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3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说明: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 选择题 (本题包括50小题,其中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CO2 ④O2 ⑤尿素.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下列对于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 ) B.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C.递质可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4.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 A. 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 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5.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 A外正内负 B 外负内正 C.外正内正 D 外负内负 6.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C.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7.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 ( ) A.小脑 B.脑干 C.下丘脑 D.大脑皮层 8.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浆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9.如右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为10-10mol·L-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在AC的范围内,能促进生长 B.在AD的范围内,属于生长抑制范围 C.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上图的生长状况,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10.有关激素调节及应用方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油菜在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可避免减产 B.切除动物垂体后,动物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 C.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蝌蚪发育会受影响,成年人耗氧量会增加 D.两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不利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和生长发育 11.植物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 ) A.迅速生长 B.进行光合作用 C.产生生长素 D.储存有较多的有机物 12.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 A.出生率和死亡率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结构 13.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 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的鼠15 只,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 ) A.44 只 B.88 只 C.78 只 D.39 只 14.对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有四个营养级,两个次级消费者 B.有三个营养级,一个生产者 C.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有三个营养级,三个消费者 15.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某湖泊每立方米水中鲫鱼的数量 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1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右图表示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17.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 A.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B.多向流动,反复循环 C.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D.多向流动,逐级递减 18.如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理解错误的是 ( ) A.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 B.图中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图中A具有的能量是B、C、D的能量之和 D.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能量的相对值 19.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只可以作为①、③所示成分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①所在营养级 D.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②进行7过程太强所导致 20.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 21.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B.②内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 C.③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 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22.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③为组织细胞,物质交换关系为①→②→③→④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若③为肝细胞,饭后一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①处 23.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24. 为了研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研究人员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在图中A、C两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请分析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刺激A点,微电流计可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B.刺激A点,肌肉可发生收缩,这一现象可称为反射 C.刺激C点,微电流计可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D.兴奋传至B点时,Na+内流可导致此处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25.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这种条件变化和激素分别是 ( ) A.饥饿 胰岛素 B.寒冷刺激 生长激素 C.气温升高 甲状腺激素 D.食物缺碘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6.右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或细胞间某些信息传递过程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当e被切断时,刺激a,机体仍然能够产生感觉 B.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会发生于细胞核中 C.如果该图表示激素调节过程,则a为下丘脑、b为脑垂体、c为胰岛A细胞 D.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a为B细胞、b为浆细胞、c为靶细胞 27.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长 D.物质④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特异性清除抗原 28.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 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2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30.关于下图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f B.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向地性,茎背地性,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 C.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 D.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 31.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32.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蛙与稻飞虱是竞争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捕食关系 C.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33.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幼年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大小是a>b>c.③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②③④ 34.如图所示的食物中,戊的食物有l/2来自于乙,1/4来自于丙,1/4来自于丁且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若戊体重增加20g,需要消耗植物。( ) A.1125g B.1600g C.2000g D.6500g 3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3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图中,正确的是 ( ) 37.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羚羊在奔跑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升高 B.羚羊在奔跑过程中,内环境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率加快 C.题干中的案例说明物理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在食物链中,狮子最多获得羚羊同化总能量的20% 38.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分钟均速转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 ) 39.右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A.I B.Ⅲ C.IV D.V 40. 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41.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42.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43.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44.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4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46.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47.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④过程只能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图中③⑤⑧过程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D.农业生产中的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48.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N1~N4表示能量数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B、C、D、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B.图乙中的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图乙中能量由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 D.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49.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B.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D.感染病毒后,通常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病毒 50.关于“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第II卷 非选择题 51、(8分 每空1分)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 A 的分泌活动,腺体 A 表示的器官有 。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 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 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 B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 调节。 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 (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 (4)Ⅱ型糖尿病由胰岛 B 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 细胞的抗体和效应 T 细胞。 据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是由 决定的、针对胰岛 B细胞的一种 病;胰岛 B 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 免疫导致的。 52、(14分 每空2分)下图所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 (1)促进根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 mol/L,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芽的生长效应是 . (2)A点所对应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3)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4)据图可知,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 . (5)有一瓶生长素溶液,未粘贴标签,其浓度为C点或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用最简单的实验方法鉴别: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另取切割后的茎浸没在其中,一段时间后测量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若稀释后促进效果大于稀释前,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 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你认为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两重性的是 . A.顶端优势 B.茎的背地性. 53.(18分 每空2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 ,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4)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5)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 和 。 辽油二高17—18第一学期期末高二生物答案 说明: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本题包括50小题,其中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共60分) 01---10、CDDCBADDAB 11---20、CDBCBBCCCB 21---30、ADCDDADDCA 31---40、DCBCBADBAB 41---50、DCBBBACCDC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51、(8分 每空1分) (1)甲状腺和肾上腺 (2)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 (3)神经-------体液 细胞膜上 (4)遗传(基因) 自身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特异性) 52、(14分 每空2分) (1)10﹣10 促进芽生长 (2)促进茎生长 (3)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4)根 (5)D (6)A 53、(18分 每空2分)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 1 稳定 (2)活动能力 (3)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4)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5)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