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一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课件(54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一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课件(54张)

专题一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 2 - 高考命题 规律 - 3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 命题角度 1 多物体系统 ( 匀变速直线运动 ) 及其 v - t 、 x - t 、 a - t 图象   高考真题体验 · 对方 向 答案 : C - 4 - 2 . ( 多选 )(2018 全国 Ⅱ ·19) 甲、乙两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 , 其速度 — 时间图像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 . 已知两车在 t 2 时刻并排行驶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车在 t 1 时刻也并排行驶 B. 在 t 1 时刻甲车在后 , 乙车在前 C. 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 D.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 BD 解析 : 假设两车在 t 1 时刻也并排 ( 相遇 ) 行驶 , 由题图可知 , 在 t 1 ~t 2 内 , 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 , 则 t 2 时刻甲在乙的前面 , 与题设矛盾 , 选项 A 错误 ; 在 t 1 时刻甲车在后 , 乙车在前 , 则在 t 2 时刻两车才有可能并排行驶 , 选项 B 正确 ; v - t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 由题图可知 , 甲、乙车的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 选项 D 正确 . - 5 - 图象问题的分析思路 一看轴 : 明确图象的种类 , 如 v - t 图象、 x - t 图象、 a - t 图象 . 明确物理意义 , 选用相应规律处理问题 . 二看线 : 分析图线 , 分析相应物理量的具体变化过程 . 明确运动分成几个阶段 . 三看斜率、截距、交点和面积 : 对不同的图象 , 分析斜率、截距、交点或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意义 , 利用图中数据结合相应物理规律列式 , 合理分析得出结论 . - 6 - 典题演练提能 · 刷高分 1 . 一 个物体以初速度 v 0 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 , 其速度 v 随时间 t 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 在连续两段时间 m 和 n 内图线与 t 轴所围的对应面积均为 S , 则经过 b 时刻 v b 的大小为 (    ) - 7 - 答案 : C 解析 : 设 b 点的速度为 v b , m 时间段对应初速度为 v a , 加速度为 a , 根据 故选 C . - 8 - 2 . (2019 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 ) 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着平直的公路前进 , 它们运动的 v - t 图象如图所示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车在 t= 40 s 时再次并排行驶 B. 甲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 0 . 5 m/s 2 C. 两车再次并排行驶之前 , t= 30 s 时两车相距最远 D. 两车之间的距离先变大 , 再减小 , 最后不变 答案 : B - 9 - - 10 - 3 . 两 物体同时从同一位置出发 , 二者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t= 2 s 时 , 两物体相遇 B. 相遇前 , 在 t= 1 s 时两物体间距离最大 C. t= 1 s 时 , 两物体相距 0 . 5 m D. t= 3 s 时 , 两物体相距 1 . 5 m 答案 : D 解析 : t= 2 s 时 , 两物体速度相等 , 相距最远 ,A 、 B 错误 ; v - t 图象中图线与 t 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 t= 1 s 时两物体间的距离为 1 . 5 m,C 错 Δ x=x 1 -x 2 = 1 . 5 m,D 正确 . - 11 - 命题角度 2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 v - t 、 x - t 、 a - t 图象   高考真题体验 · 对方 向 ( 多选 )(2018 全国 Ⅱ ·19) 甲、乙两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 , 其速度 — 时间图像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 . 已知两车在 t 2 时刻并排行驶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车在 t 1 时刻也并排行驶 B. 在 t 1 时刻甲车在后 , 乙车在前 C. 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 D.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 增大 - 12 - 答案 : BD 解析 : 假设两车在 t 1 时刻也并排 ( 相遇 ) 行驶 , 由题图可知 , 在 t 1 ~t 2 内 , 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 , 则 t 2 时刻甲在乙的前面 , 与题设矛盾 , 选项 A 错误 ; 在 t 1 时刻甲车在后 , 乙车在前 , 则在 t 2 时刻两车才有可能并排行驶 , 选项 B 正确 ; v - t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 由题图可知 , 甲、乙车的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 选项 D 正确 . - 13 - 处理非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两个思路 1 . 拓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规律 . 2 . 在图象中分析 a 、 v 、 x 的变化特点 , 充分应用图象斜率、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 做定性分析 , 或应用表达式解决半定量计算 . - 14 - 典题演练提能 · 刷高分 1 . 如 图所示为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物体的 a - t 图象 , 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在 t= 6 s 时 , 速度为 0 B. 物体在 t= 6 s 时 , 速度为 18 m/s C. 物体运动前 6 s 平均速度为 9 m/s D. 物体运动前 6 s 位移为 18 m 答案 : B 解析 : 物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 在 t= 6 s 时加速度为零 , 速度最大 ,A 错误 ; a - t 图象与 t 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速度的变化量 , 即末速度为 18 m/s,B 正确 ; 若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 末速度为 18 m/s, 则前 6 s 内的平均速度为 9 m/s, 前 6 s 内的位移为 54 m, 而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 其平均速度大于 9 m/s, 位移大于 54 m, 故 C 、 D 错误 . - 15 - 2 . ( 多选 ) 一 质点做直线运动的 v - t 图象如图所示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质点在 0 ~ 1 s 内的位移小于在 1 ~ 2 s 内的位移 B. 质点在 1 ~ 2 s 内的加速度越来越小 C. 质点在 1 ~ 2 s 内的平均速度大于 15 m/s D. 质点在 3 s 末回到出发点 答案 : AC 解析 : 在 v - t 图象中 , 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 质点在 0 ~ 1 s 内的位移小于在 1 ~ 2 s 内的位移 ,A 正确 ; 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 , 质点在 1 ~ 2 s 内的加速度越来越大 ,B 错误 ; 质点在 0 ~ 1 s 内的平均速度为 15 m/s, 质点在 1 ~ 2 s 内的平均速度大于 15 m/s,C 正确 ; 图象与时间轴所围面积一直为正值 , 质点一直向正方向运动 ,D 错误 . - 16 - 3 . 在 地面上以初速度 v 0 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 , 经过 2 t 0 时间小球落回抛出点 , 其速率为 v 1 , 已知小球在空中运动时所受空气阻力与小球运动的速率成正比 . 则小球在空中运动时速率 v 随时间 t 的变化规律可能是 (    ) - 17 - 答案 : A 解析 : 设小球所受的空气阻力 f=kv , 上升的高度为 h. 上升过程中加速 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 , 下降过程中小球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 且落回地面时的速度大小小于 v 0 , 故 A 正确 ,C 错误 . - 18 - 命题角度 3( 储备 ) 新型图象的处理方法   说明 :“ 储备 ” 意指本命题角度近五年全国卷无直接考查 , 下文不再重复说明。 【典题】 利用 如图甲所示的斜面测量物体下滑的加速度 . 在斜面上取 O 、 A 、 B 三点 , 让一物体从 O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 , 先后经过 A 、 B 两点 , 测出 A 、 B 之间的距离 x 和物体经过 A 、 B 两点的时间 t. 保持 O 、 B 两点的位置不变 , 改变 A 点在斜面上的位置 , 仍让该物体从 O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 , 多次试验后 得出 - t 图象如图乙所示 , 则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 (    ) A.2 m/s 2 B.4 m/s 2 C.6 m/s 2 D.8 m/s 2 - 19 - 答案 : B 新型图象的处理方法 处理新型图象最基本的方法是写出横、纵坐标的函数表达式 , 根据表达式再进行研究 , 具体如下 : (1) 根据数学规律写出横、纵坐标的函数表达式 ; (2) 将函数表达式与物体的运动情景或物理公式相联系 ; (3) 结合物体的运动规律 , 利用图象的斜率、截距或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求得相关物理量 . - 20 - 典题演练提能 · 刷高分 1 . ( 多选 )(2019 江苏南京模拟 ) 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 , 曾提出两种假设 : ① 速度 v 与下落的高度 h 成正比 ; ② 速度 v 与下落的时间 t 成正比 , 分别对应于图甲和乙 . 下列关于甲、乙两图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 图甲中加速度不断增大 B. 图乙中加速度不断增大 - 21 - 答案 : AD - 22 - 2 . 斜面 长度为 4 m, 一个尺寸可以忽略不计的滑块以不同的初速度 v 0 从斜面顶端沿斜面下滑时 , 其下滑距离 x 与初速度二次方 ( 1) 求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 . (2) 若滑块下滑的初速度为 5 . 0 m/s, 则滑块沿斜面下滑的时间为多长 ? - 23 - 答案 : (1)2 m/s 2   (2)1 s 解析 : (1)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公式 解得 a=- 2 m/s 2 . 所以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 2 m/s 2 . (2) 由位移公式得 x=v 0 t+ at 2 , 解得 t= 1 s, 或 t= 4 s( 舍去 ) . - 24 - 命题角度 4 追及、相遇问题   高考真题体验 · 对方向 ( 多选 )(2016 全国 Ⅰ ·21) 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 , 其 v - t 图象如图所示 . 已知两车在 t= 3 s 时并排行驶 , 则 (    ) A. 在 t= 1 s 时 , 甲车在乙车后 B. 在 t= 0 时 , 甲车在乙车前 7 . 5 m 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 t= 2 s 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 沿 公路 方向的距离为 40 m 答案 : BD - 25 - 解析 : v - t 图象中图线与 t 轴之间包围的面积为相应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 t= 0 时 , 甲车在乙车的前面 , 两车的距离为图中甲、乙图线与 t 轴之间的面积的差 , 即 , 选项 B 正确 ; 1 ~ 3 s 两车行驶距离相等 , 所以在 t= 1 s 时两车并排行驶 , 选项 A 错误 ; t= 2 s 时乙车在前甲车在后 , 选项 C 错误 ; 从 t= 1 s 到 t= 3 s, 甲车 ( 乙车 ) 行驶的距离为 40 m( v - t 图象与 t 轴包围的面积 ), 选项 D 正确 . - 26 - 解答追及、相遇问题的常用方法 (1) 物理分析法 : 抓住 “ 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 ” 这一关键因素 , 建立位移关系式和速度关系式 . (2) 极值法 : 设相遇时间为 t , 根据条件列方程 , 得到关于时间 t 的一元二次方程 , 用根的判别式进行讨论 . 若 Δ> 0, 即有两个解 , 说明可以相遇两次 ; 若 Δ= 0, 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 ; 若 Δ< 0, 无解 , 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 . (3) 图象法 : 将两个物体运动的 v - t 关系在同一图象中画出 , 然后利用图象的斜率、截距、交点或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分析求解 . - 27 - 典题演练提能 · 刷高分 1 . 在 平直轨道上 , A 、 B 两物体同时同地开始运动 , 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 、 B 两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反 B.0 . 8 s 末 A 、 B 两物体相遇 C.2 s 内 A 始终在 B 的前方 D. A 、 B 两物体在 2 s 末相距 2 m 答案 : D 解析 : 由图可知 , A 、 B 的速度方向相同 ,A 错误 ; 设 t 1 时刻 A 、 B 速度 前方 ,B 错误 ; 由图知 2 s 末 A 、 B 相距的距离等于位移之差 , 其值为 2 m, B 在 A 的前方 ,C 错误 ,D 正确 . - 28 - 2 . 汽车 以 10 m/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 , 驾驶员发现正前方 25 m 处的斑马线上有行人 , 于是刹车礼让 , 汽车恰好在斑马线前停下 , 假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 0 . 5 s, 汽车运动的 v - t 图象如图所示 , 则汽车的 (    ) A. 刹车时间为 4 . 5 s B. 刹车距离为 25 m C. 加速度大小为 2 . 5 m/s 2 D. 加速度大小为 2 m/s 2 答案 : C - 29 - 3 . 一 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车 , 它们从 t= 0 时刻开始运动 , 在 0 ~ 6 s 内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 已知两车在 t= 3 s 时刻相遇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车的出发点相同 B. t= 2 s 时刻 , 两车相距最远 C. 两车在 3 ~ 6 s 之间的某时刻再次相遇 D. t= 0 时刻两车之间的距离大于 t= 6 s 时刻两车之间的距离 - 30 - 答案 : D = 5 . 25 m . 所以 t= 0 时刻两质点之间的距离大于 t= 6 s 时刻两质点之间的距离 , 选项 D 正确 ;0 ~ 2 s 内 , 两质点间距逐渐减小 , t= 2 s 时刻不是相距最远 , 选项 B 错误 ; 两质点在 3 ~ 6 s 之间距离越来越大 , 不可能再次相遇 , 选项 C 错误 . - 31 - 4 . (2019 山东烟台质检 ) 某天大雾弥漫 , 能见度很低 , 甲、乙两辆汽车同向行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 , 甲车在前 , 乙 车在后 , 甲车的速度 v 1 = 15 m/s, 乙车的速度 v 2 = 25 m/s, 当乙车行驶到距甲车 s= 60 m 时 , 驾驶员发现了前方的甲车 , 设两车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均为 Δ t= 0 . 5 s . (1) 若乙车的驾驶员发现甲车后经反应时间 Δ t 后立即刹车做匀减速运动 , 为了防止相撞 , 求乙车减速运动的最小加速度的大小 a 1 ( 此过程甲车速度保持不变 ); (2) 若乙车的驾驶员发现甲车后经反应时间 Δ t 后 , 仅采取鸣笛警告措施 , 甲车驾驶员听到鸣笛后经反应时间 Δ t 后立即做匀加速运动 , 为了防止相撞 , 求甲车加速运动的最小加速度的大小 a 2 . - 32 - 解析 : (1) 设乙车减速运动时间 t 1 后两车速度相等 , 若两车恰好不相撞 , 则 有 v 2 -a 1 t 1 =v 1 ( 2) 设甲车加速运动时间 t 2 后两车速度相等 , 若两车恰好不相撞 , 当甲车开始加速运动时 , 两车的距离为 s 0 =s- ( v 2 -v 1 ) × 2Δ t v 1 +a 2 t 2 =v 2 v 2 t 2 =s 0 + ( v 1 +v 2 ) t 2 解得 t 2 = 10 s, a 2 = 1 m/s 2 . - 33 - 实验 :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命题角度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 “ 变式型 ” 实验   高考真题体验 · 对方 向 1 . (2019 全国 Ⅰ ·22) 某小组利用打点计时器对物块沿倾斜的长木板加速下滑时的运动进行探究 . 物块拖动纸带下滑 , 打出的纸带一部分如图所示 . 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 50 Hz, 纸带上标出的每两个相邻点之间还有 4 个打出的点未画出 . 在 A 、 B 、 C 、 D 、 E 五个点中 , 打点计时器最先打出的是       点 . 在打出 C 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       m/s( 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 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       m/s 2 ( 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 .   - 34 - 答案 : A   0 . 233   0 . 75 解析 : 每两个相邻点之间有 4 个打出的点未画出 , 故相邻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t= 0 . 1 s . 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 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越来越大 , 故先打 A 点 . 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 - 35 - 2 . ( 2017 全国 Ⅰ ·22) 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 , 用自制 “ 滴水计时器 ” 计量时间 . 实验前 , 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 , 如图 (a) 所示 . 实验时 , 保持桌面水平 , 用手轻推一下小车 . 在小车运动过程中 , 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 , 图 (b) 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 6 个水滴的位置 . ( 已知滴水计时器每 30 s 内共滴下 46 个小水滴 ) - 36 - (1) 由图 (b) 可知 , 小车在桌面上是          ( 填 “ 从右向左 ” 或 “ 从左向右 ”) 运动的 .   (2) 该小组同学根据图 (b) 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 . 小车运动到图 (b) 中 A 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     m/s, 加速度大小为     m/s 2 . ( 结果均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   答案 : (1) 从右向左   (2)0 . 19   0 . 037 解析 : (1) 轻推小车 , 由于阻力作用小车做减速运动 , 相同时间内位移逐渐减小 , 故小车由右向左运动 . - 37 - 3 . ( 2017 全国 Ⅱ ·22) 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 使用的器材有 : 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 . 实验步骤如下 : ① 如图 (a), 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 ; 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 , 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 , 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 ; ② 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 , 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 Δ t ; - 38 - ④ 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 , 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 ① 中位置相同 , 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 , 重复步骤 ② 、 ③ ; ⑤ 多次重复步骤 ④ ; ⑥ 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 作出 - Δ t 图 , 如图 (c) 所示 . - 39 - 完成下列填空 : (1) 用 a 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 , 用 v A 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 , 则与 v A 、 a 和 Δ t 的关系式 为 =      .   (2) 由图 (c) 可求得 , v A =     cm/s, a=     cm/s 2 . ( 结果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   解析 : (1) 挡光片固定在滑块上 , 滑块和挡光片的速度相等 , 一起在固定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 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 Δ t 时间内的 距离应较大一些 , 可减小实验误差 ) - 40 - 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 (1)“ 逐差法 ” 求加速度 : - 41 - 所测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 也可将六段位移分成两部分 , 前三段为一部分 , 后三段为一部分 , 根据 ( x Ⅳ +x Ⅴ +x Ⅵ ) - ( x Ⅰ +x Ⅱ +x Ⅲ ) =a (3 T ) 2 求得加速度 a. 若为奇数组数据 , 则将第一组或最后一组去掉 , 然后再将数据分组利用逐差法求解 . 同理若为 4 段 连 续 位移差 , 则 (2)“ 图象法 ” 求加速度 , 即由 “ 平均速度法 ” 求出多个点的速度 , 画出 v - t 图象 , 直线的斜率即加速度 . - 42 - 典题演练提能 · 刷高分 1 . (2019 河北邯郸模拟 ) 某同学在做 “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的实验时 , 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是 50 Hz, 在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 , 他把某一点记作 O , 再依次选 6 个点作为计数点 , 分别标以 A 、 B 、 C 、 D 、 E 和 F , 如图甲所示 . (1) 由实际的纸带测得 C 、 D 两点相距 2 . 70 cm, D 、 E 两点相距 2 . 90 cm, 则在打 D 点时小车的速度是       m/s .   (2) 该同学分别算出打各点时小车的速度 , 然后根据数据在 v - t 坐标系中描好点 , 请在图乙中作出小车的 v - t 图象 , 并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a=     m/s 2 .   - 43 - 答案 : (1)1 . 4   (2) v - t 图象见解析图   5 - 44 - 2 . 某 同学利用气垫导轨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 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 滑块放置在气垫导轨 0 刻度处 , 在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 . 只移动光电门 1, 让 x 不断减小 , 多次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 x 和滑块从光电门 1 到光电门 2 经历的时间 t , 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 - 45 - (1) 在 x →0 时 , 的 值为       ( 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代号 ) .   A.0 B. 无穷大 C. 不确定 D. 滑块通过光电门 2 时的速度大小 - 46 - (2) 请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 , 在图乙所给的坐标图中 作出 - x 图象 . - 47 - 答案 : (1)D   (2) 见解析图 解析 : (1) 物体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为瞬时速度 . 当 x →0 时 , 值 为滑块通过光电门 2 时的速度大小 ,D 正确 . (2) 根据表中数据描点 , 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 图线如图 . - 48 - 3 . 某 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 实验开始时 , 小钢球被电磁铁吸引静止不动 , 光电门位于钢球的下方 , 二者的中心处在同一竖直线上 . 将此时钢球球心位置记为 A 点 , 光电门中心位置记为 O 点 , AO 间距离为 h. - 49 - (1) 使用螺旋测微器测定小钢球的直径如图乙所示 , 可知钢球直径大小为 d=       mm;   (2) 断开电磁铁开关 , 小钢球由静止开始下落 , 下落过程中通过位于 O 点处光电门 , 由数字计时器记录钢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Δ t. 可由表达式 v=       得到小钢球球心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 ;   (3) 将光电门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后 , 重新释放小钢球 , 记录小钢球通过光电门时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时间 Δ t 1 和此时光电门与 O 点间距离 x 1 ; (4) 重复步骤 (3), 得到若干组 Δ t 和 x 的数值 ; ( 5) 在 - x 坐标中描点连线 , 得到如图丙所示直线并计算出其斜率大小为 1 . 6 × 10 5 , 根据此斜率值 , 可以得到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为       m/s 2 ;   - 50 - (6) 本实验在获得钢球球心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时存在误差 , 测量的速度值       ( 填 “ 大于 ”“ 等于 ” 或 “ 小于 ”) 球心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的真实值 ;   (7) 下列可以减小速度误差的方式有       .   A. 增大 AO 间的距离 h B. 减小 AO 间的距离 h C. 换用直径大一些的小钢球 D. 换用直径小一些的小钢球 - 51 - 解析 : (1) 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 10 . 5 mm + 50 . 0 × 0 . 01 mm = 11 . 000 mm . (6) 小球在通过光电门的过程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 测量的速度 v= 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 球心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该段位移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小于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 故测量的值偏小 . (7) 物体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为瞬时速度 . 增大 AO 间的距离 , 小球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 , 用时间少 , 即 Δ t 变小 , 可减小速度误差 ,A 正确 ,B 错误 ; 换用直径小的球 , 即减小 d , 趋近于一点 , 可减小速度误差 ,D 正确 ,C 错误 . - 52 - 4 . 如 图所示 , 为了测量滑块 ( 装有遮光条 ) 的加速度 , 在倾斜的气垫导轨上安放两个光电门 A 、 B , 配套的数字毫秒表会自动记录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相应时间 . 某同学根据自己的设想 , 做了如下操作 : ① 将计时方式设定为记录 “ 遮光条从光电门 A 运动到 B 的时间 ” ② 将滑块从导轨上某处自由滑下 , 测出两光电门间距 x , 并记下毫秒表上的示数 ③ 保持光电门 B 位置不动 , 适当移动光电门 A 的位置 , 重复步骤 ② ④ 重复步骤 ③ 若干次 (1) 关于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 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 必须测量遮光条的宽度 B. 两光电门的间距应适当大些 C. 在每次重复的步骤中 , 滑块必须从导轨的同一位置自由滑下 D. 导轨倾斜是为了平衡摩擦力 - 53 - (2) 已知该同学的两组数据 : x 1 = 40 cm, t 1 = 0 . 800 s; x 2 = 63 cm, t 2 = 0 . 900 s, 则滑块的加速度 a=       m/s 2 .   答案 : (1)BC   (2)4 . 0 解析 : (1) 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 求出滑块在两时刻的瞬时速度 , 然后应用加速度定义式求出加速度 ; 根据实验原理可知 : 实验不需要测出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 , 因此不需要测量遮光条的宽度 , 故 A 错误 ; 为减小测量误差 , 两光电门的间距应适当大些 , 故 B 正确 ; 在每次重复的步骤中 , 滑块必须从导轨的同一位置自由滑下 , 故 C 正确 ; 导轨倾斜是为了使滑块加速下滑 , 不是为了平衡摩擦力 , 故 D 错误 . 故选 BC . - 5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