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24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课时作业(二十四)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成了拥邓力量的第二次呐喊。”反映了( A ) A.“左”倾思想长期严重泛滥 B.“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社会各界的心声 C.改革开放的诉求 D.《剑桥中国史》的科学性、客观性 解析:据材料“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成了拥邓力量的第二次呐喊”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左”倾思想长期严重泛滥,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中国社会各界的心声,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尚未提出,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剑桥中国史》的科学性、客观性,故D项错误。 2.(2019·广州调研)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 B ) A.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解析: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A项错误;据材料“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可知中共安徽省委制定的《省委六条》允许生产队实行责任制,这说明这一文件突破了农村“左” 的政策束缚,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C项错误,据材料“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可知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2019·南宁质检)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民,称之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政府又要求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这一变化( D ) A.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B.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D.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解析:据材料“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格局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不是退出历史,故A项错误;土地所有权仍然归集体,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据材料可知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部调整,土地所有权不变,不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可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调整顺应了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这一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保障,故D项正确。 4.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9.1万个乡(镇)政府,92.6万个村民委员会。这实际上( A ) A.宣告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结束 B.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C.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的范围 D.揭开了农村政治经济改革的序幕 解析: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与材料中“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相符,故A项正确;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成为“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原因,责任制开始与材料中“1983年10月”不符,故B项错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与材料中“1983年10月”“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不符,故C项错误;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与材料中“1983年10月”不符,故D项错误。 5.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 D )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 解析:材料只是说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并没有从法律上认可私营经济,故A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率先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即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取消人民公社化建立乡镇,农村改革的实现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国企改革,故C项错误;据材料“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可知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故D项正确。 6.1984年11月4日,《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经上级批准,从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这一政策( A ) A.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 B.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 C.表明简政放权的开始 D.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 解析:据材料“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可知,取消票证制度,实行议价,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故A项正确;材料“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只是取消票证制度,不能说明计划体制被取消,故B项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置表明已经实行了简政放权,故C项错误;1984年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国家计划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7.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D ) A.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解析:经济改革的方向不可能是由民间经济活动所决定,故A项错误;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引领而非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该意外收获是农村乡镇企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而非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故C项错误;“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很明显民众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 8.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 B ) A.我国全面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D.国家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困境,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故B项正确;从改革开放时期就已经开始改革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故C项错误;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这些思想与开放浦东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9.“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摘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 ) A.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B.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C.并未与计划经济割裂 D.符合新自由主义特征 解析:材料中关于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定出自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依法治国范畴,因而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故A项正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起宏观调控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并非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与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明显区别,故D项错误。 10.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09年4月,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 A ) A.经济体制的变革 B.所有制的变革 C.分配制度的变革 D.盐业自主权扩大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食盐价格全面放开”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未触动所有制,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分配制度的变革,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盐业自主权扩大是经济体制改革表现,并非本质,故D项错误。 11.1997年至2001年,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7.2万家发展到30多万家,截至2002年底,上市公司已达1 270家。这一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说明我国( B )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C.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所有制结构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97年至2001年,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7.2万家发展到30多万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促使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故B项正确;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是经营方式的转变,不代表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与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12.2018年,浦东新区迎来了浦东开发与开放28周年纪念。从阡陌农田到林立楼宇,从冷僻土地到繁荣都市,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瞩目,浦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浦东开发标志着中国( B ) A.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式形成 B.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C.对外开放的中心发生转移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解析: 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式形成于1992年,故A项错误;浦东开发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故B项正确;浦东开发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而不是转移对外开放的中心,故C项错误;浦东开发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0—1861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 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 810万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流动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是势不可当,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 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 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1)客家人寻根河洛,源于我国古代哪种制度?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现象与历史上客家人的迁徙运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直接回答宗法制;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对外政策、交通、国内矛盾等方面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可得1978—1983年,经济特区的设立(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利于人口的流动,而流动人口数量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动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据材料二“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 810万人”可得1987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规模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均促进人口的流动;据材料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流动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是势不可当”“人口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可得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第二小问,从客家人迁徙的时期、推动力、原因、规模、流向地区、年龄段等进行分析可得出。 答案:(1)制度:宗法制。 原因:战乱;人地矛盾尖锐;经济重心的南移;官职迁调或经商。 (2)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等动乱频发;列强贩卖华工出国。 (3)1978—1983年:经济特区的设立(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流动人口数量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动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 1987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规模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 变化: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以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以经济因素为主;由大规模迁徙到以分散流动为主;由向落后地区迁徙转向往发达地区流动;由举族迁徙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徙为主。(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4.下图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 对上述曲线图提出你的认识,并用史实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首先要明确观点,如果选择以1979年作为分析的参照,则选取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2008年中国市场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来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如果选择以1992年作为分析的参照,则选取1979—1992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2001年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来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呈现出前期起伏不定,后期总体持续稳定增长的特征。 答案:示例一: 观点: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 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GDP总体呈增长趋势。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2008年中国市场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这三个时期GDP波动较大,说明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示例二: 观点:从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曲线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以1992年为基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前期起伏不定,后期总体持续稳定增长的特征。1992年以前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不稳定,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人们的思想大部分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1989年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使得增速减慢;以深圳为代表的四大经济特区建立促进了经济速度的增长。1992年以后增速总体持续稳定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扩大刺激了国内生产。可见经济增速快慢和稳定与否与国家的政策有关,与改革开放的程度关系密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