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31科普文章阅读(含解析)
专题 31 科普文章阅读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 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 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热点题型一 赏析科普文的标题艺术 例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 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和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 其它的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 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 60 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 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 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处理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 球上没有大气,他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一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 ℃)。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现对人类的生存也抱有敌 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 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 462 ℃,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 90 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是个酷 热的地狱。今天的进行地表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火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 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 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 21 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 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之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 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的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星球正 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为花园吧!”——通篇都是私人的幻想,而不是眼睛的科 学论证。 如果我们都对火星或者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不出来”。这是一片 32 万平方公里的 死亡沙海!我可不愿意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误触了点礁,漏了些 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 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的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 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民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的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案】 ①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②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③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 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提分秘籍】 关注标题 的关键词 标题的关键词往往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或思想。分析时一定要将其与 文章内容联系起来。 关注标题 的表达技巧 特别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还要关注引用小故事,化用歌词、 古诗等使用情况。 关注读者 的接受性 好的标题能引人注目,激发读者的兴趣,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关注作者 的创作意图 科普文章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以标题为设题点,考查考生对文章行文 思路的把握、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态度、评价。 热点题型二 赏析科普文的语言 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 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 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 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 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 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 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 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 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 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 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 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以为 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 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 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 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 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 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 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 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 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 Pfr,Pfr 吸收远红光后再 转回 Pr 型分子。Pr 对 Pfr 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 Pr 对 Pfr 的比率提供了地 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 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植物透过 Pr 对 Pfr 比率能预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 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 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 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 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 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 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 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 商务印书馆,2014 年,有删改)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答案】 ①运用拟人修辞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种子能自主地寻找发芽的时机的特点表达得准确 而又生动形象,体现了科普类文章的科学严谨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 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 【提分秘籍】 (1)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方面考虑。高考选入的文章在介绍科技成果时,或展望推广应 用后的情景,或预示向纵深发展的前景,因而较多地运用“如果”“假如”“可能”“将会”等预测性词语, 有时也会运用“基本”“根本”“重要”“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这些都是分析语言的准确性需要 关注的。 (2)从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毫无歧义方面考虑。 (3)从所引用的事实确凿、数字具体方面考虑。 【方法技巧】 步骤一:指出画线每部分(或全文)的语言特点。 步骤二: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该特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步骤三:立足文本特征,分析该特色对于表情达意起到的效果。 热点题型三 探究人文性及有关问题 例 3.(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考点二《种子的故事》) ★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 现象。 【答案】 杂草的种子通过光敏素分子的两种形式的比率变化,来获得更精确的讯息从而决定什么时候 发芽,而光敏素在黑暗中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即使温度和湿度合适,黑暗中的种子也不会发芽,只有位于 土壤表层或接近土壤表层的种子才能加以利用,而翻动土壤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的种子,让它们知道 接近土壤表层了,就能让种子从休眠中醒来发芽了。所以翻动过的土壤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 【提分秘籍】 “人文性及有关问题”是科普文章探究的关键点。探究其“人文性”,就是探究科学发现、创造带给人 们的启示,带给科学、经济、社会的价值和影响,探究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善人们生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的。 1.带着问题,细读原 文 探究性题目的创设,实际上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或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 某一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只有把所阅读的文本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语句,某一 科学事物形成的过程或科学原理都了然于胸,才能对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究。 2.明确思路,选准角 度 在对文本内容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概念、科学论证步骤或过程、具有什么科学价值等问 题都有一个正确理解,细致解析所设题目的关键内涵,才能找准所答问题的方向。 3.引述事例,言之有 据 探究性题目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即个人的看法和认识。在 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摆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决不能模棱两可。 4.规范答案,条理清 晰 首先要摆明观点,然后采用分条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哲学、思维、科技、经 济、社会角度,科学层面、生活层面和实用层面)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方法技巧】 第一步:明观点,即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第二步:引论据,即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 系现实。 第三步:作论述,即就所引论据作必要的阐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四步:作小结,即归纳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一、【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 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 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 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 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 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 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 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 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 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 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 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 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 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 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 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 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 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 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B. C. 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 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 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方面不存 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 不同。(4分) 【答案】 7.D 8.BC 9.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②美 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8. 本题综合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 项目的错误,原文为“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 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 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D 项归类错误,由图表可知,55 岁以上人群及“大学及以上”学历关注度 下降。E 项肯否不当,原文是说需要“地方政府的批准”,可见也是有限制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9. 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目,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 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由“材料三”可知,“在 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由“材 料四”可知“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 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2017 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 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 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 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 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 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 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 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 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 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 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 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 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 “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 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 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 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 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 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 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 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 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答案】 7.D 8.AE 9.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 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 级为鉴赏评价 D。 9. 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在文本中筛选相 关信息;同时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从材料一所列之表可以看出,虽 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但仅了解简单分类的人也不少,由此可悟出居民在此项工作中的重要性; 从材料二中“有人说”的话语可知,政府对此项工作也要负起责任。 【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三、【2017 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 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 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 2001 年的 7955 万人次增长到 2014 年的 7.2 亿人次,13 年间增长了 8 倍。 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 独特的优势。2014 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 3000 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 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 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 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 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 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摘编自刘世 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 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 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 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 价值总和。2001~2014 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 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 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 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 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 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01~2014 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 2001 年,最高的年份是 2014 年。 B.除 2007 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 上升态势。 C.按 2001 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 2014 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 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 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 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 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 所在。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4 分) 【答案】 7.B 8.BC 9.①依托藏品开展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丰富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整合一个地区的科研力量,培 养出科研团队。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8. A 项,讲的是博物馆的开放对公众的好处,与之相关的是“材料一”的开头部分; D 项,相关的 内容在“材料二”中; E 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中。 【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9. 根据“材料一”中“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 也非常丰富”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一”中“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 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②点。 【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一、(2015 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葡萄糖发电。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酶的电极植入聚集在蜗牛身体 和壳之间的血淋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与其他类型的电池类似,我们的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来让电 子流动的;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之后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回路——包括我们想要供电的 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 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收获能量之后,蜗牛通过吃喝会恢复体内的葡萄糖水平, 就可以再次发电了。而蜗牛看来并没有受到生物电池的伤害。 电池的输出功率受两个因素的限制:蜗牛微小身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以及葡萄糖向电极扩散所用的时间。 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更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 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 系统)。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体内烦人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蜗 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鉴别和 国土安全服务。 12.第一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 :第二段主要介绍生物电话的 (4 分) 13.下列对“生物电池”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A.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血液中的葡萄糖来发电,这种电池与其他类型电池类似,也是基于化学反应 让电子流动的。 B.生物电池通过植入生物血液中覆盖着酶的电极来捕获葡萄糖中的电子,这些电子可以通过外部设备 到达相对电极。 C.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悔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D.生物电池在利用蜗牛发电时——电子与血液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应该没有对蜗牛造成 伤害。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蜗牛没有循环系统,而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电能补给给电极,可利用人体制造大功率的电 池。 B.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 远了。 C.随着生物电池的不断更新,植入人体内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电力将更强更持 久。 D.人类身体较蜗牛有一定的优势,生物电池若能用于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将可以造福于人类健康。 【答案】 12.原理,前景 13.C 14.D 【解析】 二、(2015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 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是我们其 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 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 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是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 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 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 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 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 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 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 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 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 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⑾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 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 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可能存在。 ⑿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的 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么完美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 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置,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 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的虹桥机场之间 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米了吗?显然,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⒀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我们理解世界而绘制的“地 图”。 1.如果要替换第⑥段中的“毕竟”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因为 B.况且 C.因此 D.也许 2.作者在文中设计的练习为什么只是一个把戏?请联系第⑨段加以分析。(3 分) 3.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 。(2 分) 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通过类比引出宴会模型。 B.第⑥段画线部分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绝无可能。 C.第⑿段写到了“植物”“自行车”,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D.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是因为它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5.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3 分) 6.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4 分) 【答案】 1.A 2.答案示例:因为作者故意不使用大家默认的社会约定来解释地图,所以这个练习只是一个把戏。 3.答案示例: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 4.C 5.答案示例:本文语言还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如文中多次使用设问,使用“我们”“你”等人称代 词,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6.答案示例:从文中看,理论模型的特点有:一、理论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对象,但两者易于混淆; 二、理论模型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特定相似性;三、理论模型需要一套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 来构建和解释;四、理论模型是不完美的,主要体现在不完整、不精确两方面。 【解析】 2.该题要求考生分析文中的练习是把戏的原因,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本第九段加以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 要求,考生的答题可能就没有头绪,但要求结合第九段分析,实际上就给考生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明确的 是文中说到的把戏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人们看到地图上箭头指向的矩形图就认为那是建筑物,但作者从图 纸本身出发,指出箭头指向的只是矩形图。第九段说人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把地图上 的矩形图说成是建筑物就是因为人们用了特定的社会约定来阅读地图,但作者故意不用大家默认的社会约 定来解释地图,所以这个练习只是个小把戏。 3.此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中类比分析手法的作用,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 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该文 对类比的作用在原文中已经明确说明,原文的第二段开头一句说“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 理论模型的特点”,因此,在空格中填入“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即可。 4.该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把握,考生要读准题干,题干要求考生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A 项用汽车模型的例子的目的为了与宴会模型进行对比,而不是类比。B 项并未采用夸张的手法,原文的意 思就是人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D 项举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只是为了说明,没 有一张地图能够做到完全的精确,而不是因为它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6.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题干已经提示筛选区间,“综览全文”,考生要从全文去综合概括“理 论模型”的特点。通过一个小把戏,作者在第六段的最后说明,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容易被人忽 略,或表述为“理论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对象(差别),但两者容易混淆(差别容易被人忽略)”。文本 的最后一段表明“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那么考生把上述地图的特点归纳出来,置换 成理论模型的特点即可。其中包括三点:一、理论模型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特定相似性;二、 理论模型需要一套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来构建和解释;三、理论模型是不完美的,主要体现在不完整、不 精确两方面。加上前面第六段得出的一点,理论模型的特点一共有四点。 三、(2015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曾被誉为“文明之母”。毕昇的活字印刷,更是领先了西方数百年,揭 开了世界印刷史的辉煌一页。然而,时至 20 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发明了第一代打字机加照相机的手动式照排机,但该照排机效率不高,一旦按错 键,改版很麻烦。1958 年美国发明了光机式西文照相排字机,在计算机控制下依靠光学和机械方法选取字 模,逐字照相形成版面,称为第二代排字机。1969 年,日本也研制成功第二代汉字排字机。1965 年西德成 功研制出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三代机的速度可以比二代机快 10 倍,适用范围也广。日本引进 西德和美国的技术,于 1975 年也初步研制成第三代汉字排字机。1976 年英国研制出第四代排字机,它采用 激光技术,用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日本也正在研制第四代汉字排字机,但尚未成功。 此时此刻,中国的印刷业却仍在沿用古代的技术,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 从美国的第一代手动照排机,到英国的第四代激光排字机,世界照排技术的发展进步大大依赖于不同国 家在科技方面的实力。就拿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来说,该类排字机对底片要求高,对所使用的 阴极射线管分辨率也要求很高。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克服。 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从印刷的基本需求看,排字机的字库通常要收 7000 多字。而从 一般书报的需求来说,字体就有书版宋、报版宋、标题宋、仿宋、楷体、黑体、长宋、扁宋、长黑、扁黑 等 10 多种;字号还有小六号、六号直到初号,共 15 种。如此一来,字库的收字就会成倍增长。 汉字的巨大数量,为排字机字库的存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再加上文字印刷质量上的需求,要保证字形 美观、笔锋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20 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算 机,向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外国人说:“汉字如果不废除,中国就不能进入现代 文明,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向世界。” (取材于 1979 年 7 月 1 日《汉字信息处理》)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印刷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研究进程的落后 B.计算机的历史短 C.汉字自身的特征 D.技术条件不具备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汉字在信息时代遇到“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汉字数量大,排字机字库存贮困难 B.因字形字体的制约,汉字排版繁复 C.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用于排字机 D.汉字美观、笔锋明晰的要求难解决 【答案】 1.B 2.C 【解析】 1.把握文中的关键句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文中第二段介绍了美国等国的研究情况,第三段用一句话点 明中国的研究现状“此时此刻,中国的印刷业却仍在沿用古代的技术,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 足见中国研究进程的落后,故 A 正确。第四段尾句指出“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克服”, 可见技术条件并不具备,所以 D 答案正确;文章第五第六两段是讲汉字自身的特征给排字机带来的挑战, 故 C 答案亦对。“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算机”是进入 20 世纪各国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现实 问题。 四、(2015 年高考北京卷) 材料二 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排字机使用激光技术,将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由于激光很强,普通 底片便能感光,还可用转印的方式在普通纸上印出逼真的大样。更有意义的是,它用三到五瓦的强激光束 直接打到版材上就能形成凹凸版面,称为激光直接雕版,这无疑免除了早期借助照相技术进行照排制版的 一大套工序。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只能逐线扫描而 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其中,汉字字模存贮量是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最大的技术难关。汉字的常用字 在 3000 字左右,印刷用的字体、字号就更多。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使印刷用的汉字字头数高达 100 万个以 上,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存贮量竟达 200 亿位,约合 1 万 6 千兆个存储单元。即使制成超容量的巨型磁盘, 其缓慢的存取速度和高昂的代价也足以使它丧失使用价值。如果不能另辟蹊径解决汉字字模的存贮问题, 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过程中,王选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确保文字质量的高倍数汉字 信息压缩技术,可使每个五号字的信息量大幅度下降,即从 1 万位下降到平均 800 位。这种压缩方法还允 许文字变倍,能变大变小并保证质量,只需 4 千万位的存贮量就能存下 65 万字头的全部信息。在照排过程 中,有一个微程序汉字点阵生成器把汉字压缩信息高速复原成点阵。汉字信息压缩技术的研制成功给汉字 照排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的研制成为可能,激光和照相机的结合带来 了排版系统和信息处理的新突破。这些技术获得我国第一项欧洲专利和多项中国专利,成为汉字激光照排 系统的核心和基石。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文字变倍和变形时的高度保真,我国又自主发明了用参数信息进行控制的独特方法, 从而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扫除了又一个障碍。这项发明是世界首创,比西方早了 10 年。当外国电脑 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的时候,唯独在出版领域,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王安公 司和日本写研、森泽、二毛公司等全部退出了中国市场。国产照排系统在与国外产品激烈的竞争中大获全 胜。 我国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编辑排版系统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达 到了新的水平,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时代。 (取材于徐炎章、王素宝等相关文章) 3.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激光照排系统原理及其使用 B.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C.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 D.汉字信息处理技术领先世界 4.根据“材料二”,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 )(3 分) A.字模存贮 B.汉字信息压缩 C.文字变倍 D.激光逐线扫描 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凹凸:两个字书写的第一笔都是“∣(竖)”。 B.横亘:“亘”读音是“gèn”。 C.存贮:“贮”读音是“zhù”。 D.另辟蹊径:“辟”也可以写成“僻”。 【答案】 3.B 4.D 5.D 【解析】 3.材料二承接材料一,介绍了中国传统印刷难题的第四代排字机的运用原理和研制过程,指出我国精 密汉字排照系统的自主创新与研制成功,使中文印刷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由此看,A 选项涵盖不了这 些内容,故可直接排除 A 项。本材料探讨的主体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而 C 选项是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 排机,故 C 项作材料二的标题不恰当;D 选项的主语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也不适合作标题。 5.凸的笔顺:竖、横、竖、横折折折、横 ;凹的笔顺:竖、横折折、竖、横折、横。可见这两个字的第 一笔都是竖,A 正确;B 项中的“亘”主要是前后鼻音的问题,此字是前鼻音,B 正确;C 项中的“贮”的 读音易错主要是在声母上,是“zh”而不是“ch”。“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 或方法。其中的“辟”是开辟之意,而“僻”一是指偏,距离中心地区远的;二是指不常见的;三是指性 情古怪,不合群。这几个义项均不符合另辟蹊径的意思,因而“辟”就不能写成“僻”,所以 D 错。 五、(2015 年高考北京卷) 材料三 21 世纪的中国,期待着更多的自主创新。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无疑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中国的现代科学大多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是事实。然而,同样确定无疑的 是,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比于西方,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具体的成果,还是研究的思路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不同。有学者曾经 感言:“当今不少人一提到科学,脑子里想到的就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而我要强调的是,除了以 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之外,事实上还有跟它们完全不同的所谓东方科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 这一鸿篇巨制里就曾认为,东方的科学,跟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因此, 我国的科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最早发现 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十分适合计算机时代,他称中国古代数学为“算法的数学”或“计算机的数学”,并运 用它创立了著名的“吴方法”,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主创新对于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国固有的科技与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汉字源远 流长,使得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绵延不断。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 广泛的传播。然而,进入 20 世纪的信息时代,中国的汉字排版与印刷却因汉字信息处理的困难,落后于西 方。王选这位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科学家,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继承 并发展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正是王选团队在 20 世纪信息时代掀起的这场印刷技术的革命,大大弘 扬了中国科技与文化。 如今,举国上下正满怀豪情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途中,我们既不能轻视创新,更不 能数典忘祖。中国的科技人才应该在中国传统科技与文化的丰硕成果中汲取营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 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取材于徐立《王选与中国文化》) 6.下列对“材料三”中 “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所指代的对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印刷术 B.研究思想 C.四大发明 D.算法的数学 7.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有何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 )(6 分) 8.下列对“材料三”中成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鸿篇巨制.:著述 B.源远流.长:水流 C.自强不息.:停止 D.数典.忘祖:经典 【答案】 6.A(答 C 得 1 分) 7.要点 1:使承载中国文化的汉字摆脱了危机,顺利进入了信息时代; 要点 2:使中国印刷业达到了新的水平,民族产业占领市场; 要点 3: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走向世界; 要点 4:宏扬了中国古代科技,启示我们继承和发展东方科学,实现自主创新。 8.D 【解析】 7.本题抓住三个材料中的结尾部分,是解答这一题的关键。材料一虽然只是论述了中国印刷业面临的巨大 危机和挑战,并没有涉及到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但是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有外国人说:‘汉字如果不废除, 中国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向世界。’”可以看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的意义 所在,表现为两个方面,这需要自己转述一下:使承载中国文化的汉字摆脱了危机,顺利进入了信息时代; 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走向世界。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结尾部分的语句说得比较明确,对此可以照抄, 当然最好还是提取语句中的关键概括归纳写出答案。 六、(2015 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数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畽鹿 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 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 20 世纪 40 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 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已知没有热 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 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 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 LED 覆盖层,可使其 效率提高 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 LED 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 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 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血吸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 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 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 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 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 60 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 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 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 年地在同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 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 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 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 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 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 年第 13 期) 1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 LED 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监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 13.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4 分) 答: 14.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6 分) 答: 【答案】 12.(5 分)C E 13.(4 分))①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②多不喜迁徙。③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 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 (意思对即可。) 14.(6 分))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 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 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找准区位,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说明的是萤火虫在现实中的应 用,后部分主要是萤火虫的习性介绍,那保护就要通过习性方面的特征来保护,然后在最后三段中选取关 键的语句作答即可,主要为“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不喜迁徙”“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 性”“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等。 14.这是一道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题目,句子在文章的结尾,注意结合文中的总体内容作答,首先 答出“文化的”含义,然后答出“自然的”含义,前者集中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者集中在文章后半部分, 最后要答出句子中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 七、(2015 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头脑中的旅行 彭 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 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 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 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 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 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 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 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 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 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 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 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 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 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 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 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 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 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 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 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 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 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 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 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 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 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 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 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 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 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11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 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4 分,两项都对得 4 分,答对一项得 2 分, 有错项得 0 分)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 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 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 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 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 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17.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18.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 的奇观”?请简要分析。(4 分) 19.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案】 16. C E 17.①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 想象中获得满足。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 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18.①因为借助想象描绘出的风景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复现,而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作家连通 诗和美的生命感受。②作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世界,是源于其善感的灵魂、丰富的心灵。杰出 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映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 19.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 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 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 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答案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 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 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 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 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答案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 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 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 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 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 方的向往。 【解析】 16.A“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错误,强加因果,文中第一段原句是 说“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B 应为“中外对照”;“说明以丰 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表述有误,文中是说“培养和丰 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D“比拟”错误,应是通感,“目光流连茶楼”,却似乎“嗅 到……清香”,用嗅觉来写嗅觉。 18.本题既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又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分析题干中的句子, 理解其含义;然后再回归文本,找到这句话;最后在上下文按照由近及远的方式搜索。“这样的作品,与 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句话的重点在“这样的作 品”“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作品”指的是文中作家靠想象创造出的唯美的画面,在这句话的前面 可以找到如下内容,“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 诗和美的道路”“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后面可以找到如下内容, “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 行最重要的收获”。找到这些内容,再根据所给的分值分条作答。 19.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它可以满足人们对 远方的向往吗”,这里需要学生给出选择,是或否或者辩证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这 是学生选择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无论是作者的观点,还是别人的认知,到了这里全是学生自己的 看法,也就是说要注意表述的角度,应从自身出发。本题有三个答题的方向,比较简单的应是顺着本文作 者的角度来说,这样一来,文章里的内容就可以拿来作为答案。 八、(2015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 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 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 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 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 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 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 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 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 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 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 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 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 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 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 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 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 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 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 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 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 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 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展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 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 的雨点。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 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 可表达的悲哀。 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 他人将如何理解? 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 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 8.下列对文中“内部言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是完成言语思维的内在方面。 B.与外部言语一样,内部言语中的思维也与词语有内在的关联。 C.内部言语可以基于纯粹意义来思维,不需要始终伴随着词语。 D.内部言语作为一种功能,它是在一定的思维过程当中实现的。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比内部语言更内在的层面的思维,在文中实际上就是“言语思维”。 B.如果把思维比作乌云,那么每朵乌云终究都会变成一阵词的雨点落下。 C.每种思维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单位,因此它们与言语单位不可能完全一致。 D.言语表述时需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相继展开,并通过意义和思维联系起来。 10.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 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8.A 9.D 10.(3 分) ①心灵(思维)的交流,需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 ②思维并不总是表达为言语。 ③言语不能完备地表达思维。 【解析】 思维的”这两句话的概括。 10.首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然后到文中筛选相关的信息,最后进行概括。题干说“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 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这是筛选信息的依据,这句话中说的是“直接交流”,而直接交流的手 段是言语,学生筛选的目标应是思维和言语之间所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 开隧道的矿蜂——斑纹蜂 [法]法布尔 矿蜂是细长形的蜜蜂,腹部的底端有一条明显的沟,沟里藏着一根刺,遇到敌人来侵犯时,这根刺可 以沿着沟来回地移动,以保护自己。红色的斑纹蜂是矿蜂的一种,雌蜂的斑纹是很美丽夺目的,细长的腹 部被黑色和褐色的条纹环绕着。 它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因为那里没有崩塌的危险。每到春天,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一个 地方安营扎寨。每个蜂群数量不一,最大的差不多有上百只。 每只蜜蜂都有自己单独的一个巢。这个巢除了它自己以外,谁也不可以进去。如果有哪只不识趣的蜜 蜂想闯进别人的巢里,那么主人就会毫不客气地给它一剑。因此,大家都各自守着自己的家,谁也不冒犯 谁,这个小小的社会充满了和谐的气氛。 一到四月,它们的工作就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唯一可以显而易见地证明它们在工作的,是那一堆堆新 鲜的小土山。至于那些劳动者,我们外人是很少有机会看到的。它们通常是在坑的底下忙碌着,有时在这 边,有时在那边。我们在外面可以看到,那小土堆渐渐地有了动静,先是顶部开始动,接着有东西从顶上 沿着斜坡滚下来,一个个劳动者捧着满怀的废物,把它们从土堆顶端的开口处抛到外面来,而它们自己却 用不着出来。 五月到了,太阳和鲜花带来了欢乐。四月的矿工们,这时已经演变成勤劳的采蜜者了。我们常常看到 它们满身披着黄色的尘土停在土堆上,而那些土堆现在已变得像一只倒扣着的碗了,那碗底上的洞就是它 们的入口了。 它们的地下建筑离地面最近的部分是一根几乎垂直的轴,大约有一支铅笔那么粗,在地面下约有六寸 到十二寸深,这个部分就算是走廊了。在走廊的下面,就是一个小小的巢,大概有四分之三寸长,呈椭圆 形。 小巢内部都修葺得很光滑,很精致。可以看到一个个淡淡的六角形的印子,这就是它们做最后一次工 程时留下的痕迹。它们用什么工具来完成这么精细的工作呢?是它们的舌头。 我曾经试图往巢里面灌水,看看会有什么后果,可是水一点儿也流不到巢里去。这是因为斑纹蜂在巢 上涂了一层唾液,这层唾液像油纸一样包住了巢,在下雨的日子里,巢里的小蜜蜂就不会被弄湿。 斑纹蜂一般在三四月里筑巢。那时候天气不大好,地面上也缺少花草。它们在地下工作,用嘴和四肢 代替铁锹和耙子。当它们把一堆堆的泥粒带到地面上后,巢就渐渐地做成了。最后用铲子——舌头,涂上 一层唾液。当快乐的五月到来时,地下的工作已经完毕,那和煦的阳光和灿烂的鲜花也已经开始向它们招 手了。 田野里到处可以看到蒲公英、野蔷薇、雏菊花等,在花丛里尽是些忙忙碌碌的蜜蜂。它们采些花蜜和 花粉后,就兴高采烈地回去了。它们一回到自己的城市里,就会立即改变飞行方式,它们很低地盘旋着, 好像对这么多外观酷似的地穴产生了迟疑,不知道哪个才是自己真正的家。但是没过一会儿,它们就各自 认清了自己的记号,很快地、准确无误地钻了进去。 斑纹蜂也像其他蜜蜂一样,每次采蜜回来,先把尾部塞入小巢,刷下花粉,然后一转身,再把头部钻 入小巢,把花蜜洒在花粉上,这样就把劳动成果储藏起来了。虽然每一次采的花蜜和花粉都微乎其微,但 经过多次的采运,积少成多,小巢内已经变得很满了。 接着斑纹蜂开始为它未来的子女们预备食品了,它把花粉和花蜜搓成一粒粒豌豆大小的“小面包”。 这种“小面包”和我们吃的小面包大不一样:它的外面是甜甜的蜜质,里面充满了干的花粉,这些花粉不 甜,没有味道。这外面的花蜜是小蜜蜂早期的食物,里面的花粉则是小蜜蜂后期的食物。 斑纹蜂做完了食物,就开始产卵。它不像别的蜜蜂产了卵后就把小巢封起来,它还要继续去采蜜,并 且看护它的小宝宝。小蜜蜂在母亲的精心养护和照看之下渐渐长大了。当它们作茧化蛹的时候,斑纹蜂就 用泥把巢封好。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发生的话,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后,小蜜蜂就能像它们的妈妈一样去花丛 中玩耍了。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斑纹蜂是矿蜂的一种,因为腹部有黑色和褐色的条纹环绕而得名,其腹部底端有明显的沟,沟里藏 着一根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刺。 B.每只斑纹蜂都有单独的巢,它们对待误入自己巢的其他斑纹蜂十分不客气,因此大家都会各自守着 自己的家,努力让家充满和谐。 C.斑纹蜂筑巢很隐秘,人们很难看到,但通过观察一堆堆新鲜的小土堆可以推测斑纹蜂筑巢的情况, 想象出斑纹蜂在洞中挖土的情景。 D.斑纹蜂往往会在自己的巢上留下记号,所以虽然斑纹蜂的洞穴外观十分相似,但很少有斑纹蜂进错 家,它们一般都能准确无误地进入自己的家。 E.斑纹蜂从卵到蛹到蜜蜂的时间是两个月,卵到茧的过程中斑纹蜂不封闭自家的洞穴,作茧化蛹的时 候,斑纹蜂妈妈会把巢封闭。 【答案】 答 C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E 不给分。 2.斑纹蜂的巢有何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斑纹蜂的巢建在结实的泥土里,巢的出入口在一个像倒扣的碗的土堆底部。②巢中有光 滑的长廊,每个蜜蜂都有属于自己的椭圆形巢穴。③巢穴内部光滑、精致、防水。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斑纹蜂巢的外部和内部两个角 度分析,如外部,斑纹蜂筑巢选择结实的泥土、巢的出入口就在一个像倒扣的碗一样的土堆底部等。 3.斑纹蜂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身体细长,腹部底端有可以保护自己的刺。②勤劳智慧。它们筑巢、采蜜,所筑巢穴防 水,采蜜回来后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小巢。③精心细致。它们在筑巢、采运花粉花蜜和育儿过程中都表现得 有耐心,所筑巢穴很精致。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斑纹蜂的外形特点、内在特 点等。第 1 段主要讲了斑纹蜂的外形特点,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后文主要讲斑纹蜂筑巢、采蜜、育儿等, 从斑纹蜂所筑的巢来看,它十分勤劳,有智慧。 ★4.(探究文体特征)请简要探究文本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使用多种说明方法。如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斑纹蜂地下巢穴的大小,用打比方的方法介 绍斑纹蜂筑巢的工具,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斑纹蜂所做的“小面包”的特点等。②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如 “差不多”“大概”等词的使用使文章语言准确,而用拟人手法写斑纹蜂在自己的巢受到“侵犯”时会 “毫不客气地给它一剑”等,使文章语言鲜明生动。③有多种描写方式的恰当配合。如用动作描写说明斑 纹蜂筑巢的过程,用神态描写表现斑纹蜂采蜜的快乐,用景物描写描摹斑纹蜂生活的美好环境等。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多角度思考, 分析说明文的写作特色,一般可从说明方法、语言特色、表达方式、说明顺序等角度入手。如从说明方法 的角度思考,文中的“六寸到十二寸深”“上百只”是列数字,“那些土堆现在已变得像一只倒扣着的碗 了”是打比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5 分) 人的眼睛——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 当神创论者挑战进化论时,人眼的进化是他们常常瞄准的好靶子,这个足以令高端相机望尘莫及的人 体构造,精密得令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直打冷战”。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 体),内面(脉络膜)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光线四处散射,不仅如此,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不论在白 天和夜晚都能捕捉影像,无需临时更改感光度,也不用外加滤镜;它还自带 Photoshop 功能(神经网络), 成像之后迅速增强图像反差、调整颜色……奇特的是,不论视网膜还是角膜,单独看来都没有任何作用, 达尔文理论中那碰运气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将这些七零八碎的部件同时拼凑在一起的?今天的这套 人眼精密仪器同万年前相比又做了哪些微调呢? 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 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 5 亿 4 千万年前的寒武纪。 在进化路上,生物相当随遇而安,不需最好,只要够用。这种知足的性格使得眼睛若干中间产物得以 作为不同生物的终点保留下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 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例如,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 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然而你已经能从这个简单的聚光工具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这些生物只要 不撞上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就能高兴活着;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各自进化 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鹦鹉螺和人眼便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前者将眼睛的开口缩小,使它 变成一架“针孔照相机”,从而让光准确到达感光细胞,眼前的物体就能边界清晰,在它们这个群体内,估 计该是“眼小为美”;但是人类并不甘心采取这种舍弃光强获取清晰度的措施,却另走了一条迂回之道,我 们这一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它同样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却赋予了我们 一个比鹦鹉螺明亮许多的世界。 这样,大自然中不同眼睛的集合就如同一个活化石库,我们可以将这些化石理解为人眼进化之路上留 下的一串脚印。于是,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至少是有解的。十几年前,两位瑞典科学家甚至将 这一过程量化,他们将鱼眼进化拆分为近 2 000 个步骤,并用计算机模拟了整个过程,经保守计算,他们 结论说,这一过程的实现理论上只需 36 万年。现在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从一个感光细胞到我们的眼睛,最 关键的变化就发生在最初几百万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人眼已如此适应陆地生活,要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不光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 的作用,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也至关重要。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 1/3 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 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 这便是为什么当你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那个时候这层泪膜和周围的水环境混为一体,在空气中可以 发生的折射便不会发生,于是光线就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了。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人眼在陆地上感知周围的世界,需要晶状体、空气和角膜,而在水里感知世界,就只需要晶状体和 角膜。 B.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对人眼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也至关重要,当人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就 是证明。 C.人的眼睛不仅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还能利用晶状体感知周围明亮的世界。 D.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认为,约 5 亿 4 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出现了单个感光细胞的生物体。 E.瑞典科学家通过将眼睛进化的过程量化,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测试,得出眼睛的进化理论上只用了 36 万年时间。 【答案】 答 B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D 不给分。 【解析】 A 项,在水里因为缺少空气,光线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D 项,不是达尔文在《物 种起源》中的看法,而是有的科学家的看法;是“单个感光细胞出现在生物体上”,而不是“出现单个感 光细胞的生物体”;E 项,去掉原文的“经保守计算”,表述就变得不严谨。 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眼睛的进化经历了哪些过程。(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赏析语言)科普文的语言特色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严谨与趣味相结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过着不见天光 的日子”本来表现人的生活过程昏暗,用在这里,通俗形象、生动活泼地说明地球上生命刚出现的时候没 有眼睛看清世界;在科普文的语言准确严谨之余,更添其文学性与趣味性。②“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 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 1/3 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 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 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1/3”“2/3”,用数字准确说明,体现科学的严谨性。③“它拥有可自 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把人体眼睛的构造比喻 成照相机的构件名称,把人体眼睛的不同部分的功能形象、易懂地表达出来。(文中还有很多例子,分析正 确即可) 8.(探究问题)你认为“人的眼睛堪称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是进化而来的还是神创造的,请结合原文, 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认为“人的眼睛堪称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是进化而来的。①大约 5 亿 4 千万年前的寒 武纪出现单个感光细胞,出现感光蛋白,出现眼窝,出现能将猎物与敌手分清的晶状体。经过这四个阶段 的进化,发展到今天人体眼睛的精密,科学研究足以证明人的眼睛是进化而来。②人的眼睛与照相机相比 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有近视、观察角度的局限,不能透视、衰老功能退化等等不足, 这也说明人的眼睛不是神创造的。神是万能的,神眷顾人类,为何不给人类创造一双完美无缺的眼睛?人 眼的不足,也说明进化的不同阶段是以“够用”为原则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