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全科竞赛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全科竞赛语文试题

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上期高二竞赛 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每题6分,共5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史上的万里长城首先是一道军事防线,它的城墙、关隘、堡寨、敌台,见证了刀光剑影与炮火连天的岁月;同时,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因此又成为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线。‎ ‎②提起万里长城,人们往往最容易联想到秦长城,因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入人心。然而,战国时期的燕国以及秦代的长城主要在今内蒙古与河北等地,格局并不大。隋文帝开皇初年,幽州总管周摇整修长城,保护边民免遭突厥侵犯。继隋而起的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辽、金、元、清各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长城以北本来就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和战略后方,其间只有明朝需要依赖长城防线。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形成了号称“九边”或“九镇”的长城防御体系。北京地区在蓟州镇及宣府镇辖下,今天能够看到的长城,绝大多数是明代所筑。‎ ‎③居庸关、古北口等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它们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时期的鲜卑,十六国前燕的慕容皝,金朝的完颜阿骨打,蒙古的札八儿,明末的李自成,都曾通过强攻或奇袭居庸关取得战争胜利。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在加强训练、严明军纪的同时,创建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战法,戍边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是长城军事文化创造者的杰出代表。‎ ‎④处于农牧交错带的长城,在和平时期成为南北各民族广泛交往、密切融合的纽带。西汉时期,“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原本为戍守御敌修建的城堡要塞,后来有许多发展为村镇城邑。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彼此融合。‎ ‎⑤“一统华夷”历来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各族统治者共同追求的远大理想,燕山与长城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北方“夷汉”或“华夷”之间的民族区域分界线,但文化上的彼此认同比有形的疆界更重要。如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名将杨业修建杨无敌庙,体现了长城内外民族推崇忠勇之士的共同心理。‎ ‎⑥长城是我国古代农耕和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见证,它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长城沿线发生的多次战争表明,长城是不能轻易逾越的屏障。随着清朝定都北京,广袤的蒙古高原、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中原大地在政治上连成一体,长城的军事功能逐渐衰退、文化象征意义不断丰富。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敢于抗击一切来犯之敌的精神高度契合,在抵御日本等外来侵略的近现代时期尤其如此。‎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城虽然在各个朝代的地理位置不同,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B. 长城以南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带,以北则是游牧文化带,二者实在是难以融合。‎ C. 长城关口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这阻碍了长城外各民族的交流。‎ D. 长城所处地理位置首先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地位,而其文化意义是后来不断丰富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指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从长城的军事功能与文化意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 B. 文章按照朝代的先后历史顺序来论证长城军事功能,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C. 鲜卑等通过夺取关隘来获得胜利的大量史实证明了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有重要地位。‎ D. 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杨业修建杨无敌庙宇,说明了其具有“一统华夷”的远大理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明朝对长城的建设很重视,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其成就可以说是超过了历朝历代。‎ B. 戚继光创建了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了战法,在他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都无战事。‎ C. 燕山、长城在古代被视作夷汉民族区域分界线,但这没有阻碍夷汉拥有共同的文化认识。‎ D. 长城所体现的威武不屈、敢于抗击来犯之敌的民族精神在中华近现代历史中尤为突出。‎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信息在第二段,对应原文分析会发现“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分析错误,文中有“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的信息,因此选项以偏概全。B项,信息在第四段,“二者实在是难以融合”曲解文意,文中多处提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C项,信息在第四段,对应原文分析会发现“在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于文无据,文中有“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的信息,可见和平时期并没有严密看守。‎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内容在第四段,由段末句子可知“说明了其具有‘一统华夷’的远大理想”分析有误,举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杨业修建杨无敌庙宇的事例,主要是为了论证夷汉在文化上的彼此认同。‎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内容在第三段,犯了对象不当的错误,“在他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都无战事”分析错误,根据“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的信息可以看出,并不是戚继光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无战事,而是后继者踵其成法才出现这样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至2016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 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晨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新华网《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李克强总理的话让我们明白:阅读不只是知识分子、学生的功课,而且是中国人应有的生活方式。阅读不只是个人的爱好,还是国家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源泉,是关乎人类文明传承的大事。他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精神财富,并终身受益。‎ ‎----李和平《高质量“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 材料二:‎ ‎“许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阅读是一项公民权利,保障每个公民平等地获得阅读资源、开展阅读行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说,“就每个人的阅读行为来说,的确是个人的事,每个人读多少,什么时候读,甚至读什么,政府很难做出统一的规定。但是,在全民阅读问题上,政府不是没事可干而是大有可为。”‎ 国民阅读调查组负责人徐升国认为,现代社会,阅读是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穷人家的孩子通过阅读也可以改变命运。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当然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全民阅读立法的核心不是限制公民个人阅读的自由,而是明确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 ‎----《阅读是一项公民权利政府当比个人“上心”》‎ 材料三:‎ 媒介形态日益丰富,从时空上极大拓展了个人视野,理固宜然。但在传播快时代,资讯从不足变得过剩,公众所缺的不再是内容资源,而是阅读的一份宁静与耐心。人们的浏览行为越来越多,真正的阅读却越来越少。但接触信息无法替代沉静思考,毕竟,在触摸屏滑动指尖,与手抚简篇、感受墨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传统阅读的过程,既是追随作者的笔触,其实也是在思索中与另一个自己对话。‎ 加拿大学者约翰·米德专门出书倡导“慢阅读”,强调拉近读者和所读信息之间的距离。美国篮网队后卫肖恩·利文斯顿接受采访时就曾谈到,他通过阅读赫尔曼·黑塞的名著《席特哈尔塔》激励自己找回了状态。巴克莱中心球馆更衣室的一本蓝色小书,蕴含着让人度过危机的精神动能,这正是书籍的魅力。‎ ‎----李浩燃《回归阅读是一种自我救赎》(人民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既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 B. 全民阅读重在“全民氛围”,如果国家能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全民阅读就能在短时期内良好地实现。‎ C. 阅读是一项公民权利,政府应当“上心”,个人也应“上心”。不知从哪一本书读起的年轻人,可以从倾心于全民阅读的公众人物提供的书单开始。‎ D. 现在不是一个资讯匮乏的时代,而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大家在阅读手机的时候大都是匆匆浏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过去的“倡导”,升级为如今的“大力推动”,这不只是字面上的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国家对全民阅读重大意义认识上的升华。‎ B. 从材料一可见李克强总理对阅读的定位和期许很高,他的阅读生活是自觉追求高质量的。‎ C. 传统阅读受到互联网新媒体阅读的冲击,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通过电子终端进行的浏览,成为了一种有益的阅读补充形式,值得大力倡导。‎ D.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只有摆脱了对阅读的实用、功利目的,阅读行为才会根植于精神,融入人们的气质。‎ ‎6. 以上三则材料对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 ‎6. 第一则材料侧重说明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的意义,强调阅读是应有的生活方式,是国家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源泉。‎ 第二则材料侧重说明如何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行动上),强调阅读是一项公民权利,政府应当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写政府角度也给分)‎ 第三则材料侧重说明全民阅读的方式,强调回归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写个人角度也给分)‎ ‎(只照抄材料内容,缺少概括的酌情扣分。)‎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B项,结合文本内容“就每个人的阅读行为来说,的确是个人的事,每个人读多少,什么时候读,甚至读什么,政府很难做出统一的规定。但是,在全民阅读问题上,政府不是没事可干而是大有可为”“推动全民阅读立法的核心不是限制公民个人阅读的自由,而是明确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分析可知,逻辑关系不能成立。‎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C项,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强调的、希望回归的是传统纸质图书阅读。结合“人们的浏览行为越来越多,真正的阅读却越来越少”也可以看出。‎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以上三则材料对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材料一内容“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分析可知,说明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的意义,强调阅读是国家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源泉。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侧重说明如何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许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阅读是一项公民权利,保障每个公民平等地获得阅读资源、开展阅读行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强调阅读是一项公民权利,政府应当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结合材料三内容“公众所缺的不再是内容资源,而是阅读的一份宁静与耐心。人们的浏览行为越来越多,真正的阅读却越来越少”分析,侧重说明全民阅读的方式,强调回归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B. 作品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 C. 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人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一点点自由。‎ D. 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8. 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9. 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A 8. 1)结构上多次写雨 ,照应标题“一个多雨的夏天”。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品写侯东升因雨而停工,因雨而心生烦恼想出去走走的所思所想,工友们盼雨而恨雨的矛盾的心理,因雨和妻子的争论,全文都是围绕“雨”而展开。‎ ‎(2)“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农民工让人心酸的现实处境。‎ ‎(3)雨凸显主题,写工友们盼雨又恨雨的心理表现了农民工工作的辛劳,侯东升和妻子关于雨的争论表现了这些农民工的“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 ‎9. (1)艺术效果上,以侯东升的疑问作结,留有空白,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2)人物形象上,表现侯东升的内心的困惑,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3)小说主题上,表现了农民工边缘化生存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确实很低”有误,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明,这属于过度推测。C项,“简省地勾勒出”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几乎都是在描写居住的环境,如“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故应是“细腻地表现了”,目的是为了表现这些农民工平日生活单调,以及被边缘化的生活状态。D项,“恨雨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有误,打工挣钱是农民工背井离乡的重要原因,由此说他们一心向钱看有失偏颇。‎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可从文章结构、内容、主题等方面进行思考。首先从全文看,第一段“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第二段“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第六段“‎ ‎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雨”贯穿全文并且和文章的题目“一个多雨的夏天”相照应,可以说“雨”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因“雨”展开故事情节,这是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其次,根据文本第三四段对工友在雨天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出进城务工人们的生活环境;另外,根据文本中工友们对“雨”盼和恨,以及侯东升和妻子的对话,可以看出当今进城务工的工人们处在既不熟悉农村生活也对城市生活陌生的生活处境。‎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本题中,考生要关注题干中“多次”这一暗示,需要找出文中写“雨”的内容,然后从环境的角度答出“雨渲染了气氛”;从情节的角度答出 “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从主旨的角度答出“雨凸显主题”。‎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了解“侯东升”这个人物形象对自己生活的看法,其次,可以从侯东升内心的困惑来进行分析,如文本第十段“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可从侯东升对城里人和工友及农村人的理解分析,文本第十一段“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如“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生活让侯东升对自己生活的茫然,从而点出当今社会农民工处在社会生边沿这一主旨。综上所述,考生可以从形象的塑造、主旨的揭示以及结尾的特色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明确了这些角度,再分析本文的结尾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共21题,共7分)‎ ‎10.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来体现阿房宫长桥的壮美、楼阁间的通道所建之高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长桥卧波 (2). 未云何龙 (3). 复道行空 (4). 不霁何虹 (5). 吴楚东南坼 (6). 乾坤日夜浮 ‎【解析】‎ 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卧”“霁”“坼”“乾坤”等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①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略)‎ 注:①孛来:鞑靼东蒙古的领袖。‎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B.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C.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D.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12.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 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 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 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贤很有学识。乡试考了第一,又能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 ‎ 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 李贤敢于进谏。在面对权臣石亨的意见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最终让皇帝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D. 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2)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3)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 ‎【答案】11. B 12. D 13. B ‎ ‎14. ①李贤说:“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济抚恤,坐看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啊。”皇上于是下令增拨银两。‎ ‎②李贤坚持自己的意见,连着四次向皇上争取,他的同事都很害怕。李贤退朝后说:“大臣应当知无不言,怎么能闭口不言、尸位素餐(苟且任职)呢?”‎ ‎③石亨诬陷李贤曲意袒护刘濬。皇上渐渐疏远了李贤,不久才醒悟,又待之如初了。他常常独自与皇上谈话,很久才出来。‎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塞猎”,到边塞来打猎,“塞”是“猎”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D项,“彼”是“在”的宾语,两个词不能分开,排除A项和C项。‎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错误,应为“带有褒贬意味的称号”;如周厉王、隋炀帝中的“厉”和“炀”就带有贬的意味。‎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错,第三段中的“下狱”和第五段中的“渐疏贤”说明他也有被冤屈和疏远的时候。‎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关键词:“虑”,担心;“中饱”,中饱私囊;“不贷”,不赈济抚恤;“是”,这。(2),关键词:“执”,坚持;“数四”,连着四次;“卷舌”,闭口不言;“偷位”,苟且任职。(3),关键词:“谮”,诬陷;“曲护”,曲意袒护;“寻”,不久;“良久”,很久;“方”,才。‎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李贤字原德,是邓县人。乡试考了第一名,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景泰二年二月呈上端正国家根本的十条策略,皇帝认为很好,命令翰林写好后,放在自己身边,以备审阅。转到吏部任职,采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值得学习的事迹,命名为《鉴古录》,呈给皇帝。‎ 英宗重新即位后,命他兼任翰林院学士,入文渊阁当值,与徐有贞一起参预机务。不久,他升为尚书。李贤气度端正凝重,奏对皇上都切中机宜,皇上非常宠爱他。山东闹饥荒,国家拨出赈济的财物不足,皇上召徐有贞和李贤来商议,徐有贞说赈济的财物多被官员中饱私囊。李贤说:“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施抚恤,坐看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啊。”皇上于是命增拨银两。‎ 石亨、曹吉祥与徐有贞争权,他们都忌恨李贤。御史们弹劾石亨、曹吉祥,石、曹两人怀疑是出于徐有贞、李贤的主意,便向皇上告状,把两人投进监狱。正好有风雷之变,他们获释,李贤被贬为福建参政。他还没动身,王翱上奏说李贤可当大任,就留下他为吏部左侍郎。过了一个月,恢复他为尚书,仍入内阁当值如常。孛来靠近边塞来打猎,石亨说传国玺在他那里,可袭击他们夺回玉玺来。皇上动心了。李贤说不可开启战端,玉玺不值得成为这样的宝贝,这事就算停止了。石亨更加恨李贤。当时石亨、曹吉祥当权,李贤因为顾忌而不敢把话说尽,但他常常从容回答皇上的提问,因此对石亨之辈也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当时每年都有边警,天下发大水,长江南北尤其严重。李贤对外筹划边防策略,对内请宽恤百姓,废除国家的一切征敛。皇上采用他的建议,四方得以安宁,民力得到复苏。他又趁机提出实行宽恤的政策,请求停罢江南织造,清理锦衣卫监狱,停止边臣所上的纳贡进献,停止内外采买的行为。皇上很为难。李贤坚持他的意见,连着四次向皇上争取,他的同事都很害怕。李贤退下后说:“作为大臣就应当知无不言,岂可闭口不言、尸位素餐呢?” ‎ 当初,御史刘濬弹劾柳溥败军之罪,触怒了皇上。李贤说御史是国家耳目之官,不宜谴责。石亨诬陷李贤曲护刘濬。皇上渐渐疏远了李贤,不久才醒悟,又待之如初了。他常常独自与皇上谈话,很久才出来。一有事情,皇上一定召他去问这样处理是否可行,或者派宦官去询问他。李贤务持大体,尤其以珍惜人才、广开言路为急务。‎ 宪宗即位,提升李贤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掌管讲解经筵事务。成化二年冬天去世,终年五十九岁。皇上十分哀悼,追赠为太师,封谥号为文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与邻翁登山亭 陆游 数掩槿篱围夕照,一间茅舍背阴崖。‎ 吾生扰扰实无乐,人事悠悠那可谐?‎ 忧患向来侵绿鬓,登临此日费青鞋。‎ 京华旧友凋零尽,野老逢迎一散怀。‎ ‎15. 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选取“槿篱”“夕照”“茅舍”“阴崖”一组意象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B. “吾生扰扰实无乐”是诗人人生之路的概括,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 C. “人事悠悠那可谐?”运用反问手法写出了诗人对世事难以顺畅的感叹。‎ D. “忧患向来侵绿鬓”运用拟人手法,点出诗人因忧患而容颜衰老的事实。‎ E. “野老逢迎一散怀”写出了诗人在朋友相继离世后只能与乡野老翁相处的无奈。‎ ‎16. 诗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5. BE 16. 由闲适转为悲愤、伤心,再由悲愤、伤心转为豁达。首联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颔联与颈联叙述自己历尽人生艰难,感叹世事的无奈,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伤心。尾联联想到旧友凋零,自己尚有村野老人相陪,排遣心中的苦闷,体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项“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分析有误,“吾生扰扰实无乐”体现的应是对现实艰难生活的无限感慨。E项“写出了诗人在朋友相继离世后只能与乡野老翁相处的无奈”理解错误,“野老逢迎一散怀”应是尚有乡野老翁相处的宽慰。所以选B项E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首联选取“槿篱”“夕照”“茅舍”“阴崖”一组意象营造出幽静的氛围,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颔联中“吾生扰扰实无乐”体现的应是对现实艰难生活的无限感慨;而“人事悠悠那可谐”写出了诗人对世事难以顺畅的感叹。颈联中“忧患向来侵绿鬓”点出诗人因忧患而容颜衰老的事实。尾联中“京华旧友凋零尽”联想到旧友凋零,“野老逢迎一散怀”应是尚有乡野老翁相处的宽慰。分析整首诗,诗人的情感变化应是由闲适转为悲愤、伤心,再转为豁达、宽慰。‎ 点睛:分析思想情感的变化,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②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朝毵sān:地名),杀北地都尉昂。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③,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⑤,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史记·冯唐列传》,有改动)‎ 注:①大父:祖父。②搏髀:拍着大腿。③推毂: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④阃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⑤莫府:将帅出征时设在野外的营帐。‎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B.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C.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D.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食,官名、官署名,掌供奉皇帝膳食。秦官有尚食,为“六尚”之一。汉初沿置。东汉后,其职并入太官署。北魏于门下省设尚食局,为掌管皇帝膳食的官署。‎ B.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C.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天之骄子”。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迁《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帝经常想起李齐,那是因为他在代郡的时候.曾多次听尚食监高祛说过李齐的才能。‎ B. 文帝发怒是因为冯唐在众人面前说他即使有李牧这样的贤才也不会任用,使他难堪。‎ C. 冯唐在仕途上一直很坎坷,景帝让他做楚相,不久又免了他的职.武帝求贤时,他已老了。‎ D. 冯唐认为士兵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执法吏却徇情枉法。他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了。‎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2)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 ‎【答案】17. B 18. C 19. D ‎ ‎20. (1)军队的战功、賜爵封赏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啊! ‎ ‎(2)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多报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执法吏,夺了他的爵位。‎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语句意思是:“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皇帝生气了,立即起身回到宫中。过了好半晌,把冯唐叫来责备说:“您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没有人少独处的时候吗?”冯唐道歉说:“粗人不知顾忌避讳。” 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廉颇、李牧”,人名;“也”,句末语气词;“良久”,表时间的词;“曰”,意思是“说”,此处一般停顿;“独……乎”,固定句式。‎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意为“天之骄子”错,意为“广大之貌”。‎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D项,“而执法吏却徇情枉法”错误,应是“而执法吏却有法必依”。‎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爵赏”,赐爵封赏;“而”,连词,表顺承;“奏”,奏报;“此……也”,表判断。第二句得分点:“坐”,犯罪;“下之吏”,把他(下)交给执法吏;“削”,削夺。‎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冯唐,他的祖父是赵国人。他的父亲把家迁到代国。汉朝建立以后,又搬家到安陵。冯唐以孝闻名,(被推举)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汉文帝(有一天)乘御辇经过,问冯唐说:“老人家什么时候做郎官的?家在哪儿?”冯唐详细地如实回答了。汉文帝(听到冯唐老家在代国)就说:“我住在代国的时候,我的尚食监高祛时常向我说到赵国的将军李齐的能耐,以及他在钜鹿作战时的事迹。现在我每每吃饭的时候,总觉得好像在钜鹿的战场上一样。老人家也知道吗?”冯唐回答说:“李齐还比不上廉颇、李牧做将军。”皇帝说:“为什么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做官帅将,和李牧很要好;臣的父亲原来是代国的丞相,和赵国的将军李齐很要好,所以我知道他们的为人。”皇帝听冯唐说廉颇、李牧的为人,非常高兴,拍打着大腿说:“唉,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做我的将军,(否则,)我还担忧匈奴吗?”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皇帝生气了,立即起身回到宫中。过了好半晌,把冯唐叫来责备说:“您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没有人少独处的时候吗?”冯唐道歉说:“粗人不知顾忌避讳。”在这个时候,匈奴刚刚大举入侵朝那,杀死了北地都尉孙卬。皇帝非常担心匈奴的入侵,就忍不住又问冯唐说:“您凭什么知道我不能重用廉颇、李牧呢?”冯唐说;“我听说古代的君王派遣将军出征的时候,弯腰曲背推着战车,说:‘国门以内的事,归我来管;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您去管。’所有军功、封爵、奖赏,都在外面决定,回来再向帝王报告。这不是假话。我的祖父说,李牧做赵国的将军,驻守的边关,军中集市的租税,都自己用来犒劳士兵。赏赐在外面决定,不受中央的干扰。委以重任,要求他完成任务。所以李牧才得以发挥他的才能,派遣精选出来的战车一千三百辆,擅长射箭的骑兵一万三千人,勇士十万:这才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攻破了东胡,灭掉了澹林:在西边抑制了强大的秦国,在南边支援了韩国和魏国。在这个时候,赵国几乎称霸。后来,碰上了赵王迁做国王,他的母亲是个歌女出身。赵迁做了国君,就听信了郭开的谗言,终于杀了李牧,命颜聚代替他。因此军队被打败,兵士都逃走了。赵王被秦兵擒获,国家也被灭了。现在我私下听说:魏尚做云中太守,他的军中集市的租税,全部拿来犒劳士兵;还拿出他的个人生活津贴,五天宰一回牛,犒劳幕府里的宾客、属下的军官和门下的舍人们。所以匈奴远远地躲着他,不敢接近云中的关塞。敌人曾经入侵过一次,魏尚率领车兵和骑兵痛击他们,斩杀很多。士兵们本来是农家子弟,从泥田里走出来从军,哪里知道官府公文、军队的符印。他们只知整天地努力作战,杀敌人,捉俘虏,向幕府报告战功。只要有一句与实际不符,文官就引用法律条文衡量纠正,奖赏得不到,而官员们根据的法规一定得照办。臣很愚鲁,总觉得陛下的法太严明,奖赏太少,惩罚太重。且说云中太守魏尚,因报告战功多报了六颗首级,陛下就将他下到监狱里,革去了他的封爵,判处他一年的徒刑。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他们。我实在是愚蠢,触犯了忌讳,该死,该死!”文帝听他说的有理,很高兴。当天就命令冯唐拿着符节,去赦免魏尚,重让他做云中太守。又拜冯唐做车骑都尉,主管中央和地方的战车部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刘德字路叔,修黄老术,有智略。少时数言事,召见甘泉宫,武帝谓之“千里駒”。昭帝初,为宗正丞,杂治刘泽诏狱。父为宗正,徙大鸿胪丞,迁太中大夫,后复为宗正,杂案上官氏、盖主事。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盖长公主孙谭遮德自言,德数责以公主起居无状。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屏居山田。光闻而恨之,复白召德守青州刺史。岁余,复为宗正,与立宣帝,以定策赐爵关内侯。地节中,以亲行谨厚封为阳城侯。子安民为郎中右曹,宗家以德得官宿卫者二十余人。‎ ‎②德宽厚,好施生,每行京兆尹事,多所平反罪人。家产过百万,则以振昆弟宾客食饮,曰:“富,民之怨也。”‎ ‎③立十一年,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刘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子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言黄金可成。上令典尚方铸作事,费甚多,方不验。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德上书讼罪。会薨,大鸿胪奏德讼子罪,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传至孙庆忌,复为宗正、太常。薨,子岑嗣,为诸曹中郎将,列校尉,至太常。薨,传子,至王莽败,乃绝。‎ ‎(节选自《汉书卷三十六》,有删改)‎ ‎2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屏居山田。‎ B. 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屏居山田。‎ C. 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屏居山田。‎ D. 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屏居山田。‎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老:也称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 B. 大鸿胪:古代官职名,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秦及汉初本名典客,汉景帝时改名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大鸿胪。‎ C. 地节:是汉宜帝的第二个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太后、皇后、皇帝的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德是少年英才。年少时多次谈论政事,武帝在甘泉宫召见他,称赞他是“千里驹”。‎ B. 刘德为人谨慎,行事低调。他怕太荣盛而不敢娶大将军霍光的女儿;他担心引起民愤,所以乐善好施,广散余财。‎ C. 刘德拥立有功,福泽族人。不仅他自己被赐爵,他的儿子也做了官,因刘德而能做官的族人更是有二十多人。‎ D. ‎ 刘德为人宽厚,素有令名。可惜儿子更生蛊惑皇帝,铸造假黄金,劳民伤财被判了罪。刘德也受其连累毁了清誉。‎ ‎2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产过百万,则以振昆弟宾客食饮,曰:“富,民之怨也。”‎ ‎(2)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 ‎【答案】21. A 22. D 23. D ‎ ‎24. 1)家产超过百万,就用来救济兄弟,供宾客饮食,说:“富有,是百姓怨恨的。”‎ ‎(2)皇上便把更生交付官吏审讯,官吏弹劾更生铸假黄金,更生被拘禁并判处死罪。‎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望”是怨恨的意思,“女”是女儿的意思,排除B项、C项。“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免”是被罢免,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D项。句意:侍御史以为霍光怨恨刘德不接受女儿,猜想霍光的心思而弹劾刘德诽谤诏狱,刘德被免作庶人,就隐居山野田间。‎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帝后级别用“崩”。‎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结合文本内容“子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言黄金可成。上令典尚方铸作事,费甚多,方不验。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分析可知,刘向铸造假黄金也是轻信了古书,好心办了坏事,本意并不是要蛊惑皇帝行不轨之事。‎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振”译为救济,“富,民之怨也”(判断句 ‎)则,就,副词;以,用,介词。(2)“劾”译为弹劾,“系”译为拘囚、拘禁;乃,就,便,副词。‎ 点睛: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先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参考译文:‎ 刘德字路叔,修习黄老之术,有谋略。年少时多次谈论政事,被召见于甘泉宫,武帝称他为“千里驹”。昭帝初年,做宗正丞,参与处治刘泽诏狱。因父亲任宗正,改为大鸿胪丞,又转任太中大夫,后来又做宗正,参与拷问上官氏、盖主的事。刘德常抱着《老子》知足常乐的想法。妻子死后,大将军霍光想把女儿嫁给他,刘德不敢娶,害怕太荣盛。盖长公主的孙子谭拦住刘德申述连坐之事,刘德多次用公主日常起居有失检点来责备他。侍御史以为霍光怨恨刘德不接受女儿,猜想霍光的心思而弹劾刘德诽谤诏狱,刘德被免作庶人,就隐居山野田间。霍光听说后很痛恨侍御史,又禀告皇上召刘德任青州刺史。一年多,刘德又做宗正,参与立宣帝。因拥立皇帝赐爵关内侯。地节中,因亲人行为笃厚封为阳城侯。儿子安民做郎中右曹,宗室家族因刘德做官宿卫的有二十多人。‎ 刘德为人宽厚,乐善好施,每次办理京兆尹的事,常为罪人平反。家产超过百万,就用来救济兄弟,供宾客饮食,说:“富有,是百姓怨恨的。”‎ 在位十一年后,皇上又开始信奉神仙方术,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上讲神仙指使鬼怪铸造金子的办法,以及邹衍的重道延命方,世上没人得见,而刘德在武帝时办理淮南案时得到了它。刘德的儿子更生从小读它,觉得奇妙,献上去,说可制成黄金。皇上命令他主管尚方铸造之事,花费很多,方子不灵验。皇上便把更生交付官吏审讯,官吏弹劾更生铸假黄金,更生被拘禁并判处死罪。刘德上书为儿子辩解。正赶上他在为儿子辩解不久后去世,大鸿胪上奏刘德辩解儿子的罪,有失大臣之体,不应赐谥号立后嗣。诏令说:“赐谥号缪侯,为他立后嗣。”传到孙庆忌,又做宗正、太常。薨,儿子刘岑继位,做诸曹中郎将,位列于校尉。官至太常。薨,传给儿子,到王莽失败,便断绝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25.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节奏都为“二二三”,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应用低沉、顿挫的调子来诵读。‎ B. 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催”和“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 C. 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感慨: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的凄寒;既有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D.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声音来写战争,更加痛切地表现出战争带来的灾难。前两联着重写所见所闻,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非常和谐。‎ ‎26.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句,从诗句的气象雄浑和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两方面进行赏析。‎ ‎【答案】25. D 26. (1)气象雄浑。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 ‎(2)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解析】‎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诗句,从诗句的气象雄浑和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两方面进行赏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来分析。通过要求从诗句的气象雄浑和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两方面赏析。回答时,气象雄浑和言外之意要分开来作答。分析诗句的意思: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和号角声在空中回荡,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写壮丽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答题时先简要描述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注意杜甫诗歌意境的特征:悲壮雄浑。‎ 本诗是杜甫暮年之作,是杜甫于大历元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颔联的言外之意叫丰富: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徙家洛阳。汉乾佑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广顺中,历东西班行首、内殿直都知、铁骑指挥使,从世宗征刘崇于河内,力战有功,迁东西班都虞候,改铁骑都虞候,转本军右第二军都校。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 亲征淮南舒州坚壁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中路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令图既入城,审琦等遂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宿①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得复还治所。世宗嘉之,授都指挥使。世宗围濠州,审琦率敢死士数千人拔其水砦,夺月城,濠州遂降。及攻楚州,为南面巡检。城将陷,审琦意淮人必遁,设伏待之。少顷,城中兵果凿南门而溃,伏兵击之,斩数千级,系五千余人,献于行在,赐名马、玉带、锦彩数百匹。‎ 建隆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在镇八年,为政宽简。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②,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审琦曰:“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闻者叹服。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殊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兴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 祝毕,顾谓审琦曰:“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太祖尝召审琦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七年,卒,年五十。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赙赠加等。葬日,又为废朝。‎ ‎(节选自《宋史•王审琦传》,有删改)‎ ‎【注】①信宿:连住两夜。 ②录事吏:官职名。‎ ‎2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征淮南舒州坚壁/ 未下诏 /以郭令图领刺史命/ 审琦中路以精骑攻其城一夕/ 拔之/ 擒其史/ 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 B. 亲征淮南/ 舒州坚壁未下 /诏以郭令图领刺史/ 命审琦中路以精骑攻其城/ 一夕拔之/擒其史/ 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 C. 亲征淮南舒州坚壁/ 未下诏/ 以郭令图领刺史/ 命审琦中路以精骑攻其城/ 一夕拔之/ 擒其史/ 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 D. 亲征淮南/ 舒州坚壁/ 未下诏/ 以郭令图领刺史命/ 审琦中路以精骑攻其城一夕/ 拔之/ 擒其史/ 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 ‎2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乾佑是年号。此纪年法由汉武帝首创,后形成制度,历史上一个皇帝可用多个年号。‎ B. “河内”的“河”指黄河,“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 衔枚,古代军队在秘密行动时,兵士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 D. 治所,古代指的是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县治等。省治相当于省会。‎ ‎29.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审琦箭术超群。在一次各位禁军校官聚宴射箭时,他连续射中靶子,得到了世宗的称赞和赏赐。‎ B. 王审琦战功赫赫。他与司超率精骑一晚攻下舒州城;楚州将陷,他准确预估,提前埋伏,又获大胜。‎ C. 王审琦施政宽厚。他的幕僚请求审查越权县令,审琦认为自己只是守边将领,无权干涉地方政务。‎ D. 王审琦深受皇帝器重。审琦重病,皇帝亲临探视;审琦死后,皇帝到家吊唁;审琦下葬日,皇帝没有上朝。‎ ‎3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2)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兴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 ‎【答案】27. B 28. B 29. C ‎ ‎30. (1)然而我管辖的县令能够斥责撤掉狡猾的属官,确实是值得赞扬的,又有什么该处理的呢? ‎ ‎(2)太祖喝酒到兴头上,仰头向天祈祷说:“酒,是上天赐给的美好待遇;王审琦,是我的平民朋友。这正是帮我兴旺发达共同享受的时候,为什么对他那么吝啬不让他喝酒呢?‎ ‎【解析】‎ ‎【2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亲征淮南,舒州坚壁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中路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这句话的含义是“周世宗亲自征伐淮南,舒州城墙坚固未能攻下,下诏让郭令图担任刺史,命令王审琦从中路带领骑兵进攻舒州城,一晚上就攻下舒州城,捉住了舒州刺史,获得甲胄武器几十万件”,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未下”的主语,“诏”“命”引领的对象,如“未下”意思是“没有被攻下”,主语应是“舒州”,而“征”的宾语应是“淮南”,故应在“淮南”和“舒州”之间断开,这就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错误,“河内”指黄河以北。‎ ‎【2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审琦认为自己……无权干涉地方政务”错误,文章第三段当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时,审琦曰“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意思是“五代以来,诸侯强横,县令官员不能够行使自己的职权。现在天下太平,我驻守边疆重镇,然而我管辖的县令能够斥责撤掉狡猾的属官,确实是值得赞扬的,有什么该处理的呢”,他是表示没必要干涉,而非无权干涉。‎ ‎【3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部”,管辖;“内宰”,县令;“黠”,狡猾;“诚”,确实、的确、实在;“可”,值得;“按”,查验、调查、考察;“何按之有”,宾语前置,又有什么该处理的呢。第二句中,“祝”祈祷;“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都是判断句;“布衣”,平民、百姓;“方”,正;“靳”,吝啬。‎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C项,考生可以借助“幕僚请求审查越权县令”快速找到设题区域,在第三段,经过比对即可发现问题所在。‎ 参考译文:‎ 王审琦,字仲宝,他的祖先是辽西人,后来搬家到了洛阳。后汉乾佑初年,隶属周祖帐下,性格单纯谨慎,周祖十分亲近信任他。跟从周祖平定李守贞,因为功劳被任命为厅直左番副将。广顺年间,历次担任东西两班的行首、内殿直都知、铁骑指挥使等职务,跟从周世宗征讨刘崇,奋力作战立了大功,调动官职做了东西班都虞候,改任铁骑都虞候,调任本部军队右第二军都校。世宗召集禁军的各位校官在园苑中聚宴射箭,王审琦连续射中靶子,世宗称赞他,大加赏赐。‎ 周世宗亲自征伐淮南,舒州城墙坚固未能攻下,下诏让郭令图担任刺史,命令王审琦从中路带领骑兵进攻舒州城,一晚上就攻下舒州城,捉住了舒州刺史。郭令图已经进入城中,王审琦等人于是去救援黄州,几天后,令图被舒州人驱赶。王审琦选拔轻装骑兵嘴里含着木棍在夜里出发,中间住了两夜,就到达舒州城,打败了舒州人,令图能够回到原来的官衙。周世宗赞赏他,授予他都指挥使的官职。周世宗围困濠州,王审琦率领几千名敢死战士攻下了水砦,夺取了月城,濠州于是投降。等到进攻楚州,做了南面巡检。城池将要陷落的时候,王审琦预料淮人定会逃跑,于是设置埋伏等待他们。不久,城中的士兵果然凿开南门而溃逃,埋伏的士兵攻击他们,斩杀了几千人,俘虏了五千多人,到皇帝临时驻扎的地方献功,世宗赏赐他名马、玉带河几百匹锦色绸缎。‎ 建隆二年,出京做了忠正军节度使。在任上镇守八年,施政宽厚简单。所管理的属县中有个县令因为一个官吏犯法就停了那个小官吏的职务,幕僚上告县令没有首先请求上级(就擅自做主),请求处理他。王审琦说:“五代以来,诸侯强横,县令官员不能够行使自己的职权。现在天下太平,我驻守边疆重镇,然而我管辖的县令能够斥责撤掉狡猾的属官,确实是值得赞扬的,有什么该处理的呢?”听到这话的人都很佩服。王审琦沉稳宽厚有谋略,尤其擅长骑马射箭。镇守寿春,每年收取租税,按照收入的多少来支出,从来没有过分的要求。一向不能饮酒,曾经陪皇帝饮酒,太祖喝酒到兴头上,仰头向天祈祷说:“酒,是上天赐给的美好待遇;王审琦,是我的平民(百姓)朋友。这正是帮我兴旺发达共同享受的时候,为什么对他那么吝啬不让他喝酒呢?”祈祷完毕,回头 对王审琦说:“上天一定会赐给你酒量,试着喝一杯,不要害怕。”审琦接受皇帝命令,喝了十杯也不难受。开宝二年,跟着太祖征伐太原,做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太祖曾召王审琦在皇宫花苑里喝酒射箭,王审琦连续射中靶子,太祖赏赐他御马、黄金做的马鞍。七年,王审琦死去,年龄才五十岁。开始,王审琦得了急病,不能说话,太祖亲自来看他,等到他死了,又到他家里去,哭得很悲伤。死后,赐给他中书令的官职,追封他做琅琊郡王,待遇增加一等。埋葬他那一天,又因为他停止上朝一天。‎ 三、语言知识基础(共3题,每题3分,共9分)‎ ‎3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有俊鹘抟水禽(追逐)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B. ①惟觉时之枕席(睡觉) ②批大郤,导大窾(劈开)‎ C. ①月照花林皆似霰(雪珠) ②促尔耕,勖尔植(勉励)‎ D. ①侵晓窥檐语(渐近) ②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季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①“有俊鹘抟水禽”意思是“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抓水鸟”,抟:抓。②“异乎三子者之撰”意思是“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同”,撰:指为政的才能,可意译为“志向”。B项,①“惟觉时之枕席”意思是“只有醒来后的枕席”,觉:醒。②“批大郤,导大窾”意思是“击入大的缝隙,‎ 把刀引入骨节间大的空隙”,批:击。D项,②“群季俊秀,皆为惠连”意思是“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季:指弟弟。故选C。‎ ‎3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②江潭落月复西斜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④风乎舞雩,咏而归 ‎⑤良庖岁更刀,割也 ⑥栗深林兮惊层巅 ⑦忧劳可以兴国 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 ①②/③⑥/④⑦/⑤⑧ B. ①④/②⑧/③⑦/⑤⑥‎ C. ①②/③⑥⑦/④⑤/⑧ D. 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现象。①东,名词作动词,向东前进;②西,名词作状语,向西;③亡,使动用法,使……灭亡;④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⑤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⑥惊,使动用法,使……震惊;⑦兴,使动用法,使……兴盛;⑧鉴,意动用法,以……为鉴。故选D。‎ ‎33.按照句式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蹑足行伍之间 ④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⑦因入京师,观太学 A. ①/②⑥/③⑦/④⑤‎ B. ①/②⑤/③④/⑥⑦‎ C. ①⑦/②/③④/⑤⑥‎ D. ①⑦/②⑤/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①为判断句。②中“利”“强”分别修饰“爪牙”“筋骨”,定语后置句;⑥中“亡罪夷灭”修饰“大臣”,定语后置句。③省略句,省略介词“于”;⑦省略句。④“于”,表示被动;⑤“见……于”,表示被动,都为被动句。‎ 四、作文(共1题,每题60分,共60分)‎ ‎3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下有不少人很舍得花时间、花钱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浑身名牌极品,却忘了自己的灵魂,对空虚苍白、落上败叶,沾染污垢,长了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想法?‎ 请以“心灵美容”为话题,联系自己和社会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答案】尘世间的最美 人是爱美的,一个人的外在美是一尊雕塑,是具有特色的艺术品。有人太在意这短暂的流星般的价值,涂脂抹粉,时光悠悠,岁月不饶人,自古就有“人老珠黄”一说,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虚伪的外表,自然的人又是怎样的一幅面孔呢?只有心灵美才是永恒的,才是人世间最美的,是现代人应该追求的。‎ 我们不该过于苛刻地指责爱美的人,但我们更要颂扬心灵美的人。自从人类懂得用装饰品来虚化自己,有些人就开始淡漠了心灵的修饰。在霓虹闪烁的闹市街头,有貌若天仙的姑娘对残疾者指点迷津,也有潇洒倜傥的“公子”对残疾者玩弄嘲讽。大凡心理正常者都会赞颂前者,但又有几个“英雄主义者”会挺身而出制止后者呢?我们不该忽视社会极小部分的正义力量。人民解放军誓死卫国,普通大学生为求老人而溺水身亡,也许他的贡献是渺小的,但他的人生却是完美的,谁又能说他不是尘世间的最美呢?‎ 东施,她固然长的很丑,但她却被知县称为赛西施,这是为何呢?恰是由于她的心灵非常的美,一次一个小孩掉到大便池里去,他人都在阁下说着要去救,就是没有一个人乐意下去救小孩。也就在这时候,这个叫东施的人恰好走过看到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下去救人。把小孩救起来后,她自己满身都是大便。她为何会去救小孩呢?因为她拥有一颗锦绣的心灵,知县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称她为赛西施,而且众人都在赞颂她。她尽管貌丑,比不上西施,但却赛过了西施,谁又能说她不是尘世间的最美呢?‎ 人类希望美化自己的家园,人类渴望自己的娇艳,可不该走极端,过于注重容貌美而忽视心灵美。灵魂是人高贵的象征,人类的历史总是前进的,就是因为人总有一颗不可低下的头,不向恶势力屈服。当自己的心灵之窗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时,真的很可怕。让我们用自己洞察的双眼时常审视,用一双双充满爱心的手来建设美好的家园,同时来修饰人的外在美。《巴黎圣母院》里,位居高级圣职的克罗德·弗罗洛那美的形体里隐藏的是残忍和充满兽性淫欲的灵魂;被上流社会视为粗野贱民的卡西莫多那丑的身躯里的贮藏的是善良和充满人性美的心灵。我们今人再回头鉴读《巴黎圣母院》,会被卡西莫多的心灵美折服的,也会唾弃貌美而狠毒的克罗德•弗罗洛的。为什么呢?那是我们人总是在不停的追求世间最美的东西。谁又能说卡西莫多不是尘世间的最美呢?‎ 期望那些忘却了心灵美容的人在欣慰于自己的外在美之际抚摸一下的自己的心灵,看它是否正被尘埃禁锢而无奈叹息。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心灵之美,会是我们尘世间的最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概括指出了只注重外表、忘却了心灵修养的情况,要求以"心灵美容"为话题,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篇文章。只要与“心灵美容”这个话题有联系,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反映这个话题,都是题目所允许的。‎ ‎【审题】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材料概括指出了只注重外表、忘却了心灵修养的情况,要求以“心灵美容”为话题,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篇文章。可根据这个要求,去记叙需要美容的心灵表现;也可记叙外表美容与心灵美容的区别;也可以从为心灵美容的具体过程、办法以及结果等方面着笔;也可以写成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分析心灵美容的原因,阐述为心灵美容的重要意义,进而指出该怎样为心灵美容;还可以由话题引出自己对心灵美容的感想或深层次的思考,并进一步揭示出心灵美容的紧迫性,以唤起人们对这个话题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题目思路很宽,或写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或谈社会生活实际,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深入剖析现象,努力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 参考立意:美的内心令人赞赏;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真正的美,那就是心灵美;呼唤心灵美;美自己的心灵。‎ 行文结构:开篇从社会上追求外表美的表现提出观点只有心灵美才是永恒的,才是人世间最美的;接着从古今中外的角度举例通过对比的手法议论我们人总是在不停的追求世间最美的东西,那就是心灵美;结尾再次表明了对心灵美的永恒追求。‎ 素材:1.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在的美,我们常常会厌弃他漂亮的外表。(奥斯特洛夫斯基)‎ ‎2.不能以貌取人: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生理上有缺陷,容貌并不难,但其才过人。楚国大夫孙叔敖,左腿长,右腿短,而且是秃头;被尊为大圣人的周公,“身如断菑”,背伛,直不起腰;虞舜的大臣皋陶,“面如削瓜”,脸皮泛着青绿色,很难看;周之名臣闳天,满面胡须,不见脸皮,只见毛茸茸的一团。然而夏桀和商纣两个暴君,却都生的“长巨娇美”。可见,容貌俊伟并非都是人杰。‎ ‎3.‎ 人为了镭的发现,居里夫人在紧张的工作中明显消瘦,但这却使居里夫人赢得发现镭的时间和精力。瘦小的居里夫人身上闪烁着一种献身人类、顽强拼搏的精神美。在那双别人看来与眉毛靠得太近,有点“阴沉”而不美的眼睛里还充满着自信。这自信就是敢于向世俗挑战的美,一种在逆境中发奋图强的刚毅的美!‎ ‎4.许多容颜俊美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的美,而放弃了内在的美。(培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