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疆乌鲁木齐市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新疆乌鲁木齐市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新疆乌鲁木齐市四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 年 2 月 22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 H7N9 疫情防控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区和 有关部门继续做好 H7N9 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下列关于 H7N9 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H7N9 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B. 其不具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C. 组成其核酸的元素是 C、H、O、N D. H7N9 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答案】C ‎【解析】A、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正确; ‎ B、H7N9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B正确;‎ C、组成其核酸的元素是C、H、O、N、P,C错误;‎ D、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独立生活,故H7N9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D正确。故选C。‎ ‎【点睛】解题关键点是确定H7N9的生物类型,其属于病毒,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且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所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病毒不能独自繁殖后代,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后代。‎ ‎2. 下列有关细胞学说及细胞的统一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的创立将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结构统一起来 B. 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基本一致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答案】B ‎【解析】1、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 ‎【详解】A、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将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结构统一起来,A正确;‎ B、病毒无细胞结构,B错误;‎ C、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C正确;‎ D、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基本一致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D正确。故选B。‎ ‎3.如图表示由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中①为某种多聚体的单体,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 B. 若②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②可能是脂肪 C. 若④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糖原 D. 若③为生物大分子,则其彻底水解的产物有4种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①可能是蛋白质;②④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的脂肪或者糖类,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核酸或磷脂、ATP。‎ ‎【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若图中①为某种多聚体的单体,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该多聚体为蛋白质,A正确;‎ B、②④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②可能是脂肪,B正确;‎ C、②④的组成元素只有C、H、O,④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糖原,C正确;‎ D、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核酸或磷脂、ATP,若③为生物大分子则可能是核酸,无论是DNA还是RNA其彻底水解的产物有磷酸、五碳糖和4种含氮碱基共6种产物,D错误。故选D。‎ ‎4.下图表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简要概念图,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 A. 甲中肯定含有N B. 多肽中乙的数目等于丙的数目 C. 蛋白质肽链的盘曲、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并未改变 D.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析题图可知,甲中的元素含有C、H、O、N等,乙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丙是肽键;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肽链中的肽键数等于氨基酸的个数减去形成的肽链数;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其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多样性。‎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中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因此肯定含有N元素,A正确;‎ B、多肽中乙氨基酸的个数等于丙肽键数加上肽链数,B错误;‎ C、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蛋白质肽链的盘曲、折叠被解开时,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其功能会改变,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根本原因DNA分子的多样性,D错误。故选A。‎ ‎5.如图是生物体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只在②方面 B. ②在病毒中有2种 C. ③在生物体中共有8种 D. 人体内的③有5种,②有2种 ‎【答案】D ‎【解析】题图为核苷酸的模式图,①表示磷酸,②表示五碳糖,③表示含氮碱基。‎ ‎【详解】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为脱氧核苷酸, 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二者的不同点:(1)组成脱氧核苷酸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组成核糖核苷酸的五碳糖为核糖。(2)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氮碱基为A、G、C、T,组成核糖核苷酸的含氮碱基为A、G、C、U,A错误;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因而只有1种五碳糖(②),B错误;细胞生物中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有5种碱基(③)。但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只有4种碱基(③),C错误;人体中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因而有2种五碳糖(②),共有5种碱基(③),D正确。故选D。‎ ‎【点睛】识记核酸的种类及其化学组成,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6.冬小麦要经过严寒的冬季,在春季抽蘖生长。小麦细胞中的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在冬季到春季的变化是( )‎ A. 升高 B. 下降 C. 不变 D. 波动不大 ‎【答案】B ‎【解析】结合水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在寒冷环境中,体内结合水的含量相对增多,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以适应不良的环境,自由水参与代谢,因此当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相对上升。‎ ‎【详解】小麦在其生长期由冬季到春季,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加快新陈代谢强度增强,部分结合水转变成自由水,使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降低。故选B。‎ ‎【点睛】要求学生能用掌握 的知识解决分析实际生产问题。‎ ‎7.如图表示甲、乙两细胞通过某种方式相联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中反映的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功能 B. 若图中甲表示发出信号的细胞,则1表示受体,乙是靶细胞,图中2表示信号分子 C. 精子与卵细胞依靠图中模式相互识别 D. 图中所示的两细胞间的关系体现了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重要功能 ‎【答案】C ‎【解析】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题图所示为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 ‎【详解】A、图中反映的是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A错误;‎ B、图中甲表示发出信号的细胞,1表示信号分子,乙是靶细胞,图中2表示靶细胞膜上的受体,B错误;‎ C、该图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直接接触相互识别的过程,C正确;‎ D、图中所示的两细胞间的关系体现了细胞膜“可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功能,D错误。‎ 故选C。‎ ‎8.下面对几种细胞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中都含有图示的五种细胞器 B. 在光学显微镜下,④比上图中其它几种细胞器更醒目 C. 上述几种细胞器都含有磷脂 D. ②中含有色素 ‎【答案】B ‎【解析】1.分析题图:图中①是高尔基体、②是线粒体、③是内质网、④是叶绿体、⑤是核糖体。‎ ‎2.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具有双膜结构,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 ‎3.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双层膜结构,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核糖体无膜的结构,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5.高尔基体是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详解】A、叶绿体只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只存在于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真核细胞中,所以并不是所有真核细胞中都含有图示的五种细胞器,A错误;‎ B、在光学显微镜下,④比上图中其它几种细胞器更为醒目,因为叶绿体中含有色素,B正确;‎ C、上述几种细胞器中①②③④都含有膜结构,都含有磷脂,而⑤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含磷脂,C错误;‎ D、②线粒体中不含有色素,而④叶绿体中含有光合色素,D错误。故选B。‎ ‎9.如图所示乙图和丙图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 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①④⑥组合 B.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为: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 C. 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D. 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答案】D ‎【解析】1、分析甲图:①②表示目镜,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③④表示物镜,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之间的距离越近,反之则越远;‎ ‎2、分析图乙、丙:比较乙、丙两个视野,可知乙中细胞体积小,视野中细胞数目多,是在低倍镜下观察的视野;丙细胞体积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少,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 ‎【详解】A、丙细胞体积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少,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应选用甲中②③⑤组合,A错误;‎ B、从低倍镜到高倍镜的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B错误;‎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C错误;‎ D、由于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使用,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在高倍镜下只能转动细准焦螺旋。‎ ‎10.实验中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以及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细胞膜、内质网膜面积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两图中曲线所代表的细胞结构相同的是 A. b和③ B. c和② C. a和② D. a和①‎ ‎【答案】B ‎【解析】根据乳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氨基酸首先在核糖体上被利用,然后进入内质网中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再到达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为成熟的蛋白质,故图甲中a、b、c分别为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内质网形成小泡包裹蛋白质转动至高尔基体和其融合,然后高尔基体又以小泡形式转运至细胞膜和细胞膜融合,在此过程中,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加,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前后基本不变(先增加后减少),故图乙中①②③分别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 ‎【详解】A、b为内质网,③为细胞膜,A错误; B、c和②均为高尔基体,B正确; C、a为核糖体,②为高尔基体,C错误; D、a为核糖体,①为内质网,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各细胞器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某一蛋白质由4条肽链组成,共含有109个肽键,则此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的﹣NH2和﹣COOH个数及氨基酸数分别为( )‎ A. 105个,105个,105个 B. 110个,110个,110个 C. 4个,4个,113个 D. 4个,4个,110个 ‎【答案】C ‎【解析】(1)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应该看肽链的条数,有几条肽链,则至少含有几个氨基或几个羧基.该蛋白质由四条肽链组成,则其至少含有4个氨基和4个羧基;‎ ‎(2)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4+109=113个。故选C。‎ ‎12.将洋葱表皮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与质壁分离及其复原有关的细胞器和相关生理过程分别是( )‎ A. 液泡主动运输 B. 线粒体、液泡渗透作用、主动运输 C. 线粒体主动运输 D. 线粒体、液泡 K+主动运输、NO3-自由扩散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及细胞器的功能。洋葱表皮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细胞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同时K+、NO3-主动运输进入细胞,至细胞内渗透压大于外界溶液时,细胞渗透吸水使质壁分离复原;故选B。‎ ‎【详解】细胞渗透作用过程中液泡调节细胞内环境,主动运输过程中线粒体供能,与质壁分离及其复原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液泡,相关生理过程是渗透作用、主动运输。‎ ‎【点睛】K+、NO3-可以主动运输进入洋葱表皮细胞从而改变细胞内外浓度差。‎ ‎13. 下面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 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 B. 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 大分子只有通过①所示的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 果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过程①和②有关 ‎【答案】B ‎【解析】A和B、据图可知,①表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且消耗细胞内的ATP,可以根据细胞需要,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②表示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细胞内的ATP,故A项错误、B项正确;‎ C、大分子物质只能通过胞吞过程才能进入细胞,C项错误;‎ D、果脯腌制过程中细胞会死亡,导致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变成全透性,所以蔗糖分子才会进入细胞,D项错误。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下图表示“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和酶的用量等 B. 1号、2号对照说明加热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C. 3号、4号对照说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D. 试管2中没有加入任何试剂,是空白对照组 ‎【答案】C ‎【解析】1.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2.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要唯一; 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对照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且相同。‎ ‎3.本实验中,分组对比,自变量可以是温度(1和2)、催化剂的种类(3和4),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通过气泡产生的速度体现出来,无关变量有过氧化氢的量、酶的用量等。‎ ‎【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或催化剂的种类,因变量为气泡的产生速率,无关变量为催化剂的用量和过氧化氢的用量等,A错误;‎ B、试管1号和2号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加热没有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是达到了化学反应需要的能量,B错误;‎ C、3号和和4号对照,自变量是酶的种类,可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C正确;‎ D、1号试管中没有加入任何试剂,是空白对照组,D错误。故选C。‎ ‎15. 图为探究某种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结果图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可以用过氧化氢酶分解过氧化氢的反应来探究 B. 该实验结果说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该酶活性最高,高温或低温下酶活性降低 C. 该实验可用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来探究,实验结果可用斐林试剂来检测 D. 该实验说明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答案】B ‎【解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酸碱度等.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达到最高;低于最适温度条件时酶活性会下降,高于最适温度条件时酶活性也会下降;并且在高温条件下会导致酶的空间结构改变,进而导致酶失活;在低温条件下会使酶活性降低。‎ ‎【详解】A、过氧化氢受热会分解,难以说明是否是酶催化的结果,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最适合温度酶的活性最强,高温和低温都使酶的活性降低,B正确;‎ C、斐林试剂的检测需要加热,会影响温度值的测定,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温度对应酶的活性相同,D错误。故选B。‎ ‎16.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满足对能量的需求,心肌细胞中贮存大量的ATP B. 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C. 细胞呼吸所释放的热能可转移至ATP中 D. 一分子ATP由一分子腺苷、一分子核糖、三分子磷酸基团组成 ‎【答案】B ‎【解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详解】A、细胞中的ATP含量较低,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形成,A错误;‎ B、细胞内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B正确;‎ C、细胞呼吸所释放的热能散失掉,不能转移至ATP中,C错误;‎ D、一分子ATP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三分子磷酸基团组成,D错误。故选B。‎ ‎17. 下列关于人体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只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B. 葡萄糖不能作为无氧呼吸分解的底物 C. [H]只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 D. 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能产生ATP ‎【答案】A ‎【解析】A、由于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所以人体内二氧化碳只是有氧呼吸的产物,A正确;‎ B、葡萄糖也能作为无氧呼吸分解的底物,B错误;‎ C、[H]在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也在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C错误;‎ D、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释放能量,产生ATP,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也不产生ATP,D错误。故选A。‎ ‎18.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B. 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中,泵入的空气应去除CO2‎ C. 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 D. 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 ‎【答案】C ‎【解析】A、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A正确;‎ B、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中,可用NaOH溶液除去泵入空气中的CO2,B正确;‎ 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错误;‎ D、实验中需控制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且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D正确。‎ 故选C。‎ ‎19.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 A. a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 b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大于无氧呼吸速率 C. c浓度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D. d浓度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未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D ‎【解析】A.分析表格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的酒精的量与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因此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酒精的量相等,也为6.5mol,而总量为12.5mol,故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6mol,如果以相同时间产生CO2量来表示有氧呼吸的速率和无氧呼吸的速率,则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小于无氧呼吸速率,B错误;‎ C.氧气浓度为c时,酒精的产生量是6mol,产生的二氧化碳是15mol,因此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9mol,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9÷6):(6÷2)=1:2,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发酵,C错误;‎ D.d浓度下,酒精的产生量为0,说明细胞不进行无氧呼吸,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时酵母菌产生的C02全部来自需氧呼吸,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判定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 ‎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吡罗红使DNA呈现红色 ,甲基绿使RNA呈现绿色 ‎②健那绿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③果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④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红色 ‎⑤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答案】D ‎【解析】①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故①错误;‎ ‎②健那绿能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故②正确;‎ ‎③果糖是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故③正确;‎ ‎④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故④错误;‎ ‎⑤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能发生作用出现紫色反应,故⑤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1. 历经一个半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普里斯特利指出了植物更新空气和光在这个过程起关键作用 B. 恩格尔曼的实验中,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C. 萨克斯的实验中,叶片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 D. 鲁宾和卡门实验中,用18O标记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答案】C ‎【解析】A、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普里斯特利指出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没有研究光在这个过程的作用,A错误;‎ B、恩格尔曼的实验中,用好氧细菌的集中分布显示水绵光合作用生成了氧气,但没有进行定量分析,B错误;‎ C、萨克斯的实验中,叶片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淀粉),C正确;‎ D、鲁宾和卡门实验中,用18O标记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而不是CO2,D错误。故选C。‎ ‎22.光照强度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决定因素,如图所示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情况,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增加CO2浓度,则A点左移 B. A点显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速度和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度相等 C. 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D. A点到B点表示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 ‎【答案】C ‎【解析】AB、A点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速度和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度相等,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增加CO2浓度,光合速率增大,则A点左移,AB正确;‎ C、温度不变,呼吸速率就不变,C错误;‎ D、图中显示,A点到B点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因素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3.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昼夜内有所增加 B. FG段CO2浓度下降不明显,是因为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减弱的缘故 C. CO2浓度下降从D点开始,说明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D. 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最少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影响罩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因素有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而罩内二氧化碳浓度取决于二者的相对浓度。AD段玻璃罩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D、H点,二氧化碳的浓度既不增加也不减少,说明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DH段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HI段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经过一昼夜后装置内CO2的含量减少,说明一昼夜后有机物有积累,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昼夜内有所增加,A正确;‎ B、FG段在10~14时,因气温较高,气孔关闭,叶片对CO2的吸收减少,则光合作用减弱,B错误;‎ C、在D点前,光合作用较弱,呼吸作用较强,DE段表示光合作用增强,消耗CO2增多,C错误;‎ D、H点对应在18时左右,植物不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刚用于光合作用,此时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不是最少的时候,D错误。故选A。‎ ‎24.下面的三个图是某研究小组利用过氧化氢酶探究H2O2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一、二、三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依次为催化剂种类、H2O2浓度、pH值 B. 图一可以得出酶具有高效性 C. 图二bc段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有限 D. 图三可以得出pH越小或越大酶活性越高 ‎【答案】D ‎【解析】A、图一可以是探究不同催化剂效果其自变量是催化剂量种类,图二是探究不同过氧化氢浓度时氧气产生量故自变量是过氧化氢浓度;图三表示不同PH值对酶催化效果自变量是PH值,A正确;‎ B、过氧化氢酶作为催化剂时比Fe3+催化效果要高多了可以证明酶具有高效性,B正确;‎ C、在一定的范围内,O2产生的速率与H2O2浓度呈正相关,当H2O2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O2产生的速率不再增加,原因是过氧化氢酶数量有限,C正确;‎ D、从图三可以看出随PH值增大溶液中过氧化氢量越少,即被催化反应就越多直到最大值,表明此过程中酶活性就越高,随PH值继续增加由图可看出酶的活性减少反应的过氧化氢量减少表明酶活性减弱,D错误。故选D。‎ ‎【点睛】注意事项:1、不让H2O2接触皮肤,H2O2有一定的腐蚀性。2、不可用同一支滴管肝脏研磨液必须是新鲜的肝脏在制成研磨液,由于酶具有高效性,若滴入的FeCl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会影响实验准确性因为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放置过久,可受细菌作用而分解,使肝脏组织中酶分子数减少,活性降低研磨可破坏肝细胞结构,使细胞内的酶释放出来,增加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3、放卫生香时,动作要快,不要插到气泡中,现象:3号试管产生气泡多,冒泡时间短,卫生香猛烈复燃,4号试管产生气泡少,冒泡时间长,卫生香几乎无变化避免卫生香因潮湿而熄灭。4、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5.如图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提取色素时加人碳酸钙是为了防止滤液挥发 B. 丁扩散距离最大,说明丁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 C. 发黄菠菜叶中色素含量显著减少的是甲和乙 D. 甲、乙、丙和丁四种光合色素中,丙和丁主要吸收红光 ‎【答案】C ‎【解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丁胡萝卜素(最窄)、丙叶黄素、乙叶绿素a(最宽)、甲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色素被破坏,A错误;‎ B、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的溶解度最大,原因是它在滤纸上扩散的最快,扩散距离最大,B错误;‎ C、发黄菠菜叶中色素含量显著减少的是甲和乙叶绿素,C正确;‎ D、四种色素中,丙和丁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甲和乙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错误。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6.如图所示图解表示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化合物及其作用,其中a b d e代表小分子,A B E F代表不同的生物大分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表示______,其在原核细胞中共有____种。‎ ‎(2)若E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则E是____,其在人体中主要分布于______细胞。‎ ‎(3)物质d是________。物质F是________,在动植物细胞中均可含有,并且由于含能量多而且占体积小,被生物体作为长期备用能物质,从进化的角度这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物质b的名称______,图中的?是指_______元素。若某种B分子由n个b(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形成的两条链组成,则该B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_______。‎ ‎(5)下图是某物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补充完整______。‎ ‎【答案】核苷酸 8 糖原 肝脏 雌性激素 脂肪 氨基酸 N mn-18(n-2) —CO—NH—‎ ‎【解析】(1)物质a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又是病毒的主要成分,所以A表示核酸,a表示核苷酸。由于原核细胞中含DNA和RNA,所以共有8种核苷酸;‎ ‎(2)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有淀粉和糖原,其中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分布在人体的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分别为肝糖原和肌糖原;‎ ‎(3)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的是雌激素。生物体作为长期备用能源物质的是脂肪,其碳氢比例高,在动植物细胞中均可含有,并且由于含能量多而且占体积小,从进化的角度这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4)病毒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由于A中含P元素,所以B只能是蛋白质,因此图中的?是指N元素,物质b是氨基酸。根据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B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mn-(n-2)×18;‎ ‎(5)中间是肽键,应为“-CO-NH-”。‎ ‎27. 如图是四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结构上看,________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且只有一种细胞器,就是____________。‎ ‎(2)图中结构③表示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Ⅳ既含有③又含有叶绿体和细胞壁,所以确定Ⅳ是________________细胞。‎ ‎(3)Ⅱ和Ⅳ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四类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均依赖于_______。‎ ‎(4)图中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是____________,其中以叶绿体为光合作用场所的细胞是_______。‎ ‎(5)图中的________可代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 ‎【答案】 Ⅲ 核糖体 中心体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低等植物 纤维素和果胶 细胞膜 Ⅱ、Ⅲ和Ⅳ Ⅱ和Ⅳ Ⅱ ‎【解析】分析题干中Ⅰ-Ⅳ四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图中Ⅰ细胞具有中心体等结构,没有细胞壁,属于动物细胞;‎ 图Ⅱ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结构,没有中心体,属于高等植物细胞;‎ 图Ⅲ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拟核,属于原核细胞中的蓝藻细胞;‎ 图Ⅳ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中心体等结构,属于低等植物细胞;‎ 图中结构①~⑥依次是:内质网、线粒体、中心体、叶绿体、液泡和高尔基体。‎ ‎【详解】(1)从结构上看,图中Ⅲ细胞与其它细胞差别最大,主要表现在该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且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属于原核细胞。‎ ‎(2)图中结构③表示中心体,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图中③是中心体,常见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因为Ⅳ细胞既含有③中心体又含有叶绿体和细胞壁,所以确定Ⅳ是低等植物细胞。‎ ‎(3)Ⅱ高等植物细胞和Ⅳ低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四类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均依赖于细胞的细胞膜,这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的识别作用有关。‎ ‎(4)蓝藻和植物均能进行光合作用,即图中的Ⅱ、Ⅲ和Ⅳ细胞,其中蓝藻没有叶绿体,Ⅱ和Ⅳ植物细胞均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 ‎(5)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为高等植物细胞,故图中的Ⅱ细胞可以代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组成及其区别和联系,把握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组成的区别,识记常见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膜的功能,理解叶绿体的分布特点和功能,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代表的细胞类型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8.如图甲所示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D表示某些物质,a~e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图乙表示物质运输曲线,据图回答。‎ ‎ ‎ ‎(1)A代表__________, B代表_____________。‎ ‎(2)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a~e的五种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可代表氧气的转运过程的是甲、乙中的编号______,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过程是图甲、乙中编号_____________‎ ‎(5)若图中甲表示人体红细胞膜,则表示钾离子运输方式是图中____所示,可用乙图____表示。‎ ‎【答案】蛋白质分子 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c d b 1 d 2 a 3‎ ‎【解析】分析图甲:A是蛋白质分子,B是磷脂双分子层,D代表糖蛋白,有糖蛋白的一侧是膜的外侧,a方式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进细胞;b、c、d方式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b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进出细胞,而c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d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二者都属于协助扩散;e方式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出细胞。‎ 图乙:图乙(1)表示自由扩散,(2)表示协助扩散或者主动运输,(3)物质的运输与氧浓度有关,表示主动运输。‎ ‎【详解】(1)分析图解可知,A代表蛋白质分子,B代表磷脂双分子层。‎ ‎(2)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磷脂分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其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有b自由扩散和 c 、d协助扩散。‎ ‎(4)氧气的转运过程是通过自由扩散完成的,图甲中的b属于自由扩散,图乙中的(1)代表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图甲中d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图乙中的(2)可代表协助扩散。‎ ‎(5)离子的运输方式均为主动运输,若图甲表示人体红细胞膜,则表示排出Na+、吸收K+运输的分别对应图甲中d、a,Na+、K+的运输方式符合图乙所示曲线(3)。‎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组成以及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结构组成成分,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特点和实例,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的成分名称,能够正确分析图乙中的坐标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图示曲线代表的物质运输的方式,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9.下面是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在研究温度对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取6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且分别注入2mL新鲜乳汁。‎ ‎②将6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不同水浴温度下,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③在6支试管中各注入1mL新鲜凝乳酶溶液,摇匀后,在各自的水浴温度下保温。‎ ‎④记录凝乳所需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 请据表回答:‎ ‎(1)将装有凝乳酶和新鲜乳汁的A、F两支试管在各自的水浴温度下保温20分钟后,同时转入‎40℃‎的水浴温度下保温,两支试管内的现象为:A.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所有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哪些实验结论?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应速度加快(乳汁凝固) 无反应(乳汁仍然不凝固) ‎40℃‎左右的水浴温度是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最适温度 ‎10℃‎~‎40℃‎之间的水浴温度,随着温度升高,凝乳酶的活性逐渐增强 ‎40℃‎~‎60℃‎之间的水浴温度,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凝乳酶的活性逐渐减弱直至失去活性 ‎【解析】1.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PH等,其中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会降低,但不会丧失,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酶的活性会恢复;而在高温、过酸、过碱的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会改变,导致酶丧失活性,并且不会恢复。‎ ‎2.在探究类实验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即自变量唯一,同时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详解】(1)从表中实验设置可以看出,A试管在‎10℃‎条件下乳汁不凝固,说明此时的酶活性很低,而‎40℃‎条件下乳汁凝固最快,即最接近最适温度,因此当试管转入‎40℃‎的水浴温度下保温,酶的活性会恢复,因此反应速度加快(乳汁凝固);而F试管在‎60℃‎条件下乳汁不凝固,说明此时酶的活性已经丧失,降低温度酶的活性不会恢复,因此该试管无反应(乳汁仍然不凝固)。‎ ‎(2)表格中看出,‎40℃‎条件下乳汁凝固最快,说明‎40℃‎的水浴温度很可能是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最适温度。因此l‎0℃‎一‎40℃‎之间的水浴温度,随着温度升高,凝乳酶的活性逐渐增强;‎40℃‎~‎60℃‎之间的水浴温度,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凝乳酶的活性逐渐减弱至失去活性。‎ ‎【点睛】本题以研究温度对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实验为背景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和实验设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特别是掌握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能够根据题意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对实验做出正确是分析和判断,结合所学的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点分析实验的结果和结论,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0.下面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 ‎(1) 能吸收光能的物质a分布在叶绿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b是_______,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 c]___________和[ e ]__________。‎ ‎(2)③、④和⑤发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上述①~⑤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______,ATP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4)较强光照下,⑤过程中d的移动方向是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填场所)。‎ ‎(5)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在短时间内f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假如该植物从光照条件下移到黑暗处,h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6)如果在瓶中培养酵母菌时,测出瓶中放出二氧化碳的体积与吸收氧气的体积比为5:3,说明参与无氧呼吸所消耗的葡萄糖占全部葡萄糖的比例为__:(假设两种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 ‎【答案】类囊体薄膜 O2 [H] ATP 细胞质基质 叶绿体基质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①②③⑤ A-P~P~P 叶绿体基质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增加 增加 2/3‎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⑤是光反应,④是暗反应,③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是色素,b是氧气,c是[H],d是ADP,e是ATP,f是C5,g是二氧化碳,h是C3。‎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物质a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囊状结构(类囊体)的薄膜上,物质b是氧气,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c]是[H]和和[e]是ATP。‎ ‎(2)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④是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过程⑤是光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3)上述①~⑤过程中,①②③有氧呼吸的三阶段均有ATP的产生,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能产生ATP,故图中能够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①②③⑤,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 ‎(4)较强光照下,光反应较强,故⑤过程中d代表的ADP的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基质移向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5)在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反应中二氧化碳与C5结合生成C3,C3被还原成糖类等有机物时,既接受e[H]和cATP释放的能量,又要被e即[H]还原,突然停止二氧化碳的供应,则二氧化碳的固定反应中断,而C3的还原还在继续,则导致f C5的含量短时间内增多;如果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被还原的C3减少,生成的C5减少,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hC3的含量将增加,C5的含量将减少。‎ ‎(6)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反应式为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测定出瓶中放出二氧化碳的体积与吸收氧气的体积比为5:3。设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X,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根据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得关系式:(6X+2Y):6X=5:3,解得X:Y=1:2,因此参与无氧呼吸所消耗的葡萄糖占全部葡萄糖的比例为2/3。‎ ‎【点睛】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把握无氧呼吸的反应式,能够根据呼吸作用的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掌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以及物质变化,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关系,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条件骤变时能够正确判断细胞内C5、C3以及[H]和ATP等物质含量的变化,把握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示过程中的生理过程及其物质名称,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