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出汗过多使尿量减少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在不断发生变化 C. 病毒可寄生在人体内环境中并进行增殖 D. 在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答案】B ‎【解析】出汗过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以维持内环境稳定,A错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在不断发生变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之中,B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与活细胞中进行增值,C错误;在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不等,回流是组织液中氧含量较低,D错误。‎ ‎2. 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 血浆→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 B. 组织液→血浆→病变细胞 C. 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D.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答案】D ‎...........................‎ ‎【考点定位】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3. 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③中的大部分物质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④‎ B.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②③④‎ C. ④的成分中含有血红蛋白、氧气和胰岛素 D. ③是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细胞内液,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④血浆。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A正确;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错误;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在血浆中,C错误;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液,D错误。‎ ‎4. 临床上,与初步诊断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A. 划脚心观察是否有反应 B. 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 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 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答案】B ‎【解析】划脚心观察是否有反应、检查膝跳反射是否存在、复述医生的话,都是针对神经系统是否受损进行的,检查血细胞的数量属于血常规化验,目的是发现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等,不属于神经系统方面的检查,故选B。‎ ‎5. 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 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C.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 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答案】B ‎【解析】神经递质在释放前,存在于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A正确;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如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Na+内流,如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Cl-内流,B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进而引发膜电位变化,C正确;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D正确。‎ ‎6.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 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 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 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 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答案】B ‎【解析】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A项错误;BC段下降的原因: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以及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进而运输氧气的能力增强所致,B项正确;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项错误;乳酸与NaHCO3反应,D项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细胞呼吸 ‎【名师点睛】本题以“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的某人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为情境进行考查。熟记并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血浆PH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前提;以题意中的“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为解题的切入点,据此结合细胞呼吸的知识分析曲线是变化趋势是解题的关键。‎ ‎7.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机体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B. 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读懂文字 C.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神经递质参与 D. 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刺激后,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答案】A ‎【解析】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寒冷刺激机体,机体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量,A正确;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听懂别人说话,B错误;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参与,C错误;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刺激后,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错误。‎ ‎8.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B点分别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情况是 A. 两次刺激后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刺激A点时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刺激A点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B点时乙不偏转,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刺激A点时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注意甲的细胞体周围)。所以刺激A点,兴奋传到甲的细胞体后就不会传到乙细胞,甲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刺激B点,兴奋可传至甲细胞,甲和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兴奋的传递与传导特点,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以及兴奋在神经元间的单向传递。‎ ‎9.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 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答案】B ‎【解析】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A正确;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也能够产生,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B错误;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正确。‎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 ‎10. “内质网压力”是指过多的物质,如脂肪积累到内质网中使其出错的状态.研究发现,肝细胞“内质网压力”可抑制胰岛素相应受体的活性,引发Ⅱ型糖尿病.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A. Ⅱ型糖尿病患者组织细胞内葡萄糖含量较高 B. 胰岛素分泌不足是Ⅱ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 C. 肥胖可能引发Ⅱ型糖尿病 D. “内质网压力”导致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减少 ‎【答案】C ‎【解析】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受体活性受到抑制,则抑制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内葡萄糖含量较低,A错误;由题意知,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而是胰岛素相应受体的活性被抑制,从而无法正常地与胰岛素结合,因而无法降血糖,引发糖尿病,B错误;肥胖者脂肪积累到内质网,导致内质网功能出错,抑制了胰岛素相应受体的活性,使二者无法正常结合,引发Ⅱ型糖尿病,C正确;胰岛素是分泌蛋白,需要内质网的加工,如果内质网出错将会使胰岛素的加工受到影响,D错误。‎ ‎11. 根据如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 B.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 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吃饭后血糖偏高,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进入血液后,A处胰岛素浓度低于B处,故A错误;饥饿时血糖浓度偏低,肝糖原分解成血糖,因此如果该器官为肝脏,A处血糖浓度低于B处,故B正确;肾脏的滤过作用能使血液中的尿素等代谢废物减少,如果该器官为肾脏,A处尿素浓度高于B处,故C正确;由于吃饭后血糖偏高,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多,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原,因此如果该器官为肝脏,A处血糖浓度高于B处,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 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解: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的时间长,A正确;‎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B正确;‎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部分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C错误;‎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激素、二氧化碳等需要体液传送,D正确.‎ 故选:C.‎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3. 养鸡场鸡舍中清晨和傍晚用稳定的灯光延长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B. 延长光照刺激可直接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 C. 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D. 鸡的产蛋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答案】B ‎【解析】雌激素可促进卵泡的成熟和排卵,A正确;延长光照刺激时通过神经调节(促进卵巢的发育和雌激素的合成)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提高产蛋率,B错误;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其中前者占主导地位,C正确;动物的行为是遗传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14. 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血浆渗透压降低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A ‎【解析】解:A、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 B、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B错误;‎ 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水平衡调节的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掌握和运用,试题难度一般.‎ ‎15. 下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激素①只能运输到垂体并作用于垂体 B. 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 C. 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 内环境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 ‎【答案】D ‎【解析】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垂体,A错误;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但不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B错误;寒冷环境中激素①②③增多,由于寒冷时出汗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即④减少,C错误;体内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能准确分析出图中各个数字所代表的激素名称。‎ ‎16. 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 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 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D ‎【解析】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正确;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淋巴因子,呈递抗原,传递信息刺激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考点定位】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名师点睛】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7. 肠道病毒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喉炎。下列关于人体对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EV71侵入机体后经T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 B. 患儿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该病毒 C. 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该病毒 D. 效应T细胞能通过释放抗体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 ‎【答案】B ‎【解析】EV7EV71侵入机体后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A错误;病毒是寄生在细胞内的生物,人体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B正确;记忆细胞不能直接产生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C错误;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 ‎ ‎18. 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 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 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 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D. 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答案】D ‎【解析】血清中含有抗体,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家兔体内会产生抗小鼠B细胞的抗体,而现在家兔的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说明产生的抗体也能和小鼠T细胞结合,说明小鼠T细胞和小鼠B细胞具有相同的抗原,C正确。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的应是体液免疫,A错误。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了体液免疫,B错误。不能说明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具有相同抗原,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9.‎ ‎ 如图左侧为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那么一段时间后,琼脂块在右侧①②③图示位置时,其生长情况依次是 A. 向A侧弯曲 向B侧弯曲 向A侧弯曲 B. 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C. 向A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A侧弯曲 D. 向B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B侧弯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左侧图示对燕麦胚芽鞘用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即A中生长素多于B。图①A、B中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由于A中生长素多于B,A侧生长比B侧快,因此向B侧弯曲;图②匀速转动对生长素分布没有影响,仍然是A侧生长比B侧快,向B侧弯曲;能够接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图③中胚芽鞘尖端已经去除,单侧光照射对生长素分布没有影响,仍然是A侧生长比B侧快,向B侧弯曲;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0.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B. 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 既可以直接参与代谢,又可以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D. 对于根和茎的生长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即进行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A项正确;生长素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B项正确;生长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C项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 一般情况下,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1. 某实验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某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效应,进行了相关实验,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该植物的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B. 促进该植物的茎和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溶液浓度不同 C. 生长素浓度为 10-6mol/L时,抑制该植物根的生长 D. 相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根和茎的作用效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植物的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A正确:促进该植物的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溶液浓度为 10-5 mol / L 左右,促进该植物的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溶液浓度为 10-6 mol / L 左右,B正确;生长素浓度为 10-6 mol / L 时,该植物根的生长量大于生长素浓度为0时,故生长素浓度为 10-6mol / L 时,促进该植物根的生长,C错误;相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根和茎的作用效应可以是促进,也可以是抑制,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意在考查学生对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理解,考查学生图表分析能力。‎ ‎22. 如图是某植物幼苗根部横放一段时间后显微镜下的部分细胞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在根部a侧与b侧的作用效果相同 B. a侧为根近地侧,b侧为根远地侧 C. b侧细胞的细胞周期比a侧细胞短 D. 若为茎部细胞图像,则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答案】B ‎【解析】生长素在根部a侧抑制生长,在b侧促进生长,A错误;a侧为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b侧为根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B正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在于促进细胞的伸长,不是作用于细胞周期,C错误;若为茎部细胞图像,则a、b侧都促进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 ‎23.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是由特定腺体分泌的有机物 B. NAA主要是由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产生 C. 脱落酸的合成不受基因组的控制 D. 青鲜素具有易合成、效果稳定等特点 ‎【答案】D ‎【解析】植物激素是由特定的腺体分泌的一种微量的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A错误;NAA(α萘乙酸)是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B错误;脱落酸的合成受基因组的控制,C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対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如乙烯利、青鲜素等,其优点是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D正确。‎ ‎24.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 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棉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B. 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 C. 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 新摘未熟红柿,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 ‎【答案】B ‎【解析】棉花适时打顶摘心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这与生长素的两重性有关,A项错误;豆类的根部有与根互利共生的根瘤菌,根瘤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起到固氮的作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与植物激素无关,B项符合;水稻的根茬发芽长出新稻主要与生长素有关,再发育到成熟是受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C项错误;木瓜能释放乙烯,乙烯能促进柿子的成熟,D项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作用 ‎25. 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 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①>②‎ 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 D.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④通过影响①②来影响种群密度,故④是年龄组成,③通过影响②来影响种群密度,故③是性别比例,②是出生率,①则是死亡率,故A正确。增长型是因为②>①,故B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故C正确。我国计划生育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初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6.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 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 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数量较1975多,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高,故A错误。由图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故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去掉任何数据,故C错误。由图可知在这5年中种群数量应是下降的,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27. 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 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 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故A选项正确;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故B选项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故C选项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群落结构特征的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 ‎28. 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图中的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影响种群密度增加的因素除了食物和捕食者数量外,还有空间以及种内斗争等因素,因此符合关系的是C曲线。‎ ‎29.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某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有新物种的形成 B. 群落的物种组成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可出现差异 C. 群落的演替速度与方向可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 D. 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A ‎【解析】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变化,随时都可能会有物种灭绝,也可能会有新物种产生,A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可出现差异,即发生了群落演替,B正确;群落的演替速度与方向可受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C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的垂直配置状况或垂直格局,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 ‎30. 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 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B ‎【解析】对比记录表可知,与乙组相比,甲组的植被覆盖率及物种数都明显升高,说明移栽植物会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错误;植物为动物提高栖息空间和食物来源,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B正确;边坡甲上虽没有移栽乔木,但经过演替,可能会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趋于稳定,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结构与群落演替 ‎【名师点睛】1.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取决于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及种间关系的复杂程度,栽植物会增加物种的丰富度,因而能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2.群落演替的方向是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结构稳定性越来越高并逐渐趋于稳态。‎ 二、非选择题 ‎31. 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CO2在血浆中以HCO3-的方式运输,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血浆中CO2主要来自________(生理过程)。 ‎ ‎(2)CO2进入红细胞后,HCO3-数量_____。根据细胞特点和HCO3-的含量,可推测HCO3-进入血浆的方式为____________。‎ ‎(3)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______发生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扩散到_______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若红细胞中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则至少穿过______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 ‎(4)由于红细胞内_______被消耗和_______的进入,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红细胞。‎ ‎【答案】 (1). 细胞呼吸(有氧呼吸) (2). 增加 (3). 协助扩散 (4). 空间结构 (5). 组织液(血浆、内环境) (6). 6 (7). H2O (8). Cl-(氯离子)‎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进入红细胞后与水形成H+和HCO3-,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扩散到组织液中,另外Cl-的进入。‎ ‎(1)人的细胞通过有氧呼吸作用产生C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进入血浆,血浆中CO2主要来自细胞有氧呼吸。‎ ‎(2)根据试题中的图示,CO2进入红细胞后形成碳酸,而后碳酸分解形成HCO3-,所以细胞中HCO3-数量增加;细胞中HCO-3离子浓度较高,运输无机盐离子需要载体,所以HCO-3顺着浓度梯度进入血浆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3)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在H+作用下引起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其结合的氧气释放,氧气扩散到组织液;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若红细胞中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则至少穿过1层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一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才能被线粒体利用,共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4)由于红细胞内水与二氧化碳结合,水被消耗,而Cl-(离子)又不断进入细胞,使细胞内液体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细胞。‎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判断氧气和二氧化碳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以及与运输等有关的作用机理。‎ ‎32. 为验证一定量的某种降血糖物质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的范围,进行如下实验:(注:用生理盐水配制X溶液)‎ ‎(1)用__________小鼠作为实验组,用患糖尿病小鼠作为对照组1,用______小鼠作为对照组2。‎ ‎(2)实验组注射______________,对照组1、2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3)一定时间后若实验组和对照组___的血糖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___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则表明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 ‎【答案】 (1). 患糖尿病 (2). 正常 (3). 一定量的X溶液(或X溶液) (4). 2 (5). 1‎ ‎【解析】试题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一定量的某种降血糖物质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所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一定量的某种降血糖物质X,而因变量是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基本思路是建立两个对照组:患病小鼠组和正常小鼠组,注射生理盐水;一个实验组,注射一定量的某种降血糖物质X;观察注射某种降血糖物质X前后小鼠的血糖和哪个对照组的值更近。‎ ‎(1)要验证一定量的某种降血糖物质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需用某种降血糖物质X处理患糖尿病小鼠,因此用患糖尿病小鼠作为实验组;为了使实验更有说服力,除患糖尿病小鼠作为对照组1,还应用正常小鼠作对照组2。‎ ‎(2)实验组注射一定量某种降血糖物质X,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这样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个变量。‎ ‎(3)若某种降血糖物质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水平,实验结果应该是:实验组和对照组2的血糖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对照组1由于缺乏某种降血糖物质X而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要明白实验程序的设计,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确定都是依据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而展开的。‎ ‎33. 将生长正常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图1是水平放置的,幼苗根和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关系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 ‎ ‎ ‎(1)生长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____________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 ‎ ‎(2)图1中,与茎的近地侧和根的远地侧对应的曲线上的点依次为__________。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数x,请结合图2,用数学不等式表示x的范围:_________。‎ ‎(3)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并得到图3所示实验结果.图3中“?”的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胚芽鞘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IAA单独处理的____倍。‎ ‎【答案】 (1). 调节 (2). 吲哚乙酸 (3). C 、B (4). 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