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0届高三NT新时代抗疫爱心卷II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2020届高三NT新时代抗疫爱心卷II历史试题

新时代NT抗疫爱心卷(II)‎ 文科综合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的要旨在“分”,通过分封子弟、功臣,以分治领土,屏卫王室;宗法制的要旨在“合”,通过血缘纽带达到合族目标。通过这一“分”“合”,西周 A. 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 B.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C. 国家疆域得到了一定拓展 D. 宗族权威日渐突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分封制“通过分封子弟、功臣,以分治领土,屏卫王室”,宗法制则“通过血缘纽带达到合族目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拓展了国家的疆域,故C项正确;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和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是郡县制的作用,故A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宗族权威,故D错误。‎ ‎2.汉武帝时期,政府出面组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儒学教育亦即国家教育体制,儒学与选士制度结合起来,并被确定为统一社会思想,其经典教义成为判断人们言行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传统社会观念已被颠覆 B. 科举选官制的萌芽 C. 百家争鸣具有了新的内涵 D. 儒家学说的官方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政府出面组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儒学教育亦即国家教育体制,儒学与选士制度结合起来,并被确定为统--社会思想”可知,儒家学说已经成为官方学说,故D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科举选官制的开始是在隋朝,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说百家争鸣,故C项错误。‎ ‎3.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们都有专门的匠籍,一人匠籍便终身不得改业;唐代,“纳资代役”(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逐渐普遍化,“和雇制”(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得到推广。这一变化(  )‎ A. 扩大了官营手工业规模 B.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提高了私营手工业的地位 D. 反映出重农政策的松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代“纳资代役”普遍化,以及“和雇制”推广,说明手工业者人身相对自由,私营手工业在此背景下会得到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正确;对工匠控制减弱,工匠以货币形式代替服役,这不利于官营手工业扩大规模,排除A;私营手工业的地位始终低于官营,排除C;材料与重农政策无关,排除D。‎ ‎4.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一定程度上 A.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B. 反映了农耕文明的衰落 C. 取代了地方戏曲的地位 D. 秉承了封建的正统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可知京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故A项正确;京剧和农耕文明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京剧没有取代了地方戏曲的地位,故C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封建的正统观念,故D错误。‎ ‎5.据统计,19世纪前期中国茶叶出口占中国贸易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但到了19世纪后期,茶叶出口却出现萎缩,甚至滞销的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中国关税主权完全丧失 B.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C.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出口却出现萎缩,甚至滞销的情况,这说明中国茶叶的竞争力下降,这是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反映,故D正确;茶叶出口和关税无关,故A错误;茶叶出口萎缩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信息,故C错误。‎ ‎6.近代思想家严复认为:“如果中国传统维持国内秩序的方法导致了贫穷、无知和虚弱,那么,即使这些方法是圣人之道,也应抛弃。中国必须发展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培育广泛的科技教育体制,鼓励民众经济上的私利,并且创建一个‘合理的国家机制’”。严复这一认识 A. 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 B. 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C. 使民主政治的观念深入人心 D. 为变革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如果中国传统维持国内秩序的方法导致了贫穷、无知和虚弱,那么,即使这些方法是圣人之道,也应抛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这一认识有助于变革政治及社会制度,为变革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故D项正确;这不是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故A错误;该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故B错误;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故C错误。‎ ‎7.1934年,川陕省工农银行铜元票三串文券,正面印有“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背面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决保卫赤区”口号和列宁像。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以践行 B.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走向高潮 C. “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全党共识 D. 农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得到广泛认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34年”“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坚决保卫赤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以践行,故A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高潮,故B错误;“农村包围城市”尚未成为全党共识,故C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农民的政治主体地位,故D错误。‎ ‎8.下表为“公私合营工业和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对比表(单位:元)”。这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A. 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 工业化战略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改革提高了生产力 D. 生产关系变革助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表数据额可知,“三大改造”时期,公私合营工业比私营工业的生产率有明显提高。由此可知,这--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助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故D项正确;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是在“大跃进”时期,故A错误;图表未涉及国民经济比例问题,故B错误;改革提高了生产力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C错误。‎ ‎9.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人应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植完整的道德人格,以善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善是天地万物的秩序,也是人的本性与自由所在。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 对人文精神进行了一定程度批判 B. 主张实现人格绝对平等 C. 反思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 D. 全盘否定了智者的启蒙 ‎【答案】C ‎【解析】‎ ‎【详解】与智者学派的主张不同,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理性”“道德”对于人的重要性,说明他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进行了反思,故选C项;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对人文精神进行批判,排除A项;苏格拉底主张的是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而非主张人格的绝对平等,排除B项;不认同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并不等同于对其全盘否定,排除D项。‎ ‎10.自1873年起,法国国民议会讨论制定宪法。“共和国”一词仅仅出现在关于总统选举方式的条款中:“共和国总统应由参众两院选出”。这表明,当时法国 A. 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薄弱 B. 以迂回的方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 倡导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 D. 仿效美国实行了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可知,法国宪法中“共和国”一词仅仅出现在关于总统选举方式的条款中,这表明保守派的力量强大,共和派以迂回的方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故A错误;材料没有倡导自由平等的信息,故C错误;法国试图确立议会制共和制,故D错误。‎ ‎11.苏维埃俄国内战结束后,合作社可以按照自定的价格采购各种农产品,也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在城市居民中出售日用品,还可以承租中小企业等。这体现了当时苏俄 A 迫切需要调整国民经济布局 B. 采用多种形式强化经济管控 C.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 尝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合作社可以按照自定的价格采购各种农产品,也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在城市居民中出售日用品,还可以承租中小企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当时苏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国民经济布局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多种形式强化经济管控和进一步完善公有制结构,故BD错误。‎ ‎12.下表为美国二战后一些国家机构的设置。这些机构设置的历史背景是 A. 欧洲国家在二战后的普遍衰落 B. 美国日益重视军事研究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显现 D. 美国冷战政策局部失效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中的这些机构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冷战背景下,美国日益重视军事研究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和欧洲国家在二战后的普遍衰落无关,故A错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显现是在六七十年代,故C错误;美国冷战政策局部失效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第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以前,世界最大城市都在中国,且大多是历朝的都城。除了都城以外,封建时代遍布全国的行政、经济中心城市,如省城、府城、州县城以及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镇,人口规模也同样巨大。以宋代为例,当时的大城市并不仅限于都城开封和临安,其他人口在数万户乃至十数万户的城市亦不少,至于人口在几千户及万户之间的城市为数更多。北宋1350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其中约150座人口超过1万,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总人口的12%。统计资料显示,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南京和苏州,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 ‎ ‎ ‎——摘编自马继武,于云瀚《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 材料二 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的城市的人口(单位:千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的城市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3)我们应如何看待城市的发展?‎ ‎【答案】(1)特点:主要分布在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和工商业市镇:出现承载百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思想文化近代化。‎ ‎(2)趋势:城市人口总体增长迅速,逐渐形成大都市群:不同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增长不平衡。成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的完善:不同国家或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有所差异。‎ ‎(3)城市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科技)革命密不可分,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带来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 ‎【解析】‎ ‎【详解】(1)“特点”,可根据材料一信息“封建时代遍布全国的行政、经济中心城市……以及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镇”、“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南京和苏州,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从主要分布在行政中心等地、出现超级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等角度作答。‎ ‎“影响”,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市民阶层、思想文化近代化等角度作答。‎ ‎(2)“趋势”,依据表格数据及所学知识,从城市人口增长快、大都市群、不同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增长不平衡等角度作答。‎ ‎“成因”,可根据所学知识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三次科技革命、城市生活的完善、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有所差异等角度作答。‎ ‎(3)“看待”,依据所学知识从城市发展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关系及其带来的问题等角度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观点:内忧外患下近代中国的外交与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并逐渐发展。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侵略和国内危机,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但在客观上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但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外交近代化。为配合洋务运动开展,清政府设立了各式洋务学堂,并且改革了科举制度,从而在内忧外患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甲午战后,在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的背景下,北洋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总之,近代前期,在内忧外患下,近代中国的外交与教有近代化开始起步,并且发展起来。(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观点还要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观点”,依据材料中清政府外交的进步和近代学堂的信息可以得出:“内忧外患下近代中国的外交与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并逐渐发展”。“说明”,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从“总理衙门”的设立、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各式洋务学堂的建立,北洋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等角度分析。‎ ‎15.材料 1907年4月,清廷下令裁撤原有盛京、吉林及黑龙江将军建制,分别改设巡抚;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随后,清廷公布了东三省进一步改制方案:三省设行省公署,以总督为长官,巡抚为次官;下设承宣、谘议2厅和交涉、旗务等7司;各省设提法使以理刑法;设东三省督练处,主持三省军政。东三省改革行政体制后,官制编纂大臣参考其成法,并结合各方意见,制订了各直省官制,于1907年7月奏准在直隶、江苏两省先行试办,其他省限15年内完成。改革的内容有:督抚为行政长官,下辖布政、提学、提法和巡警、劝业等司道机构;省属地方设府、直隶州、直隶厅和州、县二级,各级均设长官一员,并分期设立议事会、董事会;设立高等、地方、初级三级审判厅,分别受理各项诉讼及上控事件 ‎——摘编自李志茗《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行政改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行政体制改革的作用。‎ ‎【答案】(1)特点:督抚体制与西方近代行政体制相结合: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改革较全面:从个别省到全国,逐步推广。‎ ‎(2)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适应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形式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推动了立法、司法、行政体制的近代化等:但未能达到维护满洲贵族统治的目的,因辛亥革命的爆发而中断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于1907年7月奏准在直隶、江苏两省先行试办,其他省限15年内完成”得出:从个别省到全国,逐步推广;由材料信息“改革的内容有:督抚为行政长官,下辖布政、提学、提法和巡警、劝业等司道机构;省属地方设府、直隶州、直隶厅和州、县二级,各级均设长官一员,并分期设立议事会、董事会;设立高等、地方、初级三级审判厅,分别受理各项诉讼及上控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革较全面、督抚体制与西方近代行政体制相结合、有一定的民主色彩等。‎ ‎(2)“作用”,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考虑。如积极方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推动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等:消极方面,未能达到维护满洲贵族统治的目的,因辛亥革命的爆发而中断。‎ ‎16.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武器:1915年,德军在西线的伊普尔战役中首次使用了毒气,造成对方重大损失;在此之后,英、法也使用了化学武器;坦克首次被用于战场,1916年英国第一辆坦克出现时,便成为机关枪毁灭者;战争加速了飞行器的发展,飞机被用于对地摄影侦察、指挥炮火射击;德国人使用飞艇轰炸英国;潜水艇则是这次战争中最具破坏力的新式武器,德军的潜水艇在海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德国军事技术比较先进,但协约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强于同盟国。‎1917年4月6日,旁观两年多的美国,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逼迫下对德宣战。6月派出以潘兴为司令的欧洲远征军到欧洲参战,美国参战极大地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纷纷放弃中立政策,对同盟国宣战。‎1918年11月11日清晨,德国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启示。‎ ‎【答案】(1)协约国阵营的不断扩大,尤其是美国参加协约国阵营:英法等协约国综合国力强于同盟国:协约国军事科技强于同盟国。‎ ‎(2)关系: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对打赢战争具有重要作用。启示:首先要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这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用好这把剑,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信息“虽然德国军事技术比较先进,但协约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强于同盟国”、“美国参战极大地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纷纷放弃中立政策,对同盟国宣战”得出:协约国军事科技强于同盟国、协约国阵营的不断扩大;结合所学知识从英法等协约国综合国力强于同盟国的角度补充。‎ ‎(2)“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对打赢战争具有重要作用等角度考虑。“启示”,依据所学知识从重视科技发展及提高人的素质两个角度考虑。‎ ‎17.材料 开元四年,山东地区发生严重的蝗虫灾害。在“天命论”和崇佛思想的影响下,老百姓对蝗虫无能为力,在路旁烧香磕头,乞求上天开恩,眼看着蝗虫食禾苗,不敢捕杀。满朝文武也都一筹莫展。唯独姚崇上疏积极主张捕杀蝗虫。他引经据典,极力说服玄宗,同时提出了灭蝗办法,并派遣御史分头督促各地灭蝗。后又派遣使者去各州县进一步检查捕蝗情况,并把各州县官吏捕蝗的勤惰、政绩大小上报朝廷,以促进州县捕蝗救灾。姚崇督责捕蝗,始终如一,因此捕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仅汴州一州,就捕蝗十四万石,投入汴渠顺流而下者尚不可胜数。在他的努力下,虽然山东连年发生蝗灾,也没有造成很大的饥荒。‎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姚崇的救灾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姚崇的救灾举措.‎ ‎【答案】(1)引经据典争取皇帝支持:提出科学的救灾办法,并派遣御史督促落实:教灾与官府政绩挂钩。‎ ‎(2)策略得当,教灾及时:当机立断、始终如一:措施全面,有力地缓解了灾害造成的损失等 ‎【解析】‎ ‎【详解】(1)“举措”,依据材料信息“他引经据典,极力说服玄宗”、“同时提出了灭蝗办法,并派遣御史分头督促各地灭蝗”、“把各州县官吏捕蝗的勤惰、政绩大小上报朝廷”从引经据典争取皇帝支持、提出科学的教灾办法并落实、救灾与官府政绩挂钩等角度作答。‎ ‎(2)“简评”,依据材料信息“姚崇督责捕蝗,始终如一,因此捕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他的努力下,虽然山东连年发生蝗灾,也没有造成很大的饥荒”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策略得当、始终如一、措施全面、减少损失等角度作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