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列方程解应用题(三) 沪教版 (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列方程解应用题(三) 沪教版 (5)

学校: 班级: 执 课题:列方程解决问题- 追及问题(例 6) 人数:37 人 日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画线段图,并能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巩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经历主动变化条件与问题的过程,发现行程问题的内在规律,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3.形成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自主转换能力。 4.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 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助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二、目标制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列方程解决问题(三)》行程(追及)问题中的第一课时,按 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在此内容前先安排了相遇问题基础题,之后然后再进行较复杂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的教学。从教材编内容的先后顺序看,个人觉得对同一专题问题的学习和探究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所 以我将行程问题这块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首先从整体进入行程问题,感知两个运动对象在运动方 向、出发地点、运动结果等方面具体情况的产生。(相向而行、背向而行、 同时两地、同时同地 同时出 发、先后出发的相遇、相距)。在整个行程问题探究过程中尝试整体进入后的用“教结构-用结构”的方 法开展教学。学习基本和复杂的相遇问题过程中,主要通过将文字语言(题意)转化成图形语言(线段 图)分析等量关系的思想,知道两个最基本的等量关系都能解决问题,即:S1+S2=S 总、V 和 t=S 总,掌 握相遇问题的关键特征-时间要素,逐步明确研究行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这是整个行程问题中“教 结构”的过程。本节课的内容是追及问题的教学,教学结构同相遇问题,从基本追及问题再到复杂追及 问题的探究,从单元教学上这是一个“用结构”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对相遇问题的探究方法的回望、梳 理和总结展开教学。 2.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已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要素和相遇 问题基本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的基本模型,之前也会用算术法解两车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学生也知道 解决行程问题的一般步骤: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确定解法。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经历主动变化条件 与问题的过程,没有发现同类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地看待问题,采用的知识点是零碎的,无法将复 杂的问题抽离出本质的能力。所以本节课要“放大”线段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追及问题的特征,从 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在解决问题时,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的困难之一是打破原有逆向思维的习惯,感悟方程的数学思想;困难之二是比较完整地思考条 件和问题的变化,从而发现各个量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积累 1、 回顾行程问题的四要素以及相向而行的几种情 况 师:大家还记得我们研究行程问题中关注的四要素是 什么?你能用这四个要素来描述行程问题中的相遇 问题吗? 师:相遇问题是从两地同时(先后)出发相向而行最 后相遇(相距)的运动现象。 用符号语言怎样来表达相遇问题的基本等量关系? (板书) 2、 两个运动对象沿同一条直线形式,运到的方向只 能相向而行吗,还可以…… 生生、师生互 动交流 v1t+v2t=S 总 S1+ S2=S 总 通过回顾,为学 生思考同向而向 的几种情况提供 研 究 问 题 的 方 法。 二.整体认识 同 向 而 行 的 几种情况 1、同向而行,又会有哪些情况? 师:大家可以想一想运动结果又会怎样? 2、多媒体演示 3、揭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学 生 独 立 思 考,再同桌交 流 两人配合演一 演 预设: ① 同 地 、 同 向、 同时 ② 同 地 、 同 向、 不同时 ③不同地、同 向、同时 ④不同地、同 向、不同时 通过两车同向而 行的运动过程, 整体感知同向而 行的几种情况 三、整体认识 追 及 问 题 中 的 4 个 量 的 关系 (一)建立追及问题的基本等量关系 出示:一辆轿车和一辆客车先后从上海出发去南京, 客车先行 50 千米后轿车出发,轿车平均每小时行 100 千米,客车平均每小时行 80 千米,轿车几小时后追 上客车? 1、 分析数量关系、了解线段图的画法 1 两车同地的起点该怎样表示? 2 追上的终点该怎样表示? 仔细读题 理解题意 画线段图 以已知 v1、v2、s0、 求 t 为例,知道解 决追击问题的一 般步骤,了解和 掌握追击问题线 段图的画法 3 信息标注是否完整? 反馈线段图的规范画法 2、写等量关系、确定解法 板书: 客车先行的路程+客车后行的路程=轿车行的路程 3、沟通各等量关系的内在联系 (二)变换条件与问题,整体感知 4 个量的关系 1、变换条件与问题 出示:一辆轿车和一辆客车先后从上海出发去南京, 客车平均每小时行 80 千米,客车先行 50 千米后轿车 出发,轿车 2 小时后追上客车,轿车平均每小时行多 少千米? 2,对比分析 师:从线段图、等量关系角度思考:两题有何异同 你能用抽象的符号语言表达这两题的等量关系吗? 板书 S0+S1= S2 3、归纳提炼: 师:追及问题共 4 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就能求出第 四个量。 (三)变换条件,再次感知 4 个量的关系 一辆轿车和一辆客车先后从上海出发去南京,轿车比 客车迟开 0.2 小时,轿车平均每小时行 100 千米,客 车平均每小时行 80 千米,轿车几小时后追上客车? 1、 从线段图、等量关系角度思考:两题有何异同 板书: S0+S1= S2 v1t0+ v1t=v2t 2、归纳提炼:线段图、等量关系都不变,关键是“轿 车比客车迟开 0.2 小时”我们可以换角度理解成“客 车先开 0.2 小时轿车才出发”,与第一题表述的意思 是相似的,所以无论是线段图的画法还是等量关系都 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已知的三个量和所求的未知 交流、订正 交流 独立思考 尝试解决 同桌交流 对比线段图与 等量关系,体 会内在联系 同桌交流 再次对比线段 图与等量关 系,体会内在 联系 了解各等量关系 的内在联系 经历主动变换条 件 和 问 题 的 过 程,发现所有问 题 都 可 以 用 s0+v1t = v2t 这 一 等量关系,打破 原来求时间和速 度用算术解的定 势思维,进一步 感悟方程的数学 思想。 量不同。 四 巩固延伸 出示:试一试 小巧和小亚练习打字,小巧平均每分钟打字 31 个,小亚平均每分钟打字 38 个。小巧先打了 7 分钟 后,小亚才开始打,多少分钟后两人打的字一样多? 学生独立思考 并尝试 五.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同地、同向、不同时、追上的 追及问题,那么不同地、同向、同时、追上的追击问 题,又会有怎样的情况呢,等量关系又会有怎样的变 化呢? 这些问题,我们今后再来研究。 回 顾 整 堂 课 所 学,体会不同的 思路,并发现条 件变化但等量关 系不变。运用同 地、同向、不同 时、追上的追及 问题的研究学习 结构主动研究不 同地、同向、同 时、追上的追击 问题 五.作业布置 (略) 板书 列方程解应用题 图 1 相遇问题 S1+ S2=S 总 v1t+v2t=S 总 图 2 追及问题 S0+S1= S2 v1t0+ v1t=v2t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