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8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历史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复习卷附解析+高考全国试题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历史高考二轮 精品专题复习卷附解析+高考全国试题及答案解析 王安石变法(附参考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历史上许多改革家为改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其 中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改革家那里学习的精神应该有 ①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②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 ③坚韧不拨的意志 ④为统治者而改革的献身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2、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 革职,梭伦因改革而被流放。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3、《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 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 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4、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 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人,增强军队势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5、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6、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 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8、按右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A.王安石变法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 9、“举灭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 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10、“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这是后人对 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 A.淘汰冗员 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 D.重视农桑 11、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 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 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 B.打击富豪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抑制兼并 12、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13、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 A.市易法 B.方田均税法 C.均输法 D.免役法 14、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15、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 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16、美国 Williamson 牧师在评价王安石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 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保马法 D.募役法 17、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A.增加税收 B.整顿军队 C.富国强兵 D.科举 18、“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 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 19、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 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宋代王安石变法 D.明代张居正改革 20、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民谣,这是因为(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21、公元十一世纪早期,如果你是大户官僚,则可能面临 ( ) A.通过“恩荫”获得官职 B.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 C.按照政府丈量出来的田亩数交税 D.单纯享受免税特权 22、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 “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 23、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他限制封建大商人操控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 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 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的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意见 25、北宋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耳!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 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贵族特权 26、1058 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 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以下 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A.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C.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27、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 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 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28、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29、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 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30、《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人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范 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义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 岁工价至贱,可以人兴十木之役。’丁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政府无偿救济,力求社会公平 五、() 31、材料二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 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三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 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四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 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五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 分) (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6 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6 分) (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4 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 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 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 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 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 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 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 100 万贯作本,负责 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 财产作抵押,5 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1 分)结合时代背景 简析其各自的原因。(4 分) 33、(26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 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 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 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 以看出第二帝国 “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 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 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8 分)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 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8 分) 材料二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 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 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 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 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3)根据材料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6 分)结合“均输法” 和“市易法”相关内容,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政策。这种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4 分) 34、(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 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 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 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 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 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 20 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 900 年,中国即 企图 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 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 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9 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 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6 分) 35、(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 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 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 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 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 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6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9 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 (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 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 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 逢人欢笑得无愁。 ——王安石《临川丈集》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 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请回答: (l)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4 分) (2)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 分)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 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2 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2 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 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们富裕起来。税收只是 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 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 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争论的 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6 分)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根据材料三,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 因是什么?(8 分)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 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 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 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 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 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 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宋人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其理由。(4 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在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2 分) 39、(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莆,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 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术,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 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速”的雄心壮志。 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一系 列改革。 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 发,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 苗法”展开讨论: 甲: 青苗法类似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 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 11 世纪的改革家”?(6 分) (2)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3 分)试述你的理由。(6 分) 40、(10 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都用“社会主义”一词来指称王安石的新法。我们可以肯定,一种社会公正和有时甚至是 平均主义的理想鼓舞着 10-12 世纪知识分子与农民中的某些阶层。但同样也显而易见,王安 石的目的绝不在于对社会和政权的基础提出质疑。影响他的是一些自由化观念和行政官吏的 那种注重实际的思想。······在他看来,单独负担直接赋税和徭役的小农所遭受的事实上的歧 视,乃是国家衰败的深刻原因。他认为,一旦改善他们的处境和在分配负担方面恢复一定程 度的公平,就有可能更有效地把他们团结在抗击北方帝国的蚕食和入侵的斗争中。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在分配负担方面恢复一定程度的公平”的措施,这样做的 效果如何? (5 分) (2)王安石的新法是不是“社会主义”,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作出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5 分) 41、(1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 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 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 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受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 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侧重点的不同。(8 分)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4 分) 42、(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 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 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 姓”。因此,“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 ——《王安石全集》 材料二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 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 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和王安石有何共识?二者推行改革时的中心措施是否围绕此共 识?(7 分) (2)材料二中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 石变法失败的原因。(8 分) 43、(30 分)党的十八大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对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个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材料一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墨子曰: 兼相爱交相利;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材料二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 自海通以后,西学东渐,变法维新之说,日腾播于士大夫之口,安石之新法,遂为时论所推 重,较之前此称誉安石,如陆象山、颜习斋辈,殆又过之。惟是安石锐意欲行之新法,所为 权制兼并,均济贫乏者果与现代之社会政策相吻合乎? ——《王安石政略》序 材料三 2013 年“五一”小长假,新名词“中国大妈”火了。在华尔街大鳄狂抛黄金之后,忽然 杀出一群“中国大妈",他们抛多少,大妈们就买多少,似有扭转世界黄金市场狂跌之势。据 统计,金价下跌以来 l0 天内,大陆投资人“鲸吞”了实物黄金 300 吨。多空大战中。世界五 百强之一的高盛集团率先举手投降。……不少大妈称购买黄金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便宜,二 是保值。 ——《世界周刊》 材料四 勃烈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 7.8% 8.5% 1971-1975 5.7% 7.4% 1976 4.3% 4.4% (1)依据材料一比较孔子与墨子在理财观上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根源。 (8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特点。如何理解“安石之新法,遂 为时论所推重”,试简析其新法与现在社会的哪些政策和现象相吻合?(10 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历史上大量的白银流人中国最早在何时通过哪种 渠道进行的,并指出其带来的影响?“中国大妈”能“鲸吞”实物黄金 300 吨得益于哪些因素? 依据材料四从中总结前苏联改革中的弊端。综合以上材料,概述给你带来的启示。(12 分) 44、 (10 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 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若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 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染启超《王安石》 (1)依据材料,概括归纳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6 分) (2)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材料所引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可能存在什么问题?由此, 你认为史料选择或运用应注意什么?(4 分) 4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 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 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材料中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批评的出发点和实质有什么不同?(8 分) (2)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 示?(6 分) 46、(10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 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 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 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了哪些问题。(6 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 分) 4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 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 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 20 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孙,不许买卖。…… 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 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 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 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什么措施? (4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4 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8 分) (4)材料四、材料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4 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的认识。(4 分) 4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 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 材料二: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 年) 15085 万余 12677 万余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 年) 12625 万余 “所出无余”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年) 11613 万余 13186 万余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3 分) (2)材料二中三朝收支情况有何变化(2 分)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 分) 对上述社会问题北宋进行了哪两次改革?改革的结果怎样?(5 分) 49、(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 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 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 庙庭”。南宋建炎处,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 石”。于是,“罢安石陪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 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详辩之……荆公不仅 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 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 分) 50、(10 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 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 差役 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 他, 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 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 分) 六、简答题() 5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 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北魏延兴元年(473 年),北魏政府向人民征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栗 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材料三 北魏 485 年,孝文帝颁布命令:“男子 15 岁以上,授给露田 40 亩、桑田 20 亩,妇 人授露田 20 亩。露田不得买卖,授田者身死或年满 70 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 不须还官,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奴婢授田与良人相同,耕牛每头授田 30 亩,限 4 牛。”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 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问题: (1)通过材料一所述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4 分)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述推行均田制的影响。(3 分) (3)根据材料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能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有哪些?并将其具体内 容列举出来。(8 分) (4)总结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并以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为例,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5 分) 52、(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 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 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 试的?(6 分) 53、阅读下列材料:(14 分)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 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 夺 , 而 民 力 均 矣 ; …… 市 易 之 法 成 , 则 货 贿 通 流 , 而 国 用 饶 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 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过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 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 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针对“积 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 得的成效。(6 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 分) (3)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 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4 分) 54、(15 分) 材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 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 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今则西戎以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烦, 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 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三 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 升官的途径)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国家之常 行,后庸人之重害”“势必民渐”,也许能够成功。 《宋史·范仲淹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然更张无渐,规模扩大。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同心协力,和衷共 济,有时还互相推崇,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 仲淹等人逐出朝廷。“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他抵触了宋朝的家法”。 这里的家法指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9 分) (2)结合材料三观点及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6 分) 5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 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 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卷六十八》 材料二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 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三年,诏:“青苗钱不许抑配。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体量觉察禁止,敢沮遏愿请者.按 罚亦如之。”初,敕旨放青苗并听从便,而提举司务以多散为功。又民富者不愿取,而贫者 乃欲得之,即令随户等高下分配,又兼贫富相兼,十人为保,以富者为保首。王广廉在河北, 第一等给十五贯……第五等一贯,民喧然以为不便。……判大名府韩琦言:“熙宁二年诏书, 务在优民,不使兼并乘其急以邀倍息,……今乃乡村自第一等而下,……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 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上乃出琦奏示执政曰:“……朕始谓利民,不意乃害 民如此。且坊郭安得有青苗,而使者强与之乎?” ——《文献通考?卷二十一》 材料四 而且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 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 以抑兼并也,”……但实际结果却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 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草泽人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 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一一徐昌强《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的原因。 (2)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市易法措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实践中的主要 弊端。 (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两者变法成败的主观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试卷答案 1.A 2.C 3.【解析】 试题分析: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这是他在“庆历新政”前的奏议,题中所述“官壅于下,民用 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是指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具体体现为“三冗两积” 局面,这一局面的根源则是宋初(宋太祖)过度集权(过度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 权)的统治措施造成的消极影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4.【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以阶级分析法进行分析。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 们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故选 B。A 项中的使人民生活富裕、C 项中 的增强军队战斗力、C 项中的适应士大夫改革的要求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因此不是最佳选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5.【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但出现了 “冗官、冗兵、冗费”局面。A 项说法错误。B 项是冗费的教训,故排除;D 项说法是冗兵带 来的后果,故排除。“冗官、冗兵、冗费”必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增大,军队战斗 力下降,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王安石变法 6.【解析】 试题分析:青苗法、免疫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王安石变法中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符合题 目中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而保甲法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与财政无关,所以排除掉③, 正确答案为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 7.【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惠遍农”、“均输”、“保兵”等信息可知是王安石变法。 考点:•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北宋中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8.【解析】 试题分析:王安石在其变法时提出变法的口号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即可判断出最符合的是王安石变法,其他的选项并没有彻底得与传统制度决裂。 考点:宋朝的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 9.【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是指募役法,“释天下之农, 归于畎亩”是指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募役法又称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 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 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等也不得不交纳役钱,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因此增 加。A、B、D 都是募役法的作用,募役法并没有给予农民人身自由,故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10.B 11.C 12.D 13.A 14.C 15.B 16.A 17.C 18.C 19.C 20.D 21.A 22.B 23.D 24.C 25.C 26.A 27.A 28.C 29.D 30.A 31.【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二反映的是租庸调制;材料三反映的是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材料四反映 的是明朝的一条鞭法;材料五反映的是摊丁入亩政策。(2)从材料“课户每丁租粟二石。”、 “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等信息可以看出来唐代租庸调制的特点。(3)材 料三是实行的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 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 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 财政收入。(6)材料四和材料五都是征收银两,但是材料五中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人头税摊入 到地亩中,进一步减轻了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历史上的税制改革·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32.【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围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选取材料。要求概括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 具体做法,体现了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趋势。(1)根据材料信息“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 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 人”回答。(2)比较两段材料,材料一“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 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材料二“司农寺拟定的免役 法规定”“熙宁五年(1072 年),颁行市易法”等信息回答。(3)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信息“更多的 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第二小问结合王安石 变法的措施回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33.【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对比、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 力。(1)可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作答,两个时期各自的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都要回 答,并体现出“变化”;(2)应首先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说明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然后结合当时西方世界的时代特征,对比分析二者的差异,进而得出“中国逐渐落伍”的结论。 (3)从材料二中概括。从背景看,材料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 点出政府面临财政危机,这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相同。从方式看,两者的原理是一致的。对 于王安石变法,从信息“不可以不均”“不可以不通”“不可以不制”,来归纳其政策特点。影响 主要从对富商和对政府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 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汉武帝时期的 经济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影响。 34.【解析】 试题分析:(1)作用:由“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 易地辗转贩卖” 可以得出“增加了政府收入;节省了运输费用;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的作 用;“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可以得出“定市场, 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借鉴与发展:借鉴是指将桑弘羊的措施照搬过来的意思, 所以答案就是材料一中的两项措施;发展是指根据桑弘羊的措施所体现的原则并加上自己的 创新而采用的新方法,由此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2)由材料二中的“企 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出发思考即可得出特点是什么。谈认识需要结合所学知识, 从是否民“不加税”和是否“国用足”去考虑,就可以得出认识。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特点。 35.【解析】 试题分析:(1)本差距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关键信息:国用空竭、“以诸官各自市,相 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 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归纳。 (2)关键信息: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依据 关键信息,从国家角度,主要阐述节省开支、增加财政收入等作用;从人民角度,则主要从 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归纳均输法的作用。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均输法 36.【解析】 试题分析: (l)据材料一“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悲 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乘兴欹眠过白下,逢 人欢笑得无愁。”即可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其夸大了变法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 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公私皆病矣。”即可概 括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都缺乏对其本 质的认识。 (3)结合材料“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 颜色...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 私皆病矣。”和所学知识,即可从材料的反面说明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的启示。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借鉴意义 37.【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第(1) 问中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在强调自己的“理财”观念,可概括出讨论的焦点是“理财”。材料二, 三句话的核心是“变”,所以争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变法。而触动的肯定是保守派的利益,明确 保守派包括哪些人即可回答。第(2)问“理财”措施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回答即可。重视货币 的原因结合宋朝大环境回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 38.【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信息,(北宋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南宋时)有人提出“自绍圣以 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说明 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 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2)根据材料信息“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 民”“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说明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原因是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 (3)考察对史料的理解。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历史史料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 述史料。话本可以归为文献史料一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 价值;但是话本属于文学艺术作品,带有主观性,不是第一手史料,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39.【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题实际上要求回答王安石变法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从时代要求回答,可能性从王安石本人入手组织,具体说来可以 结合北宋中期所面临的严重的财政危机进行分析;王安石个人大无畏的精神也是推动变法的 有力的保证。第(2)题从一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此类问题并无准确的答案,但是回答答案 要言之有理,论证充分,最后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措施。 40.【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王安石变法当中有助于社会负担公平的是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和均输法等。募役法是通过缴纳一定的货币可以代替赋役的制度,保证了农业生 产;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大官僚、大地主的负担数额,有助于社会的公平,有助于改善农民的 生活,也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2)此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王安石 变法当然不是社会主义。变法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并未触动封建私有制,从根本上 来说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的。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 41.【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由材料中“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如青苗之类, 皆稽焉”可知,主要涉及到的是改革取士之法和青苗法;前者是取士之法,后者是理财之法。 第(2)问,解题时需要明确材料所阐述的主旨是” 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 新义,务塞异者之口”即托古改制、从经书中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以减少改革的阻力,是 变法得以顺利进行。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取士之法、青苗法、改革策略 42.【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和王安石均主张变法改革,尤其是要整饬吏治; 但两者变法的中心举措并不相同即: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理财。 (2)从材料二文字内容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是政府要不要“理财”;从材 料内容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重理财轻吏治,人才缺乏,用人不当;结合所学内容能够总结 得出王安石变法还存在重治标轻治本;求治太急等弊端,当然反对改革的势力强大也是其失 败的重要原因。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43.【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孟子和墨子都主张去除不义之利,主张节俭,这是他们的相同点, 但是,由于二者的阶级利益不同,他们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并不一致。(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 知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就是要改变财政危机的状况,因此核心措施就是理财; 在维新变法期间,王安石变法被重视,认为“遂为时论所推重”,并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中与 维新变法相比较;(3)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主要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世 界范围内的贸易额增加。但是这与西方追逐利润的目标背道而驰,西方进行了无耻的鸦片走 私,改变了中国的出超的局面。中国大妈”能“鲸吞”实物黄金 300 吨得益于改革开放后中国 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富裕程度提高。这与苏联明显不同,苏联是重点发展重工业,人们 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快。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成果要来自于民,用之于民,让民众富裕起来 才是硬道理。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维新变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等 44.【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 得苏也?”国家作为唯一的银行把持借贷,与民争利,不利于经济复苏。第二小问要求评述 梁启超的观点,实际上是考查对青苗法的评价:若考生认为这一观点片面,需要以青苗法的 积极作用作为论据;若考生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则需要答出青苗法的消极影响。 (2)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可以直接用来研究历史,而材料引用 的是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属于第二手史料,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从而影响其 真实性。因此需要对历史资料及其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从多个渠道获取相关史料,互相 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 45.【解析】 试题分析:(1)仔细分析材料“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就可以看出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现代学者认为“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 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 制”由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使得商品自由发展的情况在宋代被断送。南宋学者与近 代学者评价王安石变法的角度不一样。(2)评价王安石变法角度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 和阶级的不同决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具有时代和阶级的烙 印,因此应该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对人物进行分析。 考点:王安石变法•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46.【解析】 试题分析:(1)认真审题,首先按照答题要求,据材料,说明答案只能从材料中去概括,题 目中要求“概括说明了“哪些问题”,说明不仅仅一个问题,而是多个问题。再根据材料中的 标点符号可以从新法家中人民负担、用人不当管理扰民、民众怨恨新法等角度概括。(2)宋 人的话本是小说的前身,属于文学作品,既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一种艺术,所以要从反 正两个评价。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 47.(1)商鞅变法中的废除井田制。(4 分)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 分)土地不准买卖。(2 分) (3)士: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改革教育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 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8 分) (4)作用:都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2 分)但都不彻底,制约工业的迅速发展(2 分) (5)土地问题事关经济的发展;事关政治的稳定;事关社会的进步。(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 分) 48.(1)北宋中期,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极贫局面的形成;军 队的指挥效率和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的局面;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的共识。(3 分) (2)三朝的财政收入逐渐减少,支出呈增加的趋势,到英宗时期,财政入不敷出 (2 分) 。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 重的财政负担。(4 分)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2 分)。结果:庆历新政由于官僚贵族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变法 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节省了军费,宋军的战斗 力有了提高;但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3 分) 49.(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 源于王安石变法。(6 分)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 分)方法:重视历史记录 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5 分) 50. (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 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 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51. (1)①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 分) ②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 展农业的积极性;(1 分) ③统一度量衡,加速各地经济交流与发展。(1 分) 总的来说,取得了国富民强的效果,为后来秦国的强大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 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 分) (2)①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一定土地,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授田者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 权,能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 分) 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1 分) ③消除奴隶制残余,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1 分) (3)①青苗法。官府提供种子或贷款,农民偿息(2 分) ②募役法。征收役钱,雇人服役(2 分)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2 分) ④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平均赋税(2 分) (4)①两改革能取得成效,得益于: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 得到拥护和有力的支持;把握好时机,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任写三点满分 2 分) ②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如:宗教改革就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与初步发展、新兴资产 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的趋势,所以改革能取得成功。阿里改革能顺应民族独立的要求,所以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改革要雄厚的群众基础。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就赢得德意志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任 写 2 点给 3 分,不举例者不给分) 52.(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53. (1)冗官;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益安心生产;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2)主要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3)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 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54.(1)背景:官僚冗滥,吏治腐败;财政紧张,百姓负担沉重;少数民族威胁,社会矛盾 尖锐。(9 分) (2)原因: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触及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反对。(6 分) 55.(1)原因:奖励耕织、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平赋税;执法一视同仁。 (2)目的:抑制兼并;主要弊端:略 (3)变法者是否坚决推行。 (4)启示:改革要取得人民的支持,必须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改革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并 坚决推行。 梭伦改革(附参考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梭伦说:“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 着优势。” 梭伦改革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组成“四百人会议” D.设立陪审法庭 2、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应是( ) A.首次打破了君主专制统治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C.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 D.雅典民主政治的终结点 3、梭伦上台后宣布的第一项法令就是“解负令”,“解负令”颁布的重大意义不包括( ) A.废除了雅典城邦的债务奴隶制 B.使不少因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土地 C.雅典城邦的居民都成为享有公民权的公民 D.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 4、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下列说法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是( ) A.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 B.辩论各方: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 C.辩论内容:是否发展海外贸易 D.辩论结果:取消了贵族专权 5、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影响,它们共同特 点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打破了世袭特权 D.推进了民主进程 6、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 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 看来,政府应当 A.捍卫平民的权利 B.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7、约翰·索利在《雅典的民主》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会议成员是如何选出的,但似乎是由 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显然,会议握有相当实权,尤其在监督国家官员和制订公民大会 议程时,更是一言九鼎。”“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的是 A.梭伦时期的元老院 B.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 C.克里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D.伯里克利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8、梭伦改革为希腊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其措施有( ) ①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②建立十个部落区 ③建立民众陪审法庭 ④实行陶片放逐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 ) ①农业政策 ②工商业政策 ③政治主张 ④历史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 民主奠定了基础。”梭伦做出的“贡献”不包括 A.废除奴隶制 B.实行财产等级制 C.创立四百人会议 D.组建陪审法庭 11、“公元前 6 世纪早期,许多经济状况相同的(希腊)城邦都经历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残 酷内战,往往长达数十年。然而,在雅典,一个名叫梭伦的贵族以各阶级调停人的身份出现, 为阶级纷争设计了一个出路。”下列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A.剥夺贵族的土地 B.铲除贵族的政治特权 C.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D.废除债务奴隶制 12、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 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他在改革中坚 持 A.民主原则 B.法治原则 C.财产原则 D.中庸原则 13、梭伦是古代希腊著名的“七贤”之一,完成改革后,毅然辞官远游。那么他的改革在雅典 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地位应是 A.雅典民主政治的开端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C.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 D.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 14、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工商 业 ③按财产决定公民的政治权利 ④创立五百人议事会(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5、以下对梭伦改革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有( ) ①梭伦是在雅典城邦的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的 ②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梭伦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④梭伦改革是整个古希腊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为雅典城邦的振兴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作为一位雅典的公民,阿帕亚年收入 100 麦斗,他不能拥有以下哪项权力( ) A.参加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B.通过抽签,成为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C.按照“遗嘱法”,把遗产交付给自己的侄子基尔德 D.当选为“四百人会议”中的一员 17、公元前 4 世纪一位雄辩家曾说:“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成的” 他是在说明 A.《德拉古法典》用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利益 B《德拉古法典》制定过程充满血腥 C.《德拉古法典》实施过程中充满激烈的斗争 D.《德拉古法典》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18、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 缘亲属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新的失败。”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肯定的是梭伦改革 的哪项措施 A.颁布《解负令》保障平民下层掌握土地 B.按照财产划分社会等级,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C.废除债务奴隶制,以法律保障平民自由 D.创立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扩大公民权利 19、在雅典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雅典社会出现了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下列对雅典国家形成 初期平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平民占雅典人口的大多数 B.平民无法真正参与国家主权 C.平民都不享有雅典公民权 D.平民受到债务奴隶制的威胁 20、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最能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 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B.设立民众法庭 C.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 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 21、下列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的是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22、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是爱奥尼亚 (雅典)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梭伦所说的雅典“陷入绝境”主要因为: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工商业奴隶主的挑战 D.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压力 23、历史上许多改革家为改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其 中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改革家那里学习的精神应该有 ①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②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 ③坚韧不拨的意志 ④为统治者而改革的献身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24、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2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 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 ) ①颁布“解负令”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③设立四百人会议④设立陪审法庭 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6、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 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 )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四百人会议”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27、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共同点是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③否定血缘关系维系的社会 ④促进雅典的民主进程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28、公元前 594 年,雅典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的改革,其要解决当时的主要社会矛 盾是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 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29、梭伦改革时期创立的新机构是 ①公民大会 ②执政官 ③公民法庭 ④四百人议事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0、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此措 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 ①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④使所有雅典人都能够参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五、() 31、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1 商鞅舌战图 图 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 设立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 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 41 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 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 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 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 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图 3:北魏文官俑 图 4:汉人胡食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 1 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1 分)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 派别都参加了图 2 的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3 分) (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问题?(3 分) (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 分) 32、【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 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 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 (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 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隶)”。 ——《史记》卷 68《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8 分)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据此并结合上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 识。(7 分) 33、(20 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规定,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有选举执政官 的实权,但只有第一等级的人才有被选举权,执政官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公民大会对 于“四百人会议”的决议,也有最后的否决权。在雅典最盛时代,约有 9 万的自由公民,除了 女性和儿童外,能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公民有三四万人。……农民和城市贫穷的手工业 者很少有机会参加公民大会。因之经常参加公民大会的只有 4000 至 7000 比较富裕的人们而 已。 --------摘编自李天轱《古代希腊史》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改革中有关公民大会规定的认识。(6 分) 材料二 英国1832 年的议会改革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反映了英国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 英国的改革模式与和平发展之路非常具有典型性,它说明政治制度的变革完全可以用非暴力 的手段进行。 ----摘自刘宣照《浅析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 1832 年议会改革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议会改 革的局限性。(4 分) 材料三 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但国会两院又能以三分之二多数否定总统的否决。 总统有权缔结条约,但必须经过参议院的批准。国会可以通过弹劾将总统或法官免职,但必 须达到三分之二多数。总统任命最高法院法官,但法官上任后只要忠于职守,便可终身任职。 最高法院有权宣布国会通过总统签署的法律为违宪而非违法,总统和国会都必须服从法院的 判决。但最高法院无权否定宪法修正案,国会若要否定最高法院对于某项法律的违宪判决, 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国会还有权对玩忽职守或犯罪的法官提出弹劾。 ------据美国 1787 年宪法改编 (3)根据材料三,说明美国的政治体制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这一运行机制?(4 分) 材料四 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 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 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 英国影响的印记”?(6 分) 3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众所周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它与革命交相更替, 互为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 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 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农民 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 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 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 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 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 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 分)梭伦改革中有 哪些政策能体现这一思想?(2 分)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2 分)法令规定农奴获 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1 分) (3)材料三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1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时期在这一 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2 分) (4)结合上述材料,请指出梭伦、亚历山大二世、大久保利通等人的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1 分) 35、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 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 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 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6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6 分) 材料二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废除传统的 4 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 10 个新的地区,形 成 10 个行政区。由每一个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 30 岁以上的公民 50 人,组成一个五百 人会议。由于有不得连任的规定,城邦中的公民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机会参加五百人会议。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3)根据材料归纳,产生五百人会议的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提供了哪些借鉴?(6 分) 36、【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 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 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材料二 他的《解放法令》(1861 年 3 月 1 日)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 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简述材料二中“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俄 国工业化的意义。(6 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在处理社会危机中所持策略的异同。(10 分) 37、[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以后发生了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从各方面来看,他们的政治体制都掌握在 少数人手中,尤其是穷人,他们的妻子和儿女都为富人所奴役,他们被称作附庸和“六一汉”。 因为他们正是按照这样的地租耕种富人的土地。所有的土地都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如果他们 无力支付地租,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都将失去自由。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 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 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 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根据材料一,指出“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采取 消除“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的主要措施(8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 改革有何借鉴意义?(8 分) 38、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 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苟子·议兵》 材料三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 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 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 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 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 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 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 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 什么? 39、阅读下列材料:(14 分) 材料一 :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 :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 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 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 以惩治。 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 商鞅设立了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 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 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 以此类推。 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 500 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 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 300 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 职;凡收入 200 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 200 麦斗以下 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4 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4 分)并分析其共同作用 是什么?(2 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4 分) 40、材料一:(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划分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于携眷移民给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1)设立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 41 个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6 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两次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6 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 (8 分) 41、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 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 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 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3 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 么?(4 分)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3 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的形式,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 很少。许多雅典农民因为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他们以自身为抵押向贵族借债。农民们 一次次地要求取消债务,将土地归还穷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雅典贵族对危机做 出了反应,公元前 594 年他们选择了梭伦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贵族做首席执政官。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除却欠债千家乐,重获自由万民祥……挣脱枷锁出牢笼,海阔天空任翱翔。 ——梭伦 材料三 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 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 犯。 ——梭伦 材料四 雅典人之所以这时候邀请梭伦出来,是因为当时雅典正面临危机——贫富分化严重, 富有者和贫穷者的分化正在激化……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 得到实惠。 ——白海军《光荣希腊》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 目的。(4 分) (2)材料二的诗句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直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4 分) (3)材料三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据材料四,归纳能够论证这一理念的重要举 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4 分) 4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5 分)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 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 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材料二: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 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男子授露田 40 亩、桑田 20 亩;妇女授露田 20 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 70 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 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 10 亩、女子 5 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 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历史上的哪三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3 分) (2)试从材料一、二的改革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 公正的。(4 分) (3)材料二中“坏井田,开阡陌”的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到怎样的作用?(4 分) (4)材料三中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哪种土地制度?(2 分)其影响是什么? (2 分) (5)试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2 分) 44、阅读下列材料:(22 分) 材料一:梭伦的诗歌 其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 它平静。 其二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材料二: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利分配 500 斗级 年收入 500 斗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 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担任骑兵的公民。年收入 300~500 斗, 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有两头耕牛,可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年收入 200~ 300 斗,享有除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年收入不到 200 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 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 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 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的诗歌体现出其怎样的政治理念?(3 分) (2)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2 分) 这一措施对雅典的哪个阶层最有利? (1 分)这一措施反映出的实质是什么?(2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8 分) 其中哪一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 影响最大?(2 分)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东西方政治制度各自产生怎样的影响?(4 分) 4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 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 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 Our constitution does not copy the laws of neighbouring states;we are rather a pattern to others than imitators ourselves.Its administration favours the many instead of the few;this is the why it is called a democracy. ——Perices 材料三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至于他在公元前 594 年实现改革的方式,我们在这里可以不谈。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 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在 法国大革命时期,是牺牲封建的所有制以拯救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 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债务简单地被宣布无效了。详情我们虽然不 大清楚,但是梭伦在也的诗中自夸说,他清除了负债土地上的抵押柱,使那些因债务而被出 卖和逃亡到海外的人都重返家园。这只有通过公开侵犯财产所有权才能做到。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pattern”一词在英文里有“模范,式样,模式”的意思,请分析文中“pattern”一词 具体指什么? (3)材料三中恩格斯认为梭伦改革解除债务的政策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为什么改革还得 到人民的支持? 4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西方纪传体之父普鲁塔克的著作里,记载了古希腊时代和斯巴达城邦的一位改革者——吕库 古(Lycurgus),他制定的法律给斯巴达带来了长期的稳定和强盛。 材料 在吕库古之前,斯巴达内政摇摆不定,时而依附国王,倾向僭主政治;时而随和大众, 拥护民主政体。他选择二十八名六十岁以上的有声望的人组成了元老院,作为国家这条船上 的一种压舱物,需要抑制民主政体时,元老总是站在国王一边;相反,要反对僭主政治的侵 凌时,他们又总是支援人民的行动。他说服了同胞将所有的土地变成了一整块,让每个斯巴 达人拥有完全相同数量的土地和奴隶,而斯巴达公民本身完全脱离劳动,他认为完全平等的 共同拥有城邦的财富,人就只能单凭美德去赢取超越别人的功名。他还取消了所有的金银货 币,规定只准使用铁币,由于铁币易坏且币值极小,偷窃从斯巴达消失了;因为没有金银货 币,外国商旅就不再将货物运入斯巴达的港口;外国的学者也不再涉足斯巴达的土地来宣传 哲学和诡辩;再没有神汉、妓女、艺人。于是,奢侈的土壤就这么被去除了。吕库古还要公 民共进三餐,饮用同样的、指定的食物,使公民们觉得自己的基本生活都不能脱离集体。他 让斯巴达的母亲们教育幼儿知足常乐、不挑食、不怕黑,孩子一长到七岁,就按照吕库的命 令全部由国家收养,编入军队。在这里没有其他城邦少年们习惯的舞蹈、音乐、哲学,他们 只遵从划一的纪律,接受拳击、短剑、矛盾、队列训练,因而渐渐地习惯了彼此一道的服从。 读书识字仅学到够用而已。其它一切训练都在于使公民学会服从命令和能征惯战。 在吕库古之后五百年的时间里,斯巴达人一直奉行着他所制定的法律,成为了当时希腊世界 首屈一指的强大城邦。其最著名的名言是:“斯巴达人从来不问敌人的数量,只问敌人的方 向” ——摘编自普鲁塔克《名人传》 (1)概括吕库古改革的主要内容。(6 分) (2)斯巴达和雅典,在希腊古典时代一直是为人们所称道的强大城邦,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他们各自强大的原因。(9 分) 47、(17 分)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 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为变法采用了怎样的策略?(2 分) 主题二 变革措施 材料二 公元前 6 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 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 年后, 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 280 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2)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 分)如果生活 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 分) 主题三 变革图强 材料三 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 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 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 ——吴于廑《一份是非杂糅的遗产——(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序》 (3)材料三说明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何意义?(4 分) 主题四 变革反思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 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 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 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5 分) 48、【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15 分) 材料一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 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二 材料三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 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 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 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 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6 分) (2)你认为材料三、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 分)为此作为一名改革 者应坚持何种态度?(2 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是 什么?(3 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2 分) 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亦即抵押地产 的标识。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 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甚至就 在家乡,面临着主人的怪脾气发抖,我都使他们解放。 ——梭伦 材料二 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 等 级 等级名称 财产资格 分享的政治权利 第一等级 500 斗级 年收入 500 麦斗以上 可以担任一切官职 第二等级 骑士级 年收入达 300 麦斗 可以担任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 第三等级 双牛级 年收入达 200 麦斗 可以出任低级官职 第四等级 日佣级 年收入 200 麦斗以下 有选举权无被选举权 材料三 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即使是最严重的坏事在它眼前发生, 它也既不能阻止,又不能铲除了。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既然氏族制 度对于被剥削的人民不能有任何帮助,于是就只有期望正在产生的国家。而国家也确实以梭 伦制度的形式给予了这种帮助,同时它又靠牺牲旧制度来增强自己。……迄今的一切革命, 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 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措施,并指出它保护了公民的什么权利?(3 分) (2)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它有何特点与作用?(5 分) (3)根据材料三,恩格斯认为梭伦改革的实质是什么?贵族出身的梭伦为什么会在改革中 触犯贵族的利益?(5 分) 5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 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 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一一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公元前 6 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名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 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 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 280 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6 分) (2)按梭伦之法,材料二中跻身于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到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 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 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 何不 同?(4 分) 六、简答题() 51、请从下面表格列举的改革措施中选择三项, (1)说明它属于哪项改革(3 分),简单解释该项改革措施的内容(3 分)。 (2)说明三项改革分别代表的历史发展趋势。(6 分) 序号 改革措施 1 军功爵制 2 因信称义 3 解负令 4 废除包税制 5 易服装,讲汉话 6 先定论 7 设京师大学堂 8 青苗法 9 土地赎买 10 殖产兴业 52、公元前 6 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 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海外市场。5 年 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 280 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请回答: (1)根据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怎样的政治权利?(3 分) (2)如何评价梭伦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6 分) (3)除此之外,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又进行了哪些改革?(6) 5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以后发生了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从各方面来看,他们的政治体制都掌握在 少数人手中,尤其是穷人,他们的妻子和儿女都为富人所奴役,他们被称作附庸和“六一汉”。 因为他们正是按照这样的地租耕种富人的土地。所有的土地都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如果他们 无力支付地租,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都将失去自由。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 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那些因负债而押出土地变为“六一汉”的人,……重新成为自己土 地的主人。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 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韦斯特《梭伦:残篇 36》 材料四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 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 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 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原因。(2 分)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采取消除“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的主要措 施(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有何借鉴意义?(3 分) 54、材料一 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 的奴隶……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 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 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 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 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人教网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打击 旧贵族势力,梭伦和孝文帝分别采取了那些措施? (9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6 分) 试卷答案 1.【解析】 试题分析: A 项“解负令”规定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土地和人身作为抵押;欠债为奴 隶的公民一律释放,此条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 民。B 项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享受相关的权利和义 务,打破了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 定的公民权利,体现了材料中保护各方的思想,体现中庸思想,故选 B、CD 项是政治方面 变革,是为了扩大公民权利的。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特点。 2.【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影响的认识。在梭伦改革前,雅典就有公 民大会,由此可排除 A 项;在梭伦改革后,克里斯梯尼、伯利克里都继续推行改革,他们 的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在伯利克里改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由此 可排除 C、D 两项。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是雅典民 主政治的奠基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课标外)。 3.【解析】 试题分析:城邦居民中包括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他们没有公民权。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课标外)。 4.【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辩论是在社会矛盾尖锐、贵族统治危机 的前提下进行的,故 A 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课标外)。 5.【解析】 试题分析:秦朝的郡县制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雅典的梭伦改 革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就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所以说二者的相同特点是打破了世袭 特权。A 不符合梭伦改革,BD 不符合郡县制,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与梭伦改革比较。 6.【解析】 试题分析:梭伦的观点是他要保证平民的荣誉同时也使贵族不遭受不当损失,由此可以得出 结论,他是主张政府需要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这也体现了其“中庸”的思想特点。故选 B。 AC 项都只是说了材料的一个方面;D 项说法本身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 7.【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说到会议成员是选出的,而且是“由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显然,会 议握有相当实权,尤其在监督国家官员和制订公民大会议程时,更是一言九鼎”可以说明是 在雅典民主制发展的初期,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8.C 9.B 10.A 11.D 12.D 13.B 14.A 15.A 16.D 17.A 18.B 19.C 20.C 21.A 22.D 23.A 24.B 25.A 26.B 27.B 28.A 29.B 30.A 31.【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民主政治制度。(1)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要实行改革, 必须和奴隶主贵族进行“舌战”;而古代雅典的政治斗争则更为复杂,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 派各执一词;(2)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二、三中的改革内容,不难分析它们都涉及等级划分、 官吏任免等内容;(3)材料四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服饰汉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融合加 强的趋势。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与奴隶主贵族的论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 典民主政治·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 32.【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两位改革家关于农商政策的不同依据材料回答,材料一中是梭伦改革 是拒绝为农民分地,鼓励农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反映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二中商鞅 变法则重农抑商。两者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经济政策。第二问影响要从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 的关系角度思考,在雅典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主平等观念的形成,奠定了雅典民主政 治的基础。中国重农抑商的结果是不断强化小农经济,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物 质基础。 (2)第一问地理因素结合地理课的相关内容回答,指出对两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雅典 近海多山,缺少耕地,地中海气候,不利于农耕而有利于海外贸易;秦国位于黄河中游、汉 中平原上,温带季风气候,适宜农业发展两国国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政策,说明改革要结合 各国不同的社会实际才能成功。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关与经济政策比较。 33.【解析】 试题分析: (1)注意一分为二的认识梭伦改革中有关公民大会规定的认识。“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 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有选举执政官的实权……执政官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 说明其积极作用;“在雅典最盛时代,约有 9 万的自由公民,除了女性和儿童外,能参加公 民大会的成年男性公民有三四万人” “农民和城市贫穷的手工业者很少有机会参加公民大会” 说明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信息“英国 1832 年的议会改革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反映了英国社会变 革的基本特征”“英国的改革模式与和平发展之路”“可以用非暴力的手段进行”说明 1832 年议 会改革的主要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议会改革的局限性,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 仍然受到种种限制。 (3)根据材料信息“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但国会两院又能以三分之二多数否定总 统的否决”“总统有权缔结条约,但必须经过参议院的批准”“国会可以通过弹劾将总统或法官 免职,但必须达到三分之二多数”“总统任命最高法院法官,但法官上任后只要忠于职守,便 可终身任职”“最高法院有权宣布国会通过总统签署的法律为违宪而非违法,总统和国会都必 须服从法院的判决。但最高法院无权否定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结合 1787 年宪法关于三权分立的规定回答。从目的、作用等方面评价这一运行机制。 (4)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 度,借鉴了英国代议制、内阁制、政党制度的一些因素。再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均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国家 政府机关向人大负责,受到人大监督,实行政党制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近代西方资本主 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832 年议会改革;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 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 年宪法的颁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一 ·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 34.【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得出其指导思想是公平思想,第二小问联系已学知识,即教材中梭伦改革内容中的土地、权 利等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要分暂时义务农、完全自由的农民两个方面归纳 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分析可直接就土地问题回答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对日本明 治维新政策的准确记忆与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回答日本明治维新的经济措施,结合其分析即 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归纳时需要注意联系改革与创新的相关内容,不得偏离 主题。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与特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 革·土地政策;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经济政策 35.【解析】 试题分析:(1)弊端:从材料一中“他们的奴隶地位”、“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这些信息可以得知雅典寡头政治的弊端是平民受到奴役和缺乏政治参与权。危机:这一问需 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实际上是在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回忆所学知识不难想到:这弊端 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 展。 (2)这一题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梭伦改革方面有关针对公民中的平民的措施,有关 经济方面的措施如:颁布解负令,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有关政治方面参政权的问题,如四百 人会议、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等的设置。 (3)根据材料中的“由每一个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 30 岁以上的公民 50 人,组成一个五 百人会议”可以知道值得借鉴的地方是抽签选举和比例代表制;根据材料中的“有不得连任的 规定,城邦中的公民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机会参加五百人会议”说明代表是有一定的任职期限 的。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 36.【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 1861 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获 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高价赎买。1861 年改革的作用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主要 是从推动俄国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2)梭伦改革和 1861 改革都是秉持着 中庸的原则。梭伦的改革是在贵族和平民之间找平衡,而 1861 改革是在解放农奴和保障农 奴主的利益方面找平衡。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梭伦是直接的废除了债务奴役制,但是俄国是 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的。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1861 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 37.【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描述了雅典债务奴隶的现象,原因应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分析归 纳;主要措施从“解负令”和财产等级制两个内容阐述。 (2)关键信息:“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 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 面。” 考点: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 38.(1)因为秦国地广人稀,希望能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利其田宅”,废井田,开 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秦国战斗力 大大增强。 (3)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奴隶主贵族。理由:许多借债购地的人因政府 废除所欠的公私债务发展成为富翁。 39.(1)不同:商鞅:君臣共同制定法律;梭伦:公民参与法律制定。(4 分) (2)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4 分) 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或者削弱了贵族的特权)(2 分) (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4 分) 40.(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每点二分) (2)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商鞅变法用军功大小划分等级;(2 分)梭伦改革由公 民大会选举和罢免公职人员;商鞅变法官吏由国君任免(2 分)索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 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2 分) (3)对雅典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2 分)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2 分)对秦国为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2 分)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耕文明的发展(2 分) 41. (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2 分) (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2 分) 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1 分) (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2 分) 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2 分) (4)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1 分) 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1 分) 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1 分) 42.(1)表现:贵族专政;农民(平民)社会地位地下;农民(平民)生活贫困,容易沦为债务奴隶。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或巩固奴隶主统治)。(4 分) (2)举措:颁布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作用: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让欠债 为奴的平民重获土地和自由。(4 分) (3)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举措:不平分富人的财产,但也让穷人得到实惠。 影响:这一理念可以缓解矛盾,减少阻力,推动改革成功。(4 分) 43.(1)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 (2)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靠门第的世袭特权,为工商业奴隶主开 辟了分享政治权力的途径。 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和耕织,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提高了新兴地 主阶级的政治地位。 (3)含义: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4)均田制,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 (5)都顺应了历史潮流,都获得了成功,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44.(1)节制、中庸或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 分) (2) 财产等级制度。(2 分)对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最有利。(1 分)实质: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 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2 分) (3) 实行什伍连坐制;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县制;(8 分)重农抑商(2 分) (4)西方形成民主政治,东方形成中央集权政治(4 分) 45.(1)指导思想是社会公正与阶级调和。 (2)pattern 具体指雅典民主政治的规范,包括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等民主机 构的运作方式。 (3)尽管梭伦改革解除债务的政策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但是这种“侵犯”是执行社会公正 的结果,是公正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措施,所以得到民众的支持。 46. (1)政治上,设立元老院平衡君主制和民主制的弊端;(2 分) 经济上,实行绝对平均的共产主义以消除竞争和恶习;(2 分) 思想上,培养公民的公共观念、集体主义和服从意识。(2 分) (2)政治上斯巴达政体相对稳定,雅典政体比较公平;(2 分) 经济上斯巴达平等(或均等),农业经济,雅典重点发展工商业;(3 分) 思想上斯巴达强调集体服从精神,雅典则强调自由;(2 分) 军事上斯巴达拥有强大的陆军,雅典拥有强大海军。(2 分) 47. (1) 策略: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激发信心。(2 分) (2) 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2 分) 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4 分) (3) 意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任意两点得 4 分) (4)①论者:操之过急。理由:A、在短短 103 天内颁布了众多的法令,使基层没有时间 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规定,致法令成为一纸空文。B、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舆论和组织准 备,没有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好就急于改革,招致多方反对和敷衍而失败。(5 分) ②辩者:对旧制度改革不彻底。理由:变法内容中没有根本改革旧制度的措施,更没有用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5 分) ③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理由: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是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力量弱小。(5 分)④ 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理由: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缺乏政治斗争策略。(5 分) 以上任一观点均可,但必须与说明的史实一致。观点 2 分,史实 2 分,逻辑严密 1 分。 48.(1)内容:梭伦的“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洛阳。(6 分) (2)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2 分)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 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2 分) (3)性质:奴隶主阶级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3 分) (4)共同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者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强决心;有坚强的后盾;采取 正确的策略。(任意两点即可,2 分) 49.(1)措施: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1 分)权利:人身自由(2 分) (2)措施:确立财产等级制度(1 分);特点:财产与政治权利相结合(2 分) 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的途径;促进了工商业的发 展。(2 分) (3)实质:所有制变革(或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3 分) 原因:贵族专权(或旧体制)阻碍雅典城邦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威胁奴隶主统治。(2 分) 50.(1)社会状况:债务奴隶制下,平民处境悲惨。(2 分)改变状况:颁布解负令。(2 分) 影响:取消债务奴隶制,保护平民权益;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2 分) (2)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官职的选举和任职资格)。(2 分) 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2 分) (3)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2 分) 商鞅:不畏权贵,以严刑峻法为主要手段。(2 分) 51.(1)本问既考察考生对知识的掌握掌握程度,首先了解改革的具体措施,然后对材料中提 到的措施进行简要解读。史实正确即可得分。 (2)本问考察学生对改革影响的理解和对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符合改革特点即可得分。 52. (1)担任低级官吏(或除执政官外各级职官选举和任职资格) (2)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 参政议政开辟了途径,是历史的进步。但财产等级制度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 (3)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可参加;创立四百人会议做为公民 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公民陪审法庭做为最高司法机关;制定新的法律。 53. 54. (1)雅典贵族垄断政权,其权力缺少民众监督和有效制约;贵族侵吞平民土地财产,大量 平民因债务而沦为债务奴隶。(3 分)北魏贵族残酷剥削压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 锐。(2 分) 梭伦:颁布解负令;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规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设立陪审法庭。 孝文帝: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全方位学习汉族先进文化。(4 分) (2)梭伦改革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6 分) 明治维新(附参考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①改革地方行政制 度 ②打破原有的等级制度 ③重视发展教育 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面对工业革命的冲击,俄日均选择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两国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 3、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使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D.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4、学者认为:日本学习西方的“征兵制”从一开始就转向为天皇制服务——建立的“皇军”成为 一台极端忠诚于天皇的战争机器。这说明日本 A.社会结构极不稳定 B.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C.继承对外扩张政策 D.士兵享有崇高地位 5、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相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显著背景是 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B.自上而下实行经济改革 C.封建经济比较薄弱 D.农民阶级全面支持改革 6、19 世纪 70 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 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 7、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从外国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C.政府大力扶持 D.通过对外掠夺加速资本积累 8、日本 1889 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 B.英国 1787 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英国《权利法案》 9、1774 年,日本著名医者杉田玄白翻译了荷兰人 J.Kulmus 所著的《解体新书》。这是日 本第一部译自外文的人体解剖学书籍,“解体”也是中国医学名词的鼻祖。以《解体新书》的 出版为契机,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学术文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后来成为兰学(即通过荷兰传播 到日本的西方学术)核心的群体。这说明 A.日本近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紧密结合 B.近代医学体系在日本开始形成 C.日本“脱亚入欧”采用荷兰模式 D.日本闭关锁国未能阻挡西方文明的传人 10、1902 年,《新民丛报》连续刊登《新民说》:“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也。宪法为人 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由君主所制定,君 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文中省略的应是 A.英美 B.法德 C.英日 D.美俄 11、明治政府实行的改革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有( ) ①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更多的自由 ②华族和士族只要不当官也可以经营工商业和农业 ③政府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 ④取消封建割据局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19 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 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 以维持生计。”下列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13、“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 又 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日本明治政府决定 ( ) A.废藩置县取消特权 B.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C.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D.承认土地私人所有制 14、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15、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措施有: ①裁汰冗员 ②废除八股取士 ③设立农工商总局 ④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 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 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1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 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 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18、1873 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 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9、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 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20、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B.下级武士已经成为资产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有号召力 21、19 世纪 80 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 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22、明治政府实行的改革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有( ) ①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更多的自由 ②华族和士族只要不当官也可以经营工商业和农业 ③政府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 ④取消封建割据局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明治维新措施中,从社会近代化角度看,最根本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改革地税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24、在 1878 年的日本,儿童玩排球游戏时,用 10 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 它们分别是汽车、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 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25、造成下图 1888~1894 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因是 A.甲午战争的取胜 B.1889 年宪法的颁布 C.“殖产兴业”的政策 D.军事工业的刺激 26、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 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 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27、在 1889 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 )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 28、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的标志事件是( ) A.黑船事件 B.大盐平八郎起义 C.“大政奉还”事件 D.“戊辰战争” 29、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客观原因是( ) A.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B.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C.新政权进行了有效改革 D.国际环境对日本有利 30、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 而言,主要是由于: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 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 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五、() 31、(19 分) 材料一 16 至 17 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 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 建专制制度。l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张岱年、方克立 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 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4 分) (2)l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3 分) 材料二 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 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伏尔泰(《礼俗论》 (3)根据材料,指出伏尔泰所叹言的“发现东方”是指什么事件?哲学家发现“新的精神”世 界又指的是什么?(2 分) 材料三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 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 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 世纪的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 18 世纪 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 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4)材料三中 18 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 什么重大事件?(3 分)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机遇指什么?(2 分)中国应如何对待这次机 遇?(3 分)并举例说明。 (2 分) 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众所周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它与革命交相更替, 互为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 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 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农民 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 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 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 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 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 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 分)梭伦改革中有 哪些政策能体现这一思想?(2 分)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2 分)法令规定农奴获 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1 分) (3)材料三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1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时期在这一 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2 分) (4)结合上述材料,请指出梭伦、亚历山大二世、大久保利通等人的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1 分) 33、(15 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 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 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两 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7 分)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8 分) 34、(10 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題。 材料一 (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 术 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 国) 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現代教育的突 出 贡献,而被后人称之为埃及“現代教育之父”。 -—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 (1) 依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7 分)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 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但是“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 (2) 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 认 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 点说明你的理由。(3 分) 3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俄国财政大臣塞奇•维特伯爵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 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以便使我们能在以后数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处于我们的影 响之下……或者应该在我们的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 就会突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于我 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 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 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 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 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日本近代改革所受的共同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是 什么?(3 分)分别列举导致俄国、日本进行近代变革的外部原因。(6 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6 分) 36、(11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 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 代化的笫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 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 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 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 革,才有可能生存。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 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 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据材料一,指出沙皇俄国“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所釆取的变革措施和影响。(5 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 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点?(6 分) 37、(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 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 60 周年,庆典活动使人 不禁回想起 60 年来的种种往事。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 人们面前。400 年前……哥伦布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在这 4 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的非 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 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请回答: (1)1897 年英国拥有怎样的世界地位?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取得这一地位的原因。(8 分) (2)以学过的史实说明“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与附庸,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 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挽救了危机保持了自己的独立”的观点。(4 分) 38、(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人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创造了以欧洲最新模式为基础的现代化军队。明 治领导人预见到,这些新军队需要现代化经济为它们提供军需品。因此,他们通过发放津贴、 购买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确保所需工业的建立。政府领导人不仅注意支持轻工业如纺织工 业,而且注意支持重工业如采矿业、钢铁工业和造船业,因为后者是提供军需品所必不可少 的。这些企业建成后,政府通常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企业。少数 富贵家族,即通常所称的财阀,以这种方式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现 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二战之后,日本的《和平宪法》等再次确认了私有财产权利与公司的产权地位。在 法制的护航下,日本公司通过兼容并蓄式的学习借鉴,开创了本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在日本公司之中,尽管有着较为完善的劳动合同制度,但是个人利益仍然被视为集体利益的 附属品,当两者发生冲突之时,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在日本公司中,员工的忠诚 与否以及忠诚程度是公司绩效评价的首要标准。同时,日本公司也实行或明或暗的终身雇用 制度,宁降薪,不裁员……在以涩泽荣一为代表的企业家的推动下,日本在学习欧美国家公 司制度的同时,也将认真与勤奋深刻地渗透到自己的企业文化之中,将“认真”的思维习惯带 入到公司管理当中,由此催生出了质量管理的“日本模式”。 ——山西教育出版社:《公司的力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实现经济近代化的主要途径,(3 分)并分析日本企业的主要特征。 (3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6 分)日本的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最 大启示是什么?(3 分) 39、(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 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 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意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 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 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 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 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日本 19 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 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9 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的不同原因。 (6 分) 40、(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 年 9 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 《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 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 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 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 年 10 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 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 年 8 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 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 年 1 月,清廷 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 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 (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 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近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6 分) (2)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日两国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8 分) 41、(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天津条约》第 50 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 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 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 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 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 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 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 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 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 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 32 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 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 210 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 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 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 5 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 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 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 年,小学入学率为 28.1%,1899 年达到 70%,1905 年达到 96%。1907 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 98%,1925 年, 更达到 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7 分) 42、材料一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美支配, 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 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 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 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 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国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时代》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 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 身的传统和文化因素。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简述日本学习西方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 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4 分) (3)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4 分) 4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 料 三菱公司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是尊王攘夷的功臣——曾在尊王倒幕时期借给尊王派 1 千块钱。他在 1871 年买下几艘小轮船,创办了三菱。1874 年日军侵略台湾时,明治政府 让其负责军事运输,并拨赠给其 13 艘轮船。1875 年,当局将所有官船卖给三菱,并在 15 年内给予其巨额“航线补助金”。当年,日本在朝鲜制造江华岛事件的两个月时间里,三菱公 司就赚了 40 万日元。当局还扶持三菱兼并日本中小航运公司、排挤外国航运公司,垄断日 本近海和亚洲海上运输。1875 年,当局以 3.31 万元收购了一家破产企业的 18 艘轮船,转 给三菱。后来又贷款 11 万元让三菱收购了一家美国轮船公司的航线、船只及其在日本的财 产。 1877 年西南战争期间,三菱从政府取得运输军需的垄断权和 70 万元贷款。三菱用这笔钱进 口了十艘轮船。整个西南战争的政府军费开支约 4、5 千万,其中 1500 万付给了三菱。三菱 还依靠雄厚的财力和政府扶持,开办银行、造船厂、炼铁厂等等,成为一大财阀。不应忽视 的是,不论是发展军工产业还是民用产业、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明治政府都非常重视一 个原则:“日本领导者们恐怕日本在经济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而没有引进外资。但是他们 认为,通过聘请外籍人员的办法来输入外国技术是没有危险的,于是用高薪聘用了外籍人 员。 ——据许华《盛世之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菱公司发展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三菱公司发展历程,说明明治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9 分) 4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 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 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 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 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 税。 ——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 材料三 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 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 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 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3 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 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5 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2 分) 4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15 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45 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这两次相隔 30 年的维新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 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是维新,为何结局不同?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的维新变法有何相似之处?(6 分) (2)同是维新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结局为什么会不同,这对今天我们改革开放有 何帮助意义?(9 分) 46、(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74 年,当时担任日本内务卿的大久保利通在其殖产兴业的建议书中写道:“大凡 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 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自工业物产之利,至 水陆运输之便,凡属人民保护之要者,宜顾国之风俗,民之性情智识,制定方法,以为今日 行政之基轴。其开成者保护之,未就者诱导之。……促进西洋技艺之推行,兴起劝业殖产之 事。使事无一夫慢怠其业,国无一民不得其所,以之使入富足之境。人民殷富充足,国必随 之富强,此必然之势,不俟智者后知也。果如此,直与诸强并驾齐驱,夫亦何难哉!”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日本史籍协会丛书,1927 年版,第 561~566 页 材料二 李鸿章说“惟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 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万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 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他认为,“洋机器于耕织、刷 币、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 劳费。”…… 李鸿章从兴办官督商办企业开始,倡言“商为承办,官为维持”,而且也确实采取了一些“维 持”官督商办企业的措施。其中主要是借垫官款,减免税厘和申请专利特权等等。在中国主 要民用产业的发生期,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对于这些产业的控制和扶持是互为表里的。而官 督商办制度所固有的封建性,又大大便利了企业内官权的膨胀。所以,这种制度实质上又是 一种封建势力对商办企业控制多于扶植的制度。 ----《李鸿章的心态与洋务运动的得失》 (1)依据材料一概括大久保利通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对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的影响。(7 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李鸿章与大久保利通有哪些共识?在对待商办企业的问题上又有何不 同,这种不同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8 分) 47、(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护,从 80 年代中期起,在日本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热潮。 工业革命席卷一切工业部门,而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特别迅速。在 1885——1890 年的短期内,棉纺织厂就从 20 个增加到 30 个,纱锭也从 7 万个增至 28 万个。棉纱的产量 也增加大约 8 倍。到 1890 年,日本已从棉纺织品进口国变成一个棉纱出口国。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 导。它们于不知不觉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 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因“官督”而涌来成串总办、会办、 帮办以及腐朽的官场习气、由此而产生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深刻矛盾。它所带来的垄断 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两者的矛盾是时代 的矛盾。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⑴据材料一回答:该材料反映了日本怎样的经济状况,以及产生的原因。(8 分) ⑵据材料二回答:中国洋务企业中民用工业性质,形式,以及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的关系。 (7 分) 48、(2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由于当时欧洲和日本科学文化落后,欧洲人和日本人虽然见到了中国的火器,但却 没有立即加以仿制和使用……16 世纪以来,欧洲人在火炮上取得的任何一点新的进步,就即 被运用到舰船上……欧洲国家重金聘用铸炮师和技术精湛的制炮工匠,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把 大批犹太工匠请到国内,……给予优惠待遇,令其铸炮。1793 年英使马嘎尔尼到北京谒见乾 隆皇帝,在呈送的礼品单中包括 8 门每分钟可发射 7 颗炮弹的铜质野战炮。事后清廷将之束 之高阁,未加认真研究和仿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材料二 丁宝桢(洋务派)在办山东机器局和四川机器局期间“未雇用一洋人”,他认为雇请“洋 匠”不但费用昂贵,“每名工值岁费二三千金”,更重要的是,“我方学彼之长,若再借彼人为 工师,则西人之教法必将秘之而不能尽授”,凡“一切受制于洋匠”,制造亦不能精良。……他 在督川期间选拔和起用了曾昭吉、高启文等精通机器制造、勤奋钻研的技术人员。他还在四 川省内挑选“巧而朴者入局肄习”,为四川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2010 年 1 月 22 日《中国民族报》 材料三 自明治元年至三十一年,政府共聘请外籍专家四千多人……1879 年专家开支占国家财 政支出的 2%……这些外籍专家被主要用在培养日本人才上,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脱颖而出, 便及时削减外籍专家人数……十分注意将引进的西方技术加以“日本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1)唐宋时期,中国已开始使用哪些火药武器?(2 分)根据材料一归纳 16 世纪以来英国 火炮技术领先中国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丁宝桢的人才政策及其理由,(6 分)并分析丁宝桢在洋务运动中做 出的突出贡献。(2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特点,(4 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求 知识于世界”的影响。(2 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好人才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2 分) 49、(10 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的一 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 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1)材料中的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4 分) (2)“明治维新”的成功与其策略正确密不可分。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6 分) 50、(15 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场、德国式 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迅速向 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 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 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 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日本文化像洋葱头文化,这种形象,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种状 况,它像洋葱头一样,剥开一片,剥开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没有。 ——《大国崛起》解说词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学习西方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日本文化没有“核”?(9 分) 六、简答题() 5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一位鲜卑族拓拔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 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 佩里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 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材料四 美国《侨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1959 年,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当年林肯总统不惜 付出生命代价换来的成果:国家统一和废除(西藏)农奴制。应该说,仅此两条,毛泽东就 可以名垂史册,与林肯一样被人类共同铭记。 ——中新网(2009 年 3 月 30 日)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2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 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4 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三次改革的性质,并从社会发展进 程的角度分别说明其影响。(9 分) 52、阅读下列材料:(14 分)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 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 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惟一得到一点安慰是,俄 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兹以御誓文(即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为目标,制定国是,建立制度法规…… 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非指官职),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四、亲王、公 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 各县所颁发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 ——日本《维新政体书》 材料三 第一条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第五条 天皇在帝国议会的协赞下,行 使立法权……第十九条 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及就其他公 务。 ——《大日本帝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里的 “文 明”指的是什么?“停步不前”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4 分) (2)材料一中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2 分) (3)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日本政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据材料指出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材料二和材料三在任用官员的原则上有何不同?(8 分) 53、阅读下列材料(16 分)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 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 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 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 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 19 世纪中叶开姑,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监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 1860 年 99 11600 7954 1879 年 287 42000 51937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 1888—1894 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3 分) (2)19 世纪 50 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 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太二世采取了什么措始?依据材料二,概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 程的影响。(6 分) (3)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三,指出日 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4 分) (4)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特点?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3 分) 5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 1853 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找不到一张克里木的军用地图,士兵素质极 差。军队缺少军需,而奸商贪官却倒卖军用物资。结果伤亡 30 万人后战败,接受苛刻的《巴 黎和约》。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1853 年美国以武力叩关,日本幕府被迫开国。日本的下级武 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岳麓版选修 I 材料二 “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 ——《光绪大事汇鉴》卷九 此次藩制改革,有如另纸布告。兹仅揭示其纲领,至于实施细节,诸藩当体察朕之旨意,斟 酌其宜。务必铲除旧弊,不致有名无实,图示收效显著为要。 ——明治天皇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6 分)结果有何相同之处?(4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有关史实思考:两国改革相比,日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5 分) 55、1868 年 4 月 6 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 内容是:“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 志,毋使人心倦怠;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 《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请回答: (1)明治天皇进行这项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5 分) (2)“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的目的是什么?请举出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 面的事例各一项。(4 分) (3)明治天皇的这些措施对日本乃至东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3 分) 56、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 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 革,请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 (2)普法战争后,德国走上崛起之路。指出德国崛起的重要前提及其实现方式,并概括推 动德国崛起的主要内外因素。 (3)19 世纪 60 年代起,日本也开始崛起。请问崛起过程中日本在内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哪 些举措? (4)分析英国、德国、日本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并就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 57、材料一: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名小楷之积习,武夫悍 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 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 年。”——《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二: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 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 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 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李文忠公奏稿》 材料三:(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 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 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 有窥犯台湾之举。 ——1874 年 12 月 10 日李鸿章奏折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二,概括李鸿章是怎样批驳旧官僚的?根据洋务派对待近代技术的态度评 价李鸿章的观点。(6 分) (2)材料三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变革持怎样的认识?(4 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不同对近代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2 分) 58、(26 分)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 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 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 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 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日本的第一个防灾法是《备荒储蓄法》,制定于明治 13 年,即 1880 年。之后,日 本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灾害防治法律。1961 年日本更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这是日 本灾害应对的基础性法律。迄今已进行了 23 次修改,平均每两年修改一次。可以说,日本 的防灾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 年第 7 期 材料三:国土厅防灾局是日本中央防灾会议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全国防灾对策。 日本全国 47 个都、道、府、县都制定了防灾对策规划。日本的都、道、府、县、市的消防 局和消防队是地方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所属的紧急救助队伍。日本重视建设“城市防灾中心” 及完善公众社区的自救体系发挥着平时可进行防灾培训和对居民科普教育的基地的作用,遇 到灾害时可起到防灾对策场所的功能。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 年第 7 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6 分)结合史实从政治角度分 析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6 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三在救灾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6 分)结合近代明治维新 和二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分析日本救灾减灾成功的原因。(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反映出历史学的价值是什么?(2 分) 59、由于国情不同,世界各国工业化的途径是不尽相同的,回答: (1)指出 16 世纪以来的英国和 19 世纪以来的日本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资本积累的主要 来源,以及政府所起的不同作用。 (2)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60、(15 分) 材料一:1872 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 6 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 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 8 所大学、256 所中学、 53760 所小学。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 1900 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 到 81%,1907 年更高达 97%,几乎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材料二:从同治元年(1862 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 34 所, 其中外语学堂 7 所、军事学堂 15 所、科技学堂 12 所。 维新运动期间,从 1895 年到 1898 年,设立的新学堂达 101 所,但多为民办,规模不大。 1904 年,清政府颁行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 30 多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9 分) (2)分析教育改革的差异对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影响?(6 分) 试卷答案 1.D 2.A 3.D 4.【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信息在于“转向为天皇制服务”、“‘皇军’成为一台极端忠诚于天皇的战争 机器”,这正是明治维新以来有日本特色的军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带有浓厚军国主义(对 内独裁、对外扩张)传统的改革,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5.【解析】 试题分析:A、B 两项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故与设问不符;全面支持明治维新 的为中下级武士,故 D 项的表述错误。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其原因之一为中国的封建势 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得多,中国的封建经济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较 大。故本题应选 C 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6.【解析】 试题分析:19 世纪 70 年代日本正进行明治维新,所以 A 正确;当时的明治维新是以西方文 化作为自己效仿和学习的对象,所以 B 错误,C 也不对;因为当时日本刚刚开始明治维新, 所以还不能说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所以 D 不符合史实。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影响。 7.【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的限定词是“显著特征”。“显著”也就是这是其他国家很一般的,而就是日本 所特别的。明治维新期间,针对日本资本主义相对薄弱的状况,日本先是由政府投资兴办了 一些近代工业,如铁路、矿山、机器制造等,后来,政府又把大量的国有企业优惠甚至无偿 的转让给资本家,所以 C 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8.【解析】 试题分析:从日本 1889 年宪法看,日本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带有明显君主专制色彩, 与此相似的是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皇帝同样总揽统治大权。故选 A。B 项说法错 误,1787 年宪法是美国宪法,且是实行的共和制,没有君主; C 项实行的是共和制,并未 保留国王;D 项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 9.【解析】 试题分析:18~19 世纪日本为了掌握西方科学技术,曾经努力学习荷兰语文,日本锁国时 代通过荷兰传入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叫做兰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日本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 仍在学习西方的文明成果。兰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近代科学,它对日本生产力的发展和反封 建思想的产生都起过重大作用。ABC 的说法均无法从材料找到信息支撑。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 10.【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的核心信息即可,“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 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以英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 由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以日本为代表,虽然是君主立宪制但封建主义 色彩浓厚。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 11.【解析】 试题分析:明治维新期间推行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改革,在政治上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更 多的自由;废藩置县,取消封建割据局面。在经济上政府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 族的俸禄,华族和士族只要不当官也可以经营工商业和农业。这些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因此①②③④正确,故选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 12.【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诸侯对商人的态度可以看出 19 世纪上半叶日本商人地位的提高,故选 C。A 项材料未体现;BD 项明显错误,但商人仍 属被统治阶级,并非封建统治基础。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的背景 13.【解析】 解读材料,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决定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14.C 15.D 16.B 17.A 18.C 19.B 20.A 21.D 22.D 23.A 24.D 25.C 26.C 27.A 28.D 29.D 30.C 31.【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描述的特点结合中国和世界近代历史来判断三次战略机遇期 各指什么。第一次从材料中的大航海,1500 年等信息可判断出应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 场开始形成。第二次从材料中初开国门,中日洋务竞赛,判断时间应该是在鸦片战争后,此 时西方国家正值两次工业革命的交替过程中。第三次材料明确指出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 二问错失机遇的原因则从中国自身的制度、政策、社会环境方面来思考。第一次新航路开辟, 我国处在明清封建专制统治下,腐朽没落,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两次工业革命时 期,一方面是统治者的腐败,封闭,洋务运动学习西方也是中体西用,仅仅学习的是科技, 另一方面是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更加落后挨打;第三次科技革 命开始于二战结束前后,此时的中国处于国共内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不就,党和政府犯的 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政治运动不断,更是爆发了十年文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发展进程。 (2)面对工业化浪潮,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抓住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利用人力资源优势积 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资,学习西方科技,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适时进行战略调 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该问主要依据教材内容归纳。 (3)根据材料二可知,第四次战略机遇应指的是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 主流,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科技革命向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中国只有应对挑战, 发展教育科技,持续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绝对不能 闭关锁国。举例可以中国加入 WTO 来说明。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 命·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32.【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得出其指导思想是公平思想,第二小问联系已学知识,即教材中梭伦改革内容中的土地、权 利等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要分暂时义务农、完全自由的农民两个方面归纳 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分析可直接就土地问题回答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对日本明 治维新政策的准确记忆与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回答日本明治维新的经济措施,结合其分析即 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归纳时需要注意联系改革与创新的相关内容,不得偏离 主题。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与特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 革·土地政策;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经济政策 33.【解析】 试题分析:(1)共同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和材料二中的“幕府却 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可以得出结论,即社会发展落后。重要措施:需要 按要求来将所学两国当时改革的知识迁移过来即可,即要求只写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其 他方面的不可以。 (2)影响:两幅图体现了一定的改革内容,即孝文帝改革在服饰上采用了汉族服饰,明治 维新时服饰上采用了近代西方的服饰,由此可以推断出两个改革都在向进步的地区看齐,影 响也就可以得出来,推动了各自地区的社会进步。态度:应该一分为二来表达,既要学习先 进的文化,又要注意保持本民族自身的特色。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明治维新比较•对待 外来文化的态度。 34.【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 术学校”可以看出是学习西方;“增 加现代科学内容”世俗化改革;“增加现代科学内容”可以看出是具有现代化的色彩。这些都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此题是小论文性质的问题,此类问题需要先解决的是观点的问 题,然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阿里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 35.【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俄国和日本近代的改革影响和变革的原因。根据本题材料一和所学 知识我们可知俄国、日本近代改革所受的共同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是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导 致俄国和日本进行近代变革的外部原因是日本—西方列强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加 重;俄国—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2)从材料第一句话“改革的动力 是西化”可以看出日本改革的特点是向西方学习。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向西方学习并不是 照搬西方某一个国家,而是有选择的学习,经济方面学习的是英国,法制方面学习的是法国; 美国方面学习的是军事技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背景及特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 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36.【解析】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 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 ,在沙皇俄国指的是工业文明的潮流 下,俄国进行 1861 年改革,再根据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回答。 (2)“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指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经济 上采取“殖产兴业”的政策,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扶持国营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政治上颁布《大 日本帝国宪法》,形式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实际加强天皇制。注意俄、日两国走上现代 化道路的共同点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考点:历史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37.【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 1897 年还是处于世界上最大的殖民主义国家的 地位。英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需要从英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新航路的 开辟等角度进行分析。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位置,随后进行了殖民扩 张,市场扩大,工业革命进行等都是重要的原因。(2)问题的意思是在西方侵略面前,要么 是通过自身的改革努力,获得独立的地位,要么伦威尔西方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列举事 例可以结合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进行。日本通过维新变法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实现了国家的强 盛,最后走向了扩张之路,中国则是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 扩张·英国殖民主义国家地位极其原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 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极其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 维新的影响。 38.【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通过发放津贴、购买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确保所需工业的建立。 政府领导人不仅注意支持轻工业如纺织工业,而且注意支持重工业如采矿业、钢铁工业和造 船业,这些企业建成后,政府通常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企业。少 数富贵家族,即通常所称的财阀,以这种方式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得知明治政府大力扶 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在政府帮助下迅速形成了大垄断财团。明显特征是垄断财团与 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2)根据材料“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员工的忠诚与否以及忠诚程度是公司绩效评价 的首要标准。实行或明或暗的终身雇用制度,宁降薪,不裁员。学习欧美国家公司制度的同 时,也将认真与勤奋深刻地渗透到自己的企业文化之中,将“认真”的思维习惯带入到公司管 理”。得知,日本的企业文化重视集体主义精神,忠诚度,对职员终身雇佣,要求职员认真 与勤奋。日本的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最大启示方面也要围绕日本的优秀企业文化来 谈,重视集体主义精神,忠诚度,要求职员认真与勤奋。企业发展要“以人为本”。重视企业 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同技术一样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无形的文化软实力同有形的技 术硬实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现代化在北 美、东亚的扩展•日本“脱亚入欧” 39.【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日本崛起的特点及历程,中日改革的异同。(1)日本改革的特点具有双 重性,既保留了专制和军国主义的色彩,同时积极学习西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 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最终使日本确立了亚洲强国的地位;(2)中日改革的背景 相似,都遭遇了民族危机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应 该是领导力量、民众支持、文化传统等角度去全面分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日本崛起;历史上 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0.【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两国的改革相似 之处可以结合材料归纳即可,如两国都有自己学制---《学制》、“壬寅学制”;均重视儒学道 德教育---“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 其才艺也”、“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还有既借鉴外国经验,也不忘记自身特 点;政府主导等。第(2)问,考查深层次分析原因的能力,可以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归纳, 国内如政府的权威、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及配套措施等方面归纳,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教育学制改革;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 背景之清末新政 41.【解析】 试题分析:(1)重点理解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 急,即是适应列强侵略需要;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 要而设立,即是培养实用人才;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即是 学习西方教学模式(或制度);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 即是模式自主、经费自筹。 (2)材料二中的大学、中学、小学的设立,困难学生的经费保障,重视对儿童的文化教育 等,其指导思想即可归纳为发展国民教育;进一步概括其意义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日本社 会进步和国家崛起。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 42.(3)启示: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国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 自主创新相结合。【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材料的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 问根据材料中森有礼的回答归纳、概括要点即可。第(2)主要“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 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指的是明治维新中的落后措施,结合教材回答即可。第(3)问结 合明治维新的改革理念对我国改革的影响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影响 43.【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第(1)问,阅读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归 纳出历史背景,如明治维新及其内容、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科学技术等方面即可。第 (2)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以及 日本政府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等归纳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影响 44.【解析】 试题分析: (1)注意材料信息”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 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 的压力下”。 (2)注意材料信息“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 有很大的不同”可知作用是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和地税改 革两个方面回答相关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材料二说明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促 进了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材料三“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 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说明其保留浓厚封建色彩;给农民带来灾难。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45.【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虽然是材料题,但是主要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 把握,同时会比较分析。(1)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主要是从背景、性质、领导 阶级和措施等角度进行分析。(2)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则 是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可以从两国的封建阶级的力量与领导这场变革的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和二者采取的具体的措施等角度进行分析。改革启示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但回答 的基本内容往往较为固定。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46.【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 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 之力”可以看出大久保利通主张通过国家的力量殖产兴业,发展经济。这种思想对日本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日本兴起了殖产兴业的热潮,后来,日本政府把企业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私 人资本,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大久保利通和李=李鸿章在发展工商业发面态度一致,但 是对于商办的企业,二者的态度不一样,反映了阶级利益的不一致。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 47.【解析】 试题分析: (1)先根据材料信息回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护”“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热潮”“工业革命 席卷一切工业部门,而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特别迅速”。再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知 识点分析原因。 (2)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 说明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形式;“民 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 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说明洋务企业中民用工业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的两 面关系。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洋务运动(课标外)·内容、评价。 48.【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唐宋时期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从 材料“16 世纪以来,欧洲人在火炮上取得的任何一点新的进步,就即被运用到舰船上……欧 洲国家重金聘用铸炮师和技术精湛的制炮工匠,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把大批犹太工匠请到国 内,……给予优惠待遇,令其铸炮”可以分析英国火器领先中国的原因。(2)从材料““未雇用 一洋人”,他认为雇请“洋匠”不但费用昂贵”可以看出沈葆桢主板洋务运动时期不雇佣洋人, 原因是费用高,此外更深层的考虑是反对“一切受制于洋匠”,注意培养人才。(3)从材料“自 明治元年至三十一年,政府共聘请外籍专家四千多人……1879 年专家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 2%……这些外籍专家被主要用在培养日本人才上”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人才政策。 (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没有固定的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技;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 49.【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问是观点评述,因此解答时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其次选择其中 一种观点阐述即可,但需要结合史论、语言规范;第(2)问,该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成 功与其策略的关系,可以从明治维新的进程与特点去分析归纳,比如: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 及时改革,武装倒幕,奠定了改革的政权基础,改革措施全面、得力,贯彻比较彻底,政府 积极主导工业化等等。 考点: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结果及评价。 50.【解析】 试题分析: (1)注意材料信息“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 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2)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历史上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如古代史上,日本曾经效仿中国隋唐, 进行“大化改新”;近代史上,学习西方国家,进行明治维新。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51.(1)①共同特点:社会发展落后。(2 分) ②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1 分)移风易俗,改行汉制。(1 分) ③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1 分,任答一点即可) 文明开化。(1 分) (2)①孝文帝改革: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1 分)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 化(或汉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重新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2 分) ②明治维新:性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或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1 分)影响:(使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2 分) ③1959 年西藏农奴制改革: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 分)影响:使西藏跨入社会主 义.(推进了民主政治,巩固了国家统一)。(2 分) 52. (1)文明:西方主要国家所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2 分) 表现:农奴制度、沙皇专制制度。(2 分) (2)1861 年农奴制度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2 分) (3)变化:由君主专制改成君主立宪。(2 分) 表现:宪法规定设立帝国议会,由议会协助天皇行使立法权。(2 分) 材料二依据的原则是封建等级;材料三依据的是近代法律。(4 分) 53. (1)含义: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为主要表现之一的社会转烈过程。(3 分。摘抄材料不给分。) (2)事件: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2 分)措施:1861 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2 分) 影响: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2 分。只答“促进了俄 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给 1 分。) (3)措施: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答具体内容也可);明治政府大力扶植 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4 分) (4)共同特点:都采取改革的方式。(2 分)启示: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着现代化进程。(1 分) 54.(1)不同:俄国改革原因是与英、法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其农奴制的落后;日本改革 的原因是西方列强入侵导致民族危机加深(6 分)相同: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都 保 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写出其中两点即可。4 分) (2)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比较薄弱;从封建统治阵营中分化出来的改革派实力强;政府推 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并真正地实行;有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5 分) 55.(1)明治天皇进行这项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5 分) 明治天皇进行这项改革的背景是幕府的封建统治导致国内矛盾尖锐,广大下层民众、新兴地 主和高利贷商人、以及中下级武士都对幕府不满,加上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倒幕 派推翻了幕府统治。(5 分) (2)“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的目的是什么? (2 分)请举出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 事方面的事例各一项。(4 分) 目的是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摆脱民族危机。(2 分)请举出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方面的事例各一项。政治:废藩置县。经济:承认土地私有或大力引进西方技术。文化:倡 导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举办新式学校。军事:学习西方,建立一支效忠天皇的军队(4 分) (3)明治天皇的这些措施对日本乃至东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3 分) 明治天皇的这些措施对日本的影响:日本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列强的侵 略,成为独立的国家(2 分)。但是,日本也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对朝鲜、中国进行侵略 给东亚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 分) 56. (1)政治: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实现。经济:英国成为世界上 第一个工业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4 分) (2)德意志统一,通过三次战争实现。(主要内因:推行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主要外 因:推行殖民扩张政策。(6 分) (3)对内举措:1868 年明治维新,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对外举措:推行殖民扩张政策。(4 分) (4)共同之处:都经历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都推行对外殖民扩张政策。看法:中国要大 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6 分) 57.(1)旧官僚不能正确认识外国先进技术的作用,认为西方先进的科技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主张学习先进技术。这种观点有其进步意义,能认识到科技进步使得国家强大,但也有其片 面性,忽视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相互的影响。 (2)李鸿章赞成日本学习西方军事、工业技术和派遣留学生等,反对日本进行政治制度的 变革;同时对日本威胁中国、侵略台湾表示担忧。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明治维新 后的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 58. (1)主要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注重预防(6 分)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统治者的腐朽(6 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注重立法、不断完善,政府专门机构、政府公助与民众自助相结合;注重制度化;(6 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原因: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改革,政治上的民主化,促进对民生的关注:经济上近代化和经济 崛起为日本救灾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上明治维新以来的重视科技、教育。(6 分) (3)借鉴、吸取人类智慧,古为今用(2 分) 59.(1)英国:通过(贵族地主)圈地运动和(银行家、大商人、手工工场主)海外贸易, 殖民掠夺,为发展工业积累了资本。 (2)主要史实:政府投资,扶植私人企业、海外拓展 主要原因:由于市场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等原因,单靠私人投资无力发展新工业。 不同点:英国工业起阶段政府的作用不大,主要靠私人投资;日本在工业起步时政府发挥了 相当重要的作用和。 60. (1)差异:日本:政府制定国民义务教育制度;(2 分)大、中、小学体制完备;(2 分)国 民受教育比例高。(2 分)中国:洋务运动运动只有技术学校,未建立近代教育体制;(1 分) 维新变法运动中只设少数新学堂;(1 分)近代教育体制建立比日本晚 30 年。(1 分) (2)联系:日本实现近代化的重要经验是教育兴国(或教育改革推动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 速度。)(3 分)清政府不洋重发展近代教育,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3 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附参考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历史上许多改革家为改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其 中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改革家那里学习的精神应该有 ①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②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 ③坚韧不拨的意志 ④为统治者而改革的献身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2、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 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C.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4、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5、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 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 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 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7、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北方实现统一 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 C.民族矛盾尖锐 D.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 迁都洛阳 ④行汉制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9、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 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 B.汉族 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C.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 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 10、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 )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 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 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11、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 ( ) 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 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如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 对这一诏令理解不确切的是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语 C.30 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14、《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彘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 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 B.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繁荣 15、“(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 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 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16、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汉姓 元 长孙 穆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17、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北魏公主可下嫁汉族地主 D.迁都洛阳 18、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19、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20、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21、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2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2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24、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 便杀戮。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这是因为( ) A.推动经济发展 B.缓和民族矛盾 C.促进民族融合 D.巩固政权根基 25、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 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 B.民族融合的加深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社会风俗的变化 26、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27、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拓拔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28、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 禄制 B.移风易俗 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 29、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需要 B.汉族地主的建议 C.巩固统治的需要 D.先进经济形态的吸 引 30、《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 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 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三长制 B.迁都洛阳 C.推行均田制 D.实行租调制 五、() 31、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1 商鞅舌战图 图 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 设立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 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 41 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 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 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 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 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图 3:北魏文官俑 图 4:汉人胡食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 1 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1 分)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 派别都参加了图 2 的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3 分) (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问题?(3 分) (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 分) 32、材料二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 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三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 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四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 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五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 分) (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6 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6 分) (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4 分) 33、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井田受之予公。毋得鬻卖,故王制日;田里不鬻。秦(商鞅)开阡陌,遂得买卖。又 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民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 制矣。 ——《文献通考·田赋考一》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口妇人二十亩……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奇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琚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和北魏孝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促进封建化进程。(6 分) (2)根据对上题中的分析,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待奴隶主贵族分别采取了什么 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9 分) 34、(32 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 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据《史记》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疆”。 材料二 据《魏书·食货志》记载:“九年(公元 485 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 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 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 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三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认为:“西法各种,西人藉以富强,已收实效,皆有程式。 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 西相领顽”。……他在《易言》中又主张:(中国)“于政事之举废,法令之更张,唯在上之人 权衡自秉”,上下“情谊相隔”,不如西方议院制度优越。他把西方议院制度比附为士大夫所 向往的尧舜“三代制度”,希望中国能够“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实现“长治久 安之道”。 材料四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 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 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 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商鞅变法给秦国民众生 活带来的影响。(8 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及特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12 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郑观应的主要思想及产生的历史原因。(6 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美国政权构建体现的原则及进步意义。(6 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8 分) 材料一 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 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 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 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 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 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 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 材料三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 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 夫人。 ——《资治通鉴》 材料四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 帝”等。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改革措施?其中年龄的规定说明了什么?(4 分) (2)材料二中的诏令规定了什么改革?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 在? (6 分) (3)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4 分) (4)材料一、二、三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材料四的这一状况说明了什么? (4 分) 36、(15 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 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 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两 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7 分)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8 分) 37、(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 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 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 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 被称为“客户”。 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 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 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 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 分) 38、(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 年), 杨炎向(唐)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具体办法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 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 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 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 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 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反对推行。 他们认为租庸调制实行了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德宗坚信不疑,使之得以贯彻实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目的。(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的原因。(10 分) 39、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 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 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 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 1907 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 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 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 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 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 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 1913 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 1928 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 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 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7 分) 40、(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 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 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 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 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5 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 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 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10 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 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 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 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 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 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42、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 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 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 请回答:(10 分) (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归纳说明为什么 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8 分)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 很快消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化措施使日本传统文化濒于崩溃。针对在改革中要不要移 风易俗的争论,谈谈你的观点。(2 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 485 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 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 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安石……上万言书,以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后安石当国,其所主措,大抵 皆祖此书。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 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 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 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四: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 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 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 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 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它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为此采取的具体 措施。(6 分) (3)材料三、四在研究王安石变法上,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6 分) 44、( 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 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 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 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 20 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新 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 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 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措施?这项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 大影响?(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4 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 项各举一列)(4 分) (4)材料四、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2 分)又有 什么相同的局限?(2 分) 4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 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 485 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 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 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5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3 分)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 分)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4 分) 4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22 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 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 68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 87 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段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 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 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材料四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材料五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 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 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8 分) (2)材料三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6 分)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2 分)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王安 变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6 分)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 论述作出评价。 ②就王安石变法论述,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47、【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 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 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 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 义,秦先强而后促;……商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 举一条。6 分)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 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 明。(5 分) (3)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1 分)请任选其中一个 变法简要说明其评价的主要理由。(4 分) 4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 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 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北魏帝王出御图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哪项改革措施?(2 分)从统治者推行这项改革的过程中你有 何认识?(2 分) (2)材料二所反映现象和北魏统治者哪项改革有关?(2 分)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改革措施有 何意义?(4 分) 49、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 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4 分) 主题二 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 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 分) 主题三 变革图强 材料三 《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 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 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 分) 主题四 变革反思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 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 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 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5 分) 5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 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 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孝文帝出行图 19 世纪末明治天皇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两 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7 分)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8 分) 六、简答题() 51、材料一 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 的奴隶……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 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 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 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 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人教网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打击 旧贵族势力,梭伦和孝文帝分别采取了那些措施? (9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6 分) 5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一位鲜卑族拓拔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 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 佩里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 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材料四 美国《侨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1959 年,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当年林肯总统不惜 付出生命代价换来的成果:国家统一和废除(西藏)农奴制。应该说,仅此两条,毛泽东就 可以名垂史册,与林肯一样被人类共同铭记。 ——中新网(2009 年 3 月 30 日)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2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 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4 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三次改革的性质,并从社会发展进 程的角度分别说明其影响。(9 分) 5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 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 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 高祖记》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 图二:孝文帝出行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小题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小题 2】材料二中图三《汉人胡食图》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图三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小题 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 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题 4】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小题 5】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不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 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54、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的官制,是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的。官吏的名称多仿照自然物之名而起,如奔 走的使者,叫做凫(伯)鸭,取其快速之意;把纠察官叫做白鹭,取其延颈远望之意。北魏初 期在每州设置三刺史,每郡设三太守,每县设三令长,分别由一个鲜卑贵族、两个汉族官员 充任。这是因为鲜卑贵族缺乏统治汉地的经验,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员。但是北魏政府又对 汉 族官员不够信任,于是派一个鲜卑贵族来监视。同时设置两个汉族官员,目的是相互牵制。 孝文帝改制以后,一职三官制废除,一律改为中原传统的一职一官制。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北魏初期官制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这一特点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 55、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 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小题 2】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小题 3】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试卷答案 1.A 2.B 3.D 4.D 5.A 6.D 7.D 8.B 9.A 10.D 11.C 12.D 13.D 14.B 15.A 16.A 17.B 18.A 19.B 20.A 21.D 22.A 23.【解析】 试题分析: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 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 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北魏孝文帝改革 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 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 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选择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4.D 25.A 26.D 27.B 28.A 29.D 30.C 31.【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民主政治制度。(1)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要实行改革, 必须和奴隶主贵族进行“舌战”;而古代雅典的政治斗争则更为复杂,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 派各执一词;(2)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二、三中的改革内容,不难分析它们都涉及等级划分、 官吏任免等内容;(3)材料四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服饰汉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融合加 强的趋势。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与奴隶主贵族的论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 典民主政治·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 32.【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二反映的是租庸调制;材料三反映的是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材料四反映 的是明朝的一条鞭法;材料五反映的是摊丁入亩政策。(2)从材料“课户每丁租粟二石。”、 “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等信息可以看出来唐代租庸调制的特点。(3)材 料三是实行的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 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 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 财政收入。(6)材料四和材料五都是征收银两,但是材料五中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人头税摊入 到地亩中,进一步减轻了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历史上的税制改革·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33.【解析】 试题分析: (1)分别回答出两次变法的土地制度。结合材料“秦(商鞅)开阡陌,遂得买卖”--废井田、开阡 陌,允许土地买卖,“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 --军功授田;北魏孝文帝 “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口妇人二十亩”--推行均田制,十五岁以 上男子和女子领种土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奴婢和耕牛也可分得土地,“诸宰 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 -- 官吏获得公田,“卖者坐(处罚)如律” --禁止土地买卖。 (2)商鞅变法要从打击旧贵族角度分析,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按军功授田废除 了奴隶主 贵族世代享用土地的特权。北魏孝文帝改革要从保护旧贵族角度分析。理由:奴 隶主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 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4.【解析】 试题分析:(1) 第一问“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举措”应该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这只要将材料 中的“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找到,就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表述了;第二问则需要 将第一问中的措施一一分析其影响即可。 (2)第一问“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应该根据材料二进行归纳,只要找到材料中的有 效信息“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和“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表述就可以了。 第二问“特点”依据材料中的“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和“本族改穿汉 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等信息即可得出;第三问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总 体趋势上去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需要注意题目中“历史发展进程”这一限 制性条件。 (3)第一问“主要思想”根据材料中的“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 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西相领顽”、‘他把西方议院制度比附为士大夫所向往 的尧舜“三代制度”,希望中国能够“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实现“长治久安之 道”’就可以归纳出来;根据“郑观应”可以推断时间是 19 世纪末,“产生的历史原因”则需要结 合所学 19 世纪末的相关知识得出结论。 (4)根据材料四中的“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 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 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等信息就可以看出美国政权建构原则是“分权制衡”;“进步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思想解放的潮流•维 新思想;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35.【解析】 试题分析:(1)解答本题时要围绕孝文帝“汉化”的各个具体环节即语言、姓氏、通婚、谥号 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做法既有孝文帝改革决心的体现,也体现了策略上的考虑,如在改说 汉话上注意从年龄上区别对待,在通婚上注意由皇族来起带头示范作用。(2)本问考查学生 利用材料进行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依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改汉姓,“魏之先出于黄帝” 体现了改姓的依据,改革的意图要从孝文帝改革的本质上去考虑和作答。(3)本问考查学生 运用材料分析和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依“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帝亦以其女为夫人”等句可知 材料所诉的做法是与汉族通婚,结合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及本质我们很容易能够得出结 论。(4)第一小问考查学生综合认识、分析和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二、三进行分析比较 可知核心是鲜卑族汉化,在解答第二小问时,首先要明白材料四说了什么,抓住“皇帝死后 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这一关键信息,多采用“孝”字显然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实质。 36.【解析】 试题分析:(1)共同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和材料二中的“幕府却 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可以得出结论,即社会发展落后。重要措施:需要 按要求来将所学两国当时改革的知识迁移过来即可,即要求只写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其 他方面的不可以。 (2)影响:两幅图体现了一定的改革内容,即孝文帝改革在服饰上采用了汉族服饰,明治 维新时服饰上采用了近代西方的服饰,由此可以推断出两个改革都在向进步的地区看齐,影 响也就可以得出来,推动了各自地区的社会进步。态度:应该一分为二来表达,既要学习先 进的文化,又要注意保持本民族自身的特色。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明治维新比较•对待 外来文化的态度。 37.【解析】 试题分析:(1)这一题需要根据材料来回答,考查学生的提取并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 材料中的“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百姓举家逃 亡,规避赋税”、“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等信息加以归纳即可。 (2)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是考查学生历史比较能力。对照两则材料,从征 收赋税的标准、征收的对象等方面,结合信息“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分夏秋两季征收”“行 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财政总收入增加”,再结合所学租庸调制的相关知识,来思考 两税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的积极影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唐朝的杨炎改革•两税法(课标外)。 38.【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文字“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 军事费用”说明两税法实施的目的在于革除以往税制弊端,缓解财政危机,巩固统治。(2) 简析唐代“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的原因也就是分析“两税法”较之前代赋税制度的优越性的 表现体现在哪些方面,即两税法措施简洁,利于执行,如简化了税制、纳税手续,纳税项目, 集中了纳税时间;两税法措施合理,行之有效,如两税法按资产课税,较之租庸调制按人课 税合理的多,利于缓解贫富不均,改变赋税不合理的现象;统治者排除阻力,坚决支持新税 法的推行。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租庸调制度;历史上重大改革·唐代税制改革·“两税 法” 39.【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答题的角度分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不同 点要结合材料进行组织答案,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民族的 进步,但是材料一认为对于本民族的长远发展不利,而材料二则是驳斥了这一观点;第(2) 问考查立足点并分析立足点转变的原因,答题时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 考点: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40.【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可以判断出赞成派所对的材料。根据“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可以判断 出反对派所对的材料。 (2)简要翻译出该句的大意,可以根据“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 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说明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盲目照搬汉族 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评价可以从社会进 步、社会的封建化、民族融合、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41.(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 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 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42.(1)目的: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是为了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适应民族融合 趋势);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促进日本的近代化。(4 分) 原因:旧的风俗往往会起到阻碍改革的消极作用,通过移风易俗,促使人们接受新的生产生 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开路。(2 分) (2)要。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 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2 分) 或不要。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 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 43.(1)措施: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4 分)条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2 分) (2)核心内容:理财。(2 分)具体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募)役法、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答出 4 点即可,4 分) (3)方法:阶级(阶层)分析、一分为二。(4 分)结论:材料 1,基本肯定;材料 2,基本否定。 (2 分) 44.(1)改革:商鞅变法;(1 分) 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2 分)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准买卖。(2 分) 意义: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或提高农民积极性,或大片荒地被开垦);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政府征收赋税和徭役;推动北方经济的发展。(2 分,两点即可) (3)士: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 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4 分,每项只举一列即可。) (4)①作用: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2 分) ②局限:都不彻底,在后来都阻碍工业化的迅速发展。(2 分) 45.(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展。 (2)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 一度量衡。 (3)推行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46.(1)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 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4 分) (2)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度;统一度量衡。(2 分) (3)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2 分) (4)北魏孝文帝改革:较为客观公正;商鞅变法: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王安石变法: 存在偏见,失之片面。王安石变法: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面临着严重边患。措施:通过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将兵法等理财和军事措施,促 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 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变法中也存在着因用人不当和过于激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47.(1)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军事:奖励军功,确立二十等爵制。思想:燔诗书,明法令。 (6 分) (2)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 (3)北魏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 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但严刑峻法, 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学生回答两个以上按第一个给分)(4 分) 48. (1)以汉语为正音,禁说鲜卑语。(2 分)任何改革都应循序渐进,反对“一刀切”。(2 分) (2)禁穿胡服、改穿汉服。(2 分)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维护北魏统治、有 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 分) 49.(1)孝文帝:以迂回战术消除变法阻力。(2 分) 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激发信心。(2 分) (2)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为主要考试内容(或考经邦济国之术或选拔实用性人才)。 (3 分) (3)成效:使秦国①经济发展,国家富裕;②军事力量明显增强;③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提高,孝公成为“霸君”;④综合国力增强,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6 分,三点即可) (4)①论者:操之过急。理由:①在短短 103 天内颁布了众多的法令,使基层没有时间 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规定,致法令成为一纸空文。②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舆论和组织准 备,没有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好就急于改革,招致多方反对和敷衍而失败。(5 分) ②辩者:对旧制度改革不彻底。理由:变法内容中没有根本改革旧制度的措施,更没有用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5 分) ③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理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是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力量弱小。(5 分) ④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理由: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缺乏政治斗争策略。(5 分) ⑤综合观点。(5 分) ⑥其他。(5 分) 任一观点均可,但必须与说明的史实一致。观点 2 分,史实 2 分,逻辑严密 1 分。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 50.(1)共同特点:社会发展落后。(3 分)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移风易俗,改行汉制。(2 分)日本: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文明开化。(2 分) (2)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4 分) 积极学习先进文化,改革落后文化,同时也应注意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性。(4 分) 51. (1)雅典贵族垄断政权,其权力缺少民众监督和有效制约;贵族侵吞平民土地财产,大量 平民因债务而沦为债务奴隶。(3 分)北魏贵族残酷剥削压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 锐。(2 分) 梭伦:颁布解负令;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规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设立陪审法庭。 孝文帝: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全方位学习汉族先进文化。(4 分) (2)梭伦改革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6 分) 52.(1)①共同特点:社会发展落后。(2 分) ②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1 分)移风易俗,改行汉制。(1 分) ③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1 分,任答一点即可) 文明开化。(1 分) (2)①孝文帝改革: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1 分)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 化(或汉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重新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2 分) ②明治维新:性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或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1 分)影响:(使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2 分) ③1959 年西藏农奴制改革: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 分)影响:使西藏跨入社会主 义.(推进了民主政治,巩固了国家统一)。(2 分) 53. 【小题 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 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 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 【小题 2】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 【小题 3】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小题 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小题 5】盖世英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条件: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应当勇于与落 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54.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每个官职同时任命三人。鲜卑、汉族官员相互牵制。 (2)孝文帝定官制为九品,“定考课,明黜陟”,改变官职名称。还修订律令,废除落后残酷的 刑律。 55. 【小题 1】措施: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 废除鲜卑旧制等。 评价: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丢掉了拓跋勇武质朴的长处,产生了一些负 面影响。 【小题 2】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妨碍变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 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还具有开风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小题 3】春节时,跪拜磕头、烧香的习俗;结婚大要彩礼的习俗;来客人后,女人不能上 桌的习俗;厚葬的习俗等。 综合检测卷(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09 年宁阳一中模拟)下列四幅图最能体现二战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 特征的是 解析:二战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征就是美苏两极格局对峙。A 图反映的是 二战中苏美英三国同盟共同抗击法西斯;C 图反映的是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D 图 反映的俄美关系改善已经是在冷战结束后了。B 图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时美苏对抗造成国 际局势紧张的情形,形象地体现了美苏对抗的事实。故而答案为 B。 答案:B 2. (2010 年淮安调研)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提出:争取实现“欧洲人的欧 洲”的目标,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等。二战后“美国在西方联盟中霸权”的具体表 现有 ①组建北约 ②建立欧盟 ③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建立联合国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②成立于 1993 年,是欧洲一体化的产物;④联合国的成立是 雅尔塔会议的决议,于 1945 年成立。 答案:B 3. (2009 年福建卷)1971 年 7 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 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 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 1961 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且为不定项,故需要逐条判断,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 国无关,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 1949 年 70 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 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 B。 答案:B 4. (2010 年盐城二调)1963 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 国来说是很适意的……” 这表明戴高乐意识到 A.必须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B.必须启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C.必须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D.必须抗衡美国,提高欧洲地位 解析: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的,排除 A,此时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 启动,排除 B,通过建立欧洲共同体,已经确立了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排除 C,面对美 国对欧洲的控制,戴高乐认为,要抗衡美国,就必须提高欧洲地位。 答案:D 5. (2009 年湛江测试)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国兴衰 的经验教训时作出的理性选择。以下各国的近现代历史最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 是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日本在近代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C.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D.二战结束后德国的重新崛起 解析:注意题中限制:为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A、B、C 三项都涉及到对外扩张、谋 求世界霸权。 答案:D 6. (2009 年济宁二摸)1987 年美国《时代》杂志选择了右面一幅漫画作为封面(画 中左边是日本相扑,右边是山姆大叔),漫画寓意着 ①日本队对美国的大国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 ②美日之间存 在着激烈的竞争 ③世界形成了新的两极格局 ③美日矛盾成为 世界最主要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自 20 世纪 60、70 年代起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上 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政治上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但是世界格 局仍然是美苏两极格局。 答案:A 7. (2009 年山东卷)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 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 组织是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独立于美苏 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 “和平共处原则”可以确定答案。 答案:B 8. (2009 年肇庆二模)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 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 政策或事件不包括 A.“一边倒”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中日关系正常化 解析:孔子的“和而不同”说的是事物之间存在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处理问题时允 许存在意见的不同。延伸到国家的外交层面,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但 在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方面又存在着共性的一面。A 项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美国为首 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我国在外交方面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属 于对题中涉及的孔子思想的运用。 答案:A 9. (2009 年江苏四市调研)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 促成因素不包括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解析: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主要因素”就可完成。 答案:A 10. (2009 年沈阳质检)“弱国无外交”这一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已离我们远去。六 十年的外交实践证明,正确的外交政策的制定是取得成就的关键。下列外交成就按时间顺序 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③④②① 解析:该题目为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成就的掌握情况。从所给四 个成就可以看出,③是 20 世纪 70 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明显晚于其他三个成就,应该排序 为最后,由此排除 C 和 D 选项,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只是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和④提出 “求同存异”方针的位置排序不同,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 1955 年的万隆会议,而日 内瓦会议是 1954 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① 倡 〖KG*9〗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在 1953 年。 答案:B 11. (2009 年日照模拟)20 世纪 90 年代初,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以苏联一极的坍塌 而结束。从美苏竞争的结局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A.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B.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C.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科技的竞争 D.单极世界的梦想不符合世界潮流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科技的竞争。 答案:C 12. (2010 年烟台诊断)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 21 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 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欧洲共同体 两极瓦解 一超多强 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 C.欧洲联盟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 D.欧洲联盟 两极瓦解 华约解散 亚太经合 解析:题意要求的是“21 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此时欧洲共同体已被欧盟代替,排除 A、B;C 更体现了现在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国家关系;D 中“两极瓦解”、“华约解散”为上世 纪 90 年代的国际关系大事。 答案:C 13. (2009 年南京一调)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美国处于前所未有 的衰退之中。 在 21 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 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 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中国将取代美国的单极世界 B.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增强 C.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国家实力决定的 D.世界政治多极化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解析:当今世界格局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这一超指的是美国,题中 信息只是指出了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多极化加强,中国的相对实力在加强,但中国并没有 取代美国。 答案:A 14. (2009 年全国卷)拉尔夫·达伦道夫在 1998 年写道,20 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 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 20 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 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 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 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当今全球一体化相关论述的理解。A 是对材料的误解,题中并不 是强调一体化令人担忧。B 表述错误,国家之间的对抗应该是缓和。D 也表述错误,世界某 些地区民族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变得紧张。 答案:C 15. (2009 年临沂质检)“民主,有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之。”下列现象不能说明这一 观点的是 A.美国在中东地区推行民主价值观 B.北约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轰炸南联盟 C.多国派军舰赴索马里海域参与打击海盗 D.杜鲁门提出抵抗“极权主义”,援助“自由国家” 解析:A、 B、D 三项属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吻合“民主,有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之” 的描述。而 C 属于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打击危害世界安全的正义行为,故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16.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面一组反映战后国际格局及其变化的漫画: 材料二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 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 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 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 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 导致地区冲 突 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材料三 2005 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元首正式宣布中俄互办国 家年。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特点是参与层次高、活动规模大、涵盖范围广、社会影响深。目的 是宣传中俄友好,增强政治互信,增进传统友谊,推动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扩大中俄友 好的社会基础,推动中俄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两国的共同繁荣,为世 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请回答: (1)图 1、图 2 所表示的两个国际格局分别指的是什么?(4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为哪些?(4 分) (3)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中俄的“传统友谊”。结合材料三,分析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积 极意义。(4 分) 答案:(1)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和正在出现的多极化国际格局的趋势。 (2)经济利益;领土争端;民族、宗教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3)①对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帮助(如:帮助中共成立;促进国共合作);对 新中国的支持(如: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援助中国的经济 建设)。②有利于中俄友好往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 和平与发展。 17. (14 分)(2009 年广东三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 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和中国共产党政 权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它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1958 年杜勒斯在加尼福尼亚商会的演说 材料二 两极格局下中美关系的变化: 时间 美国的冲击 中国的反应 1950 年 6 月 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宣布下令 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 周恩来发表声明,指责美国的行为是对 中国领土的侵略 1963 年 美国介入并侵略越南 毛泽东发表《支持美国人民反对美帝国 主义种族歧视的正义斗争》 1971 年 7 月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中国积极与美国谈判 1972 年 2 月 尼克松访华 中国积极促进与美国关系正常化 ——摘编自李扬帆《走出晚清》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在 50 年代,中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应对?(3 分) (2)1950~1972 年,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你如何看待这一变化?(3 分) (3)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某些国家甚嚣尘上。试结合中国 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评论这种观点。(6 分) 解析:本题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外交政策的考查。从五十年代的“一边倒”,到 70 年代外交成就的取得,再到积极参加和推动联合国的重大活动,促进地区合作与交流, 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若干成就。回答时注意与实际结合,史论结合。 答案:(1)美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孤立及封锁中国的敌视政策。中国采取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和 “一边倒”的方针,即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如果只答“一边倒” 不给分) (2)变化:由对抗逐步 走 向缓和。 看待:(导致变化的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美国在 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启示)该变化符合世界局势逐渐走向缓和的发展趋势。(学生如 从其它方面作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活动:积极参加和推动联合国的重大活动,如维和、裁军等;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促进经合组织健康发展;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加强与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 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评论: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 “中国威胁论”或者出于担心中国强大的心态,曲解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目的。(或者出于遏 制中国的用心,片面夸大了中国的影响和作用。)“中国威胁论”是一种错误的言论,不利于 世界和平与发展。 18. (14 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 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 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 执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 的。” 材料三 图 1 柏林墙倒塌遗址 图 2 国际格局变化结构图 (1)结合所学列举“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有关 史实。(4 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3 分) (3)分别指出图 1 和图 2 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图 1 与图 2 两类的历史材料在历史研 究中哪类信度高?为什么?(4 分) (4)对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 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这一 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3 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二战以来,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内容。解答时要注意材料的 有效信息。第(1)问要依托材料结合史实说明;第(2)问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冷战” 出现的原因概括说明;第(3)问要分析图文材料结合史实回答;第(4)问属开放性问题,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西德与东德;杜鲁门主义与 苏联争霸策略。 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不同意。理由: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国积极推行霸权主义,把 苏联看作推行全球霸权的障碍,企图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 (3)图 1:德国统一,两极格局逐渐解体。图 2:当今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多极化趋 势加强。 图 1 信度高,属实物型材料,更具客观性;而图 2 是经过后人整理的材料。 (4)认同: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主要表现为若干大国实力和影响的增强,并 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发挥重要作用。如美、俄、日、中等大国都有可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一极。 不认同:虽然当今世界还是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但区域集团组织在推动和平 衡多极化格局中正在发挥、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欧盟的崛起并成为多极格局中 的一支重要力量。 (评分要求:此问主要考查学生的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学生能够独立地对问题 提出自己的看法,论述言之有理,都可得分。) 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附参考答案) 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部分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 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 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 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 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8.据研究,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 便士,而中国是 0.94 便士。这 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9.1898 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 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0.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 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 6:1。上海与京津 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 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 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33.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 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34.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 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 21 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 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 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 山。45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 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 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 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 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 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 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 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 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 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 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 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 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 出现的背景。(15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 分) 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 1960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 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4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 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 1 000 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 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 906 卷,770 余万宇,东汉以 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 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 20 篇、620 条、27 600 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 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 46.(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 年 8 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 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 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 年(宣统二年)11 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 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 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 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11 年 5 月,责任内阁成立,13 名国务大臣中满人 9 人,其中皇族 7 人,汉人仅 4 人, 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908、1910 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 并分析其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6 分) 47.(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 没有取得成果。1960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1576 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 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 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 年,联合国大会以 95 票对 4 票、21 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 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 59 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 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 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 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 1576 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 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10 分) 48.(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 (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 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 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 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 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 分) 24.B 25.C 26.D 27.A 28.D 29.B 30.C 31.B 32.C 33.B 34.D 35.A 40.(25 分) (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41.(12 分) 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 答案示例:(“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 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 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45.[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 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46.[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 分) (1)区别: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 原因: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 (2)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 47.[历史——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 (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 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 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48.[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 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新课标全国卷Ⅱ历史部分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 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 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 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 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8.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 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9.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 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 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 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30.1937 年 11 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 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 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 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31.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 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 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3.有人描述 19 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 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34.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 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35.图 6 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 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 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 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 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 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 19 世纪初,黑 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 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 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 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 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 分) 41.(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 A 第一章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 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 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 1688 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 1972 年版 目录 B 第一章 16 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 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 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 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 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 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 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 年版,2011 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 分。) 4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 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 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 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 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 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 分) 46.(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40 年 3 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 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 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 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 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1941 年根据三三制原则 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 3592 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 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 权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7 分) 47.(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 年 2 月,由精锐力量 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 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 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 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 年 10 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 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 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 40 余万人,伤亡接近 20 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 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 分) 48.(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 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 年 6 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 遂于 1895 年至 1897 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1898 年 6 月 11 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 “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 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 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 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 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 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 月 4 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 6 人革 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 分) 24.C 25.D 26.A 27.B 28.B 29.C 30.A 31.C 32.B 33.A 34.C 35.D 40.(25 分) (1)(12 分)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 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 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13 分)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 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41.(12 分) 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 A 以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 B 以 16 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 A 编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 B 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 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 B 反映 了 21 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45.(15 分) (1)(6 分)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9 分)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 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6.(15 分) (1)(8 分)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2)(7 分)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 民民主权利得到巩固。 47.(15 分) (1)(6 分)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 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9 分)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 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 国际地位。 48.(15 分) (1)(8 分)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 力对变法的阻挠。 (2)(7 分)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 变法持续进行。 2014 年全国大纲卷文综历史部分 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 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 相近的是 A.陈子昂 B.岑参 C.王维 D.李白 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 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 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16.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 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 世纪 70 年代 B.19 世纪 80 年代 C.19 世纪 90 年代 D.20 世纪 20 年代 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 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18.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年份 佃农(%) 半佃农(%) 自耕农(%) 1935 年 29 24 47 1936 年 30 24 46 1937 年 37 26 37 1938 年 38 27 35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兼并的趋势 19.1958 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 公顷)产 36956 斤(18478 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 的。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20.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 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21.1928 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 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22.图 4 为一幅 20 世纪 30 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图 4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土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23.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 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37.(3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 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 人们的想像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 (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呢 被赋予一种成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 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应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摘编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 材料二 1906 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 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 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彪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 保。”中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 1907 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法国自 18 世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戾”,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 并非:革命必得之果”。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态度及其依据。(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14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8 分) 39.(20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 5000 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 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 “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 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 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 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 1 世纪,阿拉伯商人将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15 世纪,英格兰出现棉 花种植,随后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 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18 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 命由此开始。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 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棉花主要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 的神话。美国的南方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 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 ——摘编自[法]埃里克·奥森纳《棉花国之旅》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原料的主要原 因。(10 分)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种植业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10 分)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D C B A C C D D A C B A 37.(32 分) (1)基本态度:否定(批判) 依据:法国大革命方式激进;破坏巨大;过于追求形式,没有建设性。(10 分) (2)评价:否定;肯定。 否定的理由:盲目学美,导致大乱;体制变革应循序渐进;革命带来恐怖统治和社会 动荡。 肯定的理由:推翻专制,享有平等权利;革命爆发和处死国王有其必然性;革命并非 一定带来破坏。(14 分) (3)时代影响:个人的政治立场,思维方式,阅历等;对历史事件本身了解的程度(8 分。 本问题回答出 2 点即可赋满分。) 39.(60 分) (1)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10 分) (4)促进南部经济发展;加强与英国的经济联系;推动奴隶制的扩展;加剧南北矛盾,加 速美国内战的爆发。(10 分) 2014 年北京文综历史部分 12.读图 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 表性著作是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 骚》 13.公元 97 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 “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14.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 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 300 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 369 位宰相中有 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 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 “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 9 图 10 17、图 9 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 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 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19、1977 年 10 月 21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 “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 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 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20.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 借鉴美国的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联邦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 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①联邦政治结构分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 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图 10 是法国 1789 年的一幅漫画,画中三人分别代表贵 族、平民和教士,结合所学判断,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愿是 A.第三等级反对制定新宪法 B.三个等级联合废除君主制 C.三个等级合力制定新宪法 D.三个等级修改拿破仑法典 22.19 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 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 ①废除哈里发制度 ②进行军事改革 ③建立近代工业 ④实行教育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 1949 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37.(36 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 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 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 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 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 分) 材料二 图 16 公元 1400 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 图 17 公元 1400~1800 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 流向示意图 图 18 公元 1900 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 图 19 公元 2013 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对中国商 品 路线和铁路示意图 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2)阅读图 16 至图 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 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 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未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 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 分) 40.(24 分)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1932 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 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 1937 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 1937 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 146 家,各种机件 14600 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 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 1938 年 7 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 主要迁往湘、桂、黔、曩、陕、川,共迁出企业 304 家,物资 511825 吨。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8 分) 41.(18 分)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 各国的积极参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42 年,英国工 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 持。1945 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1948 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 《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 家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8 分) 2014 年北京文综历史部分答案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D B A C B B C A D C C B 37.(36 分) (1)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 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2)示例 1: 公元 1400 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亚欧大陆间 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 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 关系密切。 1400~1800 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的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 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 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 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 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河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 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 世纪 90 年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 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 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 2: 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 过程。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 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 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20 世纪 90 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 果为主,如轮船、火车等,20 世纪 90 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1400~1800 年间, 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 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越来越突出。 (3)参考答案要点: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 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 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 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 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 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40.(24 分) (1)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 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41.(18 分) (2)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们生活困苦;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 广泛支持。 方式: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 2014 年(重庆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 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 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 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 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 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4.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 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 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 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 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从 1876 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 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 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 皇帝是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8. 1940 年 12 月 23 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 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 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9. 1989 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 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0.“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 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11.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 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 是,在当时的欧洲 ①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②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 ③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④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1998 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 比例高达 19. 8%。2001 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 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 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2 分) 13.(18 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 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 年 7 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 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 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 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 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913~1918 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 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 接后果。(6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 经济的有利影响。(4 分) 14.(3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 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 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 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 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 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 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 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 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 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 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 学生健康。1936 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 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 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 年,美国 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 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 年,林 奎斯特教授认为 SAT 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 验( 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 年,ACT 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 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 和 ACT 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6 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 教育的影响。(4 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 分)概括争 论双方的理由,(4 分)争论的结果如何?(2 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 SAT 和 ACT 设立的初衷,(4 分)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4 分)结 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 的?(2 分)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6 分) 一、选择题(共 12 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D 2.D 3.B 4.B 5.C 6.D 7.C 8.A 9.B 10.D 11.A 12.C 二、综合题(共 2 题,共 52 分) 13.(1)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 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 品的输入。 (2)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 要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促进了民族解放运 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 14.(1)升含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 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 制度。 (2)会考的利弊。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为有弊者: 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 (3)SAT 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ACT 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阶段的学 习:SAT 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ACT 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联邦制。 (4)【评分参考】略。 2014 年(山东卷)历史部分试题 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 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 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16.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 布特征的是 【大跃进】dà yuè jìn 指 1958 年在毛 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 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 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图 6 A B C D 17.19 世纪 60 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 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18.“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 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 “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9.“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 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20.图 6 为商务印书馆 1978 年 12 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 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1.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 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22.在 1543 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 1859 年出版 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23﹒20 世纪 40 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 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共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38.(24 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 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甲:图 9 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 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 中的故事发生在 1919 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丙:摘编自 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 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 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炽,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 分) (2)根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 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 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 分) (4)据材料丙并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 ② 加以阐述。(8 分) 39.(22 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 3.周氏告诉了鸣凤一个不幸的 消息。周氏虽也不忍,但这是高老 太爷的命令,自己也不敢违抗。 4.鸣凤抱定死的决心,她摸索 到花园的湖池边,那是她被迫选定 的归宿地。 1.一天,鸣凤在走廊上 遇见觉慧,便习惯地称呼觉 慧为“三少爷”。 2.觉慧和鸣凤正在聊 天,大太太周氏派人来找凤 鸣…… 史实 1501 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 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 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 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 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 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 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4 分)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6 分)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4 分) (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8 分) 46.(10 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 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 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 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 分)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 的原因。(8 分) 图 13 47.(10 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 13 为若拉·德·贝特莱的画作《革命的寓意》。画面顶部是一位法国启蒙 思想家的肖像,此外还有许多历史象征和革命符号(注:图中文字为引者标 注)。此画完成于 1794 年,正值法国大革命最激进的时期。 (1)法国大革命时期,哪些重要文献体现了画中所标注符号蕴含的革命精 神?(4 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判断画中的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还是卢梭,并说明理由。(6 分) 48.(10 分)【历史—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图 14 1945 年的德国 图 15 1948 年的德国 图 14、15 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 14、15 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6 分) (2)概括指出图 15 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 分)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A B C B D D C C A C A 38.(24 分) (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及其成因,为探讨 20 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 (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 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取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 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 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3)材料丙。 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对其他史料印证。 (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 20 世纪初中国女性 解放的缩影。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 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 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 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 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 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面,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 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39.(22 分) (1)国际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 势地位; 国内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2)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 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4)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制度的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 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 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 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46.(10 分) (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 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47.(10 分) (1)《人权宣言》(1791 年宪法》或《1793 年宪法》。 (2)卢梭。1794 年正值法国大革命中最激进的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雅各宾派实行的是革命 恐怖主义。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适应了雅各宾派专政的现实 需要。 48.(10 分) (1)图 14: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推尔塔会议的决定法、 美、苏对林国及其首都拍林实行分区占领。 图 15: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 苏占区对峙。 (2)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 2014 年(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 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铁 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皇帝制度出现于秦朝,此时普遍使用篆文,与题目中的信息“甲 骨文”不符,故排除 B、D 两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宗’是……会意字”即可知“ ”可 能表示祖先牌位,故本题应排除 A 项,选择 C 项。 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 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 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 解读信息的能力。井田制和分封制均瓦解于春秋时期,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故排除 A、C 两项;“市”突破空间限制开始于宋代,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故排除 D 项;由 题目中的信息“恣行吞并……国家授予的田地”即可知 B 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 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 认再现的能力。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汉朝丞相和唐朝六部尚书的职责是执行重要政 事。权力均明确,故与题目中的信息“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不符,排除 A、B、C 三项;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该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其 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故本题应选 D 项。 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 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 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15.【答案】A【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宋明理学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 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红楼梦》成书于清朝前期,故排除 D 项;此时孔子仍备受封建 统治阶级的推崇,《诗经》也成为八股取士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排除 B 项;此时的知识分子 仍热衷于科举考试,贾宝玉也未弃儒经商,故排除 C 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先把‘四书’一 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知宋明理学在明清时期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居于统治地位。 故本题应选 A 项。 16.图 6 所示为 1917 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 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16.【答案】B【解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旨在考查学生从图 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维新变法失败于 1898 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17 年”,故 排除 A 项;国民革命开始于 1924 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17 年”,故排除 D 项;由图片 中的信息“(1917 年)新知事……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是旧官僚之行为”即可排除 C 项,选择 B 项。 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 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 在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17.【答案】A【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 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中共七大召开于 1945 年 4 月,此时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全面抗战 期间,故排除 C 项;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 1953 年,晚于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1945 年), 故排除 D 项;由题目中的信息“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 在……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可知毛泽东主张效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坚持新民主 主义路线,故排除 B 项,选择 A 项。 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 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放弃“一边倒”政策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1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 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并非针对“亚非拉地区”,故排除 A、D 两项;二战后,中 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外交上坚持“一边倒”,故排除 B 项;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 兴的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1953 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本题 应选 C 项。 19.公元 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 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 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19.【答案】D【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 解读信息的能力。《社会契约论》由 18 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著,晚于题目中的时间 “公元 6 世纪”,故排除 A 项;由题目中的信息“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王 权法……把……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即可排除 B、C 两项,选择 D 项。 20.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 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牛顿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蒸汽机 D.计算机 2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 现的能力。1782 年,英国人瓦特对蒸汽机进行改良,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 赖,开始以煤炭作为动力的主要来源。与题意“欧美国家率先实现……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 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相符,故排除 A、B、D 三项,选择 C 项。 21.“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 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大抗议书》 D.《人权宣言》 21.【答案】B【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共产党宣言》。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 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四月提纲》全面分析了俄国革命的特点和前途等问题,并未涉 及俄国工人运动的状况和工业革命的发展程度,故排除 A 项;《大抗议书》成书于 1641 年的 英国,早于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 世纪 60 年代),故排除 C 项;《人权宣言》成书于 1789 年的法国,早于法国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9 世纪 20 年代),故排除 D 项;成书于 1848 年的《共产党宣言》既肯定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又阐述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故本题影响 B 项。 22.1895 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 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22.【答案】D【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旨在考查 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895 年的德国虽已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但保留 了大量封建残余,如皇帝主宰议会、首相等官员由皇帝任免等,故本题应选 D 项;A 项中“举 国听于议院”、B 项中“君主……不能独断”的表述均与德国皇权过大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C 项应为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原则,与题目中的国家“德国”不符,故排除。 23.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 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世界贸易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 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美国试图……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 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即可选出 A 项;世界贸易组织属于全球性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开放 性、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的原则,与题目中的信息“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不符, 故排除 B 项;北美自由贸易区属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与题目中的信息“国际”不符,故 排除 C 项;“北约”属于军事组织,与题目中的信息“贸易”、“国际金融”不符,故排除 D 项。 38.(25 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 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 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 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 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 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 1950 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 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 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 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 10,1947 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 意为“财政贷款”) 图 10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 有何不同?(8 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 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7 分)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 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10 分) 38.【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4 分) 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 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4 分)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 材料二只反映局部。(4 分) 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3 分) (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 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4 分)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 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4 分) 国际格局:两极对峙。(2 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材料和漫画的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 动、马歇尔计划等史实。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和漫画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 的能力。第(1)题的第一小问为基础知识识记题,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根据材 料一中的信息“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接踵而来……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 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和材料二中的信息“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农民……所 用……皆由自力织成者”作答。第(2)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虽逐 渐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这一科学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第二小问可从地区性的差别这一角 度进行思考作答。第(3)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在二战中被摧毁的(法国) 小镇……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 以正常地购买食物”和材料四中的信息“欧洲人被‘绑’在美国最新式战车(即马歇尔计划)” 作答;第二小问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可根据材料三中的时间“1950 年”、国家“美国”和 材料四中的时间“1947 年”、国家“苏联”结合所学作答。 39.(27 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 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 15 世纪中叶至 17 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 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 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 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 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 代”。 材料三 1978 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 1992 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 学者以 2001 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8 分)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7 分)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2 分) 39.【答案】(1)知识进步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4 分) 影响: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 界市场略见雏形。(4 分) (2)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和对立出 现;1929—1933 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世界 处于动荡不安中。(7 分) (3)以 1992 年为界:经济改革的角度。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 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6 分) 以 2001 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 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6 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苏联的建立、1929—1933 年资本 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实。旨 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第(1)题的第一小问可 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解放出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增进了人们的知识”、“促进了思想自由”作答;第二小问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结合所学 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设问的时间限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人物的身份限制“西方 学者”,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题注意材料三中的时间提示“1992 年”和“2001 年”, 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014 年(安徽卷)文综历史试题 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 结 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 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 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 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13.1912 年 4 月 22 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 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 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 4 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 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1922 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图 4 A.1902 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 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 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6.图 5 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图 5 A.①④③②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 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 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 6 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 年) (注: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 公约) 图 6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 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 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21.1933 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 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 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22.2011 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 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法德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 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 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精神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36.(28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森《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18 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 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 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 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 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 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 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人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 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 19 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 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 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图 14),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 因。(10 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12 分) 37.(28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 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 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 经历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 15 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 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 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 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12.A 13.D 14.C 15.B 16.B 17.A 18.C 19.D 20.B 21.D 22.C 36.(28 分) (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并存。 (2)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 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 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3)因素: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与科 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出复杂性; 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 启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37.(28 分) (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 吏的权利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 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论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2014 年浙江文综历史部分 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 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 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古代东西方的思想家。能力层级为 B 级。 【试题分析】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放纵自己的欲望;朱 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①③④正确。 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 China。更有 学者指出,China 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 China 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史学方法。能力层级为 B 级。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解决外国人是因为瓷器还是因为秦而称中国为 china,所以通过各 种方式弄清最早称呼中国为 Chinar 的人是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是最关键的。 ABC 均是搞清这一关键的方式。 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①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②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③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④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能力层级为 B 级。 【试题分析】①从“新军、警察”可知是民国时期,②从“三省、科举”可知是时宋代 第 17 题图 时期,③从“本路蒙古学”可知是元朝时期,④从“报刊、文物古迹”可知是当代,故选 B。 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 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 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近代交通工具的作用。能力层级为 B 级。 【试题分析】材料表明铁路修建于国于民都有好处,尤其有利于调兵运送手下兵饷。故 选 A。BCD 没有体现。 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力层级为 B 级。 【试题分析】清朝入关后,受满族习俗的影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朝要求全国蓄辫; 民国初年,出于反对专制统治的要求,政府强行剪辫。这说明某些生活习俗与政治生活相联 系。故选 B。ACD 不是两图反映的主题。 17.右图是 20 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大众传媒的变迁。能力层级为 A 级。 【试题分析】从“某报截图”可知反映 A,从“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可知反映 BD。 从“中国江南险要图志”“钦定”等信息可看出反映的是中国文明之演进,而非世界文明之 演进。 18.《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 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 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国民大革命。能力层级为 A 级。 【试题分析】国民革命时期,广州国民政府聘请苏联顾问;国民革命军从珠江流域打到 长江流域并迁都武汉;1927 年,武汉群众集会庆祝北伐胜利,攻克南京,进驻上海。北洋 军阀政府统治面临危机。符合此几项的只有 C。“攻克南京”不符合 AB,“广州聘请苏联顾 问”不符合 D。 19.20 世纪 80 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 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说“现在不同了,我得 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经济体制改革。能力层级为 B 级。 【试题分析】根据时间:20 世纪 80 年代,可排除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 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表述错误。故选 A。 20.《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 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三次科技革命。能力层级为 B 级。 第 23 题图 【试题分析】汽车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火箭出现在现代,火车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 命,马车出现在古代,故选 D。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 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 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 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工业革命。能力层级为 A 级。 【试题分析】综合材料,其核心是指出了大工业的作用,而大工业是由工业革命带来的, 也就是体现了工业革命的作用,只有 B 体现这个方面的含义。ACD 不是材料的主旨。 22.纳塞尔被誉为“中东雄狮”。如果要给他写传纪,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A.签署“戴维营协议” 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局部战争。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戴维营协议”是由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的。故选 A。 23.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右图 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 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 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 年的联合国 C.1949 年的北约 D.1967 年的欧共体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国际组织。能力层级 为 A 级。 【试题分析】二战时意大利是法西 斯国家,排除 A;它是战败国,不可能在二战刚结束时加入 联合国,排除 B; 英国 1973 年加入欧共体,排除 D。 38.(26 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1587 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 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 24 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 后来创造了近 30 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 5 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 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的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 4 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 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有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 的重要原因。(8 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 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 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 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 分) 【试题答案】(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 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 牵制;官宦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 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 实行“海禁”政策。 【试题考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 【试题分析】本题以材料入手,考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第(1)题 第一问应从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职能和作用方面分析,第二问原因应从废丞相的后果和太 监乱政等方面分析。第(2)题回答新气象时结合所学知识分项进行,老政策主要是重农抑 商政策。第(3)题基本内容应注意以日本和西欧为切入点,政策应是海禁政策。 39.(26 分)50 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 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 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 2014 年 3 月 24 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 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删除: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 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 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 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 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 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 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 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 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 分)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 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9 分)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 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 分) 【试题答案】(1)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 国外交的新胜利。 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 上受到憾动)。 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 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2)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司汤达。《红与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法国批判现实 主义文学大师。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3)更注重①: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 革命。评价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情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 更注重②: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 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更注重③: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对外战 争,都有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 更注重④: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评价时需要区分活动的不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试题考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法关系、近代以来法国的文学成就、对拿破仑的认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法关系及对两国历史的了解。第(1)题注意要求“从新中国 外交的演变、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两方面分析意义,即一是建国初独立 自主与和平,二是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世界事务的影响。第(2)题考查基础知识。第(3) 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所列举史实能支持自己的主张即可。 福建省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 7,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 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1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 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15.旗袍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16.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 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7.图 8 为 1972—1978 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18.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 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 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有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1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 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20.卢卡契在评论 19 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 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 忠实地描述他们。”据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 A.拜伦 B.巴尔扎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21.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 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 1943 年该局共花费了 110 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 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22.1952 年到 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 数提高了 7.48 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 15.69 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23.如果要给图 9 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24.表 1 是 1980 年、1996 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 的是 国家类型 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 年 38% 43% 42% 30% 1996 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38.(36 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至 1905 年被宣布废 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 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 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 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 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 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 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 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 400 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 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 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 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 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 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 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 的。(10 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 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 分) 41.A.【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 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 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 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 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 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 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6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 1861 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 能消除革命”。(10 分) 41.B.【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发表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爱尔兰和印度的被压迫 地区受到欢迎……在法国,《独立宣言》被广为印刷,成为反英宣传的主要材 料……《独立宣言》的文字被一再借用,表明这种对欧洲传统惯例的激烈而又具 有创造性的挑战得到了认可。 ——摘编自[美]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 材料二 美国革命实际上已经成了巴黎一种新的信仰,《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 “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 要这本“圣经”就足够了,时任驻法公使杰斐逊说:“法兰西被我们的革命唤醒 了,他们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同一时间,美国人却为法国人民对权利 的热情所唤醒,为 1789 年 10 月美国报刊上刊登的法国《人权宣言》而激动不已。 很明显,两个国家都在相互影响着对方。 ——摘编自[美]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宣言》在印度和法国受欢迎的 不同原因。(6 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怎样对“神圣权利” 进行“绝妙阐述”。分析这一“神圣权利”在美、法两国革命时期的相互影响。 (10 分) 41.C.【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 候,1978 年 9 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老窖。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 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 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中国经济发展史 1949--2005》 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 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6 分) (2)据材料二,指出 1978--1992 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 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10 分) 福建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B C A D C B A D C B 38.(36 分)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 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 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 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 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41.(16 分) A.【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 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 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 B.【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印度:增强了印度人民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 法国:成为反对英国的宣传工具;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认可美国《独立 宣言》的主张)。 (2)说明: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 民主权。 分析:法国启蒙思想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思想武器;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鼓 舞了法国人民的斗志;法国大革命爆发进而颁布《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推动 美国颁布《权利法案》(宪法十条修正案)。(答三点即可) C.【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备。 (2)趋势:上升。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 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答二点即可) 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 2014 年(江苏卷)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 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 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 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 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 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 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 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6.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7.在 20 世纪 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 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 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 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 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8.1953 年 6 月 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 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 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 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米。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 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 大”会议 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 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 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 的是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 任制萌发 1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 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 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 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 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 年发表“南方谈话” 12.“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 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 (公元前 5 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13.“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 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14.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 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 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 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 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 体化的实现 16.《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 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 1 936 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 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17.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 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 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18.“它站起来反对 18 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 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 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母亲》 D.《老人与海》 19.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 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 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 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20.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 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 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满分 60 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 中第 21 题~第 23 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4 题为选做题, 包括 A、B、C、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 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4 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 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 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 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 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 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 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 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 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神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 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 能等同于丞相。(5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 分) 22.(13 分)1885 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 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 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自然 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 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 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 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 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成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 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 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 分)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 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80 字左右) 23.(13 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 T 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 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 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 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 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 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 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 世纪,英国的园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 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 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 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 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 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 因素。(4 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4 分)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3 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 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2 分) 24.【选做题】本题包括 A、B、C、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 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 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 《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 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 和文化史》 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 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 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 音”所采取的措施。(3 分)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 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5 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 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2 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 分) 1923 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 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族主义 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 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 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 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 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 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 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 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 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8 分) 因袭 规抚(汲取) 创获 民族主义 ① ▲ ② ▲ 民权主义 ③ ▲ ④ ▲ ⑤ ▲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 的原因。(2 分)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 分)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众多文物中,青铜器物引人注目。有论者认为,云南楚雄 高峰乡彝族延续和发展了三星堆文化:他们的傩祭仪式为解读三星堆青铜器物的意义提 供了某种启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件青铜立人像象征当时蜀人的群巫之长,也可能就是某一代蜀王的形象。 ——沈仲常《三星堆二号祭祀坑青铜主人像初记》 材料二 人们常将考古材料、文献材料、民族学的材料相结合,相对比进行研究来探索 古代文化的奥秘。……从现存少数民族各种祭祀活动中看,其主持者多为巫师,也有的 是长老。他们在主持祭仪时大都要穿法衣,戴法帽,手持法器,在民族部落时期则为巫 师兼酋长。高峰乡火把节傩仪主持人即(是)。……(青铜立人像)的性质确定了,其 余小铜人、金面具、青铜面具便不难从高峰彝乡火把节傩仪中找到他们应有的位置,他 们都是随同傩神出现的神兵神将。 ——唐楚臣《广汉三星堆文化探秘》 材料三 不同学科的交互影响……产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理论争鸣,而这些又丰富了 整个的考古学讨论。 ——[英]约翰逊《考古学理论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铜立人和一般小铜人的身份,并说明青铜树 的象征意义。(6 分) (2)材料一、二分别属于何种学科的资料?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多学科 材料的综合运用对于破解三星堆历史之谜带来的积极影响。(4 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 分)平遥古城遗产是由诸多文化要素构成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遥古城文化遗产要素构成 自然景观 要素 人文景观要素 非 物 质 文 化 要素 黄土地、河流 和农田等 商业建筑 宗教建筑 政治建筑 生活建筑 地方手艺、宗 教 信 仰 和 社 会传统等票号、店铺 文庙、武庙、城 隍庙、清虚观 城墙、县衙 民居 ——根据高祥冠《平遥古城的原真性保护探讨》一文中的相关图示改编 材料二 平遥票号在……创立之后的长达 100 多年的历史中,以其雄厚的实力,一度执 全国金融之牛耳。 ——张桂泉《平遥古城》 材料三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 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 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自然景观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在平遥古城遗产构成中的 各自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平遥古民居的主要建筑特色。(5 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平遥金融业的历史地位。(2 分) (3)有人认为,平遥古城只是在票号方面独树一帜,其他要素在全国许多地方也有,因 而这一文化遗产的特色有限。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角 度,对这一看法进行评议。(3 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B B C D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D D B D D A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满分 60 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 21 题~ 第 23 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4 题为选做题,共 4 小题,考生只能选 做其中的两小题。 21.答案要点:(14 分) (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 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 22.答案要点:(13 分)(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 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略 23.答案要点:(13 分)(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 再分配。 因素:议会立法。 (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 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24.A.答案要点:(10 分)(1)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 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 (2)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缓释途径: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 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 (3)理由: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 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 B.答案要点:(10 分)(1)主张: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 权分立原则。⑤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C.答案要点:(10 分)(1)青铜立人:巫师;蜀王(或国王、酋长、群族之长)。小铜人: 神兵神将(或地位低微的人,如俘虏、罪犯、仆役)。青铜树:具有复合特征的神树;扶桑 是生长于日出地方的神树;若木是生长于日落之处的神树;建木是通天神树。(或图腾树; 擎天树即天梯;敬天神、求吉祥的神树) (2)资料:材料一:考古材料;材料二:民族学(或民俗学、人类学)材料。 影响:丰富了历史信息;产生了新的研究思路。 D.答案要点:(10 分) (1)作用:自然景观要素:古城存在的生态环境。 非物质文化要素:古城存在的社会基础。 建筑特色:四合院;砖砌窑洞式的院宅(或拱券式砖结构窑洞);垂花门楼、雕饰窗棂 等装饰(或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剪纸窗花等装饰)。 (2)历史地位:日升昌票号是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或是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 存放银两业务的金融机构);一度是近代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3)评议:从单一要素看,并不是所有要素都是特色明显的;但诸多要素的完整保存,非 同寻常;因而上述看法是偏颇的。 2014 年高考上海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 75 分) 以下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薄中登记。”这一规定 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古代埃及 B. 古代印度 C. 古代希腊 D. 古代中国 2. 下图所示为某一宗教的发源地和传播路线,这一宗 教是 A. 犹太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3. 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 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4.右图反映的情景式 A. 柏拉图在雅典学园讲课 B. 中世纪大学教师在授课 C. 主教与教士讨论教会事务 D. 民间艺人吟诵《荷马史诗》 5. 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6. 唐朝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 A. 丝绸之路的繁盛使洗浴的风物传入中国 B. 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国家财富的增长 C. 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 D. 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 7. 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 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北齐 8. 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儿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 本上解决问题他颁布了 A. 募兵法和保甲法 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 C. 将兵法和均衡法 D. 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9. 将粘土上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以卸下以备再用。 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 A. 《史通》 B. 《农政全书》 C. 《农书》 D. 《梦溪笔谈》 10. 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A. 江浙行省 B. 宣政院 C. 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11. 为了完成下列“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出应填上 A. 日本派出遣唐使 B. 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C. 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 D. 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12.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 《孟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道德经》 13. 据《史记·太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 阅读朝庭金匮石室之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最终写成 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史马迁 A. 侧重口述史料收集 B. 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C. 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 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14.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 Protestantism,直译“抗 议宗”。这里的“抗议”是 A. 抗议《圣经的权威》 B. 抗议国王的权威 C. 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 D. 抗议贵族的权威 15.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往往由于视角、史料的差异而产生不一样的解释。下列选项中, 由于新史料的发现而导致不同解释的是 A. 哥伦布到达美洲被称为“发现新大陆”,也被称为“文明的相遇” B. 魏晋南北朝被称为“分裂的时代”,也被视为“思想的自由时代” C. 欧洲中世纪被称作“黑暗的时代”,也被目为“田园牧歌的时代” D. 商超一度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时代”,也被认为是“信史时代” 16. 保证国民有自由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封建特权。以 上思想体现在 A. 《十二铜表法》 B. 《汉谟拉比法典》 C. 《民国民法典》 D. 《钦定宪法大纲》 17. “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在法律确定的期限内将被授予自由耕种者的一切权利”,此法令的 颁布者是 A. 林肯 B. 明治天皇 C. 威廉一世 D. 亚历山大二世 18.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 A. 《政府论》 B. 《共产党宣言》 C. 《乌托邦》 D. 《共同纲领》 19. 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后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 A. 宁波 B. 广州 C. 上海 D. 福州 20. “万能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当瓦特研制成功这项动力技术时, 中国正值 A. 开元盛世 B. 戊戌变法 C. 康乾盛世 D. 清末新政 21. “一个呗流放的人秘密回到彼得堡,经过多年流放和卓有成效的斗争,他即将领导一场 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运动。”“他”是 A. 列宁 B. 拿破仑 C. 彼得一世 D.斯大林 22. 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 革命可以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A. 《时务报》 B. 《国闻报》 C. 《申报》 D. 《民报》 23. 右侧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A. 19 世纪初期 B. 19 世纪中期 C. 20 世纪初期 D. 20 世纪后期 24. 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须,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 民革命军。该宣言发表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期间 25. ①1862 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首相。②俾斯麦是“现实主义 政治”大师。③他在救人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中即宣传:“当代的重大问 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 决。”④德国的统一确实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 解释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6.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 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 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这段文字出自 A. 《华沙条约》 B. 《北大西洋公约》 C. 《联合国家宣言》 D. 《凡尔赛和约》 27. 1943 年,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中国的 领土。代表中国与会的是 A. 国民政府 B. 中华苏维埃政府 C. 北洋政府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28.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之处: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 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 50 年不变。这体 现了 A. 三权分立原则 B. 地方自治原则 C. 主权平等原则 D. 一国两制原则 29. 右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 A. 土地改革 B. “文化大革命” C. 粉碎“四人帮” D.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0. 中国正式起诉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发起的 13 起反倾销措施,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A. 中国参加了亚非会议 B. 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C. 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以下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 0、1、1、3 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 不得分。 31、罗马从共和体制向帝国体制转变的主要特征是() A、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B、最高决策权从元老院转入元首手中 C、平民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 D、版图从意大利半岛扩展至地中海沿岸 32、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 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称”。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 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 B、成王分封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33、根据右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 A、辅助皇帝行使权利的机构 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 C、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 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 34、以下叙述中,最能体现卢俊社会契约思想特点的是 A、人与人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交战的状态,人们为了自保面缔结契约 B、人们在订契约时让渡了属于自己的权利 C、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背大多数认得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 D、签订契约以后,每个参与者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35、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是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 的规划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二、非选择题(共 75 分) 36、议会令状 以下是 14 世纪英国议会的令状 主教及其他高级教士、郡守、男爵、郡属骑士、市民代表和市民议员、 其他辖区的人士:遵守国王陛下的旨意,你们需赶赴议会。国王非常感谢各 位前来参会,也希望大家不久便能返回各自的家园,所以诸位要抓紧时间迅速 赶来,不得延误。不过主教、郡守、男爵、审判官、法官及其他王室仪事会成 员如果没有国王的特别指令则不得擅自离会。你们还需要留在仪事会行使职责、 处理公务。 问题:(12 分) (1)根据材料,在当时的议会中国王和各等级的政治地位如何?(6 分) (2)上述政治状况在“光荣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 分) 37、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 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 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 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 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 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 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吉 田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14 分) (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4 分) (2)魏、蜀、吴三国歇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着什么?(2 分) (3)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太宗又做了何种制度建设?(4 分) (4)你能从传国玺流传的过程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哪一值的关注得主题? (4 分) 38.扩张之路 问题:(13 分) (1) 根据以上材料,美国的扩张呈现哪些特点?(6 份) (2) 美国实行扩张政策的前提是什么? (4 分) (3) 美国实行扩张战略在 20 世纪初取得了何种成果?(3 分) 39.文明的代价 1962 年,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的世界,引 发了当代环境保护运动。试以“人与环境”为主题,叙述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所付的代价。 (11 分) 40.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 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此也。 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 之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 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 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 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 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 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 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25 分) (1) 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 19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2 分) (2) 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8 分) (3) 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15 分) 答案: 1.C2. B 3.A 4.B5.C6.A 7.D 8.B 9.D 10.D 11.D 12.A 13.B 14.C 15.D 16.C 17.D 18.B 19.C 20.C 21.A 22.D 23.C 24.C 25.C 26.B 27.A 28.D 29D 30.D 31.BADC 32.DACB 33.CADB 34.CBDA 35.BCDA 二、非选择题(共 75 分) 说明:下列答案按层次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的原则进行排列和赋分。“水平 1”为最高层次 的答案,“其他答案”为不符合题意的答案。圆点符号后的内容为参照性示例。 36.(1) 水平 1: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6 分) ·英王在中世纪的议会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士、贵族实际行使议会权力;骑士、市民代表等 处于从属地位 水平 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4-2 分) 其他答案:仅复述、摘抄材料中的信息或回答与史实不符(0 分) 36.(2) 水平 1:能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进行完整对比(6 分) ·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水平 2: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的对比不完整(3 分) 其他答案:回答与史实不符(0 分) 37.(1) 水平 1: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4 分)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水平 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2 分)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其他答案:仅复述、摘抄材料中的信息或回答与史实不符(0 分) 37.(2) 水平 1:回答与材料有关联性(2 分) ·皇帝权力 ·正统地位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无关联或与史实不符(0 分) 37.(3) 水平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合理的解释(4 分) ·为了巩固统一的新政权,加强皇帝权威;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 ·御玺数量过多,不再正宗,需要重建皇帝权力的象征;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无关或与史实不符(0 分) 37.(4) 水平 1:能从材料中提炼出相关的主题(4 分) ·国家的分与合 ·政治体制创新 ·政权合法性问题 水平 2:仅能根据材料进行叙述(1 分) ·中国古代政治具有创新发展的特点,如唐重刻国玺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联性(0 分) 38.(1) 水平 1:能根据地图发现美国扩张的多个特点(6-4 分) ·重视海上扩张;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商业利益;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主要 目标是中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赢得了与列强均等的机会 水平 2:能根据地图发现美国扩张的一个特点(2 分)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联性(0 分) 38.(2) 水平 1:能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4 分) ·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并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取 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或不符合史实(0 分) 38.(3) 水平 1:能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3 分) ·一战后,美国通过《四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海军协定》取得了与英国 同等的制海权,通过《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奠定了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 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或不符合史实(0 分) 39. 史实: 水平 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9 分) ·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后,煤炭作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燃料被大规模使用,造成了对空气的 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显现。第二次工业革命 以后,随着电力的广泛使用和汽车的发明,对于煤炭和石油等资源的消耗加剧,化学工业的 产生也使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深。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枯竭与生态恶化问题日益突 出。核能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在缓解能源危机的同时,也会给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 坏。《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表明气候变迁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总之,随着工 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问题演变为全球性问 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水平 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符程度赋分) 组织: 水平 1:叙述体现时序感(2 分) 水平 2:叙述时序跳跃(1 分) 水平 3:叙述缺乏时序感(0 分) 40.(1) 水平 1:能将李鸿章的生平与中国近代史建立联系(2 分) ·李鸿章几乎参与了那段历史的所有重大事件,是那段历史的焦点人物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 的.他个人的生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其他答案:仅根据李鸿章的某一具体作为得出结论或解释不合理(0 分) ·李鸿章领导了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粱启超想以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失败经验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40.(2) 史实: 水平 1:能注意到材料中粱启超对李鸿章各方面事迹的评价(6-3 分) ·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 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 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 利的根本原因。 水平 2:只注意到材料中粱启超对李鸿章某一方面事迹的评价(2—1 分) 组织: 水平 1:能根据材料进行概述(2 分) 水平 2:仅能复述或摘抄材料的文字(0 分) 40.(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4 分) 水平 1:能把梁启超作为解读的对象,将文本内容与粱启超的史观、方法、立场联系起来提 出观点(4 分) ·梁启超基于进化论史观和政治改革立场来评价李鸿章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注重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水平 2:就梁启超对李鸿章其人的具体评价提出观点(2 分)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毁誉参半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 水平 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 分) 评分项二:史实(4 分) 水平 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作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 分) 水平 2:能从材料中提取较完整的信息(2 分) 水平 3: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1 分) 水平 4:没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 分) 评分项三:论述(5 分) 水平 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 分) 水平 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 分) 水平 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 分) 水平 4:回避问题(0 分) 评分项四:组织(2 分) 水平 1:叙述成结构(2 分) 水平 2:叙述连贯通顺(1 分) 水平 3:仅能罗列史实(0 分)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2014 年高考(海南卷)历 史 第Ⅰ卷 本卷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 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 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 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 15 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 要求男子达到 l5 岁、女子达到 13 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 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材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 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 国 143 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 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9.公元前 123 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削官应按照法定程 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 50 名陪审员,组成陪审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 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10.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 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11.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 不同的是 A.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12.1781~1783 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 l000 万 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 200 万美元。这表明 A.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 B.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C.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l3.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与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 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 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14.1899 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 1900 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5. 1900~1901 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 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活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 年北京政 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 5 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 30 年的专利权时, 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17.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18.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 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 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19.1917 年 3 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 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 得格勒苏维埃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20.1923~1929 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 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21.1960 年,日、美修改 1951 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 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 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22.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 1990 年取代“民营化” 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23.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 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4.1950 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 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 1953 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 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25.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 为中共八大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26 题~第 28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 29 题~第 33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13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 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 1.6 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 已突玻 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 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 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 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 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 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 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9 分) 27.(13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中心都市的 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 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们的对比上, 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 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 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摘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 (l938 年) 材料二 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一)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 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二)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 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三)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 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 (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 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1940 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6 分) 28.(12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 年, 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 继进行了类似改革。1834 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 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 1870 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 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 50 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 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 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 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 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 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3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870 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9 分) 请考生在第 29、30、31、32、33 五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 分。做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9.(12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8 年 10 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领代表团访华,与中方洽谈 合作事宜。在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中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语词汇“joint venture” 并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墨菲解释说:“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 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 一点,合资经营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对此感到新鲜有趣和增 长了知识,同时又认为,尽管对方说的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美方提到合 资经营就好比是“结婚”、“建立共同家庭”,就更不可思议。中方代表团将谈判内容上报中 央后,邓小平作了“合资经营企业可以办”的批示。1979 年 7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 资经营企业法》获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80 年 4 月,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 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中方代表最初认为美方“合资经营”的提议不 可能实现。(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7 分) 30.(12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民主体制和随之而来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根据近代早期的英国法律,表 达对政府的批评言论,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会受到惩罚。英国殖民者将上述法律带到了大 西洋彼岸。1735 年,纽约报纸发行人彼得·曾格,因发表批评纽约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言 论,而受到指控,罪名是煽动诽谤。但是,曾格的律师成功地说服陪审团判曾格无罪,理由 是曾格所发表的情况属实。科斯比诉曾格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案例。 1791 年,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 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由言论和出 版自由的权利引申出一个新的权利诉求:“人民知情的权利”,即禁止政府对公众获取信息的 来源加以限制。人民知情的权利与新闻自由密切相关。“如果把民主体制理解为亚伯拉罕·林 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那么,政府的事务实际就是人民的事务,而这也是自由 的新闻机构的角色与公民的民主关注的汇合点”。 ——摘编自梅尔文·乌罗夫斯基《人民的权利——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新闻出版自由权利得以确立的历史条件。(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言论和出版自由”是美国民主社会的一个基石的原 因。(4 分) 31.(12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2 年 1 月,反法西斯盟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相互合作, 彻底打败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 领日本,并力图维持现状,推迟媾和。1950 年下半年,美国及其西欧盟友决定早日对日媾 和。在美国操纵下,1951 年 9 月,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朝鲜等国没有 被邀请参加。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宣布结束对日本的战争状态。苏联等国没有在和 约上签字。对此,中国外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旧金山和约)是非 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 ——摘编自吴廷璆《日本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转而急于对日媾和的原因及和约签订的影响。(8 分) 32.(12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南宋灭亡后,赵 孟頫仕元朝,官至一品。现代有书评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 以后一人而已。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 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训 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 偶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 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 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 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 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頫评价的因素。(6 分) 33.(12 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灵渠位于今广西兴安附近,是一条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运河。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 头垒成前锐后钝的分水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南渠引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 江。南北二渠总长 34 千米,构成灵渠的主体。 这条于公元前 214 年建成的运河,分湘入漓,北水南调,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拓了 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 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代修筑的长城,故迹已难探寻, 而这条在近代被称作“兴安运河”的水道,历代修缮利用,“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 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灵渠被确定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灵渠的历史作用。(6 分) 答案及评分参考 评分说明: 非选择题部分,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 题所分配的分数。 第 I 卷 本卷共 2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B B C C D A D D C A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B C B A A D A C D A 第Ⅱ卷 26.(13 分) (1)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 (4 分) (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9 分) 27.(13 分) (1)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文艺能够激励民众抗战;日本奴化政策; 文艺界抗战分散。(7 分) (2)广泛性;以抗战为共同目的;既统一又斗争;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6 分) 28.(12 分) (1)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主要依靠内部进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 条件。(3 分) (2)原因: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 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 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9 分) 29.(12 分) (1)“文革”结束不久,仍受“左”的思想禁锢;长期封闭,缺乏信任,对国际经济发展状 况缺乏了解。(5 分) (2)引进了国外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 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带来观念改变,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 的发展。(7 分) 30.(12 分) (1)有追求自由、民主的传统;受启蒙思想影响;通过典型案例打破“因言获罪”的法律; 言论和出版自由载入宪法。(8 分) (2)实施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促使政府公开和透明。(4 分) 31.(12 分) (1)违背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绝不单独与敌人媾和”的规定;部分反法西斯国家没有 参加会议或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除在外。(4 分) (2)原因:新中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企图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冷战前哨阵地。 影响:将日本拉入西方阵营,加据了亚洲的冷战;中日、苏日等双边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 态;结束对日本战争状态。(8 分) 32.(12 分) (1)前期:圆转流丽;后期:浅俗无骨。 标准:前期就书法论书法;后期以气节评价书法。(6 分) (2)时代变化;抗清情结;个人审美观。(6 分) 33.(12 分) (1)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保存相对完整;设计、修建科学合理。(6 分) (2)为开拓和管理岭南提供了交通支撑;灌溉农田;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 化交流。(6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