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说:“(某一制度)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一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2.“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 ) A.创立皇帝制度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 C.推行郡县制度 D.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3.有古诗云:“山田久欲坼,秋至尚求雨。妇女喜秋凉,踏车多笑语。”材料中的“车”是指( ) A. B. C. D. 4.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 ) A.郡国并行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唐代越窑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匣体,巧妙的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占釉、火刺等缺陷。烧制的产品器型端正,釉面晶莹光滑,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由此可见唐代( ) A.开始了由陶向瓷生产技术的转变 B.技术创新推动制瓷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产品的品质极为突出 D.“南青北白”制瓷系统形成 6.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7.元朝王祯在《农书》中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注重农时 B.因地制宜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8.民国外交家蒋廷黻曾指出,“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太平军孤军深入,北伐失败 B.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 C.《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 D.《资政新篇》违背历史潮流 9.如图事件被称为 1937 年南京屠城的“缩影版”,该事件发生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旅顺大屠杀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D.九一八事变 10.1922年底,美国人在上海办的英文报刊《密勒氏评论报》做了一次“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孙中山得票最高。其原因应该是( )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C.领导了北伐战争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11.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某事件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羸得了中国。”导致这次“行军”的根本原因是( )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B.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 C.遵义会议的及时召开 D.“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 12.“一年半以前,中国还面临着再次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威胁,而现在,几个旅行中的英国人却感觉到,眼前这个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团结。人们第一次发现民意正在中国凝聚。”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 ) A.国民革命中 B.九一八事变前 C.七七事变后 D.抗战胜利后 1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伯承对某一军事行动后的战争形势进行展望:“东瞰合肥、南京,西逼武汉三镇,威胁敌人长江防线……”这一军事行动应为( ) A.百团大战 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4.“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我们站在民族资产阶级立场表示十分兴奋和拥护……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材料中“这个划时代的会议”( ) A.完成了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B.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提出社会主义与人民民主原则 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 15.邓小平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此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较,其突出特点是( )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健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制订和颁布改革开放以来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形成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6.1987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民众赴大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这一天被台湾《民众日报》称之为“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历史性”是指海峡两岸( ) A.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直接通邮、通商、通航 C.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D.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7.《联合国宪章》第2131号决议表示:“任何国家,无论为任何理由,均无权直接或间接干涉任何其他国家之内政、外交,故武装干涉及其他任何方式之干预或对于一国人格或其政治、经济及文化事宜之威胁企图,均在谴责之列。”与该决议吻合的外交方略是(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不结盟 18.1970年6月4日,美国众议院第一次从其援外拨款法案中取消了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决定。这一事件表明( ) A.中国的外交僵局就此打破 B.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立场 C.美国试图缓和与中国关系 D.中美关系从此实现正常化 19.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建立 20.“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材料体现了英国代议制的特征是( ) A.首相决定内阁的存留 B.国王不得否认内阁议案 C.内阁对议会集体负责 D.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21.1831年12月,英国政论家威廉•卡本特在致《贫民卫报》函中指出:“该法案在一定限度内许可根据人口多寡的原则选举代表而此项让步一经肯定,不论其幅度多么狭窄,势必继续推广至全部实行为止。”与卡本特所说的“该法案”有关的是( ) A.《权利法案》 B.责任制内阁 C.议会改革 D.两党制 22.国联邦党人弗希尔曾说:“州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对其它州态度冷漠,往往还带着仇视、恐惧和厌恶。”1787年宪法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制度设计是( ) A.三权分立制 B.民主共和制 C.责任内阁制 D.联邦制 23.2017年7月25日美国众议院以419票赞成、3票反对的绝对多数通过新法案,以俄罗斯涉嫌干涉美国2016年总统选举和乌克兰危机等为由,追加对俄罗斯相关个人和实体的经济制裁。尽管特朗普总统认为该法案存在缺陷,但他并未否决。据此可知( ) A.国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总统无权否决国会的法案 C.总统与国会间既有分歧也有合作 D.总统与国会立场始终一致 24.“今天距离它的发表年份1848年已经过去一百六十多年了……人们或把它视为纲领,或对其提出批判质疑,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有生活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去关注、解读它。”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C.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次胜利 25.《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26.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是(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欧洲共同体 27.“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下列史实,最能说明“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的是(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古巴导弹危机加剧 C.欧洲共同体的诞生 D.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28.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这有助于( ) A.美苏两极格局建立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29.2018年11月25日,历经17个月的艰难谈判,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特别峰会上欧盟27国领导人通过了脱欧协议,随后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与欧盟方面正式签署了该协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 B.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 C.英国将同时退出欧元区 D.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 30.近些年来继“金砖四国”之后,又出现“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灵猫六国”(哥伦比亚、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新钻11国”(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等)的提法,材料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受挫 B.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 C.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 D.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请选A,错误请选B,并在相应方框内填写或涂写.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2分)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跪受笔录,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 峰 (判断对错) 32.(2分)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青年学生成为主力军。 (判断对错) 33.(2分)1917年爆发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判断对错) 34.(2分)20世纪50年代初,法、西德等国决定建立煤钢共同体,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 (判断对错) 35.(2分)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进行的改革,最终走入误区,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判断对错)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12分第37题13分第38题13分共计38分. 36.(12分)宰相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汉,上欲侯之以劝后。亚夫曰:“彼背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即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上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及其成因,并指出唐太宗改进宰相制的措施。 (3)材料三中“罢宰相”的“高皇帝”是谁?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3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巴黎的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无能和叛卖,已经懂得: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们已经懂得:夺取政府权力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他们无可推卸的职责和绝对权利。 ﹣﹣1871年3月21日《法兰西共和国日报》第80号 材料三 (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路人。……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11月以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名义发动了一次夺权运动。随后不久,莫斯科政权也被苏维埃夺取。……终于在1920年代末拉制了前沙皇俄国大部分地区。 ﹣﹣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并概括其诞生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夺权运动”指的是什么事件?其夺权方式与革命道路分别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38.(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過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竞赛……”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三 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为北约(美国为首)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李景治《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的表现。最能体现60年代美国“显示优越性的竞赛”的事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出追求这一目标的有利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中国政府应如何面对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2分. 39.(12分)“步入19世纪的清王朝,虽然有过昔日的辉煌,但早已从其巅峰跌落下来,带着积重难返的问题,逐步走向自己的反面”。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材料中所说的“战争”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英、法、美等国提出的全面扩张其在华侵略特权的修约要求,被清政府以坚持成约、只允择其一二条‘无关大体’者酌情变通的态度与阻挠推诿的做法一再拒绝。”当“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后,英、法、美等国采取了什么行动?这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 (3)“书生忽戎装,誓保台南北,当时好意气,灭虏斯可待。”与丘逢甲这首诗歌相关的条约是么?该条约中哪些内容“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美国学者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解答】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同时规定了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及其在诸侯国内的权利,因此“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而禅让制实行于原始社会,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D错误;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A错误。 故选:B。 2.【解答】A.材料反映的明显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不是涉及到皇帝制度。 B.材料反映的也不是中央官制,而是地方官僚制度。 C.从材料中的加强中央集权和不搞国中之国可以看出,应该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D.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内容比较广泛,推行郡县制比较具体,更符合材料的意思。 故选:C。 3.【解答】依据材料可知,该车是灌溉工具,需要人力,结合所学可知,翻车是利用人力进行灌溉,故B项正确。 A项是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排除。 C项是筒车,动力是水力,排除。 D项是耧车,是用于播种的,排除。 故选:B。 4.【解答】A.郡国并行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不是选官制度。 B.汉朝的察举制重视才能,但更重视品德。 C.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高贵为标准。 D.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来作为选官依据,体现了材料的特点。 故选:D。 5.【解答】依据材料“使用了匣体,巧妙的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占釉、火刺等缺陷。烧制的产品器型端正,釉面晶莹光滑,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 可以看出唐朝技术创新推动了制瓷业发展,故B项正确。 由陶向瓷生产技术的转变是从商朝到东汉,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状况,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体现越窑的状况,不能体现“南青北白”制瓷系统形成,故D项错误。 故选:B。 6.【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可知,宋朝商业活动打破了地点的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 历代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可以看出宋朝商业活动仍然受官府的监管,故D项错误。 故选:C。 7.【解答】依据材料“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可以看出这涉及农业综合技术,这是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8.【解答】根据材料“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属于战略失误,排除。 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D选项排除。 故选:B。 9.【解答】A.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涉及到大屠杀。 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中日本制造的旅顺大屠杀。 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没有出现大屠杀。 D.九一八事变没有出现旅顺大屠杀。 故选:B。 10.【解答】依据材料“1922年底”,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因此在问卷调查孙中山得票最高,故A项正确。 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是在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北伐战争是1926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D项是国民大革命的意义,国民大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A。 11.【解答】依据材料可知,这次行军是指红军长征,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故D项正确。 A项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排除。 B项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排除。 C项是红军长征中的事件,不是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D。 12.【解答】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就是内战。 B.9.18事变之前,中国是处于内战时期。 C.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前中国是内战。但是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一致抗日。选项能够体现出材料的意思。 D.抗战胜利以后很快就进入国共对峙和内战阶段。 故选:C。 13.【解答】A.属于抗战时期; B.刘伯承指挥,“东瞰合肥、南京,西逼武汉三镇,威胁敌人长江防线……”说明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反攻,B正确; C.是以徐州为中心; D.是渡过长江战役。 故选:B。 14.【解答】依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可知,这个会议指的是第一届政协会议,联系所学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规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所以A符合题意; 1949年10月1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B; C是1954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排除C;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排除D。 故选:A。 15.【解答】“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表明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16.【解答】A.材料中涉及到的是海峡两岸探亲活动的开始,这是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的标志。 B.直接三通应该是在2008年实现的。 C.一个中国的共识是1992年达成的。 D.30年来,真正的停火是1979年。 故选:A。 17.【解答】“任何国家,无论为任何理由,均无权直接或间接干涉任何其他国家之内政、外交,故武装干涉及其他任何方式之干预或对于一国人格或其政治、经济及文化事宜之威胁企图,均在谴责之列”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18.【解答】材料反映的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实际上是美国试图要修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希望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来对抗苏联的压力。 故选:C。 19.【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的是平等、相互尊重、互利、和平共处。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新秩序,显然更加有利于和平、更加有利于公正、更加有利于世界发展与繁荣;据此可知A正确。 1949年中苏已经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排除B。 C说法绝对,排除。 D在1950年签定,排除。 故选:A。 20.【解答】结合所学知识,英国确立责任内阁制,政府集体辞职,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题干材料正与这一特征符合,故D项正确。 AB两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D。 21.【解答】A.《权利法案》是1869年颁布的。 B.英国责任内阁制是在18世纪初期形成的。 C.材料的时间正好是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而且材料中的内容涉及到按照人口来进行选举,这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席位。 D.英国在这之前早就实现了两党制度。 故选:C。 22.【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各州具有很大的权力,美国民众对各州的认同超过了对中央政府的认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国家结构。 故选:D。 23.【解答】在美国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法令违宪,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故A、B、D三项错误。依据材料“总统认为该法案存在缺陷,但他并未否决”,说明总统与国会间既有分歧也有合作,故C项正确。 故选:C。 24.【解答】根据材料“今天距离它的发表年份1848年已经过去一百六十多年了”可以判断出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因此ABC选项表述正确。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取得胜利,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5.【解答】题干中列宁的意思是革命即夺权。结合所学知识,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到十月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当时俄国的政权;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明确指出:革命分两个阶段,政权应该由第一阶段临时政府转到第二阶段苏维埃手中,即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项正确。 A项是二月革命后的局势,应排除。 D与现实不符,应排除。 C表述错误,应该为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而不是长期性,应排除。 故选:B。 26.【解答】根据材料“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侧重经济领域是欧盟,侧重政治军事领域是北约。 ABD项均不符材料,排除。 故选:C。 27.【解答】古巴导弹危机加剧是1962年,符合1945年至1989年时期,B项正确。 A项是1961年。 C项是1967年,不符合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 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8.【解答】根据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事件是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局面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日内瓦会议、西欧一体化无关,故B正确,CD错误; 此时美苏冷战早已开始,故A错误。 故选:B。 29.【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并非欧共体创始国。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中的“中断”表述绝对化。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并不是欧元区国家。 D.题干所给材料中“历经17个月的艰难谈判,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特别峰会上欧盟27国领导人通过了脱欧协议,随后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与欧盟方面正式签署了该协议”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挑战。 故选:D。 30.【解答】依据题干“金砖四国”、“展望五国”、“灵猫六国”、“新钻11国”的成员国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反映了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相符合,应排除。 故选:C。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请选A,错误请选B,并在相应方框内填写或涂写.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据此结合题干“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等可知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32.【解答】依据图示中的“曹汝霖” 可知,该事件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学生起了前锋作用,故本题错误。 故答案为:B。 33.【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确。 故答案为A。 34.【解答】20世纪50年代初,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并建立了建立煤钢共同体,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故材料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35.【解答】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严重弊端。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的直接结果。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和苏联领导集团对此负有直接的责任,而这一时期苏联政治领域改革方面的错误又是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所以题干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12分第37题13分第38题13分共计38分. 36.【解答】(1)通过材料“请得与丞相议之”可以看出西汉时丞相位高权重;通过材料“丞相议不可用”可以看出最终皇帝独揽大权。 (2)弊端通过材料“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可以看出其行政效率低下。成因可以通过三省制的主要特点去回答。措施通过材料“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可以得出设立政事堂合署办公。 (3)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罢宰相的皇帝是明太祖。结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军权在不断强化,而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故答案为: (1)信息:西汉时丞相位高权重,但皇帝总揽大权。 (2)弊端:行政效率低下。 成因:程序繁琐,相互牵制。 措施:设立政事堂,三省合署办公。 (3)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37.【解答】(1)结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原因进行分析即可,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努力的角度进行分析。 (2)结合巴黎公社的意义进行作答即可。 (3)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11月以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名义发动了一次夺权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十月革命,方式是暴力革命,走的道路是城市中心论,意义结合十月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的觉醒;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代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事件:巴黎公社。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运动:十月革命;方式:暴力夺权;道路:城市中心论。意义:十月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38.【解答】(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等关键文字信息来概括观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两国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角度分析原因。 (2)结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3)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等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从“俄罗斯的削弱使俄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来概括条件。 (4)问认识国际形势属于开放题型,可以围绕国际形势的变化,从提高自身综合国力以及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新秩序角度去综合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分析: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不应该仅归因为苏联的扩张。 (2)表现: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的复兴;西欧的联合,欧共体的成立;日本迅速勃兴,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事件:古巴导弹危机。 (3)目标:称霸世界(建立单极世界)。条件:苏联解体,俄罗斯力量受到削弱;美国新经济促进国力增强,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4)认识:把握机遇,增强国力;倡导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2分. 39.【解答】(1)根据材料一“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并结合所学可知,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等开始遭严重破坏。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根据材料二“英、法、美等国提出的全面扩张其在华侵略特权的修约要求,被清政府以坚持成约、只允择其一二条‘无关大体’者酌情变通的态度与阻挠推诿的做法一再拒绝。”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后,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趁火打劫。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根据材料三“书生忽戎装,誓保台南北,当时好意气,灭虏斯可待。”丘逢甲这首诗歌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根据材料四“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义利团运动中参加反帝爱国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可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了。 故答案为: (1)战争:(第一次) 鸦片战争;理由: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行动: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趁火打劫。影响:中国平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条约:《马关条约》,内容: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理解:列强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内容:惩办义利团运动中参加反帝爱国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