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02)
定远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I卷(选择题70分) 一、 现代文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以“指”为信 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实用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的印痕。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2000多年,算是最古老的指印印泥了。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 秦汉时代盛行封泥制。那时的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在送出文书时,将竹简木牍用绳捆缚,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纹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押印章指印。 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当时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各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 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务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公园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罗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须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捺印。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双方的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唐以后,官府中的兵丁名册、狱词、划供等,均有以指纹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下来。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休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 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通,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那是民国二十五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还要知见人、代笔人等都签字画押,蔚成全本人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他们还在订婚书证上捺按了指纹和手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避法律的惩罚,二是大家的面子都好看。 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效力。其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完善,又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它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先民在掌握了指纹的结构和特性之后,开发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以“指”为信。 B.中国最古老的指印印泥大约出现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也因此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 C.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反面印有的拇指印痕属于同一人。 D.按压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法律效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需要使用指印的封泥制盛行一时,于是人们在捆束竹简木牍的绳端结合处使用封泥并在泥上加盖官私印章。 B.西汉时期,在竹简上“画指”可表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这种当时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早用指纹签署契约的做法。 C.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人订立契约须双方指纹像符木相偶一样印在两纸骑缝处。 D.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的证书上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仍然很普遍,目的是使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使用印章与指印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 B.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自己”,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了2000多年。 C.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压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对指纹指代功能的利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 D.索拉罗的记载表明,指纹在借贷上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二种失败 麦家 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悲愤得像一头因重创而恐怖、因恐怖而咆哮的困兽,禁不住仰天嚎叫了一声。这粗壮的悲鸣,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这是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日子。就像以往许许多多个美丽的清晨一样,山雾袅袅,轻风送爽,小鸟鸣唱,晨曦把半个山头映得霞光四射,整个是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但是,突然的,这往日的宁静和美妙很快被粉碎了。 是战争打扰了它! 他奉命在天黑前拿下山头。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次又一次冲上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现在,绛红的太阳跌落在山顶的另一边,四射着早晨一样的金色光芒,但照耀的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山坡上犹如惨遭浩劫一般的褴褛,破败不堪。他看一眼还在继续跌落的太阳,心想,太阳走得真快啊。 山坡下,士兵们又一次在整队集合。他要组织第十次冲锋。 队伍终于横出来了。站在他面前的,只是四十几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和哀兵。 同志们……他觉得自己的声音也是很陌生的,又哑又黏,像喉咙里堵满了稠血,敌人还在山上,我们还冲不冲锋?! 冲! 他觉得听到了四百个人的喊声,好像山坡上的尸体也在喊。 太阳在继续西沉。他抬头看看落日,又回头看看队伍,知道自己现在只能做最后一次努力了。我再也输不起了,他想。 第十次冲锋开始了。士兵们猫着腰,吼叫着,疯狂地直往山顶扑去。枪声紧密。呼啸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下来,中弹的士兵一个个倒在了大地的怀抱里。 他冲在队伍的前面,时而匍匐,时而跃进,那挥舞手枪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可士兵们却一个个在和他告别。 突然,他一下子跪倒在距离堑壕十几米远的山坡上,热乎乎的血瞬间从几个黑暗的窟窿里奔涌不息。子弹钻进他大腿了! “我冲不上去了!”他悲愤地吼叫着。 他看见几个战士飞快地越过了他。这叫他振奋,他拉开嗓门大喊:冲!给我冲!往上冲。 不一会儿,所有没有扑倒的战士都越过他,冲到了堑壕外沿。 终于,一个熟识的身影突然领先跃进了堑壕。很快,第二个也跟着上去了。三、四、五……七……九,他激动了,又一次挣扎着想站起来。可两条腿简直像被灼热的焦土熔化了。他站不起来! 渐渐地,厮杀声开始冷落了下来,而这时一声突然的枪响,似乎像是打出了一个句号。从此,山顶如同死光了人,再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他知道,胜负已经摊牌。 谁胜?谁负?他激动得要死,也害怕得要死。他希望山顶上马上跃出一张他熟悉的脸,或者一个声音。是的,捷报应该是他的。他已经经不起打击了。他努力尽了,也损失尽了,接下来应该请他收获和交代了。 终于,山顶上突然颤颤巍巍地站出了一面旗帜。那是一面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但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就觉得脑浆飞溅…… 那是敌人的旗帜! 山坡上,静静的。 还有人吗?他回头扫视山坡:山坡上,只有一具具静卧的尸体。对着无数尸体,他也忍不住吼叫起来:还有人吗?谁还能冲锋? 只有山谷的回音: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 一阵风过,他打了一个寒战,同时也清醒了。恍若一场梦醒来,他接着又看见了辉煌的落日,和满山满坡的尸体,还有那面迎风招摇的旗帜。 难道我这样趴着等着来人把我抬下去,或者拖上去?他想。 不,我不想作为一个伤兵被人抬回去,也不能做俘虏,被他们拖上去。他自言自语道,我要爬上去,我没死,我应该爬上去,爬上去决一死战。 这叫宁死不屈。 他一拱一拱地爬起来了,夕阳的光辉照耀着他,像照耀着一片熠熠发光的金属。他丑陋的身躯如同一条断尾的蚯蚓,只是不息地、顽强不屈地蠕动在焦土和血泥之中,直逼山顶,直逼那面狰狞的旗帜。 堑壕就在眼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 接下去,他只要来一个翻滚就上了山顶了。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拿生命作最后一搏的勇气和毅力。但是,他的目光又看到了那面狰狞可怖的旗帜。旗帜似一个威风的巨人傲然凌立,孤独中透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神气。它是对方胜利的铁证。看着它,他的冲动和勇气顿时损失了大半。他想,你一个没腿的伤兵爬上去又能怎样?让对方再次享受屠杀的快乐? 他对自己说,我被打垮了。 与其上去让他们屠杀,让他们享受屠杀的快乐,我宁可自杀…… 于是,枪口顶在了太阳穴上。是右边的太阳穴。 是的,他是不害怕死的。他害怕的是失败和失败以后的一切。 晚霞如血,光辉抹在他身上,他感到了光辉的压力。其实,作为军人,最重要的是看你关键时候是不是有那种大无畏的、不怕死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风度,他想。既然败局已定,那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于是,他开始下达此生的最后一道命令:开枪! 枪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一个小时后,增援部队赶到,不费一枪一弹便冲上山顶。当他们冲上山顶后,发现阵地上惟一的活物是一个奄奄一息的敌方伤兵,他双手紧紧拥抱着旗杆,连松手的力气都没。 (有删节)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以时间为序,用悲壮的笔调讲述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惨烈战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B. 文章把他的嚎叫比作“雄狮的怒吼”,把他比作“一头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生动地写出了他暴怒的情态,着力表现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慨、誓与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C. 第十次冲锋结束后,山顶终于竖起了一面旗帜,“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等描写为敌我双方此时的胜负设置了悬念。 D. 他有军人的风骨,宁肯壮烈地死,也不肯屈辱地活,所以当败局已定时,他毫不犹豫地向自己举起了手枪,增援部队赶到时,他已全军覆没,点明了“第二种失败”的含意。 5.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冯友兰先生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继愈在联大求学时期,冯友兰是西南联大的台柱子,当时任文学院院长。 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任继愈听过冯友兰的课。在任继愈的心里,冯友兰是一个讲课特别有条理的老师。他受过现代逻辑训练,思维非常清晰。讲课时,冯友兰慢条斯理,要是记笔记快,能跟上他讲话的话,那就能记出一本完整的讲义,不用整理就可以出版。因为冯友兰讲课没有废话。 晚年,冯友兰写书的时候,因为眼睛看不见,就由助手记录下来,然后念给他听,再修改一下就好了。基本上冯友兰是出口成章,任继愈在这一点上特别钦佩冯友兰。他说,人们说一个人有才,往往用“出口成章”“倚马可待”之类的词来形容,比如说汉代的枚乘写《七发》,唐朝的王勃写《滕王阁序》,是当场出口成章写出来的,被传为千古佳话;但那只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冯友兰先生晚年则是“出口成章”地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并且这些书都是传世之作。 任继愈认为,冯友兰具有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善于把复杂的事物说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冯友兰讲名家公孙龙和惠施的学说,有许多人都在讲他们二人的学说,但很少有人能够讲得让人一听就懂,更没法讲清楚公孙龙和惠施学说的区别。冯友兰则超出众人:他把公孙龙的学说概括为“离坚白”,把惠施的学说概括为“合同异”,很简单的三个字,就把他们的思想讲明白了,区别也讲清楚了。 冯友兰说话非常有趣,非常有幽默感。在哲学年会的一场学术报告中,冯友兰讲的是朱熹哲学。冯友兰说,世上的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理”就是原则,是形式,是结构;“气”是物质,是质料,是材料。比如说陶瓷茶杯。它有它的形状和结构,这是“理”;但做茶杯要有陶土,这是“气”。做茶杯就是要根据茶杯的形状把陶泥做成茶杯,物质在英文中又称为“材料”(stuff),冯友兰就在报告中把材料音译成“士大夫”,可见士大夫并不是无用,还够个料。 冯友兰是一代哲人,深思慎取是他的特点。他经常沉湎于思考之中。抗战初,清华教授们从长沙往昆明迁移,途经镇南关,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照办,只有冯友兰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手已经骨折了。 冯友兰的成就,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勤奋和毅力。1937年,北大清华等三校迁到湖南,文学院借住衡山脚下的一所学院。冯友兰教授“朱子理学”这门课程的讲稿出版时改成了《新理学》。他随讲随写,每天按时写作,从不间断。和他同住一室的郑昕说:“冯先生写起书来,简直就像一部开动的机器。” 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像他这样自成体系的哲学家,在中国寥若晨星。冯友兰一生著述甚丰,20世纪30年代初写成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确立了他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可以用他墓碑碑阴的自撰茔联来概括:“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所谓“三史”,就是指他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贞元六书”是指他抗战期间“贞元之际”(冬春之际的意思)所著的六本书。 任继愈在一篇纪念冯友兰的文章中充满深情地写道:冯先生的文才、诗才,出自天赋;冯先生的勤奋和毅力,应努力去学;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则必须学。 哲人长住,哲理长存。 日来月往,悠悠此心。 (选自《一代大师任继愈》,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汉族,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墨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任继愈能够成为一名哲学家,自然与他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冯友兰、汤用彤和贺麟是分不开的。 B. 冯友兰受过现代逻辑训练,思维非常清晰,所以讲课特别有条理,学生跟着他记的完整的讲义,不用整理就出版了。 C. 冯友兰在一场哲学年会的学术报告中把“材料”音译成“士大夫”,并说士大夫并不是无用,还够个料,足见其幽默。 D. 作者引述和冯友兰同住一室的郑昕的话:“冯先生写起书来,简直就像一部开动的机器。”意在说明冯友兰像写书机器。 E. “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概括了冯友兰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奠基了他在中国哲学史学科上的地位。 8.任继愈为什么列举汉代的枚乘写《七发》,唐朝的王勃写《滕王阁序》这些事例? 9.作为一代哲人,冯友兰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简要概括。 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一)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思伯释褐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 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任城王元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后为河内太守,不拜。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服阕,征为荥阳太守,有政绩,因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寻以父忧免。后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仍拜左将军、兖州刺史。 肃宗时,征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拜扫,还乡里。未拜,以风闻免。寻除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灵太后不许,舍人徐纥言之,得改授太尉长史。又除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俄转卫尉卿。 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按。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学者善其议。 又迁太常卿,兼度支尚书,转正都官。时太保崔光疾甚,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肃宗《杜氏春秋》。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讲昼授。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客有谓思伯曰:“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为元义所宠,论者讥其趣势。孝昌元年卒。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 (节选自《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B. 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C. 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D. 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褐:旧制,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 后用来比喻做官或进士的及第授官。 B. 持节:节指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 C. 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 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思伯勤勉好学,礼贤下士。他少年时明习经典,做官后勤奋钻研。任侍讲时延请儒士夜读日授。他在街头碰到读书人,就停车下马,认真交谈。 B. 贾思伯不计前嫌,尊敬师长。他曾与弟弟一起师从阴凤。因无钱交纳学费,衣物被阴凤作为抵押品。贾思伯在南青州任上送给阴凤礼物,派马车迎接他。 C. 贾思伯曾经仕途不顺。被征为给事黄门侍郎,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为传闻而被弹劾免职。拒任凉州刺史却不被允许,幸亏徐纥从中说话,才得以改任。 D. 贾思伯久经沙场。他经常跟随高祖征战讨伐。他曾经跟随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作战失利,奉命殿后且出色完成任务,从而改变了元澄对儒士的看法。 13.把文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 (2)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 (二)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劝学》 (2)位卑则足羞, 。《师说》 (3) ,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4)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5) ,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6) ,亦崎岖而经丘。《归去来兮辞》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看春生”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 诗歌颔联对仗公整,“多事”“ 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 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日登楼远眺的情景。 D. 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E. 本诗由虚到实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拓展了意境,表达了期盼。 16.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反腐工作不仅要见兔顾犬、亡羊补牢,更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如果只想混人缘、留后路,不敢揭露矛盾,就不仅对不起人民群众,更有负党和国家重托。 ②在难民危机和恐怖威胁的背景下,荷兰极右翼政党自由党领袖维尔德斯凭借惊世骇俗的排外言论,迅速获得极高的媒体报光度和民意支持率。 ③“春暖白鹭湾”绘画摄影艺术展近日隆重开幕,开幕仪式结束后,多位知名画家当场信笔涂鸦,以表对春天和白鹭湾的情感。 ④一些人出于盈利等目的,采取各种手段制造假古董,致使古董市场鱼龙混杂 ,这增加了人们辨识文物的难度。 ⑤古时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起死回生,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⑥很多学生在写作业时自制能力不强,心猿意马,一会儿想到昨天看的电视剧,开始想象后面的剧情发展,一会儿对自己的未来浮想联翩。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第II卷(选择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如图为某项技能训练的成绩曲线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1)简要概括练习成绩变化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2)就学习而言,你从此图得到哪些启发?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进行评论。 “爸爸,为什么刚才吃饭的地方旁边的那一桌人声音那么大啊?” “那是因为他们比较开心吧。” “那为什么你和我说话要那样小声说呢?” “一个人心里不能总是装着自己,要考虑到身边还有其他人。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做到什么,却可以要求自己不去做什么。” 对父亲的回答,你有什么感触?综合以上内容和寓意,说说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一个角度,表明观点,并围绕观点进行评论,50字左右。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________;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希望所有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叫“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②________,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③________。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推的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21.分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并合理推断其原因。要求:①语言表达准确、简明;②结论和原因不超过30字。 我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2010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 (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出通知,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格登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在面对镜头的时候,这位79岁的老人却把一张中学成绩报告单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在这张已经发黄的纸片上可以看到,63年前,这位生物学最高奖项的得主在生物课上排名全班倒数第一,并且被授课老师评价为“非常愚蠢”。这一评价不仅没吓倒他,反而在13年后让他拿到了牛津大学生物学博士的学位,并在博士后的研究中,他完成了一个著名的克隆实验。直到今天,这位年近八旬的科学家依旧每天泡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坚持研究工作。那份中学成绩报告单,则被显眼地挂在他办公桌的正上方。“有时我会看着它告诉自己,几十年前就有人说,你根本不擅长这个工作。”格登说,“当你的实验遇到困境的时候,拿这个方法激励自己,真的太有效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 1.B2.A3.D4.A 5.①突出战事惨烈。与前文中宁静美丽的画面形成对比,从侧面展现了战斗的激烈、战事的惨烈。②推动情节发展。日薄西山的画面描写,突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下文即将开始的第十次冲锋。③以一天结束时的“黄昏落日”暗示主人公最终失败的结局。 6.①从主题上看,他死在自己的枪下,败给了自己内心的脆弱,性格上的悲剧能更好地深化人往往被自己打败(第二种失败)的主题。②从人物形象上看,用奄奄一息仍紧抱旗杆的伤兵与害怕面对失败而开枪自杀的他形成对比,反衬了他的脆弱,展现了作为英雄的他的另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文章结构来看,小说悲剧式的结尾与开头的悲剧氛围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④从表达效果上看,本应是胜利者的“他”竟然在还没有看清山顶的景象时就选择了开枪自杀,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7.CE 8.任继愈用这些出口成章的典型事例来衬托冯友兰晚年“出口成章”地写出了一本又一本可“传世”的书,突出了先生的不同寻常;表达了任继愈对老师冯友兰先生的钦佩和敬仰之情。 9.示例:①思维非常清晰,有条理;②具有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③理论形象化,非常有幽默感;④勤于思考,深思慎取;⑤写作勤奋,能坚持不懈。 10.B11.D12.A 13.(1)思伯借口迷失了道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当时舆论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 (2)先生现在已显贵位重,难道能不骄傲?”思伯说:“快要走下坡路才骄傲,哪有什么永恒(或常规)? 参考译文: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他的伯父元寿,是高祖时的中书侍郎,有学问和德行,被当时人所称颂。思伯由奉朝请入仕,任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调任中书侍郎。很受高祖的赏识,经常跟随皇上征战讨伐。 世宗即位后,因为侍从的勤劳,改任辅国将军。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时,让思伯持节当他的军司。等到元澄作战失败,贾思伯带领军队在后面护卫。元澄认为思伯是个儒士,认为他必死无疑。等赶回会师后,大喜,说:“仁义的人必定勇敢,我常认为是空谈,今天在军司身上却真的看到了。”思伯借口迷失了道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当时舆论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后来担任河内太守,不就任。接着任鸿胪少卿,因为母亲守丧而免官。服丧期满后,起用他为荥阳太守,有政绩,于是升迁为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当初,思伯与弟弟思同师从北海人阴凤学习,无钱交纳拜师的费用,阴凤就抵押了他俩的衣物。思伯去南青州上任后,送上一百匹缣赠给阴凤,派车马接阴凤来,阴凤惭愧不前往。当时人们很称道感叹这件事。不久因为父亲服丧而免官。后来授予征虏将军、光禄少卿,接着任命为左将军、兖州刺史。 肃宗在位期间,征用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求拜祭父母并给他们扫墓,回到了家乡。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传闻弹劾而免职。不久授予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嫌凉州偏远,不乐意外出就任,于是以儿女未婚嫁为理由来推辞。灵太后不允许,经舍人徐纥从中说话,得以改授太尉长史。又授予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认为自己是名儒士,不喜欢法律。不久调任卫尉卿。 当时讨论兴建明堂,观点多有不同。思伯上书论述道:“……五室的道理,认为是能够成立的。它们的方圆和高宽,自可依时代不同而酌情计算度量。戴氏的九室之说,蔡氏的太庙官论点,子干的灵台之论,裴逸的一屋观点,以及诸家的纷纭杂说,一概不可取。”学者们同意他的说法。 又升任太常卿,兼任度支尚书,转为正都官。当时太保崔光病危,上表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于是进宫给肃宗讲授《杜氏春秋》。思伯少年虽然明习经典,后来做官荒废了学业,到这时又延请一些儒士夜读日授。性情谦和,礼贤下士,即使在街头,也要停车下马,接待交谈很认真投入,毫无倦色。有来客对思伯说:“先生现在已显贵位重,难道能不骄傲?”思伯说:“快要走下坡路才骄傲,哪有什么永恒(或常规)?”当时把此话作为雅谈。被元义所宠信,舆论讽刺他趋炎附势。孝昌元年去世。追赠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追赠为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贞。 14. (1)金就砺则利 (2)官盛则近谀 (3)悟已凭往之不谏 (4)舞幽壑之潜蛟 (5)既窈窕以寻壑 15.BE 16.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17.A 18.(1)总体不断提高 也会有起伏 增幅渐小(增速渐慢 或 前快后慢)(2)练习能不断提升成绩.成绩有起伏是难免的,不要失去信心.进步迟缓时要设法寻求突破. 19.心中有他人,这种光芒可以穿透任何黑暗的铜墙铁壁;心中无他人,即使你身边有再多的光芒,最终也会被黑暗所吞噬。”一篇短文中短小精悍而富含深意的那句话,使我不禁感叹:是啊!心中有他人,这是多么重要啊!也许那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或者一个简单的手势,都能让他人感到温暖。 20. ① 自己才能生存; ②不侵犯别人的利益; ③底线却不能缺失 21. (1)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 (2)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 22. 批评与成功 当美丽的彩虹悬挂在蔚蓝的天际时,你是否有看到美丽背后的叱咤风云;当雄伟的瀑布展现在险峻的山腰时,你是否有看到壮观身后的山石流痕;当满载荣誉的成功人士出现时,你是否能看到他背后经历过的批评与失意呢? 批评是一面镜子,总在你犯错的时候让你看清自己,人生的道路曲折难行,若没有那面镜子及时提醒,又怎能走直那条复杂的人生之道呢,让我难忘的是多芬与莫扎特的师生情谊,在这种大师之间的交嗟应是华美之词不断,但莫扎特对待他的名徒依旧严格要求。音乐天才成功了,也是就是那几句批评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许就是那几句批评让他有了创新的动力,所以他用黑白键撞击出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天地,此时,谁还能忽略那美妙旋律下的批评呢?成功的道路上,批评又怎能缺席,批评如一面镜子,让鸟儿看清前面的荆棘,以便更顺利的飞过。 批评是一种动力,总在无形中激励着你前进,得意时,它会压低你的头,以防高仰而迷失了方向,失意时,它会扶起你的头,以防失落而放弃了前进,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得意时常常又会被生活的坎坷而拌倒,在荣誉和鲜花围绕时,我们需要批评来缓和,让有所成绩之后更发奋图强,而不是骄傲不前。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学者,但在他老师眼里,他仍是一个需要批评指导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性,无论成就多大,我们都有缺点,在成功中还能看到自己缺点的人,那才是真的伟大。在艰难的求学之路上,往往有人因困难而放弃了学习,求学的动力终被困难而消磨,没有了动力,成功更是遥远之望。批评让人气愤,但却更激起人内心的斗志,唤起那份不服输的精神。批评就像加油站,驱使你奋勇前进。 批评还是一瓶调和剂,总在荣耀面前悄悄做怪,成功有时却在不禁意中拌住了你前进的脚步,因为成功容不得骄傲,高傲的人需要批评,若没有批评,也许他永远也高傲不起来了,成功路上,批评必不可少。 彩虹因承受住了风雨雷电的批评,才展现出了亮人夺目的光彩;瀑布因经受住了山石流沙的批评,才展现出雄伟壮观的画面;人则需了解批评才能通向那成功的彼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