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该学者主要强调,分封制 A. 打破了血缘宗法关系 B.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范围 C. 以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 D. 体现地缘与血缘的结合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体现了血缘政治,“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体现了地缘政治,该观点体现了地缘与血缘的结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体现了血缘宗法关系,并未被打破;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范围;C选项错误,西周政治仍是贵族政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虽然自汉朝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 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B. 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 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答案】D ‎【解析】虽然南北朝是割据的,但在隋唐修史时仍把分裂的南北政权归于中国,说明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D项正确。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材料主旨没有体现。故A错误。此时的南北方并不存在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国家统一,而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C错误。‎ ‎3.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其父死后发丧用,但被人以“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的理由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 B.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 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 D.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内容来看,甲盾之类的葬器是在民间被命令禁止的,这体现出的本质性问题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以防止地方武装暴动,故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这在当时遵守的是“礼”;B选项错误,被人告发不能体现出是监察体系的作用;C选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体现出实质问题。‎ ‎4.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 A.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 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C.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以削弱地方的财政权,但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不涉及委任中央文官、参知政事以及二府三司,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5.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A. 说明军机大臣的地位极低 B.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C.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D.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因为太监都要退出,才有了“挑帘军机”。由此可知,“挑帘军机”的出现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故C正确;军机大臣的地位尊隆,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皇帝故意显示威严,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军机处的等级森严,故D错误。‎ ‎6.“部落和村社的划分不取决于血缘关系,而是由地域决定,因此不论在宗教或政治领域,基于出身的特权被毁灭了,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代替了氏族社会。”于是,雅典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基本上被铲除了,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是( )‎ A.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B.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 C. 促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D. 动摇了雅典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代替了氏族社会”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了十个地区部落,并以抽签方式从十个选区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以代替原来以部落为基础的“四百人会议”,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因此C选项正确。AD选项是梭伦改革的意义;B选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意义。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从当代民主的视野来看,希腊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使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A. 只体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B. 仅仅是城邦居民的民主 C. 易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开近代西方选举制先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可知,公民指的是本邦的成年男子,所以对妇女、儿童、奴隶具有排他性,只体现公民内部的平等。故答案为A项。雅典的民主仅限于公民而不是居民,排除B项;易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是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开近代西方选举制先河是希腊民主制度的意义,不符合题干,排除D项。‎ ‎8.公元212年,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这对于罗马法发展历程而言意味着 A. 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 B. 公民法取代了成文法 C. 标志着罗马法形成体系 D. 万民法使用更加普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万民法。根据题干材料“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可知,自由民都享有公民的地位,即罗马给予全体自由民公民权,这是万民法使用更加普遍的体现,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故A项与材料不符;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给予一切自由民公民权,体现的是万民法的使用普遍,没有体现公民法取代了成文法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现,故C选项错误。‎ ‎9.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罗马政治与法律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从材料“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使贵族做出让步,故B项正确;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A项。C项错误,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项。D项明显错误。‎ ‎10.1694—1697年间,英王威廉罢免了政府中反战的托利党人,建立起由辉格党“小集团”(Junto)所组成的一党政府。1697年战争结束后,威廉又对政府实施改组,罢免了部分激进的辉格党人,拉拢部分托利党人,再次建立起混合政府。这说明当时英国 A. 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 国王仍旧保持较大实权 C. 责任内阁制已确立 D.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初期,国王掌握着行政权,对官员的任命拥有管辖权力,这表明当时国王仍拥有较大实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光荣革命后英王受到议会的制约;C选项错误,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当时的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故“国王专权”与史实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美国制宪过程中,北方认为奴隶乃是财产而不是有人格的人,南方则认为奴隶人数应被列入各州人口总数。双方的矛盾焦点在于 A. 奴隶制度的存废 B. 南北州政治权力的划分 C. 公民权利的保障 D. 邦联制与联邦制的抉择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南北州对奴隶的不同看法,“北方认为奴隶乃是财产而不是有人格的人”说明北方反对奴隶按照一个人口计算,而南方主张奴隶按照一个人口计算。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众议院议员名额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所以双方的矛盾焦点在于南北州政治权力的划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C选项错误,该矛盾反映的是南北州的政治利益冲突,其出发点不是保障公民权利;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联邦制下南北州权力划分的矛盾,不是国家结构形式的抉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总统获得了对行政机构制定行政规章的“管理审查权”。此后几乎每一届总统都坚持“审查”行政机构提出和论证的法规,进而导致“行政机构大量的规章被耽搁、修改或者束之高阁”。这表明美国 A. 行政权日益超越立法权 B. 总统行政权力有所扩张 C. 分权制衡体制走向瓦解 D. 国会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总统逐渐具有一定的审查法律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夺了国会的权力,使行政权力得到扩张,故选B项;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并未被破坏,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互牵制,A、C、D三项错误,排除。‎ ‎13.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约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 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 B. 由各邦分享军事和外交大权 C. 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 D. 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德意志帝国既有中央政府的权力,而地方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力,这就具有联邦主义性质,所以答案选C,排除D。普鲁士通过三次的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结束了分裂的局面,排除A;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等权力,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所以排除B。‎ ‎14.在一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而清政府认为:“准夷西之伪饮差驻京,动受挟制”,此条“为患最剧,断难允行”。这表明 A. 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 B. 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 C. 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 D. 中英分岐巨大导致签约流产 ‎【答案】B ‎【解析】《天津条约》是在英法联军武力侵略的基础上签订的,体现不出“平等协商”的特点,故A错误; 材料中英国代表表示该条约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公使权的规定,而清政府表示该条款使政府被列强“动受挟制”,表明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故B正确;尽管中英双方有很大的分歧,但《天津条约》还是签订了,“签约流产”的说法不成立,故D错误;清政府反对公使权的规定着眼于政府将受到列强的要挟,有违于传统的外交体制,并非突出维护国家主权问题,故C错误。‎ ‎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 B.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 D.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说明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故B正确;AC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D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16.“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 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 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C. 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 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反映出该“文件”反清和平均主义的诉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文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该文件具有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故B正确;该文件具有空想性,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故A错误;该文件激发了农民阶级开展反封建斗争,不是反帝爱国运动,故C错误;这是农民经济的革命纲领,故D错误。‎ ‎17.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瀕临灭亡的边缘”。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B. 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传教 C.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D. 允许列强派兵保护使馆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北京东交民巷被列强划为“使馆界”,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故D项正确;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是在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附件的签订,排除A项;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传教为1859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内容,排除B项;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为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排除C项。‎ ‎18.“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A. 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 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 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伟大力量,沉重打击了列强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这与材料信息相同,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权更迭或政体变革,排除A项;五四运动与材料“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不符,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也反对外来侵略,但与材料“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不符,排除D项。‎ ‎19.国歌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的变迁。以下是中国不同时期国歌的歌词(部分),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A. 晚清政府——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 南京临时政府——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C. 北洋军阀政府——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 D. 南京国民政府——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答案】D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歌就是国民党的党歌《三民主义歌》,歌词包括“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等。故答案为D项。五色旗是中华民国的国旗,排除A项;“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的歌词,排除B项;“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是大清帝国国歌中的歌词,排除C项。‎ ‎20.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期间“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十字街头,大庭广众之间……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这说明五四运动 A. 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 B. 知识分子是运动的主力军 C.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答案】C ‎【解析】题目考查五四运动的阶级基础。做本题要找准关键词“五四运动期间”、“新知识分子”、“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进行游行的爱国运动,从中则体现了五四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正确。A项新文化运动兴起是在五四运动之前,时间错位。B项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该项表述不准确。五四运动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D项材料中未体现。所以答案选C。‎ ‎21.胡适指出:民国十三年以后,国民党一度成为中国“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又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国民党成为中国“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的主要原因是 A. 北伐战争的胜利 B. 国民党的改组 C. 黄埔军校的建立 D. 共产国际的帮助 ‎【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时间信息“民国十三年”可知所述为192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党进行了改组,改组后的国民党是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联盟的政党,使国民党成为了社会的重心,B符合题意;A与题干时间不符;CD均不是主要原因。‎ ‎22.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这反映出 A. 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 苏区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C. 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 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材料“支援红军打胜仗”主要反映的正是积极地农业生产,支援革命的思想,说明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农业生产的恢复信息,A错误;B中的根本说法绝对,排除;材料的信息不能说明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C错误。‎ ‎2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深刻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下列有关八七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B. 决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C. 纠正博古等人“左”倾错误 D. 事实上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的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故A正确;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决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故B错误;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左”倾错误,故C错误;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故D错误。‎ ‎24.1940年8月,《新华日报》开设专栏,每天发表一篇甚至多篇“华北破击战通讯”,如《平汉线上邢内段的破击战》《破击战在晋察冀》等。由此可知,这些“通讯”‎ A. 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B. 表明了中共抗战的主体地位 C. 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 D. 宣扬了国共联合抗战的必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0年8月”和“华北破击战”“平汉线”“晋察冀”等信息可知,《新华日报》的这些“通讯”主要是在报道百团大战的战绩,相对于正面战场失利的情况,百团大战的胜利无疑会振奋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C项正确;材料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中共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是在相持阶段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B项错误;百团大战基本上是八路军独立进行的,与国共联合抗战关系不大,D项错误。‎ ‎25.2015年《大刀进行曲》入选网络“十大我最喜欢歌曲”之一。该歌曲创作于1937年7月,歌词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一变化表明 A. 国民党改变“攘外安内”的政策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 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37年7月,歌词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全面抗日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的问题,没有体现国民党改变“攘外安内”政策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当时全民族抗战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的问题,但不代表国共两党矛盾基本化解,故D选项错误。‎ ‎26.1948年12月5日召开了华野各纵队司令参加的总前委会议,下达《总攻黄维兵团命令》,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决心是拿出拼老命的精神,在此消灭他的王牌土木系十八军,坚决摘掉‘总统’王冠上的这颗紅宝石!”材料反映的是 A. 徐州会战 B. 挺进大别山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1948年12月5日”“《总攻黄维兵团命令》”等信息反映的是淮海战役,故C正确;徐州会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A错误;挺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故B错误;平津战役针对的是傅作义、卫立煌,故D错误。‎ ‎27.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 我军采取了某一重大行动。这一行动 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C. 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D. 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指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指导方针。该军事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正确;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故B错误;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故C错误;新中国成立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故D错误。‎ ‎28.“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正统的、立宪的、共和的或帝制的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个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由此可知,“这次革命”‎ A. 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 建立了世界上笫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是马克思直接领导斗争的结果 D.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次革命导致政权性质发生变化,建立的是符合人民利益要求的政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的评价,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不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B选项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选项错误,马克思并未直接领导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9.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 A.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 B. 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 D. 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19世纪的社会潮流依然是资本主义,故A错误。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B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未变化,变化的是原理的应用方法,故C错误。根据“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实践而转移,革命实践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故D正确。‎ ‎30.在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际,俄总统普京说:“1917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是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认为“十月革命的的确确震撼世界”。也有西方学者认为“俄国革命沦落为一个令人沮丧的教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三者观点都很客观 B. 革命难以塑造理性世界 C. 俄国革命影响巨大 D. 俄国历史地位争议较大 ‎【答案】C ‎【解析】由“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十月革命的的确确震撼世界”“俄国革命沦落为一个令人沮丧的教训”都承认俄国革命影响巨大,故选C;西方学者持否定态度,没有看到十月革命伟大的历史意义,排除A;十月革命是对阶级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颠覆,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排除B;材料是评论十月革命而非俄国历史地位,排除D。‎ ‎31.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这些措施 A. 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 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 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D. 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9年”“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巩固新生政权,故C项正确。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没有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故BD两项错误。‎ ‎32.“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 A.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 提出实施“一国两制”方针 D.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在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健全完善民主法制的同时,实行了基层民主选举,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方针是解决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方针政策,与问题“政治上发展民主”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通过1954年第一部宪法确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分析个选项即可。‎ ‎33.“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不结盟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和“亚非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正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故B项正确;“一边倒”方针主要针社会主义国家,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C项出现于新时期外交方针的表现,强调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故C项错误;D项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外交政策,与材料背景不符合,故D项错误。‎ ‎34.“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周恩来同志发表这一演说是在 A. 万隆会议 B. 不结盟国家领导人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与印度、缅甸总理会晤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并未参加不结盟国家领导人会议,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主要由五大国参加主要讨论朝鲜半岛与印度支那和平解决的问题,而非题干中“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排除; D项,根据所学可知,与印度、缅甸总理会晤时主要讨论边境问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 ‎35.1952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现代中国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的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 A.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B. 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C. 社会文化心理的需求 D.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答案】A ‎【解析】1952年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对我国封锁包围,苏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支持,我国实行“一边倒”,因此在语言方面提倡学俄文;1984年时,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我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在这些方面,美英处于世界前列,因此,对英语特别重视,正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引发了不同阶段的外语热,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36.某条约的序言写道:“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了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这里“采取必要步骤”是指 A. 发表“铁幕”演说 B. 提出杜鲁门主义 C. 提出马歇尔计划 D. 成立华约组织 ‎【答案】D ‎【解析】“联邦德国加入北约”是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是指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D正确;A是丘吉尔提出;B是冷战开始标志,属于政治方面;C是经济计划,排除。‎ ‎37.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 巩固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 为欧洲一体化提供经济保障 C. 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D. 加剧了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 ‎【答案】C ‎【解析】“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和“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均表明西欧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A项错误;欧洲自身的经济发展才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霸权问题,同时D项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的作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联系马歇尔计划的影响分析解答。‎ ‎38.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 A. 推动亚非国家确立民主政治 B. 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C. 迫使美苏关系不断走向缓和 D. 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 ‎【答案】D ‎【解析】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材料内容相符,故选D;A项不是国家意识的觉醒,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非洲的“变迁之风”没有改变世界的两极格局,排除B;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非洲的“变迁之风”与美苏关系无关,所以C项也是错误。‎ ‎39.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 A. 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 B. 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C. 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D.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答案】A ‎【解析】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国家逐渐走向联合,促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说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预示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不是因为法国政策不一致而走向解体,故B项错误;法国仍然是资本主义阵营,没有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C项错误;美苏争霸此时正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错误。‎ ‎40.2017年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上指出:“中国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发挥联合国在捍卫和平、建设和平、预防和制止冲突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这反映了当代我国 A.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 D.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发挥联合国在捍卫和平、建设和平、预防和制止冲突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说明我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故A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故B不符合题意;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是我国外交始终坚持的原则,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不符合题意;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外交始终坚持的原则,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自秦汉历经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御史弹劾、谏官言事常可以不经过本部门长官而直接上奏皇帝。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御史制度是上对下的监察纠禁,谏官制度是下对上的匡正建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参议院同意;监察长有权查阅所在部门的所有记录、报告、文件等资料,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它的审计和调查;监察长可向国会报告任何事项而不受所在部门或有关机构限制;除联邦政府道德署外,联邦选举委员会、总统廉政和效率委员会、监察长办公室、独立检察官等都是依据相应法律而设立的专门履行相应职能的监察机构,这就使立法与执法配套、法律体系与监察体系相互协调。‎ ‎——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监察制度的特点 ‎【答案】(1)趋势:由兼职向专职化方向发展;机构独立性越来越强;地位官阶逐渐上升;对监察官员的资格要求越来越高。‎ 原因: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保证吏治清明,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2)特点:有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现分权制衡思想;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监察机构多,力量充分;监察职能专门化和职业化;与其他国家权力机构相互配合。‎ ‎【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可知体现的是由兼职向专职化方向发展;根据材料“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可知体现的是机构独立性越来越强;根据材料“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可知地位官阶不断上升;根据材料“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可知体现的是地位官阶不断上升。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变化的原因需要从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保证吏治清明,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可知体现的是有较完善的法律保障;根据材料“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参议院同意”可知体现的是分权制衡思想;根据材料“监察长有权查阅所在部门的所有记录、报告、文件等资料,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它的审计和调查”可知体现的是有很强的独立性;根据材料“除联邦政府道德署外,联邦选举委员会、总统廉政和效率委员会、监察长办公室、独立检察官等都是依据相应法律而设立的专门履行相应职能的监察机构”可知体现的是监察机构多,力量充分和监察职能专门化和职业化;根据材料“这就使立法与执法配套、法律体系与监察体系相互协调”可知体现的是与其他国家权力机构相互配合。‎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直接民主制度唯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城邦)中才有可能。在这些国家中,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在领土广阔的国家,这些条件是全不具备的。‎ ‎——《顾准文集》‎ 材料二 ‎ ‎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国王不能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权利法案》(1689年)‎ 材料三 联邦主席的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称为“德意志皇帝”。“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条约”,“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案】(1)原因: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认识: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直接民主过于泛滥,容易造成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2)不同之处:英国王权受法律制约,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德国皇帝权力巨大;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而德国议会受皇帝控制,议会的地位和作用较小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直接民主制度唯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城邦)中才有可能。”可知,雅典直接民主制的成因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认识: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雅典民主的适用范围和运作方式等方面来分析其局限性,其中,其适用范围方面的局限性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其运作方式方面的局限性是直接民主过于泛滥,容易造成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元首权力和议会地位等方面来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其中,根据材料“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国王不能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和“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条约……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可知,其不同之处是英国王权受法律制约,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德国皇帝权力巨大;根据材料“未经议会同意,……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和材料“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可知,其不同之处是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而德国议会受皇帝控制,议会的地位和作用较小。‎ ‎43.材料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 材料二: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认识。‎ ‎【答案】(1)主要内容: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 ‎(2)条件: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的积极争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民党态度的转变。‎ ‎(3)认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团结就是力量。‎ ‎【解析】(1)由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得出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由材料“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可得出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由材料“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可得出苏维埃政府改制;由材料“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可得出红军改编。‎ ‎(2)由材料“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可以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国共双方、人民的愿望和民族危机等方面来分析。‎ ‎(3)本题设问开放, 言之成理即可。从抗日战争期间,国共走向合作,领导全国人民,两个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来看,国共两党应该精诚合作、团结一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