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新疆阿克苏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新疆阿克苏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新疆阿克苏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 商鞅的智慧与策略 C. 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D. 始终以“富国强兵”为宗旨 ‎2.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 A. 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 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 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A. 实行分封制; B. 任用商鞅变法 C. 任用管仲变法; D. 推行汉化政策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拔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推进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是 A. 明确规定成年男子与父母分居; B. 奖励军功 C. 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D. 燔诗书而明法令 ‎5.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 A. 等级观念逐渐消亡; B. 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C. 践行儒家用人之道 D. 军功爵制遭到破坏 ‎6.《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 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7.右面表格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这一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A. 为消灭其它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 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 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割据局面;‎ D. 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8.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吴起变法;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9.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 商鞅变法; B. 戊戌变法 C. 孝文帝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10.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 迁都洛阳 B. 整顿吏治 C. 移风易俗 D. 颁布均田令 ‎1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 经济衰退 B. 起义频繁 C. 兵力不足 D. 吏治腐败 ‎1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 “心外无物”‎ ‎13.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A. 农田水利法 B. 免役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市易法 ‎14.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A. 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B. 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C. 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D. 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15.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其根源是:‎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 ‎②“不抑兼并”政策的影响 ‎③民族关系紧张,战争不断,造成对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 ‎④奸臣当道,皇帝昏庸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16.王安石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王安石所说的变法措施是 A. 青苗法 B. 募役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市易法 ‎17.1861年,俄国开始改革,美国爆发内战。这两个相距遥远的历史事件的相似任务是 A. 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B. 解决自由劳动力问题 C. 实现国内市场统一 D. 力争废除关税壁垒 ‎18.下列表述不符合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状况的是 A. 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的状况,又不得不依附地主阶级 B. 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C.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D. 耕地不足现象得以解决 ‎19.“1859—1879年,注册棉纺企业的机器织机数量增长了46倍,而手工织机减少了23%。两种生产设备的比例为3.2∶1。”这些数据表明 A.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机器生产得到推广 B. 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手工纺织缺乏人员 C. 棉纺织业是农奴制改革后的新兴行业 D. 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20.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A. 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B. 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 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 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2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进步作用是 A. 造成了资本的集中; B.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扩大了国际市场 ‎22.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 使农民获得了自由; B.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 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23.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针对的是当时( )‎ 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2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迁都洛阳 B. 推行三长制 C. 实行均田制 D. 制定俸禄制度 ‎25.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 A. 民族的融合 B. 分裂走向统一 C. 中央集权加强 D. 经济中心南移 ‎26.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③发展封建经济 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7.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B.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 ‎ C.保守派上台执政,坚决反对新法 D.政令不畅,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 ‎2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 商鞅    C. 李悝    D.王安石 ‎19世纪60年代,俄国和日本两国都进行了一次社会改革,改革都对其社会的向前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此回答29—30题。‎ ‎29.列宁说:“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 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知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C、西方殖民统治的加强 D、农奴的反抗斗争 ‎ ‎30.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 A.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C.维护封建生产方式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第II卷(非选择题 40分)‎ ‎31(10分).山东邹平是“范公故里”,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邹平居住了整整20年。请看下列两则与范仲淹及其所处时代相关的材料:‎ 材料一: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一句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就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范仲淹当年主持庆历新政,在审核各地官吏名单的时候,把庸碌无为的一笔勾去。他的助手富弼不同意,说:“你大笔一挥倒容易,哪里会知道这会害得他全家痛哭。”范仲淹坚定地说:“一家人哭,强如一路人哭!”他最终坚决罢免了那些不称职的官员。‎ 材料二: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述,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地上。‎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的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有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出了北宋中期的什么问题?‎ ‎(2)材料中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4)材料二所述问题范仲淹解决了没有?这个问题以后又是如何处理的?请结合史实说明。‎ ‎32.(26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谊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乃在于商鞅变法仁义不施,风俗败坏。他举例说:商鞅变法使得商人的儿子长大了就分家产自立门户,穷人的儿子长大了就被招赘住到岳家。‎ ‎——整理自《汉书·贾谊传》。‎ ‎(1)材料一主要涉及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客观评价该措施。(12分)‎ 材料二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我国某地农村1936年和1981年的家庭类型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 ‎ 注: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妻和其未婚的子女所构成的生活单位;联合家庭指儿女成婚后继续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单亲家庭指配偶中有一方死亡或者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儿女;附属家庭是核心家庭之外还包括其他成员(多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亲属)。‎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地区近代以来家庭类型的主要发展趋势,并从表现和成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说明。(14分)‎ ‎33.(4分)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到1900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较前增长了6倍。铁路长度从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00年的5.2万公里。‎ ‎ 材料二 农奴制度废除后,沙皇政府又在其他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1864年,在省、县都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1870年在城市建立杜马和自治局……(但是)自治机构受到行政当局的严格监督……政治案件往往由行政部门处理,被捕的革命者不经审判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这些事实表明,改革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代表农民利益的“民粹派”刺杀。‎ 请回答:依据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影响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解析】符合国家的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商鞅的智慧与策略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始终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不是根本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符合国家的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个改革成功的根源所在。‎ ‎2.D ‎【解析】“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井田制已经瓦解,即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只是现象也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个体劳动代替集体耕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为田开阡陌封疆”反映的是井田制的瓦解即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3.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故B项正确;A项西周的制度;C项是齐国的改革;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材料“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是解题的关键。‎ ‎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改革原有家庭制度,废除大家庭制,实行分户别居,子辈成年特别是已婚的一定要另立门户,把家庭单位分到最细小的程度,加快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故A项正确;B项打击了旧贵族势力;C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所以答案选A。‎ ‎5.B ‎【解析】题干中秦穆公将百里奚用五张羊皮赎回,并未以重任只是一个特殊现象,不能反映等级观念逐渐消亡,但可以看出贵族政治已经有所改变,故排除A而选择B;秦穆公的做法并不是践行儒家的用人之道,而是采用法家的用人主张,故排除C;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6.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时并未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不能选A。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不是用以控制贵族而是加强统治,不能选C。在商鞅变法时贵族也是可以从事工商业的,不能选D。其实是军功制造成了宗室贵戚皆怨望的现象,因为以军功授田定爵位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所以才怨恨商鞅,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内容 ‎7.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革措施是指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产生的作用有利于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B项正确。AC两项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而非题干内容的体现,排除。D项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与题干中强调改汉姓没有关系,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8.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等,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A。战国时,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增强自身实力,著名的有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B、C。北魏孝文帝时,进行汉化改革,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令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与汉人通婚,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9.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展开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A。戊戌变法是维新派在民族危亡之际发起的一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B。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令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与汉人通婚,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符合题意,C项正确。D为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与中华民族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这项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故D项正确。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迁都洛阳,迁都本身不属于制度的改革,排除A。整顿吏治,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与题干不符,排除B。移风易俗,有利于汉化,与题干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1.D ‎【解析】试题分析:国家财政收入有明显的增长,故“经济衰退”的说法不合理,A不选;“农民起义”是统治危机的结果,不是根本原因,B不选;“兵力不足”的说法不合史实,C不选;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吏治腐败,导致财政入不敷出。所以“吏治腐败”是统治危机的根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背景 ‎12.D ‎【解析】王安石认为形体是一个人存在的根本,属于唯物主义思想。而“心外无物”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二者相互对立,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强调天地或物质为万物之本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与王安石的观点相近,排除ABC项。‎ ‎13.D ‎【解析】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与农业相关的变法措施,故A、C两项错误;免役法是与劳役相关的变法措施,故B项错误;市易法是与市场相关的变法措施,故D项正确。‎ ‎14.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王安石指出了北宋社会危机的原因所在,并提出国家财政与社会生产、国家安危的关系,ABD正确,但不符合设问。但并没有提出要改革国家的经济制度,当时也并不具备改革经济制度的条件,C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C。‎ ‎15.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正确,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②正确,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使土地高度集中,从而使封建政府财政困难,并使社会阶级矛盾尖锐;③④错误,宋朝中期民族关系相对缓和;所以答案选B。‎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6.B ‎【解析】募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根据材料中的“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王安石所说的变法措施应当是募役法。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 ‎17.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俄国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但都面临劳动力不足问题,俄国农奴制和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都束缚了自由劳动力,B项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与美国不符,排除A。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实现国内市场统一,废除关税壁垒,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排除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记忆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后的俄国社会矛盾仍然严重,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状况,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19.A ‎【解析】1859—1879年机器织机增多,手工织机减少,说明农奴制改革后,机器生产在俄国棉纺织业得以推广,故A项正确; B、C两项由材料无法得以印证;19世纪末,俄国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20.B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861年改革并没有使近代司法制度完善,也没有使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和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而仅仅是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而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显然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政治民主化 ‎21.B ‎【解析】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答案为B项。俄国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而不是造成资本的集中,排除A项;C项与农奴制改革无关,排除;农奴制改革扩大了国内市场,排除D项。‎ 点睛:俄国农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据此确定答案。‎ ‎22.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金和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C项正确。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民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农民为了获得土地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保留了大量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排除AB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 ‎23.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立三长”即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故选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内容 ‎24.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官吏原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吏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这造成官吏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为解决这一问题,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由中央按官吏级别统一发给俸禄,不得自筹。所以应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25.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社会动荡,所以排除BC;当时少数民族内迁,同中原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所以A符合;经济中心南移始于东晋,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了要学习汉族文化,排除D。故选A。‎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6.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提高军队战斗力,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故①④正确,故选D;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排除②,故排除A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排除③,故排除B。故选D。 ‎ 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 ‎【名师点睛】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秦国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为核心,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考试重点关注变法的条件、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 ‎2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所以选A。‎ ‎28.B ‎【解析】略 ‎29.C ‎30.D ‎【解析】略 ‎31.(14分)(1)冗官问题和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问题。(2分)‎ ‎(2)冗官问题: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分化事权”的弊端;北宋科举制方面,录取名额大大增加,造成官吏多而杂。(2分)‎ 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问题:政治腐败造成的。(2分)‎ ‎(3)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4分)‎ ‎(4)没有。后来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和将兵法,加强了训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4分)‎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从两则材料中归纳,材料一“把庸碌无为的一笔勾去”,体现了人浮于事、冗官的问题,材料二反映了军队战斗力低下、军队腐败的问题,若归纳为冗兵问题则错误;第(2)问注意结合第二、三节教材内容回答,不可遗漏要点;第(3)问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切忌把范仲淹改革的内容全部答上;第(4)问较简单,结合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32.(16分)(1)措施:改变社会习俗,强行推行个体小家庭政策。(2分)‎ 评价:积极:移风易俗;保证国家租税收入和赋役征派;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秦国崛起。消极:淡化了血缘亲情。(4分)‎ ‎(2)趋势:不完整家庭减少(或家庭结构日趋完善);独立性家庭成为主流(或家庭逐渐变小)。(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表现:单亲家庭和附属家庭比例减少,联合家庭增加说明家庭形式趋向于完整,不完整家庭减少;核心家庭比例增加并成为主要家庭形式,说明独立性家庭成为主流。(2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战乱结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宗法观念依然影响着中国的家庭结构。(4分,答出二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准确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风度败坏”“分家产,自立门户”等信息可以分析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结合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措施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依据材料二图表中“1936年”“1981年”从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规模大小变化进行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单亲家庭和附属家庭减少、联合家庭趋于完善、不完整家庭以及核心家庭的变化”分析归纳即可;第三小问可以结合表格中时间“1981年”以及所学从“新中国成立、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宗法观念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措施、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3.(10分)‎ 积极影响: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在俄国的扩展;推动了俄国政治变革,有利于俄国政治民主化。(6分)‎ ‎)消极影响: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俄国在政治上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农民遭受到一次空前的掠夺,受到更沉重的压迫。(4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在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注意一分为二去评价其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