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20届高三一模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红桥区2020届高三一模政治试题

高三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人类社会迎来了数字经济时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这是( )‎ A.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领先全球的重要体现 B. 落实按劳分配原则鼓励勤劳致富的需要 C. 通过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举措 D.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时俱进的重大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A: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并没有领先全球,A不符合事实,排除。‎ B:材料阐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B不符合题意。‎ C: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这属于初次分配,而不属于再分配,另外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社会公平,C排除。‎ D: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时俱进的重大创新,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按要素分配:含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管理、技术、信息、土地等。原因: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下图选自苏宁金融研究院《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指数报告(2018)》。‎ 下列可以用来解释出现上图现象原因的是( )‎ ‎①经济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增加 ②科技进步提升消费质量 ‎ ‎③价格变动调节企业生产规模 ④消费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图示显示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指数自1980年起逐年上涨,这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因为经济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增加,①符合题意。‎ ‎②:图示显示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正当时,从居民消费升级产品路线图可知科技进步提升消费质量,②符合题意 ‎③:图示未显示“价格变动调节企业生产规模”,③不符合题意。‎ ‎④:图示未显示“消费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问题,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图表型选择题。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思考作答:第一、注意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图表型试题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以大量的数字、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丰富的经济信息,以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将试题信息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体现。因此如果不能实现由数字语言到文字语言的转化,则既不能简洁地表达丰富的信息,也无法实现对知识的调动。第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解释经济现象的本质,为寻求问题原因或解决办法奠定条件。在高考的能力要求中,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的描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而且要求能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这一步是实现试题材料和学科原理结合的关键。第三、注意标题和注解。标题和注解是图表型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标题往往就是图表式材料的核心信息,对理解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把握分析问题的方向有重要提示作用。附注或注释是对图表不能直接罗列或体现的内容所作的文字补充说明,是图表式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附注可以使图表的本意得到更全面、更彻底的表达,所以图表如果有附注,在审题时一定不能忽视,它是解答问题必须涵盖的内容,换言之,如果在组织的答案中没有注解内容的分析和体现,则此题必失分无疑。第四、注意把握纵横两个不同的比较方向。一般来讲,纵向比较看成绩,横向比较看差别(问题)。在经济问题的分析中,依据辩证法的要求。一般要看到问题的两个方面,以利于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发展。通过对图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综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第五、注意图表中的特定时间。图表中有的年份具有特殊意义,要注意理解特殊年份的特殊意义及其对准确把握图表中心观点的启示。‎ ‎3.‎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 )‎ A. 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 B. 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C. 通过完善法律文件保障和推动对外开放 D. 政府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更加开放透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A: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说法错误,我国对外开放由“引进来”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目前已经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A排除。‎ B:材料未提及宪法,也就未体现是否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B不符合题意。‎ C:由原来三法到现在的“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这反映出中国通过完善法律文件保障和推动对外开放,C符合题意。‎ D:材料未涉及“政府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更加开放透明”,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原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措施: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力;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 )‎ ‎①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②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 ‎③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 ‎ ‎④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①③符合题意。‎ ‎②: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试题主旨未强调民族平等,②排除。‎ ‎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试题主旨未体现,④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①原因: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②地位: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2)民族团结。①形成: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②原因: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③地位: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3)共同繁荣。①原因: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②地位: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4)三原则之间的关系:三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5.‎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近期防控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抽调更多干部支援基层,支持各类在当地的干部积极投身社区防控工作,充分调动群众_________、________的积极性,夯实社区排查和防控基础。‎ A.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B. 勇当先锋,主动担当 C. 依法维权 监督政府 D. 民主协商 民主决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A:题干强调的是基层治理,应充分调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A符合题意。‎ B:“勇当先锋,主动担当”不是普通群众的义务,而是共产党员、人大代表、公职人员等的义务,B排除。‎ CD:题干强调的是基层治理,未涉及“依法维权、监督政府”,也未涉及“民主协商、民主决策”,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6.政府的决策,事关群众利益,如何让百姓满意考验着我们政府的决策水平。 下图漫画启示我们的政府应该做到( )‎ A. 精英决策,多征求专家学者意见 B. 科学决策,完善智力支持系统 C. 对人民负责,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D. 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材料并不是主张“精英决策”,A不符合题意。‎ B:材料并不是强调科学决策,完善智力支持系统,B排除。‎ C:政府应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C错误。‎ D:“政府的决策,事关群众利益,如何让百姓满意考验着我们政府的决策水平”,这强调的是民主决策,要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2019年11月1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原讼庭作出判决,裁定香港《紧急情况规例条例》部分条款不符合香港基本法,致使有关条款无效。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表示,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是否符合香港基本法,只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判断和决定,任何其他机关都无权作出判断和决定。该发言鲜明地体现了我国( )‎ A. 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B.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D. 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A:“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是否符合香港基本法,只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判断和决定,任何其他机关都无权作出判断和决定。”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地方要服从中央,全国要保持一个法律体系,说明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A符合题意。‎ BCD:“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说法均正确,但材料均未涉及,BCD排除。‎ 故本题选A。‎ ‎8.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一委两院”进行监督的权力,如听取、审议这些部门的工作报告或汇报,对法律的实施进行检查监督,对有关国家机关依法提出质询并要求答复,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和检举等。我国宪法和法律作出这种规定的目的是( )‎ ‎①确保党对这些国家机关的领导 ‎ ‎②保障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③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 ‎④对这些国家机关的权力进行制衡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材料未提及中国共产党,也就未体现宪法和法律作出题中的规定是否能确保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对“一府一委两院”进行监督的权力,这能保障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也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④: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国家机关彼此制约,相互制衡,我国不实行三权分立制,对国家机关的权力不存在制衡,但存在监督与规范等,④错误。‎ 故本题选C。‎ ‎9.“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 ‎①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②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 ‎③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④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说法明显错误,①排除。‎ ‎②④:“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②④正确。‎ ‎③: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并不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并不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社会的基本制度是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为了发展生产力,适应不同的生产力的水平,可以利用计划或市场的方式,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表现在方方面面,但其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的不同。‎ ‎10.下面是新华社记者采访我市三位新冠肺炎出院病人的一段对话:‎ 记者:在“红区”害怕吗?‎ 治愈者A:刚开始还有点害怕,经心理医生疏导,后来就好多了。‎ 治愈者B:我觉得还是要充分相信医护工作者,事实上他们也没让我们失望。‎ 治愈者C:除了相信医生之外,我觉得还要相信自己,我就始终告诉自己,一定能好。‎ 对病人而言,“相信医生、相信自己”的意义在于( )‎ A. 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有利于身体早日康复 B. 减轻医生的工作压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C. 让医生根据个人状况对症用药,科学治疗 D. 正确认识病毒传播规律,科学制定防疫方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A:“相信医生、相信自己”反映了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有利于身体早日康复,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A符合题意。‎ BC:试题限定对病人的积极意义,“减轻医生的工作压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让医生根据个人状况对症用药,科学治疗”指向的均是医生,不符合试题规定性,BC排除。‎ D:依题意,“相信医生、相信自己”强调是心理的作用,反映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认识病毒传播规律,科学制定防疫方案”中指的是病人的科学素养,反映的是治疗方法,不符合题意,D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反作用,间接的起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3)意识对人们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总结: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1.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农民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冬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 ‎①人们可以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③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④保持生态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错误。‎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利用的关系,②错误。‎ ‎③④: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给喜鹊当食物,就是看到了喜鹊捕捉果树上的虫子和来年柿子丰收的联系,利用天敌相互制约,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说明“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保持生态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2.研究发现,“虽然物质生活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带来满足感,但只要你的收入达到平均人的水平时,收入对幸福感没有影响。”因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人的精神生活,来自于对自己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这启示我们( ) ‎ ‎①幸福的人生与财富多寡无关 ‎ ‎②社会越发展,越需要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 ‎③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增强我们的幸福感 ‎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会越来越低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幸福的人生与财富多寡无关”说法明显错误,①排除。‎ ‎②:只要你的收入达到平均人的水平时,收入对幸福感没有影响,这说明社会越发展,越需要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②符合题意。‎ ‎③:“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人的精神生活,来自于对自己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说明了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增强我们的幸福感,③符合题意。‎ ‎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不一定会越来越低,也不一定会越来越高,因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人的精神生活,来自于对自己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3.年幼的王戎,面对路边的李子,因为懂得“道边李苦”的道理而没有和同伴一起去摘取;年轻的许衡,因为坚守“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原则,也没有和同伴一起去摘梨解渴。成年后的王戎,虽才华横溢却贪财刻薄;而许衡一生修身正己,留下了“元朝一人”的美誉。从这两位古人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能成就大事业 ‎②做出正确的事实判断要远胜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③面对诱惑守住初心的人往往能够洁身自好,不致名声受损 ‎④为人处事不仅要关心能否得到实惠,更要注重对德行的考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材料强调的是思想道德素养的高低影响了两位古人的不同人生,而未强调科学文化修养对人生的影响,①不符合题意。‎ ‎②:对事物本身事实的描述和指陈判断称为事实判断,对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肯定或否定性判断称为价值判断,二者依据的标准不同,无优劣之分,②错误。‎ ‎③④:两位古人不同的道德修为影响了两位古人不同的人生,说明面对诱惑守住初心的人往往能够洁身自好,不致名声受损也说明为人处事不仅要关心能否得到实惠,更要注重对德行的考量,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哲学上按照判断的内容来划分的两种基本判断类型。对事物本身事实的描述和指陈判断称为事实判断;对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肯定或否定性判断称为价值判断。二者的划分以事实和价值的划分为基础。‎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区别,主要并不在于是否以一定的事实为内容,而在于是以陈述客体性的事实为主,还是以陈述主体性的事实为主。二者的主要区别表现为:事实判断陈述的内容是对陈述对象本身的了解,因而都是描述性的判断。价值判断所表达的却是陈述者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因而多是规范性判断。两种判断都可以进行真假的分辨和检验,但所依据的标准不同。事实判断是依据它所描述的对象本身,看其是否符合客体性的事实为真假标准。而价值判断的真或假则要用主体性的事实来对照。区分两种判断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人们对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各种思想理论保持清醒的分析批判态度。‎ ‎14.‎ 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某卫视台探索“综艺+扶贫”模式,推出了《乡村合伙人》节目,每期邀请让明星与企业家、文旅专家3位“合伙人”,深入乡村进行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发掘当地特色文旅产品,帮助乡村解决实际发展的问题。这种做法的价值在于( )‎ ‎①通过文旅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 ‎②发挥了现代科技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③通过开发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精准脱贫 ‎④通过发展经济促进乡村文化复兴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深入乡村进行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发掘当地特色文旅产品,帮助乡村解决实际发展的问题,这种做法通过文旅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开发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精准脱贫,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强调科技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②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的作用,而不是强调“通过发展经济促进乡村文化复兴”,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5.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人群。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革命文学》中提到,穷措大想作富贵诗,多用些“金”“玉”“锦”“绮”字面,自以为豪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真会写富贵景象的,只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用那些字。这对我们在青年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是( )‎ A. 要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人的人必须先受教育 B. 要提高能力,避免僵硬的灌输和苍白的教条 C. 要营造氛围,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D. 要继承传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A:材料未能体现“要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人的人必须先受教育”,A不符合题意。‎ B ‎:穷措大想作富贵诗,多用些“金”“玉”“锦”“绮”字面,自以为豪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真会写富贵景象的,只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用那些字,鲁迅的这段论述阐明写景状物要自然,不用修饰,启示我们在青年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提高能力,避免僵硬的灌输和苍白的教条,B符合题意。‎ C:材料未涉及“要营造氛围,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C不符合题意。‎ D:材料未涉及“继承传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依据‎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我国将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努力方向 ‎ 内容举例 平等保护 市场主体 无论内资、外资、国有、民营企业,都可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和依法平等享受支持政策,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 优化市场环境 压减企业开办时间、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简化企业注销流程 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 推进全国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明确市场主体应当在国际经贸活动中遵守国际通行规则 规范和创新 监管执法 健全监管规则和标准,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互联网+监管”,落实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解读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经济意义。‎ ‎(3)有人认为,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鼓励企业到市场上“冲锋陷阵”,约束管控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请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知识评价这种看法。‎ ‎【答案】(1)材料一表明,2017--2019年,我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带动新增市场主体持续增加。‎ ‎(2)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3)优化营商环境,需要鼓励企业到市场上“冲锋陷阵”,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也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需要转变职能,增强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营商环境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探索为材料,从《经济常识》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图文转化能力,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概括上述材料反映了的共同现象。考生认真研读图表,图中两个指标:近三年中国营商环境、近三年中国新增市场主体数,考生抓取关键数据,注意时间节点:2017——2019年,纵横对比,说明情况: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带动新增市场主体持续增加。‎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经济意义。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应研读试题材料,找出试题角度,从努力方向上挖掘优化营商环境的经济意义。从“平等保护市场主体”上看,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从“优化市场环境”上看,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上看,优化营商环境,可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规范和创新监管执法”上看,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3‎ ‎)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知识评价“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鼓励企业到市场上‘冲锋陷阵’,约束管控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看法。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对题中观点辩证分析: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主体活力,鼓励企业到市场上“冲锋陷阵”,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营商环境,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职能,增强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图表分析题。结合本题呈现形式,本题的解答侧重于“读”,读图表,解题思路是正确利用表头信息,注意表头信息说明了图表所展示的问题是什么;全面分析图表内容本身,提取数据,纵横对比,说明理论知识,纵向看变化,横向看差距;注意图表中“注”的作用,补充思路,完善答案。‎ 第(2)问,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以“……的经济意义”的形式呈现。考生应简要分析试题设问指向的理论依据,即知识要点可简写,或不写,“意义”的解答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推动、增强、保障,等等)引领的句型表达。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第(3)问,本题属于“辨析类”主观题。审清题目到底有几个辨点,以防漏答。“析”即运用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原理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即指出其理论依据。‎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老教师叶连平退休不退志,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自掏腰包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为学生义务补课,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蒙古族老人班都,生活在气候干旱、环境恶劣的沙漠边缘,年逾八十仍坚持打井挖河,引水灌溉,像呵护孩子般照料着沙漠中的胡杨。两位耄耋老人看似单调的坚守收获了众多点赞。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也启人思考。‎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谈谈两位老人给你的思考。‎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见解;紧扣材料展开论述,能结合实际;术语表达规范,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两位老人发挥余热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谈谈两位老人给你的思考。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作答。结合两位老人的事迹,可以从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生的真正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6月1日‎,美国国防部发布《印太战略报告》,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指责,企图拉拢区域国家遏制中国。对此,我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发表了三点看法。第一,任何一种战略都不应该逆时而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任何封闭排他性的战略构想,都不合时宜,也都注定会失败。第二,任何一种战略都不应该损害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中国一贯主张,世界各国应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何满足一己私利的构想,都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也会损人损己。第三,任何一种战略都不应该突出对抗。实践证明,对抗解决不了问题,对话才有可能找到出路。有些国家加强军事存在、渲染军事竞争、推进军事对抗,只会加剧紧张,危害世界和平。‎ 依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一份好的国家战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答案】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合作和共赢。②反映各国人民的美好意愿和共同利益,有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美关系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我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针对美国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指责发表的三点看法为材料,从《政治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国际社会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一份好的国家战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主要有: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考生整合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点睛】本题的解答可分三步,第一步,研读材料,概括层意;第二步,找准知识角度;第三步,将材料解读与知识角度糅合。解答方法可以按照“意义类”主观题解答,按照知识角度+“有利于…’”的模式组织答案。试题难度中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作为我国迄今可见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五个世纪。‎ 在已知的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记忆的独特面貌、东亚地区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甲骨文及由此发展出的汉字系统紧密相关。”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曾用汉字书写历史,各自的文字、文化和习俗也多受中华文明影响。‎ 自发现以来,一代代专家学者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其成为一门世界性学科。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正是其价值得到世界公认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2)曾经,甲骨文是少数学者皓首穷经研究的冷门绝学,离大众很远。如今,甲骨文的研究进入新阶段。请你提两点建议,更好地推动甲骨文研究的发展。‎ ‎【答案】(1)甲骨文等古文字是古老中华文明的记载和见证,研究甲骨文,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传承中华文化根脉具有重要意义;甲骨文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体现,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古文字体系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汉字文化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 ‎)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最后落脚于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的意义上。‎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就更好地推动甲骨文研究的发展提两点建议。根据试题设问,考生多角度思考作答。比如,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等。‎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以“为什么……”的形式呈现。通常要分析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和意义,“依据”即与试题设问相关联的理论知识;“必要性”一般教材也会有相应的论述,或者从材料中提炼;“意义”需考生围绕试题主题阐发,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增强、推动、保障,等等)引领的句式表述。第(2)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运用发散思维方式,围绕主题,多角度思考。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可从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上思考,可从宏观与微观上思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