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04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泉港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消化液和组织液 B. 内环境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C. 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内部或外来酸、碱对机体pH的影响 D. 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和无机盐。 【详解】A、消化液不是内环境,属于外部环境,A错误; B、内环境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和无机盐,B错误; C、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内部或外来酸、碱对机体pH的影响,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和成分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 故选C 2.如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B.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C. 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 D. 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组织液 【答案】C - 30 -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相互渗透的,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中。因此,图中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淋巴。 【详解】A、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正确;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代表血浆,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C错误; D、大多数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D正确。 故选C。 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受体蛋白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①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②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血糖、抗体、激素 2.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 【详解】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都是内环境成分; ②血红蛋白是胞内蛋白、O2和葡萄糖可以在内环境也可以在细胞内; ③葡萄糖、CO2可以在细胞内,也可在内环境,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可以使内环境的成分; ④受体蛋白在细胞膜上,或者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故选A。 - 30 - 4.下图是人体饥饿状态下肝脏部位的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①②③④组成人体的体液 B. ②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导致组织水肿 C. 甲处葡萄糖浓度低于乙处 D. 甲处O2度低于乙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④细胞内液。 【详解】A、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它们共同组成人体的体液,A正确; B、②中蛋白质含量过低,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多,而组织液中水分进入血浆减少,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饥饿状态下,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成葡萄进入血液,使甲处葡萄糖浓度高于乙处,C错误; D、顺着血流方向,氧气浓度会下降,所以甲处O2浓度低于乙处,D正确。 故选C。 【点睛】顺着血流方向,氧气浓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会上升。饥饿条件下,血液流动肝脏,肝糖原水解,血糖含量会升高。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 接触同种过敏原会引起过敏反应 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 30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备的条件。 【详解】A、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A正确; B、当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B正确; C、当接触同种过敏原有人会引起过敏反应,C正确; D、腹泻会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的大量损失,D错误。 故选D。 6. 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 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 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 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机体稳态由神经-体液-免疫系统共同调节,故A错误; B、病原微生物属于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故B正确; C、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B和T淋巴细胞都可以产生记忆细胞,故C错误; D、特异性免疫和神经中枢关联不大,神经中枢受损,不会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故D错误。 故选B。 7.如图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H点表示促进生长作用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g - 30 - B. 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一 侧生长素浓度为大于m小于2m C. 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 为1:2,则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小于g D. 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茎的背地性,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 素浓度为m,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m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与其浓度有关,据图可知,在0~g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的作用增强;超过g后,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生长的作用下降。 【详解】A、H点表示促进生长作用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g,A正确; B、做向光性实验时,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若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大于m小于2m,否则背光侧生长会比向光侧生长慢,B正确; C、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小于m,C错误; D、若植物水平放置,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在靠地一侧分布较多,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m,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一定大于向光侧,背光侧的生长一定比向光侧快。 8.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处理方式 检测结果 实验组 用肺癌细胞抗原处理M细胞后,分离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 - 30 - 对照组 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 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B. 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 C. 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 D. 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组检测结果可知,培养后的“部分淋巴细胞”是效应T细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类细胞具有裂解肺癌细胞和分泌淋巴因子的双重能力,而“胸腺淋巴细胞”是T细胞,M淋巴细胞相当于吞噬细胞起识别呈递抗原作用。 【详解】A、实验证明M细胞为吞噬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A正确; B、据表格分析,经M(吞噬)细胞刺激后部分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杀伤肺癌细胞,B正确; C、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产生淋巴因子,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C正确; D、本实验不涉及体液免疫,只有细胞免疫,细胞免疫过程中不会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D错误。 故选D。 9.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血浆渗透压降低 B. 抗利尿激素增加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0 - 当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详解】A、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 B、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B正确; 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 D、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重点是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的原理。 10.下图甲是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示意图,图乙是水平放置幼苗的生长情况,图丙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某器官生长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是由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造成的 B. 图乙1、2处的生长素浓度分别对应于图丙的C点之前和之后 C. 图乙中茎的背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D. 由图丙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生理作用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侧光作用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在靠地一侧分布较多。图丙表明,生长素在低浓度下促进生长,在高浓度下抑制生长,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详解】A、图甲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首先是由生长素的横向运输造成的,A项错误; B. 根的靠地一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靠地一侧的生长,图乙1、2处的生长素浓度分别对应于图丙的C点之前和之后,B项正确; C. 茎的靠地一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促进靠地一侧的生长,图乙中茎的背地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C项错误; - 30 - D.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生理作用可能相同,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实例: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和除草剂的使用。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1.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种蛋白质 B. 向光性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培育而成的无籽番茄是一个新物种 D. 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同种植物插条可能获得相似实验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是指在最适浓度下,促进作用最强,低于最适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抑制生长。 【详解】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色氨酸的衍生物,不是蛋白质,A错误, B、向光性现象中,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促进背光侧生长,因此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 C、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培育无籽番茄,不改变番茄的染色体组成,仍是同一物质,C错误; 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促进生长,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抑制生长,所以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同种植物插条可能获得相似实验结果,D正确。 故选D。 【点睛】生长素与秋水仙素作用不同:生长素可促进果实发育,但不会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秋水仙素可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12.甲同学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乙同学吸人某种花的花粉便会打喷嚏、发生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没有明显遗传倾向 B. 甲同学第一次吃这种海鲜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C. 乙同学的发病原理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同 D. 给甲乙同学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 30 -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A错误;甲同学第一次吃这种海鲜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B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与乙同学的发病原理不相同,C错误;由于甲乙同学都发生了过敏反应,因此,给甲乙同学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过敏反应的含义和特点,以及与自身免疫病的区别,再根据题意作答。 13. 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被阉割的动物血液中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B. 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C. 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 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动物的性腺摘除(阉割)后,动物无法分泌性激素,会反馈性地使动物体内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含量上升,A错误; B、在寒冷刺激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是由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B错误; C、感觉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C错误; D、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沿着整个反射弧传导、传递,当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传递时,涉及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信号形式转变,其中有神经递质这种化学物质在起作用,D正确。 故选D。 14.如图表示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流汁的电极均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A、B、C为可供选择的刺激位点。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30 - A. 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 当A点受刺激时,电流计①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内外无离子进出 D. 要判断X处有无突触,应选择刺激B点,然后观察电流计②指针偏转的次数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刺激B点,电表①能偏转两次,电表②也能发生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A正确; B.当A点受刺激时,电流计①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内外也有离子的进出,如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C错误; D.要判断X处有无突触,应选择刺激B点,然后观察电流计②指针偏转的次数,若电流计偏转两次,说明X处没有突触,若偏转一次,说明X处有突触,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根据电流计的偏转次数判断兴奋经过电流计两侧的次数,从而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方向。 15.下图表示人体内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不属于传染病 B. 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总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C. HIV攻击对象是T细胞,对体液免疫能力没有影响 D.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 【答案】D - 30 -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死亡率极高。 【详解】艾滋病是由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第一年内随着艾滋病病毒增多,T细胞数量随之上升,并不总是负相关关系,B错误。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在体液免疫中起到呈递抗原,并分泌淋巴因子的作用,HIV攻击对象是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也会下降,C错误。从图中看出,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使病毒数量明显下降,D正确。 16.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是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产生的 B.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D. 监控并清除癌变的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免疫活性物质是指: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这些都是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详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产生的,A错误; B、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很多体细胞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得免疫排斥降低,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C正确; D、监控并清除癌变的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D错误; 故选C。 17.选取同种、年龄与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30天,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30 - A. 该实验中大鼠的性别、年龄、初始体重是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 该实验需要切除大鼠的胰腺和下丘脑以排除内源性激素的干扰 C. 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均能促进大鼠的生长 D. 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拮抗作用的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可知,大鼠的性别、年龄、初始体重是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胰腺分泌胰岛素,因而需要手术切除垂体和胰腺,防止内源激素的干扰,由图可知,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均能提高大鼠的体重,能够促进生长,因而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属于协同作用。 【详解】A、无关变量对实验影响较大,A错误; B、该实验需要切除大鼠的胰腺和垂体以排除内源性激素的干扰,B错误; C、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和生长激素体重较生理盐水的有所增加,C正确; D. 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协同作用的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均能提高大鼠的体重,能够促进生长,因而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属于协同作用。 18.下列关于动物体内激素、神经递质和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种激素只能运输到并作用于一种靶器官或靶细胞 B. 食物过咸时,垂体细胞会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基因并将产物释放到体液中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 各种激素和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 30 -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等特点。神经递质是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的信号分子。 【详解】A、每种激素不止一种靶器官或靶细胞,如甲状腺激素,A错误; B、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是有下丘脑分泌的,垂体释放到体液中,B错误;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有的激素受体(如性激素)在细胞内,该类激素与受体的结合也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C。 19.“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 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 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 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 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和效应器未受损,传出神经元受损。因此,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至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脊髓内的神经中枢把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对刺激产生感觉。但由于传出神经元受损,神经冲动无法传至效应器,导致效应器(肌肉)无应答而产生运动障碍。 故选B。 【点睛】理解反射形成过程,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准确判断各个选项便可。 20.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系统可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 B. 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 30 - C. 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均可释放化学物质 D. 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有: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详解】免疫系统可及时的监控和清除体内癌变、衰老的细胞,A正确;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个环节,B正确;神经细胞可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细胞可分泌激素,免疫细胞可分泌抗体、淋巴因子等,C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患呆小症,D错误。故选D。 21. 下列与神经元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每个神经元都只有一个轴突,但突触结构可以是多个,因此1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其他神经元的突触结构构成连接 B. 突触的连接方式只有轴突—胞体 C. 同一个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 D. 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兴奋通过突触结构时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每个神经元都只有一个轴突,但突触结构可以是多个,因此1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其他神经元的突触结构构成连接,A正确; - 30 - B、突触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主要是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B错误; C、同一个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C正确; D、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B。 22.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 处理方式 测定指标 外源生长素(mg/L) NPA(μmol/L) 0 0.001 0.01 0.1 3 弯曲角度α(度) 37 40 31 22 16 生长速率(mm/天) 15 17 13 11 8 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B. 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 D. 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植物根背光生长,说明根向光一侧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A正确; B、对比四个外源生长素的测定指标,可以看出随生长素浓度的增高,生长速度是现增高后降低,可以看出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 C、题干没有给出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合成或分解是否有影响的任何信息,无法得出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或分解有没有影响的结论,C错误; D - 30 - 、用生长素抑制剂处理根,根的弯曲程度减弱,说明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某种突触传递兴奋的机制为: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简称NE,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NE将发生如图所示的结合或摄取。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此种突触处可发生兴奋的双向传递 B. NE是一种神经递质,其释放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C. NE作用于突触前膜后抑制NE释放属于负反馈调节 D. 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会引发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A错误; B、NE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NE的过程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D、由于NE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NE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仍然保持静息电位,D正确。 - 30 - 故选A。 24.经研究发现,脑外伤后给人体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改善垂体的功能,使甲状腺机能得到恢复,并且还能促进突触的形成,对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有辅助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垂体受损可能会导致人体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增加 B.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作用于甲状腺,使其恢复机能 C. 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产生的生理效应不同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与神经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可能会被灭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可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分泌。 【详解】A.若垂体受损后引起了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则会导致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甲状腺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使人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加,A正确;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作用于垂体,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是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与神经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可能会被灭活,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5.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不断合成糖原使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 B. 既有激素调节,也有神经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C. 既有激素调节,也有神经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协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C - 30 - 【解析】 【分析】 考点是血糖平衡的调节,涉及调节过程、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激素之间的关系等,考查理解和把握知识要点,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 【详解】当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时,细胞合成糖原使血糖浓度趋于平衡,A错误. 血糖平衡由激素和神经共同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B错误,C正确. 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二者是拮抗关系,D错误. 【点睛】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的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当血糖含量升高的时候,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另一项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 26.接种HPV疫苗能有效预防女性的宫颈癌。已免疫的机体,当HPV病毒人侵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抗HPV病毒抗体。产生这些抗体的细胞主要来源于 A. B细胞的增殖、分化 B. 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C. T细胞的增殖、分化 D. 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将信息传递给T细胞,被激活的T细胞合成和分泌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被激活的B细胞在T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 【详解】接种HPV疫苗能够刺激机体内产生免疫作用,产生浆细胞(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HPV病毒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和二次免疫的特点便可解答本题。 27.若人体内存在某突变基因,在一定条件下,其免疫系统会产生异常抗体攻击自身物质而引发某种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疾病存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并有传染性 B. 引发该病的异常抗体由B细胞直接分泌产生 - 30 - C. 该病与过敏性鼻炎的致病机理以及病征相同 D. 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缓解该病症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的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根据题干分析,该患者符合上述特点,故应为自身免疫病。 【详解】该患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自身免疫病,没有传染性,A错误;抗体是浆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分泌产生的,不能由B细胞直接分泌,B错误;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致病机理及病征不同,C错误;因该病为自身免疫病,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缓解该病症状,D正确。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挖掘题干信息“攻击自身物质”,结合自身免疫病定义及特点即可判断。 28.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起源和分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图中细胞①~⑦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④⑤⑥⑦的产生需要抗原的刺激 B. 细胞①不属于淋巴细胞,它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C. 细胞③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D. 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④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 30 - (3)二次免疫的特点:快而强,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 【详解】A、图中细胞①~⑦都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即细胞④⑤⑥⑦的产生都需要抗原的刺激,A正确; B、细胞①(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它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一起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在特异性免疫中摄取、处理并呈递抗原,B正确; C、在体液免疫中,细胞③(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在抗原的刺激下,细胞③(T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因此细胞③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C正确;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④(记忆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D。 29.下列有关抗原和抗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 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C. 糖类和脂肪的水解产物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而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 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的特点:(1)异物性,但也有例外:如癌细胞、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2)大分子性:抗原多数是蛋白质,其结构较复杂,分子量较大; - 30 - (3)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病毒的衣壳)。 2.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 【详解】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如衰老或癌变细胞等均可成为抗原,A错误;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B错误; C、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为大分子颗粒,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可以引起特异性免疫的,而他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就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D。 30.下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相应腺体,a、b、c表示相应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a、b、c三种激素中,激素c的靶细胞在人体内存在最广 B. 激素a、b、c的化学本质均是蛋白质 C. 激素c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的患者体内,可以通过注射激素a来判断病变部位是A或B - 30 - D. 此图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据图分析,C是下丘脑,A是垂体,B是甲状腺,其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详解】A、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靶细胞是垂体,a是促甲状腺激素,靶细胞是甲状腺,c是甲状腺激素,能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可以作用于所有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则其靶细胞在人体内存在最广,A正确;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属于蛋白质,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含I的氨基酸衍生物,B错误; C、在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若注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其可以促进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若检测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则判断病判断病变部位是甲状腺,否则是垂体或下丘脑,C正确; D、此图解中下丘脑通过激素控制垂体,而其又通过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控制其激素分泌的多少,属于分级调节;然甲状腺分泌的激素过多其又会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是其减少释放相应激素,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解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解的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激素c抑制A和B,因此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二、非选择题 31.在寒冷的冬天,很多人选择晨跑来锻炼身体。请回答晨跑过程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晨跑者往往穿着较少的衣物,在跑步前,皮肤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位于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使位于皮肤的_______,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____________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机体增加产热,防止体温下降。 - 30 - (2)跑步过程中,晨跑者不再感觉到寒冷,反而会感到很热,此时机体的热量来源主要是____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晨跑者跑步过程中会大量出汗,下丘脑分泌的______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3)若晨跑者跑步之前不吃早饭,跑步时又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使得跑步者血糖浓度降低,这时胰岛 A 细胞分泌的______增加,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浓度保持正常水平。 (4)跑步结束初期,晨跑者的呼吸、心跳等并没有立即恢复正常水平,原因是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5)某人在跑步结束后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抽血化验,针刺时并没有缩手,这是因为位于________的高级神经中枢对缩手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进行了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下丘脑 (2). 毛细血管收缩 (3). 甲状腺激素 (4). 骨骼肌 (5). 抗利尿 (6). 胰高血糖素 (7).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8). 作用时间长 (9). 大脑皮层 (10). 分级 【解析】 【分析】 1、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是饮水和食物,人体水分排出的最主要途径是肾脏。 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 3、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4、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详解】(1)晨跑者往往穿着较少的衣物,在跑步前,皮肤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一方面使位于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机体增加产热,防止体温下降。 - 30 - (2)跑步过程中,晨跑者不再感觉到寒冷,反而会感到很热,此时机体的热量来源主要是骨骼肌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晨跑者跑步过程中会大量出汗,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3)若晨跑者跑步之前不吃早饭,跑步时又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使得跑步者血糖浓度降低,这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保持正常水平。 (4)跑步结束初期,晨跑者的呼吸、心跳等并没有立即恢复正常水平,原因是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5)某人在跑步结束后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抽血化验,针刺时并没有缩手,这是因为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对缩手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进行了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点睛】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2.如图表示人体内淋巴细胞的分化及部分免疫过程,m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细胞产物。请据图回答: (1)m代表的场所是________,d代表________细胞,e代表 ____________。 (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未被消灭的某些病毒可侵入宿主细胞,此时,图中________(物质)不能进入宿主细胞与病毒结合,要消灭宿主细胞中的病毒,要靠________免疫,即图中的f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使靶细胞裂解,图中___________(填字母)细胞不能识别病原体。 (3)当入侵的病毒被消灭之后,人体在很长时间内能够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图中________(填字母)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4)如果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它作用于心脏瓣膜细胞,会使人体患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___病。 【答案】 (1). 骨髓 (2). 吞噬 (3). 淋巴因子 (4). 抗体 (5). 细胞 - 30 - (6). b (7). g (8). 自身免疫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 2.分析图 图示表示人体内淋巴细胞的分化及部分免疫过程图,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裂分化,其中部分子细胞在骨髓中分化为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转移至胸腺中继续发育形成T淋巴细胞,因此图中m表示骨髓、a表示B细胞、c表示T细胞,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受到淋巴因子的作用和抗原的刺激后增殖与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故图中b表示浆细胞、f为效应T细胞,d表示吞噬细胞、e表示淋巴因子、g表示记忆细胞。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m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即骨髓;d表示吞噬细胞;e表示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化。 (2)抗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因此某些病毒侵入到宿主细胞后,抗体进不能进入宿主细胞与病毒结合,此时要消灭宿主细胞中的病毒,要靠细胞免疫,即图中的f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病毒可被存在于内环境(或细胞外液)中的抗体结合,凝集成团形成沉淀,然后被d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图中b浆细胞不能识别病原体,依靠产生的抗体识别并与抗原结合。 (3)当入侵的病毒被消灭之后,人体在很长时间内能够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发生二次免疫,即图中g细胞(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 30 - (4)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的将自身的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叫做自身免疫病。因此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它作用于心脏瓣膜细胞,会使人体患风湿性心脏病,这就属于自身免疫病。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成熟场所,把握体液免疫的过程及其该过程中参与的免疫细胞的类型及其功能,理解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识记和理解二次免疫的过程和特点;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的免疫细胞的名称和相关物质的名称,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3.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某种植物根、茎和芽生长情况的影响曲线。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_______,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曲线AB段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体的根、茎和芽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二中A芽优先生长,B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叫___________。要使B芽迅速发育成枝条,常用的有效方法是_____________。 (6)由图可知,生长素对生长的作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0-4 (2). 抑制作用 (3). 达到最适宜浓度后,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4). 不促进,也不抑制 (5). 根、芽、茎 (6). 顶端优势 (7). 剪去顶芽(A芽) (8).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一 - 30 - 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1)据图一分析可知,图中间一条线以上表示促进作用,以下代表抑制作用。图一中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10-4mol/L。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在线以下,是抑制作用。 (2)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曲线AB段中A点是茎的最适浓度,那么AB段表示达到最适浓度后,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3)识图分析可知,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茎的生长,也不抑制茎的生长。 (4)图一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也不同,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的器官是根、其次是芽、再次是茎。 (5)图二中,顶芽A优先生长,侧芽B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叫顶端优势。去除顶端优势即剪去顶芽(A芽)可促进侧芽的生长。 (6)由图可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点,理解生长素的两重性的表现及其实例,把握顶端优势的概念和原因及其应用,能够正确分析图1中生长素对根、芽和茎的影响情况及其特点,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4.科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方法,只用手指的一滴血就能在流鼻涕和发热等症状出现前检测出谁将患上流感。该方法利用的是一种快速诊断免疫试纸,可根据检测结果是否呈“阳性”来进行初步诊断。如图表示某同学在医院取手指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的模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用针刺激甲图中的④,结合图乙分析此处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引起该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 - 30 - (2)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乙图代表④受刺激时的膜电荷分布的变化情况,则兴奋的传递方向与______ (填“膜内”或“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电流表B发生______次偏转。 (3)若刺激丙图①时,⑥处没有出现图乙的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了__________递质。 (4)IAS是一种罕见的低血糖症,其致病机理是机体能产生胰岛素抗体,该抗体在胰岛素分泌旺盛时,能和胰岛素结合,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在胰岛素分泌减少时,亲和力降低,抗体和胰岛素分离,胰岛素又能正常起作用。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机理是 __________。IAS患者在饭后半小时的血糖浓度_______(填“低于”“高于”或“等于”)正常人,饭后4小时,其体内的血糖浓度则会迅速下降,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2). Na+内流 (3). 膜内 (4). 1 (5). 抑制性 (6). 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7). 高于 (8). 胰岛素分泌旺盛时,胰岛素和抗体结合,无法发挥降血糖作用,4h后,胰岛素分泌减少,大量的胰岛素和抗体分离,能正常发挥作用,使血糖浓度迅速降低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1)图甲为反射弧,由于②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神经中枢之外,所以②是传入神经,①是感受器,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2)图乙为④所示的传出神经的局部放大。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由于K+外流,使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某部分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由于Na+离子外流,使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3)图丙为突触,①是轴突,②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 【详解】(1)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电位(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的刺激产生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图乙为图甲中④的局部放大,而甲图中的④是传出神经,由传出神经纤维组成。因此用针刺激甲图中的④,使其由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由于兴奋时Na+通道打开,导致Na+内流,所以此处膜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2) 神经纤维的某一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而邻近的两侧未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是外正内负,这样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正电位→负电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由刺激部位向两侧传导。由此可见, - 30 - 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乙图代表④受刺激时的膜电荷分布的变化情况,则兴奋的传递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同。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④受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电流表B的左电极,导致电流表B的指针发生1次偏转。 (3) 丙图中的①是轴突,⑥是突触后膜。若刺激丙图①时,⑥处没有出现图乙的电位变化,说明⑥没有产生兴奋,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了抑制性递质。 (4) 胰岛素能够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IAS患者在饭后半小时,因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而导致血糖含量升高,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而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使患者血糖下降速度减慢,所以患者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饭后4h,胰岛素分泌减少,大量的胰岛素与抗体分离,胰岛素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使血糖浓度迅速降低。 【点睛】正确解答(1)~(3)题的关键是明确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反射弧的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等相关知识。解答(4)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胰岛素的作用、抓住题意中呈现的“IAS患者的致病机理”。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 30 - - 3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湖南省浏阳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物理 Word版
- 小学科学(心得)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 2020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文(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郎溪中学直升部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题 Word版
- 车间工艺员辞职报告
- 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21古诗词三首 一课一练
-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四中2019届高三9月入学考试物理试卷
- 学校规章制度之不合格人员和心理障碍人员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