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全国卷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 第十二模拟 Word版含解析
第 1页 共 16页 ◎ 第 2页 共 16页 2021 年名校试题重组 语 文(第十二模拟) (本试卷共 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经典阅读曾经只 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 阅读推向大众。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 读。显然后者更受欢迎。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 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学者、媒体与 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②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以上三者 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 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 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 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 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 ③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 1975 年 1 月的《毕沃读 书》最具典范意义。该栏目在约 90 分钟节目里,全是主持人、作者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10 多年间,这个高雅 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 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 亮相视为无上荣耀。西方的类似栏目,显然具有多重指向性意义,包括强化文化导向、标示思想高度、激活传播 方式等意义。由此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优良的电视读书氛围与传统,这是由其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国 民素养决定的。 ④与西方相比,我国当前的经典“代读”在文化导向上无疑是一致的,但在思想高度与传播方式方面却存在 着明显的差异。开办于 20 世纪 90 年代,以央视《读书时间》为代表的一批读书栏目,一直无法摆脱收视率低迷 的困扰,相继黯然落幕。而《百家讲坛》之以“讲坛”为名,实际上是大学课堂在媒体虚拟空间的延伸与革新。 它将传播重心落在以文、史、哲为内容的文化经典上,并由此打造出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在此, 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三:一是我们为何不能在《百家讲坛》兴盛之际,依然坚守《读书时间》?二是我们 为何不能选择多方互动的自由论辩,只能接受由学者单向灌输的“代读”?三是我们为何总是局限于故事性、趣 味性的欣赏口味,而缺乏应有的思想锐度与精神高度?这昭示着我国经典“代读”走向更高层次、实现自我超越 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 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经典“代读”的缘起与走向。 B. 我国经典阅读对象及阅读内容形式的变迁。 C. 经典“代读”热的兴起及典范性标志。 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异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及其普遍无法自主阅读是促进经典“代读”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B.《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C.《毕沃读书》的成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及整体国民素质水平都很高。 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差异昭示我国经典“代读”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 3. 下列各项中,对我国当前经典“代读”火爆原因概括有错的一项是(3 分) A. 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B. 知识分子渴望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为经典“代读”提供了阅读的传授者。 C. 大众精神追求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尚,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泛的接受者。 D. 采用“讲——读”互动的方式,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而“代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 也更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 1.【答案】A 【解析】题干问是的“对全文内容的概括”,而 B、C、D 三项都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概括,有的选项只涉及经 典“代读”的缘起,有的选项只涉及经典“代读”的走向,并不能概括全文的内容,只有 A 项的概括最全面。 2.【答案】B 【解析】“引导”一词不妥。据原文第①和④段内容推测,应该是“《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 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而非“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 众阅读”。 3.【答案】D 【解析】 “采用‘讲——读’互动的方式,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曲解原文。根据原文第①段,“由‘讲— —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可以推知,由学者单向传授,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第 3页 共 16页 ◎ 第 4页 共 16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在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 作。 1983 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 2 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北斗工程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 作为解决“有无”问题的第一步,北斗一号需要花小钱办大事,验证系统设计思想的正确性。1993 年初, 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北斗一号系统于 2003 年 建成,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 3 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北斗二号迈开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2004 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 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 16 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2012 年 12 月 27 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 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站在前两代星座的肩膀上,北斗第三步迈得无比自信。星间链路、全球搜救载荷、新一代原子钟等新“神器” 闪耀亮相,整体性能大幅提升……今日之北斗已经梦想在望。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科技日报》2019 年 01 月 24 日)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2020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材料三: 本报北京 6 月 30 日电(记者张蕾)30 日下午,第 55 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在东经 110.5°工作轨位,标 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的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专家介绍,定点成功相当于卫星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准备正式“开工”。目前, 经过遥测数据判读,星载基准频率合成器、原子钟、导航任务处理单元、星间链路等载荷设备均工作正常,地面 接收信号正常。接下来,卫星将进行多项在轨测试,确认所有设备运行正常后,开启工作模式,编入北斗全球导 航系统的卫星“大家族”中。 (摘编自《第 55 颗北斗导航卫星定点成功》,《光明日报》2020 年 07 月 01 日) 材料四: 2020 年 6 月 23 日上午,中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这对中国航天乃至中国科技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成就,也为全球经济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百感交集,”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沈军博士对《国际锐评》评论员说,“26 年的努力,梦想终于实现”。正如沈军所感慨的,从 1994 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到 2020 年完成全球组网, 中国北斗建设历时 26 年,通过服务中国、服务亚太、服务全球的“三步走”战略,与美国的 GPS、俄罗斯的格 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一道,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作为中国近年来“硬核科技”成果代表之一,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北斗全球组 网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自力更生和开放包容两大核心要素。 北斗系统坚持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理念,正如沈军所说,“国际化是北斗全球系统的天然属性”。为此,中 国不断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各项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卫星领域的多边事务,大力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应用。 (摘编自【国际锐评】《北斗完成全球组网折射中国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搜狐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利用 2 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是陈芳允院士在 1983 年提出的。 B. 我国于 2003 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成为继美、俄之后第 3 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C. 第 55 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轨位,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的标志。 D.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2016—2019 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核心产值逐年上升,而占比却逐年下降。 B. 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 16 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后,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 C.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对我国科技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意义。 D. 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卫星进行了多项在轨测试,所有设备运行确认正常,开启工作模式。 6. 结合材料,概括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6 分)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 项,“是陈芳允院士在 1983 年提出的”错误。原文是“以 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 2 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5.【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A 项,“占比却逐年下降”错,2018 年占比比 2017 年高。B 项,先后顺序颠倒了。原文是“2004 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 16 项国 家重大专项工程”。D 项,“卫星进行了多项在轨测试”未然变成已然。原文是“卫星将进行多项在轨测试,确认 第 5页 共 16页 ◎ 第 6页 共 16页 所有设备运行正常后,开启工作模式。” 6. 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进行理论探索和不断研制实践。②北斗工程计划科学合理, 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有序推进。③科技创新。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 技术亮点。④坚持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卫星领域的多边事务,大力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应 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老丁扶贫 金光 精准扶贫中,局里每名干部包扶一个贫困户,还剩一户没人帮扶。局长拿着花名册盯了良久,对办 公室主任说,让老丁去吧。 老丁是个退伍兵,来到单位二十多年连个副科级都没混上。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决定告诉老丁,老 丁只说了一个字:中! 老丁包扶的是苗家沟唐大石一家。这家就大石一个劳力,上有 79 岁卧病在床的母亲,下有两个在镇 上读书的娃娃,妻子两条腿畸形,只能坐在矮凳子上,以手代脚挪着前行。老丁见唐家的光景确实愁人, 就从家里拿来一些衣服被褥,又自掏腰包买了些生活必需品送到唐家。局长批评老丁说:“你这接济式的 扶贫是不行的,要扑下身子,与贫困户一起研究致富项目,只有搞产业扶贫才是出路。” 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想一个被否定一个,末了对大石说:“不行咱们养猪吧,这个项目简单又 不用花太多的本钱。”大石说:“猪要吃饲料,没钱买可咋办?”老丁指着门前沟渠上长的两排灰灰菜说: “这后山沟里的草就足够养百十头猪了,还让它吃什么饲料,再说了,这猪吃草长出的肉可是难得的原生 态猪肉。” 老丁领着唐大石在唐家屋后的洼地上挖八个土坑,用石头垒成猪圈,自己又掏钱买了八头猪崽,养 起了猪。老丁重新收拾了一下唐家的生活用品,又在山墙边续了一间简易房。每周五老丁都随单位的扶 贫车过来,帮着割猪草、馇猪食,白天和唐家人一起吃饭,夜里就宿在简易房里,到了周日下午才坐班 车回到县城。这样,一周保证三天住在唐家。 那天夜里,突然天降暴雨,猪圈灌满了水;老丁的简易房也漏了雨,被褥被雨淋得湿透了。老丁赶 紧把大石叫起来,两人摸黑把猪崽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把猪圈扒个小豁 口,将水排放出去。他们折腾了一夜,才将猪崽重新又安置到猪圈里。 老丁被雨水淋病了,发高烧,回到县城住了五天医院。当他出院随扶贫车来到唐家时,发现少了一 头猪崽,他问大石,大石说:“后山沟有红毛狼,夜里听见猪崽叫,起来追时,红毛狼叼着一头猪崽上山 坡了。” 老丁气得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那个空了的猪圈。他和大石上山砍了些黑老鸹刺,围在猪 圈旁边,防止红毛狼再来叼猪崽。周六镇上逢集,老丁又买了一头猪崽放进猪圈里。 七个月后,老丁帮唐家养的八头黑猪有七头要出栏了,局长说:“老丁养的生态猪市场上可买不到, 希望单位的人到唐家消费扶贫。”扶贫日那天,单位的人一拥而上,直接将两头大黑猪“消费”了。之后局 长亲自做广告,以每公斤 35 元的价格,将剩余的五头猪卖给了一家大酒店。 老丁将卖猪的钱交给唐大石,问他下一步怎么办。大石憨厚地笑着说:“继续养猪呗。”老丁笑了:“你 开窍了。” 那天,大石弄了两瓶粮食酒,老丁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两人对饮起来。酒至半酣,老丁说:“大石, 我不能一辈子跟着你,你得想办法自立呀。” 大石想了想,说:“这养猪的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就是得操心。你只要能帮我卖,我可以多养一些。” 老丁说:“来,闷一口!我明儿到镇上帮你办 10 万元扶贫贷款,咱们把你后坡的责任田全改成猪场, 养上三五十头,就叫它生态猪养殖基地。” 大石从来没贷过款,怕出了岔子还不上。老丁鼓励他说,想致富就得闯一闯。 第二天,老丁领着大石到镇上办了贷款,直接订了一卡车水泥,开始按照他的思路一步步实施。晚 上老丁和大石干活儿累了,又拿出那天没喝完的粮食酒喝着。这时村支书来了,商量说看能不能以大石 的基地为龙头,弄成集约化经营,让有条件且愿意养猪的村民都参与进去。大石对支书说:“那你喝两口。” 村支书对着酒瓶就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大石说:“成了。” 于是,养猪就成了苗家沟村的主打产业,几茬猪出栏后,苗家沟的生态猪就有了名气,被市里定为 脱贫致富典型。 三年过去了,老丁的脸变黑了,皱纹也多了起来。唐大石的破旧的瓦屋变成了两层红顶楼房,漂亮 的大门上还挂着一块鲜亮的标牌: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大石的两个孩子一个考到省城,一个考进了市 师范学院。 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的总结会上,老丁作了典型发言。老丁发言时,会场上掌声雷动。 会后,局长问老丁:“你当年在部队当的什么兵?” 老丁望着局长,微笑着说:“在连队当饲养员。” (选自《大观》2019 年第 9 期,有改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老丁“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形象地表现出他对唐大石“哀 第 7页 共 16页 ◎ 第 8页 共 16页 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而悲伤的心理。 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了老丁去苗家沟村的唐大石家精准扶贫的故事,由人 物的言行来构成主要情节,小说脉络清晰。 C.小说先写老丁接济式扶贫遭到了局长的批评,再写垒猪圈、买猪崽,又写水淹猪圈、狼叼猪崽,然后写 贷款扩建,唐大石脱贫,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D.小说语言朴实但富有表现力,如写唐大石家境贫困,寥寥数语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用“灰灰菜”“猪 崽”“红毛狼”等口语,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 8.小说叙写老丁扶贫,着重表现了老丁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6 分) 9.小说以局长与老丁的一问一答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7.【答案】A 【解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正确,丢失猪崽不能完全归咎于大石,且从前文中也看不出大石“不争”; 另外,“悲伤”夸大了老丁当时的心情,“老丁气得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那个空了的猪圈”主要还是表 现他的生气和愤怒。 8.①服从领导安排,对工作不拈轻怕重。老丁接受没人愿意承担的工作。 ②虚心接受批评。自掏腰包的扶贫方式被局长否定后积极想办法。 ③忠于职守,勤劳能干,不怕吃苦。老丁带着大石挖坑、垒猪圈,帮忙割猪草、馇猪食等。④真诚友善,热心 肠。鼓励大石自立,帮助办理贷款。 ⑤有勇气,有经营头脑。开办生态猪养殖基地。(任意三点即可) 9.①情节上,局长与老丁的一问一答交代了老丁在连队当饲养员的经历,与前文老丁指导唐大石养猪的情节相照 应,使整个故事更合情合理,增强了真实性; ②结构上,小说开头是局长让老丁去扶贫,小说结尾是扶贫后两人的对话,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 ③人物形象上,这短短两句对话,揭示了老丁忠于职守、勤劳能干、不怕吃苦等性格的成因,丰富了人物形象。 ④表达效果上,结尾处岔开小说主线“扶贫”,而通过局长与老丁的一问一答来表现人物,丰富了文章内容, 突出人物关系的友善、和谐,妙趣横生。(任意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马燧,字洵美。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 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 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 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 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迁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 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狻猊象,列戟于 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 朝京师,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 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甸,舍 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 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 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 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 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节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 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 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 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 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B.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或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 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 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 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 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折服对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 (2)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第 9页 共 16页 ◎ 第 10页 共 16页 10.【答案】D 11.【答案】D 【解析】D 项,“王人”理解成“国君”有误,根据文意,这里是“君王的臣民”之意。 12.【答案】A 【解析】A 项,“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错误,原文“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 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中可见,田悦打败杜如江等人,乘胜追击,因此说田悦大军缺乏战斗力不妥。 13.(1)当时国内发生蝗灾,军队粮食短缺,物价飞涨,朝中很多大臣请求赦免李怀光,皇帝犹豫不决。(“蝗”, 闹蝗灾;“兵”,军队;“艰食”,粮食短缺;“翔踊”,飞涨;“宥”,宽恕,赦免。) (2)曾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远远比不上他啊!(“窘”,使…… 窘迫;“制敌”,制服敌人;“固”,本来;“过”,超过;“逮”,赶得上,比得上。) 参考译文: 马燧,字洵美。大历年间,汴州将领李灵耀反叛,皇帝只求息事宁人,就授任李灵耀为汴宋节度留后。李灵 耀不接受任命,招引魏博田承嗣作为援助。皇帝下诏命令马燧和淮西李忠臣会合讨伐李灵耀,军队驻扎在郑地。 李灵耀多多张挂旗帜来进攻官军,李忠臣的军队溃败西逃。马燧军队屯驻在荥泽,郑人知晓后很震惊。李忠臣将 要撤回,马燧制止了他,李忠臣才回来收拾逃散的士兵,重振军威。李忠臣从汴南行进,马燧从汴北行进,在西 梁固打败叛贼。李灵耀率领精兵八千人,号称“饿狼军”,马燧孤军作战打败他们,进军到浚仪。当时,河阳兵 是诸军中最强的,田悦率两万兵援助李灵耀,打败了永平军将领杜如江等,乘胜进军到离汴州三十里处屯驻。李 忠臣会合各路军队作战失利,马燧出奇兵攻击敌军,田悦单人匹马逃走,汴州平定。马燧升任河东节度留后,晋 升节度使。太原自鲍防失败后,兵力弱小,马燧招募仆役,得到几千人,都补充为骑兵,教授他们战斗,几个月 后成了精兵。制造铠甲一定按长短分三种规格,使士兵穿着合体,以便快速前进。制造战车,蒙上狻猊图案,在 车后安有戟,行军时用来装运兵器,宿营时就作为营阵,遇到险阻时就用来阻挡敌军冲击。兵器锐利军需完备。 过了一年,开辟广场,集中三万军队进行演练,威震北方。建中二年,入朝京师,封为豳国公,返回军中。李怀 光在河中反叛,皇帝下诏任命马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伐李怀光。当时国内 发生蝗灾,军队粮食短缺,物价飞涨,朝中很多大臣请求赦免李怀光,皇帝犹豫不决。马燧认为“李怀光图谋叛 逆为时已久,反复无常不能信任。河中在京城附近,放过他有损国威,无法向天下交代”,于是离开军队入朝, 主动向天子进言说:“如果能得到三十日粮食,足以平定河中。”皇帝同意。贼将徐廷光驻守长春宫城。马燧考虑 长春攻不下,那么李怀光就会固守,长期攻城伤亡必多,于是挺身来到城下会见徐廷光。徐廷光畏惧马燧的威名, 在城上拜见。马燧看见他的内心已经屈服,慢慢说道:“我从朝廷来,你可以面向西边接收诏命。”徐廷光拜了两 拜。马燧说:“公等北方将士,从安禄山以来,功高天下,为什么抛弃这些做灭族的打算呢?如果听我的话,不 仅能免除灾祸,还可实现富贵。”徐廷光没有回答,马燧说:“你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吗?如今相距不过几步远,(你 如果不相信我)可以射死我。”解开衣服把胸膛给他看。徐廷光感动哭泣,全军都流泪,当即率领军队投降。马燧 率领几名骑兵进入长春宫城,众人大喊道:“我们又重新成为朝廷的人了!”浑瑊也自认为比不上他,感叹说:“曾 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远远比不上他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① 有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③共影,表里俱澄 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④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 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张孝祥: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 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 北归,途经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②青草:湖名,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③明河:银河。④岭表:指从五岭至海南之间的 广东、广西地域,即岭南地区。岭表经年,指词人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相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胸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首词,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风格柔美细腻,有婉约之词风。 15.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本词和这一段苏文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 情感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中思想感情的异同。(6 分) 14.【答案】D 【解析】应该是风格壮美,有豪放词风。 15.①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都有自由飘逸之感,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2 分)②不同 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表达了对表里如一的品格的自信;(2 分)而苏文用 “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了山中四季的不同景色:“ ”是写春天,“ ”是写 夏天,“风霜高洁”是写秋天,“水落而石出”是写冬天。 第 11页 共 16页 ◎ 第 12页 共 16页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 ”一句表示蜀地与秦地之间少有往来的情形,用“ ” 进一步表明蜀地与秦地之间没有人可以通行的道路。 (3)荀子在《劝学》中,用“ , ”表达了站在低处不如登到高处眼界开阔的道理。 【答案】 (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2)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 (3)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 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 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 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 别。(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 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 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 境 ,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 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 ,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组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D.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抵抗的书写形式。 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抗衡纸张上的文字的唯一书写形式。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亘古不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永不改 变。语境强调的是“气质”,不存在是否绝灭,故第一空选“亘古不变”。②朴素无华:指人的朴素朴实。质朴无华:指人或物的内在 的气质特点。语境强调的是石头的特点,故第二空选“质朴无华”最为贴切。③“休戚相关”和“息息相关”区别在于,“息息相关” 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 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文中强调的是摩崖的内容与形式同环境的关系,应选“息息相关”。④扬长避短:发扬长处,避开短处。 相得益彰:两者相互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强调的是石头和纸张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故应该填写“扬 长避短”。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A.话题不一致,上句主语是“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下句主语变成了“中国人”; B.被字句的使用使上下句句式不一致;C.根据文意,本文是在讲“石头上的书法”,“石头”与“书法”是结合为一的,而不是机械的 组合,所以,应该是“石头与书法”的“结合”,而不是“组合”。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中途易辙,“青铜文明”缺少谓语陈述,下句却又开始了新话题。应在“青铜文明” 前加“在”。C.搭配不当,“抵抗”修改为“抗衡”。D.语序不当,将“唯一”放置在“可以”前面;“抗衡”的通常用法是“和……抗 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第 13页 共 16页 ◎ 第 14页 共 16页 宇。(6 分) 在陶行知看来, ① ,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 退的生 活就是倒退的教育。我们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从生活和教育的关系上来讲,生活决定教 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② ,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 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般的生活联系,产生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在的 领域, ③ 。 【答案】 ①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教育 ②在一般的生活里 ③通过教育来提高生活水平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从 1978 年的 97.2 亿元增至 2017 年的 6 万亿元左右,增长约 600 倍;2017 年利润总额为 1.71 万亿元,是 1978 年 69.2 亿元的 247.1 倍。 机械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从制造一般产品到制造高精尖产品,从制造单机到制造大型先进成套 设备的转变。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机械主导产品技术来源中,国内占比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24.5%, 上升至目前的 70%。机械标准数量从 1978 年的 3400 项发展到当前的 1.72 万项,重点领域与国际标准一 致性程度达 80%以上。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 85%,基本改变了 20 世纪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答案】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本 改变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60 分) 当前世界充满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通常情况下,确定性作为一种稳定状态,能够给人们带来走向远方的希望、自信、力量和坚毅。当然,也会 带来惰性、安逸、不思进取、抱残守缺。 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多变状态,带来的是无处不在的风险、危机以及无所适从的不安甚至畏惧。当然,也有稍 纵即逝的机遇和柳暗花明的惊喜。 如何在充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茁壮成长呢? 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在充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成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 本题为思辨型材料作文题目,开头点出作文应该着眼的具体情境使“当前世界”,“当前世界”需要我们结合 具体实际的社会、生活等真实情境进行反映,可以是现实层面,也可以是精神层面。世界是变化的,不确定的, 但是很多确定性的东西又一直没有变,如生存和发展这一永恒的生命立足点,如希望、自信、力量和坚毅等诸多 美好的品格和美德…… 材料多重思辨并存。从“确定性”自身而言,它可给人们带来希望、自信、力量和坚毅等正面的影响,同时 也会也会带来惰性、安逸、不思进取、抱残守缺等负面的影响,自成思辨关系。扣合材料要求中“如何在充满确 定性与不确定的世界中茁壮成长”这一问题,那么在确定性状态中,我们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止步。 从“不确定性”自身而言,它可给人们带来风险、危机以及无所适从的不安甚至畏惧,同时也有机遇和惊喜, 依旧自成思辨关系。那么处于不确定性的状态中,要能够庆幸地做出抉择,从各种变化中找到最有可能实现的途 径,不在乱花迷眼中迷失自我,迷失方向。 【参考立意】 厘清上述关系后,审题立意上,可根据“联系当下社会生活”这一具体情境要求,从 “在确定性中寻找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立足确定,敢于‘不确定’” “风雨若磐自在行”;“破云而出的永远是光”等角度进行立意。 第 15页 共 16页 ◎ 第 16页 共 16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