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辉南县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吉林省辉南县第一中学2018-2019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 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A. 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 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C. 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 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2.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 ②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 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 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之处是 A. 都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B. 战前都建立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C. 北非地区都成为战争的主战场 D. 都使西欧国家遭受到严重削弱 4. 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形成这个认识是因为 A. 一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 一战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 一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 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5. 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英法比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 B. “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C. 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 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6. 《圣诞快乐》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英三国士兵在圣诞之夜宣布停战的故事。回顾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其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 A. 南线→东线→西线 B. 西线→东线→西线 C. 东线→西线→东线 D. 东线→南线→东线 7. “这场战役使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再次遭受挫折,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这场战役”是指() A. 马恩河战役 B. 索姆河战役 C. 日德兰战役 D. 凡尔登战役 8. 一战中,同盟国战败的原因不包括 A. 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B. 美国的参战 C. 协约国的经济实力更强 D. 同盟国始终两面作战 1. 下列事件发生在1917年的有 ①美国对德宣战 ②中国向同盟国宣战 ③俄国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④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 1918年2月英国下议院一反四年前的敌视态度,以385票赞成55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人民代表法案》,给予30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投票权。这表明 A. 战争改变了社会结构 B. 战争在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C. 战争促进了科技进步 D. 妇女的重要作用在战争中被逐渐发现 3. 从全球的观点来看,其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开启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进程。这一进程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材料评述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B. 第一次世界大战C. 俄国二月革命D. 巴黎和会 4. 一战对人类历史进程最重要的影响是() A. 德意志帝国崩溃B. 英法遭受重创C. 美日崛起D. 十月革命胜利 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奥地利官员理查德写道:“过去的阿尔萨斯——洛林,现在已经回到了它法兰西祖国的怀抱中了。但是许许多多的新阿尔萨斯——洛林被人为地在东欧制造出来,滋养着民族仇恨和准备着新的战争。……战前,欧洲有六大强国,组成协约国和同盟国两个集团。这两个集团曾是相互平衡的,只要它们情愿,就可以保证和平。”这一言论意在说明 A. 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建立更能保证和平 B. 战胜国按照自己利益的需要制造新的民族矛盾 C. 民族自决原则并未在东欧国家实行 D.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的要求为新的战争埋下种子 6.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 B. 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 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 D. 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 7. 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是 A.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8.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 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C.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1. 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代表的要求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人民反日斗争高涨 B. 中国是国联的参与者 C. 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D. 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2. 在《凡尔赛和约》即将签署之时,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尔曼说过这样的话:“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该言论反映了( ) ①战败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 ②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 ③德国已经弥漫复仇主义情绪 ④德国欣然接受《凡尔赛和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 在历史上经常会发生为他人做嫁衣的故事。美国是国际联盟的积极倡导者和组建者,但国联成立后却被英法两国操纵,成为英法两国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这种情况说明() A. 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 B. 英法的经济实力仍比美国强大 C. 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 D. 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心在拉丁美洲 4. 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的建立对匈牙利所产生的影响与对捷克斯洛伐克产生的影响完全 不同。在确定匈牙利的战后国界时,它被看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新的边界将大约三分 之一的匈牙利人排除在外,原来在中欧居统治地位的匈牙利现在被削弱成一个小国。身处敌对 的“小协约国”的侧翼,匈牙利将它的外交政策朝向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后来在(20 世纪)30 年代又转向同样对凡尔赛体系怀有强烈不满的纳粹德国。上述现象反映了( ) A. 法国为寻求安全保障在一战后加入了“小协约国” B. 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问题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来处理 C. 匈牙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加入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 D. 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暂时缓和了矛盾却不具有稳定性 5. 二战开始后,德国之所以未首先进攻苏联而先进攻英法的主要原因是 A. 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 B. 中立苏联,以免英法苏结盟 C. 苏联是德国石油的主要供应国 D. 防止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 6. 下列最能反映二战期间法西斯进行种族屠杀的证据是 A. 奥斯威辛集中营 B. 日军南京大屠杀 C. “731”细菌部队 D. 潘家峪惨案 7. 1935年4月,法国、英国和意大利领导人在意大利斯特莱莎城举行会议,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德国“危机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违反和约的行为”是指德国( ) A. 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B. 宣布实行义务兵役制 C. 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D. 吞并奥地利 1. 20世纪30年代,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法西斯专政,但两国建立的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其中德国的具体方式包括 ①通过政变夺取政权 ②实行法西斯的一党独裁 ③以军部为核心势力 ④借助民主选举上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下图为民国21年在《申报》刊登的一则香烟广告。这表明当时( ) (注:“国难当头” “人人应有救国的责任”) A. 申报成为宣传抗日的主流媒体 B. 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 C. 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D. 爱国商家利用时局营销产品 3. 1932年8月,由共产国际指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定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会议。在筹备过程的新闻报道中,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称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西斯蒂代表大会”等。会议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 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 C.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D. 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 4. 埃塞俄比亚抗战争和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失败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 法西斯势力相对强大 B. 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C. 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D. 孤立作战没有国际援助 5. 恐怖主义是21世纪的“政治瘟疫”,在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了国家恐怖。其中对内制造“国会纵火案”、掀起反犹狂潮的国家恐怖发生在 A. 德国 B. 西班牙 C. 意大利 D. 日本 6. 有学者认为某一事件“不仅证实了希特勒对中欧东部所怀有的野心,而且更令人不安的是,它还表明了西方不准备反对这样的野心,并且确实愿意把德国的力量转移到东面更远的地方去.”这一事件是( ) A. 签署《慕尼黑协议》 B. 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C. 建立“东方战线” D. 实施“巴巴罗萨计划” 7. 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 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 标志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 证明制控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 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更大规模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 世界稳定与大国政治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4分 ) 材料一一战开始后,两个交战集团内部进行着频繁外交活动,通过谈判协调彼此利益冲突,谋划制订出一个符合各自掠夺利益的战后分赃计划。但是,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同盟国一方的掠夺计划破产。 ——陈文艺《近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关于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欧洲领土划分问题是导致凡尔赛体系脆弱的重要原因。②英国实行的“扶德抑法”政策,加剧了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 ——王明芳《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简明教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您更侧重于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说明英国实行“扶德抑法”政策的意图,并指出该政策在巴黎和会期间的表现。 1. 漫画 (12分) (1)根据漫画,反映了这些国家在哪次会议上的争吵?会议最后签订的是什么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会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叫什么? 漫画中的对话,揭露了三国对于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哪些基本想法与争论。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2分 ) 材料:1933年4月,德国大学校园中开始了一场针对犹太血统知识分子的文化清洗运动。大批科学家被迫流亡他国。但大多数知识精英最初并未把美国放在优先选择的理想接受国的位置上,而是希望去英、法等西欧国家生活和工作。美国知识精英人物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私人性资助团体一起,逐步化解了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随着形势的变化,德国战前扩张政策的成功以及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迫使绝大多数德国流亡科学家彻底放弃了继续留在欧洲诸国的幻想。欧洲局势的恶化也迫使美国社会逐步放弃孤立主义政策,接纳更多科学家。从德、奥两国被驱逐的1400名流亡科学家中,有77%被美国所接受。其中不少人成为美国现代新兴的奠基者。人们能在有关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的材料中找到最鲜明的例证,这次高文化素质难民潮对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转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摘自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德国多数科学家最终选择流亡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科学家流亡美国的影响。 吉林省辉南县第一中学2018-2019下学期 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答案】 1. B 2. B 3. D 4. A 5. B 6. B 7. D 8. A 9. A 10. B 11. B 12. D 13. B 14. A 15. D 16. A 17. D 18. A 19. C 20. D 21. D 22. A 23. B 24. D 25. D 26. B 27. D 28. A 29. A 30. D 31. (1)性质: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性。原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表现得十分明显;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2)侧重解读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领土的处置十分苛刻,而德国是一个巨大潜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旦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就必然要求摆脱和约的束缚;战胜国实际上主要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它们自己的利益需要来实行所谓“民族自决”原则的,随着新国家的诞生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这为以后德国等国挑起国际争端,创造了条件。侧重解读②意图: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法国独霸的局面(或答“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如笼统回答争霸世界不给分)表现:巴黎和会期间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肢解德国的计划。 32. (1)材料反映的是巴黎和会上大国之间的争吵,最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2)根据巴黎和会上签订的条约,最后成立了国际联盟。 (3)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巴黎和会上大国之间的要求不一样,这个结合书本知识就可以正确的写出来。 故答案为: (1)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2)国际联盟。 (3)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维持英国霸权地位,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33. 34. 35. (1)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美国对科学技术的支持,以及德国在欧洲侵略得手,还有美国逐渐放弃了孤立政策,都是促使德国科学家流亡美国的原因。 (2)大量科学家流亡到美国使得,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使美国成为战后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中心。 故答案为: (1)原因:德国对犹太进行清理,美国的支持,德国在欧洲的侵略,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 (2)使德国和西欧丧失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加速美国科技的发展,为战后美国是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创造条件。 【解析】 1.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大国的对外扩张,旨在考查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对外扩张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根据材料中“大国的斗争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说明当时大国斗争已经超出一洲的范围,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容争夺市场和殖民地,故CD两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 2. 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①项“第二次工业革命”,③项“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④项“世界市场的形成”,均符合史实,与一战的爆发有联系。而②项“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符合题干“原因”要求,不正确。综上,故选B。 3.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旨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所学可以知道,两次世界大战都使西欧国家遭受到严重削弱,D项符合题意;一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排除A项;一战战前建立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二战没有,排除B项;二战北非地区成为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排除C项。故选D。 4.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旨在考查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矛盾日益激烈,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结果,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范围不仅是欧洲范围,还有远东、西亚和非洲,排除B;日本、美国等参战,因此交战国并非均是欧洲国家,排除C;材料未涉及战争对欧洲的影响,排除D。故选A。 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恩河战役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恩河战役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国没有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所以说已经输掉了战争,并不是由于英法比军队的战斗力强,故A项错误;马恩河战役使德国占领巴黎的计划落败,西方战线陷入对峙相持阶段,德国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境地,故而小毛奇说已经输掉了战争,故B项正确;俄国军队在东线的进攻很快被德军制止,并没有对西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故C项错误;战争主动权的转移是凡尔登战役以后,故D项错误。故选B。 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CD 注意时间的先后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即1914年、1915年、1916年。第一阶段电德国根据“施里芬计划”采取先西后东战略,第二阶段的1915年进攻重点放在东线,而1916年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故ACD不符合题意。 B 第一阶段电德国根据“施里芬计划”采取先西后东战略,第二阶段的1915年进攻重点放在东线,而1916年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7.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zzk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BC 此三项所述均与“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不符,排除ABC。 D 依据材料“这场战役使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再次遭受挫折,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再次遭受挫折,损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无法及时弥补,导致了德国协约国逐步取得了战争主动权,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于双方而言毫无正义可言。A项不是同盟国战败的原因,同盟国失败的原因是美国的参战,协约国的经济实力更强,同盟国始终两面作战等因素造成。BCD可与题目“不包括”不符,可扩大出口。故选A项。 9.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题目给出限制时间在1917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正确,故选A;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A。 10. 材料中的时间表明是一战后期,通过法案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分析原因,导致法案通过主要是因为一战使大量青年男子走上前线,从而让妇女承担了社会的许多工作,也使妇女的社会作用和地位提高,故出现了该法案的通过,因此B项正确;ACD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或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一战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材料内容的分析,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析,角度较新,难度中等. 11. 【分析】本题考查对一战影响的认识,旨在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灾难;一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一战打破了拿破仑建立的维也纳体系,改变了世界格局;一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同时社会主义运动也鼓舞了亚非拉殖民地人民,综上所述,故B项符合题意,正确。AC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对人类历史进程最重要的影响”是十月革命。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故D正确。 ABC.三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但不是最重要的影响,故排除ABC。 故选D。 13. 【分析】 本题考查《凡尔赛合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答】 B.根据“过去的阿尔萨斯——洛林,现在已经回到了它法兰西祖国的怀抱中了。但是许许多多的新阿尔萨斯——洛林被人为地在东欧制造出来,滋养着民族仇恨和准备着新的战争。……战前,欧洲有六大强国,组成协约国和同盟国两个集团。这两个集团曾是相互平衡的,只要它们情愿,就可以保证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表明战胜国为自己利益制造新的矛盾,因此B项正确。 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故选B。 14. 本题考查一战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 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使中国人也彻底走出“天朝上国”的封闭心态,中国力图寻找一个新的国家认同及形象,A项正确;当时中国并未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B项错误,排除;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失败,C项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对国际形势的认识,D项错误,排除。故选A。 15. 根据材料中的“1919年春”可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故D项正确。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发生于19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发生于191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发生与1915年,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巴黎和会。考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及其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19年春”,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巴黎和会的时间、对中国的影响等知识。 1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根据材料“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不”可知是巴黎和会期间,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代表拒绝签字,国内爆发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故A正确。 B.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故B排除。 C.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故C排除。 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主义的完全胜利,故D排除。 故选A。 17.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美英转变态度是为了力图遏制日本势力在东亚特别是中国的扩张,以便维护自身的利益,故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D。 18. 略 19. 略 20. A.材料没有特别强调体现出法国的要求。 B.材料体现不出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问题是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来处理。 C.材料只能反映出匈牙利转向了纳粹德国,没有体现出他加入了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 D.从材料可以看出欧洲国际关系体系中存在着很多的矛盾,一战以后的欧洲并不和平。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要求学生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一战以后凡尔赛体系对欧洲格局的安排特征,还要搞清楚凡尔赛体系以后欧洲政治格局演变的特点。 21.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初期战略意图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德国的对外目标是夺取世界霸权,因此德国对英法苏都要作战,但德国鉴于苏联的强大和汲取历史上两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德国采取了先西后东的策略。故D正确。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D。 22. 【分析】 本题考查二战期间种族屠杀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结合所学,“种族屠杀”是希特勒上台后,立即将其种族主义理论付诸行动,疯狂迫害被他称为“劣等种族”的犹太人。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是为专门屠杀犹太民族而设的场所。奥斯维辛集中营又译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位于波兰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小城奥斯威辛,有“死亡工厂”之称,符合题意,故A正确。 BCD.“日军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潘家峪惨案 ”是二战期间日本犯下的反人道罪,与题意不符,故BCD不正确。 故选A。 23. A.希特勒出任总理是在1933年。 B.1935年,德国宣布实行义务兵役制,违反了巴黎和会对德国的制约,也危害到了欧洲的和平。 C.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是1936年。 D.吞并奥地利是在1938年。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德国法西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30年代德国法西斯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德国法西斯上台和发展的过程,要对二战的背景准确把握。 24. 【分析】本题考察德日法西斯专政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德国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使势力大增,然后通过合法的形式,竞选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因此第二个和第四个说法正确;第一个和第三个说法适合于日本,不符合同意,可以排除。故选D。 25. 【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一则广告不能表明申报成为宣传抗日的主流媒体,故不选A。 B.从“民国21年”可知是1932年,此时全民抗日尚未成为社公共识,并且题干中的文字仅是民族资产资产阶级的呼喊,无法判断出其他阶层的呼应,故不选B。 C.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故不选C。 D.从图片中的文字“国难当头,人人有救国的责任”和“民国21年”并结合所学可知,爱国商家利用时局营销产品,故选D。 故选D。 2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前反法西斯斗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 A.材料主要反映了共产国际指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召开的远东反战会议中会议名称的变化,无法看出有关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的内容,故A项错误。 B.从“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到“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西斯蒂代表大会”的变化可以看出反战运动战线的扩大。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由于国际上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于是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力量不断壮大,故B项正确。 C.材料主要论述世界反法西斯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活动,不涉及国共两党抗日的内容,故C项错误。 D.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世界上反对法西斯势力的壮大,他们反对非正义的世界大战,希望能维护世界和平,体现不出“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故D项错误。 故选B。 27.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得到了国际力量的援助,故D说法有误,但符合题意;ABC都是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和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失败的共同原因,故A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 28.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德国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德国法西斯政权还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9.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是《慕尼黑协定》的内容. A.《慕尼黑协定》的签定是法西斯德国准备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标志着英、法政府推行绥靖政策达到了项峰.它不仅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破坏了苏联的集体安全体系,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等国靖绥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必然结果,条约的签署为苏联争取了更多时间备战,但也使波兰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C.东方战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D.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慕尼黑协定》的内容的了解. 30.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注意掌握地理知识。著名的珍珠港即在瓦胡岛上,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最终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故D正确。美国改变“中立”政策,是在1941年3月,以《租借法案》的出台为标志;故排除A;B项指的是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故排除B;C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故选D。 31. (1)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及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紧扣材料“谋划制订出一个符合各自掠夺利益的战后分赃计划。但是,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同盟国一方”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是非正义的。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同盟国之所以失败,从经济上讲是因为实力弱,同时在军事战略战术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误,而且内部不团结,矛盾重重,国际力量对比中也处于不利的地位。故答案为性质: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性。原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表现得十分明显;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2)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旨在考查材料和所学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侧重解读材料第一个观点,那就是凡尔赛和约会因为欧洲领土划分问题而显得脆弱,因为合约的规定,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反而引发了很多新的矛盾,如果侧重解读第二个观点,就要从英国法国国家利益角度来进行分析,英国是要维持大陆军事,而法国是想尽量的削弱德国,维持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所以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想尽量的肢解德国,而英国联合美国来反对法国。故答案为侧重解读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领土的处置十分苛刻,而德国是一个巨大潜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旦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就必然要求摆脱和约的束缚;战胜国实际上主要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它们自己的利益需要来实行所谓“民族自决” 原则的,随着新国家的诞生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这为以后德国等国挑起国际争端,创造了条件。侧重解读②意图: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法国独霸的局面(或答“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如笼统回答争霸世界不给分)表现:巴黎和会期间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肢解德国的计划。 32~34. (1)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和会,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和会的内容和特征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国际联盟,要求学生结合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和会,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和会上大国的政策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巴黎和会的内容特征以及影响,还要搞清楚当时大国力量对比的特点。 35. (1)本题主要考查德国法西斯建立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德国法西斯建立以后对科学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二战之前以后美国科技发展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德国法西斯统治建立所采取的措施和产生的影响,其次要认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相应的信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