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普集高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卷) 一、选择题 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③阶级对立的产物 ④统一国家的需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的出现,没有巩固部落联盟,故①错误;随着生产力和私有制的发展,“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②正确;私有制的发展,家天下的出现,阶级对立,导致“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故③正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与统一国家无关,故④错误。故②③组合正确,故B项正确,ACD项都错误。故选B。 2.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室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成为大宗,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不一定是嫡长子,故①错误;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定是大宗,故②正确;诸侯嫡长子、嫡长孙也是分封的诸侯国内部的大宗,故③正确;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在卿大夫封地内一定是大宗,故④正确。故②③④组合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宗法制的相关知识,结合嫡长子继承制的相关内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制度是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因此选C。A和B说的是王位传承制度, D项宗法制是周天子为确保贵族内部权力、财产等分配秩序,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稳定而采取的制度。 详解】 4.山东省常被人们简称为齐鲁大地,这起源于 A. 大汶口文化 B. 西周分封 C. 甲骨文记载 D. 古代地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当时在今山东境内,分封了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因此后世对于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四个儿女:大儿子(妃嫔所生);二女儿(王后所生);老三是王后所生的女儿;小儿子(王后之子)。几个儿女都想争王位。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请问王位该传给谁 A. 大儿子 B. 二女儿 C. 老三 D. 小儿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西周通过宗法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而王后就是周天子的正妻,因此选D.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诸侯割据局面结束的标志是( ) A.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B. 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 C.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 D. 秦朝郡县制度的实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代的大一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灭掉六国,实现了自春秋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7.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攻打匈奴 D. 修筑长城 【答案】B 【解析】 【详解】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文化专制政策,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根据“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可知秦始皇是为了解决地方割据攻战,所以其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攻打匈奴和修筑长城都是秦始皇稳定北方边境的措施,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D项。 【点睛】“又复立国”指的是重新进行分封,而分封制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割据,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秦始皇为避免出现地方割据,因此废除了分封,实行郡县制。 8.在秦郡中负责监察的官职是 A. 郡守 B. 郡尉 C. 监御史 D. 郡丞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朝推行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和郡丞。监御史掌监察工作,故C符合题意;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故A不符合题意;郡尉掌管全郡军事,故B不符合题意;郡丞专司辅佐郡守,故D不符合题意。 9.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 A. 负责管理军事 B. 负责国家监察事务 C. 执掌群臣奏章 D. 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直选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是秦代御史大夫掌握的职权,A属太尉的职守, D是宰相的职能,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10.秦朝皇帝制度的核心是 A. 皇权至高无上 B. 中央设三公九卿 C.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皇帝制度包含皇帝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其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A正确;三公九卿属于秦朝的中央官制,不是皇帝制度的内容,B错误;郡县制度的推行属于地方制度,不是皇帝制度的内容,C错误;颁布秦律属于法律,不是皇帝制度的内容,D错误。 11.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命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代官员由中央在皇帝的同意下直接任命到地方,直接听从皇帝和中央的调遣,D项符合题意; 世代相袭是分封制下官员的产生方式;考试选拔是科举制下的官员产生方式; 地方推荐是察举制。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维护王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随着王朝的变革官员的选拔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并且还设定了相应的监察制度以为保障。 12.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A. 促进的封建经济的发展 B. 提高了政令执行效率 C. 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秦朝是在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霸混战的局面后完成统一的。郡县制的实行使皇帝把地方官吏的任免权牢牢抓在手中,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局面,故答案选C。A项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郡县制的影响,与材料角度不符;B项说的是行省制度;封建社会地方割据经常出现,其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不变,割据无法消除,D项说法错误。 13. 该图反映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制度(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该图显现的是 三省六部 制度,这是唐朝时期的中央制度。 14. 唐太宗时期若要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省六部制是唐朝重要的政治制度,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的职责负责起草;门下省的职责封驳审议;尚书省的职责负责执行。六部是指礼户礼兵刑工,其中工部掌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六部隶属于尚书省。所以答案选D。A项起草的是中书,不是尚书,故排除。B项起草的不是尚书,故排除。C项起草的不是门下,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运作程序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15.元朝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度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元朝时期由于疆域广阔在地方实行的行省制度,不仅加强对于疆域的管理,还专门设立机构管理边疆地区,从而促进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完善以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①②③④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 16.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孝廉”是汉代察举制选官制度标准,D正确;A属于唐朝中枢机构,不是选官制度;B选官依靠才能和学识;C依靠的是门第选官。 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材料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 A. 汉高祖 B. 明太祖 C. 宋高宗 D. 唐太宗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有明”中“明”是指明朝,“高皇帝罢丞相始”是指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故B项正确。汉高祖、宋高宗、唐太宗时期仍然设丞相,与材料不符,排除A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本题以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可知高皇帝是指朱元璋,明朝时明太祖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以后成为定制,专制皇权进一步发展。 18.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多达1 460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立中朝 B. 设立丞相 C. 设立内阁 D. 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十作为侍从顾问,但他们很少能参与决策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 19.赵翼《檐曝杂记》中说:“发出即封入纸函,……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材料体现“军机处”的特点是 A. 行政效率高 B. 机构健全 C. 人员复杂 D. 制约皇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即封入纸函”“始密且速矣”说明军机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故A项正确。军机处机构简单,并不是健全,故B项错误。军机处人员较少,并不复杂,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中枢机构,并不能制约皇权,故D项错误。 20.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 A. 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治 B. 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 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 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改土归流”相关所学可知,“改土归流”指的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将土司管辖改为中央政府派遣流官直接治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治理是土司制度的特征;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之前已经纳入中央王朝版图,“改土归流”与并入版图无关;C选项错误,理藩院是清代设立的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与“改土归流”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答案】(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 (2)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解析】 【分析】 【详解】(1)由材料可知,兴建大工程先由“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然后“中书付门下”,让门下省进行审议,通过后由尚书省交由工部,最后由工部具体实施。 (2) 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的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代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的中书省成了全国最高行政机关,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反弹,威胁君权。 22.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潜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 “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镰《元史》等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行省长官行使权力的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演变: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特点: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2)内涵: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3)认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要给予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 “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等信息,可见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2)第一小问根据“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根据“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等信息,可见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要给予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要注意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23.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其主要职能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制度:图一:三公九卿制;图二:三省六部制;特征:皇权至上。 (2)变化: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改革: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朝代:清朝;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1)制度:由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特征是皇权至上。 (2)变化:图三表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改革: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朝代:图四是军机处,设立于清朝;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趋势:综合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演变的趋势是: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