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蓝田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蓝田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了人,就有了历史,也就有了人在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由此可见 A. 文化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B. 文化诞生于历史之后,历史不属于文化 C.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为人类所特有的 D.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C:有了人,就有了历史,也就有了人在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由此可见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为人类所特有的,C符合题意。 A: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精神产品,“物质成果”表述不科学,A不选。 B:选项B的说法错误,不选。 D:题干并未涉及文化塑造人,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商品已遍及全球市场。有专家提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这一观点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争夺文化霸主地位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重要内容 ②精神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④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④:“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这一观点的文化生活依据是精神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②④符合题意。 ①:题干并未涉及文化与政治的关系,①不选。 ③: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③错误。 故本题选C。 3. 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却出现了许多至今罕有其匹的大作家、大诗人、大书画家。这说明( ) ①先进的文化反作用于发达的经济 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却出现了许多至今罕有其匹的大作家、大诗人、大书画家”体现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答案为C 考点:本题考查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 4.守着文化富矿过穷日子,是过去我国一些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贵州省黎平县是我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近几年,该县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引导、促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以传统侗族手工艺、侗寨旅游为代表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以上经验表明 A. 经济的发展依赖文化 B. 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C. 文化是经济水平的反映 D. 文化决定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B:该县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引导、促进丰富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以传统侗族手工艺、侗寨旅游为代表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以上经验表明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B符合题意。 A:经济的发展依赖文化的说法错误,A不选。 C: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C错误。 D:文化决定经济的发展的说法错误,D不选。 故本题选B。 5.毛泽东同志学识渊博,博览群书,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革命导师列宁在十月革命时期艰苦的条件下,不放弃读书,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彻底胜利。这表明 A.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B.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C. 文化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成长方向 D. 有了文化就有了变革社会的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A错误。 B:毛泽东同志学识渊博,博览群书,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革命导师列宁不放弃读书,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彻底胜利。这表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B符合题意。 C:文化对一个人的成长方向有重大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C错误。 D:有了文化就有了变革社会的力量的说法错误,D不选。 故本题选B。 6.在都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中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这说明 A. 不同区域在文化上毫无相通之处 B. 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是可以完全消除的 C. 人们的文化活动取决于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 D.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D:在都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中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这说明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D项符合题意。 A:不同区域在文化上既有个性又有共性,A项说法错误。 B: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并不能完全消除,B项说法错误。 C:错在“取决于”,C错误。 故本题选D。 7.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往往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一种礼貌,西方人则认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这说明( ) A.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B.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 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价值选择 D. 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人们对同一行为的不同认识强调了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D正确;ABC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D。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影响人们的交住行为和交往方式的文化因素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因素有: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是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台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8.“文凭越高,人的文化素养越高”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文化素养的核心是 A.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 科学文化修养 C. 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D. 思想道德修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A:文化素养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A正确。 BCD: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9.“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更美丽!”这是湖北某中学高二年级电子显示屏上出现的励志语,寥寥数语,让人震撼,激励莘莘学子。这说明 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为人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电子显示屏上出现的励志语,寥寥数语,让人震撼,激励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①③符合题意。 ②:优秀文化为人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②错误。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途径,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0.袁枚《续诗品·尚识》中有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链。识以领之,方能中鹄(鹄:箭靶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一诗句,激励当代广大青年 ①通过优秀文化塑造精彩人生 ②积极主动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③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 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学如弓弩,才如箭链。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指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见引导箭头射出,才能命中目标。比喻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发挥,没有学识指导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一诗句,激励当代广大青年通过优秀文化塑造精彩人生,积极主动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选项③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1.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三国交界的地方,有一个“陕西村”。村民是一百多年前从中国的陕西、甘肃等地逃到这里的回民,已从当年的三千多人发展到现在的约巧万人。他们对内依旧用陕西方言,仍然保留着一百多年前原汁原味的陕甘风俗。材料体现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题目没有涉及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深远持久的影响,①不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在“陕西村”的发展过程中,移民起了重要作用,表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符合题意。 ③:“他们对内依旧用陕西方言,仍然保留着一百多年前原汁原味的陕甘风俗”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内容,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传播的途径 1、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12.2018年7月8日,贵州省黔东南台江县施洞镇举行“独木龙舟节”,当地苗族民众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赛龙舟欢庆传统节日“独木龙舟节”。举行民族节日庆典活动 ①有利于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标志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 ④宣告本民族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当地苗族民众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赛龙舟欢庆传统节日“独木龙舟节”。这表明举行民族节日庆典活动有利于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②入选。 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③错误。 ④:本民族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的说法错误,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3.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宣传海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中出现中式茶杯、阿拉伯茶杯、西式咖啡杯,三杯茶水面呈现类似太极阴阳图形。海报的设计 ①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诊释了共话建设美好世界的主题 ③吸收了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文化借鉴与融合中实现了文化发展 ④发扬了中国以茶会友、品茶论道的文化传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材料中,宣传海报《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中出现中式茶杯、阿拉伯茶杯、西式咖啡杯,三杯茶水面呈现类似太极阴阳图形。海报的设计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发扬了中国以茶会友、品茶论道的文化传统,展示了文化自信,①④符合题意。 ②:题目中没有涉及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 ③:三杯茶水面呈现类似太极阴阳图形是充分吸收我国的文化的有益成,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多样性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4.“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对文化交流的启示是 ①理解个性,呈现多元共生的局面 ②求同存异,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 ③相互借鉴,辩证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 ④平等交流,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对文化交流的启示是文化交流要理解个性,呈现多元共生的局面;要平等交流,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④正确。 ②:“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说法绝对,②错误。 ③: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③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5.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骤站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可以看到 A.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 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骚站梅花、鸿雁等都是大众传媒 C. 当新的传媒出现时,旧的传媒就不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D.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A:题中文化的传播都是通过烽火狼烟,钟鼓,梅花,鸿雁等媒介实现的,这说明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A符合题意。 B: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骚站梅花、鸿雁等都是传媒,但不是大众传媒,B错误。 C: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依然发挥作用,C错误。 D:题中并没有阐释传媒的发展阶段,D 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即有“无私无偏,王道荡荡”“惟廉而后能平,平则公矣”“官若忠廉,则贤才向用,功绩获彰,庶务皆得其理,天下何患不治”……等有关廉洁的古训,如今,党中央将“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表明廉洁文化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廉洁的古训,如今,党中央将“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表明廉洁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②④入选。 ①:廉洁文化并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①不选。 ③:选项③与题意不符,不选。 故本题选D。 17.下列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表述最为准确是 A. 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B. 鹦鹉学舌,亦步亦趋 C.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 邯郸学步,东施效肇 【答案】C 【解析】 【详解】A:文化继承不应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这样就没有发展,A错误。 B:文化继承不是鹦鹉学舌,亦步亦趋,要与时俱进,注重发函和创新,B错误。 C: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C符合题意。 D:文化继承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肇,这样就没有发展,D错误。 故本题选C。 18.烧香、烧纸钱祭祀祖先是清明节重要习俗之一。然而,近年来,国家倡导人们文明祭祀,摒弃焚烧冥物习俗,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一倡议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对于这一倡议认识正确的是 A. 是对传统习俗的抛弃 B. 是对传统习俗的革新 C. 否认了传统习俗的现实意义 D. 说明传统习俗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B:近年来,国家倡导人们文明祭祀,摒弃焚烧冥物的习俗,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一倡议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对于这一倡议是对传统习俗的革新,B符合题意。 ACD:选项ACD均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19.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思想运动促进文化的发展 ②文化是政治的派生物 ③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④思想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这说明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促进文化的发展,①③适合题意;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错误;思想运动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20.2018年6月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开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传统技艺、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促进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 ①教育是一种更为直观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通过教育人能获得全面发展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教育是促进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口语是一种更为直观的文化传播方式,①错误。 ②③: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传统技艺、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促进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通过教育人能获得全面发展,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②③符合题意。 ④:教育并不是促进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1.2018年暑期,《我不是药神》聚焦社会热点“天价药”,取材现实中的“陆勇案”—陆勇是位慢粒白血病患者,迫于高价药的逼迫,走上了海外代购国外仿制药的道路,同时帮助病友代购,却因涉嫌“妨碍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被提起公诉,最终被免于起诉。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现象级电影。该影片的成功启示我们 ①文艺创作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揭露社会矛盾,是文化创作的制胜法宝 ③文艺作品要立足社会实践,避免虚构 ④社会实践为文化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源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迫于高价药的逼迫,走上了海外代购国外仿制药的道路,同时帮助病友代购,却因涉嫌“妨碍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被提起公诉,最终被免于起诉,这表明我们文艺创作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①符合题意。 ②:立足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的制胜法宝,②错误。 ③:避免虚构的说法错误,③错误。 ④:《我不是药神》聚焦社会热点“天价药”,取材现实中的“陆勇案”,这表明社会实践为文化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源,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2.唐代书法家李岂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郑板桥提出:“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这表明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③是否标新立异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④不同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似我者俗,学我者死”、“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都强调了创新的作用,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①②符合题意。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唯一标准,③说法错误。 ④: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要通过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3. 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 A. 创造新文化 B. 提出新问题 C. 文化继承 D.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故D正确;A说法不全面,故排除A;BC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故排除BC。故选D。 24.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以汉字“冬”为灵感,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递出新时代中国为办好北京冬奥会,圆冬奥之梦,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体现 A. 汉字“冬”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C. 文化创新要为创新而创新 D. 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主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A说法错误。 B:材料强调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以汉字“冬”为灵感,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说明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B正确。 C:文化创新要为创新而创新的说法错误,C错误。 D: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D错误。 故本题选B。 25.学习型社会是指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下列关于学习型社会认识正确的是 ①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②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阶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③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④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①错误。 ②④:建设学习社会是新阶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②④正确。 ③: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①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 ②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③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家风是无言的教育,良好家风的涵养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是累寸土之功,积细流之举的过程;是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过程;是用社会主义精神进行改造和熔铸,使之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并凝聚激发为强大的正能量的过程。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传承良好家风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 【答案】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传承良好家风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良好的家风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正确的处世方法。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通过家庭教育的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 ③传承良好的家风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使人们牢牢树立道德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本题以良好家风的传承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知识。属于典型的内涵式主观题。首先,要明确文化对人的影响不仅包括文化影响人的来源、表现和特点,还包括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然后结合上述考点有针对性的分析良好家风的影响,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本题是原因类主观题,注意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要求。 【点睛】内涵式主观题的答题思路。内涵式主观题是设问知识指向明确,一般只考查一个主干知识的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细节把握,要求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上有较高能力。回答此类主观题,对题目设问的主干考点要有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这是做好此类题目的前提。然后具体分析,结合题目给出的背景材料,有针对性的组织答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神秘的古蜀王国”特展暨“古蜀文明与玛雅文明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7月7日在墨西哥尤卡坦州首府梅里达市举行。在本次研讨会上,中墨两国资深研究者就两种文明的文化内涵和大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展开讨论。“神秘的古蜀王国”特展介绍了三星堆、金沙遗址等考古重大发现,还引进多媒体互动体验形式,让当地民众跨越时空,直观体验古蜀文明。墨西哥尤卡坦州是玛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梅里达市政府代表何塞·路易斯·马丁内斯说,展览体现了古蜀和玛雅两种文明智慧与传统的高度相似度,研讨会推动墨中双方寻找两种文明的相同之处,从而增进两国友好关系发展。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为话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本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本题属于基础试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可依据教材所学,从文化具有共性和个民族文化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的角度作答即可。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为中医药的振兴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利用微纳电子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能够推动中医诊疗的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推动中医文化的世界性推广与传播。 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实施。把中医药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传统中医药结合现代科技对其自身发展的意义。 【答案】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可推动中医药在继承自身传统的基础上改进诊疗技术,推动中医诊疗的创新发展。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现代科技结合,可以促进中医药工业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发挥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世界性推广与传播。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实施,把中医药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材料中,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可推动中医药在继承自身传统的基础上改进诊疗技术,推动中医诊疗的创新发展,故可以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可以促进中医药工业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可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能够推动中医诊疗的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推动中医文化的世界性推广与传播,故可以从大众传媒的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把古诗文给唱出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节目《经典泳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演绎经典名篇,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该节目由文化学者、音乐界名人共同组成鉴赏团,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使得一首简单的诗歌变得立体、饱满、灵动起来,以独特创意赢得观众喜爱,让经典焕发新的力量照亮未来;选择有关“惜时”“励志·一”“亲情友情”“家国”等主题的诗词,具有普世情感;在传播形式上,节目则打造出"1 +4"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每一首歌曲量身定制4种不同的新媒体产品,凭借优质的内容引发裂变式传播,走进公众视野。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经典咏流传》是如何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的。 (2)除材料中做法外,请你为中华诗词的流传再提出一条建议。 【答案】(1)①挖掘经典诗词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内涵,为传统文化注人新的时代精神。②立足社会实践,让传统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融人现代元素,赋予经典诗词新的生命力。③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将诗词与音乐、古典与时尚相融合,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让经典诗词走进公众视野。 (2)举办经典诗词歌咏比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经典泳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演绎经典名篇,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为素材,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有关的问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经典咏流传》是如何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的。 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仔细研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与教材理论结合作答。 针对材料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使得一首简单的诗歌变得立体、饱满、灵动起来,以独特创意赢得观众喜爱,让经典焕发新的力量照亮未来,考生可从立足社会实践,融人现代元素,赋予经典诗词新的生命力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在传播形式上,节目则打造出"1 +4"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每一首歌曲量身定制4种不同的新媒体产品,凭借优质的内容引发裂变式传播,走进公众视野,考生可从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该节目由文化学者、音乐界名人共同组成鉴赏团,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考生可从为传统文化注人新的时代精神的角度作答。 (2)除材料中的做法外,本题要求为中华诗词的流传再提出一条建议。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说明类主观题解法 1.题型特点 说明类主观题一般来说,其设问形式主要有两种: (1)运用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 (2)说明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做法的正确性或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2.解题方法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弄清命题者的意图。 要做到“两审”:审材料和审问题。一般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审问题,就是要弄清问题的中心,看清问题的特殊要求(如要求说明原因、意义或做法的正确性),从而弄准答题应当运用的课本知识。审材料,先粗读再细读,尽快抓住它的关键词句、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 第二步:根据材料内容对接教材知识,落实知识点内容。 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出问题、材料、教材三者之间的相关点,这是答题的关键。 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 答案应具有针对性,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涉及多个知识点,要考虑其主次与先后,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切不可答非所问,偏离题意。 对于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的题目,要从是什么、为什么、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做法(错误的危害)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题目(如要求说明产生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应采取的措施),还要在答案组织中使用凸显特殊要求的词语,可以参见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