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六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六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抚松六中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王位世袭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存在分封的诸侯,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根据“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反映的这一政治制度应该是分封制,故选C项;王位世袭制是指国家王位按照血缘在一家一姓内传承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点睛】掌握题意关键词句是正确解题的方法。根据“诸侯”、“勤王”即可判断该制度是分封制、‎ ‎2. “香火点燃,袅袅青烟把怀念牵系,张张渐变的纸钱,担当起阴阳的信使。”这是一名网友为了纪念他的父亲,在博客上发表的一首原创诗歌。时下,上网扫墓、发微博祭祀祖先渐成主流。这种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 )‎ A. 禅让制 B. 宗法制度 C. 分封制 D. 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利于凝聚宗族,该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祭祀祖先即是典型的表现。‎ ‎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 A. 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 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C. 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 D. 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得出,西周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独立性,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利,因此不因层层封授而松散,故C项正确。D项不能反映松散性,故排除。‎ ‎4.乐在广义上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它们在氏族社会本来都是用以表达感情的文化活动。但到西周时,乐的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A. 遵循了孔子的思想 B. 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C. 体现出与礼的对立 D. 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乐的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结合西周政治制度的相关特点可得出这一变化体现了等级色彩,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没有孔子儒学,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与礼对立的内容,且礼的本质也是等级,故C项错误;“乐”维护等级,维护的是宗法,不会导致宗法制的瓦解,故D项错误。‎ ‎5.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候为郡县,不世官。”材料中的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 A.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 D. 形成大一统的格局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可以看出周代政治制度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故A、B、C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是在秦朝时期,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对“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的分析理解。‎ ‎6.通常意义上,“帝国”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其二,专制统治;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按照上述理论,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的帝国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之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通过强大的军事扩张,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7.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 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 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 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皇帝制度的独尊现象,“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表明皇帝的威严与独尊,所以答案选择D项。B项是表象,A项是错误项,C项是无关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制度 ‎8.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9.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 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答案】D ‎【解析】‎ 略 ‎10.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各项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察举制 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 实行郡国并行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知,汉初高祖刘邦既保留了西周的分封制,又实行了秦朝的郡县制,即“郡国并行制”,故选D。A项为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察举制为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不是地方的行政制度,且其与材料的时间也不相符合,排除B;汉武帝时期,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重用侍从、秘书等,建立了中朝,以削弱相权,故C项与材料时间也不符合,排除。‎ ‎11.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 A.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的分配,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制约,排除C项;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12.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各有职责,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最终导致该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知魏征应该供职于负责审核政令的门下省,而非负责起草政令和执行政令的中书省与尚书省,故排除A、B项,故选D项;兵部是尚书省下的六部之一,不负责审核政令,故排除C项。‎ ‎1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此项制度”指的是 A. 三公九卿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科举制是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考试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贫民、庶族皆可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授予官位,故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制度,不是选官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察举制是汉朝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主要不是通过读书考试选拔人才,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寒门子弟因此受到排挤,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钱穆先生的意思是,平民社会的穷苦子弟,通过十年苦读,也可以登上上等门第。由此分析该项制度应该是选官制度之科举制。‎ ‎14.《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 A. 内阁拥有决策大权 B. 军机大臣权力日重 C. 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D.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根据“(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可知,孝宗对内阁的票拟从开始的可从或不从到后来都被采纳,说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C正确;内阁是皇帝的顾问班子,没有决策大权,A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排除B;内阁阁臣不是宰相,D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结合所学明朝内阁的知识分析解答。‎ ‎15.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 ‎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但是并无决策大权,顾问机构;内阁的出现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并无实权,不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因此①④错误。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形成,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B 考点:明代政治制度 点评:明代废除丞相后,实行内阁制度,用来分担皇帝政事,但是无决策权。与此相关知识点有关废除丞相的目的和内阁的职责等也需要掌握。‎ ‎16.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秦朝的太尉 B. 清朝的军机处 C. 宋朝的通判 D. 唐朝的中书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见军机大臣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因此选择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17.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些规定 A. 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 B. 提高了军机大臣的地位 C. 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 D. 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严禁外人进入”“太监也须退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而是强调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排除A。军机大臣地位较低,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而是强调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排除D。‎ 点睛:本题以军机处为切入点,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军机处设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觅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推出”,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8.阿多科克在《希腊城邦的成长》一书中说:“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 A. 小国寡民 B. 轮番而治 C. 人民民主 D. 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答案】D ‎【解析】‎ 材料“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充分体现了希腊各城邦独立自主的特点,D正确;A是自然环境的特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B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9.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 改革动摇贵族世袭特权,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了“黄金时代”‎ B. 实行系列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 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保护了平民利益 D. 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伯利克里改革;B项是梭伦改革;C项是古罗马;D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所以答案选B。‎ ‎20.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则故事突出反映了。‎ A. 雅典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 “陶片放逐法”形同虚设 C. 直接民主导致权力滥用 D. 很多雅典政治家浪得虚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仅仅因为听烦了,就投了反对票,要求放逐阿里斯提德,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说明陶片放逐法容易导致民主权力的滥用,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故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21.假如某年雅典全国人口约20万,自由民约为16.8万人,其中成年男性公民4.5万人,妇女3.2万人,外邦人约3万人,奴隶约1万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A. 16.8万人 B. 4.5万人 C. 7.5万人 D. 7.7万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雅典具有公民资格的是本邦拥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男性,广大外邦人、奴隶和妇女没有公民权。材料中拥有公民权只有4.5万人,B正确。A、C和D项数字不符合材料主旨。‎ ‎22.《十二铜表法》规定:“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 A. 对平民没有一点好处 B. 维护贵族的利益 C. 维护平民利益 D. 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答案】B ‎【解析】‎ 略 ‎23.《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该规定的实质是:‎ A. 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 B.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 习惯法影响巨大 D. 法律至上 ‎【答案】B ‎【解析】‎ 由“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可以分析出此法律实际上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故本题选B,ACD不符合题意。‎ ‎24. “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为此罗马形成了 A. 习惯法体系 B. 公民法体系 C. 自然法体系 D. 万民法体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及阅读理解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帝国”可排除A、B、C三项,只有D项是帝国时期形成的法律。‎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 ‎25.中国秦朝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这主要是由于两者 A. 对犯罪的界定不同 B. 都依法治国形成法治社会 C. 立法的出发点不同 D. 打击犯罪的效果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罗马法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目的是避免出现冤案、错案,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体现罗马法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理精神。中国秦朝的法律没有这种法理精神,故两者最大差别在于立法的出发点、立足点不同。正确答案为C。A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犯罪的界定问题;B项说法错误,二者都不是法治的社会;D项说法材料也是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法律与罗马法比较 点评:中国古代法律是重刑法,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西方的法律重视民法和程序法,目的在于通过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自己的统治。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制定法律,但是立法思想明显不同。这体现了国家政体和传统习惯的差异。‎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曰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官员上的区别。‎ ‎(2)分析、比较材料二中两图的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产生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答案】(1)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2)变化:明朝丞相被废除,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作用:加强皇权。‎ ‎(3)职能: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分封制是一个等级制度,分封制在任用官员上是出身高低贵贱而郡县制在任用官员上是由皇帝任免,这样必然也就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2)材料二的左图是三省六部制,材料二中两图的变化主要突出右图即明朝没有宰相,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这种变化产生的作用主要突出皇权加强即可,因为废除宰相就是加强皇权的产物。‎ ‎(3)元朝行省的主要职能按照材料三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主要从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而使政局稳定,也就使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三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材料二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 ‎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 ‎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 ‎(4)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的理由。‎ ‎【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根据:门第。 ‎ ‎(2)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以德取人。 ‎ ‎(3)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 ‎ ‎(4)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解析】‎ ‎【详解】(1)制度:由图中“中正品第”“一品”到“九品”等文字信息可知,该项制度为九品中正制。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依据为门第。 ‎ ‎(2)原因:由材料“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可知,儒生参政重视品德,以德取人为察举制的实行创造了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实行的原因还包括汉武帝的强力推行。 ‎ ‎(3)发展趋势:由材料“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可知,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具有公开性的特征;由材料“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可知,科举制越发的严密。 ‎ ‎(4)理由:由材料“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可知,科举制破除了门第的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由材料“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可知,科举制的实行既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又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28.材料题:‎ 今民主与法制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据记载,公园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 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8表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9表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哪些限制贵族特权或保护平民利益的重要信息?《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指雅典)和古罗马辉煌成就“产生差别”的原因。‎ ‎【答案】(1)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2)遗嘱有法律效力;同态复仇;法律体现公共意志,不因个人利益改变;按律判决和量刑作用:《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对维系社会的稳定和贵族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3)希腊:多山、多岛屿的地理环境;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工商业发达;宽松的社会环境;仁人志士的探索与创新罗马帝国疆域辽阔;商品经济发展;调节各种社会矛盾;统治者重视法律的编纂 ‎【解析】‎ ‎(1)根据材料“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合法公民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 ‎(2)结合第 5、8、9表的内容归纳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十二铜表法》的地位、作用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注意从两者的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出“产生差别”的原因。‎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