固和精心维护,但部分缺陷仍然无法彻底消除,后被评定为“病坝” 。 2018 年 12 月 12 日运行了 80 年之久的丰满水电站老坝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爆炸声和烟尘的腾 起,丰满水电站老坝拆除工程成功实施首次爆破。拆除完毕后,原坝左岸的 90 米、右岸的 306 米坝体将 会作为遗址保留,用于发展旅游业。 说出大坝旧址的旅游价值并探究可在大坝旧址开展的旅游项目。 43.[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 (10 分) 2017 年 12 月 28 日 14 时,全球首段光伏高速公路在山东济南亮相。路面的全称是承载式高速光伏路 面,最上面一层是类似毛玻璃的半透明新型材料,摩擦系数高于传统沥青路面,保证轮胎不打滑的同时, 还拥有较高的透光率,可以让阳光穿透它,使下面的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实时输送上电,就好 像一个巨大的充电宝。 简述光伏高速公路的环境效益并讨论短期内实现大规模运行的可能性。 44.[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 15 分) 材料一 1935 年 11 月 3 日,国民政府发布《财政部关于施行法币布告》 : 一、自 11 月 4 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 (1936 年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 所发行之钞票定为 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 二、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以外,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现在流通者,其照常行使。 但不得增发,逐渐用中央钞票换回⋯⋯ 四、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应自 11 月 4 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除银本位币按照面额兑换法币外,其余银 类,各依其实含纯银数量兑换⋯⋯ 六、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自由买卖外汇,稳定法币汇率。 材料二 法币改革后,中国摆脱了世界银价波动给国内经济造成的干扰,南京国民政府大大加强了对当时中 国经济的掌控。⋯⋯国民政府在货币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被大大提升,也为日后大搞通货膨胀埋下了隐 患。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 " 白银时代 " 的终结 : 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始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特点。(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历史影响。( 9 分) 45.[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15 分) 材料一 据统计,(一战期间)在欧洲的华工总人数达到 14 万⋯⋯他们都被分配到直接与军事相关的铁路、公 路、船坞、兵工厂、军火库、草料厂等部门工作,有些华工则直接参与军需物资的装卸运输,更有一些华 工被安置在战争前线从事挖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战地通信、掘埋尸体、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 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一战死在欧洲的华工至少有 4000 人。 ——摘编自吴琼的《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 材料二 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当地时间 12 月 10 日上午,在法国的北方重镇阿拉斯 (ARRAS)市的中心花 园圣 - 瓦斯特 (SAINT VAAST),军号声、中法国歌先后响起,中法国旗迎风飘扬,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劳 工树立纪念碑的仪式,在风雪中启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劳工赴欧参战的原因。( 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劳工赴欧参战的看法。( 6 分) 46.[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15 分) 1905 年 11 月 2 日,清朝政府勾结日本政府文部省发表《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要求中国留学生对 在日学习活动、与国内通信要在清朝政府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登记,而且只能住在留学生学校宿舍。 这个规则出台后,引起了广大留日学生的抗议。但是在该如何具体应对这场斗争的方式上,留学生 们出现了严重分歧。 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为代表, 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 一派以汪兆铭和胡汉民为代表, 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求学,两派发生了激烈争吵,甚至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以至最后留日学生 总会的干事们不想承担责任,纷纷辞职不干了。这种情况让日本报纸幸灾乐祸,描述中国留学生是“乌合 之众”, 1905 年 12 月 7 号的《朝日新闻》甚至干脆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挖苦中国人缺 乏团结力,陈天华就是在看了这张报纸后的当夜,连夜手书了一封被后世人称为“绝命辞”的信,第二天 就赴海而死。 ——选编自《百度百科:陈天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天华“蹈海赴死”的历史背景。( 8 分) (2)根据材料与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天华“蹈海赴死”这一历史事件。( 7 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D B C C B D D D A B B 40、(1)特点:①航海技术先进。②形成近海区域市场和海洋地域性特点。③形成完整有序的水上信仰体 系。④海洋观念趋于成熟。 (答对三点即可得 6 分) 原因:①宋代统治者推崇文治,中原地区相对安定。②宋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的政 策有所松动,海外贸易发达。③宋代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文化繁荣。( 6 分) (2)挑战:①瘟疫流行,人口急剧减少,社会矛盾激化。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断向西扩张,宗教 冲突激烈。( 4 分) 机遇:①文艺复兴带来思想解放。②造船、航海技术取得长足进步。③局部地区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产生。( 4 分) (3)影响:①东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航海技术的进步,共同推动了 15 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 来。②东西方文明冲突促使彼此间相知相识,客观上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打破世界的隔绝状 态创作的了条件。( 5 分) 41. 观点:民主制度保障雅典人的政治自由 分析: BC5世纪的雅典,伯利克里执政时代,是雅典民主制走向辉煌的阶段。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 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的权利。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成为雅 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 评价: 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制度以轮番而治的形式和人民主权的原则, 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 作方式,保障了雅典公民的政治自由和生活自由。 但是,公民内部的多数原则未必代表着正确和正义,且民主原则只适用本邦成年男性公民,因此公 民与非公民的个人自由都无法真正被保障。 观点:以权力制衡保障个人的政治自由 分析: 18 世纪的法国正值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阶段,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法国逐渐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孟德斯鸠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三权分立学说是他最重要的思想。他将国 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主张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制 衡。明确提出了以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的主张。 评价: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以维护人的自由权利为出发点,发展并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为法 国的反封建斗争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观点:人的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 分析: 19 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劳资矛盾日益尖锐, 欧洲掀起三大工人运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深入工人群众中考察,深刻认识 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使命。并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了集中的表达,且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原则。即消灭阶级差别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评价: 马克思在 《共产党宣言》 中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道路, 论证了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深远影 响。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毕生奉献于谋求全人类的解放与自由。 观点:国家自由先于个人自由 分析: 20 世纪 20 年代,欧美列强不断强化在中国的殖民利益,北洋政府对内独裁,对外妥协,军 阀割据混战严重。在此基础上,孙中山总结革命教训,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国名党明 确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 评价: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既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有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 民族特色。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 领。 44. (1)特点:①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由国民政府统一实施。②逐步将各类货币兑换为统一的法币。③从银 本位到有管理的汇兑制( 6 分) (2)影响:①法币改革建立起现代中国货币制度,使中国融入当时世界货币体系的同时,对西方的 金融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②法币改革有利于当时中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发展。③国民政 府通过法币改革控制当时中国的经济命脉,为日后大搞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9 分) 45. (1)原因:① 1916 年前后,一战双方处于胶着状态,人力资源成为协约国对同盟国战争胜负与否的 关键。②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在是否参战问题上受列强的操纵。③中国当时劳动力非常廉价。( 9 分) (2)看法:①中国劳工赴欧参战是在一战期间国际国内特殊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是落后中国民众苦 难命运的真实写照。②中国劳工参加协约国一方服务,对战争进程的发展和最终结局的形成都具有重要 意义。③西方国家对中国劳工的评价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国力的日渐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6 分) 46. (1)背景: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继续加深。②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 展,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此起彼伏,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③ 20 世纪留学潮兴起,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队伍不断壮大。④ 1905 年同盟会成立,引起清政府和日本人的恐慌。( 8 分) (2)评价:①陈天华蹈海赴死,唤醒了国人,团结了革命同志,揭露了清政府和日本人的阴谋。其 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值得后人学习。②用蹈海赴死的方式表达政治立场和精神追求,过于偏激,也过于 可惜。( 7 分,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