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2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蓝田县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检测 高二生物试题 1.孟德尔在遗传学的研究中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其主要原因是 ①异花传粉②自花传粉③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④闭花授粉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 (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 (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详解】孟德尔在遗传学的研究中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主要是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在自然条件下一般是纯种,且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①错误,②③④正确。故选B。 2.下列各项不相对性状的是 A. 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 B. 酵母菌菌株耐热与不耐热 C. 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 D.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答案】A 【解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是不同种生物的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酵母菌菌株耐热与不耐热,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果蝇的红眼与白眼,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3.关于豌豆控制高茎的基因和控制矮茎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具有相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B. 控制不同的生物性状 C. 脱氧核苷酸种类不同 D.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答案】D 【解析】 豌豆控制高茎的基因和控制矮茎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具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但脱氧核苷酸种类相同,A项、C项错误;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类型,B项错误;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D项正确。 【点睛】对等位基因的理解: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且控制着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D和D、d和d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但控制着同一表现型,属于同一基因;D和d属于等位基因。 4.基因型为YyRr(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生物,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的配子是 A. YR B. Yr C. yR D. Yy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所以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能产生四种配子,即YR、yr、Yr、yR。 【详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等位基因分离,而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因此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配子有:YR、yr、Yr、yR四种。而Yy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应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发生分离,因此不可能出现这种配子。ABC错误,D正确。故选D。 5.下列杂交方式中,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的组合为 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D. AaBB×aaBb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据此答题。 【详解】aaBb×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为1×2=2种,A错误;AaBB×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为1×1=1种,B正确;AaBb×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为1×2=2种,C错误;AaBB×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为2×1=2种,D错误。 故选B。 6.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个纯合易感稻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稻瘟病的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比例为( ) A. 3/4 B. 1/8 C. 3/16 D. 3/8 【答案】C 【解析】 根据两对性状杂交实验结果,纯合易感稻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纯合抗稻瘟病的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1为双杂合子, F2中有四种表现型,高秆抗病∶高秆不抗病∶矮秆抗病∶矮秆不抗病=9∶3∶3∶1,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比例为3/16,选C。 7.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 A. 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B. 联会时 C. 四分体时期 D. 第一次分裂与第二次分裂过程之间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 )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A正确;联会时期,染色体已完成复制,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B错误;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已完成复制,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C错误;第一次分裂与第二次分裂过程之间,着丝点没有分裂,染色体不再进行复制,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萨顿推论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A. 假说——演绎法 B. 归纳法 C. 类比推理法 D. 同位素示踪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的过程。 【详解】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发现两者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由此可见,萨顿采用了类比推理法,综上所述,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基因的本质是 A.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 有遗传效应的氨基酸片段 C. DNA的任一片段 D. 多肽链的任一片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3、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且基因是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不是氨基酸片段,B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片段不一定是基因,C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不是多肽链的任一片段,D错误。故选A。 10.图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7号的致病基因是由 A. 1号遗传的 B. 2号遗传的 C. 3号遗传的 D. 4号遗传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已知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遗传病为伴X隐性伴性遗传病,则3、6、7号的基因型为XaY,其致病基因都来自于他们的母亲,据此答题。 【详解】已知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遗传病为隐性伴性遗传病,则7号的基因型为XaY,其中Xa来自其母亲5号,所以5号的基因型为XAXa,由于1号正常(XAY),所以5号的Xa来自其母亲2号。由此可见,7号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2号。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伴性遗传,首先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种类,能根据题干信息“该病为隐性伴性遗传病”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其次结合系谱图,判断7号的致病基因的最终来源即可。 1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是 A. S型菌的多糖荚膜 B. R型菌的蛋白质 C. R型菌的DNA D. S型菌的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格里菲斯将加热杀死的S型死细菌和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小鼠死亡,并且死亡的小鼠体内有S型活细菌,格里菲斯推测在S型死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后来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们进一步证明这种转化因子就是S型细菌的DNA。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 A. 35S B. 32P C. 35S和32P D. 35S和32P都不进入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化学组成,掌握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因此,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做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只有32P。综上可知,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一个由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5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 A. 1/10 B. 1/5 C. 1/16 D. 1/25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个由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5次后得到25=32个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2个DNA分子各含一条母链,其他DNA分子只含14N,所以复制5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2/32=1/16。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DNA半保留复制的相关计算。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容易题。 14.某双链DNA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已知A的数目是300个,则C的数目是 A. 300 B. 400 C. 600 D. 700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由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可知,双链DNA分子中A=T,G=C,因此A+C=T+G=50%,所以含1000个碱基对的双链DNA分子,如果腺嘌呤(A)的数目是300个,则胞嘧啶(C)的数目是1000-300=700个。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研究发现狂犬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与DNA相比,RNA中特有的碱基是 A. 鸟嘌呤 B. 腺嘌呤 C. 尿嘧啶 D. 胸腺嘧啶 【答案】C 【解析】 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含有的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含有的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因此RNA中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U),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与RNA区别,识记两种核酸的碱基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16.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B. 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体共用一套密码子 C. 在密码子表中共有64个遗传密码子 D. 密码子与氨基酸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A正确;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B正确;在密码子表中共有64个遗传密码子,C正确;三种终止密码子无对应的氨基酸,D错误。故选D。 17.基因A可突变为基因a1、a2、a3等。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A. 稀有性 B. 可逆性 C. 不定向性 D. 有害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 2、基因突变的特点:a、普遍性;b、随机性;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A在不同个体中可分别突变产生a1、a2、a3…等,这充分说明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即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人类猫叫综合征是由于第五条染色体部分缺失造成,此种变异类型是 (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C 【解析】 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所以C选项正确。 19.小杨拟调查人类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最适合的调查对象是( ) A. 该病患者的家系 B. 医院中的候诊者 C. 该病高发地区的人群 D. 随机选择的某人 【答案】A 【解析】 最适合调查人类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调查对象是该病患者的家系,这样才能绘出该家族系谱图,便于分析其遗传方式,所以选A。 20.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成功培育出第一头携带白蛋白的转基因牛,他们还研究出一种可大大提高基因表达水平的新方法,使转基因动物乳汁中的药物蛋白含量提高30多倍。转基因是 A. 提供基因的动物 B. 能表达基因信息的动物 C. 能产生白蛋白的动物 D. 基因组中增加外源基因的动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转基因动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成的动物,即基因组中增加外源基因的动物。 【详解】转基因动物是接受目的基因的动物,而不是提供基因的动物,A错误;供体和受体都具有相关基因,都能表达基因信息,B错误;供体细胞内也有白蛋白基因,转基因动物是受体动物,C错误;把供体的特定基因导入受体的基因组,使受体动物含有供体的基因,这样的受体动物就是转基因动物,D正确。故选D。 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相同的是( ) A. 变异、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条件 B.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说明,不符合题意,A错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符合题意,B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说明,不符合题意,C错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研究的对象是个体,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不符合题意,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2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 A. 产生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B. 改变了基因频率 C. 形成了地理隔离 D. 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新物种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其中生殖隔离的产生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具有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基因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地理隔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但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点睛】注意: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23. —个植物种群,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 A. 30% B. 80% C. 45% D. 55%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种群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该种群AA占30%,Aa占50%,aa占20%,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即30%+1/2×50%=55%,a的基因频率=1-55%=45%。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 A. 基因突变和重组 B. 共同进化 C. 自然选择 D. 地理隔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A、C、D三项均错误, 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是 A. 基因多样性 B. 蛋白质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物种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A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生物性状多样性由蛋白质多样性的体现,生物性状多样性不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不是形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B错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类型的多样性等,C错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如人类已鉴定出的物种,大约有170多万个,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D错误。故选A。 26.豌豆花腋生和顶生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基因B、b控制,下表是几组杂交实验结果。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亲本表现型 后代 腋生 顶生 一 顶生´顶生 0 804 二 腋生´腋生 651 207 三 顶生´腋生 295 265 (1)根据组合_______可判断出豌豆花腋生和顶生中,显性性状是______ (填“顶生”或“腋生”。 (2)组合二亲本的基因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其后代腋生豌豆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3)组合三后代的腋生豌豆中杂合子占________。 (4)组合________为测交实验。 【答案】 (1). 二 (2). 腋生 (3). Bb Bb (4). 2/3 (5). 100% (6). 三 【解析】 【分析】 1.判断显性性状的一般方法为:“无中生有为隐性”,则亲本表现型则为显性;或者根据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则后代全为显性性状。 2.分析三个组合可知,组合二:腋生×腋生→3腋生:1顶生,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Bb×Bb,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BB:2Bb:1bb;组合一:顶生×顶生→顶生,所以亲本的基因型都是bb;组合三:顶生×腋生→1腋生:1顶生,所以亲本及后代的基因型是Bb×bb→1Bb:1bb。 【详解】(1)根据杂交组合二:腋生×腋生→腋生:顶生=3:1,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腋生相对于顶生是显性性状。 (2)根据分析,组合二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所以组合二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Bb、Bb。亲本腋生的基因型都是Bb,因此在后代的腋生(1/3BB或2/3Bb)豌豆中,杂合子的概率为2/3。 (3)组合三中,子代中腋生:顶生≈1:1,属于测交组合类型,所以亲代的基因型为Bb、bb,Bb×bb→1Bb:1bb,所以后代的腋生豌豆中杂合子占100%。 (4)杂交组合三:顶生×腋生→腋生:顶生=1: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bb×Bb。 【点睛】本题考查杂交组合中显隐性性状及基因型的判断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够掌握一般常见的遗传学判断方法,以及运用分离定律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7.下图为某一雌性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A形成B的分裂方式为_______,其意义是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亲、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 (2)C细胞的名称是_____,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_____个DNA分子。 (3)由A形成C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_______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_____,使其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遗传组成具有多样性;此外,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还可能发生_____,进一步使产生的子细胞的种类增多。 【答案】 (1). 有丝分裂 (2). 初级卵母细胞 (3). 2 (4). 分离 (5). 自由组合 (6). 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A图是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B图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属于有丝分裂后期,C图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属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1)A图是有丝分裂前期,B图为有丝分裂后期,由A形成B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其意义是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亲、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 (2)C图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属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C细胞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含有2个DNA分子。 (3)由A形成C,即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其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遗传组成具有多样性;此外,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还可能发生交叉互换,进一步使产生的子细胞的种类增多。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根本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再选出正确的答案。 28.中心法则反映了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a过程进行时,需要在________酶的作用下把两条双链的螺旋解开,然后再以解开的母链为模板,在_______酶的作用下利用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_____原则合成新的子链。 (2)c过程表示_____,它主要在_____上完成。 (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也可以通过控制______来直接影响性状。 【答案】 (1). 解旋 (2). DNA聚合 (3). 碱基互补配对 (4). 翻译 (5). 核糖体 (6). 蛋白质的结构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a表示DNA自我复制,以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b表示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c表示翻译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d表示逆转录;e表示RNA自我复制。 【详解】(1)a为DNA分子复制过程,该过程需要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双链的螺旋解开,然后再以解开的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利用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子链。 (2)c为翻译过程,该过程在核糖体上完成。 (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点睛】本题结合中心法则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下图表示以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种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种品种的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方法I和方法Ⅱ培育⑤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 (2)用③培育出个体④的常用方法Ⅲ是_____,通过方法Ⅲ和v培育⑤,其优点是___________ (3)由③培育出⑥的常用方法是用 ________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4)Ⅳ过程代表的育种方法叫_____,其优点是_______ 【答案】 (1). 基因重组 (2). 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 (3).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 秋水仙素 (5). 诱变育种 (6). 提高变异频率,较短时间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题中所涉及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Ⅰ→Ⅱ)、单倍体育种(Ⅰ→Ⅲ→Ⅴ)和多倍体育种(Ⅰ→Ⅳ),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变异。 【详解】(1)用①和②培育成⑤的过程为杂交育种,所采用的常规方法Ⅰ和Ⅱ分别称杂交和自交,其培育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用③培育小④的常用方法Ⅲ是花药离体培养;由③培育出④再培育出⑤的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由于⑤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由③培育成⑥常用的方法Ⅳ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4)Ⅳ过程代表的育种方法叫诱变育种,其优点是提高变异频率,较短时间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