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丹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上)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研究发现,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红山文化遗址,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甚至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国家。要获得该遗址的第一手资料是通过 A. 神话传说 B. 史书记载 C. 考古发掘 D. 学者推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一手资料是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或者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出土的历史遗迹属于第一手资料,故C符合题意;第二手资料是指借用他人的经验或者成果、后人的著作和评述,传说、故事和神话等都是第二手资料,故ABD属于第二手资料,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019年美国国际在线报道:4月5日清明节将至,在往来外国和中国的国际航班上,多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回乡祭祖扫墓的海外华侨华人。海外华侨华人的这种情结源于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尊祖祭宗是宗法观念的体现,而宗法观念源自宗法制,故B符合题意;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推广的地方管理制度,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分封诸侯以拱卫王室的地方管理制度,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以下是对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思想的表述: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思想中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据此判断,这两位思想家是 A. 孔子和孟子 B. 墨子和老子 C. 孟子和庄子 D. 孔子和老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构建礼乐文明社会。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学派的思想核心是“道”,老子思想包含朴素的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4.根据下列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汉书主父偃》‎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史记李斯列传》‎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李白《古风其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贽《藏书》‎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A. 秦国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基础 B. 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C. 秦统一及开创制度被高度评价 D. 秦朝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秦王扫六合”“千古一帝也”,可得出是对秦的统一和开创制度被高度评价,故C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秦国日益强盛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秦朝的暴政,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秦朝社会经济繁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观察如图,说明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根本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C. 加强君主专制 D. 厚待诸侯王的子孙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王侯封地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符合题意;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是汉武帝采取措施的直接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推恩令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诸侯王的子孙的封地越来越少,所以并非“厚待”,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在改革过程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他迁都洛阳、改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措施大大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材料评价的是 A. 司马炎 B. 孝文帝 C. 汉景帝 D. 曹丕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提倡与汉族通婚,故材料涉及的是北魏孝文帝,故B符合题意;ACD均非鲜卑族的皇帝,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隋唐时期,某种制度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该制度是 A. 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C. 贵族世袭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科举制是隋唐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材料“隋唐时期,某种制度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故D符合题意;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门第为标准的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是两汉时期以才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AB不符合题意;贵族世袭制是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袭官位爵位的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唐人李白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雷,状如楚汉相攻战。”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雷,状如楚汉相攻战”描述是草书的特征。C字体简省、笔画连绵,属于草书,故C符合题意;A字体方正,规矩严整,属于楷书,故A不符合题意;B界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属于行书,故B不符合题意;D字体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属于小篆,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唐代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由此可见,唐朝 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 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C. 门下省高于中书省 D. 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可知唐代政府法令要经过政事堂必要程序才能合法颁布,说明唐朝政事堂发挥较强的决策作用,使对皇权受到一定制约,故A符合题意;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故B不符合题意;门下省与中书省各司其职,分权制约,不能说门下省高于中书省,故C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服务于皇权,故皇权不可能受到严重威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北宋建立以后,在中央设立三司使;在地方设置诸路转运使,统一财政征收,令各州、县征收的金帛送往京师,不准占留,由三司统一管理。这说明宋代 A. 皇帝集中掌握军事权 B. 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C. 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度 D. 导致地方掌握财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统一财政征收,令各州、县征收的金帛送往京师,不准占留,由三司统一管理”,这说明宋代中央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权,故排除D,B符合题意;材料无关军事权,故A不符合题意;北宋开创二府三司制,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前代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该局面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行省制是始于元代的地方管理制度。由材料“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可知是元代行省制,而汉、唐、宋均在元朝之前,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2.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中心。从如图(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实际反映了 A. 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 B. 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 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西汉到唐代到北宋,“市”的布局变化最为显著,从汉唐两代市的经营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与居住区界限分明,到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夜市和晓市的岀现说明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市”的发展体现了城市商品经济的不断活跃和发展,故C符合题意;材料突出城市布局,体现不出政治中心的转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城市规模大小,故B不符合题意;长安和开封均在北方,体现不出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出致良知。良知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叛逆色彩。这位思想家是 A. 顾炎武 B. 王守仁 C. 王夫之 D. 朱熹 ‎【答案】B ‎【解析】‎ ‎【详解】“致良知”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故B符合题意;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提出“众治”,强调社会责任感,故A不符合题意;王夫之的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主要在朴素的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故C不符合题意;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出格物致知以求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每日早5点左右进宫应召觐见皇帝,主要是承受谕旨,然后回堂拟写……经皇帝认可后,按谕旨向下传达。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出谋划策 D. 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承受谕旨,然后回堂拟写……经皇帝认可后,按谕旨向下传达”,可得出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奉旨笔录,上传下达,故A符合题意;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并不参与决策,故BD不符合题意;C是康熙时期南书房入职翰林文人的职权,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清廷对于出海贸易颁布了各种限制性法律和条例。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广东十三行加以控制和垄断。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措施 A. 导致沿海地区的贫富分化 B. 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 C. 防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D. 促进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说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故B符合题意;严格限制外商活动与贫富分化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但不能防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故C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阻碍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肯蹈袭父辈设定的仕宦经济的道路,不肯在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上下功夫,却喜读《庄子》《牡丹亭》等杂书,对诗歌题对也颇有造诣。这反映出当时出现了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思想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追求享乐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庄子》抒发思想自由、无拘无束之情,《牡丹亭》歌颂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由此可见,贾宝玉的阅读喜好反映当时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A 项符合题意;B项是程朱理学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CD项是近代的资产阶级思想,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恩格斯说:“没有哪一个较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补偿是 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C. 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 D. 壮大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前后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有利于向西方探求强国御侮之道,故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地位下降,故A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赢得世界人民的同情,故C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没有改变我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没有壮大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为下表确定标题,最恰当的是 时间 事件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辛亥革命 A.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B. 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的探索 C. 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 D. 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的努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洋务运动一场由封建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此可见,上述历史事件反映了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的努力,故D符合题意;只有洋务运动才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只有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的探索,故B不符合题意;只有义和团运动才是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1904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下列史实最能印证此说法的是 A. 提出三民主义 B. 建立中华民国 C. 颁布《临时约法》 D. 让位于袁世凯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可见孙中山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故B符合题意;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故A不符合题意;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故C不符合题意;1912年3月,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1935年,为《新青年》重印题词的胡适说:“《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20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其中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史上划时代主要是指 A. 彻底批判封建礼教 B. 积极倡导白话文 C. 开始传播民主思想 D. 体现了科学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故A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倡白话文,以便于宣传新思想, 故B符合题意;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民主思想就得到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高提倡科学,反对愚昧与迷行,体现了科学精神,但不是主要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意义,故D不符合题意。故须A。‎ ‎2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A. 民主 B. 进步 C. 爱国 D. 科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五四精神是彻底的、不妥协的翻地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故C符合题意;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五四精神的具体要求,追求进步是五四精神的目标,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四十年前会上逢”的这次会议 A. 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 B. 提出土地革命 C. 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 D. 纠正右倾错误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1961年”和“四十年前”,可知指1921年,再结合材料“南湖”“董必武”和“恩铭”,可知指1921年董必武、邓恩铭在浙江嘉兴南湖参加中共一大,而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故A符合题意;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土地革命和纠正右倾错误,故BD不符合题意;1935年1‎ 月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是中共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 ‎23.1924年开始,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接着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歼灭了孙、吴主力。北伐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国共合作的推动 C. 北洋军阀内部分裂 D. 国民党力量强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齐心协力,又有其他各阶级的积极支持,为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排除AD,B符合题意;北洋军阀内部分裂不是主要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邓小平在《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但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政权。这表明毛泽东思想 A. 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 是毛泽东个人努力的成果 C. 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D. 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但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政权”说明毛泽东思想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毛泽东思想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故A不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属于毛泽东思想中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金冲及在《周恩来1898—1949》中关于红军长征这样写道:“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这说明红军长征 A. 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B. 使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壮大 C. 保留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 D. 显示了不怕苦的长征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 强调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故C符合题意;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但尚未取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故A不符合题意;由“失去了一些枝叶”可知中共的力量没有得到壮大,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显示红军不怕苦的长征精神,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6.2007年,中国某市市民在一次集会上朗诵了自己的诗:“金陵噩梦连华夏,七十年来痛未轻。”我们在研究此诗反映的这一事件时,最有力的史证材料应该是 A. 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描写 C. “噩梦”制造者的回忆 D. 现场遗迹和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一手资料是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或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出土的历史遗迹和新闻照片属于第一手资料,故D符合题意;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和“噩梦”制造者的回忆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历史专著对这一重大事件的存在转述,均属于第二手资料,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7.“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创造了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是 A. 全民族共同抗战 B. 国民政府组织得力 C. 国际同盟的援助 D. 武器装备精良先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奇迹”指抗日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故A符合题意;国民政府片面依靠政府和军队,组织不够得力,且是单方面因素,故B不符合题意;C是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武器装备不够精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战场一直拖住侵华日军主力,既牵制了日本北进攻苏的图谋,又延缓了日本南进攻英美的步伐,以承担重大牺牲配合与支援英美“先德后日”战略的实施,更有力保证了苏联全力对付德国。这表明 A. 英美在亚洲投入兵力非常少 B. 日本法西斯企图通过战争称霸世界 C. 苏联集中主要兵力对抗德国 D. 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国抗日战场一直拖住侵华日军主力”,可得出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英美在亚洲投入兵力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揭示日本法西斯的野心,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出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9.张海鹏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某一历史事件“结束了极少数压迫者、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一历史事件是 A. 抗日战争胜利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一届人大召开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中国的成立后,中国成为独立国家,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故B项符合题意;抗日战争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与结束剥削者统治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属于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事件,故C不符合题意;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和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深刻影响世界历史发展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0.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A. 通过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 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C.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 取得抗美援朝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定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故A符合题意;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故B不符合题意;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C不符合题意;1953年7月,我国取得抗美援朝胜利,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1.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某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既是一种非权力性的政治监督,又是一种体制内的党际监督;既能提供单靠共产党自身难以提供的监督,又是人民监督的深度拓展。”这一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具有法律规定的参政权,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由材料“一种体制内的党际监督;既能提供单靠共产党自身难以提供的监督”,可得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故B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非“非权力性的政治监督”,故A不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基层民主制度指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是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2.如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学习提纲。此提纲缺少了一项重要的内容,这项内容是 A. 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1971年10月,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从新中国成立到1950年11月,全世界已有6个亚洲国家和12个欧洲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掀起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故A不符合题意;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汉代和清代的边疆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和清代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答案】(1)汉代: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清代: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加强陆海疆的全面防御;因俗而治;严禁他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 ‎(2)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 ‎【详解】(1)关于“汉代的边疆政策”,由材料“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可得出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由材料“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可得出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由材料“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可得出扶植农业经济发展;由材料“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可得出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关于“清代的边疆政策”,由材料“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可得出设置边疆管理机构;由材料“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可得出加强陆海疆的全面防御;由材料“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得出因俗而治;由材料“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可得出严禁他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 ‎(2)由材料“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可得出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由材料“匈奴纷至沓来”“得到诸国拥护”,可得出维护了边疆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由材料“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可得出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由材料“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可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图片均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幅图片显示的历史事件及其发生在中国近代哪一时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个历史事件重大意义。‎ ‎【答案】(1)重大历史事件及时期:图一: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图二:渡江战役(占领南京),解放战争时期。‎ ‎(2)意义: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解析】‎ ‎【详解】(1)由图片一中主要战场“台儿庄”,可得出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战役。由图片二中“中路军”“南京”,等可知指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 ‎(2)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个胜利,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这是一条小道。1969年10月至1972年11月,在这条工友们为了让他不绕远路而悄悄修整出来的田边小道上,邓小平走了三年,思考了三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在这条小道上逐渐萌芽。后来,被人们称为“小平小道”。‎ 这是一条大道,是一条没有前人经验借鉴的大道,却引领中国走上了发展的春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5个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条大道,就是改革开放大道。‎ ‎——摘自高怀举《历史来了》‎ 材料二 中国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是带领我们走好这条道路的领路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走向更大的胜利。‎ ‎——摘自《我们走在大路上——领航中国》(昆明日报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萌芽于“小平小道”的思想理论名称是什么,并概括改革开放大道上的重大举措。‎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走向更大胜利的认识。‎ ‎【答案】(1)理论名称:邓小平理论。重大举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对外开放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 ‎(2)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人民利益,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符合历史与时代发展的潮流。‎ ‎【解析】‎ ‎【详解】(1‎ ‎)关于“理论”,由材料“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得出指邓小平理论。关于“重大举措”,结合所学,可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归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走向更大胜利的原因,可以从符合人民利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科学理论作指导、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和符合历史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等角度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