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句式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被动句及其翻译) 一. 被动句的类型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标志 类 型 例 句 有 标 志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 标 志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注 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又如:①府吏见丁宁(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③诚请见教。④望见谅。⑤请勿见笑。 二.翻译下面的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若属皆且为所虏 4.吾属今为之虏矣 5.妇女无所幸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8.虽体解吾犹未变亏 9.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1.不拘于时,学于余。 12.而君幸于赵王 1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5.见犯乃死,重负国 1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17.皆为陛下所成就 18.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19.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0.而刘夙婴疾病。婴,被……缠着。 2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2.以心为形役(为,被) 23.纤歌凝而白云遏() 24.怀帝阍而不见 25.戍卒叫,函谷举。 26.吾又罢去 27.六国破灭。 2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9.洎牧以谗诛。 30.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1.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宾语前置及其翻译) 一.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类型 格 式 例 句 否 定 句 中 代 词 宾 语 前 置 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疑 问 句 中 代 词 宾 语 前 置 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陈 述 句 中 介 词 宾 语 前 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 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用“之”、“是”作 标 志 的 宾 语 前 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 唯贤是用 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相 “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见 “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 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方 位 词 、 时 间 词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二.翻译下面的宾语前置句 1.夫晋,何厌之有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7.今日之事何如? 8.何辞为? 9.何为其然也 10.而今安在哉 11.而又何羡乎 12.不吾知其亦已兮 13.陈利兵而谁何。 1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5.自若也 16.歌以赠之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8.秦人不暇自哀 19.鸡豚狗彘之畜。 20.何以知之 21.何以女为见 22.子卿尚复谁为乎 2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4.复驾言兮焉求 2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6.乐夫天命复奚疑 27.童子何知 28.而莫之夭阏者 29.彼且奚适也 30.奚以知其然也 31.奏流水以何惭 32.之二虫又何知! 33.惟兄嫂是依 34.其又何尤 35.何为而在吾侧也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定语后置句及翻译) 一. 定语后置句的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格式 例 句 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二.翻译下面的定语后置句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凌万顷之茫然 4.客有吹洞箫者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7.求人可使报秦者。 8.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9.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1.铸以为金人十二 12.伏尸百万 13.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14.苟以天下之大。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判断句及其翻译) 一. 判断句的类型 类 型 类 别 例 句 有标志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汝是大家子 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翻译下面的判断句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此亡秦之续耳。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亚父者,范增也。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10.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1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1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13.是寡人之过也 14.邻之厚,君之薄也 15.以乱易整,不武 1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7.死生亦大矣。 18.非我也,岁也 1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3.是亦走也 2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6.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7.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8.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9.其可怪也欤 30.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1.人非生而知之者 3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5.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36.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37.我为赵将 38.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39.非汉所望也 40.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4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3.今臣亡国贱俘 4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5.皆口腹自役 46.此小大之辩也 47.《齐谐》者,志怪者也 48.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49.死生亦大矣 5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51.齐彭殇为妄作 5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5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5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掠,宫车过也。 5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57.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58.斯用兵之效也。 59.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60.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61.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省略句及其翻译) 一.省略句的类型 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类型 类 别 例 句 主 语 省 略 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蒙后省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对话省 蔺相如固止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谓 语 省 略 承前省 陈胜自立为将军,( )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译为:陈胜封自己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蒙后省 杀人如( )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对话省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孙膑》) 译为: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宾 语 省 略 动词的宾语的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 如: 叶公见之,弃( )而还走。(《叶公好龙》) 译为:叶公看见它,连忙躲开(它)逃走。 如果动词后已有介宾短语作补语,它的宾语(代词)也往往省略。如: 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赤壁之战》) 译为: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词作的宾语也常省略。 如: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指南录〉后序》) 译为:在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自己)。 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 如: 齐使以( )为奇,窃载与( )之齐。(《孙膑》) 译为:齐国的使者把(他)当作奇才,秘密的用车子载着,同(他)一起到齐国。 于是秦王不怿,为( )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缶。 兼 语 省 略 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 )外将兵。(《陈涉世家》) 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边境去带兵打仗。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 介 词 省 略 介词“于”的省略 收天下之兵,聚之( )咸阳。(《过秦论》) 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这些武器集中(到)咸阳。 今臣至,大王见臣( )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现在我到了,大王(在)偏殿接见我。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 )泽畔。(《屈原列传》) 译为:屈原来到江滨,披散着头发(在)湖边,一边走着一边吟诗。 介词“以”的省略 死马且买之( )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 译为: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它,何况是活马呢? 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促织》) 译为:又(用)鸡试验斗蟋蟀,果真像成名说的。 分句的省略 古汉语中,有时也出现分句省略的情况,要通过上下文来分辨,翻译时要补出来。 哗然而骇者,( ),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 译为:吓得乱叫乱嚷的,(不仅是人),即使是猪狗也不得安宁呀。 项伯杀人,( ),臣活之。(《鸿门宴》) 译为:项伯杀了一个人,(按律当斩),我救活了他。 二.翻译下面的省略句 1.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2.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3.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4.欲与 ( 之 ) 俱 5.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6.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7.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8.(晋惠公)许君焦、瑕 9.敢以(之)烦执事 10.夜缒(烛之武)而出 1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2.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1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14.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15.本(是)长安倡女 16.使(之)快弹数曲 17.送客(于)湓浦口 1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19.(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0.(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21.(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22.弃甲曳兵而走 23.輮(之)以为轮 24.骐骥一跃,不(跃)能十步 25.蟹(有)六跪而二螯 26.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27.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8.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29.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30.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3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32.讽议左右 33.翱翔(于)蓬蒿之间 34.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 35.众人匹(于)之 36.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 37.谨拜表以闻(陛下) 38.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 39.则告诉(陛下)不许 40.少仕(于)伪朝 41.(余)情在骏奔 42.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43.稚子(于)候门 44.物(有)华天(有)宝 45.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 46.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 47.所赖君子安(于)贫 48.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 49.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 50.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 51.谁得而族灭(秦国)也 52.开琼筵以坐花 53.飞羽觞而醉月 54.汝从(吾)于东 既(吾)又与汝就食江南 55.(诸侯)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56.暴(于)霜露。 57.举以(之)予人。 58.与(之)遇宋将军家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其翻译) 一. 介词结构后置句的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格 式 例 句 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二.翻译下面的介词结构后置句 1.常痛于骨髓 2.嘉为先言于秦王 3.燕王拜送于庭 4.使毕使于前 5.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6.沛公欲王于关中。 7.具告之以事。 8.良曰:“长于臣。” 9.得复见将军于此。 10.以其无礼于晋 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2.佚之狐言于郑伯 1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4.徘徊于斗牛之间 15.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16.当于欣于所遇。 17.终期于尽。 18.不能喻之于怀。 1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 20.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1.请辞于军 2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4.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 2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7.相与枕藉乎舟中 28.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29.转徙于江湖间 30.申之以孝悌之义 3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3.学于余 34.不必贤于弟子 35.耻学于师 3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7.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 38.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39.翱翔蓬蒿之间 40.为降虏于蛮夷 41.何以复加 42.得罪于大王 43.使不辱于诸侯。 44.请奉盆缶(于)秦王。 45.果地震陇西 46.讽议(于)左右 47.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4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固定句式及其翻译) 一. 固定句式辑录 固定句式 翻 译 例 句 (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安能 、 何能 、 何得 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不亦……乎 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得无……乎 , 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何……之有 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以……为 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奈……何 把……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办(安置)? 能无……乎 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其……乎(邪) 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然则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译文: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如……何 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奈何 、 若何 “对……怎么样呢?”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是故 , 是以 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孰与 , 与……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一个更厉害呢? 所以 译为“用来……的”、“……原因”。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例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无乃……乎(与) 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无所 没有……的”。(人、物、事)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无以,无从 “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 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译文: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例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译文:群臣仓猝惶急,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只能用手搏斗。 以为 、 以……为 认为“以……为……”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2.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3.(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抑 “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人事所决定的吗? 庸……乎 哪里……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译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有所 “有……的”。(人、物、事)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有以 可译作“有什么可拿来”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与其……孰若(无宁)…… 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之谓也 , 其……之谓也 译为“说的就是……”“大概说的是……吧” “岂……之谓乎”,译为“难道说的是……吗?” 例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这大概 说的是 李将军 吧? 例2:岂管仲之谓乎? 译文:难道说的是 管仲 吗? 二.翻译下面的固定句式 1.然则将军之仇报 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3.以故荆轲逐秦王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5.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6.将奈何 7.荆轲有所待 8.将军岂有意乎 9.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10.孰与君少长 11.何辞为 12.其孰能讥之乎? 13.何可胜道也哉! 1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5.有怠而欲出者。 16.无以至千里 17.无以成江海 1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9.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20.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2.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23.有所希冀。 2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25.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2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27.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2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29.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2.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013年高考文言文句式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 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 )(1992年上海卷 ) A.徒见欺 B.府吏见叮咛 C.百姓之不见保 D.而自令见放为 2. 与“不敢与较”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1996年上海卷)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将以有为也 3.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1997年上海卷)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4.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1999年上海卷)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沛公安在 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5. 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001年春季上海卷) A.死生,昼夜事也 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刑戮是甘 6.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7. (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8. ( )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9.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 )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10.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的一句是 ( )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B.是时以在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刘备,天下枭雄 D.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11.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1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A.之二虫又何知? B.卿欲何言?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14.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 ) A.于其身,则耻师焉。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5.下列各句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类,相同的两项是 (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惟兄嫂是依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何后之有? 16.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17.下列句式与“此亡秦之续耳”同类的一项是( )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18.从句式的角度看,同类的一项是 ( ) A.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①自言本是京城女 ②帝感其诚 C.①伐薪烧炭南山中 ②贤能为之用 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9.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0.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刘备,天下枭雄 C.妪,先大母婢也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 21.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戍卒叫,函谷举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2.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2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 )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二.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日之事如何?(《鸿门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3.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