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辽宁省沈阳市127中学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
2019-2020学年辽宁省沈阳市127中学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红山文化”出现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辽河流域为中心,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陶器以“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红山文化相类似的农耕文明代表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2分)“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3.(2分)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4.(2分)“中国古代政府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对商业则采取抑制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商业的发展,但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对这句话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B.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第29页(共29页) C.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D.中国古代社会文化 5.(2分)如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6.(2分)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央政府( ) A.推行土地改革 B.实施了“一五”计划 C.组织了人民公社 D.发动了“大跃进” 7.(2分)某古代文明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有自己的文字体系②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③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④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该文明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两河流域文明 8.(2分)如图表示的是( ) A.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 第29页(共29页) B.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 C.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D.公元13世纪的蒙古帝国 9.(2分)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最能体现( )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国王与人民的对立 10.(2分)乾隆皇帝(在位时间1735﹣1795年)曾对法国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 ) A.法国发生了大革命 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 C.中国正在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D.法国正在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11.(2分)有一部反映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美影片,影片中一群工人在集会,要求取得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与这一场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公社成立 B.英国宪章运动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第29页(共29页) 12.(2分)学习二战史时,老师出示了这段材料:“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材料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 ) A.德、意、奥 B.德、意、日 C.德、苏、奥 D.德、日、苏 13.(2分)有人说:上帝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被苹果“砸醒”后,牛顿发现了( ) A.地圆学说 B.相对论 C.万有引力定律 D.浮力定律 14.(2分)20世纪70年代初,某报纸登出一幅名为《High lob(吊高球)》的漫画。下面对这幅漫画解析正确的是( ) A.中美对抗,苏联中立 B.中苏合作,对抗美国 C.中美缓和,苏联孤立 D.美苏冷战,中国孤立 15.(2分)一个法国明星和他的尼日利亚女友到中国香港来旅游,他们一路被骑着日本摩托车的记者们跟踪。他们驾驶的是装配荷兰引擎的德国车,吃的是澳洲的龙虾,喝的是苏格兰威士忌。这些消息是一个意大利人传出来的,使用的是美国人比尔•盖茨的技术…“”。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中的哪一特点( ) A.政治多极化 B.文化多元化 C.欧洲一体化 D.经济全球化 二、该图说史(本题2小题,16题8分,17题7分,共15分) 16.(8分)观看下面两幅图片并阅读后面的解说文字,回答问题。 第29页(共29页) 图一:《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强占香港,中国领土的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 图二:《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根据条约规定,增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开矿办厂。《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图三:《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拆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从以上图片和解说文字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 (2)根据三幅图片和文字说明,分别写出和这些条约有关的三次战争。 (3)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29页(共29页) 17.(7分)观看下面三幅图片并阅读后面的解说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战争中,法国被德国攻陷,几乎亡国,生产大幅度下降,1945年初的工业产量还不及1938年的一半。在此情况下,戴高乐将军仍领导法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法国战后仅仅是恢复了大国的名号而已,就实力而言已经沦为三等国。 图二:战后,根据当初达成的协议,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对德国进行了分区统治,他们一起摧毁了纳粹党庞大的军火工业,并开始了清除纳粹工作。德国被一分为二,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图三:战争使英国国内经济受到了严重创伤。战后,英国的实力大大下降,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战后的英国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维持其在欧洲第一的地位,借此来挽救帝国的没落。 (1)从以上图片和解说文字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 (2)以上三幅图片反映的内容与哪场战争有关? (3)图二文字注解中的“协议”是在哪次会议上达成的? (4)根据三幅图片和解说文字,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三、材料解析(本题3小题,18题5分,19题5分,20题5分,共15分) 18.(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各个朝代的城市化率 第29页(共29页) 时期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 清 时间 公元前300年 公元2年 745年 1200年 1820年 1893年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7.7% 材料二: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商业繁荣。城市规划整齐,坊、市分开。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它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材料四: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大致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唐都长安与北宋东京的城市功能最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 (3)依据材料三,清朝统治者的规定与哪一对外政策有关?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分析近代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9.(5分)顾维钧,一个20世纪驰骋中国外交界长达50多年的中国外交官,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以下材料是顾维钧经历的一些外交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这句名言被《费加罗邮报》等多家重要报纸引用。顾维钧轰动了整个巴黎。顾维钧的发言在代表们的掌声中结束。威尔逊、劳合•乔治竟走过来向他表示祝贺。 第29页(共29页) 材料二: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东北三省沦陷。民国政府诉诸于国际联盟,国联派出以李顿爵士为代表的一个国际代表团前往中国东北调查此事。中国政府全权委派顾维钧为李顿代表团中方代表。他于1932年随团进入东北,寻找日本侵略东北的证据,为调查团顺利完成任务起了重要作用。如图为国联调查团查看柳条湖事件现场。调查后,国联要求日本军队撤出东北以恢复中国主权。虽然国联没有采取什么行动来阻止日本的侵略,但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了道义上的支持。 材料三:1945年6月,顾维钧代表中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政府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顾维钧演讲时表示:“深信并深望这世界安全组织一本各国始终不断的合作精神,能使我们的子孙不致重遭战争的苦痛,而得享受和平与幸福。” 材料四:二战后,1946年,在为审查对德国的欧洲盟国意、罗、匈、芬五国和约草案而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会晤。 (1)结合材料一,说说顾维钧亲历了哪一事件? (2)材料二中“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是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的“世界安全组织”是指哪一国际组织? (4)顾维钧的外交努力对我国国际地位有何影响? 20.(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初,世界上原来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美洲的特产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亚、非、欧。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等也传到了欧美。 第29页(共29页) 材料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国家为了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材料三: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材料四:中国将坚定不移参与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为实现亚太地区和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做出的更大的贡献。 ﹣﹣2011年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是什么历史事件把“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从而促进了各大洲的交流?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哪? (2)依据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欧洲“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表现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的主张是什么? 第29页(共29页) 2019-2020学年辽宁省沈阳市127中学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红山文化”出现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辽河流域为中心,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陶器以“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红山文化相类似的农耕文明代表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半坡人生活史实的掌握。半坡人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居民代表,过着定居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他们会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会饲养猪、狗等家畜,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会烧制彩陶。 【解答】A:元谋人,尚未进入农耕时代。 B:北京人,尚未进入农耕时代。 C:半坡人,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居民代表,过着定居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他们会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会饲养猪、狗等家畜,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会烧制彩陶。 D: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和区别元谋人、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生活史实。 2.(2分)“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第29页(共29页)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切入,结合中国的儒家思想进行思考。 【解答】从题干中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等级观念。因此D项正确; A项错误,材料的教育内容束缚了儿童的心智; B项错误,材料内容并非地方教育的特色,而是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的; 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父子教学相长的内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解读材料并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分)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问题。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由坐到站到跪,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解答】汉朝时,皇帝和大臣讨论朝政时是“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只能站着和皇帝议论朝政;清朝的军机大臣就只能“跪受笔录”,图1到图3大臣由坐到站到跪,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的实质是君主权力的强化。 第29页(共29页)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理解。需注重君臣关系的演变,知道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强的。 4.(2分)“中国古代政府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对商业则采取抑制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商业的发展,但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对这句话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B.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C.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D.中国古代社会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掌握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我国古代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古代政府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对商业则采取抑止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A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5.(2分)如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主要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第29页(共29页) 【解答】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在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1915年中国掀起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使外资工厂的产品受到冲击,工厂数量减少,故C项正确。A项错在“最终”,应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不能成为1914年前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 6.(2分)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央政府( ) A.推行土地改革 B.实施了“一五”计划 C.组织了人民公社 D.发动了“大跃进”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内容,要掌握“一五计划”的发展重点。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超额完成。 【解答】毛泽东的话说明了建国初期我国的重工业严重落后,所以当时我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先理解毛泽东的话,并熟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和发展重点。 7.(2分)某古代文明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有自己的文字体系②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③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④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该文明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两河流域文明 第29页(共29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河流域文明的特征。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解答】据“①有自己的文字体系、②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③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④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后来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两河流域文明成就。 8.(2分)如图表示的是( ) A.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 B.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 C.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D.公元13世纪的蒙古帝国 【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帝国。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罗马城逐步建立起来。 第29页(共29页) 【解答】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罗马帝国不断对外扩张,最终使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这一盛世局面实现于公元2世纪。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疆域。 9.(2分)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最能体现( )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国王与人民的对立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光荣革命”知识点,同时也是对启蒙思想内容考查。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王坚称自己权力是上帝所授,不应受到法律审判,而法院则坚持认为国王权力来自于人民契约,故材料体现的是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A C两项表述的现象对材料而言是错误的,B项表述是正确的但反映的却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只有D项揭示了现象的实质。 故选:D。 【点评】注意历史问题思考,要把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内容相联系。本题涉及到“光荣革命”和启蒙思想中的“社会契约”内容。社会契约思想,其实质是人民将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授予国王,故而体现的特点是权力来自人民,即“人民主权”思想。这一思想最早由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所创,后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继承并将其发展完善。 10.(2分)乾隆皇帝(在位时间1735﹣1795年)曾对法国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 ) 第29页(共29页) A.法国发生了大革命 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 C.中国正在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D.法国正在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分析】本题以乾隆皇帝(1735﹣﹣1795)曾对法国产生浓厚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其原因。 【解答】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度,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不久,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故乾隆皇帝(1735﹣﹣1795)曾对法国产生浓厚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法国爆发了大革命。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11.(2分)有一部反映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美影片,影片中一群工人在集会,要求取得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与这一场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公社成立 B.英国宪章运动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根据工人阶级的政治诉求考查英国宪章运动。 【解答】 第29页(共29页) 英国是19世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1836﹣1848年间的英国宪章运动中,工人们决定通过斗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他们把自己的要求以《人民宪章》的形式发表,以向议会递交请愿书的方式进行,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A项巴黎公社成立是在1871年,与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不符;C项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在1644年6月为提高工资待遇而斗争;D项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发生在1831年,也是我提高工资而战。 故选:B。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英国宪章运动的内容的熟知程度。 12.(2分)学习二战史时,老师出示了这段材料:“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材料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 ) A.德、意、奥 B.德、意、日 C.德、苏、奥 D.德、日、苏 【分析】本题以《联合国家宣言》为切入点。考查轴心国集团。 【解答】据“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可知,材料是《联合国家宣言》,材料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德、意、日。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13.(2分)有人说:上帝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被苹果“砸醒”后,牛顿发现了( ) A.地圆学说 B.相对论 C.万有引力定律 D.浮力定律 【分析】本题以上帝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为依托,考查牛顿。 第29页(共29页) 【解答】上帝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被苹果“砸醒”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牛顿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阐述了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力学。有人说“上帝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被苹果砸醒后牛顿发现了科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苹果落地是地球和苹果之间存在万有引力的结果。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近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4.(2分)20世纪70年代初,某报纸登出一幅名为《High lob(吊高球)》的漫画。下面对这幅漫画解析正确的是( ) A.中美对抗,苏联中立 B.中苏合作,对抗美国 C.中美缓和,苏联孤立 D.美苏冷战,中国孤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解答】注意题中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据所学知,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以来,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而在美苏两国的争霸过程中,美国此时也处于守势地位,所以中美双方都有改善两国关系的需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了正常化,苏联被中美两国孤立。图中漫画《High lob(吊高球)》正是反映了这一现象,苏联被孤立了。 故选:C。 第29页(共29页) 【点评】识记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改善的相关史实. 15.(2分)一个法国明星和他的尼日利亚女友到中国香港来旅游,他们一路被骑着日本摩托车的记者们跟踪。他们驾驶的是装配荷兰引擎的德国车,吃的是澳洲的龙虾,喝的是苏格兰威士忌。这些消息是一个意大利人传出来的,使用的是美国人比尔•盖茨的技术…“”。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中的哪一特点( ) A.政治多极化 B.文化多元化 C.欧洲一体化 D.经济全球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应重点掌握世界经济全球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解答】依据题干“骑着日本摩托车的记者们跟踪。他们驾驶的是装配荷兰引擎的德国车,吃的是澳洲的龙虾,喝的是苏格兰威士忌”判断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形成“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经济格局,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故选:D。 【点评】要注意在材料中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特点,要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二、该图说史(本题2小题,16题8分,17题7分,共15分) 16.(8分)观看下面两幅图片并阅读后面的解说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强占香港,中国领土的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 第29页(共29页) 图二:《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根据条约规定,增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开矿办厂。《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图三:《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拆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从以上图片和解说文字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 ;信息点二: 《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信息点三: 《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根据三幅图片和文字说明,分别写出和这些条约有关的三次战争。 (3)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深远影响。 【分析】本题图片和材料为依托,考查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依据图片和解说文字可知,《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9页(共29页) (2)根据图一《南京条约》的签订,可知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图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图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900﹣1901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 (3)根据材料内容,《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看出三大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 (1)《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等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7分)观看下面三幅图片并阅读后面的解说文字,回答问题。 第29页(共29页) 图一:战争中,法国被德国攻陷,几乎亡国,生产大幅度下降,1945年初的工业产量还不及1938年的一半。在此情况下,戴高乐将军仍领导法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法国战后仅仅是恢复了大国的名号而已,就实力而言已经沦为三等国。 图二:战后,根据当初达成的协议,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对德国进行了分区统治,他们一起摧毁了纳粹党庞大的军火工业,并开始了清除纳粹工作。德国被一分为二,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图三:战争使英国国内经济受到了严重创伤。战后,英国的实力大大下降,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战后的英国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维持其在欧洲第一的地位,借此来挽救帝国的没落。 (1)从以上图片和解说文字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法国(欧洲)经济严重下滑 ;信息点二: 德国二战后处于分裂状态 ;信息点三: 二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下降 。 (2)以上三幅图片反映的内容与哪场战争有关? (3)图二文字注解中的“协议”是在哪次会议上达成的? (4)根据三幅图片和解说文字,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受到削弱,实力下降;雅尔塔会议为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答】(1)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可以从经济状况、国际地位、破坏程度、战争结果等方面回答。如从“战争中,法国被德国攻陷,几乎亡国,生产大幅度下降,1945年初的工业产量还不及1938年的一半。”可得出法国(欧洲)经济严重下滑。由“战后,根据当初达成的协议,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对德国进行了分区统治,…德国被一分为二,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可得出,德国二战后处于分裂状态。由“战后,英国的实力大大下降,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可得出,二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下降。综合上面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是战败国,英国、法国是战胜国。 (2)根据上面三幅图“元气大伤的法国”“战后分裂的德国”“虽胜犹败的英国”可知,这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所以图片内容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 第29页(共29页) (3)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等。故图二文字注解中的“协议”是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 (4)由材料“法国战后仅仅是恢复了大国的名号而已,就实力而言已经沦为三等国”“德国被一分为二,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战后,英国的实力大大下降,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可以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故答案为: (1)信息一:法国(欧洲)经济严重下滑;信息二:德国二战后处于分裂状态;信息三:二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下降。信息四:德国是战败国,英国、法国是战胜国。(答出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2)第二次世界大战。 (3)雅尔塔会议。 (4)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点评】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注意对图片和材料的解读。 三、材料解析(本题3小题,18题5分,19题5分,20题5分,共15分) 18.(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各个朝代的城市化率 时期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 清 时间 公元前300年 公元2年 745年 1200年 1820年 1893年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7.7% 材料二: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商业繁荣。城市规划整齐,坊、市分开。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第29页(共29页) 材料三: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它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材料四: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大致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唐都长安与北宋东京的城市功能最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 (3)依据材料三,清朝统治者的规定与哪一对外政策有关?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分析近代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的表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的表现、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要求组织答案。 【解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从战国起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到南宋时达到城市化的最高水平;南宋以后,城市化率迅速下降。 (2)由材料“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商业繁荣。城市规划整齐,坊、市分开。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可知,唐都长安与北宋东京的城市功能最主要表现在:商业繁荣。 (3)据材料三“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它港口”表明了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清朝前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第29页(共29页) (4)分析材料四“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可知,近代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发展的特点是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 故答案为: (1)从战国起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到南宋时达到城市化的最高水平;南宋以后,城市化率迅速下降。 (2)商业繁荣。 (3)闭关锁国;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因此,闭关锁国政策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4)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19.(5分)顾维钧,一个20世纪驰骋中国外交界长达50多年的中国外交官,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以下材料是顾维钧经历的一些外交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这句名言被《费加罗邮报》等多家重要报纸引用。顾维钧轰动了整个巴黎。顾维钧的发言在代表们的掌声中结束。威尔逊、劳合•乔治竟走过来向他表示祝贺。 材料二: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东北三省沦陷。民国政府诉诸于国际联盟,国联派出以李顿爵士为代表的一个国际代表团前往中国东北调查此事。中国政府全权委派顾维钧为李顿代表团中方代表。他于1932年随团进入东北,寻找日本侵略东北的证据,为调查团顺利完成任务起了重要作用。如图为国联调查团查看柳条湖事件现场。调查后,国联要求日本军队撤出东北以恢复中国主权。虽然国联没有采取什么行动来阻止日本的侵略,但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了道义上的支持。 第29页(共29页) 材料三:1945年6月,顾维钧代表中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政府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顾维钧演讲时表示:“深信并深望这世界安全组织一本各国始终不断的合作精神,能使我们的子孙不致重遭战争的苦痛,而得享受和平与幸福。” 材料四:二战后,1946年,在为审查对德国的欧洲盟国意、罗、匈、芬五国和约草案而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会晤。 (1)结合材料一,说说顾维钧亲历了哪一事件? (2)材料二中“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是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的“世界安全组织”是指哪一国际组织? (4)顾维钧的外交努力对我国国际地位有何影响? 【分析】本题以顾维钧,一个20世纪驰骋中国外交界长达50多年的中国外交官,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为背景依托,考查了顾维钧在中国外交上做出的贡献,重点掌握巴黎和会、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与联合国的创立等知识,明确顾维钧的外交努力大大提高了对我国国际地位。 【解答】(1)由“中国不能失去山东”结合所学,1919年,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竟将原来德国在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可知,顾维钧亲历了巴黎和会。 第29页(共29页) (2)由“1931年,柳条湖事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指的是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3)根据材料“1945年6月,顾维钧代表中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政府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世界安全组织”是指联合国。1945年10月24日,经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其首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维钧的外交努力大大提高了对我国国际地位。(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1)顾维钧亲历了巴黎和会。 (2)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3)联合国。 (4)大大提高了对我国国际地位。(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考查了顾维钧在中国外交上做出的贡献,重点掌握巴黎和会、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与联合国的创立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初,世界上原来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美洲的特产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亚、非、欧。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等也传到了欧美。 材料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国家为了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第29页(共29页) 材料三: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材料四:中国将坚定不移参与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为实现亚太地区和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做出的更大的贡献。 ﹣﹣2011年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是什么历史事件把“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从而促进了各大洲的交流?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哪? (2)依据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欧洲“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表现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的主张是什么? 【分析】(1)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 (2)本题考查20世纪90年代欧洲“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表现,重点掌握欧盟的成立。 (3)本题考查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4)本题考查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的主张,明确积极参与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以及影响。 【解答】(1)由材料一“16世纪初,世界上原来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美洲的特产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亚、非、欧。”和所学可知,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在美洲 (2)依据材料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国家为了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区域经济合作”在欧洲的具体表现是欧盟的成立。欧盟成立,欧盟各国开始使用单一的货币,欧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体化的进程。 第29页(共29页) (3)依据材料三“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 (4)依据材料四“中国将坚定不移参与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为实现亚太地区和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做出的更大的贡献。”可知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的主张是积极参与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 故答案为: (1)新航路的开辟;美洲。 (2)欧盟的成立。 (3)科学技术。 (4)积极参与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欧盟的成立、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和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的主张等知识。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8/8 13:55:13;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9页(共29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