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明达中学2020届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明达中学2020届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长沙市明达中学 2020 届高考压轴考试试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基层避责是指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 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这一概念界定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虽然避责是一种 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但基于社会影响的直接性角度,本文只关注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避 责。本文所指的基层政府包括市、县、区和乡、镇两级政府,并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 元主体,即在职能分工、权责配置中存在较大差异的“官僚群体、派生群体和雇佣群体”。 第二,避责行为主要规避的是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 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虽然各机构和行政人员均有建立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书面 权责说明,但由于既有规定过于宽泛模糊,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 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 他潜在责任。第三,在成本——收益权衡的基础上,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由 于行政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同利益诉求、行为偏好和价值观念,解释避责现象自然无法忽视基 层政府内部成员的混合动机及其构成逻辑。 作为基层在权责分立结构下应对风险的行为选择,避责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基层工作 人员通过对风险和收益的整合分析,在不同情况下条件式地选择不同避责行为,并且会根据 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动态组合。各种避责行为是并行不悖的,多种行为可同时存在,并进行 区别性搭配和组合。根据近年来对基层政府的田野调查和跟踪观察,在对第一手访谈资料和 现实情况开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 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见图 1)。 图 l 基层避责的具体策略分类 - 2 - 一是时间序列维度。基层行政人员在采取避责行为时呈现出序贯决策的形式,这种基于 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前者是在事前未酿成不良 后果的情况下,基层人员通过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减少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惩罚,以常态 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后者是当行政过程出现不良后果时,基层人员处于被动 应付的状态,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消解恶劣影响带来的严重损失,这属于一种非常规的策略选 择。 二是传导方向维度。在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划分的前提下。基层避责在传导方向上也出现 了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的差异。纵向避责是以层级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可细分为 自上而下的避责策略和自下而上的避责策略。横向避责是以平行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 略。可细分为政府组织内部同级之间、政府与外部社会、市场之间的互动。 综合时间序列和传导方向两个维度,汇聚行为先后次序、不同主体的行为选择,由此产 生了不同情况下的基层避责策略。 (摘编自倪星、王锐《权责分立与基层避责:一种理论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8 年第 5 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基层避责是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为保护自身利益,推卸由其职能分工带来的潜在责任。 B. 基层政府的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跟上级政府相比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C. 基层避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以上级常常用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 D. 避责行为的逻辑是利益考量,基层行政主体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只求降低经济损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阐释基层避责的概念,再从两个维度分析现阶段基层政府的避责行为。 B. 文章以权责分立结构为前提,分析基层行政主体避责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C. 文章采用田野的调查和跟踪观察,兼用决策树等分类方法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 D. 文章梳理基层避责策略形成图表,展示了基层政府选择具体避责策略的逻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承办繁重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是基层避责行为产生的根源。 B. 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是一种事后被动应对的避责策略。 C. 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在传导方向上虽不同,但都是以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 D. 上级对下级的职责予以具体明确,积极鼓励下级担责,下级避责行为将消失。 【答案】1. B 2. C 3. C - 3 -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 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推卸由其职能分工带来的潜在责任” 说法错误,原文是说“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 利益受到损失”,缩小范围,还有“直接责任”。C 项,“基层避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 以……”说法强加因果,原文是“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在层级管理体制下, 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无因果关系。D 项,“只求降低经济损 失”曲解文意,文中是说“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故选 B。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 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 项,“兼用决策树等分类方法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分析错误,原文是“结合决策树和类 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并 不是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故选 C。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 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是基层避责行为产生的根源”无 中生有,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 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他潜在责 任”。B 项“事后被动应对的避责策略”错,根据原文“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 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前者是在事前未酿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基层人员通 过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减少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惩罚,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 和追责”,所以是“事前主动选择”。D 项“下级避责行为将消失”说法太绝对,原文是“避 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故选 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 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 - 4 - 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 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 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 “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指 20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 2019 年 12 月以来,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现已证实为 20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国已公布导致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这将有助于全球科学家和公共卫生组织加入诊断试剂 的研发,及病毒致病性研究。 卫生防疫专家强调,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 传播。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 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 染的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等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 少见,但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约半数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 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 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 发热,多在 1 周后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摘编自百度百科词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材料二: (摘自新华网《重庆疫情速览》) - 5 - 材料三: 截至 2020 年 3 月 3 日,全球已有 73 个国家报告了逾 90,000 例 COVID-19 确诊病例。看 到疫情正在以意大利为中心进一步向欧洲大陆蔓延开来时,欧洲政界对待此次疫情的态度开 始由震惊转变为恐惧。随着全球遏制疫情的窗口期不断缩小,各国的卫生部长们都开始仓促 地采取尽量适宜的措施以延缓病毒的传播。但是,他们的行动还是相对迟缓且不够充分。 与各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政府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根据“世卫组织—中国联合专 家考察组”的报告,中国在应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所采取的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措施可 能是“历史上最雄心勃勃、最灵活和最积极的疾病控制工作”。中国可能因此成功避免了大 量的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尽管这对国家经济可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截至目前,有证据表 明 中国政府的巨大公共卫生投入已成功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在这份联合专家考察组的 报告中,WHO 建议各国都要启动最高级别的国家应急处置方案,以确保全政府、全社会共同参 与,采取必要的措施遏制病毒传播。限制公众自由可能会对公众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短期的 负面影响,但是目前各国都应当抛弃对这种负面影响的恐惧,而应坚定而自信地选择暂时限 制公众自由,并将其作为控制 SARS—CoV—2 感染传播的措施之一。 在应对此次疫情中,中国的成功可能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强大的行政体系,这一体系在面 临挑战时拥有极强的动员能力,以及中国人民一致同意并愿意遵守严格的公共卫生程序。尽 管其他国家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对政治和经济的指挥和控制力度,但是各国政要可以从中国的 经验中学习。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各国还并未吸取中国的经验。 (摘编自澎湃新闻《<柳叶刀>发表社论:各国政要可以从中国的抗疫经验中学习》) 材料四: 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 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第一,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 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 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进而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 第二,改革( )。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改 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织密织牢 第一道防线。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第三,完善( )。要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机制包括应急响应 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 6 - 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要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 第四,健全( )。重大疫情下,医用设备、防护服、口罩等物资频 频告急,反映出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存在突出短板。要健全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 全可控。 (摘编自人民网《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4. 下列未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出相关解释的一项是 A. 中国公布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 B. 有病例证实为 20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C. 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三种。 D. 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以及出现缺氧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二图表中可知,从今年 1 月 30 日至 3 月 5 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累计 确诊一直呈小幅上升的趋势。 B. 以重庆市为例,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的情况高度吻合了钟南山院士早些时候对疫情的预 测:到 2 月中数字会下来。 C. 有证据表明中国政府公共卫生巨大投入及有力措施成功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与各 国应对迟缓形成鲜明对比。 D. WHO 建议各国启动最高级别国家应急处置方案,采取更果断措施,包括暂时限制公众自由, 以确保能遏制病毒传播。 6. 阅读材料四,参照“第一”处,在括号内补写语句,使内容完整,表述准确,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答案】4. A 5. A 6.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疫情防控救治机制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未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出相关解释的一项 是”,然后浏览选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 项,不符题干要求。据材料一“中国已公布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 - 7 - 组序列,这将有助于全球科学家和公共卫生组织加入诊断试剂的研发,及病毒致病性研究”, 可知为新闻性消息发布,并未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身及相关内容作出解释。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 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 一进行比对。 A 项,误读图表,“累计确诊一直呈小幅上升的趋势”说法有误,从图表中可以看到,从 2 月 25 日开始,新增确诊为 0,至 3 月 5 日再无新增病例,累计确诊也没有再继续上升。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 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 第二空,由文段的关键信息“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改革完善疾病预 防控制体系”,可知括号内应该填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第三空,由文段关键信息“要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机制”,可知括号内应填入“疫情 防控救治机制”。 第四空,由文段关键信息“反映出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存在突出短板”,可知括号内应填 入“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答题时需要参考第一空处的字数和结构,与之保持一致。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 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 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 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 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 “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 - 8 - 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 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 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窗 [澳大利亚]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而这间病房十分狭小, 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设有一张门和一扇窗户,门通向走廊,另一头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 面的世界。 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 窗口。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 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藉以消遣,打发时光,既不能读书阅报,也 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 谈就是几个小时。谈什么呢?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都做过 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 个时候,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这两个小时的所见所 述,几乎成了他和同伴共同生活的全部内容。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 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 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 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 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吧。那边 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呢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 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开始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 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妩媚、动人。接 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些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 一切。 - 9 -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漫不经心地把球击打得这里那里时, 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 不应得到这种机会?他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 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 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无刻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了。结果,病情一天天 加重,医生们对其病因也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大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 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 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过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到最后呼吸 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靠窗的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 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也就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 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 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气喘吁吁地 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选自《外国小说选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窗》的故事里有着艺术的辩证法,不同读者自可作出并不相同的解读,其寓意可谓多多, 若用心回味,从中能悟出人生的况味和哲理。 B. 作者设置的环境十分简单:一病房,一张门,一扇窗,两个人,一为主角一为配角,其他 一概从略,天地如此狭小而人物塑造格外丰满。 C. 情节发展需要矛盾冲突的推进,小说惟一的矛盾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微观 世界里这一矛盾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灵魂的撞击。 D. “窗”构思之妙,采用正反、虚实之法表现人性:靠窗病人嘴里窗口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 - 10 - 到了不靠窗病人眼里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 8. 小说以“窗”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点面的场景设计,一扇窗,将病房中本不相干的两个人连在一起,两 个不幸的人命运有了交集,窗也因此成了他们共有的窥望窗外世界的平台以及精神生活的依 托;②转折的情节演进,有了窗,病友间彼此便于倾诉和倾听,运行中情节突转,不靠窗的 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 9. ①热爱生活,他充分享受病友对窗外情景的生动描述,表明他向往美好生活。②内心冲突, 他对得到观赏窗外机会的想法有过惭愧和克制,可知他曾有善念。③漠视他人,渴望占据窗 口床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也见他的自私和阴暗心理。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要 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 其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B 项,“一为主角一为配角”说法有误,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同为故事的主角。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解答这种题一般从四个角度思考。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 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 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3.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 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4.从主题方面 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从塑造人物上看,由原文“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 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 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渐渐地,每天这两个小时的所 见所述,几乎成了他和同伴共同生活的全部内容”可知,“窗”作为两个病人生活的场景中 关键的一部分,连接着两个没有关系的病人的生活;“窗”又是两个病人与外界交流的平台, 作为精神寄托关联着两个人的生活和命运,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 11 - 从安排情节上看,由原文“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 一小时的仰坐。……渐渐地,每天这两个小时的所见所述,几乎成了他和同伴共同生活的全 部内容”“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 的护士就会立即赶过来。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 那张床位呢?”可知,因为有“窗”,两个病人互相倾诉倾听,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 位,才有了故事情节的突转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 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 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 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 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①由原文“躺着的那位病人开始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 一种享受”可知,他充分享受病友对窗外情景的生动描述,表明他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 ②由原文“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他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知, 他对自己希望得到观赏窗外机会的想法有过惭愧和克制,可见他曾有善念。③由原文 “这时 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 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过来。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 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稍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 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可知,不靠窗的人最终还是被自己的邪恶的欲望打败的,为了自私的欲 望,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体现了他是一个漠视他人生命、内心的自私阴暗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 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 12 -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 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 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 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 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 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 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熊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节选自《韩非子•和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 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B.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 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C. 当今之世/大臣贪/ 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 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D.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 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厉王,是帝王的谥号。谥号一般分为恶谥、平谥、美谥。恶谥如纣工、厉王;平谥如哀帝、 少帝;美谥如穆公、高宗。 B. 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曾辅佐楚悼王变法,著作有《吴子兵法》。 与孙武并“孙吴”。 C. 爵禄,爵位和俸禄。爵位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 等;俸禄是朝廷给官吏的报酬。 D. 什伍,古代军队或民户编制。军队编制中以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民户编制中以五家为伍, 十户为什,相联相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3 - A. 和氏连遭不公,心生悲慨。他向君王献玉却被砍掉双足,于是抱璞泣血,悲叹世人把宝玉 当成石头,把贞士当成骗子。 B. 吴起眼光独到,治国有术。他认为大臣权势太重,分封贵族太多,会造成楚国贫弱,主张 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改革。 C. 商君变法有功,结局悲惨。他的策略得到秦孝公采纳,秦国得以富强。但是秦孝公仅仅在 位八年就去世,他也惨遭车裂。 D. 本文善于说理,深入浅出。先从和氏献玉的故事引人,再列举吴起、商鞅的事例,说明君 王信任对法术之士的重要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2)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答案】10. A 11. A 12. C 13. (1)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 得这么悲伤?” (2)取消或减少百官的俸禄等级,裁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 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大臣贪重/细民安乱”,是说“大臣贪权,小民安于动乱”。“大臣”“细民”分别做所在 句子的主语,两个句子结构相同,中间断开。可以排除 B 和 C 项; “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是说“怎能冒吴起、商鞅的危险来阐明自己的法术主 张呢?”“安能”是说“怎能”,之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D 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当今之世,大臣贪权,小民安于动乱,比秦、楚的坏风气还要严重。而 君主又没有楚悼王、秦孝公那样的判断力,那么法术之士又怎能冒吴起、商鞅的危险来阐明 自己的法术主张呢?”。 故选 A。 【11 题详解】 - 14 -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高宗”是庙号而非谥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 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 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 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 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 都有了庙号。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 较分析。 C 项,“秦孝公仅仅在位八年就去世”错误,“八年而薨”的意思是变法施行了八年后秦孝公 死了,不是“在位八年”。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其故”应理解为“他哭的原因”;“刖者”应理解为“受断足刑的人”;“奚” 应理解为“为什么”;“之悲”,应理解为“这么悲伤”。 第二句中,“绝”应理解为“取消”;“禄秩”应理解为“俸禄等级”;“损”应理解为“裁 减”;“奉”应理解为“供养”;“选练之士”应理解为“选拔和训练的士兵”。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 15 -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 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 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行骗, 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楚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干了,跟着流出的是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天下受断足刑 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 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并得到了 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从前吴起向楚悼王指出楚国的风气。说:“大臣的权势太重,分封的贵族太多,像这样 下去,他们就会向上逼迫君主而向下虐待百姓,这是造成国贫兵弱的原因。不如使分封贵族 的子孙到第三代时君主就收回爵禄。取消或减少百官的俸禄等级,栽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 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楚悼王施行此法一年就死了。吴起在楚国遭到肢解。商君教秦孝 公建立什伍组织,设置告密连坐的制度,焚烧诗书,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请托而进用对国 家有功的人,约束靠游说做官的人而使农民士兵显贵起来。孝公实行这些主张,君主因此尊 贵安稳,国家因此富庶强大。八年后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国受到车裂。楚国不用吴起变法 而被削弱陷入混乱,秦国推行商鞅变法而富庶强大。二人的主张已够正确的了。但是肢解吴 起、车裂商鞅,又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大臣苦于法令而小民憎恨社会安定啊。当今之世, 大臣贪权,小民安于动乱,比秦、楚的坏风气还要严重。而君主又没有楚悼王、秦孝公那样 的判断力,那么法术之士又怎能冒吴起、商鞅的危险来阐明自己的法术主张呢?这就是社会 混乱而没有霸王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笛 赵嘏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①有桓子②,赋就一篇怀马融③。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 16 - [注]①三弄:指《梅花三弄》。②桓子:晋朝的桓伊,音乐家。③马融:汉朝人,有《笛赋》 一篇。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询问吹笛之人,将“画楼”与笛声相互映衬,创造了一种轻灵的艺术境界。 B. 颔联集中笔墨描摹笛声的特点,既有句式上的对仗工整,又有情感上的交融递进。 C. 本诗虽只有 56 个字,却综合采用夸张、比喻、通感等多种手法写出了笛声之妙。 D. 诗歌以“闻笛”为题,扣“笛声”而作,内容丰富充实,给读者以真切的艺术感受。 15. 本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吹笛人技艺高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通过描绘笛声之美来渲染,如颔联用“响遏行云”和“月到帘栊” 正面描写笛声。②通过“用典”手法来凸显,如颈联写笛声优美,让诗人想起当年古人弹奏 的曲子。③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强化,尾联说笛声悠长,使诗人久久不能忘怀。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 项,“却综合采用夸张、比喻、通感等多种手法写出了笛声之妙”错误,“响遏行云横碧落, 清和冷月到帘栊”,意思是“当笛声嘹亮时,就像横在碧蓝的天空上阻遏来往的浮云,当笛 声清和时,就像随着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来”,笛声是耳朵听的,作者却诉诸了视觉, 使用了通感和夸张的手法;本诗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和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 析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 颔联“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意思是“当笛声嘹亮时,就像横在碧蓝的天空 上阻遏来往的浮云,当笛声清和时,就像随着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来”,直接描写乐声 的美妙,说笛声响起阻遏了行云的流动,像是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这是正面描写,突 出吹笛之人技艺的高超。 颈联“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意思是“笛声优美,就像当年桓伊随兴所至为 王徽之奏的三首曲子;而曲调的优雅更让人想起马融的笛赋中所用的词句”,结合注解可知 - 17 - 采用了典故,优美的笛声让人想起了名曲《梅花三弄》,想起了马融笛赋中的词句,用典展现 吹笛之人技艺的高超。 尾联“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意思是“一曲吹毕,不知道吹奏的人是否还在 画楼上,而那嘹亮的笛声却好像还飘荡在空中,久久不能淡散”,通过人的主观感受,间接 展现他技艺的高超,笛声悠长,久久飘在空中,有绕梁三日之感。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3.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4.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告子下》说,人要担负重任,先要让身心方方面面经受一番艰苦磨炼,终能获 益,而后面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借李蟠前来求学,阐明从师求学的道理,最后还赞许了李蟠能遵行古人风尚, 从师学习,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诗人采用了视听结合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琵琶女演奏独特的艺术效果,其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生动形象,将全曲推向高潮, - 18 - 随后她收拨一划,戛然而止。 【答案】 (1). 所以动心忍性 (2). 曾益其所不能 (3). 余嘉其能行古道 (4). 作《师说》以贻之 (5). 银瓶乍破水浆迸 (6). 铁骑突出刀枪鸣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 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 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 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 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曾益、 嘉、贻、乍、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神农尝百草而开创草药治病先河,中医药发展至今,其历史可谓( )。这样一 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为世界医学史所罕见。自古以来,中 医药就是古丝绸之路上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伴随早期的商贸活动在沿线国家 ( ),并以不同形态成为沿线民众共享共建的卫生健康资源。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 碰撞,从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因而出现了中西汇通, 中医药学走向了现代化。中医药始终( )着国人的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突发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具有独特优势。中医药“辩证论治”,强调因人、 因时、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人、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特点调整治疗策略,一人一方量身订 制,更关注体质的个体差异,因而抗击疾病更为( )。同时,中医药“上工治未病” 理论,主张相应人群早期干预, ① 主要用中药汤剂积极防治,以期提高人体免疫力,阻 断病情发展。面对疫情肆虐致病患骤增的局面,治疗可有区别对待。 ② 对于重型和危重 型患者,中医药协同西医救治,退热速度更快、更能起到减轻肺部炎症渗出、减少脏器损害、 减少激素用量等作用。 ③ 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中医药优势体现为可明显改善咳嗽、 乏力、腹泻等症状,截断病势,控制病情进展,延缓或阻断患者进展至重症。 ④ 中医药 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国内外民众广泛认可,在促进文明互鉴、 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19 - 17.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波谲云诡 落地生根 守护 精确 B. 波谲云诡 开花结果 维系 精 确 C. 波澜壮阔 落地生根 守护 精准 D. 波澜壮阔 开花结果 维系 精 准 18. 把下面的语句补写在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采取早期干预的办法。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从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 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探索,中医药学走向了现代化。 B. 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到结合,开始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 遂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探索,中医药学正在走向现代化。 C. 在经历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结合之后,开始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养料, 就出现了中西汇通,中医药学因此走向了现代化。 D. 经历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到后来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养料, 遂出现中西汇通的探索,中医药学正走向现代化。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 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 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第一组词语,波澜壮阔:形容江河湖海水势辽阔,比喻气势宏伟浩大。波谲云诡:好像水波 和云彩那样奇形怪状、千变万化,不可捉摸。文段中用来形容中医药的发展历史,主要突出 宏伟浩大,而不是强调变化不可琢磨,故应填入“波澜壮阔”。 第二组词语,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引申为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这里是引申义。开花结果:指经播种耕耘后有了收获,比喻工作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依 据前后文语境,这里想要形容中医药在其它国家开始安家落户,应用“落地生根”。 第三组词语,守护:看守保护。维系:维持并联系,使不涣散。依据后面的搭配“健康”, - 20 - 此处应填入“守护”。 第四组词语,精准:非常准确。精确:精密而准确。此处想要形容中医药“辩证论治”的特 点,“一人一方量身订制,更关注体质的个体差异”,可知应填入“精确”。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 以及语意的提示,注意分析作者行文的思路。 文段提到“面对疫情肆虐致病患骤增的局面,治疗可有区别对待”,接着讲到了“对于重型 和危重型患者”、“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根据行文思路,可知三种“区别对待”,视 病情依次呈递减排列。所以“对于无症状感染者,采取早期干预的办法”这句话应该填在④ 处。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 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 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 变句子的原意。 原句“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从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 东西,因而出现了中西汇通,中医药学走向了现代化”,依次有四处语病。一是有违逻辑。 “碰撞,从对抗到结合”,过程应为“碰撞、对抗到结合”,“碰撞、对抗”是递进关系, 应为顿号,改为“碰撞、对抗到结合”,使成对比关系,如此则比较符合事实。二是“特别 注重”的判语过重,也有违“中医药学”发展的事实,改为“开始注意”则较为客观。三是 强加因果。“出现了中西汇通”与前置分句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前面的内容不仅有“吸 取”,再往前看,还有“碰撞、对抗”等,故看成顺承关系更为合理,改为“遂出现了中西 汇通的探索”,加宾语“的探索”,表意更准确。四是时态有误。“走向了”应改成“正在 走向”。 A 项,“碰撞,从对抗到结合”改为“碰撞、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改为“开始注意”, “走向了现代化”改为“正在走向现代化”。 C 项,“碰撞、对抗、结合”改为“碰撞、对抗到结合”,“出现了中西汇通”改为“出现了 中西汇通的探索”,“因此走向了现代化”改为“正在走向现代化”。 - 21 - D 项,“经历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到后来结合”改为“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 撞、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改为“开始注意”。 故选 B。 【点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 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 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0.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为对答语,其中有两处不合语境、不得体,请选出并作修改。 ①一日本太太对到访的李教授夫妇说:“先生太太举止文雅,不像中国人,像我们日本 人。”李夫人说:“太太说出了一个事实:中日山川异域文明同源,中国文明曾哺育日本。” ②主考官接过女大学生递上的自荐书,看看她说:“哇塞,你身高有一米七吧?穿上高 跟鞋的话比我高出半个头啦。”女生想活跃气氛,笑着说:“别悲观,浓缩的都是精品嘛!” ③男主持人问选美被选中的小姐:“你心中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的?”她答道:“什么 样子?反正不是你这个样子。”主持人向小姐深鞠一躬说:“太好了,你这么说是我的荣幸。” ④老教授病愈出院开心地对多日照顾他的实习医生也是他的学生小李说:“多亏你忙前 忙后,我这病才好得快!”小李说:“老师高寿,身体硬朗,我真高兴呀,欢迎您再来!” 【答案】②哪里,学生需要老师多多提携呢!④我替您高兴呀,祝您健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 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 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不得体,这是一个招聘会的现场,应是一个严肃的场合,女生这样的 玩笑话只适合于熟悉的朋友之间,而和主考官不应开这样的玩笑,这样的玩笑一是不谦虚, 二是对主考官不尊重。应该对主考官的夸奖表达谦虚,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提携, 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第④句划横线的句子也不得体,对于出院的病人,不可说“欢迎再来”一类的话,这是希望 对方生病住院,对方听了会反感,所以应该说“祝您健康”。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 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 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 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 - 22 - 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 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 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 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 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和图片,根据要求答题。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有关科研人员 沿既定技术路线稳步推进疫苗攻关工作。第一步,从患者身体中提取病毒样本。第二步,分 离病毒,制成疫苗。这一步,核酸和病毒载体类疫苗要通过对病毒基因测序,找到关键靶点, 将蛋白或它的某一部分制成候选疫苗。第三步,动物实验。分两步,首先为试验动物注射疫 苗并进行相关实验;过关后,还要做动物保护试验等。第四步,在确保工艺可控、质量稳定 及安全有效后,可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开展临床试验。完成上述四个阶段,疫苗才 可以申请生产许可证,经过国家审批、批量生产、抽样检查等程序,才能正式生产上市。 (1)给新闻报道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10 个字)。 (2)判断图片为哪个阶段的配画。 【答案】(1)示例:一支疫苗诞生要过四关(2)第四步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大多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 也可能拟新闻标题,或者写新闻导语,审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答题任务,本题要求给新闻报道 拟一个标题。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 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 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 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本题适合采用 - 23 - 摘取法。 摘取文段关键信息“完成上述四个阶段,疫苗才可以申请生产许可证,经过国家审批、批量 生产、抽样检查等程序,才能正式生产上市”,结合前面的“第一步”、“第二步”、“第 三步”、“第四步”,可知文段主要讲解了疫苗在诞生之前需要经过四个步骤,所以我们可 以给新闻拟这样的标题:一支疫苗诞生要过四关。 (2)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能力。对于该题,首先应该认真阅读文段,理解文段中所说的四 个步骤,然后认真观察图片内容,判断其应该属于哪一步。 图片内容是一位医生正给一位女子注射疫苗,这说明疫苗已经到了临床试验的阶段了,也就 是第四步。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 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 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 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 又 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新时代新青年 “为天下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我们应当思索,作为中 国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当立何志向,有何理想。 中国之崛起,中国之日强,亦代表着国民的自强,我们迎难而上的背影,我们手拉手顶 起千斤巨石的力量,一切的一切,都在表现着:今日之中国正积赞着新鲜的血液,东方巨龙 正在蓄势腾飞。 新时代的我们要敢拼搏。跳水名将伏明霞在位亚特兰大奥运会做准备时,大大小小的伤 痛不断发生。但是,顽强的拼搏精神驱使着她,坚强的斗志激励着她,因此,她把一切伤痛 抛诸脑后,带伤上场。正是这种拼搏精神,才让她走向了成功的彼岸。拼搏精神是成功的前 - 24 - 提。拼搏精神是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走在中国的富强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 新时代的我们要勇于创新。创新是追求、是信念、是无畏,是一种越过冷漠荒原后,看 到绿洲的快乐。“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先后用了六年时间,做了三千多个杂交组合,历经 千次失败,终于找到了他心中最满意的成果。他凭借着这份执着与追求,一次次挑战奇迹, 在连野草都无法正常生长的沙漠,养出了世界又一奇迹沙漠水稻。他开创了一次又一次震惊 世界的绿色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创新,社会就无法前进 没有创新,国家也无法发展。”纵观古今,凡有成者,无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振兴、 国家富强的动力。 新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世上有三样东西是追不回来的:一是说出的话,而是泼出去 的水,三是错过的机遇。机会,往往是被善于发现的人抓住。2015 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奖委员会对屠呦呦的出高度评价: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 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 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 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善于发现即在平静中发 现波澜,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善于发现是建筑祖国高塔的材料。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行动展现新时代。在新的 时代里,中学生要具备新的形象:勇于拼搏,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为新中国补一块砖,天 一片瓦。在新时代做与祖国同步发展的新青年。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由三段话组成: (1)第一段从“拼图游戏”切入,阐明一个事物的哲理:拼图单片与完整拼图的关 系——既独立(特征)又不可替代(价值),前提是“恰当的位置”。可见,一个事物只有在 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其个体的价值,才能成为整体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关键词是:孤立的 个体、恰当的位置、不可替代的存在。 (2)第二段谈到“人”这一个体与“宏大图景”的关系。人,个体个性独立,但又与时 代图景紧密相连,只有成为“宏大图景”中一块“拼图单片”,才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考生在前文物理寓意的基础上,读出本段的比喻含意,才能对命题含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即:人是宏大图景的一部分,只有与宏大图景“相融”,才能发挥其个体的“独特”作用, 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关键词:每个人、宏大图景、独特又相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 25 - (3)第三段对写作意图进一步限制,即“宏大图景”指向“中华民族复兴”,人限制为 “新时代的青年人”,并提出写作指向:思考与行动。 (4)综合以上三段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个体 整体 条件 价值 拼图单片 完整拼图 恰当位置 不可替代 每个人 时代图景 独特又相融 各得其所 各尽所能 新时代青年 中华民族复兴 -- --- 参考立意: 1、从个体与整体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的位置与价值”; 2、从人才的品质的角度,可立意为“时代青年需要独立自由,又需要胸怀家国理想“; 3、从人才的价值的角度,可立意为 “只有把自我放到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才是让自 身的价值最大化”; 4、从人才的意识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时代洪流”; 5、从人才的多元发展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有独立个性、自由思想、社会理想、 国家情怀、世界视野”; 素材积累: 1、与国偕行,强国有我。青年兴则国兴。青年一代,有梦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 有希望。前有投笔从戎的五四青年,后有投笔下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前敢为人先高举“科学、 民主、进步”大旗的青年,后有 90、00 后青年投身科研领域前沿;:前有为国流血牺性的五 四青年,后有为国守边疆的北大青年……新的时代,青年们与国同行,奋斗不止,复兴祖国。 2、青年有为,奋斗无悔。复兴路犹长,奋斗正当时。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奋斗是青春最 美的颜色。无论是在广阔东北黑土地上奔走的秦玥飞,还是在病床上坚持自主创新研发的邹 勇飞;无论是海南“最美”村官张译尹,还是壮烈牺牲的歼 15 飞行员张超,他们都以自己青 春的奋斗姿态,在祖国的复兴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时代同心同向,为祖国的复兴贡献 自己的力量。 3、最高领导人说过,“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 - 26 - 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 章!”青年科学家摘得学科“王冠上的明珠”,年轻的奥运冠军能够让国歌响彻寰宇,技术 工人可以锻造分毫不差的“匠心”……每一个创新的成果,每一次目标的实现,哪怕是跨越 一个小小的障碍,都留下我们向上的印迹,焕发璀璨的光芒,给人以自信的力量,照亮前行 的路程。 层次分析: 本文由张载名言引出话题: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当立何志向,有何理想。然 后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分析:第一,新时代的我们要敢拼搏;第二,新时代的我们要勇于创 新;第三,新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最后总结全文。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