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ww.ks5u.com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一~必修四。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驿传制度是我国古代以“传命”为主旨,融通信、交通、馆舍三位于一体的命令上传下达机制。驿传制度伴随着国家政治及交通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渐发展。到了唐代,驿传制度更为严密和完善。树立起新的制度典范。对唐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全唐诗》中有大量与驿传相关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探析唐代驿传制度的相关内容与特点。 唐王朝“东西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宽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旧唐书》卷三八)。统治者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现有效统治。在中央统一管辖之下建立了各级地方政权及各级交通组织,与此相适应,形成了较完整的文书驿传网。较之于前代。唐代驿馆的数量有了较大的扩充。韩愈在《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中写道“四海日富庶,道途隘蹄轮,府西三百里,候馆同鱼鳞。”用“鱼鳞”来形容唐代驿站的数目繁多,可谓确切而形象。此外,从王周《路次覆盆驿》“曾上青泥蜀道难,架空成路入云寒,如何却向巴东去,三十六盘云外盘”中可以知道,唐代在最为偏远的地区也设置有驿道和驿站,就诗中所提到的驿站驿馆名称而言,我们很容易发现唐代关于水驿、陆驿、水陆兼办驿的驿传设置。例如,韩琮的《题商山店》商山驿是为陆驿;王建的《汴路水驿》提到的是为水驿;而武元衡《题嘉陵驿》写道:“悠悠风施绕山川,山驿空濛雨似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可以看出,嘉陵驿属于水陆兼办驿。 不少唐代诗人初仕阶段都曾担任县级职官,主持驿传,并留诗以纪。“云别青山马踏尘,负才难觅作闲人,莫言馆驿无公事,诗酒能消一半春。”(赵嘏《赠馆驿刘巡官》)诗中看来,驿中生活十分清闲,甚至可谓百无聊赖,。但这只是对于驿长而言,下层驿使的工作与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驿使的职责主要有三:一是迎接使客;二是管理驿厅,安顿食宿;三是传送文书,其中最为艰辛的必是舟车劳苦传送文书。蒋吉的《大庚驿有怀》中,“一囊书重百馀斤,邮吏宁知去计贫”,几字道尽驿使工作之艰辛。 “驿骑来千里,天书下九衢。因教罢飞檄,便许到皇都。”(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传递文书是驿传最重要的任务。有时,驿使也会传递往来信件。“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边愁》)是崔湜客居他乡凭书传讯的无奈;“乡关若有东流信,遣送扬州近驿桥”(《逢归信偶寄》)是李益对亲人的牵挂和对家乡的思念。除此之外,驿使还会递送一些物品,作为边塞战士与家人沟通的桥梁。 唐代驿传随国势变化而兴衰。中晚唐邮驿普遍衰落,许多曾经盛极一时的大驿站都已荒芜。刘禹锡的《杂曲歌辞,宜城歌》“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直观地反映出中晚唐驿馆衰败的荒凉景象。 驿站为文人迁客等提供食宿,驿传大大便利了文化的传播,发展和繁荣,驿传制度的存在丰富了唐诗的发展,也成为唐朝文化传承千年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王云庆,郭熠程《从(全唐诗)看唐代驿传制度》,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驿传发挥的传递文书,往来信,提供食宿的功能。体现了统治者建立驿站的初衷。 B. 唐代驿馆数量众多,分布极广,种类齐全,既巩固了统治,也丰富了唐诗的内容。 C. 驿传制度到了唐代变得更加完善和严密,可见唐朝国家政治、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 D. 唐诗“日旰山西逢驿使。殷勤南北送征衣”所写内容应属唐代驿使的职责范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后介绍了唐朝驿传机构的特点,驿使的职责和驿传制度的衰落,条理清晰。 B. 从唐诗中可窥见唐朝驿传制度发展状况,这折射出文学具有反映社会风貌的功用。 C. 文章引唐诗作品为证,阐释了唐朝驿传制度与馆驿诗相互促进的关系。论证充分。 D. 文章分析了唐朝驿传机构的繁盛与衰落,印证了驿传的发展与国势盛衰息息相关。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种命令上传下达机制,唐王朝驿传机制诸多任务的重中之重是传递文书。 B. 唐代较为完整的文书驿传网的形成与疆域的广大及加强疆域控制的需求相关。 C. 许多唐朝诗人曾经主持过驿传,虽然官阶不高,但其工作清闲,可诗酒怡情。 D. 随着唐代驿传的衰落,中晚唐的国势也日渐衰落,在《宜城歌》中就有反映。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驿传发挥的传递文书,往来信,提供食宿的功能。体现了统治者建立驿站的初衷”说法错误,根据文章中“驿传制度是我国古代以‘传命’为主旨,融通信、交通、馆舍三位于一体的命令上传下达机制。驿传制度伴随着国家政治及交通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渐发展”“统治者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现有效统治。在中央统一管辖之下建立了各级地方政权及各级交通组织,与此相适应,形成了较完整的文书驿传网”可知统治者建立驿站的初衷是为政治服务的。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引唐诗作品为证,阐释了唐朝驿传制度与馆驿诗相互促进的关系”中“相互促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馆驿诗对驿传制度没有促进作用。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随着唐代驿传的衰落,中晚唐的国势也日渐衰落”说法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应该是驿传随国势的衰落而衰落。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们通过对数据库内100多家GDP总量较高的城市进行分析,并将各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作为外来人口数量,可得中国外来人口总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和深圳,外来人口比重占比最高的前三位城市分别为东莞,浏阳和深圳。 当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他们丰富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有助于壮大产业工人队伍。而且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的供需矛盾。一座城市开放的程度越高,越是能够海纳百川,吸引各地优秀人才汇集。城市也将越具备活力。但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口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也使得“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被提上了日程。 (摘编自2017年11月27日福布斯中国网站) 材料二: 2017年外来人口最多的七个城市 排名 城市 级别 省/直辖市/自治区 外来人口(万人) GDP总量(亿元) 1 上海 直辖市 上海 969.7 28178.7 2 北京 直辖市 北京 810.0 25669.1 3 深圳 计划单列市 广东 806.3 19492.6 4 东莞 地级市 广东 625.2 6827.7 5 苏州 地级市 江苏 386.5 15475.1 6 佛山 地级市 广东 346.1 8630.0 7 武汉 省会城市 湖北 242.8 11912.6 (截取自福布斯中文网) 材料三: 一线快递从业人员流失率高,供不应求。记者了解到,临近年关确实有很多快递员提前离职回家,给快递派送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离年关越近,将会离职的快递员也会越多,有可能会导致网购的年货送达没有以前那么顺畅。 解决快递员流失问题,企业仅靠春节,“双十一”等特殊节点“临时抱佛脚”提高员工待遇,恐怕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其实,快递员们的要求很简单: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金、必要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让他们能够快乐工作。 无论如何,快递企业要免受“用工荒”的病痛折磨,升级服务的同时完善行业用工制度,善待一线快递职工是企业必答之题。 (摘编自2018年2月13日《劳动报》) 材料四: 春节到来。北京街头的人流车流日益稀少,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返乡,公交不挤了,道路不堵了,可不少人还没来得及享受“空城”带来的惬意,就不得不面临饭馆、商铺歇业、快递大幅“停摆”等诸多不便,“空城”,让人欢喜也让人忧,而这矛盾背后则反映出了城市迅速膨胀后面临的发展困境。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外来人口没能够真正融入大城市,他们的“根”还在千里之外的家乡。 “基本公共服务未实现均等化,是阻碍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主因。”苏海南强调,很多人还面临住房压力,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一线城市春节期间的“空城”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大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测算并设定一个人口红线,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将资源合理配置到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让人们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就能找到用武之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苏海南说。 (摘编自2016年2月7日新华网《北京春节遇“空城”烦恼?劳动力候鸟式迁徙待破解》)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度高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这样的城市有活力,经济发展也好。 B. 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外来人口数量多的城市,GDP总量排名也会更高。 C. 快递员春节返乡是过年时快递派送不顺畅的重要原因。大幅增加假期加班工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D. 苏海南认为,要解决中国一线城市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创造条件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5.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的外来人口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所以对于外来人口已经很多的大城市来说。现在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B.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外来人口的增加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城市级别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 C. 要解决城市迅速膨胀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国家可以将资源合理配置在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并为大中城市设定人口红线。 D. 春节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离开北京。既给北京本地居民带来了一些平时没有的方便。也给他们带来了烦恼。 6. 一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减少“空城”的烦恼,应该怎样做?请综合所给材料的内容概述。 【答案】4. B 5. C 6. ①企业要提高员工待遇,完善用工制度,要给员工发展空间。②社会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除外来人口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融入城市(注意“综合所给材料”,从“企业”和“社会”或“政府”两方面回答。)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图表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表文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外来人口数量多的城市,GDP总量排名也会更高”说法过于绝对化,材料二图表只是对2017年外来人口最多的七个城市的GDP进行统计,统计表只能说明一般情况下是外来人口数量多的城市,GDP总量排名也会更高,并不能说明全部是改情况。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国家……并为大中城市设定人口红线”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四最后一段,原文是“大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测算并设定一个人口红线”,“设定人口红线”是“可以”,不是“必须”,而且也不是国家统一规定。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本题题干是“一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减少‘空城’的烦恼,应该怎样做?请综合所给材料的内容概述。”通读文本,可以确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三和材料四。由材料三中“解决快递员流失问题,企业仅靠春节、‘双十一’等特殊节点‘临时抱佛脚’提高员工待遇,恐怕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金、必要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让他们能够快乐工作。快递企业要……升级服务的同时完善行业用工制度、善待一线快递职工是企业必答之题”可知,一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要先从企业自身做起。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员工待遇,完善用工制度,要给员工发展空间。材料四中引用苏海南的话:“基本公共服务未实现均等化,是阻碍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主因”“很多人还面临住房压力、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一线城市春节期间的‘空城’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导致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的根本原因说外来人口没能够真正融入大城市”,鉴于此,社会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除外来人口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融入城市。综上,解决“空城”的烦恼应从企业和社会这两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题也应从这两方面根据以上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组织回答。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蒯金匠 杨海林 清康熙年间。县令董其在关帝庙内建演戏楼,特书“摹古绘今”四字,命砖雕艺人季洪阴刻入砖,填以花青,嵌于照壁。 董氏每字起笔皆作“渴笔”,显得虚灵秀峭,运笔则侧锋直行,宛如折带屈铁。通幅清隽流丽,遒劲有力,非常人所能及。 为表对关帝虔诚,董其有将此四字贴金的想法。可能做成事儿,但费用不从财政上支出,这才是做官儿的能耐。 董其脑筋一转。主意就来了:他腾出戏楼临街的一间作为门面,想租的人。不但要付租金,还得先把那四个字贴上金。 安东城不乏殷实的生意人。要贴金。肯定是有人花得起的。 主要是大家把董其的意图想复杂了——堂堂一个大老爷。恐怕不是让你多花几两银子吧? 蒯金匠本来是个在街头支摊的主儿,现在听人这么一说,他的心痒痒了。 他来找董其。 老蒯,本来我想把这个事弄得好玩一点儿,你来了,那就不好玩了——那么大的几个字,要全贴上金。至少得一二两金子吧?你砸锅卖铁,能凑得齐? 蒯金匠就自我解嘲地笑,我就一个混日月的手艺人,身上有个一两钱金,足够用了。 那你怎么贴? 贴字的金不都是箔吗━—箔不都是金碾的吗? 县太爷的一口热茶差点喷出来:好好好,老蒯有本事,一两钱金子,你能碾多大? 耳屎大的一点全,老蒯拿个锤子不紧不慢地碾了一上午,呀,竞成了大匾大的三片。 手艺了得! 在关帝庙前讨得一个门面。生意自然是好得不得了。 虽然打箔的手艺好。但老蒯几乎不给人打箔。一般他只接化金的生意:客人拿来一副耳环,嫌不好看,要化了,重新打一枚戒指——这个活,老蒯接。 接到这种活。老蒯会把客人的耳环放到一块操作板上,躬身先到关帝庙烧一炷香。 操作板是硬木的,可能是为了好玩。老蒯在中间嵌了耳屎大的一坨金。 黄亮亮的。晃眼。 客人就在心里“嘁”-一声。这个老蒯,攒了一辈子就攒这么一点家当。 但这个念头客人仅仅是一闪。他就看到老蒯拿出一支喷枪。喷枪里喷出一根火线,瞬间就能将操作板上的金熔化掉。 ——操作板是木头的。不会被烧煳? 往往客人这样想的时候,他要的戒指已经出现在老蒯的手上了. 老蒯在戥子上称了重,客人伸过头一瞧,跟在家里秤的一模一样。 客人竖起大拇指:老蒯这人,做生意地道。 实际上呢.老蒯的手法快得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在化金的过程中(当然是在客人的眼皮他先是熔了客人的真金。再熔了自己嵌在操作板上的假金,又让金汁局部冷却。留下耳屎大的一坨重新凝固到案板上。 不知不觉。便偷梁换柱了。 安东府衙离关帝庙不远,所以县太爷的生意老蒯也做得到:县太爷喜欢金。巴结他的人自然会以金相送。 县太爷一面和送礼的人攀谈,一面命娘子匆匆忙忙地跑了来,请老蒯化金。 化掉以后做什么呢? 还是做原来的东西。 还做原来的东西?逗我呢吧? 有时候老蒯会自己将重做成的金子送到县衙。 “好东西呀!”县太爷把热乎乎的金器拿在手里抚摸“我的喜欢和你们不一样。我就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 一会儿,金器冷了。县太爷刚才的热乎劲也没了——他退还了金器。 咋还有这样的怪癖?送礼的客人大惑不解。 这样的怪癖。有意思。老蒯笑了笑。 董其做了三年安东知县。老蒯靠金匠的手艺攒了不少钱,买了房,娶了妻,算上是小康之家了。 即将离任的时候。董其来到了老蒯的作坊:“这几年你没少赚吧——我的东西呢?” 老蒯弯腰先啐了一口痰,这才朝董其拱拱手:“您的东西一点不少,都攒着呢。” 看到那一枚枚耳屎大的碎金。董其眯起眼睛拿在手里抚摸:“好东西呀,只可惜还是太少。再做几年知县就好了。” “大人您想要多少?” “至少三十两吧。安东地势低洼。而老城墙多处倾颓,春夏屡遭古淮河水患——三十两。该能修好了吧。” 想起水漫安东时董其带人戽水的好笑场面。总是咳嗽的老蒯忍住了快到嘴边的一口痰:“放心吧,不够的部分我来出。” “你?”董其睁大了眼睛,“那么大的事,你老蒯掺和就不好玩了——三十两黄金,把你老蒯当个猪卖了也远远不够呀。” “嘁——”老蒯晃了晃手中的锤,“我会碾金。一碾,金就多了——不仅仅是面积变多,重量也会变多。” (选自《小说月刊》)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画线句子详细介绍了蒯金匠熔金过程,体现了蒯金匠技法之娴熟、手段之老道,充分说明了蒯金匠竟然在客人的眼皮底下以假乱真行为的贪婪和卑劣。 B. 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县令与蒯金匠、蒯金匠与客户交谈的一些场景。表面上看起来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主人公的形象。 C. 小说中县令说。“你来了,那就不好玩了”及“那么大的事。你老蒯掺和就不好玩了”。语言诙谐。强调了县令想通过巧妙手法获得金子。不想让老蒯掺和其中。 D.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匠心独运,先抑后扬。先叙述了县令索金和蒯金匠熔金过程中偷梁换柱等不良行为。结尾情节出人意料,赞美了二人美好形象。 8. 县太爷董其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将别人送的金子还做成原来的东西。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过后又退还了金器。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9. 为什么说蒯金匠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这样的情节安排说明县令非常需要金子。退还金器又说明县令不贪婪,而是通过比较隐蔽手段获得金子是为筹集治水所需。通过这一情节充分刻画了县太爷董其足智多谋,一心为民,清廉美好的形象。②县太爷董其让娘子把别人送的金子化掉:又做成原来的东西.是为了揭示县太爷董其已经知晓了蒯金匠偷梁换柱的秘密。为后文写离职时向蒯金匠要金子治水及蒯金匠也愿意出钱治水等情节做铺垫。 9. 蒯金匠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①小说的标题是蒯金匠,文章绝大篇幅都是描写蒯金匠的,写县令,主要起陪衬作用:②小说主要围绕蒯金匠的故事展开情节。叙述了蒯金匠碾箔贴金,蒯金近开店常常偷梁换柱,蒯金匠愿意出钱治水等故事:③蒯金匠是小说要重点刻画的对象,描写了一个头脑灵活,愿意出钱治水的金匠,小说主题主要是赞美这一美好形象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A 项,“说明了蒯金匠竟然在客人的眼皮底下以假乱真行为的贪婪和卑劣”分析错误。从全文看。蒯金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与县令形成了默契。是为了筹集治水所需资金,不能说蒯金匠行为贪婪和卑劣。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改情节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改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本题,题目是“县太爷董其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将别人送的金子还做成原来的东西。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过后又退还了金器。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先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一情节,抓住情节关键之处分析改情节本身作用,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该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篇章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文章写老蒯做县太爷的生意——将别人送的金子还做成原来的东西,把刚打好的金器送到县太爷手里,通过县太爷的口介绍了县太爷特殊的癖好“好东西呀!我的喜欢和你们不一样。我就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第三十段写“一会儿,金器冷了。县太爷刚才的热乎劲也没了——他退还了金器”,首先这个情节中县太爷先是收下了金子,命人送老蒯那融化再达成原来的东西,还说“好东西呀”,把新达城的金器拿在手里把玩,说明县太爷喜欢金子。可是等到新打的金器冷却了以后,就把金子还给了送礼的人,在结合前文对老蒯偷梁换柱,留下耳屎大的金子介绍,县太爷让其娘子把别人送的金子化掉:又做成原来的东西,说明县太爷已经知道了老蒯偷梁换柱的秘密,把冷却的金器还给送礼的人,只偷偷留下老蒯换下的耳屎大小的以块,说明县太爷不贪婪。在根据后文老蒯和县太爷即将离任时的对话,可知县太爷通过老蒯获得金子的目的是筹集治水所需,通过这样偷梁换柱的方法筹集治水所需的费用,体现了县太爷的足智多谋,一心为民,清廉。还有,这里写县太爷喜欢将别人送的金子还做成原来的东西。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过后又退还了金器,为后文写县太爷即将离任时向老蒯要金子治理水患,老蒯知道县太爷让其偷梁换柱的目的以后,愿意出钱治水等清洁做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分析小说主人公能力。判断小说的主人公,要从标题、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判断答题。答题时要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比如答案中,主旨这个角度,说突出主旨不行,一定要具体点出突出什么主旨。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蒯金匠是小说的主人公,答题时可以从文章的标题、情节展开、人物形象、主旨表达几个方面分析。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围绕蒯金匠的故事展的,大篇幅都是描写蒯金匠的,首先小说的标题是“蒯金匠”,首先写蒯金匠利用自己高超的碾金箔技术给县令董其写的“摹古绘今”四字贴金,在关帝庙前讨得一个门面,开了金店,主要接了化金的生意。然后写蒯金匠在化金时偷梁换柱,偷偷换下顾客一块耳屎大小的金子,帮助县令董其换下送礼人一块耳屎大小的金子。最后写当蒯金匠知道县令董其换下送礼人金子目的是筹集治水的款项时,拿出钱补齐还缺少的治水款项,塑造了一个头脑灵活,愿意出钱治水的金匠形象,表达了对这一形象的赞美之情。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条文章的标题、情节展开、人物形象、主旨表达几个方面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情节设置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情节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情节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如情节在开头段,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如情节在中间段,则应关注其与上下文的关联,如是结尾,要关注与上文、标题的关联。比如本题,设题的区域在文本的中间,主要应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角度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谐之,豫章南昌人也。祖廉之。治书侍御史。父翼之,州辟不就。谐之初辟州从事主簿,临贺王国常侍。抚军行参军,晋熙王安西中兵参军,南梁郡太守。以器局见称。徙邵陵王南中郎中兵,领汝南太守,不拜。除左军将军,不拜。 世祖顿盆城,使谐之守寻阳城,及为江州,复以谐之为别驾,委以事任。文惠太子镇寰阳,世祖以谐之心腹,出为北中郎征虏司马,爵关内侯。在镇毗赞,甚有心力。建元二年,还为骁骑将军,转黄门郎,领羽林监。永明元年,转守卫尉。明年,加给事中。三年,迁散骑常侍。太子右率。 谐之风形瑰润,善自居处,兼以旧恩见遇,朝士多与交游。六年,迁都官尚书。上欲迁谐之,尝从容谓谐之日:“江州有几侍中邪?”谐之答曰:“近世唯有程道惠一人而已。”上曰:“当令有二。”后以语尚书令王俭。俭意更异。乃以为太子中庶子,领左卫率。 谐之兄谟之亡,谐之上表曰:“臣私门罪衅,早备茶苦。 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与今亡第二兄臣谟之衔戚家庭,得蒙训长。情同极荫何图一旦奄见弃放,吉凶分违。不获临奉。乞解所职。”诏不许。 八年。上遣谐之率禁兵讨巴东王子响于江陵,兼长史行事。为子响所败。有司奏免官。权行军事如故。复为卫尉,领中庶子。谐之有识计。每朝廷官缺及应迁代。密量上所用人,皆如其言、虞悰以此称服之。十年,转度支尚书。明年,卒,年五十一。赠右将军、豫州刺史。谥曰肃。 (节选自《南齐书·胡谐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B. 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C. 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D. 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指君主召见并授予其官职,它与文中的“徙”“出”“加”“赠”意思相同。 B. 永明元年。属于年号纪年法,古代纪年法还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等。 C. 禁兵,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于帝王且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任务的军队。 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谐之亲情观念很重。胡谐之兄弟之间情感深厚,他的哥哥胡谟之去世之后,他向皇帝上表。提出辞职。得到皇帝准许。 B. 胡谐之不接受任命。他曾被任命为邵陵王南中郎中兵,汝南太守。又被任命为左军将军。他都没有接受任命。 C. 胡谐之受世祖器重。世祖担任江州刺史时用他作别驾,还把职任上的事委托给他;文惠太子镇守襄阳时。世祖把胡谐之当心腹看待。 D. 胡谐之很有见地。每当朝廷官员缺额应提拔或替代时,他就会暗中预测皇上想要任用的人。结果都像他所说的那样,虞悰很佩服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兼以旧恩见遇,朝士多与交游。 (2)为子响所败,有司奏免官。权行军事如故。 【答案】10. D 11. A 12. A 13. (1)加上因为与皇上有老交情而被厚待。所以朝中的官员大多同他交好往来。(2)被子响打败(胡谐之)被有关官员上奏弹劾免官,暂代军事职务和前时一样。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兄弟三人”“婴孩”“疾”“成人”“长兄”“臣”“谌之”,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 A项,“谌之”复指“长兄臣”,作“复早殒没”的主语,“复早殒没”为谓语,意思是“大哥胡谌之,又早早去世”,主谓句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断开,但是主语“长兄臣谌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BC项,“婴孩抱疾”承前省略主语是“兄弟三人”,意思是“(兄弟三个人)从婴孩时起经常患病”,“得及成人”承前省略主语是“兄弟三人”意思是“(兄弟三个人)好不容易长大成人”,也就是“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的主语都是“兄弟三人”,是说兄弟三人如何长大,而后面“复早殒没”的主语应是“长兄谌之”,故应在“成人”和“长兄”之间断开,且“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之间须断开,排除BC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兄弟三个人,共同生活互相抚养。从婴孩时起经常患病,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大哥胡谌之,又早早去世。句子可以断开为: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项,“它与文中的‘徙’‘出’‘加’‘增’意思相同”说法错误。辟,指授予官职;而文中的“徙”是指调职;“出”是出京受任;“加”是指加官授职;“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得到皇帝准许”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谐之兄谟之亡,谐之上表曰……诏不许”, 皇帝没有准许。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兼”,指把两份并在一起,译为“加上”;“以”,因为;“见遇”,指被厚待,见,表被动;“交游”,交好往来;“朝士多与交游”省略了“与”的宾语“之”,翻译时补齐,朝中的官员大多同他交好往来。(2)中的“为……所”,表被动,“为子响所败”,被动句,)被子响打败;“有司奏免官”省略主语“胡谐之”,同时该句还是被动句,(胡谐之)被有关官员上奏弹劾免官;“权”,古代临时代理官职,暂代;“如故”,和(像)前时一样。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胡谐之。是豫章南昌人。他祖父胡廉之,曾任治书侍御史,他父亲胡翼之,州里曾授予他官职他不就任,胡谐之起初被征作州从事主簿。临贺王国常侍,抚军行参军,晋熙王安西中兵参军,南梁郡太守。以才识气度而被人称道,徙邵陵王南中郎中兵。领汝南太守。没有接受任命。除授左军将军。没有接受任命。 世祖屯驻盆城时,派胡谐之守寻阳城,待到世祖为江州刺史时,又任用胡谐之作别驾。把职任上的事委托给他。文忠太子镇守襄阳时,世祖把胡谐之当心股看待,让他出任北中郎征虏司马。进爵关内侯。在镇治辅佐帮助。很有心力,建元二年,还京任骁骑将军,转黄门郎。领羽林监。永明元年。转守卫尉。第二年,加给事中。永明三年,迁散骑常侍,太子右率。 胡谐之风度潇洒形貌漂亮,很会为人,加上因为与皇上有老交情而被厚待。所以朝中的官员大多同他交好往来,永明六年。迁都官尚书,皇上想再提升胡谐之,曾经从容地对胡谐之说:“曾在江州共事的人中有几个侍中啊?”胡谐之回答说:“最近只有程道惠一个人。”皇上说:“应当让(侍中)有两个。”后来把这说给尚书令王俭听,王俭的意见是另外任职,于是就任用胡谐之做太子中庶子,领左卫率。 胡谐之的哥哥胡谟之死了,胡谐之上表奏道:“我私门的罪孽。早就经受了苦毒。兄弟三个人。共同生活互相抚养。从婴孩时起经常患病,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大哥胡谌之,又早早去世。我和现在去世的二哥胡谟之在家中饱含忧伤。得蒙二哥的教训长大成人,那情感就像受到极大的荫庇一样,怎能想到突然弃舍。彼凶我吉互相离违,不能亲临侍奉。请求解除我的官职。”诏告不许。 永明八年,皇上派胡谐之率领禁兵到江陵讨伐巴东王子响。兼长史行事。被子响打败。(胡谐之)被有关官员上奏弹劫免官。暂代军事职务和前时一样。再做卫尉,领中庶子。胡谐之(对于考核官吏)很有见地。每当朝廷官员缺额以及应提拔替代时,他暗中分析预测皇上要任用的人,都像他所说的那样,虞悰因此佩服他。永明十年,胡谐之转度支尚书。永明十一年逝世,终年五十一岁。追赠右将军、豫州刺史。谥号为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该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②南冠:楚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悦之,召而吊之。'后用“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全城的宫阙都在脚下浮动,“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 颔联“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态,“人倚楼”取静势,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C. 颈联前句是是以“静”写菊,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 D. 颈联后句是写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满面愁容。以人拟物,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无限伤感。 15.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尾联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4. D 15. 尾联中“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同时,结合下句的“空”字。又可以看出诗人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以人拟物”错,应是“以物拟人”。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情感能力。赏析诗句表达的情感,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抓住诗句所写内容、表情达意的词语,以及诗句运用的手法技巧进行分析,赏析其表达的情感。本题要求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尾联所表达的情感。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诗人是在抒写自己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赏析本联的情感抓住本联运用典故的手法和关键词“空”字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告诫我们学习能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2)《师说》中,韩愈认为“___________”是童子之师的任务,而“___________”是古时学者之师的任务。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虽有槁暴 (2). 輮使之然也 (3).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槁暴、輮、授、句读、受、犹、胥、赢、仓皇。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交流使不同地区剪纸风格_。以陕西剪纸为例:关中地区文化,经济相对发达,剪纸受到绘画的影响。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关中北部地区由于交通相对闭塞。剪纸更多呈现补实,凝练的风格。自由随性的剪纸与民众生活紧密贴近。各地剪纸呈现出___________的局面。成为一张张生动的“地域文化名片”。伴随信息沟通的日益顺畅便捷。各地剪纸在元素上___________,既拓展了不同地域的剪纸样式,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此外,机器生产的应用促成了剪纸更大范围的传播。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手工剪纸若___________,抑或盲目求变,必然失去其优势与传统。( );拓展是趋势,但不应失去方向。现如今的剪纸中存在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的出现。绘画化,模式化倾向在剪纸创作中也普遍存在,在这个乡土变成“乡愁”的时代,剪纸更应该追求朴素的“乡土味儿”。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部分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 大相径庭 百花齐放 扬长避短 固步自封 B. 千差万别 百花齐放 取长补短 墨守成规 C. 千差万别 异彩纷呈 取长补短 墨守成规 D. 大相径庭 异彩纷呈 扬长避短 固步自封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传统财富。不应是包袱 B. 传统是财富。但不应成为包袱 C. 传统不是包袱。是支持开拓的财富 D. 传统不是包袱,而应该是财富 19.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其中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现如今的剪纸中存在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 B. 现如今的剪纸中存在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出现“变味儿”的现象。 C. 现如今的剪纸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 D. 现如今的剪纸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的出现。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部分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 第一处,“大相径庭”和“千差万别”,“大相径庭”指的是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千差万别”形容种类多。差别大。“千差万别”强调种类多,此处是说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交流使不同地区剪纸风格种类多。“千差万别”符合句意,选用成语“千差万别”,排除AD两项; 第二处,“异彩纷呈”和“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异彩:新奇的,特别的;纷呈:繁多,杂乱,表示色彩艳丽。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百花齐放”,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此处“异彩纷呈”与前面“呈现”语义重复。因此选择“百花齐放”,排除C项; 第三处,“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发扬长处,回避短处。“取长补短”,意思是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此处语境强调各地不同风格之间的交流。因此选“取长补短”; 第四处,“墨守成规”和“故步自封”都含有“因循守旧。不求进步或革新”的意思。但“墨守成规”偏重在固执地按老一套办事。不肯改进:“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进取。成语的对象是“剪纸”。用“墨守成规”比较合适。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分析括号前后的句子。考生会发现。括号后面有个分号。说明前后句子是并列关系,前面说“既拓展了不同地域的剪纸样式。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括号后面一句说“拓展是趋势,但不应失去方向”对应“既拓展了不同地域的剪纸样式”。可见填入括号的句子应是关于经济的问题,对应“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填入的句子句式应与“拓展是趋势。但不应失去方向”相仿,先肯定,再转折。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 AB两项,AB和CD相比,AB多了“中存在”这三个字,出现了“存在”,后面必须有与它搭配的宾语中心语“的问题”,但AB两项中并没有,因此排除AB两项。 D项,CD两项的区别在D项后面多了“的出现”三个字。这三个字在此处造成了句子“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的出现”句式杂糅,排除D项。 故选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请根据图画,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几年,一些地方雾霾频发,越来越多的家庭①________,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但是,②_____也随之而来,做家用电器的、健康产品的纷纷开始卖空气净化器,有的企业甚至直接贴牌销售,有的商家浑水模鱼,③_________。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晰产品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已成当务之急。 【答案】 (1). 购买了空气净化器 (2). 滥造概念、价格虚高等问题(或“空气净化器市场乱象”等,意思相近即可) (3). 欺骗消费者(或“危害消费者的权益”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空,结合“一些地方雾霾频发,越来越多的家庭”“随之而来,做家用电器的、健康产品的纷纷开始卖空气净化器”等分析,此处主要讲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空气净化器;第二空,结合“但是”及图画内容分析,此处主要讲空气净化器市场也出现了滥造概念、价格虚高等问题。第三空,结合“有的商家浑水模鱼”及空气净化器市场出现的问题等分析,此处可以写欺骗消费者,或者其他意思相近的内容也可。 21.仿照下面给定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主题。 没有大地,人宛若漂浮的灰尘,无以依附,更无以存活 【答案】示例:没有水源,人宛若涸辙的鱼儿。无以滋润,更无以生存。没有天空,人宛若迷失的鸟儿。无以翱翔,更无以维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此题是一道续写式仿写的题目,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且“表达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主题”。既然要构成排比句,那么所仿写粗来的句子的句式就要以题干所给的例句的句式一致。例句“没有大地,人宛若漂浮的灰尘,无以依附,更无以存活”,“漂浮的灰尘”要想改变漂浮的命运,是要“依附”于“大地”,所以仿写要注意所写出的后面的特征概括要和前面的所选的意象相符,且内容相似即可,因为题干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仿写时可采取“没有……,人宛若……,无以……,更无以……”格式进行仿写。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色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都是红色基因的精髓,是激励人们拼博奋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红色基因得以传承的体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今天让我们铭记先烈,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有位老红军生前立过一条家规:每个月都要给孩子们讲长征故事、讲革命传统,连年幼的小孙子也知道不少红军长征的故事,在幼儿园津津有味地讲给小朋友听。他把这叫做“激活每个人身上的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历史的积淀,是历史真正厚重之所在。红色基因中有信仰,能够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红色基因中有定力,能够使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红色基因中有成功之道,能够使我们从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中,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红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传承于一代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与我们每一个人情感相连、命运相系,是我们精神的归宿、初心的原点。 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无数先烈的国度里,英雄的故事有口皆碑,红色印记随处可见。然而,每个人内心里的红色种子,不会自然而然地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不断地呵护她、激活她,使其永葆生机与活力;需要不断地培育她、浇灌她,使其汲取养料茁壮成长。那么,如何激活红色基因呢? 新时代领路人在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曾讲过一段深情的话语: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遍布于全国各地的纪念馆、纪念地,是红色基因的“孕育地”“储存库”,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作用,经常到这些地方拜谒、瞻仰、学习,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滋养、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升,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而记录历史的经典是我们获得历史知识、激活红色基因的最佳途径。一本好书、一个好的故事,既是一扇窗户,让人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也是一粒种子,让人在内心激发红色认同、产生情感共鸣。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通情”才能“达理”,从而在读书溯源中,把红色基因的根基扎深扎牢。 革命先烈、英模人物的榜样力量,是优良传统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气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激活红色基因,当以英模人物为榜样,自觉向他们看齐。“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榜样就是阵阵“清气”,能够澄滤“余滓”,引导我们进入“杳然”人生之境。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红色基因不是古董,她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出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感悟革命传统的崇高,激活我们身上的红色基因,最终要体现到为崇高事业的不懈奋斗中。惟有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才能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我们的事业永续推进。 一位作家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暂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耀眼,然后交给下一代。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我们当分外珍惜这一荣光,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本题材料首先指出红色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战争时期的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红色基因的精髓,是激励人们拼博奋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平年代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红色基因得以传承的体现。那么,什么是红色基因呢?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领未来。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因为“红色”而书写了历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红色基因”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改革开放四十年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今天让我们铭记先烈,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参考立意: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句“红色基因”“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具体作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自立自强、坚持梦想、永往直前,传承红色精神、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等。 行文结构安排: 具体作文时,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题——《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开篇引用老红军省钱立下的家规,引出红色基因话题,然后论述红色基因的内涵,接着指出红色均匀需要不断呵护、激活,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然后采取并列式结构,指出激活红色基因的三种方法——“要充分发挥好遍布于全国各地的纪念馆、纪念地的作用”“记录历史的经典是我们获得历史知识、激活红色基因的最佳途径”“当以英雄人物为榜样,自觉向他们看齐”,文章最后论述激活红色基因的时代意义,发出号召,呼吁期待。 相关素材积累: 1.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领未来。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因为“红色”而书写了历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红色基因”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面对敌对势力的阻挠诋毁,面对自然灾害的汹涌来袭,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用勤劳和智慧、用坚定与执着,写下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故事”。 2. 对于共产党人的人生而言,红色基因是信仰,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红色基因是忠诚,爱党爱国,矢志不渝;红色基因是追求,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红色基因是忘我,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这基因,让青春常驻,让生命之花绽放,让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红色基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 第二,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不变军魂。 第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 第四,高度自觉严格的革命纪律。 第五,独立自主探索创新的思想品质。 第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 习近平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承 2014年4月29日下午,习近平参观了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师史馆。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展示了这支创建于陕甘边根据地的英雄部队的战斗历程。习近平叮嘱部队领导,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我们身边,确有许多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先锋,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钱学森到吴孟超,从吴运铎到丁晓兵……他们用奋斗与牺牲,书写着对真理和信仰的执著,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其事迹令人叹服,其品格光彩照人,其精神感天动地。 [2]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在江西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指出,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4. “夺刀少年”柳艳兵家的“红色基因” “夺刀少年”柳艳兵的曾祖父柳龙一是革命烈士。在当地,柳家人的优良品德颇受赞誉。 柳艳兵家里有一份《革命烈士证明》,证明上写到:柳龙一,1911年出生,1930年参加革命,生前属彭德怀部战士。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柳龙一在江西省袁州区慈化镇壮烈牺牲。1983年,他被国家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柳艳兵的祖父柳光华,曾在其所在的宜春市袁州区辽市乡上西村担任过数十年村长(村主任),并在2002年被辽市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5. 红色基因是忠诚,爱党爱国,矢志不渝;红色基因是忘我,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我们传承红色基因也许不必每天挂在嘴上,但是需要我们铭记于心。 一位剧作家说:“我经常恍惚,我的脚下埋藏着曾经鲜活的生命,我就踩在他们的身体上,我们的幸福和我们的生命来自于他们勇敢的牺牲。”所以,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那些血与火相伴随,与你我相联系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情感的依托,精神的归宿,前行的动力。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缕魂。我们伟大的共产党人用寸寸鲜血换来我们片片山河,换来了供我们踩在脚下的寸寸热土,用他们的生命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敬爱的毛泽东同志领导共产党人走过了震古烁今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吃了世界上最大的苦,流了一个人可能要流一生的汗水。这就是伟大的红色基因。 6.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长征过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马宝玉、曹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个人,他们在作战时带的子弹打光了,就用山上的石头打击敌人,为了不被敌人俘虏,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们毁掉了枪支义无反顾的纵身跳下狼牙山。曹振林和宋学义在坠落时被树枝挡住保存了性命,而其他三人从此长眠狼牙山。这件事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誉为“狼牙山五壮士”,这也是伟大的红色基因。 7. 红色基因凝聚了力量,引领了未来,典藏了历史,穿越了时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永久的向往和神圣的殿堂。红色基因的产生凝聚了无数共产党人的心血,他们依靠“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坚定信念,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才为我们留下了令人热血沸腾的红色基因。 每个人都有着来自父母给予我们的的不同基因,而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给予我们每个中国人共同的、永不消失、永不变异的基因。这个时代的我们在向前奔跑的过程中会面临数不尽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更应该珍惜共产党留给我们的这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用红色的激情去拥抱时代、拥抱事业、拥抱人生,让红色的基因传承万代千秋。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