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2017-09)
江西省高安中学 2018 届高三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陈春莲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新儒家认为,儒家传 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 等外在权威。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内在超越性,也就是 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 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 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但 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 义轻利的。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 中之重。如孔子所说“富之”“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 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 政”。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这是儒家生 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 达而达人”。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 “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 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 成就自己。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 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说过: “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义”在孟子这里发挥得比较到位。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这是孟子对儒家核心价值的 阐发。儒学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认为在功利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价值,更高的原则,并借此来 引领、驾驭功利。这也是对道义上的担当精神的高扬。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了“礼法”范畴。他把“仁”“义”这个基本的人文信仰转化成内规 矩和外规矩。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 法。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因此,荀子是儒家“治 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 (本文选自 2017 年 4 月 1 日新华发展论坛,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东方宗教,它不需要外在权威。内在超越性,亦即道 德心,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特质。 B. 儒释道中均有“人文信仰”,但儒家比较典型。它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 德”,它要完成在世俗社会中人之为人的使命。 C.一般人认为儒家重义轻利。实际上,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治政者 必须关注“利民”“富民”“裕民”,这体现了儒家的生命大智慧。 D. 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文化属性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但其中道德文化属性 应是人的最高属性和最高本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儒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要“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荀子则把“仁义”转化成内外 规矩,此即儒家所讲的“礼”。而“礼”是用来协调义利关系的。 B. 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利民”“富民”“裕民”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儒 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 C. 儒学即仁学。仁学不仅仅讲爱他人,也讲爱自己。但不论是孟子的“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还是孔子的“为己之学”,都应该是儒学仁学的重要内涵。 D. “人文信仰”这一说法是受现代学者“人文宗教”的启发而得来的。儒家的“人文 信仰”就是要完成健全个体生命和建功立业的使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孔子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而这对当代治政 者来说,也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 B.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儒学从他开始向政治儒学转化。后世很多儒学家 的治政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用就是明证。 C. “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蕴含了欲为“大丈夫”必先为“士”的道理。一个人首先 要成就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D. 孟子的“亲亲”“仁民”“爱物”,从家庭、社会到宇宙万物,层层深入地阐发了“仁” 的内涵,树立了儒家仁者形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乡 音 万芊 那年,银泾村的阿秀,在陈墩镇上读完初中后,靠在城里做科长的姨夫的帮助,进了国 营棉纺一厂做了农民长期临时工。阿秀,名为秀,人也长得秀,瓜子脸蛋,眼大大的,嘴小 小的,稍一打扮,比那明星还明星,可一开口就露了馅:她把“这里”说成了“该爿”,把 “那里”说成了“给爿”,把“糖”说成了“同”。跟她一起上班的女工,都是爱笑的,一听 她说“该爿”就止不住笑,后来不知是谁,干脆不叫她阿秀叫“该爿”。有一次,厂长听人 唤她“该爿”她应着,很奇怪,问身边的人:“好像厂里的工人名册上,没这人么。”众人 听了都大笑起来,有的女工止不住笑,还直唤妈。因此,在厂里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一 门心思学技术干活。阿秀手脚挺麻利,又吃得起苦,干起活来,常常一个顶两个,进厂没两 年,车间主任就让她当了能管十来个人的工班长。手下的人常常不服气,跟她较劲,可技术 上谁也较不过她,只能取笑她的乡音,一时间,车间里到处是“该爿”、“给爿”的声音。可 阿秀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该做的照做,该管的照管,只是仍然从不轻易开口。 不料,阿秀的好景不长,厂里因销售不善,入不敷出,工资常一拖再拖,实在是难以维 持,厂工会一班人,开始按厂长办公会的意见,做那些农民长期临时工离岗的思想工作,阿 秀也在其中。可阿秀死也不答应,哭着跟工会主席扳理:“厂里好的时候,还不是靠伲‘该’ 些农民工撑着,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可伲哪一天说过一句怨言?为啥?还不是因为伲 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正在这时,厂长派人来找阿秀,说是有一桩极其重要的外商接待任务让她去作陪,并派 专人来指导阿秀化妆打扮。可阿秀说啥也不肯打扮,说是随她意她就去,不随她意,她就不 去。厂长没法,只得随她的意,她去了,厂长的小轿车接去的。厂里人见了,就开始说风凉 话:“‘该爿’长着这么漂亮的脸蛋,干啥都赚钱,干么非要赖在厂里呢,真是死脑筋。” 三天以后,厂里开全厂大会,大家都没搞懂,阿秀竟陪着个老华侨坐在了主席台上。会 上,厂长让大家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华侨童先生讲话。白发苍苍的童先生站进来,对着 麦克风一开口,全场都笑了:老华侨竟是一口拗舌的乡音,把“我”说成“伲”,把“这里” 说成“该爿”,把“吃糖一样甜”说成“吃同一样甜”。坐在前边的人这才发现老华侨说着说 着已是热泪盈眶。 后来,厂里人才知道,老华侨童先生跟阿秀是同乡,也是银泾村人,五十年前在海外白 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次来,他确实非常有诚意地想与国棉一厂合作。半个月的实地 考察、谈判,基本上都谈妥了一应事宜,只待签字前的最后一轮谈判,只是半途中回了一次 牵缠了他半个世纪的家乡时,他却伤心了:故居依稀还在,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找到,原来 跟厂里谈妥的投资事宜再也没心思谈了。厂方没法,只得礼节性地设宴送别,可就在那晚宴 上,老华侨竟与身边的小同乡阿秀“该爿”、“给爿”谈得少有的投机,阿秀那说话的神态, 他越看越像记忆里的小阿姐,而阿秀的敬业精神,使童老隐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再加上阿 秀说起生产技术上的事竟一套一套的,满心欢喜,当场拍板,由他提供一应的资金、设备、 技术、高级管理人员及百分之七十的外销业务,并让阿秀当他的全权代理。 谁也没有想到阿秀一顿晚饭救活了一个大厂,众人都挺感激她的,再也没有人称她“该 爿”了。只是有人问起阿秀跟童老先生是不是亲眷时,阿秀说:“只是老乡。他家以前住村 里的‘该爿爿’,伲家住村里的‘给爿爿’。”众人都会意地笑了,自然都是善意的笑。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写阿秀开口说话呈现的浓重乡音而招来工友的取笑,表现阿秀身为农民长期 临时工的不利处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小说善于在描写人物关系之中刻画阿秀的形象,如众人对她的取笑与感激、老华侨对 她的赏识等,具体地表现她的个性。 C.小说运用插叙笔法交代了老华侨最终决定投资国棉一厂的原委,这部分内容是小说的 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D.小说叙事善于蓄势,情节有波澜,阿秀一顿饭救活了一个大厂,这既在意料之外,又 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5.小说在刻画阿秀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这篇小说以“乡音”为题,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保护地球 从懂得开始 雅克·贝汉的最新作品《地球四季》作为“中法环境月”的开幕影片在中国上映,我们 特别对法国著名演员、导演、制片人雅克·贝汉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首先,祝贺您的影片《地球四季》在中国上映。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二十多年来,您导演了好几部以自然为题材的影片,比如《迁徙的鸟》和《海洋》,是什么 原因促使您拍摄此类影片? 雅克·贝汉:我认为本世纪初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他者的生存:像森林的生存、大海 的生存……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如果大海消失了,如果只有企业家,只有油船,如果人类 向污染低头,那太可怕了,人类就会前途无望。而且,我认为电影是令人愉悦的表演,但同 时也是武器,直击人的情感。于是我告诉自己:“我们要拍摄电影,保卫大自然,保卫动 物。” 主持人:说到电影,您多次强调您的作品是“影片”而非“纪录片”。请问为什么要强 调这样的区别? 雅克·贝汉:“纪录片”意味着进行说教。一般来说,纪录片要向观众阐释某些观点, 片中呈现的画面仅仅是为了给言论配图,但我们不是为言论配图,而是实质。我想倾听大自 然:鸟儿的歌声,动物的低吼。对我来说这就是评论,生动的评论。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 令人难过的时代,我想对亲爱的观众说:注意,对我的电影做出评论,是在放映厅里看到画 面时对其含义做出思考并得出结论。所以,我不愿意自己的电影被列为“纪录片”。 主持人:您的影片主角是动物,而非人物。您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方式呢? 雅克·贝汉:因为大家都只讲述我们自己,拍摄与我们人类有关的电影,即便谈到动物, 也不过是陪衬。(常常是)在人的场面之后,有一只小狗、小猫或小鸟经过。而我希望给动 物近景,因为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完整生命。为什么对动物要做出这种区分和矮化呢?我们 想过做一件事情,就是呈现仅仅只有人类的生活,没有动物。那时,将会看到人类是多么难 受,生活是多么可悲,“没有比一个只有人类生存的世界更不人道的事情了”。 主持人:从《鸟的迁徙》到《海洋》再到《地球四季》,您的视野似乎越来越开阔,人 和动物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 雅克·贝汉:我认为,我们缺乏对动物深深的尊重。动物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成为人类的 宠物,不是为了陪伴人类,而是和我们一起,为了去除大都市的屏障,为了让我们体会到身 处大自然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主持人: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您理想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吗? 雅克·贝汉:关系就是一方接受另一方,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动物身上。如果在田野里你 把一只野生动物放在家养动物旁边,野生动物不会逃跑;但是,如果把一个人放进去,所有 的动物都会跑掉。现在,所有的动物都知道要害怕人类。 主持人:您是否关注过中国的环境问题?近两年来,中法合作拍摄的影片越来越多,您 是否有这方面的计划? 雅克·贝汉:我认为中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但目前已经很好了,因为如今在北京我们 可以呼吸,能够看见蓝天。在欧洲也有被污染的城市,中国和美国刚刚递交了《巴黎气候协 定》的批准书,表明了官方意愿。对于效果,我们拭目以待。至于合作拍摄,我知道双方都 有意向和计划,并且已经开始成行。让-难克·阿诺拍摄了《狼图腾》,取得了成功经验, 应该积累更多这样的经验。与此同时,还应该更开放,我愿意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的环保事业 中,电影就是一种如此奇妙的沟通手段。 (摘编自“中国”2016 年 10 月 26 日《中国访谈·对话世界》)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雅克·贝汉认为环境破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人类前途堪忧, 他拍摄电影就是为了宣传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 B.雅克·贝汉不想让自己拍摄的作品成为阐述某些观点的影片,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 够呈现大自然本来的面貌,引起观众思考。 C.在雅克·贝汉的影片中,动物不再是人类的陪衬而是主角,这是为了告诉人们,在 自然界中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着完整的生命,不应该和人类有所区分,不应该被矮化。 D.雅克·贝汉希望人和动物之间是互相接受的关系,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不仅人类对 动物缺乏深深的尊重,动物也对人类十分害怕。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及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 A.主持人首先祝贺《地球四季》上映,接着提出与影片题材的相关问题,既让受访者 放松,感受到尊重,也让访谈得以顺畅展开。 B.雅克·贝汉在访谈中十分坦诚,感慨自己“生活在一个令人难过的时代”,这是影 片主题被观众误解后,他遗憾心情的真实表现。 C.雅克·贝汉的演员、导演和制片人经历使他对电影的认识不断深入,他认为电影不 仅是表演和武器,更重要的是一种沟通手段。 D.雅克·贝汉拍摄影片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影片更多地关注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反映了他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不断丰富。 E.雅克·贝汉对中国感情很深厚,他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努力和 成效,并十分向往与中国在电影方面的合作。 9.雅克·贝汉先生是用摄影机书写自然史诗的电影人,他身上有哪些精神特质值得我们学 习?请结合采访的话题谈谈你的理解。(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有二曰兴化部曰 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 于东肆①,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②,抗坠 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 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 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 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 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 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 下之善技者,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 “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 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 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选自(侯方域《马伶传》) [注]①肆,指戏台。②引:发声。刻,刻画,指歌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 ╱有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B.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 有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C.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 有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D.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 ╱有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梨园,本是唐玄宗时伶人学习演唱的地方,后因称演唱的地方为梨园,演剧行业为 梨园行。 B.社稷,古代帝王祭祀土神和河神的地方,后来用以指代国家。 C.引商刻羽,商、羽均是古代的五音之一,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 D.相国,汉朝廷臣最高职务。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马伶即姓马的戏剧演员,他在留都金陵演戏。当时由于祭祀社稷之神的地方和百官 都保留着,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所以金陵出名的戏班很多。 B.某一次的堂会,兴化部和华林部同演出《鸣凤记》,演到一半的时候,双方的演唱 都都受到观众的赞赏;但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时,马伶因演技比 不上李伶而羞耻,脱下戏装逃走。 C.马伶走了将近三年后回来了,再次演出《鸣凤记》时,他的技艺已远超出李伶,以 致于李伶在他前面下跪,对着他自称弟子。 D.本文写马伶为演好奸相严嵩,遂入与严嵩同类的当朝宰相顾秉谦的府上为仆三年, 技艺大进,充分表现了他不甘失败、不怕吃苦的精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 (2)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 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③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 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地名,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一范一韩人物: 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③阃外,指统兵在外。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 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词人感慨当前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 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写历史上汉初三杰的故事,借古言今,言外之意是指古 有“三杰”收复失地,今天如果能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仍可以收复失地。 D.“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诗人写出了朝廷的消极备战,没有尽 力地保卫祖国的大好山河。 E.“栏杆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二句,与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虽有相同的动作,表达的情感却无相似之处。 15.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孙权英雄、风流余韵, 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的句子是: “ , ”。 (2)荀子《劝学》写到,与蚯蚓相比,螃蟹虽然具有天生的优势,但因为浮躁,结果 “ ”。 (3)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 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 , ”。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互联带来前所未有的交流便利,但也为歪曲历史、恶搞先贤提供了舞台,导致舆论场 泥沙俱下 ②50 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界精英纷至沓来, 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 ③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永远敞开怀抱,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理念,携手国际社会,相濡以沫,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 ④元宵节刚过,大批农民工兄弟告别亲人,揣着梦想走出家门,踏上外出务工之路,广 大农村地区又将长期进入十室九空的状态。 ⑤中国羽毛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包揽了金牌,但在里约奥运会上却纷纷失手,球队陷入 了青黄不接的境地。 ⑥中国人传统上是安土重迁的,因为长期的封建封建自然经济使人们对故土产生了一种 依赖和爱恋的情感,到了哪里都不忘落叶归根。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 A.在翻译界,人们对傅雷的评价是:“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然而,对于 绝大多数人而言,傅雷的家书远比其翻译成就有名得多。 B.回望人类历史,我们发现,1000 年的沧桑巨变,真的足以让人类社会经历好几次生 死轮回,让一个强盛的帝国成为一片废墟,让一个边陲小国跃升为全球霸主。 C.律师尽管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法庭审判仍然有失公正。杀死“知更鸟”——善良 黑人汤姆的那把枪,正是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 D.某种意义上,衡量一个群体文明程度的标准正是看这个群体能否包容差异,而衡量 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正是看其有没有“同理心”,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 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 。 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 在封建时代,奸相佞臣、贪官污吏,更是充满了史册。我们只是说,在传统思想中,广泛流 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 精湛思想。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A.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而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 B.并不仅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 C.并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也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 D.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5 分)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声音,我们听不见,狗却能听见; ① ,我们闻不到,猫却能闻到; 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特殊的颜色, ② ,鸟却能看得见。简单地说,科学已经告诉我们, ③ 。还有一点更重要,许多精神我们是领悟不到的,许多理念我们是领悟不到的,许多思 想我们也是领悟不到的。 21.下面是名为《如此精神》的漫画,请简要描述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 语意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其中描述内容不超过 65 个字,揭示寓意不超过 25 个字) (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不时有校园欺凌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 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校园欺凌事件不一定在校园 内发生,也可能发生在放学后、虚拟络中。 面对日益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世界多国包括中国在内都加强了立法等相关惩戒措施。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的里戈比认为:我不认为法律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 成功途径。在很多情况下,它仅仅是在提醒孩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错的。 作为学生,对此你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请发出你的声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江西省高安中学 2018 届高三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答案 1.(3 分) C(原文是指在“利民”“富民”“裕民”的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 生活,这才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内涵。) 2.(3 分) A(礼是德与法的统一,它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并非 专“用来协调义利关系”。) 3.(3 分) B(原文是说“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 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并非“从他开始向政治儒学转化”。) 4.(3 分)C(“插叙”改为“补叙”。 插叙,是在叙述重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 事件的叙述。插叙时,暂时中断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叙完毕,仍要按原线索继 续叙述主要事件。因此,对全文来说,插叙的内容只是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一个 片断,并非中心事件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枝叶,而非主干。补叙,也叫追叙, 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 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 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5.(5 分)①自知自重。她因乡音浓重,在厂里从不轻易开口。②豁达善良。别人取笑她, 她不往心里去。③吃苦耐劳。她吃得起苦,干活一个人顶两个人。④爱岗敬业。 身为农民工的她把厂子当成自己的家,任劳任怨。⑤不卑不亢。接待外商不刻意 打扮。(写对一点得 1 分,两点 3 分,写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6.(6 分) ① 标明线索。“乡音”是全文的脉络,贯穿全文始终,是小说的线索。 ②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与“乡音”密切相关,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 揭示主题。小说通过叙述阿秀以浓浓乡音及其优秀人品、踏实作风赢得老华 侨赏识、器重,从而拯救了濒临倒闭的大厂的故事,揭示了本色是真、本色 可爱的哲理。(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7.(3 分) B(在雅克·贝汉看来,阐述某些观点的是纪录片,而非影片) 8.(4 分) A D(B 项说的是“影片主题被观众误解后”,原文的说法则是“注意,对我的 电影做出评论,是在放映厅里看到画面时对其含义做出思考并得出结 论”,这一段讲的是雅克·贝汉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称为“纪录片”,而 是称为“影片”的原因。C 项属于强加因果,选项说“雅克·贝汉的演 员、导演和制片人经历使他对电影的认识不断深入”,原文没有这种表述, 只是介绍了雅克·贝汉作为演员、导演、制片人的身份。E 项“并十分 向往与中国在电影方面的合作”错,原文表达的是愿意借助电影这种奇 妙的沟通手段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的环保事业中。)(答对一项两分) 9.(5 分) ①忧患的意识。雅克·贝汉先生关注环境问题,担忧人类前途。 ②独立的思考。雅克·贝汉先生对电影有深刻的认知和独到的见解。 ③平等的精神。雅克·贝汉先生尊重动物,追求人和动物的平等。 ④开放的心态。雅克·贝汉先生关注中国环保问题,积极参与中国环保事业。 (答对一点得 2 分,两点得 4 分,三点得 5 分) 10.(3 分)C(原文标点: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 数十辈,而其最著有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11. (3 分)B(河神改为谷神) 12 .(3 分)C(“以致于李伶在他前面下跪”错,原文是“匍匐前” 指爬着向前。 ) 13.(1)(5 分)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 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 集在一起。(“合”“遍”“毕”各 1 分,大意 2 分) (2)(5 分)今天希望为你们举行一次宴会,招集上次的宾客,我们愿意与华林部重 新演奏《鸣凤记》,(为你们)献上一天的欢乐时光。(“幸”“ 前日” “ 更”各 1 分,大意 2 分) 【参考译文】 姓马的艺人是金陵戏班里的。金陵是明朝的留都,皇帝祭祀社稷之神的地方和百官都保 留着,而又正值太平昌盛的时候,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寻访桃叶渡、游玩雨花台的士女, 多得脚碰脚。戏班里以演技而扬声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二家:一个叫兴 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两个戏班举行盛大会演,广泛招集金陵的贵客文人,以及那些美 丽的妇人和文静的淑女,都集中到一起。安排兴化班在东边的戏台,华林班在西边的戏台。 两边戏台都演唱《鸣凤记》,就是写杨椒山先生故事的。等到演到一半,艺人发声歌唱各种 曲调,声音高低快慢,都受到观众的赞赏。当(演到)两相国争论收复河套地区一事时,西 边戏台上扮演严嵩相国的是姓李的艺人,东边戏台上是姓马的艺人。座位上的客人就向西边 看并发出赞叹,有的大呼命人拿酒,有的移动座位更靠近西边的戏台,不再掉头向东看。不 久再往下唱,东边的戏台不能再往下演到结束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姓马的艺人因为技 艺在姓李的艺人之下而感到羞耻,已换了衣服跑掉了。姓马的艺人,是金陵城擅长演唱的艺 人,(他)离去后,兴化班又不肯擅自用别人替换他,于是竟然将戏班停了不再演出,因而 只剩下华林班出名。 姓马的艺人离开后将近三年回来了,他四处告知他的老戏迷,向新安商人请求说:“今 天希望为你们举行一次宴会,招集上次的宾客,我们愿意与华林班重新演奏《鸣凤记》, (为你们)献上一天的快乐时光。”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两相国)谈论收复河套失地 一事,姓马的艺人再次扮演严嵩相国出场了。姓李的艺人忽然惊叫着发出了声音,他爬着向 前,自称是(姓马的艺人的)弟子。兴化班这一天的演出超出了华林班很多。当夜,华林班 的人拜访姓马的艺人说:“您是天下擅长演技的人,但是无法取代姓李的艺人。姓李的艺人 扮演严相国已经好到极点了,您又从哪学到了演技而超出了他呢?”姓马的艺人说:“本来 如此啊。天下没有人来替代姓李的艺人,姓李的艺人又不肯将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相 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同类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做他的门卒三年,每天在朝房侍奉昆山相 国,观察他的言行举止,聆听他的语言,时间长了就学到了演他的技巧,这就是我拜师的经 过啊。”华林班的艺人们围着他下拜,然后离去了。 14.(5 分)AE (A.上片首句叙述眼看神州沦丧,哪里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 山河,呼唤英雄人物的出现,焦急、愤慨之情溢于言词。并不是说当年为 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E. “表达的情感却无相似之处”错,两 者表达的感情极为相似,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答对 一项得两分,答对两项得五分) 15.(6 分)(1)词的上片,词人借用范仲淹、韩琦及“汉初三杰”的典故,表达了自己 对古代英雄的追慕和呼唤之情。 (2)词的下片,词人借拜朝廷将台和怀贤阁的毁坏,表达了对朝廷不能任用贤 才收复山河的沉痛和愤懑。 (3)“赢得头如雪”感慨年华易逝,而此时唯有“阑干拍遍”“怅恨”自己 难有收复失地的机会。(每答对一点得 2 分) 16.(5 分)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7.(3 分)A(①"泥沙俱下"指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 在一起。适合语境。 ②“纷至沓来” 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适合语境。③ “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不合语境。应改为“同舟共济”。 ④“十室九空” 指十户人家九家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 悲惨景象。望文生义。⑤“青黄不接”比喻人力物力等暂时缺乏,接续不 上。适合语境。⑥“安土重迁” 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适合语 境。) 18.(3 分) B(A 项句式杂糅,修改为“傅雷的家书远比其翻译成就有名”或“傅雷的家 书比其翻译成就有名得多”。C 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把“尽管”移至句首。 D 项两面对一面,改为“能否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 19.(3 分)D(A 项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与下文的意思相反;B 项关联词并“不仅是 也 不是”搭配不当,导致表意不清;C 项与下文衔接不紧密,下文主要陈述 历史上有不少人不能表现这种精神;) 20.(5 分)①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气味 ②我们看不见 ③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信息我们人类 根本捕捉不到(填对一空得一分,两空得 3 分,三空 5 分。其中仅填对第③空 即可得 2 分) 21.(6 分)漫画内容:一辆行进中的长途客车上有四个人(1 分),正在驾驶的司机的头发 被一条从客车顶棚上垂下的绳子紧紧系着(1 分),后面的三个乘客 张大嘴巴、惊恐地看着他(2 分)(划线处为得分要点)。 寓意:讽刺了某些司机不顾乘客安全、疲劳驾驶的现象。(2 分) 22.(60 分) 试题分析:①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定位。校园欺凌不是孩子之间的小事。欺凌除了让“受 害者”在肉体和心灵上感到痛苦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影响的是一代人 的“三观”。②分析校园欺凌产生、蔓延的原因。不良社会风气、文化影响;家庭、学校教 育的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等。③提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设想和方法。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 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 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 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 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 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 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 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 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 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 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可以从校 园欺凌的定位、认识、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入手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