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1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6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孙中山学案
专题1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孙中山 考点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b) 20 (1)林则徐的主要思想:林则徐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先后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四洲志》介绍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等内容,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则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魏源的主要思想: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魏源在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b) (1)康有为 ①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纲领。 ②1898年出版了《孔子改制考》,用孔子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③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以挽救民族危亡。 (2)梁启超 ①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②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3)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批判。他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他认为人类社会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加试】——(c) (1)兴起背景 ①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内容及传播 ①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②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等著作,宣传革命思想。 ③1905年,同盟会成立,正式将“建立民国”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④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展开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20 (2)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 (3)有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2.维新思想的四大特色 (1)由技术到制度: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2)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4)救亡图存: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做的贡献 (1)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加试题)(2018·4月浙江选考,27)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 )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 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 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抓题眼] “20世纪初叶”“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是论著的核心立意。 [找错点] 20世纪初,中国盛行四种救国思潮,即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实业救国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贯穿主线是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A项与此主旨一致,B、C、D项与“20世纪初呼吁革命”的史料信息不符,故答案为A。 答案 A [弥补短板] 20 “孤史不足为证!”史料需要考证,对历史结论的分析更要有辩证的历史思维。实践表明,查找原始材料、弄清本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既不可望文生义,又不可过度解读。通过基于史实、证据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实现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实作出合理的判断,培养创新品质。 1.(2017·11月浙江选考)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 ) 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 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答案 C 解析 这段材料描述的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将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后所带来的影响,对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都产生影响,使得变革思想广泛传播,故答案为C。 2.(2018·金华十校选考交流)清末维新运动中,倡导者们为了减少变革阻力,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是( ) A.《变法通议》 B.《孔子改制考》 C.《校邠庐抗议》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答案 B 解析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3.(2018·4月浙江选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0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答案 (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考点二 孙中山与新旧三民主义 1.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加试】——(b) (1)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部分成员,在东京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③三民主义:孙中山把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宣告诞生。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3)捍卫民主共和 ①二次革命: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 ②护国运动: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签订“二十一条”,参加反袁护国运动。 ③护法运动:为反对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维护《临时约法》,孙中山于1917年和1920年两次发起护法运动。 (4)促成国共合作 ①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思想和实践都发生了巨大飞跃。 20 2.孙中山的优秀品质及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加试】——(c) (1)孙中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 (2)他高举三民主义大旗,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3)他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对孙中山历史功绩的评价【加试】 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为救国救民奋斗了一生。其历史功绩如下: (1)领导了一系列反清斗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进行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先后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3)促成国共合作,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势力。 (4)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提出了新旧三民主义,撰写了《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一系列理论著作。 (5)具有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 2.“孙中山精神”【加试】 (1)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的民族精神。 (3)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4)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3.多视角认识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0 1.(2017·11月浙江选考)《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主张意在( ) A.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B.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C.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 D.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主要提到保障工人、农民的权益,并未提到通过立法方式保障农民的权利,故答案为C。 2.(2017·4月浙江选考,11)20世纪是革命的世纪,一场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曾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这场革命运动的“旗帜”是( ) A.“民主共和” B.“革命统一战线” C.“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D.“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初的革命,指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是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形式下,以国共合作为内容,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进行的,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旗帜指引下,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故选C项。 3.(加试题)(2017·11月浙江选考,26)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 ) 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 B.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以各种方式存在 C.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 D.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 答案 B 20 解析 历史事实的叙述要符合客观事实,不能依靠想象,排除A项。历史学的追求不单是历史的观点与总结,要得出结论必须结合相关的所有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信息,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独立的,所以要结合各种细节详细考证,故排除C项。历史研究包括文献资料、档案记录和口述历史,但是口述历史较少,并非所有的历史研究都有口述历史佐证,故排除D项。 4.(加试题)(2016·10月浙江选考)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和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C.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 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答案 C 解析 “根本目的”多从阶级属性及其核心追求方面去解读,1905年《民报》创立,其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潮的主阵地,从这一角度分析备选项,可知C项最佳。 考点三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b) (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b)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918年,鲁迅发表了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者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1917年,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3.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b) (1)20世纪初,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已经有人介绍马克思。 (2)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0 (3)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 (4)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1.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3)1915年到1919年,民主主义者学“思想文化”。 (4)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和文学两条战线,其目的是通过营造新文化氛围来实现民主政治。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3.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阶层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派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革命派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派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20 1.(2017·11月浙江选考)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到“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研究学术的人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有志于上进”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改变了学术研究风气,注重科学研究,D项与题意无关;而题目中并未提到文学革命及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排除A、C。故答案为B。 2.(2017·4月浙江选考,10)《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新青年》认为自己成器,才能有利于社会,要充分发展自己,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故选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3.(2016·4月浙江学考)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 A.推广民间俚语 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 D.抵制白话文运动 答案 D 解析 “若尽废古书……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意为:假若完全废除文言文,那么京津之稗贩都可以当教授了。可见该学者对这件事持否定态度,抵制白话文运动。故选D项。 20 考向一 常考主干知识 1.(2018·丽水名校联合检测)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轨(track)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 A 解析 B项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体现出“师夷”之意,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C项错在“全面”;D项错在“政治制度”。 2.(2018·台州名校联合检测)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学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C.西学逐渐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 D.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答案 A 解析 在古代中国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近代,传播西学的主要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传播内容主要是科技和政治制度,民国初期,传播西学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传播内容是西方文化,故A项正确。 3.(2018·杭州名校联合检测)中国近代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孔子是旧中国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以下各项中,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 C 20 解析 义和团运动主要涉及宗教思想,与孔子无关,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主要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孔子无关,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为减小变法阻力,借用孔子思想提出变法要求,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与孔子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湖州名校联合检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该言论可能出自( ) A.洋务派 B.康、梁维新派 C.马克思主义者 D.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答案 D 解析 由“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对旧思想的批判,洋务派不涉及新思想,故A项错误;维新派仅涉及制度层面,没有涉及旧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可知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追求,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主张民主与科学,故D项正确。 考向二 立德树人、价值观 5.[家国情怀·爱国主义主旋律] (2018·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学考押题)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救亡图存 D.实现社会主义 答案 C 解析 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马克思主义”,故A项错误;反对专制统治,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故B项错误;实现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故D项错误。 6.[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救亡图存] (2018·台州学考满分加餐练)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 A.实业救国 B.维新变法 C.救亡图存 D.追求民主 答案 C 解析 1840~1864年两次鸦片战争,1864~1901年历经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1901~1919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这些运动的主题都是救亡图存,故C项正确。 7.[社会热点——中国梦的内涵解读] 20 (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命题交流)“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D 解析 第一种梦想是民族独立,第二种梦想则是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尚未取得民族独立,更不用说民主了,故A、B、C三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人民希望和平与民主,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故D项正确。 [思维升华]——历史传统与文化传承 了解历史,不只要把过去的问题弄清,很要紧的意义是要了解历史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它的历史传统,这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必然存在的力量。高考命题中文化的传承、根植于历史传承,传统观念,传统习惯等是常见的命题切入点。 考向三 社会热点、学术前沿 8.[唯物史观——传统文化地位变化] 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答案 A 解析 思想文化现象的根源一般从经济方面寻找,康有为是19世纪90年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代表人物,两者分别肯定与否定,主要是源于两个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故A项正确。 9.[史学素养·史料的分类及认识] (加试题)(2018·浙江名校联合体学考押题)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 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20 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答案 C 解析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是一手史料,是有历史价值的,故A项错误;“完全”属于绝对化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回忆录”与清朝历史档案的不同,史料应相互印证,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故C项正确;历史档案的价值高于回忆录,因为回忆录可能受到遗忘与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故D项错误。 10.[社会热点——文化自信] (2018·衢州学考命题交流)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答案 B 考向四 综合能力——历史理解与阐释 11.(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命题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相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 材料二 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宣言的通过“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晚年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认识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历史特点的分析有何异同?毛泽东如此分析中国革命历史特点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案 (1)原因:宣言中首次体现了国民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说明国民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宣言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国民党吸收了新鲜血液,顺利实现了改组。 (2)同:都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目标。 20 异: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孙中山对革命的认识只局限于民主革命的阶段,这是由两者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解析 第(1)问,题眼在于第一句“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由此可以看出本题论述的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然后注意从孙中山自身的转变和国民党一大的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从中国社会性质分析看,应该是革命的任务相同,第二小问,从他们不同的阶级属性分析看,应该是革命前途的不同。 一、选择题 1.(2018·浙江课改联盟学考押题)“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可见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是( ) A.军事科技 B.工业科技 C.启蒙思想 D.政治变革 答案 A 解析 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属于军事科技的范畴,故答案为A。 2.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答案 C 解析 A项和B、D两项分别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主张,均不符合题干“19世纪末”的时间要求。 3.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廷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 C.从制度到文化 D.从器物到制度 答案 D 20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因此“朝野士大夫”“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转向了制度方面,引发了维新变法运动,故D项正确。 4.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是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是( ) A.实业救国 B.崇尚科学 C.政治共和 D.民族独立 答案 D 解析 近代中国受列强的不断入侵,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亡不断加深,故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实业救国、崇尚科学、政治共和是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方式,选择D项符合题意。 5.1918年鲁迅在杂文《保存国粹》一文中说:“我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护我们。’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这里反映了近代中国思想界的突出特点是( ) A.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B.以实用主义为指导 C.以拿来主义为手段 D.以救亡图存为目标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得知,作者是把救亡图存视为第一要务,故D项正确。 6.(2018·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命题交流)孙中山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一主张主要体现了( ) A.“驱除鞑虏” B.“民权主义” C.“恢复中华” D.“民生主义” 答案 B 解析 关键信息是“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国民公举之议员……人人共守”,体现民权主义,故选B项。 7.“他的民权思想,能与黄宗羲等人的反思相应,民生的主张也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平均主义相应。民族主义的诉求,则触动当时全民悲愤的心弦。”这里的“他”是指( ) A.魏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答案 C 20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主要强调了“民族”“民权”和“民生”的主张,符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张,C项符合题意。 8.(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学考交流)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魏源撰写《海国图志》——主张向西方学习 B.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揭开了近代工业的序幕 C.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使列强势力侵入到内地 D.义和团运动打击侵略者——反映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愿望 答案 A 解析 《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故A项正确;揭开了近代工业的序幕的是洋务运动,但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不是最早,故B项错误;《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列强势力侵入到内地,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打击侵略者主要体现了反帝,故D项错误。 9.(2018·丽水学考满分加餐练)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资政新篇》 ②《海国图志》 ③《法俄革命之比较》 ④《新学伪经考》 A.②④③①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资政新篇》是1859年太平天国时期颁布的,②《海国图志》是1842年鸦片战争后魏源创作的,③《法俄革命之比较》是1918年李大钊发表的,④《新学伪经考》是19世纪末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时期的著作,因此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择B项。 10.(2018·浙江绿色教育学考评估)有学者认为:“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已超越了满汉他我之辨,而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下列最能反映该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同盟会的成立 B.武昌起义 C.颁布《临时约法》 D.国民革命 答案 D 解析 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增加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和对内实现各民族平等内容,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故选D项。 11.(2018·丽水名校联合检测)“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把线装书扔入厕所去”“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这些言论应该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 B 20 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主张变革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可知其所指应为新文化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没有对旧思想文化做出彻底否定,故A、C两项错误;“文化大革命”也不存在不看中国书,古书都有毒的极端论断,故D项错误。 12.(2018·慈溪名校联合检测)中国近代“民主诉求的重心,已从国体、政体等具体政治建制层面,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这种转向始于( ) A.“开眼看世界”的思潮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D 解析 “开眼看世界”的思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属于器物层面的诉求,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分别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属于政治诉求,但与“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不符,故B、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出在思想上学习西方,符合“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故D项正确。 13.(加试题)(2018·湖州名校联合检测)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章“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世界无产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其意为( ) A.声援五四运动 B.关注工人运动 C.促成国共合作 D.号召武装暴动 答案 B 解析 五四运动在1919年已经结束,而题干信息发表于1920年,故A项错误;中共成立于1921年,此时还没有成立,更谈不上促成国共合作,故C项错误;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4.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 A.确立了“民主”“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答案 D 解析 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教材有明确表述,同时B、C两项是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功绩,A项不符合史实。 15.(2018·嘉兴学考满分加餐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 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20 答案 D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引起中国思想界发生转变,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2018·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学考押题)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辞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 ——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 (1)变化: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 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 (2)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说明: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7.(2018·金丽衢十二校学考检测)仁人志士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材料二 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之新青年也”。 ——1917年7月4日,《新青年》三卷 20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并概述康有为和张謇的救国实践活动。 (2)与材料二相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事件的主要内容。 答案 (1)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活动: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2)事件:新文化运动。 内容:提倡科学和民主、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和实行文学革命。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时间背景分析,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第二小问,康有为的实践活动是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康有为通过著书立说(《孔子改制考》)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张謇的实践活动是创办实业,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涉及面粉、冶金、轮船等很多行业,成为近代优秀民族资本家的代表。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的出处“1917年7月4日,《新青年》三卷”可知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2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