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4月试题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4月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6小题,每小题1.5分,共69分) 1.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2.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王朝大一统的重新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儒家思想的复兴 3.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19 / 19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4月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6小题,每小题1.5分,共69分) 1.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2.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王朝大一统的重新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儒家思想的复兴 3.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19 / 19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从宋朝开始官僚政治衰落 4.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丙乙甲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乙丁丙甲 5.中国古代, “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 祭天大典,表明自己 “承天” 而 “子民” , 官员、 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6.唐代曾盛行修撰谱牒(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638 年唐太宗在修《氏族志》时标榜说: “诚欲崇 树今朝冠冕??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 ”659 年唐高宗改《氏族志》为 《姓氏录》 19 / 19 ,收录姓氏大大少于前者,只限时任五品以上官员。这反映了 A.传统门阀贵族力量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B.唐朝门第观念进一步增强 C.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依然保持特权地位 D.唐朝社会上下流动性减弱 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 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8.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 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 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 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 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19 / 19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10.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11.王国维曾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 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故衡利 而取重,掣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由此可知,王国维认为 A.任人唯亲不如任人唯贤 B.宗法制易导致政局动荡 C.立嫡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D.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 12.秦汉以后“官”掌握行政权力,“爵”用来确定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历代帝王往往采取“官以 任能,爵以酬功”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A.维护传统等级制度 B.提高官府行政效率 C.维护君主统治权威 D.削弱贵族政治势力 1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 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19 / 19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围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14.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 映 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 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15.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 A.等级观念逐渐消亡 B.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C.践行儒家用人之道 D.军功爵制遭到破坏 16.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 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 19 / 19 17.中国古代在选任官吏时规定,叔伯、兄弟不得在同一部门任职,其目的是 A.防止官员结党营私 B.打击官吏贪污腐败 C.削弱地方政府权力 D.破坏宗法血缘关系 18.唐前期的政治人物多为北方人,北宋时政治人物多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这一变化主 要反映了 A.官僚集团重视本地域人才 B.南北方士人志向差异 C.科举制改变人才地域分布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19.唐代名臣范祖禹说: “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 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易形成冗官现象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加强了君主专制 20.汉末至唐代,婚姻受门阀制度影响极大,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宋代时,婚姻“不问阀阅” , 士庶婚姻成为风俗。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 A.等级观念的淡化 B.人口大量迁徙流动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21.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19 / 19 22.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 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 “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23.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 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这表明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24.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 史 台官 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 A.宋神宗的出发点是维护君权统治 19 / 19 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 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 D.监察官职责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5.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 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 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 《新唐书》记载了 8 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A.专制皇权弱化 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C.地方吏治废弛 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26.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 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 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 27.《汉仪注》 :王子为侯,侯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以助祭。大祀日饮酎,饮酎受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B.凸显了嫡长子拥有祭祖特权 19 / 19 C.使得诸侯王国封地越分越小 D.打击地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28.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 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 29.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 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 A.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 B.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 C.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 D.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 30.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 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31.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 证公正审判,年满 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19 / 19 D.增强责任意识 32.“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能够得出与此观点史论一致的是 A.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B.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C.古罗马的法律原则 D.卢梭的政治学说 33.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 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4.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 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 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19 / 19 35.有学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如此,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就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雅典根本不存在着民主政治 B.古雅典政治具有强烈人治色彩 C.古雅典法律基本无法贯彻实施 D.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 36.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这表明 苏格拉底 A.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制 B.公民意识淡漠 C.认识到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D.缺乏民本思想 37.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中,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 ”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 ”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 A.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 B.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19 / 19 C.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 D.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 38.在古希腊,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在将雅典城邦划分为十个部落的同时又给每个部落确定一位民族英雄。这一举措意在 A.确立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B.培养公民对共同体的认同感 C.提高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 D.麻痹雅典公民以维护城邦制 39.肖德甫《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该材料反映了光荣革命 A.使英国议会制度从此开始真正确立 B.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C.和平渐进的变革道路被各国借鉴 D.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 40.“英国贵族生活方式不仅为下层人民所模仿追求,而且下层人们即使在他们获得了超过贵族的财富后,在精神上也羡慕贵族的地位和荣誉。他们会通过联姻或者买爵位来获得贵族头衔。当他们既有财富又有贵族荣誉后,……过起了田园般的‘绅士生活’”。这种文化追求产生的政治影响主要是 A.实行“议会至上”原则 B.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 C.促成责任内阁制确立 D.保留君主制与贵族制 19 / 19 41.1689年3月,英国下院通过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120万镑的税款,并规定其中60万镑用于宫廷和非军事性开支,其余用作海陆军开支。1697年议会又通过《年金法案》,规定自翌年起,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上述拨款法案的通过,旨在 A.确保王室财政独立 B.依法监管王室财政 C.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保障国王的军事权 42.“在这两百年(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首先解决了……的问题,接下来解决了全球商业秩序的问题,而工业革命则是在这两个任务完成之后的事情。”文中省略号部分应该是 A.现代企业制度 B.机器动力来源 C.资本垄断方式 D.国内政治体制 43.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19 / 19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44.“在1688年光荣革命中,所有的英国人都起来反对詹姆士二世……。经过短暂的谈判之 后,威廉和玛丽作为自信十足的议会的客人,开始了自己的王朝”。当时威廉和玛丽在“自己的王朝”中 A.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必须严格践行“议会至上”的原则 C.由内阁首相代行其行政权 D.必须接受英国各政党的监督制约 45.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官员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这说明 A.政府对议会的决策有一定影响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D.内阁成为国家最高的立法机关 4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19 / 19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二.非选择题(2题,共31分) 47(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242)……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9 / 19 材料三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元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郡县制度推行的基本情况。(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官任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5分) 48.(20分)17世纪的中国和英国在政治领域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 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目录(部分) 19 / 19 材料三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 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1) 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明朝政治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10分) (2)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英国君主制的变化历程,分析“光荣革命” 的影响。(8分) (3)综合材料所有信息,概述17世纪中英在政治领域的不同发展趋势。(2分) 答案 19 / 19 一、选择题(本题共46小题,每小题1.5分,共69分) 1-5 CCBCB 6-10 ABCCB 11-15 CCDDB 16-20 BACBD 21-25 DCCAD 26-30 CDBCC 31-35 DCBBB 36-40 CDBBD 41-46 BDABAD 二.非选择题(2题,共31分) 47. (1)特点:注重血缘关系。(2分) (2)基本情况:秦国在新征服的领土上设郡县实行管理;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主导地位。(4分) (3)特点:地方官正职由蒙古人担任,副职由其他民族人员担任。(2分)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分) 48. (1)观点:内阁官员不等于宰相,职责是批答奏章;有宰相之实的是太监。(4分)说明: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或宦官专权)。(6分) (2)君主专制——君主制废除,建立共和国——君主制度复辟——君主立宪制度。(2分)影响:君主权力来源不再是神而是议会(2分);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2分);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2分)。 (3)趋势: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强化,英国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2分) 19 / 1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