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19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芜湖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模块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番茄的红果和圆果 B. 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C. 绵羊的长毛和狗的短毛 D. 棉花的短绒和粗绒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番茄的红果和圆果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水稻的早熟和晚熟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 C.绵羊的长毛和狗的短毛不符合“同种生物”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棉花的短绒和粗绒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2.马的黑色与棕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黑色马与棕色马交配的不同组合及结果如下 ①黑×棕→1匹黑 ②黑×黑→2匹黑 ③棕×棕→3匹棕 ④黑×棕→1匹黑+1匹棕 根据上面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 B. 棕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 C. 交配的不同组合中的黑马和棕马肯定都是纯合子 D. 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产生的后代数目少,存在偶然性,所以①组虽然是表型不同个体交配,后代出现一种表型,但无法判断显隐性,②③ 组是相同表型个体交配,后代只有和亲本表型相同个体,无法判断显隐性,④组只能说明一个亲本是隐性纯合子,一个是显性杂合子,但无法判断什么性状是显性,综合分析D正确。 故选D。 【点睛】考查显隐性的判定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 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表现型共有(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答案】D 【解析】 【详解】YyRr自交,子代纯合子为YYRR(黄圆)、YYrr(黄皱)、yyRR(绿圆)、yyrr(绿皱),共4种表现型,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4.某一杂交组合产生了四种后代,其理论比值为3:1:3:1,则这种杂交组合为 A. Ddtt×ddtt B. DDTt×Ddtt C. Ddtt×DdTt D. DDTt×ddtt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最简单的方法是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据此答题。 【详解】A、Ddtt×ddtt→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1=1:1,与题干不符,A错误; B、DDTt×Ddtt→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1)=1:1,与题干不符,B错误; C、Ddtt×DdTt→后代表现型之比为(3:1)×(1:1)=3:1:3:1,与题干相符,C正确; D、DDTt×ddtt→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1)=1:1,与题干不符,D错误。 故选C。 5.将杂合子个体逐代自交3次,在F3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 A. 1/8 B. 7/8 C. 7/16 D. 9/16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的比例为,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其中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 【详解】杂合体Aa连续自交n代,杂合体的比例为,纯合体的比例是1-。 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其基因型为Aa,逐代自交3次,所以在F3中纯合体比例为1-。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基因分离定律计算出杂合子连续自交n次,后代中杂合体和纯合体所占的比例,再将n的具体数值代入即可计算出正确答案,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6.一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四分体,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数依次是( ) A. 4 8 8 B. 2 4 8 C. 8 16 16 D. 8 0 8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则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减数分裂的实质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说明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共有8条染色体,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则次级精母细胞中只能得到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故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着丝点还未断开)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条,染色单体数为8条,核DNA分子数也是8条。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正常人的下列细胞中,不可能有2条X染色体的是( ) A. 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B. 次级精母细胞 C. 初级精母细胞 D. 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般正常男性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女性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X。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目还会加倍;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变,由减数第一次分裂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也会出现短暂的加倍。 【详解】A、正常男性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故男性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可含有2条X染色体,女性是44+XX,有丝分裂后期有4条X染色体,A不符合题意; B、正常男性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有1条X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有2条X染色体, B不符合题意; C、正常男性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精原细胞经过DNA复制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由于初级精母细胞中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初级精母细胞中只含有1条X染色体,C符合题意; D.一般正常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刚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含有1条X染色体,但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次级卵母细胞可含有2条X染色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8.有关某二倍体植物减数分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相同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由于染色体没有再次复制所以不存在染色单体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移向两极导致每极都有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互换导致基因重组,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每条染色体上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含有一个DNA,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目=1:2,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由于染色体的着丝点还没有分裂,因此存在染色单体,C错误; D、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移到一极的染色体均为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移向两极导致每极都有一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D。 9.关于“―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解释错误的是 A. 这种现象会出现在所有生物中 B. 与减数分裂中的交叉互换有关 C. 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有关 D. 与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有关 【答案】A 【解析】 “―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体现了变异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有性生殖过程中,A错误。亲本中发生了减数分裂中的交叉互换,产生了不同的配子,导致后代不同,B正确。亲本产生了不同的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导致后代不同,C正确。亲本中发生了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产生了不同的配子,导致后代不同,D正确。 10.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在F2代结果有差异,原因是( ) A. 前者有基因分离过程,后者没有 B. 前者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后者不一定 C. 前者相对性状差异明显,后者不明显 D. 前者使用了假说演绎法,后者没使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过程是先杂交在自交,在此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做测交实验验证假设,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前者和后者都有基因分离过程,A错误;前者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后者是伴性遗传,雄性个体的基因不一定成对存在,B正确;前者和后者相对性状差异明显,C错误;前者和后者都使用了假说演绎法,D错误。 11.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 ) A. 雌配子数:雄配子数=1:1 B. 含X的配子数:含Y的配子数=1:1 C. 含X的卵细胞数:含Y的精子数=1:1 D. 含X的精子数:含Y的精子数=1:1 【答案】D 【解析】 【详解】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雄配子远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 B、含X的配子包括含X的雌配子和含X的雄配子,含Y的配子为雄配子,所以含X的配子多于含Y的配子,B错误; C、在XY型性别决定中,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不一样多的,一般雄配子要远远多于雌配子,所以含X的卵细胞要远少于含Y的精子,C错误; D、雄性个体产生的含有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D正确。 故选D。 12. 已知一色觉正常女孩的祖母是红绿色盲,这个女孩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可能性是 ( ) A. 25% B. 50% C. 75% D. 100%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假设红绿色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由于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该正常女孩的祖母是红绿色盲,其祖母基因型为XbXb. 解:祖母基因型为XbXb,而该祖母必然将1个Xb遗传给她的父亲,所以她的父亲基因型为XbY,由于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所以该女孩的父亲必然将Xb遗传该女孩,所以该女孩一定有一个Xb,而该女孩是正常的,所以该女孩的基因型肯定是XBXb,所以这个女孩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可能性是100%. 故选:D. 考点:伴性遗传. 13.如图为某一遗传病系谱图,该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该遗传系谱图可知,该家系中代代都有遗传病,因此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具有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但是由于第一代的女患者的儿子有正常个体,因此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详解】A. 该病代代都有患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 B. 由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隐性遗传病,由于女患者的儿子有正常个体,因此如果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应该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 C. 由题图可知,男患者的女儿都是患者,因此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C错误; D. 由B分析可知,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D正确。 【点睛】思维点拨:“程序法”分析遗传系谱图 14.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 A. 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 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 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 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答案】A 【解析】 正常个体是纯合子,突变体野生型交配,后代出现两种表型,则属于测交的结果,所以野生型为隐性,突变体为显性,通常用决定性别的个体为雄性,不决定性别的个体为隐性用型为母本,突变型为父本,看子代表型,所以A选项正确。 15.如图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Ⅱ-l与Ⅱ-6不携带乙病基因)。下列对该家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Ⅲ-l与Ⅲ-4结婚,生出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l/16 D. Ⅲ-2与Ⅲ-3结婚,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l/8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题意,Ⅰ-1、Ⅰ-2患甲病,有一个不患甲病的女儿Ⅱ-3,故致病基因为显性.如果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女儿必从父方得到带有显性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而致病,说明甲病只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正确; B、根据Ⅱ-1、Ⅱ-2不患病,后代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说明是隐性致病基因,又因为Ⅱ-1没有致病基因,所以不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B正确; C、由系谱图分析,Ⅲ-l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各占1/2,Ⅲ-4的基因型是AaXBY,Ⅲ-l与Ⅲ-4生出两病兼患的概率是1/2×1/2×1/4=1/16,C正确; D、因为Ⅲ-2患两种病,其父Ⅱ-1正常,所以Ⅲ-2的基因型为AaXbY;因为Ⅱ-5不患乙病,Ⅱ-6不携带乙病基因,所以不患病的Ⅲ-3基因型是aaXBXB,所以Ⅲ-2与Ⅲ-3结婚生出病孩的概率是1/2,D错误。 故选D。 16. 格里菲思(F. 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 A. 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 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 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有关内容。 【详解】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表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因此只能证明含有转化因子,还不能说明DNA就是转化因子,D符合题意。 故选D。 17.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试验若选取烟草花叶病毒为实验材料能够得到同样的结论 B. 该实验中每组先后两次用大肠杆菌培养了噬菌体,培养的目的不同 C. 子代噬菌体的DNA全部来自于亲代,蛋白质全部是新合成的 D. 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变异 【答案】B 【解析】 烟草花叶病毒为植物病毒,不会侵染细菌,不能得到同样的结论,A错误。第一次培养大肠杆菌是给噬菌体作标记,第二次是用含有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以探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两次培养的目的不同,B正确。子代噬菌体的DNA部分来自亲代,部分为新合成的,蛋白质全部是新合成的,C错误。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18. 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 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 ,A错误;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B正确;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S元素,C错误;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19. 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C)/(T+G)=0.4,则在其互补链中及整个DNA中该比例分别是( ) A. 0.4,0.4 B. 2.5,0.4 C. 2.5,1.0 D. 0.6,1.0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配对的碱基数量相等. 解:根据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DNA分子的两条链上的的比例是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1. 故选:C.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0.遗传密码通常指() A. D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不同碱基序列 B. 核糖体上决定氨基酸的碱基序列 C. 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不同碱基序列 D. t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不同碱基序列 【答案】C 【解析】 【详解】A、DNA上的碱基序列是遗传信息,A错误; B、核糖体上没有决定氨基酸的碱基序列,B错误; C、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叫做1个密码子,C正确; D、tRNA上的序列叫做反密码子,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密码子的概念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21.下列不属于DNA复制和转录的共同点的是( ) A. 需要酶的参与 B. 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 C. 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需要ATP提供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真核细胞中: 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的条件:(1)模板:DNA的两条母链;(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3)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4)能量(ATP),(5)产物是2个DNA分子。 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的条件:(1)模板:DNA的一条链;(2)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3)酶:RNA聚合酶;(4)能量(ATP),(5)产物是RNA。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的条件:(1)模板:mRNA链;(2)原料:20种氨基酸;(3)酶;(4)能量(ATP),(5)产物是多肽。 【详解】A、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酶的参与,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等酶的参与,A不符合题意; B、DNA复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B符合题意; C、DNA复制中母链和子链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氢键相连接,转录时DNA模板和mRNA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不符合题意; D、DNA复制和转录过程涉及解旋,需要ATP提供能量,而且两个过程都是合成反应,是吸能反应,也需要ATP提供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下列关于密码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终止密码子不编码具体的氨基酸 B. —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编码,能够保持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 C. 起始密码子一般位于mRNA首端,能够启动基因的转录 D.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说明了生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答案】C 【解析】 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的名称,A正确。—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编码,体现了密码子的简并性,能够保持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B正确。起始密码子一般位于mRNA首端,能够启动mRNA的翻译,C错误。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说明了生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D正确。 23.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牝鸡司晨”现象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B. 患红绿色盲夫妇生的孩子均为色盲,该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C. 长翅果蝇的幼虫在35℃下培养都是残翅,可能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 D.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都相同,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牝鸡司晨”是指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这种现象称为性反转。 2、表现型与基因型: ①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②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详解】A、性反转现象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A正确; B、患红绿色盲夫妇生的孩子均为色盲,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B正确; C、长翅果蝇的幼虫在35℃下培养都是残翅,说明果蝇的性状与环境有关,可能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C正确; D、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如AA和Aa均表现为显性,D错误。 故选D。 24.下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部分基因,下列选项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图中的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同,为非同源染色体。 【详解】A、与细胞中的染色体相比,少了基因b和C,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类型,A不符合题意; B、与细胞中的染色体相比,一条染色体上的D基因移到了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B不符合题意; C、与细胞中的染色体相比,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都不变,只是b基因变成了B基因,是基因突变形成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符合题意; D、与细胞中的染色体相比,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顺序发生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倒位, 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下列与染色体变异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B. 两条染色体相互交换片段都属于染色体变异 C. 猫叫综合征的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第5号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 D.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详解】A、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两条染色体相互交换片段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而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相互交换片段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部分所致,C正确; D、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26.对单倍体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B. 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C.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D. 生殖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详解】A、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A正确; BC、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 BC错误; D、生殖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说明该个体的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可能为单倍体,也可能为二倍体,D错误。 故选A。 27.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以得到多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 ) A. 干扰减数分裂的进行 B.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C. 抑制着丝点的分裂 D. 使细胞连续进行染色体复制 【答案】B 【解析】 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使后期分开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本题答案为B。 【考点定位】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 28.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方法不包括( ) A. 对正常个体与畸形个体进行基因比较研究 B. 对该城市出生双胞胎进行相关的调查统计分析 C. 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D. 对兔唇畸形患者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遗传病具有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且可以遗传给子代,因此可通过对比正常人和畸形个体的基因组是否相同进行确认,A不符合题意; B、同卵双胞胎遗传物质相同,如果表现型不同则说明该病可能与环境条件有关,因此可通过调查双胞胎患病情况判断其病因,B不符合题意; C、遗传病是否由遗传物质决定与血型差异无关,C符合题意; D、调查患者家系可绘制系谱图,通过分析亲子代之间的遗传规律判定其遗传方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类遗传病发病因素的探究,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要注意:遗传病发病率是在广大人群随机抽样调查,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群体足够大,结果为患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遗传方式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考虑正常情况与患病情况,从而分析基因显隐性及所在的染色体类型。 29.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评价是 A. 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 它能正确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 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 它能解释自然选择的作用,但不能阐明生物界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0.某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该种群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30%、20% B. 45%、55% C. 50%、50% D. 55%、45%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种群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详解】由题意知,AA=30%,aa=20%,Aa=1-30%-20%=50%;因此A基因频率=30%+1/2×50%=55%,a基因频率=20%+1/2×50%=45%,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1.下列关于等位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细胞中都有等位基因 B. 一对相对性状一定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C.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的基因一定是等位基因 D. 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而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详解】A、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原核细胞不含染色体,因此不含等位基因,A错误; B、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对相对性状可能由一对或几对基因控制,B错误; C、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的基因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C错误; D、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而来,D正确。 故选D。 32.下列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B. 科学家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复制的 C. 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2、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构建DNA空间双螺旋结构模型,A正确; B、科学家研究DNA的复制方式时用到了14N和15N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并通过离心来检测子代DNA的组成,最终证明了DNA是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复制的,B正确; C、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做了体外转化实验,没有用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C错误; D、萨顿根椐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利用类比推理提出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C。 33.“DNA指纹技术”在刑事侦破、亲子鉴定等方面作用巨大,这主要是根据DNA具有 A. 稳定性 B. 特异性 C. 多样性 D. 可变性 【答案】B 【解析】 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具有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使得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识别身份,选B。 【考点定位】DNA分子的特性 【名师点睛】注意理解DNA分子的三大特性: (1)多样性: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的多样性―→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2)特异性: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遗传信息的特异性生物的特异性。 (3)稳定性:主要取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4. 下列各项中,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 ①DNA的复制 ②RNA的复制 ③转录 ④翻译 ⑤逆转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①DNA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①正确; ②RNA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②正确; ③转录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③正确; ④翻译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④正确; ⑤逆转录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⑤正确. 【考点定位】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名师点睛】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RNA的复制和逆转录过程中都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5.在胎儿出生前,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取样细胞就能检测出来的遗传病是 ( ) A. 21三体综合征 B. 苯丙酮尿症 C. 白化病 D. 红绿色盲 【答案】A 【解析】 【详解】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检测出来,而其他三个选项都属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通过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检测出,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36.通过人工诱变培育出的新类型是 A. 青霉素高产菌株 B. 八倍体小黑麦 C. 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D. 克隆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青霉素高产菌株是通过人工诱变培育出 新类型,A项正确;八倍体小黑麦是通过多倍体育种培育的新类型,B项错误;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是通过基因工程培育而成,C项错误;克隆牛是通过核移植技术培育而成,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核移植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7.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 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 观察:显徽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详解】A、原理: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A错误; B、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不是使洋葱根尖解离,B错误; C、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用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 D、显微镜下可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只有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38.基因工程中,被称为基因“剪刀”的是 A. 限制酶 B. DNA连接酶 C. DNA聚合酶 D. RNA聚合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形成重组DNA。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详解】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特异性识别特定的核苷酸系列,并在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处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称为“基因的剪刀”,A正确; B.DNA连接酶让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形成重组DNA,不是“基因的剪刀”,B错误; C.DNA聚合酶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已有的DNA片段上,不是“基因的剪刀”,C错误; D.RNA聚合酶用于转录过程,合成mRNA,D错误; 故选:A。 39.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生物的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都存在平行关系 B. tRNA的单链结构决定了其分子中没有氢键 C. t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是反密码子 D. 基因表达的过程中,一定涉及到碱基的互补配对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tRNA上与mRNA上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 【详解】A、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细胞质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不存在平行关系,A错误; B、tRNA是单链结构,存在局部双链结构,碱基之间有氢键连接,B错误; C、tRNA上含有多个碱基,其中与mRNA上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C错误; D、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时mRNA与DNA的模板链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而翻译时tRNA与mRNA之间也存在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故选D。 40.下图所示为四个物种不同时期的细胞其中含有染色体组数最多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染色体组的方法: 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②一般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 【详解】根据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则A、B细胞中均含有3个染色体组,C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D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是表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据此回答下面的问题。(注:图中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 (1)图中代表核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 (2)图中0~8时期表示细胞的__________分裂过程。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8-13表示细胞的__________分裂过程。 (3)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在1~4时期为__________个。 【答案】 (1). 曲线A (2). 减数 (3). 受精作用 (4). 有丝 (5). 0~4 (6). 8~13 (7). 40 【解析】 【分析】 根据DNA和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变化特点可知,曲线A为DNA的变化曲线,B为染色体的变化曲线。0〜8表示的是减数分裂;8处发生受精作用;8〜13表示的是有丝分裂。具体的时间段1〜2、2〜3、3〜4、4〜5、5〜6、6〜7、7〜8依次为减Ⅰ的前期、中期、后期、减Ⅱ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9〜10、10〜11、11〜12、12〜13依次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详解】(1)DNA在间期的S期复制,是逐渐加倍的过程,所以图中代表核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是曲线A。 (2)分析曲线图可知,图中0~8时期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减半,所以该段表示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从减半恢复正常,所以8处是受精作用,8~13表示形成受精卵之后,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 (3)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4〜8)中,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而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图中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0〜4和8〜13。 (4)1~4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这一阶段DNA已完成复制,但细胞还没有分裂,因此,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由于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所以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在1~4时期为40个。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受精作用, 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2.某雌雄异株的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已知ZZ为雄株,ZW为雌株),该植物有红花和白花(由基因A、a控制)、高茎和矮茎(由基因B、b控制)两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高茎红花和矮茎白花植株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F1均为高茎粉红花;F1的雌雄植株进行杂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粉红花:矮茎白花=3:6:3:1:2:1(不考虑基因位于Z、W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不属于伴性遗传。 (2)如果基因A表达的产物是酶,基因A、a控制该植物花色性状的途径是__________。 (3)该同学对F2中高茎粉红花植株进行测交预测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4)该同学将抗旱基因C导入该植物某雌株中的某条染色体上,使之具备抗旱性状,为了确定基因C所在的染色体,让该植株与雄株杂交测定后代的抗旱性。 ①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雄株具备抗旱性,则基因C最可能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 ②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雌株具备抗旱性,则基因C最可能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 ③若产生的后代中__________,则基因C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 (1). 能 (2). 能 (3).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 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粉红花:矮茎白花=2:2:1:1 (5). Z (6). W (7). 不论雌、雄均有一半抗旱一半不抗旱 【解析】 【分析】 科研人员用高茎红花和矮茎白花植株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F1均为高茎粉红花,说明两对基因均为细胞核遗传。且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F1的雌雄植株进行杂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粉红花︰矮茎白花=3︰6︰3︰1︰2︰1,为9:3:3:1的变式,说明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据上述分析可知,根据实验结果,能确定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亲本植株进行的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是一致的,与性别决定无关,因此可确定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不属于伴性遗传。 (2)若基因A表达的产物是酶,酶再通过调节代谢进而调节花色,故基因A、a控制该植物花色性状的途径属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根据上述判断可知,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1均为高茎粉红花,自交得到的F2中高茎:矮茎=3:1,说明高茎对矮茎为完全显性。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3+1):(6+2):(3+1)=1:2:1,即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Aa表现为粉红花。由于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粉红花︰矮茎白花=3︰6︰3︰1︰2︰1,为9:3:3:1的变式,可知F1基因型为AaBb。故F2中高茎粉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F2中高茎粉红花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1/3×1/2+2/3×1/4):aB(1/3×1/2+2/3×1/4):Ab(2/3×1/4):ab(2/3×1/4)=2:2:1:1,由于与之测交的aabb只能产生ab一种配子,所以对F2中高茎粉红花植株进行测交的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2:2:1:1,表现型的比为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粉红花:矮茎白花=2:2:1:1。 (4)①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雄株具备抗旱性,因为具有抗旱性雌株中的Z染色体只会传给雄性子代,故基因C最可能导入雌株的Z染色体上。 ②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雌株具备抗旱性,由于雌性的W染色体只会传给雌性子代,故基因C最可能导入亲代雌株的W染色体上。 ③若基因C导入雌株的常染色体上,因为常染色体既可以遗传给子代雄株,也可以遗传给子代雌株,所以产生的后代中,不论雌、雄,均有一半抗旱、一半不抗旱。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掌握其中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3.如图甲和图乙,其中图甲表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图乙表示细胞中发生的某些生理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若图甲中的基因R所在的DNA进行复制,其中的氢键会发生断裂,此过程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和ATP,通过复制形成的子代DNA有两条链,一条来自亲代,一条是新形成的子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__________。 (2)写出图乙下列代号所表示的物质或结构:②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⑥__________。 (3)图乙中合成产物⑤的过程即是图甲中的过程[ ]__________,其原料是[ ]__________,该过程的产物除了⑤外还有__________。 (4)当基因R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后,豌豆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而使__________增多,导致种子较甜,其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 【答案】 (1). 解旋酶 (2). 半保留复制 (3). tRNA (4). mRNA (5). 核糖体 (6). b翻译 (7). ③ 氨基酸 (8). 水 (9). 蔗糖 (10). 基因突变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其中a表示转录过程,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核糖核苷酸;b表示翻译过程,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形成的产物是淀粉分支酶(蛋白质);淀粉分支酶能催化蔗糖合成淀粉,淀粉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 图乙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为DNA、转运RNA、氨基酸、信使RNA、多肽链、核糖体。 【详解】(1)DNA进行复制时,在解旋酶和ATP的参与下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形成的子代DNA一条链来自亲代,一条链是新形成的子链。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图乙中②④⑥所表示的物质或结构的名称分别是tRNA、mRNA和核糖体。 (3)图乙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产物⑤多肽链的过程为翻译过程,即图甲中的过程[b]翻译,其原料是[③]氨基酸,该过程为脱水缩合,所以产物除了⑤多肽链外,还有水生成。 (4)淀粉分支酶能催化蔗糖合成淀粉,当基因R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后,豌豆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使蔗糖不能转化为淀粉,从而使蔗糖增多,导致种子较甜,其发生的变异类型是由于碱基对的增添导致了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 【点睛】本题结合流程图,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4.如图是以二倍体水稻(2N=24)为亲本的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回答问题。 (1)A→D表示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A→B育种途径中,常采用__________方法来获取单倍体幼苗。 (2)若亲本的基因型有以下四种类型(两对基因控制不同性状,且A对a、B对b完全显性): ①两亲本相互杂交,后代表现型为3:1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__。 ②选乙、丁亲本,经A、B、C途径可培育出__________种纯合植株。 (3)科学家培育出了抗旱的水稻新品种,而海岛水稻没有抗旱类型。有人想培育出抗旱的海岛水稻新品种,但是用海岛水稻与抗旱的陆地水稻进行了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 (1). 杂交育种 (2). 花药离体培养 (3). 甲、乙 (4). 4 (5). 陆地水稻与海岛水稻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D是杂交育种,A→B→C是单倍体育种,E是诱变育种,F是多倍体育种。 【详解】(1)A过程表示雌雄两个亲本杂交,D表示F1自交,经过连续自交和选择,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所需性状的个体,这种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获得单倍体幼苗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 (2)①甲(AaBb)与乙(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_BB(1/4)、A_Bb(1/2)、A_bb(1/4),所以后代表现型之比为3︰1。 ②乙(AABb)与丁(aabb)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产生的配子有AB、Ab、aB、ab,Aabb产生的配子有Ab、ab,故利用单倍体育种(A、B、C途径)可以获得4种纯合植株(AABB、AAbb、aaBB、aabb)。 (3)用海岛水稻与抗旱的陆地水稻进行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说明二者间存在生殖隔离。 【点睛】本题将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的育种方法及识图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准确判断图解中各种育种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