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课件(10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课件(107页)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知识梳理 】 一、认识区域   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干湿区划分图 , 回答问题。 1. 区域概念 :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 , 按一定 ___________ 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 如通过降水量与蒸发量的 对比关系 , 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 _________ 。 2. 区域特征 : (1) 区位特征 : 具有一定的面积、 _____ 和边界。 (2) 整体性 : 内部 _________ 相对一致。 (3) 层次性 : 既是上一级的组成部分 , 又可划分下一级。 指标和方法 干湿区域 形状 特定性质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相同点 都位于我国东部① _______ 的平原地区 不 同 点 位置 北纬 30° 附近 ,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北纬 43° ~ 48°,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季风区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不同点 气候 ② ___________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 水稻土为主 , 耕地 多为水田 , 人均耕 地面积少 ③ _____ 为主 , 耕地 多为旱地 , 人均耕 地面积多 矿产 贫乏 ④ _____ 等矿产丰富 亚热带季风 黑土 石油 2.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   区 域 要 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耕作类型 ① _____ 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② _____ 、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③ _______________ 一年一熟 水田 玉米 一年两熟至三熟   区 域 要 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④ _______ 工 业 ⑤ _______ 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畜牧业 综合性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 缓慢 破碎 稠密的水系 【 盲区扫描 】 1. 区域边界并非都是明确的。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 , 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 没有明确的界线 , 如干湿地区。 2. 区域内部并非不存在差异。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具有相对一致性 , 这体现了不同区域间的差异 , 但并不是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异 , 如北方地区内华北和东北地区也有不同 , 区域空间尺度越小 , 内部差异就越小。 3. 地理区位不等于地理位置。 地理区位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是指该事物的位置 ; 相对区位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由此可见 , 区位概念包含位置概念。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政治位置、经济位置等。 4. 地理环境差异不仅仅影响产业活动。 地理环境的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 , 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产生影响 ,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 , 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 ; 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 , 屋顶坡度小 , 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 , 屋顶坡度大。 考点一 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差异的分析原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入手 , 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 1. 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 (1) 气候差异的形成。 (2) 地貌差异的形成。 (3) 水文差异的形成。 (4) 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 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 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 人类 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发展条件、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人类 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人类 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调整方向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人类 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结构、增长速度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类 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 拓展提升 】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自 然 因 素 地 貌 海拔较低 , 第二、三级阶梯上 , 有三大平原、两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 海拔较高 , 差别显著 , 第二级阶梯 , 有高原、山地、盆地 海拔高 , 第一级阶梯 , 有世界高大山地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自 然 因 素 气 候 季风影响显著 , 夏季高温多雨 干旱半干旱气候 , 降水少 ,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 大风天气多 高寒 , 空气稀薄 , 太阳辐射强 , 风力大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自 然 因 素 植 被 森林为主 , 部分为森林草原 大部分为荒漠 , 小部分为草原 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土 壤 多为林下发育 , 淋溶作用强 有机质含量低 土层薄 , 发育差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自 然 因 素 水 文 多外流河、多大河 , 以雨水补给为主 ; 湖泊多为淡水湖 多内流河 , 短小 , 雨水、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 湖泊多为咸水湖 内外流河兼有 , 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人类 影响 广泛、深刻 , 主要农耕区 影响小 , 农业以绿洲农业和牧业为主 微弱 , 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 , 以高寒畜牧业为主 【 典题研析 】 (2015 · 江苏高考 )2015 年是 “ 一带一路 ” ( “ 丝绸之路经济带 ” 和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 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 “ 一带一路 ” 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关于 “ 丝绸之路经济带 ” 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 , 正确的是  (    ) A. 东部人口稠密 , 西部地广人稀 B. 东部城市化进程快 , 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 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 , 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 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 西部农牧业发达 (2) 某年 6 月至 8 月 , 一艘邮轮沿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 从福州出发 , 经孟买到威尼斯 , 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 A. 经南海时 , 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 经阿拉伯海时 , 多逆风逆水 C. 经红海时 , 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 经地中海时 , 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 思维导引 】 第 (1) 题 , 其思维过程如下 : 第 (2) 题 , 邮轮航行时间是 6 月至 8 月 , 阴雨连绵的梅雨是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 此时阿拉伯海盛行西南风 , 洋流自西向东流动 , 所以逆风逆水 ; 红海两岸绝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 , 不可能看到大片森林 ; 此时地中海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 天气炎热干燥。 【 尝试作答 】 (1)   B   ,(2)   B   。 【 通关题组 】    (2017 · 邯郸模拟 ) 下图为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读图 , 完成 1 、 2 题。 1. 与秦汉时期相比 , 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原因可能有  (    ) ① 开矿 ②人口增加 ③气候湿润 ④过度开垦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④ 2. 与秦汉时期相比 , 明清时期景观的变化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  (    ) ① 提高土壤肥力 ②气候干旱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土壤酸化 ⑤沙尘暴增加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 解析 】 1 选 B,2 选 D 。第 1 题 , 由图可知 , 与秦汉时期相比 , 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农业用地面积增大 , 草地、森林面积减小 , 说明人口增加导致过度开垦 , 从而使草地和森林面积减少。第 2 题 , 由于过度开垦 , 草地、森林面积减小 , 沙漠面积增大 ,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得干旱、沙尘暴增加 , 土壤肥力会下降 , 但基本不会酸化。 下图为我国部分优质农产品基地分布图 , 读图回答 3 、 4 题。 3. 甲、乙两地均为我国重要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 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 A. 甲地位于沿海地区 , 冬季气温较高 , 露天蔬菜仍可正常生长 B. 甲地位于平原地区 , 受寒潮影响大 , 气温低 , 病虫害少 C. 乙地纬度较低 , 冬季热量较丰富 , 满足蔬菜生长 D. 乙地纬度低 , 降水多 , 利于蔬菜生长 4. 丙、丁两地均发展有乳制品生产企业 , 其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 A. 丙 : 原料 丁 : 技术 B. 丙 : 原料 丁 : 市场 C. 丙 : 劳动力 丁 : 市场 D. 丙 : 政策 丁 : 交通 【 解析 】 3 选 C,4 选 B 。第 3 题 , 甲地位于山东半岛 , 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 冬季气温在 0℃ 以下 , 不适合露天蔬菜的生长 ; 乙地位于海南岛 , 纬度较低 , 冬季热量丰富 , 适宜蔬菜生长 ; 乙地降水量多 , 不是反季节蔬菜基地形成的主要因素 ; 故选 C 。第 4 题 , 由图可知 , 丙地位于内蒙古草原 , 该地区草场资源丰富 , 适宜乳畜业的发展 , 为乳制品生产企业提供丰富的原料供应 ; 丁地位于上海附近 , 是为上海市场提供乳制品 , 所以企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是接近市场 , 故选 B 。 【 加固训练 】 1. 下面两图中 , 图甲为某区域示意图 , 图乙为该区域某岛屿的放大图。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比较图乙虚线框内东南部与西北部地形特征的差异 , 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 分析图乙虚线框内的地形特征对该区域气候要素的影响。 (3) 图甲中 145°E 东侧的四个岛屿被俄罗斯人称为 “ 烟雾列岛 ” , 简要分析其原因。 (4) 俄罗斯准备在图乙中的岛屿 A 处修建军港 , 请说明 A 处比 B 处和 C 处更适合建军港的理由。 【 解析 】 第 (1) 题 , 由图乙虚线框内河流长短及流向可以判断出两地地势的差异 ; 图示东南部河流短于西北部河流 , 说明东南部地势要比西北部陡峻。第 (2) 题 , 该区域位于东亚季风区 , 受季风影响明显 , 风从海洋带来湿润气流 , 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 , 易形成降水。第 (3) 题 , 图甲中 145°E 东侧的四个岛屿附近有千岛寒流经过 , 水汽遇冷易凝结成雾。第 (4) 题 , 港口的区位应满足海水深、风力小、面向大洋、位置重要等条件。 答案 : (1) 差异 : 东南部地势总体上高于西北部 ; 东南部以山地为主 , 西北部地势较平坦。理由 : 东南部河流短促 , 西北部河流较长。 (2) 虚线框内的地形特征对降水影响明显 : 夏季东南季风因山地地形抬升形成降水 , 东南部降水较多 ; 冬季西北季风携带的海洋水汽因地形抬升形成降水 , 西北部降水较多。 (3) 岛屿附近水汽充足 , 且有寒流经过 , 水汽遇冷凝结 , 易出现大雾天气。 (4)A 处更靠近海沟 , 航道深 ; 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 , 风浪小 ; 面向太平洋 , 地理位置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014 年是我国粮食的 “ 十连增 ”“ 湖广熟 , 天下足 ” 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 “ 南粮北运 ” 的历史。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 , 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读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南北方地区粮食生产、耕地、水资源和人口情况。 材料二  20 世纪 70 ~ 90 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 (1) 分析材料一 , 我国南、北方地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的是            地区。 (2) “ 湖广熟 , 天下足 ” , 当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3) 材料二表中数据显示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 , 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 , 其变化特点是      ; 同期 , 与南方产区相比 , 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特点是        。 (4) 分析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下降的主要 原因。 【 解析 】 第 (1) 题 , 从材料一看出 , 北方耕地比南方多 , 但人口南方比北方多 , 故我国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更为突 出。第 (2) 题 , 湖广主要指湖南、湖北、广东等南方地 区 , 故当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第 (3) 题 , 材料二表中数据显示 , 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持续下降 , 而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却不断增长。第 (4) 题 , 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占用部分耕地 , 以及调整农业结构等。 答案 : (1) 南方 (2) 季风水田农业 ( 水稻种植业 ) (3) 持续下降 不断增长 (4) 城市化或工业化的推进占用部分耕地 ; 城郊农业的发展或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 , 使得粮食作物占地面积缩小 ; 河网稠密 , 耕地破碎 , 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考点二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 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 不同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 , 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 ,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 2.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 随着社会的进步 , 科技水平的提高 ,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 ,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 , 表现如下 : (1) 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 , 土壤肥沃 , 科技的进步 , 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 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2) 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 , 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 ; 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 , 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 典题研析 】 2013 年 12 月 , 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 《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 主要规划目标到 2020 年 ), 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 下图 ) 。完成 (1) 、 (2) 题。 (1) 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    ) A.Ⅰ 、 Ⅱ 、 Ⅲ B.Ⅰ 、 Ⅲ 、 Ⅱ C.Ⅱ 、 Ⅲ 、 Ⅰ D.Ⅲ 、 Ⅰ 、 Ⅱ (2) 三类区域中  (    ) A. 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 Ⅱ 区迁到 Ⅰ 区 B. 铁路建设成本 Ⅱ 区一般大于 Ⅲ 区 C. 商业网点密度 Ⅲ 区一般大于 Ⅰ 区 D. 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 Ⅱ 区 【 思维导引 】 第 (1) 题 , 影响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因素 : 第 (2) 题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 其中根本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尝试作答 】 (1)   D   ,(2)   A   。 【 通关题组 】    (2017 · 浙江联考 )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 演变至今 ,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 ,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 , 回答 1 、 2 题。 1. 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甲区域更适合发展季风水田农业 B. 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 该地区人们主食为牛羊奶酪和肉食 D. 该地区饮食为 “ 饭稻羹鱼 ”“ 山珍海味 ” 2. 下列关于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 , 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②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③北方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 , 新鲜蔬菜少 , 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④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 , 光热条件好 , 盛产甘蔗 有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 解析 】 1 选 D,2 选 D 。第 1 题 , 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 , 河网稠密 , 应该是有 “ 鱼米之乡 ” 之称的江南地区 , 故饮食为 “ 饭稻羹鱼 ” ; 图示该区域临海 , 又因区域 界 线一般为山地 , 故饮食又有“山珍海味”。注意甲区域为多条河流的源头 , 应该是山地地形而不宜发展季风水田农业 ; 乙区域位于河流中下游 , 地势低平而更适合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第 2 题 , 当地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的物产 , 而物产会影响饮食习惯 , 故③、④正确。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水硬” ( 碱性强 ) 有关 , 重庆人喜辣与气候潮湿有关。 (2017 · 武汉模拟 )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 完成 3 、 4 题。 3. 图中 A 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 , 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 , 现在成为市区。导致 A 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    ) ① 早期到中期 : 农业科技的发展 ②早期到中期 : 市场需求的增加 ③中期到现在 : 城市化的发展 ④中期到现在 : 传统工业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 下列关于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 , 正确的是  (    ) ① 规模 : 先增大后缩小 ②规模 : 先缩小后增大 ③原因 : 早期到中期 —— 交通的发展 ④原因 : 中期到现在 —— 产业的升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解析 】 3 选 B,4 选 C 。第 3 题 ,A 地由早期的商品粮、 棉、油基地到中期变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 , 是因 为城市规模扩大 , 对蔬菜、瓜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需 求增加 ;A 地现在变为市区 , 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正在扩 大。第 4 题 , 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 规模为先增大后缩小 ; 从早期到中期 , 该城市传统工业 规模扩大 , 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有关 , 布局也从市中心迁往城市东北郊区 , 与地价和环境因素有关 ; 从中期到现在 , 传统工业区规模在缩小 , 出现了高新技术区 , 这与该城市产业升级有关。 【 加固训练 】 图 1 表示 2000 ~ 2010 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 , 图 2 表示 2000 年、 2010 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完成 1 、 2 题。 1.2000 ~ 2010 年 , 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 ① 耕地面积增加 ②政策支持 ③农业劳动力增加 ④科技支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与 2000 年相比 ,2010 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 , 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 水源 B. 市场 C. 土壤 D. 机械化 【 解析 】 1 选 D,2 选 B 。第 1 题 , 根据图 1 中耕地面积变化 曲线可知 , 耕地面积由 2000 年的大于 420 万公顷降低到 2010 年的不足 420 万公顷 ; 取消农业税、农资综合直 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的实施 , 提高了农 民种粮积极性 ;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青壮 年进城打工 , 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 ; 根据图 1 中耕地面积 变化曲线和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可知 , 在耕地面积减少的 情况下实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 说明单位面积产量增 加 , 这需要科技支撑。故选 D 。第 2 题 , “ 最主要 ” 是题 眼 , 从 2000 年到 2010 年 , 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 蔬菜 瓜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 , 因此导致其播种面积变化较 大的区位因素中市场是首要因素。水源和土壤等自然 区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 , 在全国范围内 , 短时间内对某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影响不大 ; 蔬菜瓜类农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 机械化在该类农业活动中不是主导区位。 规范答题 6  区域差异对比分析 【 命题角度 】 区域差异比较问题 , 一般有两类 : (1) 比较一个区域内部或不同区域某一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 , 此类问题要抓住不同要素特点 , 针对差异进行分析。 (2) 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 , 此类问题要从典型地理要素入手 , 找出最主要的差异。 【 答题模板 】 1. 自然要素差异对比 :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位于 ×× 半球 ; 位于 ×× 纬度 ( 或 ×× 带 ); 距海较远 ( 近 ); 位于 ×× 大陆 ×× 部、 ×× 大洋 ×× 岸 ; 与 ×× 靠近 ( 毗邻、接壤 )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气候 气候类型 气温 降水 年较差 光照 灾害 属于 ×× 半球 ; 夏季 ××, 冬季 ××; 气温年较差 ××, 降水季节变化 ××; 光照 ××, 易受 ×× 灾害影响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地形 地形类型 地形特征 地势 以 ×× 地形为主 , 地形 ××; 地势 ×× 高 ×× 低 ; 多 ×× 地貌 , 地质 ×× 水文 内流河 ( 湖 ) 外流河 ( 湖 ) 水文特征 为内 ( 或外 ) 流河 ; 径流量 ×× 、季节变化 ××; 汛期 ×× 、含沙量 ×× 、结冰期 ××; 有 ( 无 ) 凌汛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植被 覆盖率 植被类型 以 ×× 林为主 ; 植被覆盖率高 ( 低 ) 2. 人文要素差异对比 :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人口 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 人口结构 劳动力丰富 ( 不足 ); 人口素质 ××; 老龄化问题 ××; 人口就业压力 ××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城市 数量 规模 布局 城市化 城市数量 ××; 规模 ××, 辐射带动作用 ××; 多沿 ×× 分布 ; 城市化水平 ××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产业 交通 科技 类型 利弊 社会 经济 交通 科技 以 ×× 产业为主 ; 农业地域类型为 ××; 工业类型为 ××; 利 ( 弊 ); 以 ××( 交通运输方式 ) 为主 , 交通便利 ( 不便 ); 科技水平高 ( 低 ) 【 考题示例 】 结合图文材料 , 回答问题。 (16 分 ) (1) 请据图甲分别说明南非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8 分 ) (2)a 、 b 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a 城市降水特点与 b 城市相比 , 有何不同 ( 两气候统计图中 , 左为 a 城市 , 右为 b 城市 )? 为什么 ? 请据图探究并说明。 (8 分 ) 【 阅卷抽样 】 【 阅卷点评 】 (1) 审题不仔细 , 在分析图文信息时 , 只答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 忽视了其优越性。因此 , 此题 8 分 , 而此答案只能得 4 分。 (2) 思维角度不全 , 降水特点除年降水量外 , 还有雨季的长短、降水的变率情况。降水成因只考虑了影响因素 , 忽视了比较 ,a 城市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因此 , 此题 8 分 , 此答案只能得 4 分。 【 规范答题 】 (1) 位于中、低纬度 ; 热量充足 ; 位于非洲大陆南端 , 三面临海 ; 成为海上交通要道 ( 海运条件优越 ) 。 (2)a 城市年降水量比 b 城市少 ;a 城市雨季比 b 城市短。 a 城市位于南回归线与南纬 30° 之间 ,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较大 ;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b 城市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 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 ; 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 。 【 跟踪演练 】 图 1 为新西兰南北二岛地形图 , 图 2 为图 1 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比较新西兰南北二岛的地形差异。 (2) 说明新西兰境内断裂带发育的主要原因。 (3) 比较图中①、②两个城市的年降水量的差异并说明成因。 【 解析 】 第 (1) 题 , 可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从地形类型、地势、地形起伏等方面回答。第 (2) 题 , 新西兰境内断裂带走向为西南 —— 东北方向 , 处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 地壳活跃 , 断裂发育。第 (3) 题 , 由图示气候资料可比较出①地年降水量少于②地 ( 要注意纵坐标的数值 ), 降水量的差异与气压带风带、地形有关。②处在 40°S ~ 60°S 陆地西侧 , 终年受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 , 加上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 故降水多。 答案 : (1) 南岛地形以山地为主 ;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 地形起伏较大。北岛地形以平原为主或山地面积较小 ;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或地形起伏较小。 (2)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 地壳活动频繁 , 地质构造不稳定 , 故多断裂发育。 (3)① 地年降水量少于②地。原因是①地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的时间比②地要短或②地终年受到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 ;② 地地处来自海洋的西风的迎风坡 , 多地形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