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贵州省湄潭县湄江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贵州省湄潭县湄江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www.ks5u.com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1.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市精神,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 B.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C.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D.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不能代表城市精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梁思成先生感慨的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 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 C.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 D.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市精神的体现。‎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市的本质从来不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因为人的喜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 B.梁先生所说的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是指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性。‎ C.作者建议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多一些公共关怀,尤其是要给下一代多一些心灵的滋润。‎ D.越重视城市精神建设,城市就越有风格品位和艺术性。‎ ‎【答案】‎ ‎1.D ‎2.B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由第二段最后“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可知D项表述错误。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不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则不合理”,而是说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气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分析错误,在第二段中,作者说“‎ 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 ‎ (《旧唐书•房玄龄传》) ‎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工草隶,善属文 属:写作 B.文约理赡 赡:充足 C.潜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 D.仍知门下省事 知:了解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B.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C.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D.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D.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分)‎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5分)‎ ‎【答案】‎ ‎4.D ‎5.B ‎6.C ‎7.(1)(他)不用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根据他人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格物”,要求他人;“收叙”,任用;“隔”,排斥。各1分,大意对2分。共5分)‎ ‎(2)如果(他的病)稍微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太宗)就因此变得满面凄怆。(“微”,稍微,略微;补出省略成分“病情”;“见”露出,各1分;大意对2分。共5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D项中“知”:掌管。此题选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项,要看清要求,有时会选正确项,不要定势思维。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 ‎“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通常错误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不当,时间错位等。C项中房玄龄被高祖李渊所驱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是: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文后各题。‎ 晚 望 ‎ ‎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注】郑珍(1806~1864):贵州遵义人,清代官员、学者,贵州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与贵州独山人莫友芝共同编纂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 ‎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5分)‎ ‎9.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5分)‎ ‎【答案】‎ ‎8.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5分)‎ ‎9.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尾联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诗人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衬托”“对照”)的手法,表现自然界的美好与现实生活的贫困不协调,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5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字能力。答题时基本思路是:如果该词含义特别,则要单独解释一下;然后考虑其中是否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如有,则点出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则把该词放在句中解释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是否生动形象表现了某人某事某物某现象的特点,是否能烘托某种气氛,是否能传情达意。“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 ‎(三)名句默写(12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3)《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4)《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 , 。‎ ‎(5)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两句是:‎ ‎ , 。‎ ‎(6)《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2)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3)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4)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5)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6)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熹、憩、遐、岫、矜、陨、潦。 ‎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3分)‎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的一天,我坐在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前,阳光像瀑布一样泼洒进来,一切看上去是那么温暖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一阵杂乱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和惬意。我嘀咕着:不是有门铃吗?从猫眼往外看去,只见一个陌生人,头发蓬乱,眼睛里露出一片焦灼和茫然。他是谁?想干什么?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问道:“你找谁?”那人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抖抖颤颤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抽出一支递过来,脸上堆满了笑意,嗫嚅道:“我是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③“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问道。见我没有拒绝,他激动得脸涨得更红了。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暑假了,他想亲眼看看我在城里盖的房子。我能带孩子到您家看看吗?他看到我能盖这么好的房子,一定会非常自豪幸福的。不知您能不能同意?”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 ‎④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想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看看自己在城里的“杰作”!我也是一个父亲,自己在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不是也喜欢在儿子面前炫耀一番吗?想到这,我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⑤这位民工见我答应了,激动得连连称谢,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进了民工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一片喜悦,洋溢着一种明媚。‎ ‎⑥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见到我,小男孩一副怯怯的样子,他父亲在一旁不停地说:“乡下孩子,不懂事,请多包涵。”也许是第一次踩上木地板,父子俩套上我递过去的鞋套,步子迈得格外轻缓,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和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地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他弯下腰,对儿子讲道:“‎ 叔叔家的房子就是爸爸的公司盖的。当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当时这面墙上还留有一个洞,和隔壁是相通的,为的是运送砖块、水泥等施工材料,房屋建好后,这个洞口便被堵上了。现在,我要是不说,你可一点也看不出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⑦孩子的父亲在竭力向孩子描绘自己在城里打拼的一些细节,儿子听了,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情,只见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似乎又直了许多。面对此情此景,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⑧看了我的新居,两人向我告别。突然,这位民工父亲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我突然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的距离拉近了许多。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⑨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 ‎⑩听了孩子的这番话,这位民工父亲情不自禁地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将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小说第一段说明媚的阳光透过新居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照进屋里,温暖宁静,让“我”感受到一片暖融融的气氛。这样的生活与文中所描写的民工的艰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民工不按门铃而敲门这一细节表现了他不熟悉城市生活习惯的身份特点。“眼睛里露出一片焦灼和茫然”是因为他在多次被拒绝后,既失望无助,但又不想放弃努力,急切地想遇到一个答应他要求的人。‎ C.在小男孩“怯怯的样子”面前,父亲不停地表达歉意,小心翼翼地套鞋套,格外轻缓地迈着步子,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这一切,显示出久在城市生活的父亲的老练和成熟。‎ D.父亲告诉儿子砌墙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砌墙时,墙上要留一个和隔壁相通的洞口,用来运送砖块、水泥等施工材料,这一情节既表现了父亲技艺的熟练,也表现了他对儿子将来能进城打工的期望。E.小说通过民工父亲带儿子参观自己劳动成果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他对孩子的爱,他朴实善良、勤劳上进、热爱本职工作的品质。民工父亲是小说的主人公,“我”在小说情节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和烘托作用。‎ ‎(2)从全文看,“民工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小说第⑤段画线部分人物的语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 (4)这篇小说的主题可以引起我们多方面的思考。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触。(6分)‎ ‎【答案】(1)B项3分,A项2分,E项1分。C项和D项不给分。‎ ‎(2) ①在“我”答应了他的请求之后,他的“脸上一片喜悦,洋溢着一种明媚”,内心是喜悦而幸福的。(2分)②向儿子讲述自己的工作并说:“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内心是自豪而幸福的。(2分)③孩子说:“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听了孩子的话,让这位民工父亲看到了孩子成长的希望,内心是欣慰而又幸福的。(2分)‎ ‎(3) 塑造憨厚朴实而又执著的民工父亲形象;(2分)侧面反映民工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社会处境;(2分)衬托“我”对这位民工的理解,为下文作铺垫。(2分)‎ ‎(4)【思路提示】①人人平等。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他们却并未享受到城市生活的舒适和便利,甚至还承受着城市人们的歧视。但是他们也有自己朴实的生活向往和精神需求。(2分)‎ ‎②互相关爱。我的一个简单的行为却带给了一位父亲最幸福的一天,可见给他人带来快乐往往是举手之劳,幸福别人的同时也幸福着自己。(2分)‎ ‎③互相尊重。我们不该忽视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存在,更不该歧视他们,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尽可能帮助他们,这样才可能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2分)‎ ‎(当然还可以从别的角度探究,但必须立足原文,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该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做该种题型,一定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内容,明确文章的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相互之间什么关系。再结合题目的指向到文中归纳概括。本题问“民工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些方面?则要到文中搜索能具体表现民工幸福的内容,然后加以概括,该幸福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讲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该题考查理解句子的作用。做该种题型,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  ‎ 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包括:①该文本与同类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中需要探究的问题;②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③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⑤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价。具体答题技巧为:(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评价的对象,被选定对象包括材料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2)分析提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对其中蕴涵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一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对文本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与时代精神要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的看法。(3)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看法,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3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 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他的学生钱理群说:“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 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 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 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就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他的学生张鸣说。‎ 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酷爱放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空地放风筝。他在床头挂了一只花蝴蝶的风筝,这只花蝴蝶一直陪他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钱理群说。‎ 这位九旬老人脸上孩子般的笑容,让为他制作遗像的照相馆师傅感到惊讶:“这么精神的老人,从来没见到过。”‎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 在他那间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 ‎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 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 ‎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国学院院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作者把林庚称作“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就是因为林庚在退休之后,隐居在北大燕南园里,不问世事,不接受媒体采访。‎ B.在“告别课”上,林庚挥洒自如,滔滔不绝,回家后却进门倒下,大病一场,说明林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具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 C.“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这个评价表明,钱理群为林庚一生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名誉、地位就离开而感到遗憾。‎ D.林庚对学生和年轻人充满期待,所以他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 E.林庚虽然已经退休,心里仍然牵挂着学生。面对来访的学生,他总是很激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他也从不拒绝。‎ ‎(2)文本为什么大量引用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评述林庚先生的话?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3)与学生在一起时,林庚的哪些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材料分析。‎ ‎(6分)‎ ‎(4)为什么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1)B项3分,E项2分,A项1分。C项和D项不给分。 ‎ ‎(2)①这些人都是林庚的学生,比较了解林庚,引用他们的评述,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②这些人是在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引用他们的评述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③引用他人的评述更能突出林庚的精神品质。④他们的评述性的话使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林庚的性格。(6分,每点3分,答出2点,意思对即可。)‎ ‎(3)①‎ 学识渊博,旁征博引,讲课富有感染力。林庚上课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堂下鸦雀无声。②气度不凡。他讲究衣着,素来整洁。上课时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③对待学生随和、真诚。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6分,每点3分,答出2点,意思对即可。)‎ ‎(4)林庚先生作为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其生活处于“隐退者”的状态。①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大燕南园,少问世事,淡出了公众视野,连门口路过的学生也不知道他是谁。②地位不显赫,在他辞世的消息报道后,才又被人记起当年的赫赫声名。二是其有“隐退者”的精神气质。①看淡名利,超然物外;②平易近人,性格谦和真诚;③面的权贵,不卑不亢;④在隐居中获得精神自由;⑤纯真,赤诚,追求单纯的快乐。(6分,有理有据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筛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从应考的角度来说,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整合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二步,从应考的角度看,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经过“筛选”之后,去粗存精,披沙拣金,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使之符合检测的目的要求。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2.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3.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1)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2)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3)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4)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5)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C项,“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钱理群的评价并不是为林庚没有得到名誉、地位而感到惋惜,而是对为人的赞赏。D项,强加因果,林庚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主要是因为他性格随和。A项,原因表述不全面。作者称他为“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不仅因为他退休后隐居,少问世事,还有他在文革中面对待江青的态度,也能体现出他在喧嚣时代里所表现出的淡泊、坦然。而且,原文中说林庚“少问世事”,A选项中说“不问世事”过于绝对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该题考查论述类文本中引用材料的作用。回答此题,首先要阅读引用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评述林庚先生的话是什么内容。结合注释先了解这些人是什么人,要从这几个人的身份分析,要从这几个人同林庚的关系分析,要从这几个人说话的内容和角度分析。再找他们的共同点如“都是林庚的学生”“在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等等;再思考引用他们的话对传主的作用“突出林庚的精神品质”“了解林庚的性格”。‎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先通读全文,再找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内容。反映学生印象的内容,主要在文中第3.7.11段。然后加以归纳概括。表述时要注意角度,是从林庚的角度表述,主语是林庚,或他。不能表述成。学生怎么样。‎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题目问“”为什么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回答此题,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了关于林庚的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能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他的品质或精神,然后抓住关键词“隐退”的内涵来理解,隐退者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在文本中筛选出与“隐退者”意思有关的文字,然后再分析林庚先生“隐退”的特点,逐条作答。‎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 B.翠翠是沈从文精心描绘而且被刻画得诗意洋溢的一个艺术形象,她生活在湘西的边城,是个标准的下里巴人,青山绿水与古朴的环境造就了她清澈透明的性格。‎ C.人到了一定年龄记忆力就开始下降,拿东忘西,得鱼忘筌的现象也就常出现了。‎ D.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社评选2015年十大流行语,“获得感”“任性”“网红”“主要看气质”等流行语脱颖而出。‎ ‎【答案】A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且是最为著名的饮品。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 B.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C.陈光标在摆拍、秀“钱墙”之前,就已经是中国首善。那个时候,在“中国首善”牌匾后,充斥着的是众多芸芸众生对一个高尚的名字的敬仰。‎ D.只要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句偷换主语,应该在前面加上“茶”。C项成分赘余,把“众多”去掉。D项D 关联词搭配不当:只有……才……。做题时首先根据自己训练中积累的经验、语感判断,这样可以判断一般难度的语病。然后语法分析,划分句子成分,先看句子主干是否存在结构问题,然后看句子枝叶是否存在结构问题,句子在结构上的语病主要有以下几个:搭配不当、多余、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混乱杂糅、中途易辙。最后分析语意,看看是否存在语意上的语病,语意语病有以下几个:歧义、自相矛盾、指代不明、不合逻辑(否定失当、主客观颠倒)。同一个题中,三个选项中的语病类型一般不会相同,可以用排除法分析下一种语病类型,从而判断正确选项。‎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李敖对朱光潜译文的评价:“达意有余,诗意不足。”李敖对自己的译文的评价:“比朱稍胜”。我们对朱先生在古典诗词和英文水平应该有了一个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译著的数量、内容的广泛和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而言,李敖也不能与朱先生同日而语。‎ ‎①我不知道李敖懂几门外语 ②这是作为一个翻译家最大的资源 ③但我知道他不会超过二门 ④朱先生通晓七门外语 ⑤从而使自己的译文更臻完美 ⑥因为可以同时在多种译本中进行比较研究 A.①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④②⑥⑤③① D.④②⑥⑤①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比如本题,‎ 首先要把握整个语段的大意,然后辨明句间关系,还要注意关键词。承前谈朱光潜的“英语水平”,注意指示代词“这”指代的内容,“从而”“因为”关联词语表示的句间关系。启后谈李敖的“外语”水平,注意“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句式前后一致,意蕴丰厚,有文采。(4分)‎ 诗歌是什么?是一首永恒的歌。‎ 是草堂茅屋里的一声长叹,____ _ __①____ _____,是雨打黄昏的一片哀愁。‎ 诗歌是什么?是一段深深的情。‎ 落日浮云诉说友情,月上柳梢见证爱情,______ _____②______ _______。‎ ‎【答案】①是阑干拍遍的一腔悲愤 是高堂明镜前的一曲悲歌(2分)②慈母手中纺织亲情 烟波日暮寻觅乡情(2分)【评分标准】句式一致;内容和意境与前后语句协调一致;意蕴丰厚,有文采。‎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做这种题型,首先要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分清层次及表达的主旨。看清要求仿用处的要求,包括显性的要求和隐性的要求,隐性的要求是指材料本身暗含而不直接言明的要求,比如句式物点,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分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要句式一致;内容和意境与前后语句协调一致;意蕴丰厚,有文采。‎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7.2015年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对影响考生作文得分的几种因素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如下:(4分)‎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语言表达 句子、词汇、修辞 ‎49.45%‎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11.65%‎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33.90%‎ 其他 书写、标点 ‎5.0%‎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 ‎ ‎(2)看到这一统计结果,你对湄江高级中学高二级同学作文方面的建议是 ‎ ‎【答案】(1)结论——影响学生作文得分的关键因素是包括句子、词汇、修辞在内的语言表达和包括中心、材料、分析在内的思想内容。或者:影响学生作文得分的关键因素是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2分)‎ ‎(2)建议——要想提高作文得分,最为根本的办法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水平。(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道图文转换题。这个表格,没有标题,那就要注意题干中的相关提示:影响考生作文得分的几种因素。在读表时,要注意表头,既要注意表格的横向内容,又要注意表格的纵向内容,关注表格数字最大与最小的方面,比如表格中的语言表达与思想内容这两项,都是数字相对比较大的,根据题干,这是应该关注的内容。把握这些答题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比尔•盖茨在写给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的书里列了几项他们在学校没学到的事情:(1)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2)这世界在你有成就前不会在意你的自尊;(3)高中刚毕业别指望拥有太多;(4)在老板前别认为你老板太严厉,而老板是没有任期限制的;(5)烙牛肉饼不会有损你的尊严;(6)你的困境不是你父母的过错;(7)你的父母一直为你付帐单才变成现在的乏味;(8)你的学校可能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这与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9)生命中你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无人帮你发现自我;(10)电视不是真实的生活;(11)善待乏味的人,你可能为乏味的人工作。‎ 请根据上述归纳的11条内容,展开联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感悟,可以就某一条内容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条内容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善待他人 一匹马不愿意帮驴子分担重物,以至于驴子累得倒下了,马背上了驴子的重物。你可能会想,这是一匹多么愚蠢的马。但是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也像这匹马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他人于不顾,最终是害了自己。‎ ‎  因此,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一句谚语:“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孟子也曾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可见,一个人只要用心地对待别人,凡事为他人着想,自己也会有所受益,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受到别人的爱戴。这种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往往都会取得成功。“爱人者,人恒爱之”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相反,那些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人,是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真心,永远不会取得成功的。‎ ‎  人唯有善待周围的人,才会受到周围的人的善待。在美国南加州的沃尔森小镇,一天风雪交加,因为镇长家花圃旁的小路泥泞不堪,行人纷纷改道穿越花圃。一个少年心里不忍,便冒雨看护花圃,但镇长却挑来炉渣把路铺好,于是行人就不再穿越花圃了。镇长对少年说:‘替他人着想也就是为自己着想。’旧后,少年无时无刻不记着这句话,正是这句话使他取得了成功,这个少年就是石油大王—哈默,一个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的成功者。‎ ‎  不仅仅是正常人,那些要人善待的残疾人亦能善待他人。曾有一个盲人下楼梯时总会把灯打开,有人对他说:“你自己又看不见路,为什么要打开灯?”谁知盲人却说:“这样可以为他人照路,人们看到我就不会撞到我了。”在一个小小的,甚至在他人看来没有必要的举动背后,竟会蕴含着一个令人深思的道理,那就是善待他人的同时,也会善待自己。‎ ‎  “替他人着想也就是为自己着想。”当朋友遇到困难时,要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当朋友遇到烦心事时,要主动与朋友分担……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必须用自己喜欢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别人,当我们为别人付出时,自己也会有所收获,别人也会同样为自己付出,于是,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温馨与美好。‎ ‎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这句话无疑是一笔财富,使人终生受益。‎ ‎【解析】‎ 试题分析:这则材料的写作要求很宽泛:可以就某一条内容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条内容联系起来思考。从整体考虑看:比尔盖茨作为一个成功者,对生活肯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11条生活准则,是他为年轻人概括的生活的真实面貌,真实得有点残酷。实际上就是提醒年轻人对生活应该持有清醒的认识,现实与理想是有差距的;年轻人对身边的人,如父母、老师、老板,应该抱有宽容的心态。11条内容有点过于“庞杂”,如果放在一起考虑来确定文章的立意,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提炼,会有一定难度。所以建议学生在分析材料时,应该就其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联想思考,而且这11条准则有几条内容本身就有立意重叠之处,比如:(2)和(5)可以写“尊严”;(3)(8)(10)可以写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学生可以选择小角度,联想名人轶事,社会现象,联想自己的生活说道理。‎ 这则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 ‎(1)“生活是不公平的”;(2)反向立意——“不适则变”:不能对生活中的所有不公平都只求适应;(3)“谈尊严”:成功是人格的资本;(4)“别希望不劳而获”:成功来自积极的努力与付出;(5)“不要忽视小事”:平凡成就大事业;(6)“责任”:自己陷入困境,不是别人的过错,不要将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他人;(7)“珍惜时间”;(8)“善待他人”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